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2024-07-17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精选15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第1篇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第2篇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5.[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案:

1.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

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2.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第3篇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 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 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课程目标·总目标)

2.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80篇 (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

3.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二、对文言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 通常都采用教师分析讲解的方法, 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讲, 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 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 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我们知道, 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只有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习惯和教会他们自主阅读的方法, 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新出路。为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不断尝试以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言文时, 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 范读创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了, 才能把它学好。《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形象, 所以上课时, 我不让学生看课文, 而是先听我范读。在朗读过程中, 我根据不同人物不时转换语言风格, 表现友人时, 生气、暴躁, 表现元方时义正辞严, 尤其在说道“非人哉”这句话时, 学生已然笑了起来。全文读完, 学生已经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通过我绘声绘色的朗读, 作品中的文字信息被直接斥诸视觉、听觉, 产生了直观的魅力, 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2. 授人以渔, 理性认识

在前边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动用工具书, 自己把文章翻译出来, 有问题的把它圈画出来, 讨论解决。与此同时, 再次强调翻译原则:要重视于原文;语句要通顺, 表意要明确, 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文字优美, 简明、优美, 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只有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才能拿着这把钥匙去开启文言文学习的天地。尤其这篇文章有多处人称的省略, 需要学生适当补充, 同时也了解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学生也圈画出了几处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但经过讨论后都得到了解决。

3. 再塑场面, 亲历其境

这篇文章的故事性还是挺强的, 如果直接分析文章情节, 归纳中心, 学生大多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激情, 如果能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以戏剧表演的方式来学习课文, 理解人物性格, 不仅可以淡化古今差异, 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愉悦。所以, 我让两组学生进行了即兴表演, 并在此基础上对文中的实词虚词再进行了点拨, 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来友人和元方两人的特点。整个课堂紧张严肃又活泼热烈。

4. 以古观今, 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材中往往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前哲圣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 对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何“以古观今, 古为今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讲《陈太丘与友期》时, 就有学生提出:最后友人已经和元方道歉了, 为什么元方还要“入门不顾”?这也是失礼的。马上又有人说道:这并不失礼, 因为是友人错在先, 元方这样做是情有可原的。这时的课堂变成了一场辩论, 是一场关于“礼”的辩论, 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得到了延伸。

5. 拓展阅读, 巩固延伸

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文言文, 还要多读些课外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引导, 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同步的课外文言文,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延伸相关练习。只有这样, 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 我增加了同样是选自《世说新语》的《王戎尝李》的故事, 故事浅显, 既锻炼了学生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有了信心和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 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学生才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认为, 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能改变以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只做笔记的枯燥呆板的局面, 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 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能走出低效的怪圈。

摘要:传统文言文教学都以老师分析讲解为主, 效率不高, 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从激发兴趣、授人以渔、亲历其境、古为今用、拓展延伸等五个方面入手谈论了文言文自主阅读教学, 以期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 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第4篇

[摘 要]想要更有效地链接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让文言文教学起点更准,过度更稳,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交流,更需要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多为学生着想,依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文言内容变得灵动,使呆板的文言课堂活跃起来。以《杨氏之子》和《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言文为例,探析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文言文 有效衔接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的一篇短小凝练的文言文,文章通过对话向我们勾勒了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童形象。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杨氏之子》一文推开了文言文宝库的大门,它联通了不同时代相同年龄孩子们的心,让人惊叹在那样一个古老年代里人的聪慧机敏,更提起了孩子们探索古人生活的兴趣。无独有偶,七年级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个正直聪慧、守信明理的小男孩——陈元方,他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文章也通过“陈元芳”与“客”的一段对话,向我们刻画了一个极为方正的七岁小男孩形象。这与《杨氏之子》内容相近,篇幅相似,可见教材安排已经注意了中小学文言内容和情感的衔接,但是它们的学习要求相同吗,教法一样吗?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实现中小学文言文的衔接呢?

