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优质教案范文

2024-06-04

桥 优质教案范文(精选9篇)

桥 优质教案 第1篇

《桥》教学设计

师(播放歌曲《为了谁》):同学们,你们听,这首歌熟悉吧?它的歌名叫《为了谁》,歌颂了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歌颂的也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一个老汉,可是课题却是——《桥》,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教师出示课后学习提示: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文中有很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 师:同学们,文中一次次地写到暴雨和山洪,(板书:山洪)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读找到的句子)

师: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场暴雨和山洪的特点吗?

生1:大。

生2:猛。

生3:狂。

师: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呢?这些描写暴雨和山洪的句子有三种表达特色。

[ 出示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学生自由读这三段话。)

师:现在看谁反应快。请听题,哪一种有最简短的句子?

生(异口同声):第一种。

师:在哪儿?

生(读):像泼。像倒。

师:两字就是一句。读读!有什么感觉?

生(读):像泼。像倒。

师:读得再有力些!

生(读):像泼。像倒。

师: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一起来。

(生再读)

师: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就是第一种表达特色。

(屏幕上,在第一组句子后面批注:雨的力度)

师:第二种,有四个语句,咱们也来读一读,换一种方式读——请三个同学分别读前面三个语句,最后一个语句,全班一起读。

(学生按分配读语句)

师:满意吗?

生(评价):没有读出洪水的来势凶猛。

师:问题出在哪儿呢?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

1(教师在黑板上画音乐中的渐强号和渐弱号)

师:哪一种符号可以用到这句的朗读中呢?

生(异口同声):渐强号。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洪水来势汹汹,向村庄狂奔而来,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响。

生2:因为这样读才能表现洪水越来越凶猛。

师:瞧,多聪明!你们把句子读懂了。那咱们再来读一读。

(学生再读,老师手势指挥,读得很到味)

师:这样读就把洪水的来势读出来了。

(屏幕上,第二段句子后面批注:洪水的来势)

师:第三种表达方式,自己发现吧。

生:“跳舞”,用了拟人手法。

师;跳舞,这个词多美啊!那我们的感觉呢?

生:可怕,简直是魔鬼在跳死亡之舞啊!

师: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生找出句子读)[屏幕上出示: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

生:洪水的可怕。

生:令人畏惧。

生:让人胆战心惊。

(句后出示批注:洪魔的恐怖)

师:用美好写恐怖,这又是一种表达特色!谁来读。

生(读):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瞧,他不仅读得好,表情也很投入,用一个词来评价他,那叫声情——(生接:并茂),你们能像他这样读吗?

生(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指导):提个建议,在“逼近”这个词前面稍作停顿,大家一起读。

师:这样读才够味儿!

生(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此刻危险吗?你担心吗?把这种感觉送进句子中再读一读。

生(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老师特别欣赏她读“爬”这个词的感觉,轻声重读,把对老汉的担忧读出来了。你 2 能再读一遍吗?

(生再读,读得更投入。)板块二 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师: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书上是怎么写的?读3-10段划出关键的词语。

(生汇报找到的词语)

师:同学们,同样是在山洪突发的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板书:老汉)

师:该选哪些词语来表现老汉,也在3-10段中找到几个关键词。

(生汇报找到的关键词)[屏幕上出示两组词语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跌跌撞撞 盯着

乱哄哄 像一座山 ] 师:发现了吗?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能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你的思考你的发现吗?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老汉的镇定呢?

生:我从“不说话”“盯着”读出老汉的镇定。

师:加上这些词语再说说。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懂得抓关键词进行对比了。但还不够具体。你能说说,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目光在告诉人们什么?

生:大家一定要镇定,惊慌失措就想不出好办法了!

师:把你想到的加进去,再说一遍。

生:在这场山洪中,村民很惊慌,而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显得很镇定,从容不迫。他的目光仿佛在说:“大家一定要镇定,惊慌失措就想不出好办法了!”

师:现在老师要送她两个掌声,第一,她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第二,她不仅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叫会读书。

生:我想补充一点,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写老汉的镇定又是为下文村民的有序撤离作铺垫。

师:老师要和你握手。因为你懂得欣赏文学作品啊!

(其他学生回答略)

师:刚才我们在对比中思考,现在,让我们来对比着读。左边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同学读写老汉的词语。

生(左):左拥右挤

师:快点儿,再来——

生(再读):左拥右挤

生(右):站着

师:稳一点儿——

生(再读):站着

生(左):疯了似的师:还很有理智哦!

