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2024-05-11

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精选8篇)

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第1篇

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郭定邦

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统筹城乡”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作为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2010年“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统筹城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南江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科学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围绕“统筹”做文章,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对一个国家是如此,对一个地方也是如此。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完善城乡融合的科学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做强城乡互动的产业支撑,构建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2、统筹城乡发展是同步小康的必然基础。要实现同步小康,就必须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城乡差别,改革“二元”体制,通过“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来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更加良好,民主权利更加充分,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更高等目标的小康社会。

3、统筹城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发挥统筹城乡的作用,认真解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悬殊过大、社会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民共享社会资源不均、城乡居民社会待遇不同等问题。

——南江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

1、发展观念问题。南江是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国定贫困县,既是不争的现实,也带来观念的束缚。长期受区位劣势、经济边缘化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贫困山区不可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城乡一体仅是一种理想追求,共同富裕不乏一个政治口号等等。如此以来,“山沟意识”、“小农经济”、“草根文化”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发展缺乏支撑,工业经济效益不佳,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社会保障难以如愿,民生问题突出。

2、体制机制问题。(1)城乡二元体制。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不能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机会。在政策、法律、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不利于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加剧。(2)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农民承包的土地没有产权,宅基地没有产权,甚至对宅基地上的住房也没有产权,连房产证都没有。由于宅基地及其上面的住房没有产权,只有使用权,所以他们既无法出售,也无法抵押,从而制约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这不仅不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阻碍城镇化进程。(3)农村户籍制度。现行的农村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的有序流动,限制了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的平等权利,也就相应削弱了农村人口在城市中应尽的义务。

3、统筹规划滞后。现在的建设发展规划,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有的一些规划未能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造成农村无序建设和土地严重浪费,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除部分重点乡镇、扶贫重点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外,全县70%以上的乡集镇、90%以上的村几乎没有建设规划,更谈不上全县乡村宜居宜业的统筹发展规划。由此,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加强乡村规划管理,树立规划“龙头”地位,发挥规划在指导乡村建设发展的先导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已是我们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三化联动乏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尚未真正形成,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导致传统产业规模较小,而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足,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有效转变。我县农业人口572255人,占全县总人口686871人的83.3%,城镇化率仅为25.1%。传统农业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此可见,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就显得尤为乏力。

5、社会保障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可导致社会不稳定、经济难发展、统筹难实现的困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涵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临时困难救济、计生奖励扶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目前普遍存在:(1)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当前,我县农村是以家庭自我保障为主,其保障水平主要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一个家庭若有人外出务工,并有较多农产品收入的,则生活无忧;若是家庭中多年老体弱且有病的,则生活就相当困难。目前,城镇低保平均不低于140元/人.月,农村低保平均不低于54元/人.月。可见,城乡差别较大,且低保水平很低。(2)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应保未保”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集资50元/人.年,在乡卫生院报销95%、中心乡镇医院90%、县医院80%、省医院55%、省外50%。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但对于困难家庭的大病患者仍是一个不容小视的负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试点阶段,总的来看,参保面未能普及,且参保的标准各异,使得大部分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还得依靠家庭保障。(3)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足。由于税费改革,使乡镇经费大幅度减少,只靠县财政和民政提供的有限资金不能为所有特困户提供救济。(4)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也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城乡一体的发展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切实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做到坚决破除“三论”、弘扬“三风”、践行“五要”。即坚决破除唯生态论、唯规定论、唯条件论,大力弘扬亲民爱民的作风、求实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认真践行眼界要宽、责任要强、执行要力、标准要高、律己要严。从而树立崭新的统筹城乡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开拓性探索,着力打造“三区一城”,加快建设富丽安康新南江。

2、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机制。进一步明确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着力建立健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继续深化农村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构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完善城镇体系,促进中心城区、副中心、重点乡镇、乡镇、村聚居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到“三统”、“三分”、“三改革”、“一落实”,即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分块运作、分线考核,改革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落实农村土地、宅基地、住房产权。有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3、制定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

实施,原有的二元规划管理体系应被打破,规划管理对象应由城市延伸到乡村,其工作目标也应调整为有效调控和引导城乡发展建设,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布局,建设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生产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机构,充实城乡规划管理力量。对现有城乡规划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建立编制、审批、实施、监督一体的管理体系,细化职能分工、增加人员配置,明确乡镇规划管理职责、充实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加大规划编制经费投入,确保规划编制的全覆盖、高水平。落实规划编制经费的财政预算,借鉴中外城乡统筹规划先进理念,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色。始终遵循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同兼顾。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农村风貌、展示人文魅力。达到宜居宜业,引领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建立城乡互动的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建设;积极促进产业发展振兴,发展状大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发展“255”计划,走出一条开放合作、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建材、有色金属、能源电力、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智能电网、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型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增长极。高端打造山水旅游综合体大力实施旅游发展“123”计划,围绕“三景四季五光十色”,把光雾山建成西部重要的观光旅游地和一流的度假休闲目的地。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规模化建设南部高效农业区、东部特色农业区、城郊观光农业区”三大农业板块“,大力发展银花、茶叶、核桃、翡翠米、南江黄羊等特色产业,把南江建成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到“十二五”末,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突

出抓好连片扶贫开发,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攻坚。

5、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卫生室、文化室等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共建共享平安和谐南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共建共享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共建共享现代文明。

6、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尤其在我国面临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等挑战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更多的强调中央政府的责任,以实现公平性、统一性和前瞻性。一是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建立多部门参与的部际协调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研究、总体设计、统筹规划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立法层次。二是要吸收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状况,政府的财力和未来形式的变化,着眼于长远谋划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加大投入,尽快建立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逐步实现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的全国统筹,尽量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以达到农村人口住有所居、业有所从、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使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同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第2篇

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民族贫困山区如何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永顺县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农业县,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明显成效。199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7万人次,旅游收入2750万元。

一、要进一步加深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实践证明,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且旅游资源可永续利用。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富县富民。永顺县自1985年开始开发利用旅游资源,10余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忘收入近2亿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累计为财政提供税收近200万元,同时,一部分农户依靠旅游服务摆脱了贫困,如王村镇私营企业主向隆生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创办了土家织锦厂,培养出土家织女120多名,年收入1O多万元。二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会加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建筑、商贸、金融等产业的快速崛起。1995年,永顺县交通运输业实现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邮电通信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46%。三是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对外开放。民族贫困山区要扩大开放的制约条件很多,但通过发展旅游业,同样能够加快对外开放步戊。永顺县“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发展路子已初见成效,如在1995年举办第四届猛洞河国际旅游漂流月期间,借助旅游戏台,高奏经贸笙歌,共与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厂商签订合同6个,引进资金350万元,项目实施后每年可新增产值2450万元,创利税570万元。同时,还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1850万元。四是发展旅游业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的工业和农业都不发达,吸纳旁动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会更大。旅游业是劳动集型产业,能促进劳动就业。近几年来,永顺县通过发展旅游业,共新安置劳动就业人数达4000余人。综上所迹,具有旅游资源的民族贫困山区应该而且必须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特色的宣传。民族贫困山区一般都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永顺县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猛洞河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不二门公园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司,土司王故都老司城、芙蓉镇王村、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边省政府旧址塔卧声名远播。此外,永顺县古称溪州,至会仍保留着土家族的许多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特别是茅古斯、摆手舞、板凳龙、打溜子等新奇别致。为了把永顺县的旅游资源推介出去,县委、县政府在长沙、深圳等地设立了办事处,特别是从1992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四属猛洞河国际游漂流月活动,大大提高了永顺县的知名度,旅游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95年8月永顺县在举办第四属猛洞河国际旅游漂流月活动期间,先后在广州、深圳、长沙、吉首等地举行了新闻发市会,并多次派出宣传小组到省内外部分大中城市的一些机关、厂矿、学校上门进行宣传,反响很大。如1995年7月15日,永顺县在上海举行了第四属猛洞河国际旅游漂流月活动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会议的有上海市委宣传部、市体改委、市旅游局等10多个部门的领导,《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市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10余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市中旅社、市国旅社等30