一、求同存异

从《杨氏之子》到《陈太丘与友期》,从《两小儿辩日》到《孙权劝学》,从《学弈》到《伤仲永》……中小学文言文教材结合得如此紧密,但学习目标有无差异呢?从以上两篇课文具体来看。

小学《杨氏之子》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些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小学阶段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从“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文言文学习重在“阅读”、“感悟”这个层面上。那么,这个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呢?翻阅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阅读部分”,并没有看到涉及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接着本人又询问了小学阶段的优秀教师,回复说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只是要求朗读、背诵、默写,外加几个非常简单的文言实词的理解,而期末语文考试中也只涉及背诵片断。可见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并不高,对此我的理解是:

1.小学文言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多读多背。

2.小学文言文教学不能讲深了,贵在激起阅读兴趣。

3.要灵活多样地引导,重在阅读感悟和积累。

既然小学阶段不要求深入理解,那么七年级语文教学是否该“全盘端出”,给刚升上初中的学生一个“下马威”呢?来看看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变换形式诵读、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两相比较,从中不难发现篇幅同样短小,内容非常相近的两篇文言文放在不同学段,它的要求明显不同。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目标已经上升到积累文言词语、掌握翻译方法和借助工具书自主理解的层面上,其实是将小学的阅读理解推进了一步。而《新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文言文教学也这样要求:“ (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的内容,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2)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3)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4)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清了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差异,也就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也只有做这样的比较,求同存异,才能以旧引新,唤起学生的学习记忆,才可能真正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保持学习兴趣又能平稳过渡并积累提高。

以此为点纵览全局,中小学文言文衔接应包含那些内容?

1.从阅读一定量的文言短文到不仅要阅读还要积累文言实词的过渡。

2.要从了解文言文大致内容到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的过渡。

3.要从单纯的阅读到表达感受的过渡。

4.从教师的讲解灌输到学生自查工具书自学实践的过渡……

只有对这个过渡、这种衔接的要求了然于胸,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不会一味抱怨学生上完六年小学连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意思都不知道了。

二、多法并举

文言文的教学,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应该设法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采用不同渠道多种方式,来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

1.用文章吸引学生。

如小学《杨氏之子》一文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本身就妙语连珠、充满智慧——你说杨梅是我杨家水果,我立即就对出:没听过孔雀是您孔家的家禽。反应之快、回答之巧妙令人咂舌,又加说这话的是一个九岁的小孩,这就更让小学生们感同身受,联系生活中大人也曾和自己开过这样的玩笑,自己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也许就是自己的榜样了!

《陈太丘与友期》既有故事情节、词汇量少,又新奇有意思。教学伊始,教者通过讲述《元方善对》的故事,初步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从元方的灵活应答中初步感受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特点,这样的故事情节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2.用方法引导学生。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多读几遍自然能感知大意。预习时教给学生“三看一查”的学习方法,即: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练习题,查工具书。翻译时给学生们介绍简单的翻译方法,如:加字法、换字法、留字法、会意法等。在理解《陈太丘与友期》的第一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告诉学生人名、地名、时间副词等不用翻译,照搬下来就行;单音节词“友”就是现代汉语里的双音节“朋友”,“行”就是“出行”;“与”换成现在常用的“和”,“期”会意理解为“约定”,那么这一句就可以译为: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出行。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会觉得翻译理解并不神秘,是有“法”可依的,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

3.用“表达”来鼓励学生。

文言文课上,请学生先上台来说,即使不对也很有趣。形式可以是讲故事、谈人物、说梗概,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者是阅读的其他感受……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采用了表演的形式来再现陈太丘与陈元方的对话,通过惟妙惟肖的模仿,动作语气的表达,学生们兴趣高涨,准确把握了人物形象。总之,读的感悟非常珍贵,古文毕竟不是外语,它和现代文有相通之处,初学者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阅读形式略知一二。

4.用“积累”来充实学生。

用小本子或者卡片把学过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及用法记下来,积少成多、由单一到复杂,慢慢随文积累,并经常注意“温故”,相信积累到一定程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第5篇

学习目标:、朗读并理解文,积累文言词语。

2、认识传统美德的价值。

3、背诵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

同学们,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让我们共享学习古文的乐趣。

二、出示目标:

堂上,要想快速、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还需目标来导航。

三、个体学习

(一)读-------你读我念,大家来、听录音,注意停顿和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

2、读文。读准音,读出节奏。

四、自学检测

男女同学朗读p,点评。

五、个体学习

(二)译------你翻我译,齐努力

方法:自学文,对照注释,按照留、补、选、译的方法翻译文。把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

