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2024-07-14

探究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精选11篇)

探究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1篇

探究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尤其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农业产量不断增长,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有关的“三农”问题仍有许多需要解决之处,本文主要就当前“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我国“三农”问题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虽说金融危机确实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对我国的农村经济来说却起到了很好的刺激激励作用。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农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否则发展的很可能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内在的力量。农村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还存不少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在农业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不足,相关的基础建设也不够完善,而且粮价浮动较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在农民方面,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型农民过少;三是在农村方面,农村管理相对落后,仍然易受传统不良管理思想的影响,农村面貌还需进一步改善。总而言之,“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仍然需要大力解决,与城市发展相比,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这些都极大的影响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面貌的更新。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建议

(一)加强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是重中之重,需要在以农业增收为主导的目的下调整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在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中,对农业发展的把握往往是依据经验而进行的,因而对农业的未来收入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可以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得到快速发展。具体来说,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对需求的了解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在农业发展中不仅要关注量的提高,同时更应该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另外,农业的发展结构的调整既要兼顾精细化的产品生产又要注重规模效益与品牌建设,通过多渠道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农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农民素质的提高。政府各个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教育农民,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交易都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司法部门要发挥自身作用,定期向农民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二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应充分通过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农民提供科技种植知识,通过专家讲座、组织参加技术培训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科技培训,增进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三是强化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获取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的情况下进行农业投入。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而且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从而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三)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面貌

农村发展经济的条件不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尤其要在资金投入上予以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可以从两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一是转移农村劳动力。不同区域农村经济情况的发展是不同的,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地方政府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形积极调配技术人才,合理划分农村劳动力资源,将合适的人安排的合适的岗位上。此外,地方政府还应注意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各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大学生投入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去;二是引进资金。中央政府也应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此外,也应注重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引导社会企业团体等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另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还应注意从公共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入手,在促进农村总体发展的基础上更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改善农村面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接受足够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农村经济的提高与发展可以从“三农”问题着手,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完善农村管理等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探究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2篇

摘要: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因此,应聚焦富民强村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有效盘活农村的资源、资产和资金等要素,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三农”发展进入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阶段。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三变”改革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腹地,所辖四个县区中六枝特区、盘县和水城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钟山区则属于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总体而言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2014年六盘水市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农村经济的“三变”改革模式,经过几年的实验证明了这是一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有助于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社会的自我治理能力。当前我国的农业改革应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增强农业的协调发展能力。而“三变”改革模式正是通过对农村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切中了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实现形式之要害,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延续和深化,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路径。但是,虽然“三变”改革有助于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但也不应忽视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对这几年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度审视,从而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开放性经验。

一、明晰“三变”改革的股权分配

“三变”改革中的产权明晰就是在清查核实和评估认定的基础上,将集体林地和水域等资源要素和农民的闲置房屋以及土地经营权等,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合作经济组织以取得股权,进而获取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如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将351亩集体荒山入股到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彝族风情街”,海坪村与景区管委会按30%、70%的股权比例占股分红,其中村集体和村民各占15%,仅此一项使得780名村民年均收入达千元左右。但是,目前在产权规范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评估机制。农民和村集体以农用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入股时,因为缺乏成熟的土地评估机制,往往无法按租金除以长期利率的方法对农地进行合理估值,兼之社会资本的实际投资额往往不透明,最终导致农民和村集体的资源入股所占比例偏低,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利益纠纷埋下了隐患;

二是流转平台运行效果不尽人意。虽然六盘水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由于农村缺乏有效地市场运作机制,导致农村生产力要素无法充分激活,农村土地不能规范顺畅地流转,且没有鉴证机构的参与使得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因而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低层次流转水平;

三是扶贫资金分配不公。以盘县的“岩博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经济组织由村集体以22亩土地使用权作价66万元以及36户农民集资2314万元共同成立,后通过各种渠道申请到扶贫资金100万元,结果款项全部按原股权结构量化分配,这些农民并非贫困户由他们独自占有明显有失公允。

因此,一是要准确落实确权颁证工作。应通过方案论证、组织动员、实地测绘和结果公示等一系列程序,对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进行确权颁证工作,使农民和村集体的产权归属更加清晰,通过明确权能以充分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二是要建立评估和完善流转平台。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和农民的资源性资产,应在通过中介机构客观评估之后方能折算入股以换取相应的股权。同时,要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流转服务体系,将农村的土地房屋、合作社的股权以及增减挂钩项目结余的指标等纳入交易范围,搭建起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制度性平台,形成完备的城乡一体、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以推动城乡要素的充分流动;

