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024-05-16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精选9篇)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1篇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论述了我省近几年来造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作 者:张梁 井艳波 Zhang Liang Jing Yanbo 作者单位:张梁,Zhang Liang(延寿县桃山林场)

井艳波,Jing Yanbo(五大连池市林业局)

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英文刊名: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41(1)分类号:S7关键词:造林 绿化 问题 经营 建议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2篇

河南农科院园艺所果树新品种试验场

王 鹏 王东升

一、发展情况

1.树种品种构成情况:一是杏树以金太阳和凯特两个品种为主,目前栽培面积较大,3年后将进入丰产期,预计鲜果将大量上市,所以生产单位应该考虑对杏果的加工问题,适量发展品质好的品种,不宜盲目大面积发展。二是桃的发展面积在扩大,但桃果老少皆宜,市场容量大,应加强栽培管理,以提高果实的品质来实现高收入高效益。三是早熟苹果销路好,价位高,已引起果农的重视,发展面积有所增加;晚熟品种则内部调整品种比例为主,新增面积不大。四是以晚熟黄金梨和早熟梨为主的优质梨市场行情看好,发展势头比较猛,生产中一定要注意加强管理,否则丰产并不等于丰收。五是以梨枣、雪枣等为主鲜食枣发展面积较大,且梨枣在我省缩果病较重,难以防治,面积不可过大;沾化冬枣品质好,各地正在积极引种栽植,目前面积不大。但鲜食枣的销量有限,生产者须考虑保鲜贮藏事宜。六是葡萄的发展,近几年以晚熟品种红提和黑提发展面积较大,平原地区不可盲目扩大面积,美人指刚刚开始发展,市场行情看好,但对晚熟品种,生产者一定要注意对葡萄的几大病害的防治问题,否则,虽然丰产但效益不一定理想。目前早熟品种的发展刚刚起步,市场前景很好。七是其它果树,如李子、石榴、柿子等也都在稳步发展之中,市场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2.发展方式情况 果树的发展方式主要分三种:一是政策性发展,如结合退耕还林政策,由上级统一调苗,然后分发下去,让农户栽植。这种方式一般只重形式,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往往落实比较差。二是果农自发性的发展。这种方式一般是一户或几户联合建园,因缺乏乡村统一组织,面积多则几十亩,少则一二亩,虽然建园比较下功夫,但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大市场,果品只能靠零售。三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比较适合果树生产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也分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以村委为单位注册公司,反租农民的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定树种品种栽植,统一供应所需生产资料,然后分户管理,果实由村委(即公司)统一组织冷藏、包装、销售,然后村委与农户按协议分成收入。这种形式比较好,易成功。第二种是公司承包土地,建园发展,但因为人力所限,管理往往比较粗放。第三种是村委统一规划,农户承包管理。这种方式参差不齐,有的户管理特别好,而有的则管理很差。笔者认为,建果园,不是种波菜,且不可盲目随意发展,一定要在发展方式上多动脑子,想好法子,再建

园发展。

3.栽培管理情况 栽培管理分四种情况:一是主动与科研大专院校结合,非常重视技术,严格按照科学方法栽培管理,生产者学技术的热情很高,对果树很重视,绝大部分取得了比较高的经济效益。二是马虎栽植,基本放任不管理,广种薄收,收益较低。三是想管好,但不懂技术,盲目管理,效益一般。请技术人员又不愿出技术费。四是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只重视抓产量,不重视抓品质,其结果是产量高,收益并不高。

二、市场情况

1.苹果:一是早熟苹果,品种如藤牧1号、美八等,销路比较好,平均批发价每公斤3—4

元,二是套袋优质晚熟苹果,品种主要是红富士,价格较高,平均批发价每公斤4—5元。三是次品果、烂果不但价低而且难销。

2.葡萄:一是套袋晚熟葡萄价格比较高。如美人指每公斤高达20元左右,大红球每公

斤8—10元,各种无核品种也售价较高。二是保护地半促成栽培的葡萄,品种有红双味、京秀、粉红亚都蜜等早熟葡萄,每公斤售价达10—12元。三是8月份成熟的葡萄,品种主要为巨峰,每公斤售价仅为1—2元。三是次品果、烂果几乎卖不出去。