时间:6分钟后,各小组采用多种形式汇报。

六、小组合作

析------你争我抢,共分享

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2你怎样评价元方和友人这两个人?结合原文内容。

3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七、展示交流

悟------你思我想,总动员

小组汇报

八、当堂检测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掌握重点字词

2、疏通文意,把握人物性格

3、古为今用,学习古人做人的正确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古人做人的正确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道旁李苦》的故事导入

二、《世说新语》介绍

PPT展示

三、释题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播放音频)

老师发现一个问题,这明明是个“不”字,我刚刚听到的却是“否”。(板书:不——否(fǒu))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四、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文言字词竞答

师: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大家根据课本下的注释和平时的积累,看看屏幕上的这些字词,你是否都能理解。同桌,前后桌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仍然不会的请做好标注,等下我们一起来攻克。(PPT展示,进行抢答)

2、咬文嚼字贯古今

看来大家都掌握得比较好,我这里还要考考大家,看你能不能依据今天所学的词语的意思来理解现在常用的成语或词语的意思

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

四舍五入:舍弃比小于或等于四的数,大于或等于五的数进一位 舍近求远:舍弃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去世:离开人世

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师:所以大家以后在学习古汉语的时候,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融会贯通。

2、古人的称谓

看来这些字词大家都掌握得比较牢固了,那么文中还有一些字词我们不太常见,因为那是古人的称谓。来,认识下。这三种称谓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知道的举手。

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君:您,对对方的尊称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总结一下,古人说话的规律,对别人及别人的家人用尊称,对自己和自己家人用谦称。

那我们知道的尊称和谦称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好,看来大家知道的挺多,老师也帮大家找了一些。第一排呢是尊称,第二排呢是谦称,我们简单做一下了解。

3、补充省略的部分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中还有几处将人名省略了,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将文中生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4、依文说故事

好,词语障碍我们清除了,省略的部分我们也补充了,现在课文内容就更加清晰了,也更容易理解了。

下面呢,我们读一遍课文。同桌之间,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翻译。好,大家刚才都读得不亦乐乎,那么这里呢,老师找几个句子来检验一下大家。

师:看来,大家的字词句都没有问题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帮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好不好。

五、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好,这篇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个人)主要人物几个(2个,元芳和友人)(板书:友人

元方)

1、找出人物对话的句子

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语言)。人物的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一起找到文中关于元方和友人的语言描写的句子。

2、学生朗读对话

好,那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帮我们朗读一下这段对话,一位同学读友人的话,一位同学读元方的话。哪两位同学原来来尝试一下?

好,那其他的同学可不能闲着啊,你们既要当听众,还要充当评委的角色啊,等下要帮我们点评一下我们这两位同学的对话呢。

学生读

3、学生点评对话

好,大家觉得读得怎么样?

学生点评(声音、语速、流利、字音、停顿、情感、语气、韵味)师:讲到这个读的语气啊,大家觉得友人应该用种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生:刚开始平和,后来发怒。从“有人便怒曰”可以看出来。师:好,那有没有人能将这个“怒”演绎一下。(生读)

师:从友人没有按时赴约和他的“怒”来看,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无信无礼、粗暴

师:那元方的语气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生:刚开始平淡,后来气愤。

师:好,我们再请一名同学将这种语气读出来。

师:很好,那元方的言行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个性率直、聪慧明理、刚正不阿

师:看来大家对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啊。那么这个友人又粗暴、又无礼、还不讲信用,那他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了呢? 生:不是,“友人惭,下车引之”可以看出来他对自己刚刚的行为感到惭愧,他知错能改。(板书:知错能改)

师:哦,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想去拉元方,元方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生:元方入门不顾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元方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师:哦,既然客人已经认错了,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是尴尬至极,无地自容,元方的这种做法就有些失礼了,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生:同意(不同意)

师:好,看法有不一致的。这样,我们分为两派,你认为元方失礼的把你的理由说出来,你认为元方不失礼的,也把你的理由说出来。同桌,前后桌相互讨论一下。

生:失礼。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着人的小辫子不放。(如果你是元方,你会怎么做)

不失礼。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六、背诵课文

师:大家都说得是有理有据啊。那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要有诚信,讲礼貌,要宽容。

一篇短短的小故事,涵盖了如此丰富的内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课文把。

七、总结

师:很好,这原本是一个关于诚信的千年故事,没想到今天通过大家共同的阅读和探讨,我们在读出诚信的基础上,还读出了宽容和理解,也让老师有了一个全新的阅读收获。所以我们在欣赏元方纯真睿智,感叹友人知错能改的同时,也要尝试着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以诚信、礼貌、宽容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美好。