生(再读):疯了似的生(右):不说话。

生(左):跌跌撞撞

生(右):盯着

师:目光透着威严,再读——

生(再读):盯着

生(左):乱哄哄

生(右):像一座山

师:像山一样镇定,全班读——

生:像一座山。

师:在镇定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

[播放影像:汹涌的洪水;同时出示字幕: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指导学生在洪水的声音中静静地读句子,感受人们对老汉的信任和期待。)

师: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

[出示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危急的时刻,老汉的三句话一定很重要,你们读出来了吗?

(学生沉默)

师:想想,为什么要首先强调桥窄?

生1:桥窄,所以一定要排成一队。拥挤必然桥毁人亡。

生2:第三句也很重要。因为越是在危急的时刻,党员越应该起带头作用。

生3:我想补充一下,党员排在后边,才能保证队伍迅速撤离。

师:瞧,你们能把三个句子联系起来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板块三 寻一个“情”字,走进人物内心

师:在撤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出示插图)

师(指图)谁?

生:老汉的儿子(板书:儿子)

师:老汉在干嘛?

生:老汉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

师(明知故问):难道老汉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吗?他对自己的儿子没感情吗?

生:不是。

师:当只剩下两个人没过桥,儿子推父亲先过桥,老汉怎么说?怎么做的?读书吧!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老汉对儿子有情无情?

生:有情!

师(故作不解):又是吼,又是推的。这样凶巴巴的态度,还算有情?

生1:太危险了!

生2:桥在发抖了!

生3:没时间多说了!

生4:此刻必须争分夺秒,才可以让儿子脱险。

师:是的。水已经爬上老汉的胸膛了。你读——

生1: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木桥已经在发抖,在痛苦地呻吟了,你读——

生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洪水眼看就要把他们吞没了,你读——

生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这一吼,这一推,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哦?那我就不明白了——

[出示片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谁来读。

师:“揪”,老汉是无情还是有情?[屏幕出示:无情?有情?] 生:因为老汉已经发出了让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儿子是个党员,为了保证队伍能有序撤离,老汉必须忍痛揪出儿子。他只能把对儿子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

师:好一句“把爱深深藏在心里”,你几乎触摸到一位父亲的心啊!

生:作为一位父亲,他深爱自己的儿子,但作为一位党支部书记,他必须首先考虑全村的百姓。

生:我觉得老汉是舍小家,顾大家。[屏幕出示: 在公与私面前,老汉选择了—— 在集体与个人面前,老汉选择了——](学生接答)

师:我们用一句话来给这个问题做个总结:道是无情却有情!板块四:轻轻抹去,深深留下,感受“桥”之内涵。

师(缓慢凝重的语气):五天过后,山洪退了(擦去板书“山洪”),那位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牺牲了(擦去板书“老汉”),那个曾经还鲜活地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擦去板书“儿子”)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也被洪水冲毁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把它擦去呢?

生(含泪):不要。因为桥虽然毁了,可是它救了全村百姓,人们会永远记住它。

生:这是一座精神之桥,是老汉的精神化身,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师:是的,它已经成为一座摧不毁的桥,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再读课题——

生:桥

桥 优质教案 第2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桥 优质教案 第3篇

我校遵循“以特色取胜、以质量取胜”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在着力打造“教学精品工程”中,把“加强优质教案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进行攻坚突破,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按照学校工作布署,我部坚持“重调查、打基础、抓质量、强管理”的工作思路,从2007年10月开始,将我部17个教研室近两学年上课的高、中、初级职称计135位教员上交的493份教案(高级职称每人3份,中初级职称每人5份),由专家评审组按统一标准和专业对口的原则,进行了集中评审与质量分析,并逐份写出了评审意见。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代表性的优秀教案和缺陷教案进行展评,组织全体教师参观学习,对照优秀找差距,盯住问题抓整改。召开了专题表彰总结大会,给予优秀教案获奖人员通报表彰与物质奖励,由评审专家对教案评审结果进行总结讲评,包括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内涵分析等,强化了质量意识,明确了整改的目标与方法。

1 493份教案质量分析提供的警示信息

我校教案格式采用全军医科院校统一下发的由霍仲厚主编《示范教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年第1版)的模版。该模版较为全面科学的体现出课堂教学的要素结构与内在规律,分为首页、续页、尾页三部分,共由10个栏目组成。我们制定的“教案质量评价表”共12个评价指标,按百分制评分。

