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2024-07-16

《醉翁亭记》「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精选6篇)

《醉翁亭记》「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1篇

《醉翁亭记》「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读音: 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释义: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出自: 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造句: 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二回)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

《醉翁亭记》「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2篇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贬任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写的一篇散文。通篇仅401个字,之所以备受历代人们赞誉,不仅是因为文章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结构上张弛有度,呼应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塑造了鲜明的自传性的醉翁形象,表现了其在个人仕途和理想追求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黯然神伤,而是借美酒与山水自乐,依然保持坚强与乐观的个性。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欧阳修参与的“新政”,措施触犯了贵族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最终被诬下狱,庆历五年九月赴滁州,庆历六年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醉翁亭记》。

“新政”失败,人格受辱,欧阳修是不可能没有愤慨之情的。然而我们读完全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幅清新、明丽的图画。不过在热闹和欢快的表象背后,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难以排遣的寂寞和痛苦。作者写此文时年仅40岁,怎么就以“翁”自许呢?我们一起考查一下欧阳修三四十岁的经历,就会发现:从25岁成婚到写《醉翁亭记》的15年间,欧阳修先后经历了两次丧妻,上次丧子,又加上妹夫病故,胞妹无依,老母多病,他本人更是几遭谗诬,官职被贬,精神上接连遭受打击,未老先衰也就十分正常了。

二、醉翁其行

如果透过“翁”之字眼,能窥见欧阳修当时的内心世界,那么,“醉”字正是他力图排遣忧患心情的一种心态和手段。

和欧阳修同样因为行政受贬,范仲淹发出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示名言,在勉励友人的同时自我勉励,对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出了比平时更为严苛的要求。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却与他的战友不一样,他就是快乐得很。不但自己快乐,而且和乐。往来不绝的人们,不管是负者、行者、弯腰曲背者、临溪而渔者、酿泉为酒者,一概都是欢乐的。欢乐在哪里?没有负担。没有什么负担?当然没有范仲淹的负担。这里,没有物质负担,生活没有压力。打了鱼,酿了酒,收了蔬菜,就可以拿到太守的宴席上来共享。欧阳修营造的欢乐的实质是,不但物质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没有等级。和太守在一起,人们进入了一个没有世俗等级的世界,宾客们忘却等级,太守享受着宾客们忘却等级的自如,人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人们和太守一起欢乐,禽鸟和山林一起欢乐。人们并不知道太守的快乐只是为人们的快乐而快乐。这里的“乐其乐”和范仲淹的“乐而乐”,在句法模式的相近上也许是巧合,也可能是欧阳修借此与他的朋友范仲淹对话:“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呀?只要眼前与民同乐,也就很精彩了。

“醉”之乐就是超越现实、忘却等级、忘却礼法之乐。而等到醒了,怎么样?是不是浮生若梦呢?不是,而是用文章把它记载下来,当作一种理想。

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酒有一种“醉”的功能,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只要让自己有一点醉意,与民同乐的理想就容易实现了。这里的“醉”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醉醺醺,不计较现实与想象的分别;第二重是陶醉,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三、醉翁其神

魏晋以来,文人与酒关系密切,举杯消愁的李白留下大量“酒”的名篇,但能赢得“醉翁”美誉的只有欧阳修一人,其“醉翁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影响。

其一,热爱山水、建设家园的主人翁精神。

欧阳修之前,许多人做过滁州的地方长官。如唐朝时以山水诗著称的诗人韦应物曾任刺史,也曾留下名作《滁州西涧》。然而在他眼里,滁州只是一个穷乡僻壤,他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异乡客”,因此,他看到的只是凄清、荒凉与静寂。而欧阳修来到滁州,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乡。对于滁州的山水,无论初夏秋冬、也无论阴晴雨晦,在他眼里都是令人观之不厌的美景。对滁州的生产和建设全心投入,他开发建设醉翁亭并作记立碑;他关心民生疾苦,倡导农桑,筑成强兵,使滁州岁物丰成,民心喜乐。这正看出欧阳修对滁州这片土地真切而深沉的热爱。

