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油产业化经营调研思考调研报告

2024-07-05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调研思考调研报告(精选8篇)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调研思考调研报告 第1篇

所谓粮油产业化,可以定义为:围绕粮油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其中,经济利益是各方主体追求的共同目标。在相互合作参与过程中,各方结成了较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这是粮油产业化最为本质的东西。因此,粮油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经合组织、农户等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才能建立、巩固和发展。下面结合我市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利条件

(一)交通运输区位优势。眉山市区北距**6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50公里,南距乐山65公里;境内的成昆铁路、国道213线、省道103线和106线、成乐高速公路形成一横四纵的交通网络。仅粮食部门就拥有铁路专用线223米,有效长度192米;散粮中转设施接收能力720吨/小时;发放能力680吨/小时。商品运输方便、通畅、快捷,完全能保障粮油及其产品的进出需要。

(二)粮油原料充足。眉山是粮食主产区,我市粮食年均总产量约160万吨左右,其中:稻谷92万吨、小麦28万吨、玉米18万吨,薯类19万吨;油菜籽7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市粮食年均总产量仍约为160万吨。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年均总产量约为135万吨。具备为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和以粮食或杂粮为主的粮食转化企业提供原料的能力。

(三)有初具规模的粮油加工业。2006年末,全市有计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44家,其中大米加工业28家、小麦粉加工业5家、挂面生产企业8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业3家。其中具备一定规模的粮油加工企业35家。一是大米加工业,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的企业24家(粮食部门有2家列入),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企业3家、日处理400吨的企业1家;二是小麦粉加工,日处理100吨以下的企业1家、日处理原料100-200吨企业2家,日处理原料250吨的企业2家,三是食用植物油企业2家,均为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企业。从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加工能力看日可以处理稻谷1000吨左右,年处理稻谷25万吨左右;日处理小麦500吨左右,年处理小麦12.5万吨左右;日处理油菜籽250吨左右,年处理油菜籽6.25万吨左右。仅从粮油加工能力看基本能满足我市粮油产品的加工。这些粮油加工企业,是我市发展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四)丰富的粮食购销网点。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市粮食部门仓房设施遍布全市广大农村,粮食部门有一支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和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前沿阵地。能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收购、销售和储存服务。

二、不利条件

(一)粮油加工业实力不强,精深加工差,无核心竞争力。2006年实际生产大米84866吨,折加工稻谷12万吨;生产小麦粉50136吨,折加工小麦8.4万吨;生产菜籽油2200吨,折加工油菜籽约7000吨。但所加工的大米、小麦粉、菜籽油基本都属于初级产品,基本无精深加工,大量产品无品牌价值,没有形成拳头产品,无核心竞争力。其加工的原料来源,大部分属企业自主购进,大都没有和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没有实现“订单收购”,更没有实现“二次返利”、“二次结算”,因而,我市农户没有得到粮油加工环节的利润,这些加工企业对我市粮油的生产也没有起到带动作用,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

(二)龙头企业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农民没有从中得到实惠。2006年末省局核批我市粮食龙头企业5家,分别是**昌大米业有限公司、**城关省粮食储备库丹阳精米厂、**眉山星星米业有限公司、**仁寿碧海粮业有限公司和**科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龙头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6万吨(大米、小麦粉),2006年实际生产大米、小麦粉近5.4万吨,仅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4%。部分龙头企业同农民签订了粮食“订单合同”,但基本都属于松散型的合同,合同履约率不高,农民基本是按市场价自由出卖自产的粮食。油菜籽全市没有实现“订单收购”,属市场自由买卖。由于粮油加工业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益,单纯的粮食初级加工使企业不能获取多少利润(有的企业仅仅只能赚取加工费),有的出现亏损。据调查个别企业已准备转行,而不再涉足粮食加工。我市的广大农民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和必要的服务载体,生产技术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增产增收缓慢。

(三)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认识还不高。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分散经营,成本高而效率低,对市场变化反映迟钝。要改变农业落后面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能够使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对接,在市场的引导下科学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能

够有机调动各生产要素的潜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抛荒,农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能够让农民获取规模效益并分享到加工、销售领域的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奠定农村繁荣稳定的基础。而粮油产业化在农业产业化中占有绝对的权重,决定了粮油产业化在“三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搞好粮油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只有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才能有正确的方法和措施,才能真正迈开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才能逐步实现我市的粮油产业化经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营造粮油产业化的环境。1998年以来,我省粮食部门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以粮食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内容的“川粮优化工程”,对全省及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起到一定推动的作用,但总体讲收效不大。因此,个人认为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尚属于发展初期,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粮油产业化在它的初始阶段,需要人们给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为她的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推行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职能不是去干预“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发挥服务职能,在规划、指导、扶持、管理上多做工作。

规划,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立足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规划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使各地有一个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地方优势,发展“名、优、特”产品,避免重复雷同。

指导,主要是传递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指导和协调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帮助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扶持,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给予扶持推动。主要应从增加信贷和减轻税赋上给予扶持。尤其应增加对市场前景好,内部结构合理的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

管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粮油产化经营的规范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应制订一些不同类型的粮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示范章程和合同文本,帮助粮油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内部各方面的责权利。这样也可以减少权益纠纷,有利于纠纷的仲裁,从而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二)整合资源,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平台。要实现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业,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平台是关键。要实现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应整合现有的粮油加工业资源,通过企业改组、改制、联合等多种方式实现粮油加工业向规模化、精细化的现代企业转变。其次要注重延伸产业链,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注重粮油精加工,创造品牌价值的同时,应花大力气发展粮油深加工和粮食转化企业,开发营养健康的粮油食品,延长产业链。我市既是粮食主产区,又是红薯主产地,应大力发展马铃薯、红薯在内的食品加工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一批既有粮油初级加工又有粮油精深加工和粮油转化企业的企业集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市粮油产业化创建基础平台。