1.1 评审结果

1.2 统计的定量显示

表1显示:80分以上仅占76.5%,79分以下占了23.5%(其中有3.2%不合格)。虽然教案优良率占主体,但这不是“优质课堂教学”目标所期望的结果。并且这个统计不是随机抽样结果,每个教员都是上交自己认为“好”的教案,同时参评人员比例约占整个教员队伍的60%,因此实际情况优良率更低些。我们期望的目标是,斩断79分以下分布的尾巴,均值重心左移至90分以上这样的正态分布。这是我们面临的整改任务。

表2显示:横行看,高、中、初级职称都有不合格教案,并且79分以下比例不小,表明各职称级别有一个要解决思想重视与精力投入的问题。纵向比,同高级职称相对照看,中级与初级职称优秀率明显低于高级职称,且79分以下所占比例两者明显高于高级职称。这提示对中初级职称教员,还要解决一个“明确如何写教案”的问题。

1.3 问题的定性揭示

首页部分。首页记载授课教员与授课对象的基本信息、教学有关要求、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长与科主任审阅签署意见等。填写不完整、不准确、不简洁、不规范,比较普通。“教学目的与要求”不明确具体;“内容大体划分与时间安排”层次不明晰,时间分配不合理,累计课时数与总课时数不相符;“教学方法”缺扼要标注;“重点难点”确定不准确;“审阅意见”缺具体意见,或只一个签名或空白;教案完成、审阅、授课三处时间的先后逻辑次序混乱等。

续页部分。续页是教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是核心部分。“基本内容”栏,层次结构欠鲜明,编号不统一或时断时续;重点难点内容只写一个标题,内涵要点展示不充分;有的缺教学理念引导,只是讲义条款的抄录与内容的压缩,照本宣科;专业外语词汇不足或缺失,前沿知识引入不够,“三基”知识体现薄弱等。总之,没有消化教材,缺乏精选内容与科学重组的创造性劳动,设计不到位较为普遍。“辅助手段与时间分配”栏,空白或写得不全居多;时间分配与首页划分不一致,或不够或超过总时间;缺幻灯片(PPT)内容标题或编号标注;各知识单元旁缺必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标注,重点难点旁无解决方案等。一些教案走两个极端。一种2-3节课续页不足4页,甚至1页多,标题式提纲(骨瘦如豺型)。另一种两节课续页达30余页,整个抄讲义(臃肿肥胖型)。

尾页部分。尾页记载授课结束时的小结、布置课后作业与思考题以及对本次课的客观评价。“小结”栏缺对所讲内容、尤其重点内容的梳理总结,写了些无关紧要的空话。“实施情况及分析”栏,或写得不全,或未写在点子上,或抽象不具体,或几份教案一个模式的套话复制。

2 影响教案质量的不利与消极因素

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有些教员除了制作幻灯片外,没有全面系统考虑教学各环节要素成份,长期以来无纸质教案。有的以工作太忙为由,备课粗糙,甚至应付。有的认为自己上课多年,内容很熟悉了,临上课前翻翻讲义,仓促上讲台。本次评审,有的教员匆忙赶急,给打印课件配个首尾页上交,出现缺项或差错就不可避免了。总之,缺乏责任感与严谨作风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认识不足,甚至产生偏颇。有些教员“教案写得好,不一定讲得好”,“没有教案同样可以讲好课”,甚至认为写教案是“形式主义”等。诚然,上课效果跟一个教员表达能力有重要关系。但是表达能力不强的教员,事先不考虑设计好教案,肯定效果会更差。同样,善于言词与思维敏捷的教员,若事先深思熟虑设计好教案,效果肯定会更上一层楼。教案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案是万万不能的。

内涵不清,心有余力不足。一种情况是对讲义,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的区别与依存关系不明确,尤其年轻教员居多。另一种是对教案中有些项目的内涵不明确,尤其是对续页中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含混不清。如有的教案之所以抄讲义,缺乏教学理念作统领,无法实现内容的科学重组。再如,对如何突出重点与化解难点,缺乏理顺认知途径与展现逻辑思维机制的思路与对策,抓不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管理不严,“审阅”流于形式。首尾页内容填写不全,明显有误,续页内容干瘪或臃肿,一律写“同意实施”过关,说明既没有“审”也没有“阅”,教学组长与科主任负有把关不严的责任,也跟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监控不得力有重要关系。

