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2024-07-24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精选6篇)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第1篇

四数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备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图形与位置”在实验教材中的编排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

一下P1 第一单元

位置 上下前后左右 位置(用两个条件确定)

二上P67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简单的三视图(实物)

三下P2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八个方向及描述线路图

四下P17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及描述线路图

五上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三视图(规则图形)

六上 第一单元

位置 坐标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和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够通过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和距离来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具体编排如下。

例1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例3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4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生活技能。

三、编写特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1)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及“公园定向运动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2)注意: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师也需要做相应的准备。

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要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2)“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在图 2 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3.例2。

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灵活创设教学的情境;对绘制的具体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绘制的方法;最后,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4.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3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做一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些长方形,并联结对角线,量出各条线段的长度,标出角度,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东偏南45°”也可以说是“东南方向”。

5.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4,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做一做”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注意: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条路线,并通过多种方式确定每一段行进的方向、途经的主要建筑物和相应的距离。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由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线路,描述出行进的线路,供课上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建议

1、教材选取与生活相关的学习素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块知识是有趣、并富有挑战性的。

2、注意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向。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其实就是极坐标的思想,学生开始不习惯,所以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用这种方法判断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并掌握其方法。

3、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本单元在确定物体的距离时,经常用单位长度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如一段表示50米等,两地之间的距离用几个单位长度来表示。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

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六、时间安排:课时划分本单元可以划分为4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P18例1

P20练习三题1、2 第二课时:P19例2

P21练习三题3、4 第三课时:P22例3

P24练习四题1、2 第四课时:P23例4

P25练习四题3、4、5、6 4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第2篇

王玉叶

一、课标

(一)识字写字

学会19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新词,抄写指定段落。(二)阅读

1、继续练习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背诵文中喜欢的段落。

2、继续练习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三)习作

学生能在写作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或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口语交际

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诗歌、讲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感情。(五)综合性学习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在汇报交流中提高总结及口语能力,在交流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材内容

1、编写特点:(1)单元导读、课例、口语交际、回顾拓展都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安排,各部分内容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听、说、读、写各种活动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

(2)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优秀篇目《詹天佑》,还选取了感情真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的诗歌的《中华少年》。(3)加强导学功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此外,“口语交际·习作”单列。加强对“口语交际·习作”的指导,教材中提示的文字,注意在内容上提供多个角度,在表达上提倡多种形式,增加了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在“回顾·拓展”中 “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学生交流收获、体会,特别侧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内容结构

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了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祖国在我心中,去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课例中两篇精读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著名人士的爱国情怀。两篇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则向我们介绍了边防战士和中华少年的爱国之情。

口语交际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表达爱国情怀。习作则学习演讲稿或读后感。

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对本组课文的重点进行小结:即体会爱国情怀。日积月累积累一些爱国名言。

三、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横向整合

本组教材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专题精心设计,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口语交际习作与回顾拓展彼此关联,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从不同的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着、诠释着、实践着这个专题。

《詹天佑》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彩色的翅膀》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中华少年》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纵向整合“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训练项目的落脚点是六下的第三组“深深地怀念”。爱祖国不但要展望未来,了解新成就,还不应该忘记历史,忘记英雄。本组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革命人生观打基础。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够引发学习学习的热情,对祖国的感情也会油然而生,搜集爱国的资料,学生也能做到。在学习课文中,学生对感悟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有困难,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运用查阅的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情感。难度较大的是学习写演讲稿,教师要出示例文,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写演讲稿。

五、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重点感悟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情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及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难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在学习及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请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针对本组课文来说,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饱含的爱国之情,提高课堂实效。另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不应该只是读课文和自学生字词,更多的是要在资料的帮助下学会自己思考一些东西。

2、理解文章内容时,以读为主,注重课内外结合。

《詹天佑》是一篇老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它不变的人文内涵,但在不同的单元编排里它承载着不同的读写训练任务。在本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又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句段,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可以采用感情朗读法,在读中体会詹天佑为国争气、为中国工程师争气的坚定信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则可以采用读画结合法,研读课文,画示意图,进行交流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课文的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评价建议 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为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要评价学生的:

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发言。

这项内容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等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学生、组长、教师各有一张表,每周评一次,期末统计。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评价写作能力:包括日记、练笔和习作。

坚持鼓励为主,把学生的习作分为优上、优中、优下、良上四个等级。尤其重视学生习作中遣词造句是否应用了积累的语言素材。在平时的批改中根据学生使用佳词佳句的数量采取等级加分制,用一个好词加一分,用一个好句加二分,激励学生运用积累,推敲文字。要关注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认真批阅他们的习作,努力发现他们使用的佳词。一个学生在练笔中用了第13课的“恳求”一词,我马上给他加二分,并当众大加赞赏。这样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激励,逐渐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样评价能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态度、表现,是全面、公正的评价,起到了很好的肯定、激励作用。(三)课程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

2、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第3篇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的“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 要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学工具来确定图上的方位, 辨别生活中的方位的方法, 加强数学本体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 学生分析

1.知能水平: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并能辨别八个方向, 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用量角器量角、画角, 用刻度尺测量、画线.

2.年龄心理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思维具有一定的守恒性, 但思考问题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3.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学生对根据角度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任意方向, 有一定难度.

二、以培养学生智慧为本的教学目标确定

(一)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 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会以方向和距离结合的方式测量和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通过测量方向、距离来绘制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方位问题, 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2.经历位置与方向的观察、测量、描述、画图等过程, 学会与人交流.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积淀生活数学、大众数学的价值观念.

三、以支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本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 营造问题情境, 激发认知矛盾, 积淀数形结合思想

1.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以方向和距离结合的方式测量和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解决这一重点首要方法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准确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 因此我选择营造学生熟悉的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来引出学习问题.

2.教学活动设计及整合点分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模拟现实的情境生动还原:以“孔雀馆和雄狮山都在大象馆的东北部, 那么他们的位置一样吗?”这样一个认知冲突作为起点,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要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并在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淀数形结合与坐标的思想.

(二) 方法、工具支撑、构建探究环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教学方法

在创设了“情境”之后, 就进入了学习的“意义建构”阶段.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确定参照物的基础上, 掌握确定主方向, 偏离的角度, 以及距离的方法.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测量、画图的探究环境, 在充分动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 进而归纳出描述方位的一般方法.

2.教学活动设计及整合点分析

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多媒体学件:动物园平面图、量角器、刻度尺, 构建出一个学生可以虚拟操作的探究环境, 让孩子们在讨论、量、测、画、交流的过程中,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如何确定准确位置, 提升信息素养.

四、以用技术学习为本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设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 利用一个网页把所有资源连接在一起, 设置了“热身赛、动物园、试身手、定向赛”等几个模块, 主要作用是构建问题、探究、训练环境;如果条件不允许, 这些素材也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教学资源.

五、结语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第4篇

一、《位置与方向》的教学要求

对于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有明确的教学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个教学总目标,“标准”还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学段分别列出了教学的具体目标。

二、人教、苏教两个版本中《位置与方向》的教学编排

人教版与苏教版这两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分别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第一、第二两个学段都安排了这部分内容。具体编排如上表。

三、《位置与方向》两种版本的比较

比较人教版与苏教版两个版本的教材对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编写与安排,发现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一)相同点

1.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

两个版本教材都能够突出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每个例题呈现的情境主题图,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理解方向、位置等相关概念,体验空间方位;后面编排的练习均指向生活实际,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突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突出学习的科学性

位置与方向在多数人看来,是比较简单、易学的内容,但是实际经验又告诉我们,有很多人小学毕业之后还分不清东南西北。或许是这种实际经验的积累,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在此内容的编写上,均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突出学习的科学性。如学生在认识方向词的学习上,先学习上下、前后、左右,而后学习东、西、南、北,再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这样逐渐深入,由易到难,学生学习起来容易,学习效果也很好。

