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国产影视剧的网络化突围

2024-06-01

向死而生国产影视剧的网络化突围(精选8篇)

向死而生国产影视剧的网络化突围 第1篇

向死而生国产影视剧的网络化突围

前言:这是网络的时代.网络如同侏罗纪巨大的恐龙.正对身边一切展开扫荡.包括曾所向披靡的国产影视剧.所有国产影视剧制作者都需要回答:如何在网络的`恐龙世界里突围?

作 者:李斌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刊 名:声屏世界英文刊名:VOICE AND SCREEN WORLD年,卷(期):“”(3)分类号:G22关键词:

向死而生国产影视剧的网络化突围 第2篇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1

一个人如果不走到绝境是很难去回头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的,尤其像李开复这样一直很优秀,身负盛名,被奉为青年导师的人,所以特别赞同他把自己身患癌症这件事当作是上天给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当一个人的能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被自己的能力所束缚,他会有一种一切竟在掌握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的极限就是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的根本,此时就会收到老天的狠狠的提醒。

“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也让我从身体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体会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奥妙。”所以李开复先是发出了“癌症面前,人人平等”的感慨,经过反思惊醒,又进一步深入到“一切事情面前,人人平等”的领悟。

而星云大师对他的“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的提醒,更是让他幡然醒悟,“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俩个人铭记在心。”

一向注重效率,想要影响力最大化的李开复痛彻心扉地反省自己,“我可能被太多成功经验冲昏了头,傲慢而不自知;也许我习惯了考虑效率,所以会推论每件事的因果逻辑,以结果导向与量化判断来衡量很多事,然后一步错、步步错,错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出错在哪里了”。

他郑重提醒每一个每天身陷忙碌无法自拔的人们,“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往往因为这么做,而致使重要的事被荒废。大部分紧急的事情其实是不重要的,而许多重要的事情并不紧急。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疾病把李开复带到了生死关头,让他彻底明白,不管是谁都得依赖于自己“身体”而存在,不管是谁。

他才明白什么是对自己而言真正最重要的,这些从他书中一张张和家人朋友的合影就能看得到,“全世界和你最亲的人就是你的家人、你的兄弟姐妹”。而他对女儿们的教育态度也随之而改变,开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挖掘自身内在的宝藏。

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当一个人所有的欲望都变成一个“活着”的时候,就是他开悟领会天机的时候吧,“当我不再坚持‘一定要怎样’之后,生命中的活水就哗啦啦地流动起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缘分也一一展开。”“人应该顺应四时而生活,相信身体给你的信号,人体的运作是非常繁复而精密的,一个细胞里面的忙碌程度,绝不亚于一个纽约的运作。医生不会比你自己更懂你的身体,养成观察自己的好习惯”。

从做人的随缘,到耐心的跟自己的身体和平相处,李开复病后深深悟到任何人为的强求都是一种伤害,顺其自然才是根本,“生病之后,我更相信天地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存在,也许是人类的集体意识,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一种宇宙意识吧!这些无形的力量,主导了世界的运行,让世间的一切,在一个平衡、和谐的节奏下缓慢展开、推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个人经历了生死,就会更懂得珍惜和感激,正如脸谱网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悼念亡夫时所言:“我学会了感激。对那些我从前习以为常的东西怀有真正的感激——比如生命”。李开复也是如此。

与死亡的擦肩而过让生性乐观幽默的他放下了一切重负,重新审视那些一直在身边的珍贵情谊,与父母妻女兄弟姐妹的,与朋友同事的,甚至是与网上的有缘人的,甚至是与阳光、空气,大自然的,最后他送出了对读者最美好的祝愿:追随己心,感恩一切,幸福生活。

从与死亡交手开始,李开复在书中奉上了他的病中感悟,以及自己对“最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他承诺自己健康,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这位被推上闪闪发光的讲台奉为青年导师的英雄人物,终于放下了固有的执着,看到了一切繁华的本质,“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我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考验,他在父亲灵前哭泣忏悔:“我对自己挺失望的”,小时候曾经因为犯错他对父亲说过同样的话,现在,他后悔自己没有能更早、更深刻的理解父亲,只是父亲当时温和回应他的声音犹在耳畔:“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让自己失望了”......《向死而生》整本书与其说是自传,毋宁说是一本发自肺腑的忏悔录,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你自己的深切感受,当然从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李开复本人在死亡面前从惊恐到逐渐超然的转变,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姿态。

当一个人身处绝境无法自助时,就会祈求神灵和一切冥冥中有着无限能力的外在力量,其实,所有一切因果皆在自身,记得曾经在老家的一所古庙里看到过一副对联:若不回头难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毋需我大慈大悲,以此送给开复老师,祝他健康快乐,也送给所有在滚滚红尘中颠沛流离,摸爬滚打的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2

生病了,怎么办?除了求医问药,还有一剂良方,就是读书。常常与高人和智者对话,心灵会收获很多支撑和抚慰。多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太好,曾从北京作协副主席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从田虚的《生命的微笑》,从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等著作中受到很多启发。今年六月,我在《新民晚报》上断断续续地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的摘编,促使我做出了一个重大抉择。随后,我请女儿在网上买了一本。从头至尾又细细地阅读、思考,有些章节还看了好几遍。

李开复是台湾人,也是大名鼎鼎的万千青年创业者的导师。他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公司担当要职。以后,又在北京创办了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13年9月他被查出患淋巴癌,肚子里竟然长了26个肿瘤。他的人生从光环笼罩的巅峰一下子跌落到死亡的边缘。恐怖、愤怒、沮丧和绝望的情绪包围着他。但是不久,他就镇静下来了。积极地寻医问药,自己搜集资料,自己研究病情。终于,在大量的医案中发现了令人振奋的一丝曙光。从此,癌症带来的负面情绪开始消退。他积极配合医生,接受一切痛苦的治疗,相信自己可以在绝境中重生。17个月以后,26个肿瘤消失了。在补修了“死亡学分”以后,他用切身的感悟写下了这本《向死而生》。

我的半辈子也可谓疾病缠身。患乙肝近三十年,肝硬化也已经二十多年。2015年4月磁共振显示,肝脏多发性结节增强,比之前的状态有发展。我很明白,有“增强”就离肿瘤形成不会很远了。怎么办,继续保守治疗还是要选择新的途径?为此,我去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咨询了知名专家。他们给出了保守治疗和肝移植等多套方案,并分析了各自的利弊供我选择。当时,非常纠结。移植是一把双刃剑,几年前,那位公众人物移植失败的阴影还未散去。多数病人的移植都是在生命的终末期不得已而为之。我现在的状况尚可,值得去最后一搏吗?