其二,身处逆境、乐观向上的豁达情怀。

诚如上文所述,欧阳修被贬到滁州,经受的是多重的精神打击,一般人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在离京至滁州途中,他写过一首赴任诗《自河北贬滁州初入汴河闻雁》:“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一个“愁”字,道出了他刚赴任时的心绪。“贬官任上无所事”,曾是许多贬官自感怀才不遇而无所作为的开拓之词。欧阳修与众不同、难能可贵的正在于,他能尽快摆脱悲愁,泰然面对一切。他积极作为,把治滁作为施展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希望造福一方百姓。同时在政务之余,与滁人同游琅琊山水,并以幽默调侃的笔墨、豁达乐观的情怀,抒写滁州的满目风光。正是凭着这种自我人格完善的高度自觉,借助于滁州山水的自然之美,他成功地化解了苦难,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并取得了骄人的政绩。在通篇“乐”字之下,隐隐可见其内心深处的伤痛、苦闷与挣扎。也正因此,他所表现的“乐”更显得厚重与庄严。这种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在苦难中主动寻求解脱、心态平和、意气自若的泱泱君子的坦荡情怀,深深感动并激励着当时及后世的人们。

其三,国泰民安、万物和美的理想追求。

儒家倡导民本思想,推崇的是施行仁政。儒家经世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以德治民,它要求统治者必须“修己”“立德”,从而“以德配天”“以德服人”,而“修己”“立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勤政。但是,向往安逸、享受快乐原是人的本性。从君到臣,到百姓,人们都不愿为物所累,也不愿为心所累,渴望达到既能政治清明,又能闲适生活的理想状态。“桃花源”“蓬莱岛”就是人们追求这种理想状态而不得转而假托的幻想境界,它们虽美好,却飘渺虚无,无法触及,而“醉翁亭”,似乎成了这种理想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令人无限向往。

欧阳修生活的年代,是宋朝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外无战乱,内无人祸,正是实现自己施政理想的好时机。在滁州,他实行“宽简”政策,又发动全城上千民工,在冬闲时修筑城墙;为加强社会治安,他亲自督率操练民兵;由于大旱,他还亲自带领百姓求雨。按照这样身体力行的行政方略治理滁州,仅仅一年有余,就把滁州治理得埠泰民安,仓廪殷实。

《醉翁亭记》处处写“乐”,由禽鸟乐,到众人乐,再到太守乐,最终表达的是由自然美景与太平盛世完美融合而感到的一种至上之乐。它所描绘的“与民同乐”的.生活场景昭示和传递出的主旨就是,真的快乐来自于人与人和谐相处,它展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就是人们神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醉翁亭记》醉翁之乐探微 第3篇

《醉翁亭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 (1046) 。前一年, “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相继被罢官, 对此, 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的欧阳修对此极为愤慨, 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之辩解, 因此触怒权臣, 被贬为滁州知州在滁州的第二年, 欧阳修写了这篇传颂千古的著名散文。

欧阳修被贬滁州作记两篇《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在《丰乐亭记》中作者自称刺史而在《醉翁亭记》中又自称太守。这种沿袭汉唐称谓显得轻松而诙谐。这种诙谐与轻松也体现在作者的自号‘醉翁’之中, 欧阳修在该记中说:“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见欧阳修自称‘醉翁’, 主要不是饮酒而醉, 而是为山水之乐所陶醉。

山水之乐醉翁之一乐也。《醉翁亭记》欧公写山水。“以环滁皆山也。”把广袤的景物统摄在一个画面中, 再运用画面切换的手法, 由面到点, 层层相推, 婉曲徐来。“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从山突出滁洲西南方向的诸峰;“望之蔚然深秀者, 琅琊也。”这里从诸峰突出琅琊山;“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又由山及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才由水到亭。欧公以曲折灵巧而又严谨缜密的布局呈现, 散而不乱, 曲而有序。目之所及的物象所引起的感官体验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作者的感官体验中这种“乐”不是赏景饮酒的一时之乐, 而是融于山水之中, 被自然所陶冶, 乐山乐水, 仁者、智者的流露。

