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2024-0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精选11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1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国培2011小数班范连池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一、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二、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为六年级学习分数应用题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分数,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次体验分数意义的相对性,分数意义范畴开始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的相对性,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通过“说一说”、“画一画”、“选一选”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分析、概括、估计、推理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道分数对应的“整体”不 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也不相同。

四、设计思想:

借助具体的操作活动:拿一拿、画一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不同的整体1,同一分数对应的部分数量不相同。通过部分数量的计算,在学生解释算理的过程,逐步理解分数意义的相对性。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请学生说分数,并结合生活情境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意图:针对前测中学生对分数意义掌握较差的情况,通过课前复习铺垫,强调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关系,进而揭示新课。)

2、探索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总数不同的铅笔盒中拿出其中的1/2,通过交流发现不同,质疑讨论,小结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意图:在操作中强调平均分的过程,弥补前测中所呈现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不透彻的不足,同时体会分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练习活动:

选用教材“练一练”第1、3、4、5题。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学生重点说一说第2、4、5幅图的思考过程。

第2题:先让学生猜测大小是否一样,同时陈述理由,再分一分予以验证。

(意图: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结合前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第1题中第2、4、5幅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度。)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说思考过程。利用课件操作演示,验证学生的推理。

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时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意图:第3题培养学生估计与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第4题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5、全课小结。

请学生回顾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引导学生从获取知识的过程角度谈收获。

板书设计:

整体1表示的总数分数对应的部分的数量

绿铅笔12枝绿铅笔6枝蓝铅笔18枝蓝铅笔9枝 红铅笔12枝红铅笔6枝 不同的整体1,同样的分数对应的部分数量不相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2篇

教学内容: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具:长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分数。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

生:小明和小红要喝一杯水,小明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小红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

师:两个人到底谁喝得多?

生:(①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②把一杯水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其中平均分成2份的,每一份多,所以小明喝得多。)

出图:

师:你们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生:小丽和小凯也要进行喝水比赛,两人都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

师:他们俩喝得一样多吗?

生:(可能是一样多的,也可能是不一样多的)

出示图片中的两个杯子。

师:现在你能回答吗?

生:小凯喝得多。虽然都是,因为小凯的杯子大,所以小凯喝得多。

师:原来相同的分数还表示不同的大小,你对分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分数的再认识

1、出图(书)

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林林和明明各拿一本书,林林说:“我看了这本书的。”明明说:“我也看了这本书的。”

师: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学生讨论)

生:不一样多,因为两个人看的书的页数不同,所以它们的也不同。

2、看图讲故事

出图:

师:你们爱吃蛋糕吗?笑笑就特别喜欢吃蛋糕,她对妈妈说:“我一次能吃块蛋糕。”结果妈妈笑了笑,给她拿来块蛋糕,笑笑怎么样了?这是为什么?

生:(笑笑想的蛋糕是一个小蛋糕,妈妈拿来的是一个大蛋糕)

3、捐款:

师:淘气和笑笑为希望工程捐款,两个人商量好把自己零用钱的拿出来,这两个人捐款的钱数一样吗?为什么?

生:可能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一样的。可能不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不一样的。

师:现在知道了淘气捐了10元,笑笑捐了8元,你知道了什么?

生:淘气的零用钱有20元,笑笑的零用钱有16元。

三、画一画。

1、画一画。

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2、摆一摆。

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生摆)

我的图形的是□□,摆出这个图形。(生摆)

3、圈一圈。

圈出下面图形的,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四、小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3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4篇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第二句話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

二、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师:那么这种“沮丧和灰心”带给 “我”的后果是什么?生2:“不敢在家拉琴,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拉。”

2.第二自然段。师: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生:当时的心里是很愉快的。生:我认为心里是十分激动、神圣的。师:除了愉快,“我”还想……生:拉出美妙的曲子。师:是啊。我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3.第三自然段。师:“我”拉出美妙的曲子了吗?生:没有。师:(指板书)可我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为什么?生:因为老妇人的帮助。