3.注意适当拓展,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性

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是多学科涉及的领域,如地理学科、品德与社会学科和数学学科都有涉及。我们知道,在地理教材中,除了介绍小学常用的用八个方向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外,还重点学习用经度和纬度确定一个地点在地球上的位置的方法。而用经度和纬度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小学数学教材中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是一样的。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注意到了不同教材在这方面之间的联系性,在适当的位置进行了相应的介绍。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页在“生活中的数学”栏目中进行了介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7页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也进行了介绍,加强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差异之处

比较发现两个版本的教材对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在年级的安排、内容呈现的顺序、内容的编写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1.安排的年级有差异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每个学段中间的一个年级没有安排这部分内容,内容安排在了一、三、四、六这四个年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年级和第二学段的最初一个年级没有安排这部分学习内容,而是把内容安排在一、二、五、六这四个年级,并且二年级上、下学期均安排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同样的内容,两个版本的教材却没有安排在同一个年级进行学习。

2.在教材中呈现的顺序差异较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多是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起始单元进行教学。四个年级中,除了四年级教材把此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二单元,其他年级的教材均安排在第一单元。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把内容安排在教材的一半处居多。

除此之外,两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第二学段内容的安排上差异非常大。第二学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路线图;二是用数对确定位置。人教版先安排学生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路线图,后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而苏教版则恰恰相反,先学习的是用数对确定位置,后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教材内容差异较大

(1)用方向确定物体位置的表述差异较大。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师教学用书对教师在教学如图1的用方向表示物体的位置时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在交流例1时,会出现两种答案:东偏北30°或北偏东60°,教师应告诉学生在生活中,我们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例1中1号检查点的方向,一般说成“东偏北30°”,这样学生在表述不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方向的时候要有八种说法。而苏教版在教学同样的问题时,却出现了不同的说法:在如图2的教学中,教材中的例题结合轮船航行的情境图,指出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接着引出南偏东和南偏西的含义,也就是学生在表述不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方向的时候,只采用上述以北或南开头的四种说法,所以图2中灯塔2所在的位置是在轮船北偏西55°的方向上,而不是在轮船西偏北35°的方向上。

(2)与比例尺等知识的联系性差异较大。用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这部分知识和比例尺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在一定程度上,用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用到了比例尺的相关内容。然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安排用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和比例尺的顺序上却截然相反、差别很大。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安排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比例尺的内容则安排在六年级,显然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比例尺之前,在用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这部分教材中注意渗透比例尺的知识;而苏教版则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比例尺之后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学生在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时应用了比例尺的知识,虽然学习的知识是一样的,但是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解决问题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3)实践内容的安排差异极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别在二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安排了一次相关内容的实践活动;一是在校园里开展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二是开展以实际测量为内容的实践活动。这两个内容的实践均安排在每个学段的最后一次,让学生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的相关内容之后,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比较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其中却没有这部分相关内容的安排。

四、对两个版本教材中《位置与方向》的编排建议

(一)统一同一学段内容的呈现时间

对于同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如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就编排呈现两版本,而人教版教材呈现在三年级下册;再如第二学段中的用位置与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两版本教材呈现的时间差异也比较大。对于同样的一部分内容,在哪个年级呈现更适合于学生学习呢?两个版本的教材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然后统一在一个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年级中进行。

(二)统一相同内容的表述方式

在上述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用方向来表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时差异较大。如果学习、使用过人教版教材的学生和学习、使用过苏教版的学生遇到一起,对于同一个方位的物体所在位置的说法不一,会不会引起他们不必要的争论呢?因而对于同一个内容所在位置的不同表述,两个版本的教材有必要进行统一。