3.桃:一是中晚熟品种,如松森、仓方早生、丰白、赤月、美香、国庆红等,每公斤售

价达3—4。二是极早熟品种,如优系早丰甜、五月火等,每公斤售价3—3.5元。三是6月中旬的桃,品种如雨花露、砂子早生等,因前些年栽培面积大,价格持续走低,每公斤售价仅为0.8—1.2元。

4.梨:一是砀山梨,栽培面积大,品质一般,价格持续下降,每公斤售价仅0.6—0.8元

左右。二是优质品种,如黄金梨、大果水晶梨、早红考蜜思等,新栽植的幼树大部分没有形成商品产量,仅有少量果品上市,价格特别高,每公斤售价达8—10元。

5.大枣:一是干枣价格比较稳定,多年来每公斤一直保持在8—10元。二是鲜果价格因

品种不同差异比较大,优质冬枣价格高达每公斤15—20元,一般品种每公斤1.5—2元。

6.其它小杂果类,如石榴、杏、柿子、核桃、李子等优良品种,其优质果品市场价格可达每公斤6-8元,市场行情也看好,销售量逐渐增加。

三、经验与教训

1.成功经验:苹果、桃、梨、葡萄、柿子、枣等,河南省内都有亩产值万元甚至几万元的成功典型,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科研等技术单位密切结合,非常重视技术,科学管理。这部分果园效益普遍比较

高,亩产值一般在3000—5000元之间,个别典型亩产值达几万元。

二是乡村领导高度重视,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真正想为农民办实事的。他们往往能够

对所属的土地进行统一调整,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总体管理水平比较高,效益也比较好。

三是个别果农特别钻研技术,主动与技术部门结合,取得了亩产值几万元的高效益。

2.失败教训 多年来,果树发展大起大落,成功见效益的果园面积并不大。若以每年发展100万亩的面积算,大约能够见效益的只占20%,而余下的80%不是几年后拔树,就是荒抚无人管理。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政绩强迫性发展果树,农民思想工作没做好,农户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被迫在麦田里,挖两锨土将果苗草率浅埋,其结果是死一部分,没死的那部分也长得细瘦弱,次年也不管理,等检查过后即拔树。这是果树发展失败的一大原因。

第二,重栽轻管。下功夫种植上了果树,但后期放松管理,或干脆不管理,其结果是即

使是优良品种也结不出优质果实,效益很低,最终对果树失去信心而拔树。

第三,技术措施得不到落实。不少地方果农连基本的果树栽培技术也不懂,树长疯了,满树徒长大枝,每年开花而收不到果实,几年搞下来,投资不小,功夫不少,收益不大,末了拔树。

四、今后发展果树的几点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果树

无论以乡村为单位,还是公司个体户发展,首先要到几个大型果品市场进行现场调查,依据市场分析结果,再选择树种品种。调查时要客观全面,不能片面看待某种果品。有些品种价格很高,但市场份额占有率很低,大面积发展也许造成销售困难。而有些品种价格较低,但市场份额占有率较大,可考虑多发展。

2.以本地的自然条件为基础,选择树种、品种

要充分认识到河南省在全国的地理区位,弄清我们本省的优势和劣势,再做选择。具体

地讲,我省处在北方落叶果树适宜区的最南沿,应该认识到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另外我省交通位置处在全国的中心,南北东西调运极为便利。同样的品种,在我省的成熟期比河北、山东要早上市7—15天,比北京、东北、西北早上市20—30天。有利也有弊,那就是同样的品种,我省果实的品质比外省要差。那么我们就要抓住这一特点,抢占南方(即长江以南对北方果品需求量极大)的市场,在山东、河北等北方省份,同一种品种还未成熟时,以优质的果实推向市场。

3.以公司加农户,或以村镇为单位统一规划再承包给农户的方式,发展果树。

制约果树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我们认为,最大的原因即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组

织形式。目前农村土地分包给了各户,种植规划比较困难。而果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当

年种当年收的农作物和蔬菜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块地里,既有葡萄,又有苹果、桃等多种果树混栽,其后果是病虫交叉危害,管理不方便,果实难成大市场。所以要真正想靠发展果树发家致富,富裕一方,创建利用利民的政绩,乡、镇、村级的干部,务必在组织方式上狠下工夫,兼顾到集体和个人几方面的利益,充分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调动农民潜在的巨大潜能,走统一规划、统一树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这一条,只有这样,果树才能健康高效发展起来。