(三)加快粮食部门职能转变,舞起粮油产业化的龙头。97年从乐山划出成立眉山市后,仅有的几家国有粮油工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都相继转让或倒闭。近年来,由于粮食部门改革滞后,职能转换步子缓慢,与当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多元化的形势不相适应,大批职工下岗,企业处于歇业半歇业状态,基础设施大量闲置,技术、人才浪费严重。当前,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绝大部分国有资产属粮食部门管理和使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权对这些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置,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企业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企业并购、产权转让、股权置换等方式,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要鼓励国有粮食企业与民营和个体企业产权的相互参与,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发展多元化的混合所以制经济,实现股份联合。要在全市粮食系统开展打一场“整合资源、盘活资产、转变职能”的攻坚战的活动,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大胆创新,大胆尝试。我们应以非常之策、非常之为、非常之力,尽快将粮食部门的企业改造或创建成为粮油产业化的“排头兵”,千方百计舞起粮油产业化的“龙头”,重振粮食企业雄风,使其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体,服务农业生产,带动农户闯市场,在服务农业中壮大自己,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机制。粮油产业化必须坚持市场化,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是在确立主导产业上要面向市场,粮油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其联系市场与农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敏锐观察市场动向,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在市场的引导下,准确及时地带动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创办和改造“龙头”企业要引入市场机制,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必须建立和完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不能重蹈旧体制的覆辙。三是粮油产业化经营应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模式。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中,构建公司企业和参与农户认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是粮油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合理的尺度是各环节参与 主体都得到产业投入的平均利润率,粮油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体现着龙头企业与参与 农户之间不同程度的共同利益关系。参与农户分享到一部分加工、销售利润,是以公司与农户相互需要为基础的共同利益必然。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利润是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创造的,不能看成龙头企业独家的利润,因而“风险应当共担,利益应当共享”,这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的相互关系,正确理解和把握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四是农户投入到“龙头”企业的土地、房产、农机、劳务、资金等都要折股分红。五是龙头企业要成立有农户代表参加的董事会、监事会,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公司章程,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粮油产业化经营,虽不是发展粮食经济壮大粮食企业的唯一途径,但它确不失为是转变粮食工作职能,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开创粮食工作新局面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的一条好路子。粮油产业化的目标在于引导农民群众走集约经营道路,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粮油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切实保障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要按照示范、引导、启发、教育的工作方针,坚持典型引路,逐步推进。只要我们把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周密组织、正确引导、精细工作、大胆创新,坚定不移地带领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就一定能实现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的新突破,实现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调研思考调研报告 第2篇

何进一步培植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成为我市民营特色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我市民营特色产业的现状

我市的民营特色产业,主要有轴承及轴承配件、纺织及棉花加工、农机及农机配件、畜禽产品加工、铝及铝制品加工、钢管、密度板、钢铁加工等八个产业。

(一)轴承及轴承配件加工业

目前,以烟店轴承市场为中心的轴承加工、购销基地,以郑家镇为中心的轴承保持器生产基地,以东阿为中心的钢球生产基地,已发展到拥有各类轴承、轴承保持器、钢球加工等生产企业9841家(其中轴承加工企业8220家,轴承保持器加工企业1590家,钢球生产企业31家),规模以上企业117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生产10000多个品种型号的轴承20万套、生产7大系列600多个型号轴承保持器18亿副(在全国轴承保持器市场上,占到了三分之二)、生产各种型号的钢球40000吨(在全国同类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达到了70%)的轴承产业。2007年,全市整个轴承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3.5亿元,实缴税金2.1亿元。

(二)纺织及棉花加工业

纺织和棉花加工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分布在全市的各个县(市、区),尤以临清、冠县发展最快。

目前,我市有各类纺织企业722家,其中,规模以上89家,从业人员7万人,拥有8000多台织机,300多万纱锭,年产各类棉纱56.2万吨,棉布2亿多米,200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0.7亿元,上缴税金3.1亿元。大部分为中小纺织企业。骨干龙头企业代表有:临清市三和纺织集团、冠星集团、莘星纺织印染、飞泰纺织、高唐超越纺织等。

全市各类棉花加工企业达到470户,其中规模以上20户,从业人员1600人,年生产加工棉花能力129万吨,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上缴税金4868万元。

(三)农机及农机配件加工业

我市是全国农机生产的重要基地,在全市遍布着7100多户农机配件加工、购销企业和大大小小的农机配件市场,吸纳着10万多名从业人员,年生产各种农机配件1.2亿套件。200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3.5亿元,上缴税金2.9亿元。骨干龙头企业代表有:山东内燃机制造有限公司、润源实业有限公司、东海铸锻有限公司等。

(四)畜禽产品加工业

近几年来,我市的畜禽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2007年,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500多户,从业人员51800多人,年加工牛、羊、猪、鸡、鸭近亿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9亿元。骨干龙头企业代表有:阳谷凤祥集团、三阳食品有限公司、新世纪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临清市福临畜产品加工公司,东昌府区福润禽业等。

(五)铝及铝制品加工业

全市铝及铝制品深加工企业达到30多家,生产线50多条,铝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铝深加工能力20多万吨。200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5亿元,实现利润16.8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骨干龙头企业代表有:茌平希望铝业、鑫鑫铝业、东阿蓝天铝塑板、莘县金海龙板业等。