(三)调整教材所在的单元位置

人教版教材中《位置与方向》所在的单元位置均过于靠前,并且多是学生刚开学就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学习此部分内容的状态应该还不是最佳的时候,这样整体靠前安排显得整个教材体系对于这部分内容有所轻视。鉴于此,加之此部分内容多属于独立章节,可以适当向后推延呈现时机。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5篇

本单元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组的四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5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有几只灰雀?灰雀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3.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内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地说()地歌唱

二、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1.灰雀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2.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6、小摄影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板书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有礼貌)

7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2.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研究、震(zhèn)惊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

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指导写字,完成作业。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藏”字17画,第六笔为“┖”。“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3.各自抄写。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a.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五、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8*

我不能失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 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 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 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 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 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 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 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人物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事情中的主要人物。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 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

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第二单元复习:教材分析 第6篇

清苑镇中学李秋红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由“认清基本国情”、“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三部分组成。

学习本单元内容,旨在通过学生对基本国情与国策的理解,了解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联系,在学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策后,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同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行整合,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会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理解更深刻。

设计理念:我们共同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和熏陶着我们,通过本课教学,指导学生复习巩固第二单元相关知识,深入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理解为什么我们党和政府要实行这些国策、战略,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把握审题角度,理清思路,总结归纳做题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树立科学发展、持续学习的理念,增强爱国热情,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基本国情,党和国家实施这些国策、战略的原因、意义。教学难点:能够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国家献计献策,同时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单元教学内容理论性相对较强,较抽象,学生接受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学中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采用活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从而达成“在活动中感受、在感悟中体验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的教学目标。

具体作法:

创设情景:通过设疑解惑来帮助学生排除理解的障碍。

图音共享:通过欣赏、感受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主题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深入思考,在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师生探究——生成共识

一、课程导入

1.情景激疑,课程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导入,创设课堂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本课的探究主题《爱我中华》,本课分“自我展示抓关键”和“学以致用展风采”

两个教学环节来学习探究。

3.介绍学生。学生分三个小组,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二、师生探究:

(一)自我展示抓关键

学生活动一:

1.学生分三个小组,分别请小组成员介绍第三、四、五课的相关知识,学生共同疏理本单元的知识脉络。

2.各小组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评价。

自我展示要求:

各小组互相点同学回答第二单元所学到的知识,注意抓住要点,语言简洁凝练。然后对其小组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

评价要求:学生回答声音要洪亮,表述清楚,知识归类要准确无误。

(二)、学以致用展风采

刚才同学们共同疏理了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请大家共同欣赏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教师提示学生欣赏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看——看表演。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喧哗。

2.听——听台词。认真审台词,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反映的什么社会问题)

3.找——找答案。从小品中寻找与课本知识的衔接点,整理成文,形成答案。

学生活动二:表演小品《昨天》。(表演过程中出示相关图片及有关台词,以加深学生印象。

4.经济要发展,环境靠边站,上边有指示,不管咋整,只要你能挣钱。国家要富强,人多

是脊梁,计划生育一边放,只要你敢超生,不管富穷。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我思考:多媒体出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2.主要原因: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心等。

此设计的特点在于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说明我国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重点是在启发和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多边活动中,强调、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规则:

1.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扮演政府官员、环保专家、企业经营者。

2.分组讨论,各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

3.观点陈述分为主题发言和自由辩论两个阶段。

老师应引导学生注意:

1.尽可能从上述案例的各个角度提出观点,分析理由。

2.从“生产的发展”、“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进行综

合、全面的分析。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活动是让学生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是从“个人的、暂时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确立科学发展观。我建议:多媒体出示标题,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案。

政府:国策、战略、科学发展观、立法、加大打击力度等。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淘汰落后设备等。

社会:加大监督力度,倡导发展循环经济等。

教师提示:

政府:国策、战略、科学发展观。

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

加大打击力度等,切实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大创新力度,发展科技,引进高科技人才;

“引进来,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产业;增强企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心。

社会:加大监督力度,倡导发展循环经济等。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两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等。学生活动三:小品《今天》。

循环经济搞的好,有咱政府来撑腰,优化产业调结构,科学发展走在先,企业排污严治理,百姓生活常受益。科学专家支高招,改造淘汰高能耗,发展经济要合理,重在科学和教育。祖国绿化靠大家,爱国之心不缺乏。和谐社会谱新篇,中华大地乐开花。

我行动:学生总结归纳为解决以上问题青少年如何做?

