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2024-06-29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精选11篇)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第1篇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面临重大突破,监管当局逐步放松金融管制,资产管理市场非常活跃,资产业务快速发展,产品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转型升级潜力得到空前提升,加快了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调整步伐,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改革的重点。

一、“大资管”时代发展趋势

以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启动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为标志,“大资管”时代已经到来,并伴随着日益规范的监管和不断创新的产品,逐步经历了存贷款替代、理财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三个阶段。

(一)存贷款替代阶段

存贷款替代阶段是“大资管”时代的起步阶段,该阶段特征是商业银行将代客理财作为资产负债调节的附属工具,理财产品成为存贷款替代产品。在存贷款替代阶段,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形式是代客理财,存贷款替代的定位局限了资管业务的发展,资管业务不能专注于做好客户的资产增值和服务。为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实现从“资产持有大行”到“资产管理大行”的转型,我国传统理财业务开始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做好对客户资产的专业管理和服务,逐步从“存贷款替代”回归到受托管理的本源,从存贷款替代阶段过渡到专业的理财资产管理阶段。

(二)理财资产管理阶段

理财资产管理阶段是“大资管”时代的必经阶段,该阶段特征是理财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理财业务更加市场化、标准化和规范化。2013年9月以来,银监会积极推进银行理财业务的重大创新,在负债端推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在资产端推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其中,理财管理计划是商业银行作为管理人对投资者委托的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管理的载体,由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由商业银行直接设立以单一企业的债权类融资项目为投资方向,在中央结算公司统一托管、在银行间市场公开交易、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投资工具。目前,有14家商业银行已获得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标志着银行理财业务开始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转型。

(三)资产证券化阶段

资产证券化阶段是“大资管”时代的高级阶段,该阶段特征是监管不断放开,资产转让和银行理财向证券化、标准化升级。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13年11月,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发行总额80亿元的铁路专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为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后发行的首单产品。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除了作为证券化发起人,通常还充当贷款管理机构和资金保管机构角色;不再通过持有资产盈利,而是将资产流动化,通过管理资产获取收益。资产证券化的重启,无疑将为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大资管”对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影响

“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处于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跨领域、跨产品的环境变革中,传统经营理念受到冲击,各项业务面临巨大挑战,要求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收入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一)传统经营理念受到冲击,绩效管理视野和眼光发生变化

随着监管放开和不断市场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业经营格局将取代原有的“银证保”界限分明的格局,各竞争主体纷纷扩容,银行传统的“存款立行”、“贷款立行”思想受到冲击,“大资产立行”思想初显,要求银行眼光从“向内、看同业”变为“向外、看混业”。

(二)经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绩效管理对象和角色更加多元

“大资管”背景下,多个部门、多个机构以多种角色参与到大资管业务的委托、管理、托管、通道、产品池等各个环节的全链条营销和投资管理活动,职责定位和分工发生明显变化,考核对象将由原以分支机构为主、部门条线为辅,向分支机构、子公司、利润中心等并重转变,且跨行业、跨板块、跨部门的联合营销事项日益增多,对联动业务的考核诉求随之增加。

(三)存款增速、占比及稳定性下降,存款管理不确定性增大

随着金融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逐步呈现多元化,传统存款等金融资产比重显著下降,新兴金融资产比重上升。同时,随着表外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开放式产品的增长,表内资产负债项目变动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存款“冲时点”现象将依然明显。

(四)中间业务由传统低端向新兴高端转变,管理重心开始转移

凭借在理财、账户管理等领域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强大的渠道客户优势,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产业链中可以同时赚取顾问咨询费、交易佣金、托管收入、代理手续费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收入。国际活跃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40~60%,资产管理业务贡献一般为40~60%。2012年四大行理财收入仅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25%,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和收入均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五)利差逐步收窄,NIM提升和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资金和客户竞争,资金供给端的回报要求将不断提高,资金需求端的期望成本也将趋于下降,这将从资产和负债端同时压缩银行的利差空间,对于降低表内负债的付息率、提高NIM指标以及降低加权风险资产均有负向作用。

(六)风险管理重点由表内向表外转移,风险管理范围扩张

“大资管”业务主要体现在表外,表外交易结构复杂,风险传染隐蔽性高。同时,“表内兜底”的思想意识依然存在,没有建立独立的风险抵补机制,表内外风险隔离体系尚未真正建成。目前商业银行风险考核指标仍局限在表内数据,自营及理财汇总的业务份额、产品投向无法集中展现,不能完全反映表内外风险。

三、“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建设探讨

商业银行要“迎大资管之机,谋大发展之路”,切实发挥绩效考评的战略导向作用,不断完善绩效管理方式,优化绩效考核方案,引导全行“在规范中发展、在创新中转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正视机遇和挑战,坚定绩效管理方向

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并顺应信用中介向资产管理中介转变趋势,积极拥抱变化,主动吸纳新业态和新技术,用互联网、泛金融、大资管的理念武装自己,扩大边界与内涵,摸索出一套成熟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

(二)坚持价值核心不变,加强资本约束控制

要始终坚持价值核心理念,以能否节约资本、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作为判断标准,围绕资本约束和价值回报要求,加强经济增加值(EVA)和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考核,统一规划和管理表内外业务,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三)加强联合营销,创新利益分成模式

要以实现“优势互补、战略多赢”为目标,鼓励考核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包括境内外、母子公司、分行之间等联动,并逐步加强业务合作、加强战略联盟以及创新利益分成考核方式,搭建涵盖保险、基金、证券、租赁等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大平台,提升集团综合竞争实力。

(四)完善存款考核,提升存款稳定性

要以做大集团资产管理业务为出发点,不断扩充存款考核的内涵和外延,做大表内外资产规模;要积极落实监管要求,进行存款日均考核,设置月末存款偏离度扣分项,避免“冲时点”现象。

(五)引导业务转型,促进新兴收入增长

要以市场为准绳,完善中间业务考核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要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为目标,引导提高顾问咨询费、交易佣金、托管收入等新兴收入,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六)加强定价管理,提高NIM整体水平