(六)钢管经营及加工业

集主营业务、加工、生产为一体的钢管生产加工产业,最初是在钢管批发、零售专业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位于开发区的钢管市场,是长江以北最大的钢管经销专业市场,辐射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安徽、河南、河北、内蒙、辽宁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总代理的方式主营成钢、包钢、鞍钢、上海宝钢、湖北大冶钢管公司等几大钢厂的现货,现有钢管经营业户350多家,经营1000多种规格型号的钢管,年交易量50多万吨,交易额30亿元。近年来,在开发区、东昌府区新上崛起了一批诸如开发区的兴隆无缝钢管、汇通无缝钢管,东昌府区的鑫鹏源钢管、嘉隆钢管、天龙钢管等起点高、规模大的钢管加工制造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钢管加工企业30多家,年可生产各种规格型号的钢管180余万吨,年主营业务收入80多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

(七)板材加工业

在信发集团的带动下,我市的密度板生产及加工业迅速发展崛起。形成了以茌平县为中心,辐射临清、高唐、东阿、阳谷、冠县等周边市县的庞大产业群体。目前,整个产业群体拥有包括山东新瑞木业、茌平县新大密度板、衡阳密度板、临清顺鑫木业、东阿琳杰密度板、高唐金星集团等在内的龙头企业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0家,生产线120多条,密度板年生产能力达到156万立方米,深加工能力达到1600多万平方米的规模。200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2亿元,上交税金1.6亿元。

(八)钢铁加工业

近年来我市的冶金、钢铁生产加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在全市已形成包括冠县冠洲集团、东鼎轧钢,阳谷景阳岗冷轧薄板,东阿金华钢铁,临清金峰特钢,莘县东方特钢等在内的冶金板材加工企业65家,从业人员达到6.3万

人,达到年生产钢铁150多万吨,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160多万吨的能力。

除了以上几个规模比较大、企业比较集中、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产业外,我市还有一些虽然企业不多、规模不大,但在全国同类市场上占有相当比重的民营特色产业。例如,阳谷的橡胶软管产业,虽然只有13家企业,但年生产能力达到750万米,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钎具产业,虽然仅有12家企业,一年却能生产各种规格型号的钎具1822万只,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另外,阳谷的塑料加工、高唐的平板量具、东阿的水泵、临清的电机等也已具有特色产业的雏型。

二、我市民营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如果把我市的民营特色产业,放在全国、全省的大环境中,与江浙地区及我省的东部相比,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我市大多数民营特色产业的产品以初粗产品、原料产品为多,缺乏高精尖产品和拳头产品。如我市最大的轴承产业,所生产的10000多个品种型号的轴承、600多个型号的轴承保持器中,还没有一个产品是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过得硬的拳头产品。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纺织产业,近100户规模企业中,在纺、织、印染诸环节上配套还不够齐全,除了极少数像临清三和纺织这样的大企业外,多数生产的都是中低档原料产品。

(二)产业链条不完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一是链条不完整,有的只有孤零零的一两个中间产品,缺乏上下游产品和相关产业支持,要么象纺织、棉花加工产业那样没有形成阶梯式原料供应的完整产业链条,要么关联度不高。在我市的纺织产业中,还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品牌服装生产企业。二是产品扎堆,雷同度高。三是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

(三)产业规划不统一,生产经营盲目性大。大多数产业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机构,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造成整个行业就像一盘散沙。很多企业盲目地、凭感觉生产经营,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限制了产业技术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各企业为了争市场、抢客户,竞相抬价压价,在本地、本行业搞恶性竞争,形不成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平均利润。

(四)品牌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我市现有的民营特色产业中,虽然有的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在全国市场上占的份额也不小,但是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品牌。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创品牌的意识,认识不到品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二是缺乏创牌的勇气。如我市的烟店轴承始终没有走出早先“假、冒、伪、劣”的阴影,不敢以“烟店”创牌,没有温州人勇烧劣鞋子,重铸好牌子的勇气和胆略。三是走“捷径”,挂名牌。热衷于和名牌“联合”,进行“贴牌”加工,把自己的产品挂上别人的牌子销售,甘当人家的加工车间和“打工仔”。

三、对策及建议

在一定意义讲,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就是特色产业的竞争。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品牌化、品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推动我市民营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一)加强引导管理,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企业限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有时很难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管理资源,通过会议、培训、实地调研、座谈等多种形式,及时和企业沟通产业发展信息,为企业提供行业咨询服务,让企业随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要从产业的发展规划入手,加强科学引导管理,逐步把本地特色产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特别是特色产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把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资源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好相关发展政策,引导资本投向。建议由市发改委牵头,尽快制定我市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市政府的名义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个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使每个产业都有人管、有人抓,进一步聚合生产要素,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特色产业驶上“快车道”。

(二)提升企业素质,培植壮大骨干龙头企业。骨干龙头企业知名度高、带动力强,在整个特色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要把发展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作为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扶持、“放水养鱼”等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继续抓好企业的人才培训工作,实施好中小企业“百千万”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为企业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在全市重点民营企业和列入省、市成长型中小企业计划的企业中,选拔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的企业作为扶持重点,在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励引导企业通过收购、参股、联合、兼并,迅速实现规模扩张,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搞好科技创新,争创著名品牌。产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引导优势特色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与全国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好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品牌是企业的招牌、产品的名片,是构筑特色产业的基础。要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借助参加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会展的机遇,搞好品牌宣传。同时,要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的基础上,开发强势产品,打造地方名牌和企业品牌。各级政府对已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都要落实奖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并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

(四)坚持纵横联合发展,促进形成规模效应。特色产业没有纵的发展,产业链的延长,就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无法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没有横的发展,产业面的拓展,就不能很好地得到关联产业的支持,本身发展也难以持久。因此,各级政府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时,既要注重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又要鼓励支持更多投资者加入这个产业、支持这个产业,通过大力发展上下游企业,促进产品深加工,推动相关行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我市特色产业的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借助外力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面,形成“主根茁壮、须根发达”的产业格局。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调研思考调研报告 第3篇