4.自主探究,品读感悟。⑴语言描写。师: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是通过什么方面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呢?生:通过语言描写传达出来的。师:同意吗?那我们就先来找一找老教授语言的句子。学生回答。师: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好吗?一个从“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开始读。(生读)你们真的很棒!师:同学们,听了老人的话,现在你还想溜走吗?生:不想溜。师:为什么?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心动。⑵说变化。师:在老人这样诗一般语言的鼓励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我”不在乎了。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生:自信的力量。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呢?生:早早地来到林子里,我变得勇敢了。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生:家人们表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了什么?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师:非常好!⑶神态描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生:平静。师:同样的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作者语言贫乏吗?不是,相同的眼神背后,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在每次平静的眼神中,老人仿佛在想什么呢?生:第一次: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二次:对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我继续拉琴,她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三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师:“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练琴,得益于自称耳聋的老人对“我”的鼓励。因此,“我”能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练琴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那位老人竟然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孩子们,当真相大白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惊,感慨万千)文章写了吗?(没有)只有6个小圆点,省略号。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生: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师:老人给我信心,给我鼓励,带给我享受,带领我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我的呢?生:一颗金子般的心。

配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总结:文章抓住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一个暖人心的小故事——一个善良的老人无私的关爱,让一个失去信心的小伙子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都会激发我们加倍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感谢这唯一的听众吧!

板书设计: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沮丧 语言描写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5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完成作业,巩固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晓鸿和小明都吃了1/2块蛋糕,谁吃的多?

学生讨论

(2)讲解33页第6、7两题。

本题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二、独立完成《数学课堂作业》

三、讲评课堂作业。

第19课时

教学内容:分饼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知识,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给分数分类的知识.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 新课

1. 把下面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2.观察直线上各分数.

(1)找出比1小的分数写在里,找出等于1或比1大的分数写在○里.

(2)我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把直线上的所有分数分成两类(组)的?(以1为标准划分的.)

3.说一说,里的分数为什么比1小,○里的分数与1又是什么关系?

学生:我是从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看出来的.因为像、、……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都不到1,所以它们都比1小.而像、、这些分数在直线上的位置都超过了1,所以它们都比1大.、的位置正好就在1上,所以它们与1相等.

学生:我是这样想的,里的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若干份,取的份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它们都比1小.而像○里的分数也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但取的份数已经超过了单位“1”或等于单位“1”,所以它们比1大或等于1.

4.找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

教师:同学们说得对.实际上我们已经从直线上直观地看出了里的分数位置都在1的左边(不到1),所以它们都比1小;○里的分数位置有的在1的右边(已经超过1),有的正好在1上,所以它们有的比1大,有的等于1.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比1小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比1大的分数或与1相等的分数又有什么相同点?能把你观察结果告诉大家吗?

学生:我发现比1小的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1.

学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也比1小,但是,它的分子都不是1.

学生:我发现比1小的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一些.比1大的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大一些.

学生:我还发现与1相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样大.

教师:很好.像这些小于1的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比分母小.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我们称它为真分数.所有的真分数都小于1(板书:真分数<1).同学们自己能举出几个真分数吗?

学生:、、、、……

教师:○里的分数我们称它为假分数,谁能像老师说真分数那样把这些假分数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试试看.

学生: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也叫做假分数.(提问:能把这两种情况连起来说吗?)

学生: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有的假分数大于1,有的假分数等于1.(板书:假分数≥1)

教师:同学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假分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它们都大于1),另一种是分子和分母相等(它们等于1).后一种情况往往容易被忽略.请同学们自己举出几个假分数的例子来.

注意:看看学生举例中有没有等于1的假分数例子,如果没有,则要提醒学生举出这种例子.

5.自学,(1)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2)提出自学中的问题请同学或老师帮助.

①真分数都小于1,可不可以说小于1的分数一定是真分数呢?

②我看出这个假分数实际就是2个圆,我可以把写成2吗?

③真分数、假分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④人们划分真分数、假分数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把分数分成真分数和假分数两大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我知道.我们是以1为标准来划分的(指黑板上的直线),真分数全都比1小;假分数都大于或者等于1.

思考:(1)什么条件下,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2)把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还知道了把分数分成这两大类的分类标准是1,并且还自己学会了怎样把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真是不简单!下面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练习,看看哪些同学记得牢,做得好.