三是要合理分配扶贫资金。各级扶贫资金均应归贫困村民集体所有,折资入股所形成的股权一定要落实给真正的贫困户,特别是“两无”村民(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以防止扶贫资金被少数农户和非贫困户占有。

二、推进“三变”改革的主体培育

2016年2月,六盘水市出台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指导意见》,提出在充分保障每个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自2014年启动“三变”改革以来,有50.95万户农户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167.79万人(贫困农户12.2万户31.65万人实现了“三变”改革全覆盖),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2533家、家庭农场83家、专业大户5087户,且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6家,总体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这些经营主体在“三变”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实力不强。由于受到农民老龄化、生产兼业化和土地零碎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六盘水市的农业组织化经营程度不高。如水城县南开乡一些农户宁愿家庭经营也不愿进行土地流转,导致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小、注册资金低、从业人员少,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均处于劣势;二是农民和村集体被动参与。虽然不少农业经营主体以股份合作形式成立,但在管理和分红等方面并未严格落实股份制原则,基本上属于一股独大或者异化为挂牌性质,既然是“农民变股东”就应让农民和村集体履行股东的职责、行使股东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决策,但目前在很多合作社中二者基本上只能被动地参与分红;三是高素质人才短缺。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偏低,虽然六盘水市围绕农村“三变”改革先后开展了上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但整体而言仍然属于短期行为缺乏连续性,培育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农村人才供需矛盾凸显。

“三变”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支撑。一是要扩大经营规模。政府应在完善信息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助推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规范管理。应规范农业经营主体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保障农民及村集体的合法权益,让其回归合作的本质以避免空壳化发展。同时,应选拔普通村民担任监事职务,以保障农民和村集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并强化审计、工商和税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工作,以有效启动外部监管程序;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变”改革的根本在于“扶人扶智”,因而政府应开展高效的、可持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帮助农民转变发展理念、应用先进技术及提升经营能力,最终解决农村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同时,政府应出台帮扶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创业,并对回乡就业的大学生给予相应补贴。

三、化解“三变”改革的经营风险

农业是一种弱势产业,因而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等三重压力,如果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会影响到经营主体的收益水平,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同时,“三变”改革后农民和村集体的相关资产权益入股进入了农业经营主体,而这些实体的经营性质为自负盈亏,除了容易受到冰冻、旱灾、水灾和雹灾等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的影响之外,还需要时常面对不可预见的市场风险,因而产生经营亏损风险的几率相对较高。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中平均起来大致为村集体占10%、农民占20-30%的经营主体股权,因而单个农民所占股份较少,导致他们不甚关注经营主体的运营状况,同时也缺乏判别财务数据真假的能力。即使某些乡村的村民选出村民代表或委托村干部代行监管,但又难免会出现他们被大股东“俘获”的问题,目前这已不是独立的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同时,在“三变”改革试点阶段由于以政府主导为主,能够为参与的经营主体配套优质项目,故而出现经营风险的几率较低,但在普及推广阶段由于全市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政府支持力度及惠及面在整体上有所降低,因而经营主体出现亏损的几率也会随之上升。

因此,应建立针对性强的、多层次的农村“三变”改革风险防控机制,以守住农民生产生活的底线。一是加大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保险机构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六盘水市脱贫攻坚的多元化主体需求,分类开发、因地制宜、量身定做农业保险产品,先试点一批价格低廉、保障到位的特色果蔬和养殖等险种,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并积极推广;二是确保农民股东权益不受侵害。应制订和完善财务监管机制、合同备案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并通过法律顾问机构全程指导农民签订入股合同以保障股权收益,在经营主体解散及破产之际应优先清偿之前与农民股东已发生交易但尚未结清的款项,确保农民股东的权益不受侵害;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要在经营主体内部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推选村民代表进入董事会,代表全体农民股东对重大事项进行表决,而监事会中的村民代表则在不干涉运营的前提下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四是建立经营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应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保障金制度,对由于各种风险因素导致参与“三变”改革的农民收益严重减少以至于不能满足最低生活要求时,应由政府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结束语:

“三变”改革虽然始于农民首创,但政府的规范、引导和扶持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应加大农村综合配套机制的改革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因为“三变”改革会对农村经济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带来多方面的冲击,其中涉及到《宪法》和《物权法》等在内的多部法律法规,因而也应健全和完善与“三变”改革相关的法律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孔令刚,蒋晓岚.农村“三变”改革目标、问题与难点突破[J],地方财政研究,2017(7):14-18.

