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2024-07-26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精选9篇)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1篇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四单元课时备课教案

课题 乘法应用题     授课人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培养学生分析乘法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

3.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机、多媒体

4.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复习

1、看卡片,说得数

2、看题列乘

法算式

(1)4个2相加多少? (2)5个3相加是多少?

3、说说第个

式子所表示的意思和用哪句乘法口决

4×3 5×2

3×4 2×5

4、应用题 出示例6

1.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第二个已知条件是什么?2×3=6(棵)

3.小结:求3个2,所以用乘法。

4.揭示课题

5. (1)小明做数学题,每行做5道,做了2行,一共做了多少道?提问:这道题求什么?2个5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

(2)小明做数学题,做了2行,每行做5道 ,一共做了多少 道 ?

(3)比较 上面两 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重点、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

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生:开火车口算

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

看84页的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 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 每条船上有几人?

(3) 2条船上有几人?

(4) 一共有多少人?

2、师:(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生: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 用乘法简便。

(2) 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 反馈交流、并展示。

3、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

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4、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出示83页3题

生: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巩固练习

1、教师口述:五九(  ) 、、、、、、

指名填、抢答、、、、、、。

2、练习十九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几个几是多少,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

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具准备: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

复习:

看图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1)(           )

(2)(           )

导入  新课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探究新知

1、根据2题小组摆一摆,讨论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用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1) 做一做9、题,订正时重点说说式子的含义。

(2) 同桌讨论8题的做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10棵树几个空?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总结评价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具准备:

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

导入  课题

生: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师:引导学生回答

提问:(1)学过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小组为单位用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2、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师:出示乘法口诀表

探索规律

师:1、引导学生观察这张乘法口表。(横看、竖看、斜看)

生:小组讨论整理,全班交流。

应用拓展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课堂小结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3篇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2、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3、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加深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重点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其理解

难点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其理解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卡片。

教学基本思路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板书设计计算法则:1、――

2、――

3、――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分类整理

三、分小组活动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

反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把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1口算(出示题)

36+30= 35+34= 56-22=

65-18= 50-24= ……

师:开火车说答案。然后分类。

生:A加法、减法

B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根据学生的分类板书

2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3、师总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有关加、减法的练习总结,现在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师生共评

比赛算题,看谁能全做对。

做课本的105页1、2集体订正

课题整理和复习乘法口诀 课型复习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加深乘法含义的理解,熟练地用口决计算式题

重点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难点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基本思路理解含义熟记口诀板书设计乘法口诀表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自主学习,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

二、整理乘法口决,制作乘法口决表1师生谈话

2学生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汇报交流,形成知识网络

1、说一说,学习的乘法口决

2、将这些口决,有规律的排列起来,制成一个乘法口决

三、整理乘法口决的含义,熟记乘法口决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开放练习表。

3、汇报、交流

4、观察乘法口决表,发现规律

1、学生说乘法算式的含义

2、小结

3、口算比赛,完成107页第13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102页第2、3题

将身边遇到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口决来解决。

反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组合排列课型复习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信心

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难点初步理解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图片,学具袋

教学基本思路激发兴趣找出规律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让学生试一试

2发现问题

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

二、组合

三、比较

四、拓展应用

五、课堂总结练习内容

6、拓宽应用

1、故事引入

2、探索新知

用学具摆一摆

完成课本106页8、9题

反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解决问题课型复习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加深对乘法口诀的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重点熟记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解决问题

难点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图片

教学基本思路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提问,乘法口诀

2整理乘法口诀,回忆所学的知识,展评学生的作业

3、介绍“九九歌”,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查找有关“九九歌”的资料。

4整理:如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

二、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三、总结评价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5小组讨论

6结合学生举的实例来回忆总结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1、基本练习:速算3分钟(完成91页第一题)

完成91页第2题

2综合练习

3、创新练习

A、课件出示信息

B、请同学们根据住处编出自己心中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C、交流汇报

反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组合排列课型复习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信心

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难点初步理解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图片,学具袋

教学基本思路激发兴趣找出规律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让学生试一试

2发现问题

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

二、组合

三、比较

四、拓展应用

五、课堂总结练习内容

6、拓宽应用

1、故事引入

2、探索新知

用学具摆一摆

完成课本106页8、9题

反思:

课题米、厘米、角、直角课型复习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知道各部分的名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信心

重点角的认识

难点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图片,学具袋、直尺

教学基本思路激发兴趣找出规律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让学生试一试

2发现问题

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

二、组合

三、比较

四、拓展应用

五、课堂总结练习内容

6、拓宽应用

1、故事引入

2、探索新知

用学具摆一摆

完成课本103页4、5、6题

反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组合排列课型复习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信心

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难点初步理解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图片,学具袋

教学基本思路激发兴趣找出规律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让学生试一试

2发现问题

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

二、组合

三、比较

四、拓展应用

五、课堂总结练习内容

6、拓宽应用

1、故事引入

2、探索新知

用学具摆一摆

完成课本106页8、9题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5篇

二年数学上:《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

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反馈:得到8面小红旗的请举手。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列式计算:41-13=28(岁)

紧接着出示“10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38岁,一种是大28岁。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岁,因为爸爸长10岁,儿子也长10岁。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教 学 过 程

步骤师 生 活 动修改意见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3、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4、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

四、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巩固练习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反思 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 学 过 程

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展开 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作业安排:略 反思 第四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教学具准备:尺子、课件等。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景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课件演示:将图形分解成线段。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测量线段的长度

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线段“直”的特征。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指导线段的画法 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

八、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小结: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7篇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展开学习

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1)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2)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涂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完成表格。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哪些问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完成练习第6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

(2)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

(3)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难指导。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8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

1、例2(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学生汇报

2、教学例3(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二年数学上:《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9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上一篇:说明文素材下一篇: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