多家旅行社的负责人以及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新闻发布会后,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前来永顺县考察的各级领导和观光旅游的市民达1万多人次。仅漂流月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多万元。为此,永顺县将继续把旅游贸源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争取猛洞河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该县旅游观光。

三、要进一步加快旅游设施的建设。民族贫困山区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给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民族贫困山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从而为施行者提供便利条件。近几年来,永顺县投入1000余万修建了西哈、抚哈、永哈等3条41公里的旅游公路,投资40万元对县城至老司城的公路进行了改造,预算投资2100万元的旅游主干线王石公路的改造项目正在加紧实施,可望1996年全线拉通,猛洞河风景区的行路问题将迎刃而解。同时,新建了一栋二星级的宾馆,购置了10余艘中档豪华游船和160多艘橡皮漂流舟,修建了30间高档浴池,整修了1座码头,兴建了1处接待站。丹通了和控电话、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增辟了30多个旅游新景点。此外,预算投资853万元的猛洞河漂流水源调节坝正在加紧施工,该工程完工后,可使猛洞河漂流由季节性漂流变为常年性漂流,并可开通哈妮宫至老司的黄金水道。

四、要进一步加速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是一项综合消费过程,只有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永顺县制定了优惠政策,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人竞相开发旅游商品的势头。目前,“不二门”优质天然美容矿泉水、土家织锦“西三卡普”、土家族腊染服装和折叠太阳帽等旅游商品走悄市场。同时,自产自给的板栗、酸菜等土特产品也摇身一变,成了畅销商品。永顺县旅游商品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在系列开发和规模开发方面还将继续研究和努力。

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第3篇

关键词: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对策思考

实践表明,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我国农业的有效途径, 贫困山区农业的发展亦是如此。但是贫困山区在进行自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需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特点, 逐步的开辟符合自身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更好的实现自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因此, 全面的实现对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1]。

1 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 武陵山贫困山区在政府政策的有效指导下,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的调整, 畜牧业、种植业及林业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整体的农业产业化结构逐渐更加合理, 农业整体的效益逐渐提升, 农民收入逐渐增多[2]。但其整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旧存在一定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1.1 农业产业的结构仍旧不合理

武陵山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首先, 农业整体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 传统的农业种植业仍旧占有较大的比重。现阶段, 武陵山贫困山区各农业结构所占比例为:农业占67.8%, 林业占3.89%, 畜牧业占18.73%, 工副业占9.58%, 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 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结构仍以自然经济为主, 所含的商品经济所占比重仍旧较小[3]。其次, 农业产业劳动力结构较为单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所得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表明, 武陵山贫困山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例达到91.25%, 其总体的产值达到了武陵山贫困山区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2.3%, 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 武陵山贫困山区传统的务农结构仍旧没有改变, 整体的劳动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陵山贫困山区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方向的转移。

1.2 农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销路不多

现阶段, 武陵山贫困山区所能提供的农业产品仍旧以粮食作物为主, 其内第三产业刚刚兴起, 整体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 第三产业在整个武陵山贫困山区中所占经济比重较低, 发展速度较慢, 总体经济效益较低。

1.3 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较为欠缺

由于武陵山贫困山区整体经济水平较低, 农民并没有充足的资产积累, 限制了生产力的再发展;同时, 受到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情况的影响, 整体的效益较低, 最终造成农业产业化所需的资金量较大, 资金较为欠缺[4]。

1.4 交通不够便利, 地理环境较为复杂

武陵山贫困山区是内陆型的贫困山区, 地理环境较为复杂, 农业产业化结构非常单一, 所需的基本型交通得不到保证, 掌握农业发展信息也较为欠缺, 传统的小规模农业生产难于实现与现阶段经济大市场的对接, 农民所掌握的农业生产所需科技知识、文化知识及相关的法律知识都较为欠缺, 很多青壮年内半文盲的比例仍旧较大, 农业产业化所需的领导型人才非常欠缺,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极为缓慢。

2 推进武陵山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全面的推进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随着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能够实现将武陵山贫困山区传统的农业小生产与现阶段大农业市场相对接;其次, 能够实现武陵山贫困山区内各种有效生产要素的合理性流动;再次, 随着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的不断进步, 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将会得到有效的实施, 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最后, 有利于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与专业化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

3 提升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加快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综合性开发, 构建主导型农业产业基地

武陵山贫困山区应当首先对农业的发展做好总体性的规划, 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环境气候特点, 进行农业作物生产基地的有效划分。例如:茶叶生产基地, 辣椒生产基地, 中药材生产基地, 干果生产基地, 商品猪、牛、羊生产基地等符合武陵山贫困山区气候特点及人文特点的生产基地。根据不同的基地特点, 合理的规划处基地的范围, 提升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促进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3.2 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机制

现阶段, 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够合理与其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是较为关键的。不断拓宽农业产业化所需资金的来源,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补偿机制, 提升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生产装备的现代化, 保证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的稳定性。

3.3 提升农业人员素质

农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应划区域进行农村农业产业化知识的培训工作, 武陵山区政府应安排农业生产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对技术要点进行针对性的现场讲解, 通过各种形式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肥料、农药等送到农民手中。此外, 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和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 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优秀的人才资源。

4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全面的促进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 贫困山区政府及相关人士, 分析自身负责区域内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的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汤鹏主.农民生计型农业转型机遇、挑战和路径选择——以重庆武陵山区为例[J].民族论坛, 2014 (11) :68-71.

[2]李快满.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现状与发展策略——以榆中县北山地区为例[J].甘肃科技, 2015 (4) :1-3.

[3]龙万伸.如何做大做强浦北县蚕桑业——关于浦北县蚕桑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5 (6) :177-178.