《向死而生》中“未来自己主宰”和“自己研究病情”两个章节对我影响很大。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相关网站上许多过来人的真情表述。在思想中和身体里逐渐积聚起了满满的正能量。我游澳门和拉斯维加斯都没有去赌过一把,这回,却下定决心押上生命赌一把明天。六月底七月初,在中山医院正式登记肝移植,并如约交付了押金。

没有想到,正式登记的第二天上午就接到医生电话,说是已经有了肝源信息,让我做好准备。我将信将疑。第三天,没有动静,我也没有认真当回事,想想不可能这么快的。第四天下午四点,我还在外面与朋友聚会,医生来电话了,要我一小时内赶到医院,准备手术。

谢天谢地,手术比较顺利,但这仅仅是肝移植成功的第一步。为了还能有N年有质量的未来,现在,我正严格遵照医嘱,如履薄冰般地关注着“新朋友”入驻后的各种反应,争取能够平安地度过排异和感染的高发期。

《向死而生》曰:面对大病“如果自己先失去了勇敢面对和拼命努力争取的顽强意志,那么‘死亡’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如果努力后没有成功,他们会无怨无悔地说至少我努力了。如果你没有去努力,那你就永远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3

从网络上得知大病初愈的李开复先生要出一本名为《向死而生》的书,主要讲他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感悟。本着经历过大悲或大喜的人所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毕竟会有其的纯粹的逻辑下,我买了李先生的这本书。老实说,之前对李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单纯的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成功人士。没听过他的任何一次演讲,没买过他之前出的任何一本书,更不是他微博千万粉丝之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患病,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将其患病后的感悟写成书,我想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世界上各自忙碌的两个陌生人。他不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丝。

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使你一口气想把它读完,期间几度想停下来写写感悟,又担心没有完全读完全书而对笔者的思想产生误解,最终还是在完整的读完后写下这刻骨铭心的感触和共鸣。

我本人自诩是一个记别人名字很差的人,念大学时曾经因为要记住专业100多个同学的名字头疼不已。对于之前所读过的名著书籍中的主人公,若不是读之前有些许了解,基本上整本书读完,依旧很难记住里面主要人物的名字,不是因为自己读的走马观花,而是对人名有天生的免疫。但李先生的这本书却使我对自己记忆人名这回事有了新的定义,不是我记不住,是作者提的次数太少。看完李先生的书,我就知道李先生的太太叫先玲。李先生在整本书中,无处不提及他的太太,这是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从鬼门关走过一场的人,在他心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他过去拿过多少荣誉,也不是他曾经给这个社会创造多少价值,而是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亲朋。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有些事情也许当我们接近死亡那一刻才能深刻的体会。我们每一个人不会如李先生一样的幸运儿,历经生死,劫后重生。但我们又是让李先生羡慕的幸运儿,因为我们不需要亲自去经历生死,看了他的书,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感悟,可以使我们在离死亡还有一段距离时,就了解在我们这短暂的一生,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

祖先之所以创造货币,是将其作为一个等价交换的媒介。如果我们的祖先知晓,他创造出来的东西会无形的吞嗤后代的生活,使大家变成了奴隶,我想祖先应该会重新考虑。我们每个人不必在“工作狂”和“游手好闲”之间二选其一。当然,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也需要学习,可是当我们把全部的经历投身于忙碌的工作和学习时,我们可不可以留一点给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有时我们会不由得打着‘为他’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满足一己私欲的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去有更多工作,学习机会的大城市去发展。每年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名义上我们在外面闯成就为的是光耀门楣,实际上我们有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既定的理想,抛弃父母的借口。父母希望获得子女的陪伴更胜于他们给自己带来表面的上的光鲜。即便是平淡的生活,只要是全家人在一起那都是一种幸福。但是处在现在社会的我们会鲜少看得懂,亦或许我们是装作糊涂。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有时会想,如果死亡明天来临,那么今天的我会做些什么。我无数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无数次都获得一致的答案,那就是我的家人怎么办,我的爱人怎么办,我要怎样跟我的朋友告别。在那个思考漩涡里从来没有一次出现过,我该怎样交接我的工作,我手上的案子要怎么处理,后面的会议会怎么办。我不热爱我的工作吗?当然不是。因为它是我衣食的保障,生活的基本。可是当死亡濒临时,它就变得那么无足轻重。所以,请不要以工作为借口忽略身边的亲人,因为当你的生命即将走向奄奄一息时,他们才是你整个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忙碌的工作,无规律的生活使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我时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如果做一件事需要以身体的健康为代价,即便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也必定会是一场失败的交易。俗话说千金难买好身体,只有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谈及享受生活,陪伴家人和朋友,否则一切都只是徒劳。社会的诱惑太多,需要我们付出的东西也太多,可以无论我们付出什么,也不要付出健康,做任何事业都要保证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否则就算你筑造美丽的城墙,终归会因只是海市蜃楼而成泡影。

佛教云‘世界万物接有缘’让我们珍惜身边一切固有的缘分,爱护它,维系它,你会发现百年后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财富,也是我们所谓的当之无愧的‘绚烂人生’。

这是一本无论你处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细细去品味的一本书,亦或许称之为感悟更为贴切。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4

半月前跟朋友约定一起读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之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一为找到一位可以畅快分享读后感的书友,二为给自己勇气翻开这本书,三为督促自己不断的阅读。

这本书买回来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去看,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读它的勇气和状态。这就不得不要说一说另外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当时读完《此生未完成》让我心情压抑了几天,所以对于此类书必须用最好的状态我才能一直读下去。因为于娟的书是依据于日记后期整理而成,所以全书更多的是从发现生病到离开人世的一种记录,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生的执着和对过往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所以对于身体健康的担忧和对过往生活习惯的反思很是感同身受。读完《此生未完成》之后,它督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注重身体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但是当我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两本书是大大不同的,有人评论说这是李开复的又一本心灵鸡汤,但我更觉这是劫后余生之后他送给他自己的一本未来规划。最初看的时候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更希望的是能从这本书中再次找到那种感同身受,好让自己再次调整作息,再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他与病魔作斗争的经验和方法。但是在这本书中都没有,所以我甚至以为自己花钱买这本书不值。但是当我坚持把整本书看完,才发现这本书想表达的正是它的书名---向死而生,既然战胜了病魔,就没有必要再纠结于死,如何过好生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李开复一直都是一个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上天宠爱的人。有人说他都得了癌症,还能称之被上天宠爱?我觉得正是上天宠爱才让他早早发现自己的癌症,才让他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从而有可能活的更久。有多少人死在突发疾病上,一点改过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偶尔的疾病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我们要感谢这些信息,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

记得李开复有一本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这也是他的人生目标。在生病前他一直坚信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而不同”,生病之后他才发现:人生难得,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其实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一个认识自己,包容自己,让自己更美好的一个过程吗?