要以提高银行生息资产整体盈利水平为目标,加强对NIM生息资产收息率综合回报考核,鼓励分行实行以成本为导向、以流动性为边界的大负债结构内部优化管理,提高资产与负债业务、表内与表外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管制与市场化业务之间定价的协调性。

(七)加强风险考核,重视全面风险管理

要以夯实立行之本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风险考核力度,保障业务持续稳健发展;要以统一表内外风险控制为标准,密切关注表外风险计量进展情况,加强“大风险”考核,提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财务会计部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第2篇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称《指导意见》)发布,这是我国进入大资管时代。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预示着金融综合经营将不断增多,也标志着我国新金融格局正在形成。在市场竞争和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推动下,银信、银证、银保、证保等不同行业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不断加强,以理财产品为主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也在快速发展。一些理财产品直接或间接投向贷款,发挥了一定的贷款替代作用。而金融产品的创新,已使得各项金融业务差异越来越小,界限越来越模糊。

在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悄然走进大资管时代,很多金融巨头、大型对冲基金,都正转向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以预测市场趋势,从而做出更好的交易决定。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为资管行业的效能提升、成本下降、新的空间展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但这也无疑让人的优势在资管行业受到巨大挑战。而新的金融科技革命3.0的核心技术迅速扩张,会促使大资管更加复杂。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结构逐步发生转型,宏观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 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和“新的政策探索期”等多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在资产端 均面临着资产质量下降,坏账率上升,应收账款账龄不断延长等一系列问题。各类机构账面上亟待处臵、盘活的问题资产给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带来了大量 的业务空间。

资管行业终于迎来统一监管

11月1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出台,过渡期到2019年6月30日。其中,打破刚兑、净值管理、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等规定均涉及到银行理财业务。

相比较于其他资管产品,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为背书,银行理财产品具有“隐形兑付”的特征。那么,在打破刚兑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普通投资来说是否还具有吸引力?实行净值管理后,银行理财模式更向公募模式靠拢,其竞争优势又体现在哪里? 在统一监管背景下,银行理财又该如何突出重围?

隐形兑付优势被打破 银行理财规模将下降

手头上闲钱超过5万元,短期内对流动性要求不太高,还希望有较稳定收益,银行理财绝对是不少普通投资者的首选。默认预期收益为到期收益——这是很多普通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首要考虑。

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为背书,天然具有“隐形兑付”的特征,银行也因此在资管行业中占据先天优势。

新规之下,银行的保预期收益做法将逐渐退出市场。根据《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应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如果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

打破刚兑时代 银行理财出路何在?

在大资管时代,监管趋向统一公平。银行理财丧失了“隐形兑付”的优势,未来将如何与其他资管产品在同一起跑线竞技?

与地方政及企业合作建立市场化的产业基金

首先,产业基金不是单纯为融资而设立的一种融资途径,而是为政府提供了未来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模式,在此模式下才可以培育出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产业基金帮地方政府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融资平台,根据不同产业的实际需求,通过产业基金的不同组成形式,实现对潜力增长产业的最大扶持。通过产业基金帮助产业转型升级,以基金为资本纽带,扶持优秀的企业上市,使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再次,产业基金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资金的筹措,而非过去的一直使用的增加政府财政负债的资金筹集模式,而且只要政府可以管理好基金,选择有潜力投资的产业,还可以为政府带来持续的财政收入,改变过去大多需要依赖土地财政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最后,产业基金有利于地区的招商,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基金一期、二期到无数期的融资过程整合各种要素:人才、技术、资源、资金、市场要素、品牌宣传等为本地区所用。通过产业基金持续的融资和投资引导众多的商家到本地区来投资,从中可以筛选挖掘价值企业进行投资,同时也为产业基金的投资者获得持续的回报。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第3篇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面临重大突破,监管当局逐步放松金融管制,资产管理市场非常活跃,资产业务快速发展,产品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转型升级潜力得到空前提升,加快了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调整步伐,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改革的重点。

一、“大资管”时代发展趋势

以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启动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为标志,“大资管”时代已经到来,并伴随着日益规范的监管和不断创新的产品,逐步经历了存贷款替代、理财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三个阶段。

(一)存贷款替代阶段

存贷款替代阶段是“大资管”时代的起步阶段,该阶段特征是商业银行将代客理财作为资产负债调节的附属工具,理财产品成为存贷款替代产品。在存贷款替代阶段,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形式是代客理财,存贷款替代的定位局限了资管业务的发展,资管业务不能专注于做好客户的资产增值和服务。为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实现从“资产持有大行”到“资产管理大行”的转型,我国传统理财业务开始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做好对客户资产的专业管理和服务,逐步从“存贷款替代”回归到受托管理的本源,从存贷款替代阶段过渡到专业的理财资产管理阶段。

(二)理财资产管理阶段

理财资产管理阶段是“大资管”时代的必经阶段,该阶段特征是理财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理财业务更加市场化、标准化和规范化。2013年9月以来,银监会积极推进银行理财业务的重大创新,在负债端推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在资产端推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其中,理财管理计划是商业银行作为管理人对投资者委托的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管理的载体,由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由商业银行直接设立以单一企业的债权类融资项目为投资方向,在中央结算公司统一托管、在银行间市场公开交易、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投资工具。目前,有14家商业银行已获得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标志着银行理财业务开始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转型。

(三)资产证券化阶段

资产证券化阶段是“大资管”时代的高级阶段,该阶段特征是监管不断放开,资产转让和银行理财向证券化、标准化升级。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13年11月,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发行总额80亿元的铁路专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为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后发行的首单产品。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除了作为证券化发起人,通常还充当贷款管理机构和资金保管机构角色;不再通过持有资产盈利,而是将资产流动化,通过管理资产获取收益。资产证券化的重启,无疑将为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大资管”对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影响

“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处于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跨领域、跨产品的环境变革中,传统经营理念受到冲击,各项业务面临巨大挑战,要求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收入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一)传统经营理念受到冲击,绩效管理视野和眼光发生变化