1.树立意识:开放意识。全球意识、忧患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

2.落实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宣传****知识,勇于同****行为作斗争等。

出示《今天》相关图片,学生配话外音:

这是我们用双手和智慧建设的美丽祖国,一条条柏油路平坦宽阔,一幢幢高楼规划整齐有序,绿色无公害大棚红红火火拔地而起,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家园,你看,绿树葱郁掩亭台,花团紧簇曲径迷,高山流水映芳菲,仙客游人不思归。

我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有关台词,总结归纳实施这些国策、战略的意义。

三、生成共识

学生活动四:小品《明天》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畅想祖国的美好未来图景。

老师寄语:一幅幅图片定格着祖国发展历程的美好瞬间,一句句旁白饱含着我们对祖国发展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共同描绘祖国灿烂的明天,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教师多媒体出示歌曲《越来越好》。

板书设计:

口号:学习快乐快乐学习

爱 我 中 华

原因:基本国情

建议:政府(国家)、社会、企业、青少年如何做?

意义:有利于……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

A:现在这社会啊,是:发了海边的,富了摆摊的,穷了靠边的,醉了当官的,就苦了我们这些拎着饭盒上班的;表扬了一些弄虚作假的,提拔了一些溜须拍马的,发财的是一些投机倒把的,倒霉的是一些遵纪守法的;雷锋叔叔不接站了,张思德同志不烧炭了,白求恩也调出医院了,老渔翁都不肯干了,都上哪了:全都经商搞单干了。听说有个什么记者走基层,我给他打了个电话让他上我们这来搞调查,今天回话了,说一会就到,我先到村边去瞧瞧,看来了没有。

B:小记者,走基层,关心百姓身边事,这叫重视民生。大妈,您好啊,是您给我打的电话吧?

A:是啊,你看现在这日子好过了,想吃点好的吧,啥都不敢吃了。

B:怎么回事啊?

A: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

B:啊?

A:你看看,你看看,(出示环境污染图片)这是我们村这几年的变化:经济要发展,环境靠边站,上边有指示,不管咋整,只要你能挣钱。国家要富强,人多是脊梁,计划生育放一放,只要你敢超生,不管富穷。

B:噢,是这么回事啊。

今天正好有这么多同学来搞社会调查,不如咱就请同学们帮咱们想个办法吧。

(各小组讨论分析以上材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再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找政府,找科学专家,找企业家)。分角色提出解决方案。)

今天:记者回访。

B:小记者,走基层,关心百姓身边事,但愿这次不须此行。大妈,您好啊,这次打电话让我来还是为了上次那事吗?

A:可不是嘛,不过,上次你让大家给出的那招啊还挺管用,(赞美政府工作):循环经济搞的好,有咱政府来撑腰,优化产业调结构,科学发展走在先,企业排污严治理,百姓生活常受益。(赞美科学专家)科学专家支高招,改造淘汰高能耗,发展经济要合理,重在科学和教育。(企业家,公民)祖国绿化靠大家,爱国之心不缺乏。和谐社会谱新篇,中华大地乐开花。带你去欣赏一下我们的新家园吧。

出示《今天》相关图片,学生配话外音:

这是我们用双手和智慧建设的美丽家乡,一条条柏油路平坦宽阔,一幢幢高楼规划整齐有序,绿色无公害大棚红红火火拔地而起,你看,绿树葱郁掩亭台,花团紧簇曲径迷,高山流水映芳菲,仙客游人不思归。

明天:生活更美好。

上一篇:农村经济管理局二○○五年工作要点工作计划下一篇:市政府采购中心18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