四时朝暮的浮想醉翁之二乐也。由山到亭是欧公目之所及的物象所引起的情感体验是实景实情, 而四时之景、朝暮变化是欧公之浮想, 是虚景实情, 是欧公对“乐”的进一步升华。是自我对景物进一步的完善追求。在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艺术境界, 是外在自然环境和作者心境的统一体。作者运用联想去感知朝暮, 感知四季景物的变化。这种联想的来自于客观景物给作者的强烈视觉冲击, 让作者不由得去浮想, 从而完成对乐得进一步升华完善, 而做到“乐亦无穷也”。

无限乐民之乐醉翁之三乐也。“至于负者歌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鱼,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苍颜百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这何尝不是一幅民间宴乐图。这里不仅有达官贵人, 更有当地民众。勾勒这样一幅图是作者对自己政治业绩的肯定。也是流露出作者于民同乐的思想意识, 这是一种更高境界, 更深意蕴的乐, 在此作者的闲适心情和旷达胸怀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同时, 滁州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康乐也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清代过珙说:“有无限乐民之乐意, 隐见言外, 若止认作风月文章, 便失千里。” (<<古文评注>>卷十) 这个说法颇有道理的。

据欧阳修的高足苏东坡说, 《醉翁亭记》不过是欧阳修的一时游戏之作, 欧阳修本人也并不怎样看重。“永叔作《醉瓮亭记》, 其辞玩易, 盖戏云耳, 又不以为奇特也。”当他得知有人假托欧阳修的口吻说《醉翁亭记》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作品;唐代韩愈也写不出《醉翁亭记》这样的文章时, 苏东坡边严词加以斥责, 称假托之人为“妄庸者”, 既胡说八道只辈。 (见《东坡题跋·记欧阳论退之文》) 在苏东坡眼里, 《醉翁亭记》不是怎样了不起的作品, 更不是他老师的代表作。跟欧阳修一样身为作家, 古文倡导者的轼也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 他推崇“文起八代只衰, 道济天下之溺”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及其古文, 论人论文“以通经学古为高, 以救时行道为贤, 以犯颜纳谏为忠” (苏轼《六一居士集序》) 因此, “其辞玩易”的《醉翁亭记》》自然被看作文字游戏。

笔者认为:既是一篇山水游记, 作者很难在这篇记中明确标榜自己:通经学古, 救时行道, 犯颜纳谏。那样我想这篇记也不会脍炙人口, 千古流传。正是在作者精巧的构思布局下才使得写作技巧如此卓越, 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美。这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迎合人们心理需求的乐民思想是这篇文章千古流传的另一深层底蕴。

南进军, 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醉翁亭记》是古文名篇, 在《醉翁亭记》中作者的乐民思想主要通过对醉翁山水之乐, 四时朝暮浮想之乐, 无限乐民之乐的铺叙而流露的。本文就此对《醉翁亭记》醉翁之乐做一番探析。

心醉醉翁亭 第4篇

琅琊山位于滁州西南,从南京到滁州的路程很近,沿途穿过老山林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山林水塘,绿树红花,一派乡村田园风情。到了滁州市区,沿着路边的指示牌,很容易就找到琅琊山。

琅琊山,有山有水。醉翁亭,依山傍水。循着欧阳修的足迹,走进了山。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初夏,高大的树木挺拔粗壮,茂盛的枝叶遮蔽了大半的天空,撒下满地的清凉。小池塘里铺上了层层叠叠的荷叶,几朵睡莲悠悠地探出身子,柔柔弱弱的样子,就像一个纤细的小姑娘羞答答地走出闺房。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我没听见潺潺的水声,四处找寻,只见一个开阔湖面。正黯然,忽闻不远处传来孩子的嬉戏声,才发现右前方一群孩子在玩水,走近一瞧,果有一条小溪在石丛中流过。溪水平缓,却清澈见底。偶有石块突兀于水面,阻断了正常的水流,溅起几朵水花,却也增添了些许生机。