兴城泳装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从手工缝制和作坊式来料加工起步, 经过30余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完成了由生产加工型到集设计、研发、旅游文化开发、线下实体与线上电商立体营销于一体的服务型平台的转变, 实现了产业集群化、企业集聚化、产品多样化、品牌国际化和营销网络化, 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龙头产业, 兴城泳装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十大示范集群、辽宁重点产业集群示范基地。

1. 通过联合重组打造龙头企业, 搭建泳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葫芦岛市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联合的形式, 由龙头企业牵头组成产业联合体, 搭建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了共享化、信息化、专业化服务。2011年, 由葫芦岛德荣制衣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联合出资组建了兴城天诚泳业公共服务平台, 主要承担“三大载体、六大中心”功能, 即:产业结构调整载体、市场竞争规范载体、产业链条构建载体;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商务中心、产品检验中心、资本运营中心、人才培育中心、文化展示中心, 打造产、学、研、商于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总投资5.4亿元、占地153亩的比基尼博览中心项目于去年开工建设, 将成为泳装产业实体公共服务平台, 包括比基尼国际展览馆、泳装商品文化馆、泳装总部基地三个组团, 为行业企业总部基地、产品展示、品牌打造、洽谈交易、金融物流、质量检验等提供服务。目前, 泳装面料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成使用, 立足新功能面料的研发, 为有需求的泳装企业提供服务。与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建设的国家级泳装重点检测中心——泳装出口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正在申报CNAS (国家实验室) 认证, 通过后将得到与CNAS有互认协议的相应国家及国际认证机构的认可, 项目建成后, 将为国内外泳装企业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质量检测服务, 增强兴城泳装行业的资信度。

2. 通过整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网络营销模式, 电子商务成为泳装销售主渠道

电子商务具备成本交易低、生产周期短、市场范围大的优势, 泳装属于服装产业中的小品类, 非常适合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兴城泳装抓住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契机, 从2005年就开始网络销售泳装, 设立了电子商务大厦, 将兴城泳装产业集群上线阿里巴巴中国产业带, 改变B2C为B2B营销模式, 实现了虚拟网络和实体经济的对接。建设了“中国泳装城”电子商务平台, 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体与虚体相结合、境内境外相结合, 打造最专业的O2O模式的泳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了5万平兴城泳业国际仓储物流中心, 为泳装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仓储物流服务、跨境物流服务。目前, 一期2万平项目已运营使用, 日处理泳装快递1200单。今年, 葫芦岛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试点方案, 获国家海关总署批准, 必将大大促进兴城泳装在国际市场的销售, 有效解决了国内泳装电子商务B2C的物流管理薄弱、单个电子商务交易无法办理出口相关手续及出口退税等一系列问题, 实现质检、仓储、物流、配送全程一站式服务。

3. 通过海外并购和建设国外营销展示平台,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兴城利用省、市政府支持海外并购的优惠政策, 成功并购了美国先驱、英盖尔、俄罗斯伊格力、加拿大珍妮、韩国银和荣公司等一批国外科技型服装企业, 并购额达2000多万美元。通过海外并购, 实现了资本扩张和企业技术升级, 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 解决了研发设计、营销渠道和品牌推广等瓶颈问题, 获得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加速了产业的国际化步伐, 完成了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华丽转身。同时, 针对泳装外销比重大的特点, 兴城在德国法兰克福、美国洛杉矶等7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兴城泳装营销展示平台”, 为兴城泳装企业在境外提供产品展示、仓储、物流、贸易、国际市场咨询和技术研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 为外贸泳装商品的国际市场流通建立重要通道。

二、兴城泳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兴城泳装产业集群, 在市场化、国际化、网络化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 促进了产业的快速集聚, 带动了城市转型发展, 给我省其他产业集群, 乃至城市的发展, 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借助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产业集群

去年, 兴城泳装网络销售额已经占到总销售额的三成, 彻底改变了原来泳装销售仅仅靠实体和批发市场的传统模式,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兴城泳装销售的主渠道, 也是今后泳装行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我省其他产业集群, 要积极推广这种以实体经济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新型营销模式,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构建电子商务全产业链支撑体系, 整合快递仓储物流配送功能, 借助电子商务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2. 利用市场化机制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近几年, 兴城泳装产业集群以年均增速超过30%的速度跨越发展, 关键在于由7家企业联合组建的天诚泳业公司的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引导, 以企业为主体, 以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为导向, 以共享机制建设为核心, 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大力推广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机制建设和运行模式, 建设一批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持续性为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产业要素资源,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3. 全力建构复合型完整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完整的产业集群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前提。兴城泳装已经初步形成了复合型产业集群模式, 形成了“海、陆、空”多维立体的空间集聚体。复合型产业集群, 由生产型集群、公共服务型集群、虚拟产业集群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生产型集群。兴城泳装通过完善产业链, 已经形成了一专多元的产品结构, 除泳装外, 正在向上游染整经编、氨纶、锦纶等产品延伸, 并向泳镜、泳帽、泳圈、运动服、瑜伽服、沙滩服等旅游休闲服装系列拓展。第二部分是公共服务型集群。兴城市通过7家企业联合出资建立企业联合体, 建设集设计、研发、展示、销售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比基尼博览中心, 搭建泳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为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第三部分是虚拟产业集群。兴城泳装已经初步构建了国内和跨境电子商务模式, 利用网站在全球销售兴城泳装, 让“有海的地方就有兴城泳装”。兴城泳装探索的复合型完整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为我省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 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三、兴城泳装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1. 重点支持兴城泳装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兴城泳装公共服务平台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仅仅靠泳装企业的微利来支撑难以为继;而且平台本身就是投入多、产出少的行业, 单纯依靠市场力量, 客观上会影响其建设和发展。建议省政府充分发挥省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 将科技创新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向兴城泳装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倾斜, 推动服务平台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2. 重点支持兴城泳装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目前, 兴城泳装产业集群正在搭建的具有质检、仓储、物流、配送、销售、采购、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电子商务平台, 对于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 兴城泳装已经取得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国家试点, 很有发展前景。建议省政府对兴城泳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平台建设上给予重点支持。同时, 对个体电子商务纳税人纳税给予优惠政策, 用轻税留住电商、集聚电商。