4.转变观念,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果树

各地都在发展果树。今后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无情。所以发展果树的起点标准一定要高。

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种品种要选择优良的。二是栽培技术措施方法要先进。如地膜

覆盖、套袋等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出真正无公害的果品,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5.技术做依托,专家做后盾,发展果树

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和轻视。从国家到各省都有专业果树科研机构,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

作。俗话说隔行不取利。大多数农民祖祖辈辈种植农作物,对果树其实不甚了解,又不愿花钱请技术人员,其结果是大多数以种植失败而造终。近些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很快,果树当然也不例外,新的修剪技术、病虫防治、化控物控等技术在果树发展中起到了很关健的作用。大部分生产者只注意引入新品种,而对新技术却不甚了解。果树栽培是很专业的一门科学技术,生产者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

6.设施果树栽培方兴未艾,前景光明。

包括大棚、日光温室、避雨栽培等设施,在果树栽培上的应用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如设施草莓、葡萄、杏、桃等,都有其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要注意,设施果树栽培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更严。无技术者最好先学习再建植。

7.选择适合加工的树种品种,发展果树。

如柿子,可规模化发展,柿子醋市场前景很广阔。我省几家柿醋加工厂效益都比较好;

二是建立果汁加工生产的龙头企业,发展适宜制汁的桃、苹果、草莓、梨等品种。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3篇

1.1 小区绿化设计存在盲目性

小区绿化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的绿化部门或投资者未能对小区原有的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分析, 对所选用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对环境适应性未作细致的考虑, 就盲目地进行绿地规划设计, 或照抄照搬, 缺乏地方特色。一些设计者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认为只要种上草, 栽上树, 绿化目的就达到了, 没有考虑对人产生的影响及站在居民的角度感受一下, 造成了小区有些绿化树木生长不良, 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最终还导致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差。

1.2 植物景观单调, 绿化树种单一, 生态效益差

开发商为追求短期效益, 将小区中的绿地铺成一片大草坪, 上植几株乔木, 或几丛灌木, 结构简单, 层次感不强。小区绿化大都采纳相同的植物等以配置模式, 造成了“千区一面”的居住区环境绿化现状, 能体现我市地方特色的一些乡土树种如臭椿、苦楝、榆树、国槐等在一些小区绿化中得不到重视和全面体现。常绿树比例小, 冬季缺绿现象较突出, 草本花卉应用种类较少, 大都采用鸢尾、萱草;小区绿化过分注重草坪热, 而忽视乔灌草复层结构群落, 导致景观单调、病虫害多, 群落稳定性差等问题, 生态功能指标也大大降低。

1.3 园林养护相对滞后

在小区绿化调查中, 常会看到树木出现枯死、半截的现象, 一些树木病虫害较多;绿篱因缺乏修剪而生长不整齐, 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草皮斑秃严重, 花池、花坛内有垃圾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 重建轻养。追溯起因, 一方面缺乏园林绿化专业队伍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缺乏大量资金的投入, 再者居民环保意识差, 乱扔垃圾、折枝等破坏环境现象较为严重。

2 科学建议

2.1 了解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 系统规划, 以人为本, 合理布局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前应对小区原有的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分析, 对所选用植物本身生态习性、对环境适应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应充分了解。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应与栽植地立地条件相一致, 这是生态园林的基础, 也是园林植物发挥生态效益的基础。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居住小区各类绿地要进行系统规划, 合理布局。绿化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 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 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 避免盲目设计。植物的配置要遵循生态、美化、经济原则, 以最大限度发挥绿化在观赏、卫生防护、园林生产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生活场所, 极大地改善、丰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2.2 乔灌草科学搭配, 立体与平面绿化相结合, 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绿量

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 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复层群落结构不仅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绿量, 还能在土地利用紧张的情况下提高人均绿化率。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 增加城市绿量, 这是提高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标志。同时多采用藤本等攀援植物和各式藤本花卉如茑萝、大花牵牛等进行墙面、阳台、棚架的绿化、彩化, 有条件的小区可大胆尝试屋顶绿化, 丰富居住区内空间景观, 营造舒适怡人、自然和谐的生活空间, 从而达到多样化的生态效应。