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小学;办学困难;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新机制的实施,是继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又一惠及广大农村的重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极大地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正常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坚实保证,是从“人民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根本转变。然而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在新机制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新机制下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学校发展不均衡更为明显。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三个方面,而且其间互为影响、互为因果。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下,学校经费拨划是以学生人数为基础,导致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的差距有逐步扩大之势。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和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重要手段。

2.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相对不足。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选址不够理想;因经济条件制约,校舍建设质量不高;因自然灾害尤其是地质灾害频发,校舍受损严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现有标准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不足以保障师生生命财产

安全。

3.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教師后续人才输入机制。目前,贫困山区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年龄偏大(以“爷爷奶奶”为主),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几乎没有三十岁以下的),教学能力偏低(多数是民办转公办,学历低),体、音、美教师严重短缺等现象。虽然政府采取了支教政策,但主要针对初中以上学校,所以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没有改变。

4.为教师缴纳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挤占了学校相当一部分公用经费。山区因人口居住分散,生源相对不集中,农村学校师生比严重失调,百人左右规模的完全小学普遍存在。这类学校为教师缴纳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要占用学校公用经费四分之一以上。

5.教师的居住条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工作地点分散、以校为家、以学生为伴,居无定所,退休后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他们与城镇教师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多数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往往关注的是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生活用房,无力顾及教师住房条件的建设,农村教师的居住条件差。在部分学校最差的校舍是教师住房,有的教师甚至生活在危房中。

6.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山区农村教师因经济状况不佳,不能定期接受体检,以致不能及时发现身体异常情况;为节省开支,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以致病入膏肓;一旦发生白血病、肾衰竭、恶性肿瘤等恶性疾病,因资金匮乏,大多不能幸免于难。

二、解决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困难与问题的几点建议

1.“新机制”资金测算应向贫困山区倾斜。近几年来,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促进教育事业较快发展。但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贫困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在测算新机制资金时,考虑贫困山区实际困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补助标准。

2.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首先坚持教育经费拨付向薄弱学校倾斜,尤其是生均公用经费不能完全按学生人数拨付。其次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改造薄弱学校,努力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再次加大薄弱学校新增教师的定向招聘工作,创新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3.提高贫困山区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标准。根据贫困山区校舍实际情况,校舍维修改造资金要提高一至二倍,才能基本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4.及时补充农村小学教师。一是要放宽农村小学教师退休限制,允许部分知识老化、观念落后、年龄偏大的农村小学教师提前退休。二是教师支教行为要放宽范围,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三是要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到小学教师队伍中去。

5.将教师缴纳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需要单位承单部分纳入财政预算。

6.实施教师安居工程,让贫困山区教师得到最基本的生活

需求。

7.将教师健康体检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使教师体检常态化、常规化;为教师办理大病保险,使教师面临厄运在经济上能有缓解。

参考文献:

[1]张晓林.贫困山区教师队伍管理的分析:以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为例[J].中小学电教:下,2010(12).

[2]马岫岩.贫困山区教育转轨之设想[J].科技致富向导,2009(02).

(作者单位 湖北省竹山县文峰乡中心学校)

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第5篇

□ 马胞站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适应形势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县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历史进程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位于榆林市南部的绥德县,山大沟深坡陡,土地零碎瘠薄,自然条件较差。全县有5乡11镇,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占总人口的84%,散居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沟坡梁,基础设施难以有效改善,公共服务难以真正惠及,城乡差距较大。如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笔者通过深入全县有代表性的30多个村对近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情况的调研,试图为贫困县如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一点粗浅的思考。

一、目前绥德县农村与城区的主要差距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1年绥德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5万元,较2005年0.57万元增加1.38万元,年均增加0.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23元,较2005年1677元增加3946元,年均增加65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额仅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8.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3.48 : 1。

(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别明显。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很多村子出现了“空壳村”现象,即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为儿童、妇女和老人。据统计:全县共661个行政村,其中三分之一人口常年外出的村有262个,二分之一人口常年外出的村有151个,三分之二人口常年外出的村有111个,分别占39.6%、22.8%和16.8%。全县农户数为8.04万户,其中举家外出户数有3.19万户,占39.7%。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农村的水、电、路、通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如城区自来水用户率为100%,而农村为65%;有线电视城区入户率95%,而农村25%;通讯网路城区全覆盖,而农村覆盖率仅为10%。

(三)城乡教育资源配臵严重不均。突出表现在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教学设备等三个方面。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5所,其中城区22所,农村123所。近年来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大多数被选调到城区,城区学校教师超编,生源爆满,而农村个别地方出现教师缺员现象,且多数学校无专职美术、音乐、体育、英语教师。同时,城区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及教学仪器等设备配臵也明显优于农村学校。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全县近90%的农村小学已经陆续转变为教学点,只办学前班或者少数几个年级。一名教师几名学生,或者几名教师几十名学生已成为如今乡村学校的景象。全县共有民办幼儿园8所,且集中在城区,农村的学前教育普及率基本为零。

(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臵悬殊大。全县30个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县级10个,乡镇卫生院20个(7个中心卫生院和13个乡卫生院)。医疗卫生系统有在职职工848人(其中县级528人,乡级320人)。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共设床位616张,乡镇卫生院设病床21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72张。由于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严重不足,造成城区医院病人爆满,农村卫生院病人逐步减少的局面,极不方便农村群众就医。驻绥医疗卫生单位只有榆林市第一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有职工720人,设病床600张,目前是绥德乃至榆林南部县区的主要支柱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五)城乡社会保障政策标准差距较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标准高,农村明显低于城区水平。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320元/月,而农村则为153.3元/月,人均差距166.7元/月。城镇职工在市级医疗机构就医,费用报付比例为85%,县级为90%,而农村则为50%和75%。

(六)城乡居民不同户籍所依附的法律政策不平等。受户籍等制度约束,农民工无法与城里人同等享受,甚至是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养老、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待遇。如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城镇居民有关廉租房政策,农村修村级道路、拉自来水要筹资筹劳等;还有因户籍不同,侵权赔偿的标准也不同。如在交通事故中,残疾的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根据审查确定的赔偿权利人的身份情况分别按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有关标准进行计算。同等条件下城镇户口(以2011年标准计算)死亡赔偿金(1人)为31.39万元,而农村户口为8.21万元,城镇居民为农村居民的3.8倍。

(七)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差别明显。调研中明显的感受是现在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甚至个别村有邪教组织死灰复燃的迹象,社会治安还存在诸多问题,偷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还不同程度存在。成年人由于受教育少,综合素质都不高,眼光短浅,孩子在上完九年义务教育便找人带着外出打工。他们认为,即便是考上了大学,也不见得以后能有多大发展,而和省下那一大笔费用,再加上打工的几年收入比起来,已经足够为孩子安家娶妻。

(八)城乡发展人力资源配臵严重失衡。“打工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组织建设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目前乡村建设发展所需人才流失严重,村级组织建设处于亚健康状态。不仅农村党员流动性较大,而且有文化的青年农民也大量流失,多数村子由于找不到年轻的合适的干部人选,长期由平均年龄在5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担任。如义合镇,95%以上的村干部年龄都在55岁以上,“空壳村”更是达到了62岁以上。比较典型的有高石硷村,全村共有党员3名,最年轻的党员年龄也有60岁。年龄老化,思想僵硬,导致村级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而且,留守老人的赡养和留守儿童的教育日渐困难。