最后借书中的一段话送给自己和所有看到这段话的人-------“不论身处何处,从事何种工作,身份地位高低,只要每天都有进步、有成长,不必改变别人,只要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这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不必等待任何救世主开拯救。”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5

死是个厚重的话题,也是需要人一生思考的哲学问题。这类书我看了不少,也经常思考,但每读一本书都有很多感悟和收获。

《向死而生》讲述了李开复先生从生病到康复的过程,以及过程之中的所思所想,道出了真话、说出了实感、讲出了哲理。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开复先生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心境,感受到开复先生生病中的那份煎熬与艰难,感受到开复先生开悟后的那种豁达与开朗。修完死亡学分,重生后的开复先生更懂得生命的可贵,身体健康的重要,更加珍惜与其相遇的人,尤其是亲人,也看开了名利的虚华。这些都为读者思考生命、看懂人生、对待名利、珍惜亲情、关注健康给出了弥足珍贵的建议和借鉴。

刚刚确诊为癌症,开复先生失落、彷徨、沮丧,“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思绪漫飞”、“我仿佛被禁闭在一间玻璃屋里,虽然可以看到、听到外面的世界,但那个活色生香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属于我。”之后自己研究病情,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从此之后,癌症所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就开始悄悄起了变化;或者说,至少它在我心里不再是一个万恶不赦、去之而后快的敌人,而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疾病面前,许多人是被自己给吓死的。恐惧是摧残人心的一种情绪。对危险的恐惧,要比危险本身可怕十倍,有害十倍。在危险面前,与其选择恐惧,不如选择勇敢地面对。生病也是人生的一份机缘,开复先生与疾病斗争中更好地认识了身体的奇妙,感悟到健康的可贵,更收获了人生的觉悟。所以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坦然的面对,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都是人生成长的机缘。

结束治疗,开复先生充满了重生的喜悦,更看清了自己,认识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仿佛走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终于重新来到蓝天白云下,整个世界都是新鲜的、芳香的”、“这场大病,让我心里的某些角落仿佛也被打开了”、“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这些都在警示我们、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成功绝对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绚丽,更应该是超越之后的超脱,是拥有之后的放下,是喧嚣之后的宁静。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我,生活的质量如何,幸不幸福,开不开心,等等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最真实。上天安排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观光游历的,就是演饰人间剧情中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千万不要过分地看重自己,也别把自己总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被别人的价值观所左右,竞逐别人的肯定。星云大师说得好:“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开悟后的开复先生在书中说:“生命最重要的成就,其实是把自己内在独特的本质开发出来。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否则,努力争取出人头地、唯恐落后、追名逐利的欲望就会像一头野兽一样,霸占我们的灵魂,很容易让我们像机器似的超速运转,有名还要更有名,有钱还要更有钱,看不到自己的初心。”

我赞同开复先生的感悟,我们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就如黑暗中的一盏油灯。灯芯的粗细决定了火苗的大小,火苗的大小决定了灯光亮的程度,所照区域的大小。火苗大无疑可以照亮更大的区域,让我们看到看清更多的东西。但是,火苗大,耗油量也自然大。要想保持住明亮的火苗,我们就得不断地给灯加注燃油,而加注燃油也要适可而止,你把它加漫出来就会是火灾。

在病中觉悟的最后章节,开复先生总结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凭良心做事、真诚对待自己和别人,“体验人生,相信感觉,追随你心,世界将更好”、“体验世界,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富有经验和智慧”。而不是分秒必争,把自己变成一台机器,更不要把优化你的影响力当作一生的追求。

人总要死去,灵魂与肉体终将分别。但当我们还活生生存在的时候,就应该让灵魂与肉体友好的相处,学会彼此的尊重。否则,透支生命,终会疾病缠身,灵魂与肉体两败俱伤。正如开复先生书中说:“活在当下,让今天就成为那个‘特殊的日子’。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特殊的一天’!人生无论长短,只要这样去活,一定都会圆满丰富。”

《向死而生》是大病归来的开复先生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字字珠玑。读之、悟之、反思之,无疑是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一次升华!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悟感想范文6

未知死焉知生,以前是从来没有考虑过死亡的问题,小时候是祖母去世,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到姥姥,然后是二姥爷,然后是大姑父,然后是大岭,然后是朱师傅,然后是楚帅的爷爷,还有三爷,每个人都在记忆里存在着,就这样与这个世界消失了,未来的一天我也会消失不见的,匆匆百十年,有些人活了50年,说是没有活够,是没有活明白吧。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应该说的就是对生命的认知喽。我应该怎样去面对自己有限的生命,应该去好好的体会。灵魂没有重量,因为他离开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变轻。有钻石的收入,有坚固的友谊,有帮助他人的满足,已经挺好的。

1.人生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最终还是要接受的,因为已经发生了,就这样好了。只要好好的去努力,任何合理的梦想都是可以去接受的。

2.止吐针的后遗症不止如此,它还会导致严重的便秘。开复老师肯定接触到很多高端的人士,“葛森疗法”他也提到了,效果怎么样呢?并不知道,逐步的摸索过程中。如果是有阿力果的话会好一些吗?当时听BK咖啡馆的老板说道,一个人已经不行了,服用阿力果之后还能够排便,效果还是极好的。人体中的益生菌的数量是极多的,有很多东西不能理解,但是多学习,多见识总是好的。

3.人生临终是最后悔的五件事是没勇气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应该花太多的精力在工作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朋友保持联系,希望自己活的开心一点。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其实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自己心里都明白,但是很多时候做了“紧急”的奴隶。

向死而生——做有深度价值的媒体 第3篇

关键词:地方传媒现状,深度,广度,温度

1 从一则“喜讯”说起

当前不少地方媒体正处于生死线上, 2016年末国内新闻界突然传出一则“喜讯”: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已发文明确加强对各级新闻媒体的财政支持 (详见《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对各级新闻媒体财政支持的通知》) 。

财政“包办”地方媒体, 看似危机得到解决, 但包得了一时包得了长久么?打铁要靠自身硬, 官媒若不自强, 迟早要被媒体大变革的时代潮所淘汰。为什么?笔者以为,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媒市场的不断成熟, 国家对传媒业的政策也会逐步发生变化。现行的中央、省、市、县“四级电视”体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巨大变革及行业逐步市场化, 四级办台的体制弊端逐渐突显:重复建设, 无序竞争, 频道同质化严重, 以及知识产权遭受践踏等。因此, “四级电视”体系格局或发生动摇并不是危言耸听。

2 新媒体冲击下的地方传统媒体

2014年, 移动互联网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飞跃期, 地方传统媒体的形势却每况愈下。有报告显示, 2014年, 互联网广告收入达到1 500亿元, 首次超越电视广告总量;2015年, 电视广告投放总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预示着电视媒体的经营压力在逐渐增大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写) 。2015年9月1日, 国家施行史上最严厉的新《广告法》, 正式宣告过去传统媒体严重依赖的医疗药品“问题广告”彻底终结, 这对国内众多传统媒体来说, 无疑一下剥夺了它们1/3甚至1/2的特殊经济来源。地方传统媒体被裹挟进入了一个残酷的大洗牌、大变局时代, 至此, 媒体广告收入急剧出现断崖式下滑, 不少纸媒停刊停薪, 不少电视台开始着手裁人减薪, 大量专业人才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流离彷徨。

3 地方传统媒体节目现状堪忧, 继续堕落必将万劫不复

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 传统电视的观众 (居家式观众为主) 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分化, 新生代流向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电视收视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见表1)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新媒体行业深度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 也是一个选择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自由选择正逐渐打破昔日垄断的大门。传统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日积月累愈发积重难返:重复制播, 人浮于事, 自制节目薄弱, 电视剧购买力不足, 新闻监督弱化, 节目品位不高, 二类广告泛滥, 公信力不强, 收视严重下滑等, 地方传统媒体已被堕入了生死存亡的窘境。节目内容是传统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 本土市场成为了本土媒体最后的“一亩三分地”。本土市场是现如今地方传统媒体维持生存的底线, 媒体必须加深忧患意识, 主动创新视听内容, 打造内容优势, 对频道频率、精彩节目、精品栏目、主持人、名记者和时段等进行包装宣传, 大力提升媒体注意力、影响力, 在“内容为王”的理念基础上, 全力做有深度价值的媒体。在危机重重的地方, 传统媒体如果继续甘于堕落, 随波逐流, 不远的将来必将注定万劫不复。