2.3 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当引进已驯化的外来树种, 注重宿根花卉的应用

乡土树种不仅能够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有很好的适应性, 而且对于不良环境及病虫害方面具有较强的抗性。我市可供选择的乡土绿化树种有榆树、苦楝、池杉、水杉、落羽杉、旱柳、枫杨、擦木、椿树、刺槐、构树、桑树、马尾松、油松、大官杨、加拿大杨、海棠树等。乡土植物种植后能在短期内体现地方特色, 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为丰富植物种类和丰实度, 可适当引进已驯化的外来树种;为避免冬季单调的景观, 还应控制常绿植物在数量和种类上的比例。宿根花卉由于具有使用方便, 一次种植可多年观赏、对环境要求不严、管理简单粗放、种类繁多和抗性强等优点, 再者花的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 在心理活动中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对人的健康有益, 可适于在居住区内大面积的种植, 不仅能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 而且种植方式多样, 同时其观赏期不一, 可达到三季有花、丰富季相景观的要求。

2.4 加强养护管理

居住小区绿地的绿化效果和功能的体现不是竣工后就立即得到的, 后期的养护管理使绿化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绿化建设要做到“三分建、七分管”。好的园林作品, 不仅需要精细的施工建设, 还需要精心的管护, 才能巩固绿化成果, 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因此在进行居住区绿化建设管理时, 要加强养护管理, 加大定期监督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 切实重建重管。

摘要: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使用率最高的绿地类型。它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从绿化设计、植物应用、养护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绿化,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4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 问题 解决方法

城市园林绿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强化和规范园林工程项目的施工控制与管理,提高质量、提升速度、降低成本、做好养护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应该抓好的重要工作。

一、园林绿地养护存在的问题

1. 行业缺乏规范性,行业管理不严。

城市同林绿地建设同建筑相比,少了许多规范,责任小以及可改造性强,致使各方面的干预增多,施工监管不严,导致绿地作品质量和绿化植物长期质量难以保证。

2.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不规范。

在许多城市的园林行业中,由于设计人员缺乏调查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盲目追求档次,只注重城市园林绿地的豪华、宏大、形式的新颖,对绿地的功能、作用、内涵却置之不理.决策者通过高档次的景观设计来显示业绩,而设计人员为了迎合领导,赢得工程,也不惜花费大力气来创造高档次的景观.最后导致园林景观观赏效果降低,而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如在植物运用上,新优品种缺乏;在材料选择上,新材料、新产品开发不足。

3.养护技术不规范。

目前的绿地养护手段落后,操作技术大都采用传统的方式。沉重的体力劳动在养护操作中占很大比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还很少进入绿地养护领域里。养护质量标准的科学含量不高,往往停留在“没有枯枝烂叶”、“土壤不板结”等水平上 没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养护仍停留在粗放管理上,技术发展相对滞后。

4.植物种植的土壤条件恶劣和种植后保养未跟上

在城市扩建或新兴城市的建设中,地基的填充物多为城市的生活垃圾或者是旧城区改造中产生的废料,有的地段地势相差比较大,

这意味着需要填充更多的垃圾或废料,而这样就根本没有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虽然一些城市会在填充垃圾或废料的上部覆盖一层土壤,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植物生长的问题。此为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一些绿化工人在栽培植物时,为了省力树坑穴位挖掘较小或较浅,植物的根系没有完全舒展开来,经常存在窝根现象,植物种植以后没有设置专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及时施肥浇水,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成活率低下的因素。即使植物幼苗得以存活,也因没有及时的给予施肥料,也非常的瘦弱,抵抗能力差,极易发生病虫害,由此也可能造成植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总之,城市园林建设中栽培的植物是工人依据城市规划栽植的植物组的群体,如何提高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质量和提高植物栽培后的养护工作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改进绿地养护的几点措施

1. 制定符合园林行业目前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使行业制度尽快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要确立绿化养护工作的法制地位,把“依法治绿”延伸到“依法养绿”,实现有效的管理,建立配套的细则。

2.拓宽城市园林行业的研究范畴,将高质量的系列产品应用于城市园林建设。在城市绿地的建设上,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计出符合市民要求的绿地养护作品。

3.坚持因地制宜的进行园林绿化建设。这样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可丰富品种资源,体现生物多样性。如乔木宜选择遮荫效果好、树形美观和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品种;绿篱和观叶灌木宜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