3. 重点支持泳博会的开展

通过三年的成功举办, 泳博会不仅仅是兴城泳装产业的推介展销平台, 而且已经成为葫芦岛撬动城市转型的重要支点, 成为葫芦岛的城市符号, 推动葫芦岛加快走向文化创意城市, 对葫芦岛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建议省政府对泳博会在资金投入、文化展演、旅游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助推“中国比基尼岛”扬帆起航。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 兴城市成为全国三大泳装基地之首和名副其实的“中国泳装名城”。研究兴城泳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探究兴城泳装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进一步促进我省轻工类产业集群发展, 乃至轻工产业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调研思考调研报告 第4篇

一、加大资金投入,是搞好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有力保障

农牧业产业化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的大产业,没有充够的运作资金作保障,是难以发展起来的,为此,赤峰市广泛开辟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国家补、银行贷、企业投、群众筹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2002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2亿多元,用于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全市用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信贷资金达亿多元,草原兴发、塞飞亚集团,健元鹿业集团等实力较强的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投入资金达近8亿元。同时,赤峰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调整树种结构,扩大桑蚕、山萄萄等高效经济林栽植面积,有效地缓解了农牧业产业在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紧扣重点项目工程,实行专项推进

抓住重点项目,实行专项推进是行之有效的良好工作办法,去年以来,赤峰市紧紧围绕“6421”工程,对涉及面较广,市场前景看好,对农牧民致富和全市经济发展能起到极大拉动作用的品种如肉牛、肉羊、肉鸡、肉兔、肉鸭、桑蚕、无公害蔬菜、烟叶、林草、优质杂粮杂豆十个重点产业、采取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敬业精神,实行专项推进。同时采取了如建立责任制,落实到人;改变工作方法;对先进、重大贡献进行奖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赤峰人民投身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大业的洪流中。

三、开拓联动发展,整体配套新思路

农牧业产业化涉及面广,不仅涉及到种养业、而且关联到加工业、延伸到流通领域,必须进行整体配套措施联动发展。对此,赤峰市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的农牧业产业化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认真剖析赤峰市农牧业优势和劣势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实施“6421”工程,即花大力气抓好肉禽、肉兔、肉牛、肉羊、生猪、无公害蔬菜、毛绒、玉米深加工、林草三大主导产业,烟叶、桑蚕、甜菜、优质杂粮杂豆回厂优势产业及20个龙头企业和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创建了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专项规划,市旗县各级政府从各地实际出发,本着扬长避短原则,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并制定了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规划,为推进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立足本地,扩大对外开放联合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牢固树立开放意识,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引进联合上。一方面,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引进资金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02年,赤峰市林西县与北京锦绣大地公司达成协议,引进资金2000万元,建设肉牛育肥场屠宰厂,现已到位资金500万元;红山区从北京引进资金建立起奥特曼塔獭兔公司;松山区从日本引进资金建起了尹斯乐肉牛公司、阿鲁科尔沁旗与韩国客商达成了建立红干椒加工厂协议,从辽宁引进3500万元收购了以加工麻黄草为主的天山制藥厂。另一方面,以土地资源为依托,为外地企业或公司建立基地。去年一年,赤峰市订单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蔬菜基地,安国的药材基地、山东的红干椒基地、笤帚苗基地和马铃薯基地。

五、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

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末,赤峰市从事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农牧户已达20.3万户,占全市农牧户总数的22.6%,这在全区各盟市中也属于名列前茅。全市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各类龙头企业达到42户;种养业小区达到800多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达到1300多个,经纪人队伍发展到3.5万人。2002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以上,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利收入达320.6元,占农牧民收入的17.2%,新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32.7%。可以肯定地说,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使当地农牧民开始受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赤峰市经济增长的亮点和热点,以及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通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极为有效地促进了赤峰市社会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同时加快了该市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对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第5篇

经过我近一年对该村各

果农的走访及调研,这一个产业的发展对该村每个人的生活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对该村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稳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通过走访,也是“喜、忧”参半,“喜”从何来呢?

一喜该村是苹果生产最佳环境,该村塬面宽阔,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生产苹果的最佳优生地之一。

二喜苹果管理水平较高。村上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并抽调懂技术、在苹果生产管理上有一技之长的人为技术员,并由果业局专门

人员指导,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各种培训班。有力的提高了全村果农的技术管理水平。

三喜果农的技术意识有所增强,自从二00二年省、市、县提出推广四大技术以来,广大果农通过对比以及自己的实践,已经深刻认识到“四大技术”的重要意义,由原来的不愿意甚至用各种方式抵制“四大技术”到现在县、镇等寻师救技的现象。

四喜政府高度重视销售渠道拓宽,自从我市全面取消两税以后,政府的职能转变,通过在广州等沿海地方设立对外营销窗口。并出台一些有利于果商的政策。通过对现有信息员的培训,促使了果品营销氛围。鼓励一部分有市场意识的人走出去,大力发展果库、气调库。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从而使我村苹果的销售渠道由原来的果商一统天下大局面向多方位、全年销售局面的转化。

在我们看到该村果业生产好的一面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该村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必须让我们高度重视,否则,将对这以产业有致命的一击。