3 加强优质教案建设的具体措施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风教风建设。与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大力倡导与弘扬敬业爱岗、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的人梯精神和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把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业绩与评定职称、晋级评优、物质奖励等切身利益挂钩并落到实处。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监控测评机制。出台教案管理制度、优质教案范本、教案内涵要点诠释等文件,供每位教员严格遵循。建立起校、部、科教案三级协调管理与监督机制。严肃审阅把关制度,有问题要指出并返回修改,杜绝“病态”教案入课堂。教学督导专家要在课堂第一线,坚持经常性检查与具体指导。

开展相关的岗位练兵活动。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员,要举办岗前书写教案培训班,加强书写教案的基本功与素质修养培养,结业合格才能取得上岗资格。每学年开展一次教案评审与评比活动,遴选优质与缺陷教案展评,奖惩兑现,强化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适当的时候,邀请有关专家教授传授撰写教案的经验与体会,并进行现场指导。

4 写好一份优质教案应把握的内涵要素,弄清讲义、教案、讲稿、课件的区别与依存关系

4.1 提高对教案的重要性认识

教案是以课次为单位编写的教学方案,是融教学内容的科学重组与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匹配,形成的一个可执行文件,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案质量优劣影响教学效果优劣,教学效果优劣关系教学质量高低。撰写教案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职责与教学素质的综合体现。

为说明几者的区别与依存关系,将其与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作一类比,见图1。

改编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电视剧本是将小说主题与思想转化为人物对话与活动,包括场景设置、道具安排,特写设计等,有它的内在要求。写教案则是精选内容,科学重组,匹配方法手段,使知识有效活化。根据剧本才能写分镜头脚本,但重要场景与特写设计在剧本中已拟定。对应则先有教案,以后才能写出讲稿,抽取教案中内容要点、图形表格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4.2 设计教案应把握住三个侧重点和各栏目中的内涵要素

精选内容科学重组设计是聚焦的核心点。优化匹配教学方法以活化知识的策略点。突出重点以及化解难点是关注的着力点。

首页。把好两个原则:①“完整、准确、简洁、规范”;②“严把审阅关,毛病不大犯。”

续页。“基本内容”栏,精选内容,理念引导,科学重组。呈现:①知识逻辑结构框架(鲜明);②各知识点上内涵要点(充分);③配置相关图形表格(合理);④外语专业词汇及短文(适量);⑤学科交叉与前沿知识(可能);⑥注重联系临床实际问题(可能)。

“教学方法手段与时间分配”栏,在各知识单元旁相应匹配:①时间细分配的标注;②幻灯片内容标题或编号;③重点难点解决方案(思路与策略);④教学方法与手段标注。

教学方法指启发互动、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类比说明,形象比喻、分析阐述等。教学手段指幻灯片、视频、动画、模型、道具、板书等。

尾页。①“小结” 栏,梳理总结主要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它对所讲内容起强化巩固作用。小结要有层次,画龙点睛。能写出有利于理解或形象记忆的小结更好。②“实施情况及分析”栏,内涵要求分为两层:一是对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扼要客观评价,其效果主要依据收集的学生反馈信息来衡量;二是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作为经验积累,供以后教学参考)。

以上仅指出了撰写教案应把握住的内涵要素。写教案是一门学问,非一日之功。要不断加强教育新思想与新理论学习,要善于总结与积累经验,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还必须坚持好“两性”:严格贯彻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内容,定准教学目标,坚持科学性;要凝聚教学新理念,发挥创造力,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突出创新性。

功夫在课外,效果在课内。写好教案的意义就在于此。

摘要:对我部493份教案质量评审结果进行了分析,揭示缺陷教案的共性问题及剖析产生原因,从而引发了对教案管理的一些对策思考,对如何写好教案提出了内涵要素说明。

关键词:教案质量,问题分析,对策思考,内涵要素

参考文献

[1]霍仲厚.示范教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2]张军,王玲珠.影响授课效果的多因素分析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569-571.

桥 优质教案 第4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

1.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谁?

2.是谁要回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第二课时,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文题目(板题),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3.读文要求: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桥从哪里跨越到了哪里?

文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哪里?

4.汇报、交流

三、再读文、深入感知

1.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问题走人第一位主人公:小钱。

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

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段话中有几个描写花朵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作者用( )比作( )?这个比喻句又说明了什么?