[2]叶兴庆.以产权制度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N],中国经济时报,2016-02-29.

[3]何腾兵,夏先林.深化“三权”“三变”推进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贵州日报,2017-02-15.

[4]黄艳,秦趣.六盘水“三变”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6(9):54-56.

★ 关于企业管理改革创新口号

★ 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三大思路

★ 改革承诺书

★ 改革自查报告

★ 变 作文

探究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业经济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对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农村经济非常关键。 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结合实际具体分析,通过深化改革与自主创新,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

1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 1对经济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传统管理体制对农村经济管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重视。公开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科学的土地承包制度等管理措施,对发展农村经济都非常有效。但是,当前我国的农村基层管理者对这点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心理上觉得这些都是徒劳无用的,在实际工作中,消极怠工、应付了事的现象普遍存在。

1. 2法规不健全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任务较重、非常复杂,涵盖内容很广,主要有: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经营、承包及转让; 对农村土地使用等状况进行监督; 对农村集体财务状况进行审核等。当前,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尚无健全的法律法规, 在土地承包方面未能减轻农民负担,土地的承包转让也没有被纳入财务部门监管之中,这些都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1. 3村集体收入少

我国的农村土地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因此土地收益率不高,尤其是在高原、盆地、丘陵等复杂地形区,土地都是独立经营,大型机械设备也难以利用,因此土地耕种难度较高,土地的收益较小。同时,由于惠农补贴政策的实施,种地农民能够享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更多的农民都愿意自己耕种土地,对外承包减少,这也使得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集体收入降低。

1. 4债务繁重

债务繁重是农村经济管理中非常普遍的问题,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投资重点工程,不切合实际的兴建农村公益事业,非生产性支出超额等都是农村债务产生的原因。债务繁重可导致社会不稳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基层政权得不到有效的建设与发展,经济管理经费紧张,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公共设施建设不到位等问题。

1. 5代理记账方面

1. 5. 1思想观念落后,没有正确认识代理记账工作

在农村推行代理记账制度,目的是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农村集体财产的安全,是农村财务人员开展工作的政策依据。但是,由于在农村一些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代理记账工作并不是很受欢迎。首先,部分村干部都不能正确认识代理记账制度,他们认为镇( 办事处) 代理记账可以做账,但无权干涉村中的资金收支; 从另一角度讲,代理记账制度使得农村财务工作更加透明化,无形中必然会损害某些干部的个人利益,因此他们从内心就排斥代理记账制度。其次,部分村民也不能正确认识代理记账制度,没有意识到监督村中财务工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1. 5. 2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工作混乱

当前,我国农村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即使有的地方有相关制度,也仅是面子工程,没有有效执行。首先,往来账目处理不当,造成村集体资产流失。没有及时对一些往来账目的坏账、死账等进行处理,或者利用往来账务隐藏收入。其次,支出项目账目不规范。尽管村中财务支出有领导审核签字流程,但是由于审批程序不严格、报销程序不规范等,造成寅吃卯粮现象非常普遍。

2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 1提高对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开设培训班、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对农村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灌输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其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

2. 2健全法制

农村经济要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管理法规、制度,制度内容要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如何加强对农村土地使用状况的监督、农村财务状况的审核等相关内容。健全的法律法规,使得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问题时有法可依, 使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2. 3发展第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努力增加农村集体收入。鼓励农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加速农业产业化步伐; 培育农村旅游业,把农村具有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培育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通过上述措施,来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同时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搞活农村市场,发展集体经济。

2. 4科学处理债务

政府参与,通过多种途径科学处理农村债务,如降息减债: 对于高息贷款,应降低利息,以不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利息,如果可以,适当减少本息,以减轻农村债务负担。农村集体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尽早偿还清理债务; 对村集体与群众之间的连环债务,可以通过相互抵顶方式进行清偿; 对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以村集体名义形成的债务,应该划转给企业自身偿还; 也可以通过出租、拍卖等形式,对村集体的资产进行承包、拍卖,盘活资产偿还债务; 同时,要严格进行费用审批程序,降低非生产性开支。通过这些措施科学处理农村债务,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 5完善代理记账工作

2. 5. 1提高村干部管理素质、提高村民财务监督意识

要推动代理记账制度的顺利开展,相关职能部门应提高对代理记账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其宣传推广,不断提高村干部与村民对代理记账工作的认识,使村民能够深入了解财务代理工作的内容、功能及村民享有的财务监督权利,让财务代理记账工作深入人心,引导村民真正拥护该制度。