4 向死而生, 增强自身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实践证明, 无论是何种传播媒介, 何种传播方式, 那些直指人心、关注生存的优秀内容, 是人类传播的永恒主题。因此, 传统媒体只有发掘自身深度价值, 增强自身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才能向死而生。

媒体的深度价值在哪里?笔者以为, 在于媒体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4.1 媒体的深度

媒体的深度具体体现在深度报道上。深度报道相对于“新、快、短、实”为特点的消息类新闻而言, 是基于表面上的简单事实和原始现象而展开的集中、专门的报道。2002年, 湖北沙市发生5万多公斤牛奶倒进农田做肥料事件, 湖北日报记者在通过调查采访后, 写出了荆州市奶农“倒奶事件”解读之《沙市奶农见识市场残酷, 5万公斤鲜奶倒进农田》《一堂生动的经济课》《亟待研究的“有效供给”》《冲破小农经济的“藩篱”》《面对无序市场的困惑》等系列深度报道, 带动了社会各界对农民走向市场经济的热烈讨论和关注。

世界是混沌的, 非线性的, 事物总有别人不可预见的混沌所在。就像在这个世上, 即便任何再健康不过的人, 其脑电图和心脏跳动也不是规则的, 而是混沌的, 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对于这一点, 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作者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极限, 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在罗生门中, 人们看到的一个简单事实, 事实上却往往是疑窦丛生的, 最后人们虽然没有找到真相, 但还是承认有一个真相存在。

深度报道力图最大限度地揭示事物的立体面、隐秘面, 力图抓住冰山一角, 极力使最终真相浮出水面。深度报道总是力图接近事物的真实性。从外表掘进向内核, 从个体延拓向整体, 通过充分的不停追问, 最终力图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住事实的真实面貌。看过美国著名导演西德尼执导的电影《十二怒汉》, 就知道它实际上就是一部起初聚讼纷纭而通过深度报道式的追问探寻最终厘清真相的经典之作:法庭上, 一个被指控杀害父亲的十八岁男孩的宣判正在进行, 决定他命运的是由十二个来自不同职业和阶层的陪审团员的意见。当十二人走进审议室时, 每个人都自以为握有真理。但通过争论, 有些人认识到, 他刚才错了, 他刚才并不握有真理。每个人都有偏见, 或多或少而已, 这是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最后, 通过各种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 通过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和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 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凶手无罪!

从《十二怒汉》这部百看不厌的经典, 笔者感受到报道深度是区分媒体记者水平高下的一把尺子。深度报道历来是媒体和记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面对重重疑点, 记者需要条分缕析, 多方验证, 查清真伪。记者要敢于坚守常识, 敢于质疑权威, 能注重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以及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深度报道震撼人的力量就在于层层剖析新闻事件深层的真实。因为在深层的真实当中, 事物现象的多样性、矛盾的复杂性、影响的广泛性、意义的重要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变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各种信息在逻辑上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受众既看到了事物的现象, 又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而且理解了事物的意义, 从而很容易产生共鸣。

针对记者而言, 深度报道要体现专业度和新颖角度。

一是深度报道要体现专业度。新闻工作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学科领域, 同时, 各个学科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新闻从业人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其专业技能水平, 绝不仅仅表现在行文有据和采写技巧上, 还更多体现在记者的思维能力及其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上。新闻记者的专业度还体现在宏大叙事能力和深层追问的韧劲上, 以及对事实的中性立场, 避免简单粗暴的道德评判, 善于观察, 勤于思索, 深入调查, 把握全局。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要具备展开深度报道的素养。在我国, 一些主要媒体对新闻报道也有同样的要求:报道不仅要新, 而且要深, 要有跟踪报道, 要有深度分析, 要有背景交代, 要有发展预测。20世纪80年代, 我国新闻界涌现出如《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关广梅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鲁布革冲击》《命运备忘录》《金三角的呼唤》等脍炙人口的深度报道名篇, 至今还能让人感觉得到一股磅礴之气扑面而来, 给人的思想和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

二是深度报道要体现新颖角度。善于换位观察、思考问题, 关照事物的不同层面与事态的多元化, 避免线性、静态、平面、片面、非此即彼的直观思维, 要从多维角度分析、验证事实。学会立体构思, 找出内在联系, 厘清错综复杂的人与人、物与物关系, 紧扣并厘清主要、次要、内在和外在等诸多矛盾, 评述事实要综合考虑时代因素、地域因素、文化因素及其他特情因素, 要从复杂深邃的人性深度和广度体察对象。在多元化传播的今天, “独家新闻”已不复存在, 媒体只有拼角度、拼视野、拼价值, 才能使新闻独具魅力。

4.2 媒体的广度

媒体的触须要触及大众民生, 涉及面要广, 要讲究贴近性、真实性、鲜活度、关怀度。美国主流新闻界认为新闻工作者有两个角色:一是维护公众知情权, 二是监视社会。尤其是监视社会中的强势群体, 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调查、披露“政界、商界和社会其他领域内不为公众所知的事实” (罗恩史密斯, 《新闻道德评价》, 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第11页) 。媒体关注民生要以“主流媒体, 百姓情怀”为职责, 把民生新闻栏目化、常态化, 更多聚焦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 关注普通人生活、生存、生计和生命, 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对他们嘘寒问暖、知冷知热。

4.3 媒体的温度

向死而生国产影视剧的网络化突围 第4篇

两年前,我曾经说:“钢铁行业还要持续困难几年,因为还未到寒冬阶段,现在顶多算是初冬。”现在,走过了2015年整个年头,步入2016年,钢铁行业依然还在寒冬中,而且短期似乎还看不到复苏的迹象。

接下来,我们还会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看得到的,是钢材价格持续下跌,需求萎缩,订单锐减,钢铁企业亏损日益扩大,整个行业面临深度调整;看不到的,还有更加严峻的市场形势和巨大的经营压力。

当然,我们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一个利好的市场信号;钢铁电商群雄并起,“互联网+重资产”的模式推动行业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变革。在这样一个调结构、抓改革、革故鼎新的商业环境下,企业思变则通,不变则亡。

行业变革,行动力面临大考

2016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的关键之年,预计2016年GDP增速将降低至6.5%左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持续减弱。但是目前,中国钢铁年产能近12亿吨,国内表观消费量不足7亿吨,产能严重过剩。在钢铁企业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融资越来越难,税费等成本越来越刚性的情况下,2016年对很多钢铁企业来说,都面临“战危机、保生存”的严峻考验。

中国钢铁行业的这些问题,事实上很早就存在了。

中国钢铁的消费需求在2013年就已经达到了顶峰,而且单位GDP的需求强度,自2011、2012年以来一直持续下降,这意味着转型背后的动力逻辑已经成立了。但在一些宏观政策和市场压力面前,大部分钢铁企业还处于观望姿态,缺乏行动力,即使看到了行业下滑趋势,却没有下决心去改变,未形成真正有行动力、有改革动力的共识,企业高度分散没有集中度,这恐怕是我们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付出惨痛代价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也确实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

现在,中国企业走到了转型的重要关口。重工业恐怕和其他行业一样,比如以前的纺织行业、家电行业等,只有经历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淘汰旧的模式,去过剩产能,才有行业的新生。

这恰好也是行业发展一个周期性的体现。从外部条件讲,国家制定宏观调整政策,能够帮助行业解决结构问题。从内部转型看,行业到了兼并成熟的临界点,有可能后面会出现更成熟的机会或者新的分化,关键看哪些企业能够捷足先登,对市场需求能有快速的反应和响应能力。把握机遇需要行动力!