一是品种单一。中、早、晚品种比例不合理。目前该村,早熟品种基本为空白,中熟品种规模化低,严重地制约了中熟品种的发展,并且占有比例仅为10%左右,且管理粗放。晚熟品种占有比例较大,以富士为多,在果子成熟期间,销售相对集中,容易导致销售难,价格偏低以及抵御市场能力差等现象。

二是广大果农应用各种技术死板,不灵活。对于一种新技术不能根据自己树势,生长等进行相应的配套。常常出现,修剪生搬硬套,喷施农药人云亦云,施肥只注重萌芽肥,忽视追肥。只注重化肥不重视农家肥。大改形只注重疏枝,不重视间挖等。

三是市场意识。果子后续深加工不足以及增值空间相对较窄。许多果农对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欠佳,往往出现别人是买果子赚钱,自己赔钱。苹果生产出来以后只注重原材料的价格,对后续产业的挖掘不足,极大的影响苹果的增值空间。

四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到风调雨顺之年能有一个好收成,遇到冰雹、冻害等则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同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挑战能力差。同时作为我国拥有九亿农民的一个农业大国,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我认为,要改变农村现状以及该村果业,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一是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在生产关系上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不只注重培训农业科普知识,应该全方面的培训,培训市场知识,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把农民培育成为懂政策、懂技术、有道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二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模式。农民一家一户干什么事,只能是单打独挑,处处碰壁。只有把全体果农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地域优势,才能在市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从而达到共同受益的格局。

三是要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应该只重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后续产业等。否则,在主导产业遭受到各种灾害后,农民的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将各种产业配套好,各种技术应用好,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实在必行的。

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调研思考 第6篇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改革创新中有序推进

随着农业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变革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市较早地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了十大主导产业和四大产业带。目前全市已有万亩以上农产品种植基地93个,面积206.52万亩;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241个,总面积33.59万亩;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比例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专业场(户)稳步增加。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求将全面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市政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通知》和《**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确定到2010年,全市建设100个以上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2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使全市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现代化设施及现代农业科技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到目前,全市已分三批启动实施了63个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到2008年底已有30个项目通过验收,已有19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我市已建的63个农业产业基地,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其中粮食生产基地3个,蔬菜瓜果13个,林特水果24个,畜禽养殖13个,水产养殖10个。63个农业产业基地总投资43487万元,平均投资规模69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0195万元,占总投资的23.4%,平均补助161.8万元。从2007年开始,调整了“南三县”补助政策,按“倒三七”配套,市财政共补助“南三县”农业产业基地资金5510万元,占总补助资金的54%,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南三县”的倾斜、扶持。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成效

——核心区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核心区是产业基地中的基础层次。通过核心区的供种、供苗、技术示范和组织协调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带动周边农户做好促销等服务。95%的基地实行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大大增强了**市农业整体竞争力,基地产品品牌拥有率达到100%,一部分产品还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19个科技园区累计与科技院所合作开发项目141项,自主开发科技项目243项,引进科技人才124名,引进各类新品种2029个。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增强。全力开展了农田、林地的路、沟、渠、桥梁及电力配套设施等建设。种植业基地平均拥有大棚1734亩,其中钢管大棚254亩;平均拥有喷滴灌节水设施1833.7亩;平均拥有农业机械量达38.4台,平均总动力为617.9马力。现代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为提高农业产业基地的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必要条件。

——体制机制得到了创新和完善。各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种植产业基地的平均规模为1.82万亩,基地核心区土地流转率达到76.6%。各地还创新多种形式的运作模式,公司+基地+农产是农业产业基地最主要的经营模式,占比为63.6%;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占比为15.1%;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和其他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9.1%、3.0%和9.2%。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壮大,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对产业发展的促进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生态农业建设得到了有效促进。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田间肥药使用档案、按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组织生产、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清洁”农业生产,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优质放心的绿色农产品,还显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不少基地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循环农业。**县“浙江东海岸” 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独创“三级循环”模式,园区亩收入平均超过5000元,被誉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行者”。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 第7篇

一、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全区各级供销合作社坚持为“三农”服务宗旨,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参与和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由过去单一的购销环节延伸到种养、加工、服务等各个环节,经营的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到2010年末,全系统用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资额为2.6亿元,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利润总额3631万元,上缴国家税费总额4269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牧户98.1万户,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27.9%,帮助农民实现收入30.6亿元。

一是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各级供销合作社以社属企业为依托,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特色产品,重点在农资、羊绒、羊毛、乳业、粮油、蔬菜、马铃薯、烤烟、桑蚕、中药材等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龙头企业。全系统现有盟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个,其中,符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重点龙头企业13个。

二是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系统通过新建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领办农畜产品专业协会等多种方式,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牧民增收。目前,由全区供销合作社兴办、领办、参办、引办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已渗透到农畜产品种、养、加各个领域,产、加、销各个环节。到2010年末,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牵头兴办各类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5168个,其中:改造新建基层供销合作社556个,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75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2748个、各类行业和专业协会1066个、旗县级以上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48个,覆盖全部苏木乡镇和40%的嘎查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统一标识的有314个,拥有注册商标的有103个。有近50%的基层社由供销合作社拥有全部产权,其余由供销合作社、农牧民、社会企业共同兴办,农牧民能人大户参股兴办合作社成为一大亮点。

三是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迈上新台阶。各级供销合作社按照“选好一个项目,建好一套体系,形成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商品生产基地315个。其中:种植业172个,养殖业143个。全系统商品基地联结农牧户数17.53万户,销售收入13.74亿元,帮助农牧民实现收入76271万元。目前1个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3个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化示范项目。

四是为农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牧民对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各级供销合作社围绕实施“新网工程”和农村牧区商贸流通网络建设,结合实际,整合资源,改造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2896个,建立实验示范田15391公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0.09万公顷,组织技术、咨询服务104.8万人次。2010年,通过全区供销合作社服务网点直接为农牧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55.1亿元,收购农畜产品27.8亿元,农村牧区日用消费品经营额29.9亿元。