二、贫困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

绥德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统筹城乡发展面临“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收入如何增、土地怎么办”等一些难题。笔者根据调查情况,结合个人思考,认为目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统筹城乡发展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绥德县虽然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民进城定居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步子不大,成效不够明显,主要还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广大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观念,以及就城抓城、就乡抓乡、就工抓工、就农抓农的城乡分治思想成为潜意识,形成了工农分割状态。甚至一些干部包括领导干部认为,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是工业化以后的事。不少农民也认为,农村虽然落后一点,但有承包土地、房屋和林地做生活保障,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在外挣钱,加之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持续贯彻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社会保障日趋完善,不管收成好坏,衣食无忧,导致一些农民不愿“闯”。这些守旧观念势必影响到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鉴于此,一方面要加强干部学习培训,切实解放思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城乡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工作的意义、政策、典型事例,引导广大群众认识、支持、参与城乡统筹,使城乡统筹真正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形成全县上下共同推动城乡统筹的强大合力。

2、科学规划,明确目标,绘就统筹城乡发展蓝图。规划是提纲挈领,至关重要。只有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建设才能有条不紊进行。绥德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要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谋划人口布局、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配臵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县域全局上推动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搞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从县域经济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城乡空间布局,按照“做强县城、做大集镇”的总体思路,合理规划全县人口布局,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进一步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和重点集镇规划,突出不同乡镇地域特点和发展模式,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支撑、重点村为补充的空间格局。二是搞好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趋势,在认真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搞好农民进城住房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划。三是精心搞好学校布点调整、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信、生态环境、贸易市场、个体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财政金融支持规划,使有限的财力尽可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促进城乡统筹早日实现。同时,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延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有长足发展。

3、发展产业,保障收入,增强统筹城乡发展后劲。

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绥德虽然近几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各项基础仍然很薄弱,没有支柱产业,城镇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工业和城镇还无力直接反哺和带动农村,农民进城面临着无事可干的情况。基于这一实际,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重心还是产业发展问题。一要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突出基地建设、龙头带动、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四大重点,强力推进“一带两园三区四产”建设。要加快土地流转,培育强村大户,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延伸产业链条。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二要不断壮大新型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围绕“内聚外引、工业入园、企业集群、园区配套”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挖潜改造,新增一批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规模企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切实增加县域经济实力。三要努力繁荣第三产业。把红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探索完善旅游开发经营机制,进一步加快景区景点、接待能力和旅游文化建设,积极推进观光型、体验型、游乐型乡村旅游发展。围绕旅游服务,积极发展餐饮住宿、房地产业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为农民进城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保证农民进城“有活干”。

4、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夯实统筹城乡发展基础

健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绥德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和集中体现。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必须加大投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一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服务于城乡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补齐城乡公共设施的“短板”。二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力推进“双高普九”、普及学前教育和十二年教育,改善农村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大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巩固新农合制度,全面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满足农民文体需求公共文体服务网络体系;使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抓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养老保险等工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整合“人人技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强化对进城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使进城农民“有技能”,提高农民择业就业能力。

5、加强调研,深化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

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结合实际,在以下方面取得政策性突破: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划分。剥离依附在户口上的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功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使进城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完全平等的待遇,进而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市民。二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接替土地、农户承包地、宅地基、房屋、林地逐村逐户进行史册登记、确权、颁证,落实农民的财产权。积极开展农村闲臵宅基地退出、臵换,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把整理节约的农村建设土地指标平移流转到需要土地而无土地指标可用的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上,使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完善土地流转办法,积极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土地集约化使用。三要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

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 第6篇

关于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药科学院药物制剂 06(2)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在满足与单一的生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想到出门,进行短中期的休闲度假游,由此带来了我国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产业中同样出现了“贫富差距”问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相对贫困的山区等出现了严重的差距,山区的落后使得旅游业发展缓慢,同样旅游业的发展缓慢也使得山区经济的停滞不前,如此恶性循环使经济无法发展。最主要的人民的生活质量无法提高,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受到损伤。

就此问题,7,8月间至安徽天柱山,上海,厦门及福建龙岩市永定以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方式进行研究,通过两个贫困山区及两个发达城市间旅游经济的对比调查得出本论文的结论及思考。

一.我国旅游业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觉大部分市民在近一年内就有外出旅游的计划。

1.有百分之九十的市民已经考虑在未来一年内进行外出旅游,然在计划外出旅行的人数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二的市民打算去山区旅行。

由此可见虽然大量市民有外出旅游计划,但仅不到三分之一的市民想去山区旅游。这对贫困的山区旅游经济来说是一个急大的制约点。因此即使在当今旅游业如此迅速发展,旅游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我国的山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无法享受到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经济腾飞,而依然是大大落后与城市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表1:外出游目的地选择

 

未来一年内你是否计划外出短中期旅游?若是打算去什么地方?

 

 

未来一年内你是否计划外出短中期旅游?若是打算去什么地方?

 

90%

 

山区旅游

 

32%

 

大中城市旅游

 

68%

 

                                                                                                                                                                                                                                               

 

90%

 

山区旅游

 

32%

 

大中城市旅游

 

68%

 

 

10%

 

 

 

1.绝大部分人已经或者希望打算每年出游两次或以上,人们的除外游频率增高

根据表2数据结果得出,几乎所有市民在一年内都会外出旅游1到2次,一小部分人百分之十在一年内旅游2次以上,另外只有百分之十八的人在一年内只想旅游一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想每年都有一次以上的旅游,几乎没有人不想旅游的。同时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空闲时间进行的一次短暂的2,3天的旅游成了如今的热门活动。并且大多数人希望能够每年有多过1次旅游活动。由此明显可知旅游也是多么兴旺发达前途无量。贫困山区靠旅游业致富完全是可行的。

表2:市民一年外出旅游次数调查表

 

平均每年外出旅游多少次?

 

希望在一年内旅游几次

 

1次都没有

 

8%

 

2%

 

1次

 

47%

 

18%

 

2次

 

35%

 

35%

 

2次以上

 

10%

 

45%

 

2.全国旅游业整体的发展并没有给山区旅游业带来同样强劲的发展态势,山区旅游业从事人员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快速增长。

旅游人数增多,旅游收入提高,但人数与收入的增长都仅仅在大中城市中。就以2000年上海,厦门,安徽天柱山,福建永定县旅游年收入为例。上海旅游年收入近1600亿,厦门市旅游年收入为200多亿,安徽天柱山不到3亿整个安徽为200多亿,福建永定县为2亿多。安徽天柱山以及福建永定的旅游年收入仅为上海的千分之2都不到,只是厦门的百分之一多点。由此可见,贫困山区的旅游仍然处于旅游业的底部,虽然如今人人都外出游,旅游业一片红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山区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始终无法从旅游业中得到大利益。从表3看出,城市旅游工作者的收入都比较高,高收入人群较多,而在山区旅游工作者中大多为低收入者。在上海80%的工作者月薪超过2000,在厦门有60%,而在安徽天柱山和福建永定有75%的旅游工作者月薪不足2000圆元。甚至各有35%和30%的人月薪低于1000元。在城市的旅游工作者高薪的有很多甚至能达到10000以上,而在山区很多人只有区区几百元。城市与贫困山区间旅游工作者的贫富差距之大真是难以想像。