供给侧改革,钢铁发展主线日渐明朗

钢铁行业的困境是重化工业在我国经济“爬坡过坎”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凭钢铁行业自身力量难以完成,这需要国家政策来推动,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发达国家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历程看,欧洲经历了8-10年,美国从1975年到本世纪初才调整到位,长达20多年。有专家预测中国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兼并重组需要10年。

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供给侧改革”成为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

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以我的理解,钢铁企业供给侧改革,应该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和结构升级,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方式,促进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钢铁行业目前进行的去产能、降成本、优结构、提效率、保资金、重创新等都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所以,加快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推行产品差异化竞争,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是钢铁企业今后若干年的发展主线。

“十三五”期间,华菱集团将积极推进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重点完善“1+5”产业布局,通过产业组合实现错周期发展的相关多元化布局。依托钢铁制造业,纵向延伸资源开发、加工制造、提升钢铁产业的全产业链竞争能力;横向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产业,为集团各类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我们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在钢铁主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多元产业的销售占比能有大幅提升。

钢铁电商群雄并起,但前景未知

在经历产能过剩、钢贸危机和全行业亏损的背景下,这两年中国钢铁业也开始了寻找互联网时代新生存模式的探索,一时间内电商模式群雄并起。

电商模式,目前综合来看不外乎三种。第一类是从互联网的角度,依靠资本的力量,从需求端试图去整合市场上的广泛需求,然后再整合贸易渠道和商户企业,类似于滴滴打车这种App运营模式,将这种模式复制到重资产行业,肯定是比较烧钱的。第二类是利用电商来整合上下游,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并且借助强大的线下原始渠道优势,但这种模式并没有领略到互联网精髓。第三类模式,就是借助钢铁行业内的区域龙头,通过自身对行业的专业理解,和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将重资产互联网化,可以说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

坦率地讲,前两种模式早就存在,很多只是在当前的“互联网+”热潮中重新包装一下,新瓶装旧酒,并没有带来什么价值创造。虽然有一些钢铁电商平台成功融资几亿、十几亿的案例,但是这个数字对于钢铁行业而言,几乎不是钱。钢铁行业“不差钱”,而是“差大钱”,行业亏损是不争的事实。也许在泡沫时期,会有乌鸦变凤凰的案例,但真正想在这个行业长久站稳脚跟,还是要回到商业逻辑上来。

商业既有突变,又有渐变,“互联网+”是一个突变,但是商业本身的发展,应该符合渐变规律。基础和创新之间,应该综合考量。

“互联网+”模式转型成功较多的是一些轻型资产行业,钢铁行业属于重资产结构型产业,用平台的方式去做,可能短时间内通过补贴,会聚集一定的需求,但是持久性在哪里?真正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又有多少?尤其是钢铁交易不是高频交易,更多的是大的采购决策,而且又有较强的专业性,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实现自身价值,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解决客户痛点,恐怕都有不小的难度。

所以,如何将互联网和重资产的“+”的文章做好,布局重资产,才是我们在行业发展中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们从2009年开始就研究电商对行业的影响,2011年行业内也陆续成立了电商平台,并且已经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一些尝试。现在看来,我觉得商业模式都不够清晰,依然处于摸索阶段。

钢铁电商转型变革,要一决雌雄恐怕还要过两年,大浪淘沙之后才能有结果。未来,我不认为钢铁行业会形成类似于阿里巴巴或者京东等独霸一方、一统天下的局面。更多的可能会走向类似于家电业多方格局、多方势力并存的局面。特别是对钢铁行业分布的中高端客户群,应该需要“一些”专业的市场,而不是“一个”能够全覆盖到的平台。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管理风向标

Q:在转型的刚性需求下,重资产企业的可行性思路是什么?

A:工业化走到中期、中后期,消费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个性化,更加追求品质。在重资产行业里,除了降成本,强调价廉物美以外,技术创新、创造和引导需求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产品服务、技术以及相应的组织平台的创新,是让钢铁企业跟上生活品质的提高,跟上社会消费潮流变化的最关键部分。如果在这一块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那很可能要出局。

Q: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变革,您有哪些共性的建议?

A:目前,管理者队伍仍旧习惯用老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但显然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我认为,由内而外很重要,国有企业的体制和资源能力能够更好地对市场作出反应,一方面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劳动生产力和职工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向死而生故事 第5篇

蒙田说,当遭遇非难时,我们只有两种方法:一是低声下气的求饶。另一种就是不屈以显自己的勇敢。只要对手的心灵没有陷入邪恶的深渊,一般都会欣赏勇敢、气度和正直。这是人性光辉相兼容之处。

《向死而生》读书笔记 第6篇

——《向死而生》读书笔记2015200850

曾籽茂

名校毕业、精英海归、青年导师、微博红人等等,这些都是李开复的标签,一个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典型的人生赢家。就在他事业风生水起,名气与日俱增时,癌症的厄运降临在了他的头上。毫无疑问,在意气风发之时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所痛击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罹癌的事实顿时使这位前半生都是上帝的宠儿的成功者倍受打击。他的事业,他的野心,他的愿景,此外种种,都变得难以触摸。

但是,癌症并没有使这位曾经的“铁人”屈服,而是激起了他的求生意志。在漫长的抗癌旅程中,这位生命中几乎从未停下过脚步的“忙人”,也对自己罹癌前的生活有了很多的反思,有了更多的见解,所以才有了这本《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在这本书当中,李开复讲述了自己的抗癌历程和病中感悟,又着重讲述了他如今对于人生意义的认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抗癌经历。从怀疑患癌到确定患癌,从担忧剩余生命长度到积极寻求治疗,从无尽的化疗到最后的康复,李开复完整记录了这段期间的点滴,同时也完整呈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死亡威胁的无助与迷茫,对抗癌症的坚定与魄力,反思人生的智慧与豁达,这一部分将李开复面对癌症之后的各种反应全面展现出来。

第二部分主要是讲述各种感悟。首先是病中对于人生的思考,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实现人生的意义;其次是关于家人的反思,对家人的态度。其中,李开复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与他之前的人生观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也是让我有很多思考的地方。所以我的读书笔记主要围绕死亡和人生来展开。