而其身后,便是醉翁亭。亭筑于坡上,本就地势较高,占地很小。拾级而上,始见其实与普通的亭子并无二样。唯一区别就在于,除入口之外的另三侧,都多有两个案几临空架在座位上,想来是用于放置杯盘筷箸的。僧智仙筑此亭或许只为休憩、观景,怎么也不会想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并谓之“醉翁”之名。伫立亭中,遥想当年欢宴情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我仿佛看见一群文人骚客,远离城市,抛开凡俗,纵情山水,把酒言欢,畅叙友情,得之心而寓之酒。酒过三巡,太守醉了,也乐了;醉不在酒,乐于山水之间。既众乐,又独乐。

离开醉翁亭,便转入山间小路,路过欧阳修纪念馆,一直往山顶去。还未及山顶,可见一个很大的湖面。有座水榭浮于湖心,曲折的回廊从两边延伸到两岸。四周环山,群山环抱下的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青山的影子。清风徐来,吹干了背心的汗水,吹走了一路的疲惫。风中似有淡淡的水藻味道,其实,那是一抹绿的味道。

十多年前的大四,初秋,我和当时最好的两个朋友慕名从南京坐火车来到琅琊山,拜谒醉翁亭,在青山碧水间撒下了青春的身影。如今,“暮去朝来颜色故”,随夫携子重游,自是另一番感受。大学时的那次游历,留在记忆里的只是出发时的激动和远离学校的轻松,以及因为逃课而带来的巨大兴奋。而这次,我缓缓走在山间的小道上,时而眺望远处的山峰,时而驻足欣赏荷塘多姿的睡莲。岁月涤荡了年轻的躁动,留下了一抹淡淡的清香。就像山里的那条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叮咚作响地一路跳跃而来,到了山下的湖里便如同睡进了妈妈的怀抱,静静地、缓缓地流淌。

醉翁亭导游词 第5篇

冯公祠的楹联是:泉声如听醉翁操;海日已照琅琊山。《醉翁操》,又称《醉翁吟》、《太守操》,琴曲名。这里有个小故事,说是醉翁亭建成后,即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观光,当时太常博士沈遵也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并创作了此曲,欧阳修亲为配词。数年之后两人故地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奏《醉翁吟》,日出方止。

意在亭

宝宋斋再西就是意在亭,一看这名就知道它是取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句意而来的,这里也有一副楹联: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饮着用让泉酿制的醇酒,边欣赏琅琊美景,确乎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影香亭

出意在亭向西拾级而上,有一方池跃入眼帘,池中的石礅上有亭耸然而立,这便是影香亭,亭上一联极为恰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一副摘句联。联出自宋·林逋(967-1028年)《梅花》诗中的两句,上句写梅的姿态。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加上傍以清浅的水边,相映成趣,就更显得其清新婀娜。下句写梅的清香。香气飘浮于幽暗之中,沁人心脾,月光之下,倍加醉人。古今多少诗评家都认为写梅到此可谓绝笔。

古梅亭

在影香亭与古梅亭之间是一株据说为欧阳修亲手栽种的古梅。古人为赏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称古梅亭,说是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尤其是到了冬季,雪映梅花,疏影寒淡,梅花凌寒而放的品格尽显。有联为证:寒流疏影;翠积清香。品节追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

醉翁亭小记随笔散文 第6篇

春雨霏霏不绝,一柄柄彩色雨伞在山间蠕动。我们踏着碎石,踏着青苔,踏着小草的柔躯,向琊山的深处走去。

已是午后时光了,微风轻拂,感到格外清新爽快。我们望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只见一丝丝闪亮的东西,象树缝中扯下的白带,那是琊流泉,到处皆是,犹似一幅典雅别致的活动的水画。