要想挽救这年轻的生命唯一的办法是什么?那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④辗转是什么意思?⑤假设这个年轻人没有得白血病他会在做什么?⑥就在台湾青年要捐赠骨髓时发生了什么?

3.出示台湾地震图片:多么可怕的地震,我们的台湾青年抽取骨髓会成功吗?

4.小组合作学习3-6自然段。

5.小组合作要求:

大声朗读3-6段课文

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地方为什么令你感动?

四、升华感悟

1.我想学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生命桥的意义了吧?

2.补充完善板书

五、拓展

1.共同唱响《爱的奉献》。

2.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李博士相见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组交流一下。

六、作业

桥优质课详教案 第5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桥吗?

2谁知道它们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吗? 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桥》其实本文中的桥还有着其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

下面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一)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恐慌

(1)同学们我们来感受一下这究竟是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2)找一找文中是怎样描写洪水的?(3).就在这危急的时刻,熟睡中的人们是如何反应的呢?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大家就这样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洪水势不可当,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个人出现了,谁?让我们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找出课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看看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1)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下来,望着他呢?

(2)读悟:当时,老汉是怎样的?村民们是乱哄哄的,惊恐不安的,而老汉?老汉就像一座山一样那么沉稳,镇定的站在木桥前。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

1.谁能扮演老汉向群众喊话?

喊的好不好?

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喊?

2.老汉果断的下达了命令,我们应该怎么读?

3.师范读(2)读悟: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 引导:

教师朗读: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当人们有秩序的通过木桥时,又发生了件意外的事情。

(1)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2)当时洪水已凶猛到什么程度了? 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

老汉在危急时刻为什么把小伙子揪出来.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们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1)这一“推”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一起回想,站在桥头时,老汉和小伙子的那一幕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让人迷惑不解,如果你读了最后四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就会明白了。

(3)①当明白这一切的时候,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吧,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带有这种感情的读一读,我们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

②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可为什么老汉一定要叫他排到最后去呢?

③“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是啊,眼见着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吞没,老汉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会喊什么呢?

可是: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三、抒发情感,表达哀思

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这时你最想对被洪水吞没的父与子说些什么?

四、探究“桥”的含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把群众送过了这座窄窄的木桥,文中的“桥“还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桥吗?

五、拓展阅读,抒写感动

在我们身边,像老汉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在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就涌现了太多感动我们的人和事。

桥 优质教案 第6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汉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汉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老汉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来习第12课《桥》

2、这是一篇小说,我们读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3、首先,我们来感受这篇小说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板书“环境”)

二、领悟环境描写的作用

1、品读描写雨的句子。

师:文章开头就有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这个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师:这个句子用两个字的短句进行排列来突出雨的猛、急。在朗读时,该怎样进行语速,语气的处理。在下面试着读一读。

(2)、生品读、汇报,师评议,引导。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师小结:在处理句子的朗读时,我们要根据句子的特点和表达的意思来调整好语速、语气以及轻重音的变化。

2、品读描写洪水的句子

(1)课文里边还有很多环境描写是关于山洪的。请用“——”标出描写山洪的句子,体会体会读法。

(2)学生默读划记,师巡视。

(3)小组讨论交流,选出一个你们组最想朗读的句子,汇报时,先集体读一读,再由一名代表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3)小组汇报,教师评议、引导。

课件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描写山洪的句子。

描写山洪的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的舔着的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6)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生汇报时,教师指导朗读。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指导语速加快,读出山洪的咄咄逼人)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他跳的是什么舞——死亡之舞。 读出那种死亡逼近的恐怖感。)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注意引导出逼近的语速、语调的处理。在逼近前稍停,逼近延长读,更能读出那种危急、恐怖。)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的舔着的人们的腰。

(句子的语速加快突出蹿的速度,“舔着”加重语气,突出水的恐怖)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放慢语速,把“爬”轻声读,突出了对老汉的担忧和关心。)

三、体会人物形象

1、过渡: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问号,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雨呀、水呀、桥呀,是为了什么?(生:这些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出老汉的形象)。

2、课文不仅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形象,还用了什么方法烘托人物的形象?