在最近的两次课上,我们讨论了人生的意义以及死亡之于人生意义的作用于影响,此时再来体会这本书,更加有深刻的感受。

首先,人生的意义到底有什么评判标准,有什么依据来说人生是有意义或着没有意义的。对于这个问题,李开复曾经也有过一种看法,这在他之前出版的《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有鲜明的体现。他的看法是,做最好的自己,要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要使生命的每一刻都发挥最大的效益,给世界留下曾经存在过的痕迹。简而言之,这就是一种以事业,财富,声望来衡量人生意义的看法,或者更加直白,就是以追求名利为人生意义的标准。乍看之下,这是一种比较露骨的表述,但是确实是很多人的追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认为,世界存在的更本就是意志,人要么是正在追逐名利,就是陷在得到名利那一瞬间的空虚之中。有的人或许认为这种看法太过愤世嫉俗,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对于人生意义的一种观点。

从人的现时生活来说,名利的确能够带来一定的满足感,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心理方面。但是正是由于整个人类的发展是无止尽的,那么短时间内的个人名利在时间长河当中就不算什么了。无论什么现时的重大成就,总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书中也提到了星云大师的一句话“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这句话以佛历的角度阐述了以名利作为对人生意义的衡量标准是不准确的。

当然,还有更多对于人生意义的衡量标准,比如说情感关系。在《向死而生》这本书当中,李开复着了很大的笔墨在他的家人身上,难理解,东方人对于家庭这种情感关系有一种笃定的坚持。家人和朋友也的确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深深影响了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乡土中国》中讲,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以一个人为中心,波纹似的向四周发散。这也能说明情感关系根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但为什么说是大多数人而不是全部,那就说明,仅凭情感关系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也是单薄的。

情感关系对于一个人来说,并非是生命所必须的。从某些特定角度来说,某些人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同家人朋友形成深刻的情感关系,但是依旧可以获得人生的价值。事实上,在李开复看来,情感关系也不是唯一。在罹癌之后,他的确对自己的前半生有了很多反思,但是他后来对自己的人生安排依旧不是以家庭为所有,事业、公益都是他所涉及所关心的领域。

另一种公认的人生意义的衡量标准是信仰。关于信仰,又有多种说法,涉及到信仰定义也是有争论的。更多人认可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所以不难发现对于一个政党的忠实是信仰,对于这一个宗教的虔诚也是信仰。但是,问题在于这种信仰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法,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难以真正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纵观历史,毫不避讳的说,信仰只是一个团体为了获得一批忠实的拥趸而利用的手段,只是这些团体会有不同而已。但这也正说明了信仰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准。或许有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从来都没有表露过对某些团体的拥护,那么他的人生意义的衡量也就无法用信仰这一标准了。

其实,对于人生意义,衡量可能不太现实,人生意义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很多时候,我们认定一个人的人生到底值不值得过时,我们的评判角度会是多元的,而非局限于一个方面。在书中,李开复的态度或许更加能让人读懂人生意义的真谛吧。人生的意义或许不在于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而是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于他而言,人生的意义是事业成功、家庭和谐,于他的妻子来说人生的意义就是爱人合意、家人顺心,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坚持的人生追求,并非可以一刀切的标准化判别。

在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的同时,李开复罹癌的前后经历不得不让人继续思考,死亡对于人生,对于人生意义又有哪些影响。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死亡终结人生。死亡是一个生命体的结束,是一个人告别这个世界的形式。死亡是形体生命的消亡,世界上所有的人最终都是“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走”,没有一个例外。在死亡面前,每人都是平等的,就像李开复所回忆的,癌症不会因为他是李开复就不来找他,死亡也不为任何人放行。辉煌的过去,潦倒的过去,庸碌的过去,都随着死亡的到来而消失,最终在时间的长河中什么都不会剩下。

死亡让人反思人生。一个人生活太过舒适顺利时,往往没有心思回顾已经走过的人生,而是继续向前。而死亡的威胁则可以让人对人生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看法。李开复的罹癌让他对自己前半生铁人般的生活有了很多反思,对自己那种一心想要改变世界的人生目标做出了反省。从一个一心想要扩大自身影响力的追逐者,他渐渐转变为了一个享受自我的超然者。在死亡面前,很多现世的追求会显得无比渺小和无意义,名誉终将散去,财富最终不会带走。故而,死亡才是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清醒认识的重要因素。

死亡让人调整人生的方向。事实上,李开复就是在死亡的威胁下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作出调整的。上一条已说,死亡使人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付诸行动。从注重健康,到更关心家人,再到留心身边细节,李开复的转变就在每一天具体的生活当中。当然,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不会有经历濒死的威胁的机会,但是却会因为别人在死亡威胁下的反思而做出人生的调整。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句经典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鄙、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句话给了无数人调整自己人生方向的指导,使他们更加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及时调整。

在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当中,死亡都是难以言说的悲伤,都是不吉利的事,但是正视死亡对于人生意义的影响,不难发现死亡使人更好的过他的一生,更容易找准人生方向,实现所谓的人生意义。

劳教制度向死而生 第7篇

冀祥德

2013-05-07 10:23:09来源:《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2期十多年来,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以下简称劳教制度)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近期,随着“大学生村官任建宇”、“永州妈妈唐慧”等劳教案件被媒体的披露,劳教制度再次引发民众的激烈论辩。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劳教制度的存与废、“小改”与“大改”之争,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要求积极推进劳教制度改革,严格控制使用劳教手段,对缠访、闹访等三类对象不采取劳教措施,立即引起学术界与实务界密切关注。

一、理性看待劳教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不乏废除论观点者认为,劳教制度在我国,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怪胎”,一路走来,只有被劳教者的血泪控诉。我认为,劳动教养是我国特殊的一项制度,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该制度从1955年开始建立,变化延续到现在,有其历史的、政治的和法律的原因。从历史观点看,该制度的产生有其时代的需要,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社会管理的效果。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劳教制度成为治理社会丑恶现象的重要手段,如在禁毒、禁赌、扫黄、打黑中,成为打击违法行为的有效手段,弥补了治安处罚和刑事处罚在社会管理上的不足,填补了两项立法之间的空白地带。从法律依据上来看,该制度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表现在劳动教养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定对象,是国家行政权力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表现。

关于劳教制度的争论,主要概括有“废除论”、“小改论”、“大改论”三种观点:

“废除论”的理由之一是该制度从其出生时就是非法治产物,一直备受职责,早应废除;理由之二是该制度没有合法性,既缺乏宪法依据,又与国际公约与国际规则冲突,理应废除。

“小改论”认为应当在现有制度基础上予以改良。即把现有的劳动教养委员会由虚置改为“做实”。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由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劳动部门负责人组成,但是,事实上就是公安机关一家说了算。所以,要改变这种做法,并吸收法院和检察院参与,增加听证程序,但委员会仍设在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主导。

“大改论”的观点是对劳教制度进行大幅度地、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革。在现有制度基础上的改良,无异于“新瓶装旧酒”。

我的观点是,中国的劳教制度应当“向死而生”,从名称到内容、从实体到程序予以全面改革。首先是改名称。“劳动教养”是一个恶名,名声不好,必须改,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建议把 “劳动教养”改名为“教育矫治”。其次是分流劳动教养的对象,将一部分纳入治安处罚范围,一部分纳入刑事处罚范围。再次是对劳动教养程序予以司法化改造。我建议在刑事诉讼特别程序中设置“教育矫治程序”。规定公安机关认为符合教育矫治条件的,应当写出教育矫治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教育矫治条件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教育矫治的申请。由人民法院作出教育矫治的决定。同时,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教育矫治的申请后,应当开庭进行审理。被申请教育矫治人及其亲属有委托辩护人的权利;没有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人民检察院对教育矫治的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