4.提高科技水平是提高绿地养护质量的关键。加强绿地养护的管理措施,促进养护技术的发展,提高绿地养护的科学技术含量,从而使绿地养护技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5.要保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

城市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城市地貌一般比较单一土质条件差等缺点,因此适合该城市的植物物种相对稀少,城市园林形成的生物群落结构比较脆弱,很容易导致树木死亡和草场退化,发生病虫害等情况,城市园林稳定的基础是园林建设中栽培植物的物种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有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所以,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必须要坚持各物种之间种植相互搭配,保持园林建设的物种多样化,这样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得以加强,使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风光,四季更替,鲜花绽放、绿色长存。

居民才是城市的主体,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必须要符合居民的心理要求。园林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城市中的每一处的园林建设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要考虑到人的视觉、行为和心理感受,建设具有独特景观的园林,让居民从身心感受到园林给其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园林建设的人性化。不管怎样奇思妙想的设计园林景观,都需要考虑到居民随时随地消遣,时时刻刻让居民留恋园林景观中的美景。让每一位居民身處园林有一种园在画中,人在画中的感觉。只有这样,园林建设从人文方面才可以说是成功的。总之,一座园林的建设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把人的满足作为园林建设每时每刻的追求。

6.根据城市历史文化底蕴,选择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

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城市园林建设也必须考虑到该城市的特色,城市特色因素也要充分融入到栽培植物的选择上,苗木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因为这些苗木能够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成活率高、成长迅速等优点。此外,栽植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还有其具有对本地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城市园林建设中一般都是以乡土特色植物为主体,也可以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这样可以增加整个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外来树种的引进也向市民展现了乡土植物以外的生物群落外貌。

参考文献:

[1]胡自军.园林施工管理.中国林业出版社.

[2]田建林.园林工程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5篇

我省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张小海

一、我省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英语教师师资水平有限。一些现任中学英语教师是专科毕业或者通过进修达到了本科学历,还有相当一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或是非英语专业毕业,或是非师范专业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很难适应当前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其文化素质、语言水平和教学水平都需亟待提高。

2.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在内地英语教师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我省的很多英语骨干教师调往经济发达地区,而州县的优秀教师又涌向西宁。一些学校严重缺乏英语教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观念滞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习惯以语法系统为线索,采用以讲授为主的精读教法,强调规则,着重分析。而很多教师为了应付笔试,不注重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讲述的大都是语言句型和条条框框,大量的“题海”战术使教师不能或不愿去透彻掌握和理解教材,因而在处理课文时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呆板,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4.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尽管各级教研部门每年都组织一些培训活动,但缺乏长期、有效且具有实践意义的培训机制,大都是偏重于教材培训,而且时间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5.缺乏有效的教研机制和专业引领。有的学校的校本教研管理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虽然教研活动能够按时开展,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往往过于传统,主要以听课、评课和完成学校要求的教研任务为主。又由于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没能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与习惯,使得部分英语教师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意识,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学生英语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不得法

1.英语课堂大班现象给教学带来的问题。目前,很多学校班级人数大多在60人-70人之间,有些班级甚至超过了70人。班级容量过大,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语言实践机会相对减少,教师与学生交流指导的机会少,情感联系相对减弱,学生容易产生被忽视、冷落的感觉,不利于良好语言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

2.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由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致使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这种单调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

一、语言交际能力弱。再加之教师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应试上,课堂教学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接触的不是鲜活的语言素材,训练的不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和简单也是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作业内容仅限于英语学科教材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或抄写单词句子,或背诵对话课文,仅仅强调语言层面的死记硬背和机械操练。这种缺乏个性化、层次化的作业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厌学的心理。

4.英语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相对发达省份,我省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英语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很多学校对英语校园文化的建设也重视不够,这使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发挥出来,也很难使英语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学用英语的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师资队伍补充机制

根据我省英语教师短缺的现状,建议适当增加英语教师岗位编制比例。同时根据我省英语教师城市流向内地,农牧区流向城市,西部流向东部,小学充实初中,初中补充高中的现实,建议青海师范大学英语师范生试行免费教育,一方面吸引优秀人才充实英语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用政策留住人才。此外,根据我省农牧区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的现实,今后在录用英语教师时,应严把准入制度的关口。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1.建议设立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专项经费,力争在3-5年内对全省中小学英语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一轮全员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培训经费投