表3:旅游工作者月收入调查表

 

 

月收入

 

上海旅游工作者月收入

 

安徽天柱山旅游工作者月收入

 

厦门旅游工作者月收入

 

福建永定县旅游工作者月收入

 

1000以下

 

0

 

35%

 

10%

 

30%

 

1000—2000

 

20%

 

40%

 

30%

 

45%

 

2000—3000

 

50%

 

15%

 

40%

 

15%

 

3000以上

 

30%

 

10%

 

20%

 

10%

 

二.影响贫困山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

1.衣食住行方面

外出旅游就是短暂的在外生活几天,也就是衣食住行都要考虑而且还要另外注意游玩。

从表4中可以看出,人们出外旅游,绝大多数人都因衣食住行游的问题而选择旅游地。3%的人选择城市放弃山区是因为在吃方面不习惯,城市在食物上有充足的选择,39%的人因为交通问题而选择了城市旅游,31%的人由于晚间住宿的考虑而选择城市旅游,12%的人由于担心山区的安全性比城市差而放弃了山区旅游,7%的人认为山区景点不能吸引他们而选择城市,另外有8%的人因为其他原因而选择城市旅游。

表4:放弃山区游选择城市游的原因调查表

 

什么原因使你放弃山区旅游而选择大中城市旅游?

 

平时饮食问题

 

3%

 

外出交通问题

 

39%

 

晚间住宿问题

 

31%

 

出游安全问题

 

12%

 

风景喜好问题

 

7%

 

其他

 

8%

 

2.当地人对旅游发展经济的认识不够

从表5可以得出贫困山区当地人对当地的旅游业十分模糊,绝大部分人对于如何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来发展经济知之甚少。65%的人不了解当地有哪些可利用的旅游资源,80%的.人不知道发展旅游业会有什么影响,85%的人不懂得如何去靠旅游来发展自己的经济,90%的人不知道发展旅游业要注意些什么事项,90%的人不懂得如何是自己生活的地方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

在缺乏旅游方面的知识下,贫困山区的旅游业难以得到有效发展,即使遍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不懂得如何开发利用,不懂得如何持续发展,从旅游业中得到丰富经济利益,使得贫困山区的旅游发展缓慢,更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萎缩。

表5:贫困山区人对旅游业的认识调查表

 

 

 

是否了解当地有什么好的旅游景点能开发利用

 

是否了解旅游业能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是否了解如何靠旅游业来发展经济

 

是否了解发展旅游业要注意了解些什么

 

是否了解如何使当地旅游业发展起来

 

很了解

 

35%

 

20%

 

15%

 

10%

 

10%

 

不清楚

 

55%

 

65%

 

70%

 

55%

 

50%

 

完全不懂

 

10%

 

15%

 

15%

 

35%

 

40%

 

3.当地政府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

从表6可知政府对于旅游业的干预是十分有影响的。90%的公众认为政府在当地做做出的决策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经济的发展,85%的人认为政府所做的政策决定对当地旅游经济启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有10%的人认为政府的活动导致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从数据显示,政府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好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表6:政府对旅游业的影响调查

 

当地政府的政策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力

 

当地政府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贡献程度

 

非常有影响力

 

75%

 

有非常大促进作用

 

55%

 

影响力一般

 

15%

 

有一点促进作用

 

30%

 

几乎没有影响力

 

5%

 

没作用

 

5%

 

完全没影响

 

5%

 

启到消极作用

 

10%

 

4.贫困山区旅游的宣传,推广

许多好东西之所以无法发展就是因为没人知道了解,所以问者稀少。对于贫困山区的旅游景点就是因为太缺少大量的宣传和推广,很少人知道,所以景点无人问津。

表7数据显示,只有30%的人有些了解山区景点,然而更多的60%的人只是偶尔碰巧听说过几个山区旅游景点的名称,甚至有15%的人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完全一无所知。

表7:山区旅游的宣传调查

 

你是否知道国内有哪些贫困山区旅游景点

 

知道很多有些了解

 

5%

 

仅仅知道一些地方

 

25%

 

听说过几个

 

55%

 

完全不知道

 

15%

 

三.对于贫困山区发展旅游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1.完善贫困山区旅游的基础设施。

外出旅游就是换个地方进行短暂的生活,既然是生活就一定缺少不得基础的生活必备设施。旅游是一个休闲时光的娱乐方式之一,拥有这种娱乐方式的也一定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游客,这样的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也比较高,所以山区旅游地的设施一定不能马虎。

出外旅行首先要考虑的就交通与住宿问题。不管从那个地方到达旅游景点一定要方便快捷,方便快捷的交通才不会浪费游客的时间,不会耽误游客的行程,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到来旅游。有些景点需要过夜才能赏游到,因此方便舒适的住宿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脏乱也不能太高收费。除此之外,旅游地的安全性以及旅游景点的可游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出门在外是,人人都会考虑安全问题,这是对人生的保障,谁都不愿出意外。对于旅游景点的价值也是游客选择旅游地的因素之一,旅游也不是经常的事,所以这难得的赏玩一定要有价值,有收获才能让人欢欣鼓舞,才有人愿意到出旅游,发展贫困山区的旅游经济。

2.对与旅游开发方向的研究。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根据不同情况发展不同的旅游方式。现在人出门旅游有很多原因。例如工作繁忙出去休闲度假,放松身心,又或者是因为节假日闲来没事外出旅游以增长见识兼休闲游玩,每人旅游的目的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发展不同的旅游方向,有些贫困山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可以发展成文化游,在如今地球村的潮流中,回顾一下历史文化,感受过去独特的文化也是许多都市人的向往追求,也是传扬民族精神的好方式。有些贫困山区没有浓厚的历史底蕴,但是风景秀美,安静祥宁,这样的地方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休闲度假村,当代社会年轻人总是牢于奔波,整日精神紧绷,找一个安静,舒适的休闲度假村是工作之余最棒最便捷的放松方式。而且年轻一族正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一族,靠休闲度假游来发展贫困山区经济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除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游还有其他诸如红色游等等,丰富多样的旅游方式是保持,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必须的。

3.旅游的服务指导

旅游通常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就不得不遇到许多的磕磕碰碰,为了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对于旅游的服务就越来越重要,成为锦上添花之笔,尤其是在贫困山区的旅游,完善的服务更是不可或却的。在贫困山区旅游对于山路的指点,以及对与景点的解说,这些许多导游是无法办到的。因此需要当地人来充当导游一职,同时为游客安排行程,计划线路等,这些都是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服务的好坏决定了游客是否会再次到来旅游,也就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这对贫困山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4.旅游周边产品发展促进旅游经济

在贫困山区旅游完全不同于城市旅游,城市有几乎都大同小异,景点都为人造景物,风景的观赏度实在不敢恭维,但是城市旅游的经济却让山区游望尘莫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旅游的周边产业,诸如特产,旅游纪念品,特色小吃,等等,这些都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对于贫困山区而言应该是更为有利才对,贫困山区旅游拥有更为独的特色,在开发旅游纪念品,特产等更具优势。