三、课堂练习

1.独立练习练一练1、2、3集体校对

2.判断正误.

(1)小于1的分数是真数.( )

(2)假分数大1.( )

(3)假分数大于或等1.( )

(4)真分数小1.( )

(5)大于1的分数是假数.( )

(6)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数.( )

3.教师或学生评价做练习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学生:这节课学的是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我们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填写、观察、比较,找出了真假分数的特征.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知识,我觉得很有趣,也记得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6篇

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

卢士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新版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铅笔偶数枝。教学过程:

一、认识整体“1”

师: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几张图片吗? 生1:“1”

师:对,这四张图片都可以用“1”来表示。师:你能分别表示出每张图的1/2吗?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1/2.师:说的不错,早在两年前的三年级,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画3/4 师:你能用画图法表示3/4。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可以用3/4表示。生2:把四个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三份可以用3/4表示。生3:把12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三份可以用3/4表示。师:说的真好,谁能来总结一句?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活动二:拿铅笔

1、拿铅笔:

师: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文具袋,听清比赛规则,我请大家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注:铅笔总枝数是偶数枝)

师:想一想应该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师: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

师:你能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的呢?„„ 生1:我觉得大家都一样多吧。生2:我认为不一样多。要看全部的枝数。师:比赛开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拿的?拿出了几枝铅笔? 组1:我们把总枝数除以2,拿出了一半是2枝。组2:我们把总枝数除以2,拿出了一半是4枝。„„ „„

2、提出问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发现拿的都是1/2,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3、猜测:

师: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生:我认为每组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师:大家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是不是这样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一看:

4、验证:

师:现在每组的代表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组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4支,全部铅笔的1/2是2支。组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支。组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支。„„

师:假设共有10枝,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

生:共有10枝,它的1/2是5枝,共有100枝,它的1/2是50枝。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说什么在变?而什么没有变呢?)

生1:我发现都是拿出的1/2,总枝数在变,拿出的枝数也在变。生2:我发现了如果总枝数相等时,拿出的枝数也是相等的。

5、小结:

师: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数量不同造成的!也就是“整体”不一样。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四、活动三:画一画 师: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你能画出这个图形吗? 学生画,老师展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大家画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都是由8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生2:一个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五)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师:1/3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画一画。生1:把版报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一份可以用1/3表示。生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一份可以用1/3表示。

2、选一选:

师:第一题根据一根圆木的1/3,你能判断这根圆木有多长吗?(出示课件)

生:选C,因为他的1/3是这么长,这跟圆木应该是3个这么长,所以我选C.师:表述的很完整,请坐,来看第二题:第二题根据一个圆的1/4,这个圆的3/4是多大呢?(出示课件)

生:选B,因为他的1/4是这么大,他的3/4应该有3个这么大。

3、想一想:

师: 想一想下列各图的2/3,他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大,因为他们的大小就不一样,他们的2/3当然不一样大。

4、为了帮助灾区人民,奇思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5,妙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5,妙想捐的钱一定比奇思多吗?请说明理由。” 师:想一想,小组交流(师巡视,生小组讨论)生1:不确定。

师:“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他们整体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整体不确定,那么捐的钱数也就不能确定了。

师追问:能举例说明吗? 生1:假如奇思有10元钱,平均分成5份,捐了其中的1份就是2元,假如妙想有10元钱,也平均分成5份,捐出其中的3份就是6元钱,那么奇思捐的钱就比妙想少。

生2:如果妙想有5元钱,她捐了3份,就是3元钱,如果奇思有20元钱,尽管他只捐了1份,但他捐了4元钱。那么奇思捐的钱就比妙想多。师:他们说得太精彩了!生1的例子是他们零花钱一样多,因为妙想捐的份数多,所以捐的钱就多。而生2的举的例子更有意思,他认为如果他们的零花钱不一样多,奇思的零花钱比妙想多,尽管捐的份量少,但还是比妙想多。这里的“尽管”一词用得精彩,说明他对“不确定”是很有认识的。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结本课知识。生:我对分数又有了新的认识,整体不一样的时候,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一样。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并体会部分的分数相同,整体的个数也相同。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画3/4”、“拿铅笔”、“画一画”等多个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形状不一定相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问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的内容有两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比较难以把握,到底“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7篇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为人热情,头脑聪明,特别的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今天老师想亲自的见识一下,你们有信心吗?事情是这样的: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你认为该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老师这里有他们三个人的投篮情况,咱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数据1:

生1:不马虎,因为他命中次数最多。生2:无法确定。罚球总次数不知道。师: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很全面。看来,只知道命中次数看不出他们水平的高低。关于罚球的总次数老师这里也有记录。(2)出示数据2:

问:现在看看,他们谁的水平高呢? 生1:淘气和奇思。他们失球数最少。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2:我认为应该看他们的命中率。

生得出90/100 84/100 70/100,该派7号队员去罚点球。

师:那么90/100 84/100 70/100分别表示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生:这三个分数表示进球个数是总球数的百分之几。师: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起来一目了然。我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现在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助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题。出示:

品种 实验种子数/粒 发芽种子数/粒 一号 20 5 二号 25 7 三号 50 11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生:一号 = 25/100 二号 = 28/100 三号 = 22/100 28/100 > 25/100 > 22/100 二号种子发芽情况最好。

师:谁能说一说25/100、28/100、22/100 分别表示什么? 生:25/100 表示一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28/100表示二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22/100表示三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25/100、28/100、22/100 表示什么? 生:这三个分数表示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六个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什么?(学生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完成。)

生: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分数还有另外一种写法。以90/100为例,分子90写成90,分数线和分母100写成百分号。(90%)读作:百分之九十。师指名学生板演84%、70%。

师:请大家在本子上把25/100、28/100、22/100 用百分数的形式写下来,并读一读。师:结合刚才的交流,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百分数吗?(集体交流)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师: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中提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师: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渐了解的。

3、反馈练习

师:百分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老师这儿有一些信息,大家读一读,并说一说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①出示39页读一读,说一说。

②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表示什么意义。

4、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我们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又掌握了百分数的读写法。那百分数和分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出示)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①、第一根绳子长()米,第二根绳子的长度是它的()。

②、妈妈买了一些葡萄,重()千克。小明吃了这些葡萄的()。(小组合作研究)全班交流后,师归纳总结。

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对号入座:(请选择合适的数填空)55% 100% 120% 1.7%

①.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②.一本书已经看了45%,还剩下()没有看。

③.开展节约活动以来,本月学校的用电量比上月减少了()。④.某车间机器经过改良,现在每月产量是原来每月产量的()。

2、比比谁最棒

请你在20秒内写10个不同的百分数。

(教师启发学生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让别人猜一猜他完成的个数。)

3、找朋友

百发百中 200% 一箭双雕 90% 百里挑一 50% 十拿九稳 1% 一分为二 100%

3、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机动题)

四、回顾总结

请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愉快占()% 紧张占()% 遗憾占()%老师送给学生一句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18÷20=18/20 =90/100 =90% 5÷20=5/20 =25/100 =25% 8÷10=8/10 =80/100 =80% 7÷25=7/25 =28/100 =28% 21÷25=21/25 =84/100 =84% 11÷50=11/50 =22/100 =22%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

农安镇第一中心校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这一内容。课后,学生个个心情愉悦,嘴里不停地说着:“百分数太有意思了”?听课老师也谈论着课堂的精彩。面对这两种情景,对于执教的 我,也沉浸在愉快之中。经过反思,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我先创设一个情景,播放一段学生罚点球的视频,在出示有关罚点球的数据,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讨论:如果你是我校的体育老师的话你会派谁去参加比赛,在通过比一比看谁的进球率比较好,从而引导学生先找出90/100、80/100、84/100---等分数的共同点,顺势讲解分母是100的分数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写法,接着讲解百分数的写法、读法,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百分数,体会百分数的无限性,为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把板书中的百分数放回“派谁罚点球”这一情景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此时,学生已经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 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 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的。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每人一张调查记录单,每人收集到的事例和数据不尽相同,这种一人一表、一人一例的方法,与全班共同研究一个例题的方法相比,好就好在“迫使”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独立思考,都必须在不同的情境中回答相同的问题,既需要个人独立思考,也可以随时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或同伴请教。大量的实例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体会它的作用和好处。在最后的总结中让学生运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