劳教制度具有存在的现实意义,这是目前改革声音大于废止声音的主要原因。劳教制度最大的问题是游离于司法体制之外,公安机关权力过大,劳动教养适用对象混乱、随意性强,教育方式形同劳动改造。因此,必须解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改变其法律性质、决定机关、决定程序、执行理念等。如果按照我的观点,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一项全新的法律制度,是“新瓶装新酒”。

二、劳教制度向死而生的进路与障碍性克服

劳动教养主要由公安机关立案、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批决定、司法行政部门及公安部门设立的劳动教养场所负责执行、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其中,目前,这些部门都在进行劳动教养改革的调研和论证,而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已于2004年将劳动教养改革列入改革计划。2005年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劳动教养改革列入议程,《违法行为矫治法》列入立法规划。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上也列入了这部法律,2010年4月份的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对此部法律进行了审议。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等十个部委联合发布了《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委员会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将兰州、济南、南京、郑州四地作为试点城市开始试点工作。据反映,这些试点改革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基本上上述三种观点中的第二种观点的做法,有“新瓶装旧酒”之嫌。但是,近年来,司法劳动教养部门不断探索改革劳动教养方式的力度很大,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例如用矫治代替改造理念的转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目前,劳动教养弊端主要是立法混乱,与其他法律相抵触,没有形成科学的法律体系;法律性质成为争论焦点,是行政处罚还是刑事处罚,界定不清;审批

机构形同虚设,公安机关集权于一身,执法随意性、混乱性特征明显。因此,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主要在于:首先,转变理念,改变以往“惩罚改造”理念,将“教育矫治”作为设立这项制度的基本宗旨。第二,通过立法,确立劳教制度的法律依据、法律程序,避免其随意性,确保其被依法执行、遵守。第三,明确机构设置、法律性质、适用对象。其中机构设置,主要是具有裁定权的机构设置,目前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应当由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由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一种认为,应当由公安机关决定,但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一种认为,由公安机关提出,由人民检察院决定。我认为,作为较长时间限制人身自由的制度,必须纳入诉讼程序,由人民法院裁决。公安机关决定的诟病已经有目共睹。如果由人民检察院决定,也是“换汤不换药”做法。第四,处罚强度可以有所减弱。为了与已有刑事处罚、治安处罚相衔接,劳动教养的处罚强度应当有所减弱。这可以从两方面设计:一方面是缩短期限。目前最长的劳动教养期限是四年,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设置不同的劳动教养期限,规定最长不超过二年;另一方面,改变执行场所的环境和执行方式。例如,可根据违法行为性质或者违法人员主观恶性不同,将执行场所设置为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将教育、劳动的方式改变为劳动技能的再培养,让被教育矫治人员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以便于其再社会化。

有人认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草案)被列入两届全国人大立法计划,但最终都难产,说明改革的阻力很大,所以担心这次呼吁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影响劳教制度改革的因素很多,有认识上的,有观念上的,有制度上的。但是,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对劳教制度法律性质的界定以及对公权力再分配的决心与勇气。作为一种较长时间限制人身自由的制度,在法治国家是不可能由行政机关决定的。劳教制度改革涉及多个部门的设置、人员配置、制度建立等,如果要改革,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需要从立法方面进行改革,还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进行通盘考虑。这需要决定者的担当意识。《违法行为教育矫治

法》列入立法计划意味着劳教制度游离于司法体制外的状态将要结束,劳动教养合法化、规范化、公开透明化的时代将要开始,表明了执政党全面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决心与行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任何改革总是在大量的、慎重地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功。一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我们等待了16年,劳教制度改革也是需要时间来磨砺的。况且,劳教制度改革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很复杂,慎重一些是应当的。

具体说来,劳教制度改革两次列入计划而难产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法律制定本身的规律来看,法律具有保守性和滞后性的特征,不能朝令夕改。一部法律的制定,需要谨慎的调研和论证,不仅要在理论上论证成熟,还要既符合现实需要,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才需要进行试点工作,不断摸索路径,总结经验。第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57来前后出台了多个有关劳教制度的规范性文件,重新整合需要时间。第三,这部特别法涉及范围广、机构多,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第四,在与其他法律的衔接方面,是设立单行法律,还是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设置专门章节,一直以来也有不同意见。因此,谨慎立法虽然历时较长,但值得期待。

我认为,目前对劳教制度改革的时机是已经基本成熟。第一,理论上的准备已经成熟。理论界关于劳教制度改革的讨论已久,废除和改革是两种主流声音。从中国实际出发,废除该项制度目前并不可能,只有走改革之路才是现实的选择。近一年来,随着“永州妈妈唐慧劳教案”等事件的爆出,学界再次呼吁对该制度的废除或者改革,改革的方案已经细化可行。第二,从司法实践来看,劳教制度可谓历经风雨,需要改革的问题已经清晰可见。目前,南京等四个城市正在进行违法行为矫治教育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将不断完善。第三,从立法现状来看,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相关法律陆续制定并实施,治安

《向死而生》读后感 第8篇

我常提醒自己:“用宽容的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极大的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的名望、地位,而是看他如何将自己的禀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常说,人生有两个主要的财富:才华和时间。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才华越来越多,但时间越来越少。如果一天天过去,时间少了,才华却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光阴。所以,必须节省时间、高效地运用时间。

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早上安排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其实我们非常脆弱,只要稍稍把追求世俗价值的名利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你真正想做的事往往就被蒙蔽了。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挖掘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然后守住初心,不受诱惑地尽力去实践。我想这样的人生才会圆满,没有遗憾。”

可以说,这本书,是李开复先生从死神身边走过一回的深入灵魂的深刻感悟。李先生对家庭,对妻子,女儿的爱,很让我动容。他通篇都在感谢一直支持帮助他的益友们和家人。我相信,懂得感恩的人,一定会福报深厚。也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福,祝愿他未来的生活,工作平安,顺利。

《向死而生》读后感2

从网络上得知大病初愈的李开复先生要出一本名为《向死而生》的书,主要讲他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感悟。本着经历过大悲或大喜的人所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毕竟会有其的纯粹的逻辑下,我买了李先生的这本书。老实说,之前对李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单纯的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成功人士。

没听过他的任何一次演讲,没买过他之前出的任何一本书,更不是他微博千万粉丝之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患病,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将其患病后的感悟写成书,我想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世界上各自忙碌的两个陌生人。他不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丝。

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使你一口气想把它读完,期间几度想停下来写写感悟,又担心没有完全读完全书而对笔者的思想产生误解,最终还是在完整的读完后写下这刻骨铭心的感触和共鸣。

我本人自诩是一个记别人名字很差的人,念大学时曾经因为要记住专业100多个同学的名字头疼不已。对于之前所读过的名著书籍中的主人公,若不是读之前有些许了解,基本上整本书读完,依旧很难记住里面主要人物的名字,不是因为自己读的走马观花,而是对人名有天生的免疫。