随着监管放开和不断市场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业经营格局将取代原有的“银证保”界限分明的格局,各竞争主体纷纷扩容,银行传统的“存款立行”、“贷款立行”思想受到冲击,“大资产立行”思想初显,要求银行眼光从“向内、看同业”变为“向外、看混业”。

(二)经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绩效管理对象和角色更加多元

“大资管”背景下,多个部门、多个机构以多种角色参与到大资管业务的委托、管理、托管、通道、产品池等各个环节的全链条营销和投资管理活动,职责定位和分工发生明显变化,考核对象将由原以分支机构为主、部门条线为辅,向分支机构、子公司、利润中心等并重转变,且跨行业、跨板块、跨部门的联合营销事项日益增多,对联动业务的考核诉求随之增加。

(三)存款增速、占比及稳定性下降,存款管理不确定性增大

随着金融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逐步呈现多元化,传统存款等金融资产比重显著下降,新兴金融资产比重上升。同时,随着表外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开放式产品的增长,表内资产负债项目变动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存款“冲时点”现象将依然明显。

(四中间业务由传统低端向新兴高端转变,管理重心开始转移

凭借在理财、账户管理等领域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强大的渠道客户优势,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产业链中可以同时赚取顾问咨询费、交易佣金、托管收入、代理手续费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收入。国际活跃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40~60%,资产管理业务贡献一般为40~60%。2012年四大行理财收入仅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25%,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和收入均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五)利差逐步收窄,NIM提升和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资金和客户竞争,资金供给端的回报要求将不断提高,资金需求端的期望成本也将趋于下降,这将从资产和负债端同时压缩银行的利差空间,对于降低表内负债的付息率、提高NIM指标以及降低加权风险资产均有负向作用。

(六)风险管理重点由表内向表外转移,风险管理范围扩张

“大资管”业务主要体现在表外,表外交易结构复杂,风险传染隐蔽性高。同时,“表内兜底”的思想意识依然存在,没有建立独立的风险抵补机制,表内外风险隔离体系尚未真正建成。目前商业银行风险考核指标仍局限在表内数据,自营及理财汇总的业务份额、产品投向无法集中展现,不能完全反映表内外风险。

三、“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建设探讨

商业银行要“迎大资管之机,谋大发展之路”,切实发挥绩效考评的战略导向作用,不断完善绩效管理方式,优化绩效考核方案,引导全行“在规范中发展、在创新中转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正视机遇和挑战,坚定绩效管理方向

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并顺应信用中介向资产管理中介转变趋势,积极拥抱变化,主动吸纳新业态和新技术,用互联网、泛金融、大资管的理念武装自己,扩大边界与内涵,摸索出一套成熟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

(二)坚持价值核心不变,加强资本约束控制

要始终坚持价值核心理念,以能否节约资本、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作为判断标准,围绕资本约束和价值回报要求,加强经济增加值(EVA)和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考核,统一规划和管理表内外业务,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三)加强联合营销,创新利益分成模式

要以实现“优势互补、战略多赢”为目标,鼓励考核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包括境内外、母子公司、分行之间等联动,并逐步加强业务合作、加强战略联盟以及创新利益分成考核方式,搭建涵盖保险、基金、证券、租赁等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大平台,提升集团综合竞争实力。

(四)完善存款考核,提升存款稳定性

要以做大集团资产管理业务为出发点,不断扩充存款考核的内涵和外延,做大表内外资产规模;要积极落实监管要求,进行存款日均考核,设置月末存款偏离度扣分项,避免“冲时点”现象。

(五)引导业务转型,促进新兴收入增长

要以市场为准绳,完善中间业务考核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要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为目标,引导提高顾问咨询费、交易佣金、托管收入等新兴收入,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六)加强定价管理提高NIM整体水平

要以提高银行生息资产整体盈利水平为目标,加强对NIM生息资产收息率综合回报考核,鼓励分行实行以成本为导向、以流动性为边界的大负债结构内部优化管理,提高资产与负债业务、表内与表外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管制与市场化业务之间定价的协调性。

(七)加强风险考核,重视全面风险管理

大资管时代的财富管理 第4篇

那么什么是大资管时代,大资管时代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大资管时代既很复杂,又很简单,用最朴素的话来解释,就是:中国人富了,有钱了。这钱我们不能全放在银行里,收益太低;也不能全去炒股票、玩期货,风险太大;那怎么办,我们要把钱投给一些专业的机构去进行财富管理,购买一些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现在,这些专业机构越来越多,理财产品也更加五花八门,管理的资产规模以十万亿、百万亿计数,这就是大资管时代。

这些专业的机构,就是资产管理机构,简称资管,他们包括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等。

大资管时代的核心特征

行业人士归纳了大资管时代的四大特征,如金融脱媒化、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牌照私人化和金融混业化。笔者认为,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他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大资管时代的两个核心特征:

大资管时代的第一个核心特征是资产管理规模庞大,并持续高速增长。波士顿咨询与建行私人银行近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财富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将超过73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12年年底,可投资资产在6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家庭数量将达到174万户。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总规模逼近3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7.6万亿元,信托资产为7.47万亿元,保险资产7.35万亿元,基金(公募+非公募)产品3.62亿元,券商资管产品1.89万亿元,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总额超过1.6万亿元。

行业专家人士预测,未来10年资产管理行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乐观估计,未来10年有100万亿的资金要从银行“搬家”到理财市场;即使按照最悲观的估计,理财市场也有30万亿的新增规模;如果取一个中间值,这个规模大约在50万亿到70万亿之间,将由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和基金来瓜分。

大资管时代的第二个核心特征是理财产品“百花齐放”。2012年,我们的资本市场里,投资渠道还非常有限,投资选择空间很小;突然之间,当我们面对市场上众多的理财产品时,我们会发觉自己像进入大观园的刘姥姥一样,有点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了。我们会发现券商、公募基金可以通过发行资产管理计划,进入信托、PE的领域;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券商直接通过股票交易所卖产品;阳光私募不但合法化了,还可以与证券、保险一样发行公募基金。我们还发现,我们不但可以投资中国,还可以投资外国,足不出户,我们一样可以在全世界买股票、买房产、买资源。一句话,我们被簇拥在销售理财产品的“金哥”、“银姐”之中,已经搞不清楚谁在干什么,谁在吆喝什么。