说本节课的情绪比率,让学生体会学习知识的无限乐趣。

《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反思

农安镇第一中心校

《百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的百分数应用等有重要作用。教材中安排了“派谁去罚点球”的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丰富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其主导思想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通过“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应用”逐步地丰富和达成教育目的要求。

二、说学情。

学生进入课堂,并非白纸一张,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情况等为课堂提供了多元的资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中包括:

(一)生活基础

足球,学生生活较常见,有的学生还乐于参与其中,对于罚点球是不陌生的。生活中存在着较多的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或有所见、或有所闻。如衣服上、牛奶上等等。这些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了生活经验基础,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资源。

(二)经验基础 A、知识经验

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通分知识了掌握,为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特别是通分的知识。B、活动经验

在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意识导向的作用,而众多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也在正面或反面提供了问题索引。为本节课的开展,打下了较丰实的活动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指南,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对于一节课具有重要的导向、评判的功能。本节课,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以及学情之后,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理解感受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和语言合作交流能力等。

情感目标:结合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情感和节约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区别。

四、说教法

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他们渴求“有挑战的学习”,他们渴求能“自己学习”,因此,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思考,在思考中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明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自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合作探究。在“派谁罚点球?”的问题指引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辩论、计算等,来感悟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来突破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多元的训练中,在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等,让学生在探究中一步一步地逼近“数学真实”。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将遵循“感知——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主线来开展教学。

(一)谈话感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收集了百分数的资料,你们都找到了吗?(把它举起来让同学们看看)

谁愿意说说你是在哪找到的? 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百分数,那么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百分数呢?百分数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认识百分数。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情境建构

1、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同学们,喜欢踢足球或看足球吗?在一场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教练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如果你是教练,将会安排哪位球员呢?出示相关数据,让学生分析,学生先自己想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再和小组合作交流。

2、运用生活中的百分数,构建百分数的意义。

师:课前每个人都搜集了许多百分数的信息,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读一读,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互相合作交流你感受到,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合作交流一下。

4、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百分数的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重点介绍%的写法。

教师出示带有情境的一组百分数数据信息,先让学生自读,再提问:读了这些数据发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到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是整数、小数,可以比100大可以比100小,完善对百分数的认识,同时也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数据说说自己的体会,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爱护环境的教育。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区别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纯语言的表达过于抽象,也不利于理解。因此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通过练习的形式解决。

(三)应用提升

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一箭双雕()

利用图形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在应用中对百分数加以巩固,做到数型结合。利用成语来帮助理解百分数活跃课堂气氛。

(四)拓展总结

1、用百分数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或收获进行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8篇

【 教学写真】

(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首先呈现“ 水龙头滴水”动画情境,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 ”的数学问题。

( 二) 小组讨论, 制定方案

通过提问“ 想要收集实验数据, 真的能让水龙头滴一年吗? ”引导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获取数据;利用小组合作形式,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实验具体需要哪些实验工具? 怎样进行实验? 实验的名称是什么? 实验人员如何分配? ”并最终将实验方案填入表格中。

( 三) 动手实践, 收集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选择纸杯插洞做实验, 有的小组选择水龙头滴水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一次性就做好了实验, 有的则反复调整实验方案, 最后也成功了;在收集实验数据时, 负责数的同学不知该什么时候开始数, 小组内就反复讨论;计时的同学和数的同学配合不当, 数据产生了偏差等等。

( 四) 交流反思, 分享成果

首先学生汇报实验的过程:1 分钟漏掉的水有多少? 如何推测出一年浪费了多少水? 等等;然后引导相互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讨论“ 各组数据为什么不一样呢?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数据更具说服力呢? ”最后启发学生将一年的漏水量转化为一年浪费掉了几瓶矿泉水。 于是, 学生需要推算出一时、一天、一个月直至一年浪费了多少瓶。