二、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盟市供销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选择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通过创新体制,培育扶持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社有龙头企业,成为当地政府发展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抓手。兴安盟供销合作社围绕绿色、特色、高效农牧业,组建新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服务新平台。兴安盟农合有机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农民土地入股方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108户,公司现有生产有机农产品基地1万亩,去年种植红干椒3000亩,种植裸仁南瓜3000亩,建标准化猪舍3万平方米,野猪存栏达3000口。目前已投资达2700万元,年销售额达XX多万元,实现利润210万元。2010年8月份全国人大常委、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周声涛视察该基地时指出,兴安盟供销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为全国做出了榜样,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提供了先进典型。赤峰市通过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组织优势和网络优势,坚持举绿色牌、走特色路,培育和发展了桑蚕、蔬菜、杂粮豆、畜产品加工等十大类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6万户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2010年新增桑蚕基地1万亩,大叶丰产桑总面积达5万亩,当年收购鲜蚕茧1200吨,新上6条加工生产线,实现产值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发展特色蔬菜基地1.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备案基地8000亩。阿鲁科尔沁旗依托龙头企业开发柞蚕养殖场3.5万亩,产蚕茧100多万斤,实现产值650万元,参与养殖的农民户均增收15000多元。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以赤峰银龙茧丝绸公司、信志达物流公司、昭隆贸易公司为龙头,通过发展蔬菜、桑蚕和粮食三大产业,构建起“多腿走路,多轮驱动,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2010年销售收入2.52亿元,实现利润935万元。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韩勿拉供销合作社蒙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紧紧抓住地区肉牛、肉羊主导产业,建立“企业加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经营方式,不断建立和完善牛羊规模养殖,订单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的经济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对农牧民社员肉牛、肉羊产业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产销信息,实现就地加工、高附加值生产,构建起了“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420万元,从业职工75人,年产值8000余万元,年屠宰加工牛羊30万头只的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牧民社员饲养肉牛、肉羊总量达20万头只,商品率达到70%,被列入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2200万元,带动农户1万多户,累计助农增收1680多万元。

二是通过发展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引导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级供销合作作社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投入、改建扩建等加快建设一批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依托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专业协会,推进标准化生产,引导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赤峰市以市果菜粮批发市场为龙头引领各类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完成市场交易额6.49亿元,增长10.6%。2010年赤峰果菜粮批发市场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百强企业”称号。呼和浩特市供销合作社以改造建设大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带动全系统农畜产品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市供销合作社先后参股成立了内蒙古天富发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内蒙古聚良源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2010年这两个市场帮助农民销售各类农产品1.4亿近,较好地发挥了市场带动作用。阿盟供销合作社系统采取挂靠、租赁、联合等形式,发展蔬菜交易市场、蔬菜加工企业和畜产品经营公司三家企业。在主要农牧区筹建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4个。2010年,农畜产品交易额达2300万元,其中,组织收购羊绒110吨,销售小麦300吨、啤酒大麦700吨、油葵1350吨、食葵800吨、西瓜7000吨,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三是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地供销合作社通过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牵头组建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巴彦淖尔市供销合作社把组织农牧民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工作,全系统创办的5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全部进行了依法注册登记,入社社员达到11950户,带动农牧户37213户,农牧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增收达到1.21亿元。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笤帚苗专业合作社,是以白音沟供销合作社为依托,联合103户农牧民兴办的专业合作组织。该社筹集资金30万元,引进“美国大青苗”等优良品种,发展种植基地XX亩,组织生产“美国大青苗”,引种成功后,专业社从山东专门购进了10台笤帚苗加工设备,从当地招收并培训农民工30人,大量回收美国大青苗进行了深加工,大幅度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全年加工成品笤帚30万把,实现产值100万元,产品销往山东、福建、吉林等省,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通过合作社的力量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绿韵蔬菜专业合作社。由种菜大户牵头联合300户农民组建而成,该社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强化信息服务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科学制定种植计划和发展规划,适时地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联销货商,下联农牧户,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菜农”的产业链条。组织生产的“水漩绿韵蔬菜”得到自治区农业厅“无公害蔬菜”的认证,成为华北地区的品牌蔬菜,产品畅销北京、广东、河南、山西、山东等7个省市,成为商都县蔬菜生产的领头雁。目前,该社拥有资产总额130万元,建立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发展入社菜农550户,吸纳社员股金10万元,年生产蔬菜15000吨,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600万元,企业年平均利润18万元,助农增收100万元。同时,他们还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238期,培训农户1.5万人次。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蔬菜生产30000多亩,带动农户15000多户,菜农3万多人,人均收入1万多元。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调研思考调研报告 第8篇

关键词:荣成市,无花果产业,特色农业,问题,对策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着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为解决农民增收趋势缓慢、农村发展途径较窄、农业基础不够牢固的现实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依靠政策扶持等外部“输血”的同时,如何发挥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等“造血”功能,应当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重点。山东省荣成市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富农强农兴农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以荣成市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无花果产业为例,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进行探讨分析。

一、荣成市无花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山东省荣成市是我国北方最早栽植无花果的地区,借助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等条件,经过多年的规模化发展,无花果栽植已成为当地种植最为广泛、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之一。2014年,荣成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无花果之乡”称号。