从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国家对行业管制的逐渐放松,资管行业将逐步进入进一步的竞争、创新和混业经营时代。在此基础上,多种资产管理机构相继为投资者带来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形成包括私募及公募基金、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特定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债权投资计划、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第三方财富管理、资产证券化等多元产品的格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大资产时代如何进行财富管理

我国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简而言之,财产性收入就是靠投资赚钱,靠“钱”赚钱!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过:30岁以前靠体力赚钱,30岁以后靠“钱”赚钱!那么,面对繁多的理财产品,我们如何靠“钱”赚“钱”,并创建出符合我们自身需求的投资组合呢?

财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如果单纯从理财的角度出发,最核心的就是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对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投资回报三大要素进行排列组合。

首先,投资人要加强学习,提高风险防控意识。任何投资都有风险,而不投资资产贬值的风险更大,我们的风险防控不是绝对的规避风险,而是根据我们的承受力,选择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其次,投资人要关注流动性,也就是理财产品的投资周期。银行存款、股票、银行理财属于高流动性产品,随时可以转变为现金。而一些创投基金、PE基金的投资周期较长,如“5+2”(5年封闭期,2年赎回期),“4+3”(4年投资期,3年退出期)等,当处于封闭期和投资期时,上述基金产品是不能退出的,而目前基金份额转让市场又不成熟,因此,投资周期较长的产品要更慎重。

再次,投资人当然要关注投资回报和收益。不同的理财产品有不同的投资回报,高回报并不一定意味着高风险,但筛选是一个较为专业性的问题。

最后,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笔者根据安全性、回报率,对市场里现有和新兴的理财产品进行了一个初步分类:

低风险、低回报产品:国债、银行存款、银行理财等;

较低风险、中等回报产品:信托、上市公司保底定向增发产品、可转债(尚未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公募)、公募基金资管计划、券商资管计划等;

较高风险、中等回报产品:中小企业私募债等;

中等风险、较高收入产品:房地产基金、另类投资、债券基金、PE等;

较高风险、较高收入预期的产品:天使、创投、关注新三板的基金等。

结语:

大资管时代到来,我们将面临一个理财产品丰富的世界,愿您用乐观、谨慎的心去迎接这个时代,用财富让生活更轻松!

(作者为北京大学产业并购与股权投资基金课题组专家)

大资管时代 第5篇

随着国内机构与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急需更丰富、多元化的资产管理渠道,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得以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自2012年5月以来,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新一轮的监管放松,在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以及减少相关限制等方面,均打破了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证投基金管理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使资产管理行业进入进一步的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

MOM大资管时代 第6篇

MOM:“让专业之人做专业之事”的基金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可是,基金种类繁多该如何选?买了基金后也需要主动管理该怎么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基金中分散投资做出资产配置,同时还要能降低投资门槛?

常识告诉我们:对投资品种来说,低风险对应低收益,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但如果一个投资组合内部的各个投资品种相关性很高,或就是单一产品,那么很有可能整体表现为高风险、低收益。因此,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得到了金融投资行业的公认。

是不是第一时间想起了FOF(fund of funds)?没错!FOF母基金可以实现分散投资,还能降低投资门槛。但今天,我们的主角不是FOF,而是与其差不多的MOM(manager of managers)基金。

MOM,即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从名字可知,MOM重点是选对基金管理人,也可简单理解成明星基金经理的“选秀”。MOM的基金管理人会通过长期跟踪研究,挑选投资风格稳定、并取得超额回报的基金经理来管理资产。而自身则通过动态的跟踪、监督来管理他们,及时调整资产配置方案。MOM的收益特点是收益曲线平滑,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率高于平均水平的相对收益。

目前从全球来看,MOM不如FOF普及,因为MOM对发行人的要求严格,也从而体现了安全性。MOM发行前期的主要工作是调研国内以顶级基金经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人的投资风格与业绩表现。除了基金经理的个人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连不同工作履历(至少工作经验要经过一个股市的高低的转化周期)带来的投资风格变化、投资研究团队稳定性,基金经理个人性格和职业操守,过往持仓数据和投资过程分析都被列入相关量化分析模型的研究范畴。

MOM基金还有一个很好的特性是风控灵活、透明,这就使得投资安全性更高。都说交易性产品最核心的优势是做好风险管理。所以,风险控制是MOM的核心,动态管理是MOM的精髓。精选MOM基金的风控模式有点像最注重安全的社保基金委托公募基金投资时的风险管理模式。而这,也是华尔街投行使用的最严格的风控模式之一。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第7篇

一、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证券公司经营业务,除应遵守《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等基本规定外,其在从事大资管业务时的基本法律框架如下:

(一)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规则。主要包括:证监会于2012年10月18日发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上述规则对证券公司开展资管业务放松管制、放宽限制,使其更有利于客户需求和适应市场情况。上述法规的颁布将推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增强证券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提升其在资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二)直接投资业务规则。主要为证券业协会于2012年11月2日发布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规范》。该规范替代了证监会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首次明确了直投子公司和直投基金可以参与股权相关的债权投资,为直投子公司和直投基金以可转债或过桥贷款等债权方式向被投资企业进行投资提供了可能性,为券商直投业务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规则。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该等规则使证券公司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脱离了客户资产管理范畴,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

(四)公募基金业务规则。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基金法》和《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办法》。该等规范使符合一点条件的证券公司告别大集合业务,开始进入公募时代。

(五)托管业务规则。主要包括《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暂行规定》。该等规则鼓励证券公司开展资产托管、结算、代理等业务,为专业投资机构提供后台管理增值服务。

二、基金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基金管理公司从事传统公募基金业务的规则主要有《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而证监会于2012年9月26日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基金管理公司单一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关于实施〈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有关问题的规定》等系列规则,则让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商品期货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全面资管业务,并首次获准进入股权投资(PE)领域。