(通过刻画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来突出他的形象)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老汉的形象?(对比,老汉和群众的对比)

(板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 对比)

3、来看看3——10段的描写。课件出示文字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4、在3至10段中画出描写群众和描写老汉在汹涌的洪水面前动作、神态的关键词。

(1)生划记。汇报,师点红点蓝相关词语。

(2)师出示关键词

群众 老汉

你拥我挤往南跑 站着

疯了似的折回来 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跌跌撞撞 拥去 不说话

乱哄哄 盯着

停住脚 望着 沙哑地喊 冷冷地说

(3)师:这就是刚才你们找到的老汉与群众在洪水来临时的动作和神态的关键词语。

(4)我们对比着来读一读。

男生读老汉,女生读群众。再来一次读出老汉与群众的对比。

(5)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些段落。

课件出示: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5、课件出示字幕: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他像什么——生:一座山

他像一座山,在

他像一座山,在

他像一座山,在

6、师引导读

师:此刻,滚滚洪水中响起了老汉沙哑地的声音,(出示字幕,一大组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慌乱的人群中响起了老汉沙哑地的声音,(出示字幕,二大组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灾难突然来临,人民群众的生命危在旦夕时,响起了老汉沙哑地的声音,(出示字幕,三大组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7、通过对老汉在洪魔以及群众惊慌时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的描写,我们想到哪些词送给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有威信、果断)(师板书: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8、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

师:而这两处对老汉细致的动作描写,神态、语言描写又体现出老汉什么品质呢?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男女分句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2)师:这一段主要是用动作、语言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这里边有两个动作撞击着我们的内心。(揪——推)(课件变色)开始把他从队伍里揪出来,后来又用力把他推上桥。这一揪一推,对待的是同一个人,这,合理不合理?(生回答)

(3)师:是呀,在一揪一推间,在他内心流淌着坚守原则的坚持和浓浓的爱的吼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师板书:(大公无私 先人后己)

师:让我们带着对老汉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9、创设情境练写

想象各种情况

师:一百多号人,一座木桥,情况如此危急,难免不会有特殊情况发生。或许是——生想象回答。(预设:不听指挥的党员闹意见;老弱病残人员摔倒了;他亲人担心他的安慰催他快走······)

想象练笔

师:下面,拿出你的笔,将你想到的内容中老汉会出现的反应进行细腻地描写,突出老汉的特点。

课件出示:

一位 他

一个 他

指名汇报,师评议。

四、体会文章的题目

1、师:他看着所有群众都过了桥,可他和那位小伙子还没来得及走过木桥,(大屏幕出示字和背景图。)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出示音乐)

2、师:浪头吞没了小伙子也吞没了他。他像一座山,在危难关头,震住了阵脚,指引了方向。而其实,他更像什么?(生——桥)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

师:是呀,在老百姓心中,他就是一座永不会垮的桥。

五,体会小说结尾的艺术

1、师:这是短篇小说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2、小说在这个时候才还原这个小伙子的身份,这样的结尾,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让人意想不到,内心一揪,回味无穷,难以忘怀,更好地撞击着读者的内心,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

桥 优质教案 第7篇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发展幼儿平衡、钻爬和从高处往下跳的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上、下肢肌肉的力量。

2.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互相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幼儿自我选择、主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木制长凳8条(每条长2.6米、宽0.2米、高0.28米)、地毯(长20米、宽10米)、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启发谈话:

我们苏州是一座文化古城,城里有很多小桥,好看又好玩,我们一起来想法玩一玩有趣的“姑苏桥”。

2.幼儿三人一组站在长凳上,听音乐跟随教师一起做热身操: 上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踢腿运动―关节运动―跳跃运动。

3.探索“钻桥洞”游戏(场地布置如图1)

附图

(1)在凳子下面让幼儿探索“钻桥洞”。

(2)鼓励幼儿在“钻桥洞”时,充分开动脑筋,手脚协调、灵活地运用最快最好的方法通过。

(3)提醒幼儿在“钻桥洞”时,不要拥挤,按秩序鱼贯通过。4.跨跳“小小桥”游戏(场地布置如图1)。(1)要求:幼儿依次跨越过每个“小小桥”。

(2)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可用一脚踏在“小小桥”上,然后跳下。(3)集合幼儿,教师边请个别幼儿演示,边指出过“小小桥”方法。