1. 种植情况。

①面积产量。由于无花果易栽易活、无虫害、易管理等优点及销售形势向好,近年来,区内栽植面积逐年增加,由2012年的0.8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37万亩,年产鲜果2.5万吨,是除苹果外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果品。②种植模式。一是专业合作社经营,合作社为果农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销售服务,目前有觉苑、马格、宏丰等14家无花果合作社,涉及农户4500户,栽植面积4800多亩。二是规模化种植,通过种植大户、采摘园等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现有占地1000亩的仙极无花果生态园一处,100-500亩的种植基地13处,总面积约3000亩;三是农户利用自有土地或房前屋后分散种植,约占种植面积的一半。③栽植品种。现有青皮、布兰瑞克等10余个品种,其中种植最广泛的为本地青皮,产量、面积均占95%以上。为促进品种改良,区内仙极无花果生态园与省林科院合作,开展国家“特色小浆果良种选育及产业化”科研专项,已引进24个国内外优质品种进行实验;觉苑无花果合作社培育的保存期长、易于加工无花果新品种,通过了中国林科院验收。

2. 加工销售情况。

区内新引进乐康休闲食品项目,果脯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全部投产后可生产果汁、果茶、果酱、冻干和烘干无花果等6个系列、13个品种,年消化原料2000余吨,另外还有3家作坊式加工厂,年产果干、果脯15吨左右。由于缺少加工企业,本地无花果除少量鲜食,大部分通过收购商收购、合作社及个人销售、休闲采摘等方式外销,比例分别为55%、35%、10%。果品商主要是为威海、烟台等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根据企业需求变化较大,产量较少年份曾达到每斤7元,其余平均在1-3元左右。合作社销售,主要通过对接超市、批发商,马格无花果专业合作社销售收入年增长20%以上,2015年对接超市、批发商400多批次,销售4万多斤,销售收入30万元。农户销售,以前主要靠肩挑手推,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许多果农试水网络营销,20余家种植户在淘宝、1号店开设网店30多家,2015年电商营销约22万斤,平均售价在10-30元不等,是本地零售价的3-5倍。休闲采摘,主要是政企合力,通过举办无花果采摘节等方式进行推介,年可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收入100多万元。

3. 发展前景。

无花果被视为第三代保健型水果,逐渐受到人们青睐。从生产环节看,无花果是投产最快的果树之一,病虫害少,产量高而且稳定,一般采用扦插培育,当年即可挂果,4-5年进入盛果期,成熟期为7月初至10中下旬,亩产量在2000-5000斤之间。根据测算,无花果每斤售价达到2.5元以上,经济效益高于苹果,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从食用环节看,无花果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整个生长过程中不需喷施农药,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具有营养全面、药效广泛、防癌抗肿瘤三大功效,果实、叶、根、乳液皆可入药,具有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等功效。最引人瞩目的是果实和叶片中含有苯甲醛、补骨脂素等多种抗癌物质,能有效组织癌细胞蛋白质合成,被称为“抗癌斗士”和“21世纪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从加工环节看,无花果由于地域性强,属于稀有果品,具有天生规避市场竞争的屏障,另外市场上主要以鲜果和初加工的干果为主,果汁、果酒、含片、口服液等产品较少,发展前景广阔。

二、无花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1. 保鲜技术落后。

不易储存是制约无花果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广东等地无花果售价可达几十至上百元,但无花果常温下至多保存24小时,近70%的无花果鲜果只能在产地周边消化。尤其是大量上市时,果农需要当天采摘、当天销售,在定价上比较被动,容易出现恶意压低收购价格的现象。另外,由于本地加工企业少,一旦需求减少就会导致产量越高、卖的越难、价格越低的现象,挫伤果农积极性。

2. 产业化程度低。

无花果是效益较高的经济果树,每亩毛收入在万元左右,但由于市场认知度低、难以储存运输等原因,长期处于庭院经济状态,种植面积主要是果农自发增减,80%以上的果农栽植面积在10亩以下。另外,相对苹果、草莓等种植广泛的水果,无花果缺少先进的品种更新、果树管理、采摘保存等技术支持,果农大多靠自行摸索,产量质量难以获得较大提高。

3. 本地加工企业少。

农业商品化生产关键在于加工业的带动,尤其是无花果极难保鲜,不发展加工和高层次产品研发,就难以促进规模化生产。周边烟台等地加工企业大多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向韩国、日本出口果丁、果酱等,新型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品牌化建设,严重制约了产品附加值提升。

4. 休闲采摘层次低。

一方面,采摘园大多是种植园直接开放给游客采摘,没有打造配套的娱乐、餐饮设施,留不住游客。另一方面,许多园区路线偏僻,缺少宣传手段,自驾游客多是熟人联系,难以吸引外地游客。另外,许多游客不会挑选、采摘,随意折树枝、乱扔生果,降低了果农发展休闲采摘的积极性。

三、无花果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 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促进增产增收。

通过积极推进合作社模式,统一为社员提供灌溉系统等设施建设,指导种植、购买肥料并给予补贴,提升无花果产量和品质。同时,通过合作社协调,进行统一收购、制定收购保护价等方式,维护果农权益,提升种植无花果的积极性。

2. 加快精深加工发展,拉长产业链条。

一方面,要加快引进高端加工项目,借鉴“露露”杏仁露品牌运作模式品,重点跟踪汇源集团无花果饮品开发等项目,利用特产特色变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找准无花果产品定位,开发高级主导产品。另一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无花果企业发展政策,解决企业收果资金周转难等问题,鼓励引导本地食品企业发展无花果加工。

3. 强化宣传推介,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市级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对无花果营养价值、抗癌效果广泛推介,通过举办无花果节、果茶果酒产品展销活动等方式,叫响“中国无花果之乡”名片。二是以无花果营养和药用价值为基础,开发无花果食疗功能,带动无花果特色餐饮、医药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做大网络营销规模。加快在建的华林农产品电商交易基地等平台建设,为合作社和果农开设电子商务培训班,提供网店建设和运营、微信微博平台销售等指导服务。

四、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的思考

上一篇:2009年常州市教育局党委工作总结下一篇:乡召开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