三、期货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期货公司的传统业务主要是为客户进行期货交易并收取交易手续费,适用的规则包括《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2012年7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期货业协会亦随后发布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合同指引》《关于<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合同指引>的补充规定》《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试行)》等规则,允许国内符合一定条件的期货公司以专户理财的方式从事资产管理业务,除了能够投资于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外,还可以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票据等金融资产。上述变化改变了以前期货公司倚靠手续费的单一盈利模式,有助于推动期货公司

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型,培养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也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并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保险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保险公司从事资管业务,主要适用的规则包括:《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依据上述规则,符合一定资质的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委托给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或者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等投资业务,大大扩大了保险资产管理的业务范围,也为保险资金与其他非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提供了依据。

此外,根据《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证监会核准,还可以开展公募证投基金管理业务。

五、商业银行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资管业务之一,主要适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规定。而根据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商业银行基金管理试点办法》及最新的政策,商业银行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的试点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这将有利于继续拓宽储蓄资金向资本市场有序转化的渠道,增加机构投资者数量,促进基金行业的规范发展。同时,可能将进一步推动金融混业经营。此外,随着对商业银行设立证投基金管理公司门槛的放宽,中国资本市场也将会迎来更多机构投资者,更加有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

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2012年5月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信贷资产证券化大幕再度开启。

六、信托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信托公司从事资管业务,主要适用银监会于2007年1月23日发布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七、私募机构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大资管时代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探索 第8篇

一、中国正在进入大资管时代

国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资产管理即委托人以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 委托资产管理者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 开展投资管理业务, 并向资产管理者支付一定费用的活动。

十八大以来, 原本仅限于基金公司、信托机构和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行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业监管放松和自下而上的产品创新两相促进的繁荣态势。大资管时代有几大特点:一是监管机构大幅放宽准入门槛, 使得各类金融机构均可全面介入资管领域, 资管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二是拓宽了金融机构产品投资的范畴, 促进了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三是推进了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 从原来的“揽储”到以客户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进行本位理财, 从“借钱给人盈利”到“替人管理钱盈利”。

据统计资料显示, 截至2013年6月,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管理资产的规模达到32.33万亿元, 其中公募基金3.6万亿元, 银行理财产品9.08万亿元, 信托9.45万亿元;券商、保险以及阳光私募合计约10万亿元。

金融监管机构对资管行业门槛的不断降低, 使得原本存在与各机构之间的竞争壁垒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打破, 各类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创新和机构设置上的创新, 均可参与到货币、债券、股票、信贷, 甚至是实体经济的投资中来。资管行业原本的垄断格局不复存在, 从过去的“蓝海”发展成了今天的“红海”, 各家机构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应对这次“大混战”。中国的资管行业便由此于2013年开始正式进入“大资管时代”。2013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大资管元年”。

二、大资管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 大资管时代带来的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 给了金融行业创新十足的动力,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 社会给了资管行业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

(1) 居民财富水平的提高和理财观念的加强。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 201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已经超过6000美金。在上海、北京等国内一线城市, 人均GDP已经达到两万美金, 家庭资产超过5万美金的比比皆是。与此同时, 居民不再像从前那样信奉“现金为王”, 把钱压在自己家的箱子底下, 也不满足于正常储蓄的利息, 而是希望能够通过金融机构的资金运作实现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 在大资管时代, 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庞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

(2) 传统业务收益增速下降。面对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一系列政策变革, 银行传统业务的收益增长速度下降, 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对利润的要求, 因此银行必须推动创新业务的开展。而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都表明, 在十年之内的将来, 资产管理业务将成为中国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 因此银行应努力增强资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来迎接大资管时代的到来。

(3)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资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信息大数据化和金融服务平台虚拟化已经使人类步入了金融普惠制的时代, 大大降低了广大群众获取信息的成本。既然每个人都可以支付很少的成本就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那么金融机构, 尤其是银行, 在大资管时代就必须要在金融服务上创新, 提供精细化高品质的服务才是“制胜法宝”。

(4) 养老金资产管理的需要。受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 按现行的养老金体制, 到2050年, 我国养老金缺口规模将达到数十万亿, 届时国家财政将无法弥补。社保资金和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由于缺乏投资环境和可靠渠道, 在如此高的通货膨胀下, 能否保值都仍是未知数, 更何况是增值。时代赋予资管行业的使命, 就是通过专业的评估和严密的制度安排, 将养老保障资金稳定有序地引入资本市场。而大资管时代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监管政策的放松、市场深度的拓展, 都对银行开展养老金资产与资本市场对接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大资管时代带来的挑战

大资管时代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 资管行业边界的开放给银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1) 跨界竞争对银行的挑战。原本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较少, 银行在资管领域凭借这自己得天独厚的销售渠道优势, 一直占有很大的份额。混业经营闸门的打开, 改变了这种现有的格局, 一方面是在现有的监管模式下各金融监管部门还是自成一体, 随着各类业务交叉的增多, 监管漏洞难以避免, 使得市场可能出现不公平竞争, 另一方面是一些新进的金融机构会对银行的业务构成威胁。

(2) 金融脱媒加剧对银行的挑战。进入大资管时代以后, 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了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这会使得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同时随着大中型国有企业等优质客户不断地向资本市场分流, 银行要想增加贷款, 就必须将放贷目标转向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 这就对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银行在大资管时代竞争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 银行在竞争中的优势

众所周知, 金融市场有支付结算、融资、销售交易和资产管理这四个传统功能, 商业银行对比其他金融机构而言, 整体的优越性不可撼动。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优势。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机构, 其巨大的客户资源是信托、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它作为投资需求者和融资需求者的媒介, 可以将资产和负债有效对接, 也就拥有了持续的现金流和广泛的业务拓展空间, 这是银行的核心优势。