2. 5. 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针对农村财务代理记账工作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应针对不同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制定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代理记账工作有章可循。另外,要尽快培养一批专业的会计人员,确保财务记账工作的规范化、独立性; 要不断完善财务代理制度,确保该制度有效开展。

2. 5. 3落实财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的监督权益

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是村民的权利与义务,要切实落实农村财务公开制度,保证村民的财务监督权。首先,对农村财务公开工作要严格规范,对公开的时间、内容、形式等都要有明确规定; 其次,要注重村民参与财务管理工作, 保证村民的监督权。

3结论

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对其经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是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快速、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虽然在农村经济管理实践中还存在多种问题,但是通过不断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健全法律法规、发展第三产业、科学处理债务、推进代理记账制度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艳侠,田立丰.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与改进措施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2).

[2]孙建慧,卢秀红.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9).

探究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农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近年来,我国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政策不断的优化,在调整农村经济发张方式的同时,加快了农业经济的转变,不再是一定生活范围内自产自销,而是通过粮食种植技术的提高,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应用,以及营销网络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各个地区间农业产品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经济服务水平,并通过资金、技术和优化结构的提供,促进了农业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

1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

现价段,农业科学种植技术已经在农民间有了一定的渗透力度,并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对农用机械设备的购买和使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步提高。这种植技术的提高带来的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加强,不仅在农作物中有较大的体现,还在鱼肉蛋白和瓜果蔬菜中也有显著的表现,通过增加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的产能,实现了农民经济的提升[1]。

1.2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在我国的农业结构优化中,不仅是对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种植结构优化,更应该根据地区间的土质与气候的差异性,进行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对于土壤中的养分需求不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在交叉种植时,这些农作物不仅不会争夺养分,甚至会产生互利共生的现象,如大豆与玉米的配合种植。在玉米和黄豆交叉种植中,还可以通过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粮食的产能。在特色产物种植中,需要结合营销策略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实现特色产物的全国畅销。

1.3 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

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发展形式一种都是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人员的缺失。但近年来,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利用了本地主要的经济作物,通过对技术设备的引进,在专业人员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了农村工业结构的建设,能够独立进行奶制品、豆腐副产品和面食类等产品的加工。

2 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2.1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目前,虽然我国在不断的加大农业经济建设的资金、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但是我国的耕地面积较大,科学种植的方式还没有得到普遍使用,较多地区的农业种植条件仍旧比较落后,没有在一定的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实现农业的高效建设。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象,大型的种植机械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农业的经济建设效率在计划和显示中具有较大的差距。

2.2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经济建设的提高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的,在农业的应用科学中,我国的技术人才比较欠缺,在科技推广中常由于推广效果不佳,造成了科技在农业经济建设中支撑能力不强的现象。在优质的土地种植中,没有优良的育种基础,在病虫害的防治中和机械化的普及中缺少科技支持,对于科技培训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更是欠缺。

2.3 产业化水平不高

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建设中,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产品和农民收入的双丰收。但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比较落后,没有特色产品和精产品的产业化升级,在市场环境紧缺的有力条件中,失去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契机[2]。此外,在现有的农产品加工和生产的经营场所中,由于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的缺失,加工后的成品和半成品长由于质量问题,没有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销售优势。

2.4 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在限制农业经济建设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生态环境的制约。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应用,土壤中的营养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并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土地沙漠化严重的情况中,国家制定了退耕还林的政策,耕地面积也在减少,并在工业三废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中,耕地的生态环境一直恶化。这些生态环境被破坏和资源紧缺的问题是成了制约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因。

3 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3.1 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传统的种植方式中,较多依靠天气的变化来被动性的获得丰收的,但在暴雨和干旱等较差的天气变化中,就会大面积地影响粮食产量,这就要求必须运用先进的农业基础设备。例如,在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中,通过水库、塘沽和水闸等形式,农田在较差的天气中通过灌溉和抗涝的方式,保证了粮食的稳定收入。

3.2 大力加强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和桑蚕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集中农业结构调整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进一步优化畜禽生产结构,积极发展猪禽牛羊生产,突出发展奶业生产。加快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

3.3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建设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农业建设中,应逐渐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支持,通过技术人员在农村的技术培训与管理,促进地区农产品的产业化升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扶持,鼓励农民自主创新经济建设,通过对特色产品的种植与营销,将闭塞的农业经济向全国市场开放,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3.4 积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探索新的土地流转形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4 结论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来看,农业经济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要逐渐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更多的农业基础设备,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并提高新农村经济开发项目,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建立良好的销售渠道,建立统一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服务,促进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环境中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夏兰.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12(10).