我们攀山道,循石级,沿溪洲水,慢慢前行,在一片豁然开朗的景致中,挺现着蔚然深秀的醉翁亭。

传说,当年欧阳修太守与客稍饮辄醉,自称为“醉翁”,便用自己的名字――醉翁来命名这座山亭。现在这山亭经过修茸,更显出勃勃生姿。亭前亭后,山腰间,草坪上,树林中,到处是三三俩俩的人群,或是相依的情侣,或是结伴的`友朋,处处都布满了他们的足迹。

我们走着,看着,“有亭翼然”四个大字,赫然跃入眼帘。在“翼然”飞峙的亭墙石壁上,我们见到了历代文人留下的默迹,真、草、楷、隶,各具风彩。走入亭内,见到当年太守与客饮酒的地方,石桌石登,依然如故,我们仿佛看到了欧阳太守在酒酣耳热之际,慷慨陈词的动人情景。尤其是在“二贤堂”内,当我们仰观欧阳修的塑像时,看见那风流倜傥、须发飘然、目光炯炯的神态,真如见到一个活脱脱的“醉翁”了。

醉翁亭全部建筑为江南园林格调,半明半暗,若隐若现,布局合理,小巧严谨。亭内的一切陈设别致奇特,仪态万端,巧夺天工,曲折幽深。我们在当年欧阳太守坐过的石登上打坐时,听见流水潺潺悦耳的声音,原来是“酿泉”,它在醉翁亭的西侧,一个“酿”字,表达了“酿与醉翁作饮”的绝妙意境。

我们在亭子间徘徊,远观近视,到处是怪石嶙峋,古木参天,令人产生无限的幽情。在众多的泉水中,吸引我们的还有传奇般的“六一泉”,它是明代卢洪夏引水凿石作“九曲流觞”的见证。泉上建有“意在亭”,向北有“菱溪石”,据说为南唐遗物,原在城东菱溪塘,后由欧阳修移至“丰乐亭”,再由后人移于此处。沿着亭阁,过八角门,可见明代的“冯公祠”。这祠是为祁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父子而建。在亭子的东厢,有清雅的一座“宝宋斋”,这里立有苏东坡写的正楷《醉翁亭记》碑刻,字体遒劲雄伟,如沉锤滞刀,入石三分。在静雅的方池中,立着苍然的一株古梅,传说为欧阳修亲手移植,这方池也因此而叫作“古见梅亭”。只是年深日久,这株梅早已枯萎了。梅树东有“览余”台,西有“怡亭”,出门向南有“醒园”,出“醒园”门逾桥往南有“洗心亭”……亭亭相接,泉泉相连,千奇百怪,趣味横生,愈加令人留连忘返,目不暇接了。

但我们终于还是驻足在一座亭廓上,细细观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体味着这篇精美散文幽深的意境,忽然悟出,贯穿全篇的意思主要是一个“乐“字。可我们想:来往的游客,谁又能悟出这“乐”字的涵意何在呢?身为太守的一代文星,遭受着政治上打击、失意的痛苦,他却能超脱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山水之乐,难道不正是说明欧阳修把政治失意的悲愤转寄给大自然么?当年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而滁州太守与游人同其乐则表现出多么复杂的思想背景呀!“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见环绕着一个“乐”字,所包含的内容是多么广瀚,多么富有人生哲理发人深思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醉翁亭记》「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导读07-20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06-06

醉翁亭记拓展练习07-12

醉翁亭记检测题08-17

醉翁亭记复习纲要09-07

《醉翁亭记》原文是什么05-29

部编醉翁亭记教案07-0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8-16

醉翁亭记拓展阅读练习06-11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题05-29

上一篇:小学教师我的师德追求下一篇:没考好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