(2) 渠道优势。目前我国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超过20万家, 而证券公司只有4000多家营业部, 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的分支机构则更少。虽然保险公司拥有300多万名保险代理人的队伍看似很庞大, 但却严重依赖银行渠道, 通过银行渠道获取的保费收入约占总保费收入的一半。因此可以说, 银行具有天然禀赋的渠道优势, 而且这种优势将会长期存在下去。

(3) 信誉优势。尽管现在老百姓已经学会了多元化投资, 把资金分散在不同的投资渠道中, 但绝大部分的资金还是存放在银行中, 或作为储蓄存款, 或作为理财产品。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银行的信誉有国家信用来担保, 同时银行还拥有一大批优良的生息资产, 因此银行凭借这两大优势可以较容易获得资金。

(二) 银行在竞争中的不足

银行资管业务的优势虽然明显, 但由于传统的历史积累和行业监管环境问题, 其在资产管理领域属于后进者, 在与券商、信托、基金、期货等同业前辈竞争的时候, 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 缺乏资管经验。由于存贷款利率形成的天然利差, 使得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以信贷业务来获取主要收入, 而缺乏具有资管经验的专业团队和开展资管业务的源动力。没有进行市场细分, 设计种类丰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2) 金融产品存款化的限制。金融产品存款化不仅是银行开展资管业务的障碍, 也是推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障碍, 即中国市场的投资者没有自担风险的意识。承诺保本和极可能保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银行在销售产品的时候, 为了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通常会将这两个概念混淆, 将一些保本率非常高的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说成是百分之百保本。然而实际上这类产品与存款是有本质区别的, 而只有存款才是承诺保本的, 需要银行来承担风险的。银行对这类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限制了银行资管业务的开展。

(3) 资本充足率限制。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自身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 代表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偿债能力。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988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会议上确定了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金融体制改革后也确立了这个风险控制指标。因此银行在开展资管业务时受到这一指标的限制, 不能像其他金融机构那样过度膨胀自己的风险资产。

四、银行应对大资管时代的具体策略

在大资管时代下, 为了应对预期经济增长率下降、金融脱媒加剧、利率市场化等诸多严峻挑战, 银行在资管领域必须改变原有的经营思路, 积极采取措施, 这是银行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唯一出路。笔者认为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 资产管理的规模迅速膨胀。面对如此迅速膨胀的局面, 银行做好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资产管理的本质是受托代客, 即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提供投资管理和资金组合配置, 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收益和风险都由客户自行承担。但是正如上文所述, 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银行仍面临很大的风险, 银行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隔离机制, 把风险和收益都有效地传递给投资者

(二) 推动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 而虚拟经济只是实体经济的促进和补充。所以资产管理业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资金的运作促进实业的发展。我国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就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所以, 银行一定要努力缩短资金链, 杜绝资金空转, 把社会分散的资金引导到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环节去, 为实体经济服务

(三) 资管服务快捷化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拉近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喜欢在网上直接选择产品, 而互联网并不能详细地告知投资者产品的风险和定价原则。因此针对这种发展趋势, 银行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 将个性资产配置组合、财富顾问服务、金融产品评级等服务模块化, 让客户能更加方便快捷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免去繁琐的流程。

(四) 投资者教育

在大资管时代, 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针对的主要客户还是个人, 但是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金融产品, 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为银行, 可以利用好定期举办资管业务公益讲座的机会, 向大众讲授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便捷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介绍银行新推出的创新金融产品等, 借此了解客户的资金实力和理财偏好, 有针对性地营销。

(五) 积极引进人才

银行是技术、管理、资金密集的企业, 尤其是资管业务的开展, 由于缺乏经验, 需要一大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专门人才来引路, 因此大资管时代资产管理业务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银行可以从信托、基金等机构引进一些经验丰富的领导者以保障资管业务的顺利开展, 让银行自己的高管去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邢缤心.32万亿资产管理业务的机遇与挑战[J].清华金融评论, 2014 (01) .

[2]祁斌.资产管理行业的机遇与挑战[J].清华金融评论, 2014 (02) .

[3]张旭阳.银行资管业务如何应对大资管[J].清华金融评论, 2014 (07) .

[4]吴晓灵.中国财富管理市场需克服三大障碍[J].清华金融评论, 2014 (08) .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第9篇

在加拿大前四大银行之一Bank of Nova Scotia开启了banker生涯,从加拿大最大金融机构之一InvestorsGroup到花旗银行某行行长、再到世界一流的欧洲银行,最后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宜信财富深耕七年,一个有着如此显赫工作背景的女人,当初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如今七年过去了,她是否后悔?这七年间又发生了什么?

我们在说的这个传奇女人就是宜信财富高级副总裁赵若冰,采访当天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应景了资本寒冬的凛冽,由于有会在身,采访推迟了一刻钟,当会议结束团队成员尽散后,她笑意盈盈表示抱歉,温暖的柔声细语刹时驱赶了寒冷。

她光腿穿一身剪裁得体的及膝连衣裙,干练又带有几分潇洒,谈及过往,温柔的眼眸顿时闪亮了起来,她是我见过为数不多语速超快又及其聪明的人。这并不难发现,早在2007年,赵若冰就做了一份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调研,这份调研让她预判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爆发就要来临,中国即将要经历一场金融行业发展的“暴风雨”。“在这场‘暴风雨’来临之际我想做一只翱翔在风雨中的海鸥。”她喝了一口水说。

恰巧在那个时候,她遇到了宜信创始人唐宁,唐宁的创新能力、长远的眼光和视野,以及作为海归相似的经历和理念让两人一见如故,这也开启了赵若冰在宜信财富的七年光景。

被问及对当初这一决定是否后悔时,她说:“现在想想当初的选择是挺疯狂的,但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宜信财富这七年时间里经历的、学习的东西是过去职业生涯的几倍,在宜信财富一年相当于外面三年的感觉。”

大资管时代下的挑战

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的“带头大哥”,赵若冰对大资管时代下的财富管理行业现状有着她自己的看法,她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财富管理的链条扩大,不仅服务的人群更多,而且提供的服务更有深度和广度。