[2]丁志国,张洋,高启然.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J].中国农村经济,2014(3).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论文 第5篇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重大的历史转型期,经实践发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体现出了农业改革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章则从生态农业视域分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且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的要求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农业逐渐地成为社会研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另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资源浪费,全面地提高该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1.1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转化受到限制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投入,不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农业发展转型现阶段,则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步伐与其相对应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呈现出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最终使得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高效地推行落实生态农业,且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其效果不佳是不争的事实。

1.2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的政府虽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扶持制度,且政策的执行上,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约束,从微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存在的缺陷,便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且资源配置往往不合理,因此,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则城乡二元经济不协调机制依旧存在,在“三农”得到重视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存在各种各样不公正现象,这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1.3缺乏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广落实,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均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然而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才流失率上升,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农业人口大幅度流动,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无疑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困扰。

2生态农业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2.1全面地推行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

全面推行生态农业,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宣教,让更多人民群众掌握生态农业的基本规律、发展规则等,让人民群众知道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结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资源与能力的合理流动,并且以环境的承载力为界限,构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依存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为保证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并存,以便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并且搞活农业经济发展形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地体现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要求,与外部的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需要大力的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开发、营销环保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地探索旅游市场,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更加宽广。与此同时,在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从道义和经济上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双重动力。

2.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相关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

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其放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之中,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地出台颁布相关优惠政策,如农业投资、贷款惠农政策等,且鼓励支持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拓展海外市场,从而保证生态农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与此同时,需要拓展规模、经营试点等。全面拓宽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使农民更加全面地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另外,可以专门开设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2.4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经实践经验证实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作用,而且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地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的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5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的政府的支持和强制力,也就是通过政策壁垒的打破,实现生态农业技术与生产成果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被打破,能够有效地激活生态农产品市场,督导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的转变,并且指导广大的农民群众转变思维方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加彻底地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实现自由贸易,而且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与国际物流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农产品信息流、物流等的融合,由传统的计划销售转化为自由贸易,拓展了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范围,且广大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地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营销方案及价格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且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失误,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国际地位。总而言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提升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并积极拓展生态农业产品的营销渠道和范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理体系,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

参考文献:

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 第6篇

沼气是20世纪研发出的清洁绿色能源,通过将人们在生活及生产中产生的有机物垃圾、粪便等进一步利用,制成可燃性气体。通过沼气能源的开发,能将污染物再利用,避免了污染物的排放、堆积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也能有效的节省如煤矿、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出新的经济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民就业困难,经济收入低等问题。农村沼气发展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2农村沼气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对沼气利用缺乏认识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知识文化程度偏低,且相对于使用木材、煤炭资源而言,建设沼气池较为困难,人们难以认识到使用沼气对生态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影响了沼气的建设发展。由于部分农村地区交通较为便利,而年轻人群也多数在外地打工,以至农村地区老年人口较多,缺少劳动人口,无法有效的进行沼气池建设,老年人口不懂得如何使用,即使建设后也使得沼气池闲置,未取得预想中的发展[1]。

2.2沼气池工程建设质量不足

由于沼气池的建设对气密性较,坚固性及抗腐蚀性要求较高,对沼气池工程建设的施工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但沼气建设技术工人薪资较低,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且部分早期建设管理人员对沼气建设了解较少,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培训,因而管理质量不高,导致沼气池建设质量较差,出现漏气或漏水现象。部分政府干部为追求业绩,只求快速建设沼气池,却未考虑沼气的质量,影响了沼气建设的稳定发展。

2.3沼气建设后的管理与维护

农村经济发展管理问题分析的论文 第7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业经济逐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多元经济的发展,资源利用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于多元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薄弱将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本文拟整理出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为农村经济管理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是农民的立足根本,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其实际开展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笔者通过本文对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以期探讨研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

1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十分必要。同时要想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就要正确面对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1农村财务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不高,制约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团队综合素质稍显不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农村工作环境较差,留不住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人员一般都未接受过相关财务管理教育,财务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在当地居民中选举出来的,因此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不足,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也较为缺乏,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自然不高。同时农村财务管理团队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没有提升自己的机会。

1.2农村财务监管力度不足,监管制度不完善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能否健康运行,监管十分关键。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十分严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财务监管工作力度不足,从而导致农村财务管理效率低下。首先是农村居民没有认识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忽略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其次是农村财务管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财务管理部门不注重监管制度的完善及落实,因此农村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严重不足。