在欣赏风景,浏览景致之余采购一点当地特产,带回一点纪念品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且几乎每个游客都会带上一两件,甚至更多的纪念品,特产回家,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购物,更是对一次旅游的纪念,意义非凡。所以发展旅游纪念品,特产等旅游周边产品是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快速,最稳定的方式之之。普通山区老百姓,旅游工作者等都能从中直接享受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丰厚的经济收益。只是旅游经济发展最直观的体现。

5.山区旅游地百姓对旅游也的认识及开发意识

旅游离不开游客,同样也离不开当地百姓。对于贫困山区来说没有人能够比山区当地人更了解山区了,因此想要发展山区的旅游一定要靠山区当地人自己。这就需要山区人民对贫困山区旅游经济的了解认识,一定要了解如何发展当地的旅游,利用当地的优势,结合天时地理打造出优秀旅游景点,在开发景点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对环境等的保护,发展可持续的旅游业。由于山区比较落后,所以当地人民只有有限的知识,这是就需要从其他地方调转具有专业旅游知识,懂得如何发展旅游经济的人来指挥领导贫困山区的旅游发展,在聘请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快当地人的专业培训,在不久的未来使当地人也有丰富的旅游经济知识,由此靠自己来发展旅游经济。

6.旅游的宣传

要想搞好旅游经济不搞宣传是不行的,对于刚刚开发完成的山区旅游不能饿搞抄做,但是也决不能缺少了宣传,推广,再好的东西如果不传播出去也等于废物,好的宣传能让人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一旅游信息,优秀的宣传能让人产生向往的心里,能让人在知道这一旅游消息后就有一股冲动,就有对此的向往,如此以来旅游的人就会大量增多,只有旅游人数增长,消费增多,经济才能增长。要想快速的发展贫困山区旅游经济没有宣传是不行的,宣传做好了就能提高知名度才会有人来,游客增多了才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

若能全面有序的从基础设施,文化,宣传等全面发展,贫困山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突飞猛进就在眼前。

调查人姓名及学号

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第7篇

贫困山区县,技术可以引进,资金可以引进,但惟独人才难以引进。众所周知,现代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经济与社会建设很难得到可持续发展。出好人才,教育是关键,贫困山区县办好“强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贫困县如何办好“强教育”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大课题。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贫困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贫困县教育现状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贫困县教育基础薄弱,基本教育要求得不到满足,教育质量、规模和师资都处于较低水平,结合我们永和县发展情况,我认为贫困县教育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

一是师资队伍结构失衡。首先是年龄结构失衡。我县从2003年至2007年连续5年未招收教师,2008年补充30名教师,2009年启动特岗教师招聘工作,我县又招聘教师106名,共补充教师136名,新补充教师占到全县教师总数的近20%,46岁以上教师260名,占到全县教师总数的近30%。这样全县老教师与新教师占到全县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年富力强,教育经验丰富的占不到教师的50%,特别是25岁至35岁教师全县不到100名,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其次是

教师学历层次低。从表面看,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较高,但除近3年招聘教师外,其余好多都是后取学历,小学阶段教师起始学历达中师毕业的占不到35%,农村小学仅为12.2%,其余均为民办教师转正,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初中阶段教师起始学历达专科以上的占30%,高中阶段起始学历达本科以上的占18%。

二是管理水平低。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者必须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学校的物力、财力等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贫困山区县受自然条件限制,新的理念常跚跚来迟,再加上财力、物力的匮乏,调动教师积极性难度非常大。目前贫困山区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重结果,轻过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育部门考核学校时看考分,学校考核教师进也是看考风,也说是前几年最流行的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为好猫。”于是管理者就将目光盯在了考风上,重终端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致使出现了“素质教育喊得铺天盖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甚至有些教师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择手段,搞些弄虚作假的事情。其次是以粗放式管理、保姆式管理、金钱激励式管理为主。贫困山区县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学校管理经常采用的传统的粗放式管理、保姆式管理、金钱激励式管理。粗放式管理,学校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导致学校管理混乱,纪律松懈;保姆

式管理,不能很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一切都靠制度来约束,管理缺乏人性化,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金钱激励式管理,为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于超工作量、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安排份外事情等都予钱挂钩,这样一开始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时间长了就会使教师们一切“向钱看”,反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就我们永和县来说,农村学校大都采用是依然是粗放式管理,县城学校多数是保姆式管理,有个别学校经常采用些金钱激励的办法。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学校管理者,管理理念陈旧,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是素质教育发展水平低。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是“两全”思想,即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贫困山区县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如何呢?我们首先要看课程开设情况,实施素质教育最低要求是开全、开齐课程,拿我县县直小学来说,从课程表上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有,甚至卫生、法制课也有,但实际情况吧,可以说除语文、数学之外,其余多数是形同虚设,各小学都把重点放到了经常统考的语文、数学上,其它课都要为语文、数学让路。再如现在中小学的写字课,以前不搞素质教育时,各校三年级以上学还写毛笔字,但现在呢?我们有视察学校时没有见过一所学校开设此课程,这是我国的国粹,但仅仅是因为不统考而取消了。

课程开设不全、不齐或是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据了解,教育部门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时,群众对学校英语课意见很大,认为好多学生在考上重点高中或上了大学后,其他功课都可以,就是英语水平不如别的地方的同学,这些是老百姓从表面上看到而反映出来的。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应通过表面分析本质,这主要是我们还是搞得“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太低,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差。

四是教育设施设备差。我县各校教育仪器、图书配备大都是“普九”时配备,仅是低标准达标,“普九”过后,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距离标准化“八配套”要求差距还很大,据统计全县中学仪器应有286154件,现实有117415件,短缺168739件;用房应有23529m2,现实有3780m2,短缺19749m2;实验设施应有2166件,实有224件,短缺1942件。六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所需设施设备难以到位。根据《山西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对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提出了三类不同要求,其中第三类是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但永和中学教学设施设备情况很难达到要求。

五是教学质量低。贫困县教育质量低是贫困县教育工作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拿我们永和县来说虽然近些年中高考成绩逐年攀升,2009年高中达线14人,今年达线36人,2009年中考达重高线18人,今年达重高线27人,虽从纵向上比,是有所发展,但无论是达线绝对人数,还是达线率在全市还处于下游水平。

总之,由于师资、教育教学设施、教学质量等因素,影响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造成了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处出求学,近两年虽有所好转,但并没有根本解决。优质学生的外流对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发展对策

贫困山区县可以说“穷根富本”都在教育,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加快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贫困县现状结合自己在贫困县工作实践,我以为只有采取如下措施,才能促使贫困县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保证。如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孔宪铎先生曾提出过“要以父母之心办教育”的观点,我认为提得非常形象具体,他说“办教育不是钱的问题,是重视程度的问题,是人心问题,为人父母总是将家里的钱精打细算,先留下孩子上学的钱,然后才考虑吃穿住用。”要是我们县委、县政府也能以“父母之心”办教育,教育焉有不兴之理。坚持教育优先就要强化政府对教育的职责,义务教育办学的主体是政府,县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办好县域内所有学校,而不是一两所重点校或示范校;坚持教育优先要在资金使用上首先考虑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县在教师工资发放上坚持统一筹措,统一发放,在财