“大资管时代,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资产端,另一个是优质资产,这是金融服务的两个版图。如果说过去,整个社会是以牺牲环境和廉价劳动力获得财富积累,那么未来,国家的发展要转型,应该以技术创新为主,技术创新与整个金融服务行业,以及大资管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大资管时代意味着资产的合理运用和管理将会极大程度上促进创新,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它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中国的监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金融监管上都是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和银监会,分业监管。进入大资产管理时代,资产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模式创新。对于新的行业发展,分业监管弊端太多,因此,未来整个监管模式会进入同业监管。

其次,未来产品创新会五花八门。混业监管模式会产生一系列产品创新,甚至会出现过去闻未所闻,想也不敢想的产品。

那么,在大资管时代下的财富管理行业又将要面对哪些挑战?赵若冰认为,首先,在混业监管模式下,相关法律的快速跟进会成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利器。其次是人才,国家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尽快意识到金融机构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应对挑战上,她以宜信财富为例,宜信财富对客户的了解使得它在不同时期都可以给客户提供让其满意的解决方案。所以,面对新的挑战,宜信财富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林琳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第10篇

据《2017年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二季度全行业人才紧缺程度相比一季度更加剧烈,并将延续到三、四季度。其中,金融行业位列需求占比第二位,人才的缺口也较大。

巨大的人才需求背后,是我国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国内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我国的金融行业在未来将不断向发达国家成熟市场靠拢。在金融市场完全成熟之前,业内机构现有的人员招聘压力将会持续甚至加剧。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为行业输送精英人才,已成为金融机构人才战略制定的基准。

“自进化”打造应用型人才闭环

面对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学习,学习,再学习”——百分金融执行懂事王志刚曾一语道破,“学习已经成为百分金融从上到下每个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深入到每个员工骨子里、精神里的企业文化,成为百分金融能够„自进化‟,适应金融市场风云变化的核心竞争力。”

百分金融创立之初,是仅有30人的团队,年度资产配置规模300万元。2年的时间,百分金融荣获”水木创投”1000万元天使轮投资、累计客户资产管理数十亿元。同时,百分金融还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BA实习基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后科研基地”、“北邮在线科技教育集团互联网金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百分金融主要业态由私募股权投资,逐步向产业投资、私募证券投资、财富管理、基金销售、融资租赁、文化影视等领域扩展。

未来,百分金融将以金融服务为支撑,以产业投资为核心,加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自由转化,致力于成为产融结合的大型综合企业。

如此骄人的成绩离不开百分金融一支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而建立这些高素质队伍的途径就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百分金融将人才视作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并制定了人才发展战略。

“造血”及“输血” 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撑

基于前期市场调研和分析百分金融发现目前的理财教育虽然有部分是基于行业或所在机构孵化出来,然而缺乏精致和持续性;若是基于个人自媒体或内容和流量置换,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内容深度;也少见以理财教育为使命的,更多关注当下产品的盈利和变现,难以持久的为员工、企业以及为行业创造价值。

对此,百分金融理财教育板块打造了全生命周期的、场景化的理财教育产品,以体系化的思维方式为底层逻辑,辅以工具,不仅培养应用型精英形成闭环,为个人和组织赋能,同时还为企业的良性循环与行业的持续发展“造血”及“输血”,人才输送、素质提高贡献颇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分金融教育板块期望做成理财教育垂直领域知识付费行业标杆。通过深度的用户调研、持续跟踪和服务、盈利反哺用户,真正帮助用户实现网络学习的吸收、转化与应用,创造无穷价值。

同时基于7万多个高净值客户的信任与托付,百分金融教育板块汇集多方资源,专注服务高净值客户的非基金/投资性的高端财富与生活管理。针对高净值客户的不同需求,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并从客户的核心需求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积极促成了多项业务,如海外房产、海外留学、财富传承的咨询与服务、慈善基金等。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第11篇

作为泛金融类产品,商业地产的“投融管退”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闭环,每一环都少不了资本的身影。但在传统的中国商业地产模式中,资本仅在企业内部循环,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商业地产游戏规则完全不同。

传统的中国商业地产发展中,出现过三种主要经营模式,即完全出售、混和持有、完全持有。

“完全出售”是指开发商将所拥有的经营性资产全部出售,并不参与经营,只为回笼资金。从实际操作上看,由于开发商无法保障物业出售后的运营情况,除了少数位置极佳项目因为各种机缘意外生存下来,其余项目经营效率普遍比较低下。目前该模式已逐渐被开发商放弃。

混和持有则指部分出售、节点持有(持有节点型主力店)。部分开发商为了保证招商及运营效果,选择持有节点型的主力店,以带动其余小商铺的销售。从实际效果上看,节点型主力店并不能带动小商铺的租赁。这样的模式再次复制时,投资者热情就会大大下降。而且节点型主力店的租金收益不高,资产回报率表现欠佳,导致物业在退出时面临着巨大挑战。

完全持有,即现金流滚资产模式,通过可售性物业的利润弥补持有物业的资金沉淀。这原本被证明十分成功的模式,一旦面临去化速度降低的市场现状,当现金流不再能滚出资产时,该模式也慢慢走向尽头。

在上述三种模式中,资本都属于企业内部循环,其融资方式主要以借贷来运作。无论是开发贷还是在基金中做夹层,可统称为借款模式。这一模式成立的基础在于,销售型物业的溢价极高。如果当期就能实现远期的退出回报,投资人当然先选择尽快回笼资金,而非将大量资本沉淀于经营性物业中。

当行业利润率下降,短钱成本又一再拉高时,借款模式就不再匹配商业地产的运作需求。这种情况下,“股权融资——大资管”时代呼之欲出。什么是大资管?