1.3财务管理态度不严肃,违法乱纪现象还存在

农村财务管理态度不严肃往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农村财务制度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干部对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干部由于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缺乏,其对于农村财务管理作用不了解,因此也未认识到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农村财务管理便出现了工作规划不明确,财务状况混乱的现象;农村财务管理的财务状况处理时间长,账务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农村财务管理的账务情况由于不能及时处理,因此农村财务经常存在收支结算不能预期完成,财务收支情况交错,资金额度状况不明等情况;农村财务管理中私自挪用资金的情况较为严重。在农村财务管理中,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经常利用职位的便利谋取私利,例如公款私用、公有财产私有化等现象。

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财务管理人员与农户间的共同努力。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包括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需加强对村资金、资产、资源的有效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1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对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和村级基层干部的培训管理力度

组织农村干部定期进行党风廉政学习,开展知识竞赛与廉政评比,加强村干部的廉政意识。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健全村干部考核体制,将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纳入村干部考核的范围之内,确立适当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2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台账,明确界定产权

系统管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相关台账问题,建立起相关账目档案,成立专门的“三资”管理团队,全面统筹农村“三资”问题,将对进一步推进农村财务管理提供帮助。

2.3加强乡(镇)财政经管队伍建设

加强乡(镇)财政经管队伍的建设。各级部门合理安排工作,确保各部门能有效配合;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改变“三资”管理人员执行与监督的双重身份;提升乡镇经管队伍专业素质。一方面加强对在职人员的专业培养,另一方面吸收新鲜血液,改变“三资”管理人员格局。

2.4健全监督体系,推进权力公开,严肃财务管理纪律

健全监督体系,推进民主决策进程,对于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运用通过民主大会的形式决策,举行村民代表大会,公示大会结果,推进权力的公开。严肃纪律,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严肃打击村干部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广大农户的权利教育,促进农户权利意识的觉醒,主动维护自身利益。

3结语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问题探究 第8篇

1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问题与分析

1.1农村金融体系缺乏完善性和系统性

首先, 在当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 缺乏充足的金融主体作为支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体系中抽离, 导致金融供给渠道减少。就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 其主要以盈利为根本目标, 由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在对网点进行设立的时候, 第一选择便是城市, 农村则完全不考了。 (2) 支农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展现, 在我国众多银行中, 唯有农业发展银行属于农业政策性银行, 但就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所开展的业务来看, 却显得比较单一, 无法满足客户的全方面需求。 (3) 农村信用社处在改革发展时期, 人才、网络、技术、业务品种短时间内难以承担农业信用的发展需求, 虽然肩负着服务三农的重任, 但由于各个方面的欠缺, 从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4) 邮政储蓄"分流", 减少了支持三农的资金来源。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吸走了农村支农资金来源, 使得支农资金短缺的农村金融雪上加霜, 更加缺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其次, 农村信贷资金的供与求存在失衡, 一方面是因为邮政储蓄凭借着自身点多面广的优势, 占据了农村储蓄的大部分市场, 但是, 由于其缺少相关的信贷业务, 从而导致支农资金出现了分流的现象, 而且还加大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 (2) 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 农村县级政府也很难做到将财政存款偏向存于支农力度大的农村信用社。

1.2影响支持服务三农效果的原因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一) 信贷准入限制过于严格。 (1) 农信社不能跨区域办理贷款业务。 (2) 信用卡贷款规定只有信誉等级够高的人 (如:VIP用户) 才能申请。 (3) 没有合适的担保抵押物很难获得除小额农贷外的贷款。

(二) 信贷产品不适合当前的"三农"需求。 (1) 小额贷款授信期限与生产周期不匹配, 虽然小额贷款近年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还款期短, 无法与生产见效周期相适应等。 (2) 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较小, 贷款的资金少, 一般都是五万元以内。 (3) 其它信贷产品在办理过程中都需要担保抵押。

(三) 农户抵押和担保比较困难、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的要求仍然十分严格。 (1) 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 其所拥有的最具价值的就是房子, 可以农村的房价又相对较低, 所以导致农户抵押困难, 就更别说担保问题了。 (2) 《担保法》规定的使用权、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 由于相应的评估登记机构等不健全, 在农村抵押贷款很难实现。

1.3农村市场发育不成熟, 区域间差异及信用观念明显, 金融服务创新与农村市场不相适应

(一) 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提供, 然而就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来看, 却存在着服务水平低, 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 尤其是在三农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的情况下, 农村信用社根本无法满足其相关需求。