政紧张时其他人员的可以缓一缓,但教师工资必须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在其它资金安排上也要优先保证教育,如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改革资金、“两免一补”资金等做出预算;坚持教育优先在项目安排上要首先考虑教育,贫困县教育设施落后,但其他设施也不先进,教育设施,卫生设施、城市公共建设等都是摆在政府眼前的大事,但我们在考虑项目安排时必须保证教育项目先上。

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个好教师能带好一班好学生,一个好校长能带好一个好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贫困山区县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虽然进行了好多次,但实际上改革并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队伍现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打破教师的校籍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破除人才单位所有制。一是教师不再有校籍,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学校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核员管理。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制定教职工量化考核办法,变过去单纯注重考试结果的终端管理为过程管理。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改变教师职业终身制、铁饭碗、大锅饭的思想观念。二是打破校长职务终身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任期制、职级制,建立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

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新机制。三是核编控岗,清除在编不在岗的人员。

②优秀师资智力资源打破校际壁垒,县域流动。贫困县优秀师资匮乏,要改变过去把优秀教师固定在一所学校,由国家的教师变成了一个单位的教师的状况,实现优秀教师区域内的共享,让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一是组织优秀骨干教师组建对口支援自愿团,定期到农村巡回示范,从管理、教研和课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示范,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乡镇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建立骨干教师下村走教制度。送教下乡,把城里的优质课搬到农村的课堂上,三是通过县域内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学校定期任教。四是对长期坚持在边远落后乡镇工作教师实施特殊津贴。提高边远学校教师待遇,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乡镇及边远村民小学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其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

③加强师资培训。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多种远程教育形式并举,:坚持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④想法设法留住优秀人才。优秀教师外流是我们贫困县

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我想一是要提高待遇,待遇低是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设臵一些骨干教师奖、教育功臣奖等办法,体现多劳丰酬,让优秀教师能得到更多的安慰,由于我们贫困县财力、物力非常有限,造成我们在物质激励方面所能做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但在精神激励方面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运用得当,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类学校要为优秀教师提供发展平台,让他们事业有成,打造成全校名师、全县名师、甚至是全市名师,让教师们能感受到成就感,这校对留住优秀人才会有积极意义的。

3、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根本目的。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加强管理。针对贫困县现状,管理要做到:一是管理权力下放,“管人的不用人,胜仗的不管人。”是造成教育管理体制不顺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实行科学管理,首先要放权,实际上就是要给校长手上多放些“人权”,真正的实施校长聘任制,学校选用教师让校长说了算,这样校长在管理时才能更具有权威性。二是各级领导要提高服务意识。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领导都要树立“领导即服务,管理即服务”的思想,工作重心要下移,要能及时的深入一线,解决广大师生的实际困难。三是要严格依法治教,要严格按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如要求学校必须开

全课程、开足课时,学校实行平行分班,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实行目标量化管理等。四是在管理的各个层面都要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管理中仅靠制度是很难让教师心悦诚服的,各级管理者要设身处地的为教师着想,做到“刚柔”相济,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五是要注重学段之间衔接的管理,我们永和县小学阶段教育在全市处于上游水平,小学毕业生在参加外出考试时成绩都非常好,但到了初中后成绩下降就很快,通过分析我认为关键是没有抓好两个学段之间的衔接管理,小学阶段多是采用的保姆式管理,学生到校学习的每个环节都有教师督促,但上了初中后对学生采取的多是松散式管理办法,学生学习主要靠自觉,这样给学生造成了不适应,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是非常强,一旦学生有了这种不适应,学习一时跟不上,就会步步跟不上,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阶段教育教学成绩的提升。因此,在学校管理上必须重视学段衔接的管理。

4、进一步提高“普及”程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贫困县之所以穷,关键是缺乏人才,尤其是一线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根本就是要提升“两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提升“两基”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群众的思想问题,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更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工俄重要性,在农村

调研时,我发现农村学生失学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贫困,尤其是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来,因贫而失学的学生很好,多数是因为厌学而造成的,其实孩子是否上学,家长是关键因素,广大农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是让孩子能“鲤鱼跳龙门”,吃上“公家”饭,如感到孩子升学率无望后,就会带领孩子打工或是回家务农,因此,宣传动员工作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并且强度应不断加强。其次是提各升农村的办学质量,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不能只是一味的死教书,教死书,要尽量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的愉快,生活的愉快,感受到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特别是对一些差等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目前就业压力的重大举措。贫困县事业教育起步迟,发展速度慢,尤其是我们永和县当前发展职业教育难度还很大。首先要解决好基础设施问题,国家要求到“十一五”末,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致为1:1,能否完成招任务,关键看校舍能不能容下这么多的学生,因此,做好职业中学改、扩建工作刻不容缓。其次是职业中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市场为龙头,科学设臵专业,要多结合本地实际,开设好红枣、小杂粮、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为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于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第8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原则及重点

2007年6月中央将成都和重庆设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改革实验区1年以来, 重庆在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但实际调研发现由于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崭新的历史任务,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目前还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东西,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中还存在着对改革应该把握的原则不够清晰, 对改革的认识存在一些不同层面的误区以及改革中的工作重点不突出等一系列关键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中遇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经济发展实力不够,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基础薄弱

目前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非常显著, 二元经济结构还比较突出, 总体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工业体系以传统产业为主, 大部分行业居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 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不强, 链接城乡的产业体系不完善, 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弱, 经济总量还较低, 整体经济实力不够雄厚, 各级政府的财力不足以完全承担城乡统筹改革的所有成本;广大农民基本上处于温饱和低质量的小康之间, 他们更是无法承担城乡统筹制度改革的过高成本。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基础还很薄弱, 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欠缺相应的经济基础和实力。

(二) 相应配套政策缺乏,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推力有限

改革相应配套政策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法规配套。按照市委、市政府“先行先试”的总体要求, 改革工作实际落实时, 就会遇到如进城农民不愿放弃农村土地使用权等很多具体问题, 而这些问题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性的解决,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出台一些有利于统筹城乡改革的法律、法规文件, 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二是缺乏资金配套。调查发现很多改革项目的实施最终都涉及到资金问题, 且数额巨大, 改革的成本较高, 而改革中县级财力不足, 上级政府又没有相应的财政配套, 因此改革成本与资金投入不足和财政配套的矛盾就成了制约统筹城乡改革最突出的矛盾。

(三) 现行规章制度陈旧,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进程受阻

现行的土地、户籍等制度对于现今的改革发展已显得十分陈旧, 严重阻碍着各项改革工作的推进。集体土地不能转让, 农村土地闲置、抛荒严重, 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利用效率低下, 农村发展中建设用地指标受限等问题十分突出。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固定的工作机制, 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经费, 土地流转信息不畅, 土地流转保障金的收取、管理和处置机制还不完善, 乡镇协调、监督机制还不健全, 土地流转仲裁机构还未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阻碍城乡之间人口、资源、技术的交流, 加大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 成为阻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改革发展中各部门间的利益争夺问题严重。