(4)继续进行过“小小桥”练。5.游“姑苏桥”(场地如图2)。

(1)将8条长凳如图2摆设,让幼儿进行走过“姑苏桥”游戏。(2)幼儿分成四组,依次进行。

(3)提醒幼儿用快而稳的方法通过“姑苏桥”。为增加游戏难度,可把桥分开一定距离,让幼儿跨过。

6.走“多层桥”与“斜坡桥”(场地布置如图3、4)。

(1)将长凳叠放成多层桥(二层――三层――四层)、斜坡桥。(2)教师谈话后,幼儿可自主选择桥进行锻炼。提醒幼儿由高处往下跳时,屈膝下蹲,轻轻落地,保持平衡,注意自我保护。

(3)集合幼儿,教师进行讲评和演示。幼儿继续练习。(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多层桥的高度。7.放松操,听音乐跟教师一起做放松活动。

8.活动简评:对主动、积极投入活动和活动能力有提高的幼儿作切合实际的评价。

9.幼儿整理器材、离开场地。评析

这是一次成功的体育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目标意识明确

这次活动,从设计到实践,始终围绕一条目标主线展开,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行为适应性等方面作用显著。通过活动,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二、内容新颖有趣

利用了平时意想不到但能用于体育教学的长凳作为器材或玩具,并选择了“趣游姑苏桥”的主题,顺着情节的发展,设计了钻桥洞――跨小小桥――走多层桥、斜坡桥等多种颇具趣味且有新意的活动,能牢牢抓住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投入锻炼活动。各个分解的游戏,具有各自的不同要求,既有层次,又衔接自然,是一次内容完整小步递进的教育活动。

三、形式灵活多样

围绕目的和各个内容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采用幼儿个体的、伙伴结合的、集体活动的多种形式交替出现,灵活变化。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幼儿自主选择;适应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改变了“一刀切”、“一个样”的环境创设,使得体质、性格、活动能力有差异的幼儿都得到提高。

四、体现活动的主体

天津桥园桥文化博物馆 第8篇

它位于天津桥园公园的中心位置, 处于主入口相对应的中轴线上。它是桥园公园的“点题”主体建筑和区域标志。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场地, 张华将它定义为“休闲型展示空间”, 满足人们“看”的欲望, 在“看展示”的同时, 也能“看外面风景”。

三磊介入设计时, 此项目的主体结构已施工完成。须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进行设计调整, 重构建筑轮廓, 使人们无论近观远眺, 均能感受到建筑本体构思的起源——开启桥。

张华将它设计为一个“散步建筑”, 随人们行走的路线, 外部与内部空间的转换, 建筑与所处场地的空间关系随即在眼前展开, 充满了丰富的变化, 在空间的运动使我们的视觉系统不断的感觉期待与惊奇。插入建筑间的钢桥引导人们走近展馆, 眼前展现的仍是满眼绿色;建筑底部被设计为多变的折面, 形成被穿越的宜人灰空间;原有繁多的十六根结构柱被多手法处理, 以达到减量与弱化的目的;呈折线而起的建筑体、U形围合空间、自内向外延伸的咖啡平台、室内外空间的框取渗透, 使建筑得以有机地契入场地。

对建筑的欣赏源于对它的体验。桥文化博物馆是可以被“通过”和“穿越”的, 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在外部:是与人们形成互动关系的建筑。建筑主体和陈列主题相辅相成, 如同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入建筑内部, 展览的交通以线性展开。通过动态的流线, 折线坡道和台阶有机结合设计, 以建筑自身作为展览结构承载, 积极地引导着空间元素与展示的交织, 引导参观者选择自己的观展路线, 避免了传统空间的单调死板, 同时也与建筑外部的空间形态相一致。

桥 优质教案 第9篇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浓。第三环节向难度挑战,练习用铅笔顶各种规则图形纸板,找中心点。操作材料比较单一,且学生不能立马掌握其中的奥秘,有的孩子一会儿就成功了,有的孩子因失败而兴趣索然,玩起了别的花样,幼儿探索的兴趣不浓。经过反思,我想可能是材料比较单一,就增加了几种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请幼儿用铅笔顶起不同形状的纸板,不断地去尝试,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难度,让轻易顶起纸板的幼儿在纸板上加顶纸杯、乒乓球,调动起这些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增加探究的深度。

一堂优质课的形成,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打磨、调整。只有对自身素质、幼儿水平了如指掌;借鉴优秀教案的科学设计,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行重新组织、整合与创新;在积极不断的推敲、改进中,对设计的新教案进行实践论证、打磨,才能酝酿出一节优秀教育活动课。(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上一篇: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论文下一篇:导游词结束语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