但李先生的这本书却使我对自己记忆人名这回事有了新的定义,不是我记不住,是作者提的次数太少。看完李先生的书,我就知道李先生的太太叫先玲。李先生在整本书中,无处不提及他的太太,这是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从鬼门关走过一场的人,在他心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他过去拿过多少荣誉,也不是他曾经给这个社会创造多少价值,而是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亲朋。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有些事情也许当我们接近死亡那一刻才能深刻的体会。我们每一个人不会如李先生一样的幸运儿,历经生死,劫后重生。但我们又是让李先生羡慕的幸运儿,因为我们不需要亲自去经历生死,看了他的书,我们就可以理解到,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感悟,可以使我们在离死亡还有一段距离时,就了解在我们这短暂的一生,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

祖先之所以创造货币,是将其作为一个等价交换的媒介。如果我们的祖先知晓,他创造出来的东西会无形的吞嗤后代的生活,使大家变成了奴隶,我想祖先应该会重新考虑。

我们每个人不必在“工作狂”和“游手好闲”之间二选其一。当然,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也需要学习,可是当我们把全部的经历投身于忙碌的工作和学习时,我们可不可以留一点给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有时我们会不由得打着‘为他’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满足一己私欲的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去有更多工作,学习机会的大城市去发展。每年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名义上我们在外面闯成就为的是光耀门楣,实际上我们有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既定的理想,抛弃父母的借口。父母希望获得子女的陪伴更胜于他们给自己带来表面的上的光鲜。即便是平淡的生活,只要是全家人在一起那都是一种幸福。但是处在现在社会的我们会鲜少看得懂,亦或许我们是装作糊涂。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有时会想,如果死亡明天来临,那么今天的我会做些什么。我无数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无数次都获得一致的答案,那就是我的家人怎么办,我的爱人怎么办,我要怎样跟我的朋友告别。

在那个思考漩涡里从来没有一次出现过,我该怎样交接我的工作,我手上的案子要怎么处理,后面的会议会怎么办。我不热爱我的工作吗?当然不是。

因为它是我衣食的保障,生活的基本。可是当死亡濒临时,它就变得那么无足轻重。所以,请不要以工作为借口忽略身边的亲人,因为当你的生命即将走向奄奄一息时,他们才是你整个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忙碌的工作,无规律的生活使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我时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如果做一件事需要以身体的健康为代价,即便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也必定会是一场失败的交易。

俗话说千金难买好身体,只有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谈及享受生活,陪伴家人和朋友,否则一切都只是徒劳。社会的诱惑太多,需要我们付出的东西也太多,可以无论我们付出什么,也不要付出健康,做任何事业都要保证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否则就算你筑造美丽的城墙,终归会因只是海市蜃楼而成泡影。

佛教云‘世界万物接有缘’让我们珍惜身边一切固有的缘分,爱护它,维系它,你会发现百年后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财富,也是我们所谓的当之无愧的‘绚烂人生’。

这是一本无论你处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细细去品味的一本书,亦或许称之为感悟更为贴切。

《向死而生》读后感3

一个人如果不走到绝境是很难去回头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的,尤其像李开复这样一直很优秀,身负盛名,被奉为青年导师的人,所以特别赞同他把自己身患癌症这件事当作是上天给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当一个人的能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被自己的能力所束缚,他会有一种一切竟在掌握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的极限就是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的根本,此时就会收到老天的狠狠的提醒。

“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也让我从身体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体会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奥妙。”所以李开复先是发出了“癌症面前,人人平等”的感慨,经过反思惊醒,又进一步深入到“一切事情面前,人人平等”的领悟。

而星云大师对他的“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的提醒,更是让他幡然醒悟,“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俩个人铭记在心。”

一向注重效率,想要影响力最大化的李开复痛彻心扉地反省自己,“我可能被太多成功经验冲昏了头,傲慢而不自知;也许我习惯了考虑效率,所以会推论每件事的因果逻辑,以结果导向与量化判断来衡量很多事,然后一步错、步步错,错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出错在哪里了”。

他郑重提醒每一个每天身陷忙碌无法自拔的人们,“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往往因为这么做,而致使重要的事被荒废。大部分紧急的事情其实是不重要的,而许多重要的事情并不紧急。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疾病把李开复带到了生死关头,让他彻底明白,不管是谁都得依赖于自己“身体”而存在,不管是谁。

他才明白什么是对自己而言真正最重要的,这些从他书中一张张和家人朋友的合影就能看得到,“全世界和你最亲的人就是你的家人、你的兄弟姐妹”。而他对女儿们的教育态度也随之而改变,开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挖掘自身内在的宝藏。

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当一个人所有的欲望都变成一个“活着”的时候,就是他开悟领会天机的时候吧,“当我不再坚持‘一定要怎样’之后,生命中的活水就哗啦啦地流动起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缘分也一一展开。”“人应该顺应四时而生活,相信身体给你的信号,人体的运作是非常繁复而精密的,一个细胞里面的忙碌程度,绝不亚于一个纽约的运作。医生不会比你自己更懂你的身体,养成观察自己的好习惯”。

从做人的随缘,到耐心的跟自己的身体和平相处,李开复病后深深悟到任何人为的强求都是一种伤害,顺其自然才是根本,“生病之后,我更相信天地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存在,也许是人类的集体意识,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一种宇宙意识吧!这些无形的力量,主导了世界的运行,让世间的一切,在一个平衡、和谐的节奏下缓慢展开、推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个人经历了生死,就会更懂得珍惜和感激,正如脸谱网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悼念亡夫时所言:“我学会了感激。对那些我从前习以为常的东西怀有真正的感激——比如生命”。李开复也是如此。

与死亡的擦肩而过让生性乐观幽默的他放下了一切重负,重新审视那些一直在身边的珍贵情谊,与父母妻女兄弟姐妹的,与朋友同事的,甚至是与网上的有缘人的,甚至是与阳光、空气,大自然的,最后他送出了对读者最美好的祝愿:追随己心,感恩一切,幸福生活。

从与死亡交手开始,李开复在书中奉上了他的病中感悟,以及自己对“最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他承诺自己健康,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这位被推上闪闪发光的讲台奉为青年导师的英雄人物,终于放下了固有的执着,看到了一切繁华的本质,“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我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考验,他在父亲灵前哭泣忏悔:“我对自己挺失望的”,小时候曾经因为犯错他对父亲说过同样的话,现在,他后悔自己没有能更早、更深刻的理解父亲,只是父亲当时温和回应他的声音犹在耳畔:“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让自己失望了”。

《向死而生》整本书与其说是自传,毋宁说是一本发自肺腑的忏悔录,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你自己的深切感受,当然从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李开复本人在死亡面前从惊恐到逐渐超然的转变,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姿态。

当一个人身处绝境无法自助时,就会祈求神灵和一切冥冥中有着无限能力的外在力量,其实,所有一切因果皆在自身,记得曾经在老家的一所古庙里看到过一副对联:若不回头难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毋需我大慈大悲,以此送给开复老师,祝他健康快乐,也送给所有在滚滚红尘中颠沛流离,摸爬滚打的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上一篇:学游泳的启示作文300字下一篇:美丽的广场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