( 五) 自我评价, 积累经验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说一说自己每个项目都能得几个星, 理由是什么。 帮助学生回顾探索活动的过程, 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要积累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就要让学生全程亲身参与数学活动。

1.明确探究问题, 为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打下基础

明确探究问题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已有的活动经验, 去理解某一现实的情境, 并根据情境提出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所以, 我觉得要明确探究问题有两个难题我们需要攻克:一是, 如何唤醒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二是, 如何帮助学生自己提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上, 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水龙头漏水的短片, 以直观的方式唤醒学生对浪费水资源这一现象的思考。 这个时候, 我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虽然学生可能无法一时半会提出老师想要的问题, 我就在旁仔细聆听, 适时进行指导, 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明确提出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后我就再次强调本节课的课题。 所以关键是要直观和言语指导相结合, 在明确活动任务后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2.亲历学习过程, 在思考和操作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经验和操作经验, 只是这些活动经验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学习需求。所以, 学生必须亲历思考和操作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改组和内化自身的活动经验, 去适应更高一级的学习。 本节课中, 学生已经知道水是如何滴下来的, 也知道应该如何来记录水滴下的情况。 但是, 如果没有水龙头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实验? 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时, 我会引起学生对着问题进行思考, 学生最后得出用纸杯或者矿泉水瓶扎洞来模拟水龙头。

3.改变学习方式, 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合作交流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 一言堂”、“ 学生以个体学习”的学习模式。 合作交流就是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 在课上, 我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制定滴水实验的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想办法;在实验结束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得出我们的结论等等。 这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都能在小组产生不一样的火花, 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实验的理解, 加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4.注重自我评价, 在梳理探究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自我评价是学生主动的对自身的评价。 学生在进行完滴水实验后,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你是否积极参与实验;你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行吗;你们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吗等等。 学生的回答过程, 其实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头脑中回忆着整个实验的过程, 回顾和梳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全过程。 最后, 在评价中总结出成败的经验。 而这一成败的经验就是已内化的了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2]周胜琼.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8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10篇

(一)》

教案

【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的认识

8支铅笔装1盒

/2盒=4支

6支铅笔装1盒

/2盒=3支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第1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什么叫通分,学会通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在通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为下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什么娱乐节目?

生:非常6+1幸运52

师:今天就让幸运带给我们五年级二班每个人好吗?在幸运52的幸运擂台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设计说明:这种比赛关键在平时,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分小组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早已让他们盼望着课的开始,我以主持人的身份调控比赛的时间、顺序,以协作者的热情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分数大小比较)

(二)小组探究,互帮释疑。

师:(出示学校的平面图,上面标出操场、教学楼的面积分别占学校总面积2/9与1/4。)谁能说说是操作的占地面积大?还是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生: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生:操场的占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

[设计说明:部分学生的猜测是错误的,教师欲擒故纵,乘势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引领学生开展研究]

(三)、汇报讨论,教师解惑。

师:谁来说一说,2/9与1/4哪个分数大?

生 1:我们这组用的是折纸法,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9份,取这样的2份;另一张平均分成4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49

[设计说明:有的小组用的是想象法,如吃大西瓜;还有用的是画线段图。老师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如:语言组织、层次是否清楚等,老师可以给小组以加星以鼓励。]

生2:以前我们学过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经我们组的一致讨论,将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

师:那么大家试一试吧!

(学生试做,汇报)

生3:可以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92812==所以> 43693649

生4:可以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22212=>所以> 488949

[设计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根据情况给相应小组加星,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师(小结):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幸运挑战57比较和,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68

生5:可以用5、7的公倍数35做分子,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变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生6:可以用6、9的公倍数54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生7:可以用6、9的最小公倍数18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师:同学们思考生6和生7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

生8:生7的方法好,因为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生9: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按通分的方法我觉得麻烦,由于这两个分数都与1接近,可先用1分别减去以上两个分数,再比较所得差的大小,然后再判断原分数的大小。

517111因为1-=,1-=,>。668868

57所以 <。68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那么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怎样比较?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生10: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异分母分数通分后按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

上一篇:《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00字下一篇:精锐教育初三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