《陈太丘与友期行》反思[推荐] 第7篇

永吉十二中 徐晓明

古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进行古文教学也是我不断思考的重要内容,在每篇古文教学后反思,力求有所进步。针对《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过程,进行如下反思。

在“读”中夯实基础内容,这是初一语文课本中的第二篇古文,领读很重要,明确字音、停顿、语气等。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读,熟悉课文内容。译读,要注意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画出难点句段,有助于学生互助答疑和教师答疑,译读后要有重点语句检验的过程,要使重点真正落到实处。

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赏析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因为是一年级,此处最好用句式设置回答问题的模式,并给例句,这样也是在教学生如何组织语言去分析人物形象和概括主题思想。在这我讲的这节课中,此处应是难点但学生按照句式也很容易完成了目标任务,同样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我这节课此环节留有的时间有些少,显得节奏有些急。

这节课主题思想告诫人们要明理守信知礼,所以在拓展这部分,可连接传统的“礼”文化,即文中的敬辞和谦辞,结合课后给的阅读材料,告诉学生应该尊敬长辈,自己要谦虚,具体做法可以主动问好长辈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伟大魅力。

也说《陈太丘与友期》友人性格 第8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这是故事的起因, 也是产生矛盾的关键。

陈太丘友人的问题在于没有守约, “过中不至”;陈太丘的问题在于未等友人到来, 径自“舍去”。应该说, 两个人都有不对的地方, 可是两个人却用各自的标准来衡量对方, 所以才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矛盾。

友人不至, 太丘舍去。太丘是一个严于守信的人, 也是一个做事缺乏耐心和细致分析问题的人。太丘的友人匆匆赶来后, 很有礼貌地问其儿子元方:“尊君在不?”看来友人也是一个颇懂礼节的人, 可是当他得知太丘“舍去”后, 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立刻怒气冲天, “友人便怒”!作者用语不多, 一个“便”字, 把一个遇事不冷静, 头脑简单, 缺乏考虑, 做事鲁莽, 不会克制自己, 轻易就发火的友人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便”是不假思索, “便”是不动脑分析, “便”是随随便便。

一个“怒”字, 把友人的性格刚烈, 不善控制自己情绪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露在了人们面前。明明自己违约, 却还嫌太丘“相委而去”, 不但不认识自己的错误, 不去反省自己, 竟还强词夺理, 显然这个友人脾气暴躁, 素养一般。看来, 友人是过于在乎太丘的“舍去”了!

更严重的是, 友人竟然开口大骂:“非人哉!”这句话粗俗不堪, 十分低级, 更有辱友人的形象, 产生的后果也十分严重。从这句话, 我们能看到友人是一个缺乏良好修养的粗野之人, 是一个“无礼”之人。可能因为和太丘是友人, 所以就无所顾忌;可能是太气愤了, 就满不在乎。但无论如何, 这是失礼的, 也是失节的, 特别是在太丘的仅仅“时年七岁”的孩子面前。

然而年少的元方面对友人的责骂, 竟没有还口, 没有动粗, 而是有理有节地逐条进行驳斥:“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一个孩子能如此头头是道地进行反驳, 我们不得不佩服太丘的教育!应该说, 元方对友人的斥责是合情合理的, 是很有分寸的。理屈词穷的友人听了孩子的话, 竟然立刻动了心—— “友人惭”。友人的立刻悔过、自责, 让读者倍感高兴:友人没有固执己见, 没有蛮不讲理, 而是立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 虚心地接受了元方的批评。显示出友人虽鲁莽但率直, 虽率直但诚恳。这样的结果, 很符合一个性格直爽人的特点。我们在佩服元方机智聪慧的同时, 也应该为友人的知错就改而高兴。

当友人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冒失和无理后, 他后悔了, 惭愧了。我们可以想象友人当时在一个小孩子面前的窘迫和尴尬:友人应该是多么羞愧!多么自责啊!他肯定会自责自己的鲁莽, 肯定会痛恨自己的冒失, 肯定会懊悔自己的粗鲁。但由于元方所讲的道理很正确, 所以太丘之友就谦虚地接受了。这无不显示出友人的坦率、真诚、诚恳的性格特点。

面对元方的斥责, 友人没有去和元方争论, 没有和元方辩论, 没有和元方计较, 而是虚心地痛快地接受批评了, 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在小孩子面前乖乖地低下了头。当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后, 他就不再去讲理了, 也无需辩驳了。可见, 友人是一个多么坦率的人, 一个多么真诚的人!