(四) 农村教育水平低下,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智力不足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且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机制, 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职业技能不强, 市场观念淡薄, 改革中“等靠要”思想严重, 自力更生思想缺乏, 对现代农业生产理念不易接受, 对农业科技实用技术掌握程度较低, 推进不仅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缺少谋生手段, 缺乏竞争优势, 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活, 极大限制了其择业、就业的渠道和范围, 严重阻碍了农民工自身的发展;还直接导致农业耕作方式传统老化,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缓慢, 农村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效益不高, 调整难度大, 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五) 理论学习研究滞后,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认识不准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地区对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滞后, 存在较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缺少系统性的认识, 急于求成, 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规划;农民进城只注重大城市, 忽视了广大县域城市和中心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带动能力;将统筹城乡发展理解为城市单方面支持农村, 忽视城乡两个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将统筹城乡发展简单理解为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盲目将农村变为城市, 将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并最终消灭农村, 缺乏对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外延的认识;仅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 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忽略科技、教育、文化、制度等软件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中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严重,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观念依然存在。

(六) 实际调研分析肤浅,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主次不明

改革试点中各试点区县基本都是将土地流转、户籍制度、保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农村金融、劳动力转移等各方面工作一起抓。但由于没有针对改革进行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 使得工作的主次不明确, 没有抓住改革工作的关键和突破点, 改革效果并不理想。调研中发现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是各试点区县抓的两项重点工作, 一般都有具体的工作指标, 比如全年要流转多少土地, 要转移多少剩余劳动力等。但他们的工作往往就土地流转抓土地流转, 就劳动力转移抓劳动力转移, 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挖掘促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 没有对农民为什么不愿意放弃土地、农民进城的最大顾虑是什么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二、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工作原则

(一) 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原则

作为一项“探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寻找中西部地区新型发展模式”的改革, 必须触及土地、户籍、保险等一系列制度。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原则, 积极地对不合时宜的政策、规章、习俗、习惯性做法进行大胆调整和探索。准确把握“重庆城乡统筹改革”与既往改革以及“上海浦东开发”、“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都城乡改革”等在改革目标、试点重点和自由空间上的差异性。对转型时期制度阻碍作先导性探索, 大胆触及制度边界, 对符合生产力标准、有利于激活农村资源的做法积极试点。

(二) 坚持依靠市场推动为主的原则

城乡统筹改革是在我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WTO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的, 国家“优惠政策”的“边际空间”趋近于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基于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现实资源条件, 遵循内在规律提升发展实力, 坚持依靠市场推动为主的原则, 促进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 重点以“市场资源”为主体依托资源, 更多依靠产业发展实现改革的财力保障, 综合运用计划、行政与法律手段, 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进程。不能坐等中央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惠顾与支持, 也不能继续沿袭政府积极的财政支出增加宏观经济有效供给的“凯恩斯疗法”。

(三) 坚持优势资源互通互补的原则

坚持城乡之间优势资源互补互通的原则, 消除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破除条块分割、地区封锁, 打破城乡壁垒, 增强城乡市场的联系, 促使城乡资源要素相互流动, 通过加大城乡资源整合和对接力度, 充分发挥城乡双方的优势。从城乡两个层次统筹考虑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 确保城乡产业发展的互补性, 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 优势叠加、产业协调的区域综合经济体。

(四) 坚持城乡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应坚持城乡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建立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 实现以城带乡, 以工促农, 城乡互补, 城乡互促的城乡协调发展目标。协调好城乡产业关系、城乡资源流动和配置关系、城乡居民权利义务关系、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关系, 最大程度地发挥城乡优势,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农民与市民的差距, 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五)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大课题, 涉及面广, 是今后我国社会发展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的改革绝对做不到面面俱到。各地应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分清改革的主次轻重, 注重改革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结合自身优势, 寻求突破点, 合理规划发展, 抓住改革亮点, 形成发展特色,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步伐。

三、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工作重点

(一)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 全面促进经济发展

重庆在今后的改革探索中应充分抓住并利用好川渝合作、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全市“一圈两翼”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实施的大好历史机遇和优势, 以科学发展观

北方经济·2009年第3期9为指导, 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 不断推动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提升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 紧紧依靠产业调整和升级来带动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断提高各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 以城带乡为纽带, 做好城乡互促发展

国家的宏观政策应向处于明显弱势的农业、农村、农民适当倾斜,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或就业, 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改变城乡分割格局, 充分发挥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扩散与辐射作用, 通过以城带乡这一作用纽带, 走上城乡互促、协调、统筹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上, 以城市为龙头, 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和一、二、三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在社会文化发展上, 以城市文明带动农村文明, 形成城乡社区特色鲜明、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三) 以体制创新为根本,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随着新农村建设, 农村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 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深入, 必须以体制创新为根本, 建立和完善适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构建功能互补、产权明晰、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二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鼓励多种形式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吸收社会资金进入农村, 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三是适应不同层次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建立多元化、梯度化, 融合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的农村金融制度体系。

(四) 以技能培训为途径,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统筹城乡发展要注重长远, 加强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力度, 以技能培训为主要途径, 加快提高剩余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农民和失地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 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技术教育, 端正就业观念, 了解择业方法和途径。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当地产业发展, 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 建立定点定向订单教育培训制度和区、乡 (镇) 村、企业、教育培训实体联合教育培训基地, 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 以改革试验为契机, 改善农村投资环境

以这次改革试验为契机, 用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农村投资环境。一是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二是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整治, 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继续支持农村科教文卫设施建设,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监管, 特别防止出现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甚至违背农民意愿等问题。

(六) 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各区县要立足自身, 打破各种发展瓶颈, 在加快县城建设、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增强对农村辐射带动功能的同时, 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合理配置小城镇建设资源, 重点加快小城镇, 特别是中心镇的建设步伐, 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 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高度集聚人口、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农村区域、促进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积极引导农民根据自己的经济和就业能力, 有梯度地往县城和中心镇转移。

(七) 以理论研究为重点, 深化对改革的认识

以理论研究为重点, 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学习和认识。一方面要从强化干部综合素质和转变干部思想观念入手, 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 加大对知识更新和相关能力的培训, 帮助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提升科学技术、市场经济、法律、公共管理等业务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寻求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参与到改革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机制的研究和制定过程中, 认真总结各项实践工作, 进行理论提升, 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理论, 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 指导改革的不断推进。

(八) 以城乡统筹为目标, 创新各种机制体制

充分认识机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最高目标, 在完善和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寻求体制机制方面有新的突破,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不断建立健全与统筹城乡发展密切相关, 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 从机制体制上真正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姜作培.统筹城乡发展:主要矛盾和出路分析[J].理论前沿, 2003 (22) .

[2]姜作培.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J].经济问题, 2004 (6) .

[3]蒋雪梅.对贵州省城乡统筹问题的几点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上一篇:交通银行的实习报告下一篇:工程项目部各部门和各级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