(二) 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市场不相适应。 (1) 农贷对象的范围狭窄。贷款的对象比较狭窄, 局限于农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个体户, 与新形势不适应。 (2) 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不够明确, 对三农金融需求主体一般很少进行细分, 忽略了客户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4农业机制保证不配套

(1) 农业保障救助体系无法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 以农业保险为例, 青海省作为我国农牧业大省, 却由于自然条件复杂, 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作物受灾, 但与之相应的补偿却十分有限, 根本无法与受灾的数额成正比。面对这种情况, 大部分农民都有贷款的意愿, 但却都存在着因受灾等不可抗因素无力还贷的心理。

(2)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无法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也呈现出更大的需求, 如何将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地方财政投入到无限的农村建设当中也成为了当前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除此之外,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与当前三农发展的需求也不匹配, 无法促进三农的有效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的完善对策

(一)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支持三农金融服务体系首先, 结合农村发展需求, 对当前农村信用社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 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支农能力。 (1) 农村信用社结合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 重新树立服务理念, 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 落实责任, 深化改革。 (2) 对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解决。 (3) 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 确立农信社支农主导地位, 充分认识到:一旦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那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全国性金融灾难的发生。

(二) 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加大支农力度。 (1) 对于贷款的比例和范围,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做到全面了解与掌握,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 通过投资来扶持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为了进一步拓宽农业的资金筹措渠道,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对农业贷款的比重适当加长, 对于一些规划化、产业化的项目, 应该及时给予配套资金。

(三) 扩充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功能。 (1) 恢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 建立政策性金融财政补偿机制, 积极运用财政政策, 支持三农。 (2) 确立政策性银行的服务三农的经营定位,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创新适合农业发展的信贷业务。 (3) 在政府和科技的有利投入下, 引导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开辟资金来源, 更有效的增强农业比较优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4) 央行要及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支农再贷款, 财政要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贴息资金, 以及时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风险, 不要让风险积聚过大。

(四) 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 建立多种制度并存、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比如农村储贷协会、小额信贷互助协会等农村金融组织。 (2) 建议取消全部的邮政储蓄资金转存款高利率的优惠政策, 从源头上遏制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造成的失衡, 防止出现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的现象。

(五) 完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 满足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1) 适当提高农业贷款授信额度, 满足农业生产资金的需求。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 使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见效周期相一致, 可采取因户致宜来调整贷款长度期限, 以适应农村市场的要求。

(2) 推进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 实行适度城乡差别利率。完善中央银行调节机制, 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票据市场, 调节信贷资金流向, 放宽农村金融机构贴息条件, 使金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

(六) 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和保证机制, 增强金融支持三农的信心

(1) 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农村的积极性, 从而对农业产业结构实施进一步调整, 对农村金融造成的无法回收的损失进行补偿, 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快农村基础建设, 逐步改善农民生活坏境。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信款投入, 加快农村基础建设, 加强农业可发展能力,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七) 改变农业生产模式, 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

(1) 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金融体系不断改革的情况下, 虽然农村金融体系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重构, 但就当前农村的实际环境来看, 却根本容纳不了大量的资金。

(2) 硬性地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也只是没有多大效益的投入, 最终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

(3) 以农村自愿为基础, 通过土地的再承包, 将土地集中在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手里, 更好的将土地的使用价值体现出来。

3结束语

通过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 在金融资金供给、信贷政策支持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做出新的研究, 结合三农自身的特点、作用和经营生产模式, 发挥好金融支持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应有作用, 有效推动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于丽红, 兰庆高, 贾峤, 卢秋林.论化解"三农"问题的金融支持[J].农村经济, 2006 (1) .

[2]赵劲松, 夏伦芳, 彭先明.对金融支持"三农"建设的思考[J].武汉金融, 2006 (10) .

[3]黄小祥.坚持农村金融创新破解金融服务"三农"难题[J].农村金融研究, 2007 (4) .

探究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9篇

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后,校园足球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校园足球在各部门重视下得到开展,但开展的情况各地有明显差距,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校园足球开展情况令人担忧。作为农村校园足球能否蓬勃发展的重要一环的体育教师,在农村校园足球发展初期以怎样的想法、态度及做法参与到校園足球活动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足球活动、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直接决定了农村校园足球发展能否在困境中得到落实。因此,对教师农村体育教师一些思想观念及做法进行探讨和研究,引导农村体育教师积极应对校园足球发展要求,对农村校园足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校园足球发展中体育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虽然足球已经列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课,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却对足球可望而不可即,抛开资金、资金、设施等困难,不可否认的是因为部分体育教师工作态度问题而产生。