因为有了深刻忏悔, 所以才有了友人的惊人之举:“下车引之”。这一举动是了不起的!一个大人, 主动向小孩子示好, 说明了友人的惭愧不是表面的, 不是应付的, 而是实心实意的, 是发自肺腑的。一个成年男子汉在小孩子面前作出如此的举动, 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友人为了改过, 不再顾及自己的面子, 不再计较一切, 甘心和小孩子和好, 这是一个多么有胆量多么有诚心的人啊!

《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精选 第9篇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句中画线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

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

乃: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

引:

顾:

2.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6.《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对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2.解释文中画线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期)

去(离开)

委(委任)信(信用)

B.期(约定时间)去(离开)

委(舍弃)信(信用)

C.期(日期)

去(到„„去)委(舍弃)信(相信)

D.期(约定日期)去(去往)

委(委托)信(相信)

3.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

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4.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参考答案

一、1.A.约定时间 外出 B.超过 才 C.舍弃 离开 D.惭愧 拉 回头看

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3.南朝宋

刘义庆

4.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5.B

6.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二、1.C

2.B

3.①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②“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第10篇

一、导入

1.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机智的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能让梨的孔融,还有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年仅七岁的陈元方,他是课文《陈太丘与友期》里的主要人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陈元方身上的故事。板书: 《陈太丘与友期》

2.解题: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由此可知,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二.整体把握(一)朗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

2.听录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自由朗读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读的好的同学,读的非常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停顿重音都把握的比较好(指导停顿、断句),当他读完的时候,学生鼓掌,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表现自己。4.①在黑板写出问句“尊君在不?”,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要读出什么语气,()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然后强调疑问要读升调,并在黑板上标出升调,齐读这句话.②在小黑板上画出“非人哉!”,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候要注意语调,由于这是骂人的话,所以要重读,而且要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指名读.方法:示范----读音检测----个别朗读----评价----再读

5.齐读课文

(二).理清字句段篇

1.快速默读课文,自己对照注释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2.小组合作,解决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不懂的词、句。

3.每个小组的4号同学起来回答重点字词,3号同学回答重点句子,1、2号同学通篇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4.古今异义词的强调:期、去、引、顾

三、文言知识拓展

1.在文中出现“尊君”“君”“家君”分别指什么意思?(古代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2.看书31页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四、结束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作业1 第11篇

整体看《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设计要点、架构完整,让读者 可以理解设计者的教学意图。具体评价有:

(1)教学目标分析明确,突出了本节的教学目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

(2)教学过程构思很具体,分别是情境导入、课文朗读、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翻译全文、课堂表演、质疑探究、课内延伸、教师结语、阅读延伸等等,共有九个环节,从中可以看出,设计老师对这一节课的设计花了很大的心思。在这九个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环节是有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只是祈祷了组织、引导的作用,这很符合探究式教学。

(3)本设计方案我觉得阅读延伸很好。文言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读懂、理解课文,他更是承载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适当的教学延伸,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还可以让学生理解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一个再好的教学设计总会有一些不足之处:

(1)《世说新语》的时代背景老师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下,实际上《世说新语》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他的时代背景是他故事生动的一个很大特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考例题 第12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②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20.(2分)略

05厦门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诺,期返而食。

②相委而去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A.期日/中 C.下车/引之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B.对/子骂父

D.故人至/暮不来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21.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7.① fǒu ② shí(2分,各1分)

18.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19.C(2分)20.(4分,各2分)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21.(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2008江汉油田、仙桃市、潜江市 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亻及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及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及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及 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 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亻及 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参考答案:

10.A 11.C 12.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1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2008年来宾市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B.去后乃至(才)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9.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2分)B

9.(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10.(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2010年山东济宁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是日,饮酒乐,天雨(这)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7.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②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8.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 无礼: 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1.信用

礼貌 拉

2.(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引文()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10分)

1.(2分)(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 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 第13篇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说新语》二则之《期行》。我将从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说新语》二则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文言课文。《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文中 “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A: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B:培养语感,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过对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很重要,进一步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通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评价人物,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

《陈太丘与友期》是叙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也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方式,确立为“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根据课程材准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