大资管模式的核心特征是把资产管理方与投资方分离开来,类似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通过私募股权的管理方法,以资产管理为纽带,极大程度地发挥各专业能力的集成和整合,为投资人创造更合理的回报。“资产管理”包括代建、代运营、资本管理等多项内容,既可单独操作,也可融合实施。资管方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代建费收入(投资额的3%-5%)、运营管理收入(租金的10%)、资本管理费收入(投资额的2%)以及退出收益(溢价的20%)等。

当然,资管方也可以选择成为投资人的一部分,如全球非常著名的Simon、Hines。可见,“大资管模式“”尽管被称为轻资产模式,但在实操过程中,其实是“半轻资产”模式。

另外,大资管模式主要考量的是资产管理规模,所以也叫“资产滚资产”模式,其组织特征是”有限合伙人"制度。挑战

任何模式的建立,都伴随着革命与颠覆,并非一蹴而就。尽管大资管模式的成功在国外已有不少例证,但在中国市场环境下,仍面临不少挑战。当然,这也是个博弈的过程,挑战中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如果应对得当,此消彼长,未尝不是企业弯道超车的契机。

即便认识到大资管的优势,目前零售行业的不景气、零售地产过高的资产价格,直接导致资本方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大资管模式中平均6%的回报要求,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实现,这是投资方面遇到的难点。

商业地产资产还面临着极大的回调压力。目前来看,普遍偏高的资产价格经过未来几轮调整,可能将回归其应有价值,这样投资方预期的回报率更容易被满足。

融资方面,资本市场仍倾向于挣快钱。政策因素影响、市场前景不明朗、人民币汇率等种种因素,导致投资人心态并没有改观,这是最大的问题。前述三种模式的彻底衰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显现。部分开发商仍抱着一丝幻想,希望继续房地产的暴利时代,这还需要一番斗争过程。

但是,随着行业利润率与去化速度的下降,债券融资优势不再,而险资等追求稳健回报的资金蓄势待发,这都将促使资本向着投资回报相对平稳的地方流去。

资产管理方面的核心问题是,资产方与管理方的信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国际通用交易模式尚不能完全落地使用,资产方对资产管理的商业模式判断尚不成熟;另一方面,缺少成熟的资产管理团队也是一大缺陷。但随着大资管模式的日渐铺开,成熟的团队也将越来越多。

尽管REITs等退出道路在国内还处在基本封闭状态,但资产证券化是国家的政策方向,未来二三年内开放REITs已是大势所趋。一言以蔽之,目前商业地产“投融管退”的闭环中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挑战,但是归根到底都落在行业资产价格过高以及资本回报追求过快这两点上。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再加上管理团队的成长,大资产模式焕发青春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市场中已经有成功案例的证明,例如零售地产中的深国投、万科、凯德都是这个模式的资深玩家,而产业地产方面,普洛斯、万通等也是入市已久的高手。未来5-10年大资管模式将成为商业地产的主流模式。选择

从更成熟的市场如美国的经验看,零售地产是规模最大的资管市场,然后依次为产业、写字楼、酒店、医疗养老等大健康地产以及文娱等特种地产。

而中国的情况是零售地产回报率很不乐观,一般在3%-4%;写字楼只有北京、上海的回报率较高,其它城市回报率基本低于零售地产;酒店回报更差一些。相比而言,规模略小的产业地产投资回报率现在普遍达6%-8%,是不错的一个投资选择。

时下火热的医疗养老等大健康地产与文娱等特种地产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市场规模并不大,而现在入场玩家已经很多,竞争激烈。很多开发商进入这两类领域是出于拿地的需求,这仍是现金流滚资产的思想,而非大资管思路,期待的还是地块的综合收益,而并非真正投入在持有医院、养老院、演艺场所、主题公园等,商业模式并不清晰。

长期来看,从市场规模、回报上升空间和自身擅长角度判断,零售地产是很有吸引力的投资产品。零售不动产投资:

在大资管模式下,鞭策“投融管退”这一闭环积极运作的灵魂是投资回报率,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KPI(关键绩效指标)。

对比以往“资产管理”时代,管理者关心的重点是当期收益。以购物中心为例,运营管理者是从消费者和商户维度进行思考,其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即关键绩效指标)为客流量、提袋率、客单价、商户入住率、销售坪效等指标。

而进入“大资管”时代,关注的重点则是现有投资收益和未来资产增值,其KPI为同店增长、EBITDA-U(Utilization of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Amortization,即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资深玩家凯德便从投资项目之初就开始评估未来的投资回报率,其有一整套的KPI评估体系,用于预测资产的收益及退出时的价值。

EBITDA-U 定位规划的核心KPI 目前,EBITDA-U被作为投资市场对购物中心资产价值的核心KPI,它反映出一个购物中心通过持续运营所能带来的投资回报水平。现阶段,EBITDA-U达到6%是境外REITs发行的门槛。一般而言,一个成功购物中心的EBITDA-U可达到8%-12%,甚至更高。

EBITDA-U的构成有个简单的公式:EBITDA-U=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Investment(投资成本)。从该公式可以看出,提高EBITDA-U的核心路径无非两条,提高购物中心的EBITDA及合理降低前期投资成本。

EBITDA-U提高的核心在于增加购物中心的营运收入,控制营运成本。由于租金收入是购物中心营运收入的主要来源,合理化、最大化购物中心的租金收入便成为购物中心开发规划的重中之重。

国内的商业地产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个是在预算管理模式中,商业部门是集团的一部分,属于成本中心,行业内大多数公司采用这类模式。

第二个是轻资产的委托管理模式,是指城市地产公司将商业地产委托给商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商管公司通过收取委托管理费物业管理费广告费等来获取收益,这是万达采用的模式。

第三个是轻资产的分租模式,是指城市地产公司将商业地产以内部定价的形式租赁给商管公司,商管公司收取租金溢价物业管理费广告费等收益,保利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第四个是重资产的代建模式,商管公司采取重资产的操作模式,其中开发环节由城市地产公司代建,商管公司实质上是一个全价值链运作的商业投资公司。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相关文章:

党管干部与党管人才08-26

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11-25

制度管人不用人管人11-26

聚乙烯管(PE管)施工质量论文02-28

肝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治研究09-12

物管应用05-12

置管途径05-28

根管预备06-29

水平固定管07-11

综合管沟07-23

上一篇:一建水利2017真题下一篇:销售部总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