1.我不会论

“没有教练,校园足球肯定开展不起来。”农村学校师资缺乏,专业足球教师更少。“我们从来没学过足球,怎么教孩子踢球呢?”这成为部分体育教师“我不会,做不了”的借口。万一有比赛任务,没办法的情况下,一知半解就匆匆上阵。这样的消极认识态度必然加剧农村校园足球发展的困难,更谈不上提高校园足球水平。

2.没场地、设施论

“踢球最先要有场地。”农村校园基础设施落后,学校体育设施不齐全,很难保障足球教学的需要,即使有场地也不标准,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场地、设施也成为我们部分体育教师远离校园足球开展工作的理由。

二、农村体育教师在校园足球发展应有的认识、态度

中国足协副主席、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认为,“校园足球需要的条件是全方位的,因此需要立即行动,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按照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逐步解决校园足球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农村校园足球能否蓬勃发展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态度,积极投身到校园足球发展工作中去,才能让农村校园足球不输起步上。

1.正确认识开展校园足球意义

没有正确认识,就没有发展方向,没有发展方向就失去发展动力。未来校园足球将在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实现体育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深刻理解“足球就是人生教育”这句话的含义,充分认识足球的教育功能,足球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校园足球给学生的绝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珍惜、把握此次开展校园足球给体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在足球的教学、训练、比赛实践中积极发挥足球教育元素的功能,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培养、教育和管理,用足球项目带头,在学校里形成一种爱运动、爱锻炼的校园文化,真正落实校园足球的发展,实现以校园足球带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2.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

农村校园足球面临的问题很多,尤其是领导、家长观念跟不上。家长认为体育课是副科,怕踢足球影响学习,不支持学生踢球;学校担心踢足球影响教学,怕踢足球带来的安全问题。领导不谈开展校园足球,导致体育教师对校园足球开展持观望态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许多足球基地、特色学校,都是学校的体育教师克服各方面压力,积极主动争取各方支持后、付出极大心血、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后,才能拥有一个良好体育教学、训练、发展的环境。像我市一中成为湖北省女子足球训练基地学校,就是因为前期教练抓住机遇,主动争取,积极组织、训练,克服了各方面的压力、困难,在一系列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才争取到这个名额。因此在农村校园足球发展初期,缺乏理念、师资、设施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一下子达到我们理想的校园足球环境是不可能的,所以等待不是我们体育教师该做的,而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通过一步步的工作来让更多的人认可足球运动,逐步争得领导得支持、家长的支持,去激发各方面合力来落实校园足球。

3.积极主动参与校园足球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决定他们的工作行为,决定了他们能否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与创新。对校园足球工作而言,持积极态度的体育教师都会积极响应,积极参与研究和创新;而持消极态度的体育教师则可能无所谓甚至对抗反应得反应,不利于校园足球的开展。农村校园足球的发展本身就困难不可避免,需要体育教师付出更多的工作,没有自身积极性的保障,体育教师做不到在校园足球工作中解决一个一个困难,只会再回到等待外力来推动的情况。

校园足球仅仅依靠城市是不够的,必须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切实开展起来,才能真正普及足球,为中国足球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作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应对,从而在农村校园足球发展中真正发挥关键作用,让农村也一定像城市一样,校园足球飞起来。

参考文献:

探究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10篇

虽然国内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加上在农林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度不足,相应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随意性,不利于农林经济稳步发展。

1.2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而言,人作为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执行者,自设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作进行的成败。但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水平薄弱,没有了解市场发展的形势与农民的需求,思想顽固守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需要,给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1]。

1.3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探究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11篇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党的富民政策和惠民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农村体育发展在物质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1我国农村人口参与体育的比率较低

体育人口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融入程度。有研究表明,目前城镇中有51.3%的人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中只有28. 97%的人参加过,远远低于中国体育人口总体百分比水平:农村人口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城乡差异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1. 2农村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场地设施较少

目前,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体育资源是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条件,虽然近些年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与所需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致使农村的体育资源严重匾乏。

1.3农村体育观念落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

由于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打发闲暇时光的方式普遍是打扑克、打麻将等,而不愿意抽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农村居民普遍存在一种思想误区,即“干活就是锻炼,、“劳动等于运动”,因此在农民眼里,体育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此外,目前由于存在乡镇农村干部和群众对体育的功能缺乏正确认识以及资金匾乏等问题,农村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数量较少,而这种现象大大限制了人们享受体育的权利,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1.4农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状况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上一篇:教室职业道德期末考试下一篇:插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