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将用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人如果不诚实,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好。所以说诚信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原则,而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期行》正是说明了诚信的道理。

2、通读课文

语文的学习重在于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正音,读出节奏,语气,重音。

3、疏通文意

让学生们对照课文的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并且采用勾画圈点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标出来,然后师生一起把课文大意弄明白。

4、研读课文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采用问答式教学法和讨论法,设计几个问题,1、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错误,什么错误?(从原文中找出词语)

“无信”、“无礼”(找出文章的核心)

3、让学生根据原文中友人态度变化的词语来分析友人形象。

4、从元方的处事方法的角度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

5、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开展小组辩论赛)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学会怎么评价一个人,理解课文所要讲的道理。

5、小结课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们知道,评价一个人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应该看到不好的一面。学生们学习了《期行》这篇课文,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学到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道理。

6、布置作业:

围绕课文内容,任选一个角度(如从诚信、懂礼识仪、知错能改„„方面),写一篇读后感。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对话背景

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期行

对话过程

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结果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不顾

文章主旨: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设计 第14篇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阅读水平不高,文言语感弱,所以应多鼓励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校正指导。在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认识到诚信懂礼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本文语言文字简洁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懂礼守信的优秀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很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三、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3.能力目标: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谁能为我们讲讲?(学生讲述)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如‚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结识另一位聪明机智的少年。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作品简介及题解 《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此书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教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陈太丘与友期》是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筏疏,题目可理解为:陈太丘与朋友有约定。

请学生回答,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让学生学会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字音和朗读节奏。(边听边划分朗读节奏)不 通‚否‛,读(fǒu)

3、出示例句划分节奏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③门外/戏 ④待君久/不至 ⑤相委/而去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 ⑦元方/入门/不顾

4、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就其感情把握做点评。

教师提醒:‚友人怒:‘非人哉!’‛,应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

5、全班齐读课文,把握节奏,注意文章情感变化。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1、自主释疑,找出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讨论。

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字词解释进行引导纠正。

3、归纳重点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 ③去后乃至:才

④尊君在不:通‚否‛,文中的意思为‚不在‛ ⑤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 ⑥则是无信:信用 ⑦下车引之:拉

⑧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⑨不同称谓: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 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翻译课文。

⑴先由同桌之间相互翻译课文。

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⑵个别同学翻译。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几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帮助,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用原文回答)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 明确:友人便怒,对子骂父

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 明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友人惭,下车引之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臵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2、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

明确:陈太丘 太丘友人 元方(板书)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你觉得陈太丘的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 机智 率真(板书)

4、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五、合作探究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②失礼。因为客人毕竟是长辈,已经认错了,元方应该原谅他,不能‚入门不顾‛,使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也可以失礼,也不失礼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6、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做人应诚信、懂礼(板书)

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六、拓展延伸

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什么呢?(学生自由想象,写好对话,由同桌两人进行对话表演)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布臵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十条有关‚信”、‚礼‛的名言警句

八、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友人: 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陈太丘

元方: 聪明 机智 率真

启示: 诚信 懂礼

十、附录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不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远方的手,元方走回家不去理他。《世说新语》简介: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名言积累: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 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英]玛·沃·蒙塔古 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听课反思 第15篇

先看朗读训练,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两个层次,这就不是一般的朗读训练,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把握,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哪两个层次呢?一层陈太丘与友人的故事,二层友人与陈太秋儿子的故事。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用朗读表现人物中的人物,这就是叫以声传情。一开始,友人很有礼貌,得知陈太丘已去,就发怒,元方就批评客人,友人惭,下车引之,这就是朗读训练。

第二块辨析词语,两个意思比较难与理解的字;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与美字;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近的字;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这就是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智慧的训练,于是就有了学生安静的思考。完成词语辨析的`过程。接着就有师生的交流,带出对本文文章的翻译,这一块就是解决字词辨义的问题。

第三块品评训练,给学生话题,从文字的一个字(词)读出了什么?从文中的中句话读出了什么?从这篇文章读出了什么?于是又有了学生的思考,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品析的能力,概括的能力,欣赏的能力,表达的能力。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环节进行了有效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老师顺势渗透有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积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陈太丘与友期课堂实录06-09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的赏析05-16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09-12

上一篇:高中生三分钟精彩即兴演讲稿下一篇:年终团员评议的报告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