入,将理论性与实践性培训,校本性与考察性培训结合起来,加强对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及语言技能的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阔英语教师眼界,提高教学水平。还应建立起城乡中小学外语教师学习交流机制,并在岗位比例和岗位津贴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程,力争2-3年内使每所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都有1-2名英语骨干教师。

2.针对我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升语言素质、提高教学技能、更新教学理念、拓展视野等实际需求,建议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和发展计划— “中小学英语教师高级研修项目”,促进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先进的语言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掌握符合外语学习规律的教学手段和技能,提高教师对自身职业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3.建立和逐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推动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研究培训机制和成长机制,营造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学习型组织。

(三)加强教研工作,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省教研室应成立全省英语教学名师讲师团,并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深入基层巡回讲学、听课、评课、指导教学,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名师优课的送教下乡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切实加强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开展以优带差、以高带低的帮扶帮教活动。

2.构建起我省的英语教研网络。各级教研部门要培养、建立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质的英语教研员队伍,逐渐形成以省教研室为龙头、以州(地、市)教研室为骨干、以县(区)教研室为基础的三级中小学英语教研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教研活动。

3.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开展各种教学课题研究,大力提高英语教研员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根据英语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坚持以研究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推广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以专题研讨和微格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总结教学经验和开展小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鼓励英语教研员、英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使他们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教学,在研究中提高。

4.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大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工作,每年都应积极组织专家讲座、学术研讨、专题讨论、教研沙龙、教法推介等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充实英语教研内涵、提高英语教研质量。各级教研部门还应积极搭建平台,定期组织一些有推动力和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催生英语教师成长,如举办英语观摩课、研讨课、优质课评比、大比武以及技能展示活动,促进英语教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四)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用英语的积极性

学校应想方设法创建校园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使校园处处展示英语教学特色。如通过外语广播、外语校报、西方文化展览、外语周、外语角,创设语言使用环境,营造语言文化氛围;通过英语演讲比赛、外文歌曲演唱大赛等口语类活动促使学生开口使用英语;通过板报比赛、英文书法比赛等动手实践活动,展示学生英语才能;通过英语讲座和论坛,提升学生英语文化素养。

(五)进一步强化考试评价导向的科学性

各级英语教研员和学校教师要加强英语测试及命题研究,要用科学的评价思想、评价手段、评价方式测量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力求对英语教学起到一个积极的导向作用。

(六)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作用

各地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其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要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三种模式”(计算机教室、地面接收站、光盘播放点)为依托,通过光盘教学,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缩小城乡之间在英语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6篇

题与建议

日前,为做好**关于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就此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调研认为,自**年**月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关于医改工作的具体部署和采取的各项措施,符合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方案设计科学,实施路径正确,为下一步**继续深化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总体上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地进展也不平衡,一些制约改革进程的深层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全面推开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

1、基本医疗保障在具体实施中覆盖不够全面。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虽然在理论上实现了全覆盖,但就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言,是依托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的背景针对正规就业者建立的,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和困难企业职工未能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而近年来出现的大量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在参保以及转移、接续医保关系等方面的规定,具体执行中未能得到切实落实。基层反映,三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制不同,衔接不上,而新农合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参保率,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参保率难度较大。在调研中已经发现,个别地方为了完成参保率的指标任务,不能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在解决群众自愿参保的具体工作中方法过于简单,容易引发矛盾纠纷。

2、制约基层医改进程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尚待细化。现行的绩效考核配套文件的规定比较原则,两级考核特别是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现例可循,综合评价、合理量化的具体操作办法需要尽快建立健全。二是乡村医务人员仍存在后顾之忧。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问题长期游离于现行体制之外,目前我省已有部分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可以参保,但大多数县(区)的乡村医生因政策实施面的限制未能参加此项养老保险。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未能解决。多年来,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只能靠自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器械采购等,形成了沉重的债务。据省卫生厅统计,**年全省仅乡镇卫生院的历史债务高达**亿元。医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收支两条线”,而财政补偿并未将其债务纳入统筹考虑范围,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

3、中医药医疗服务特色没有凸显。中西医并举并重、同步推进的要求在基层医改工作中未能得到完全落实,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中医药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与改革。一方面,一些中医院的管理者重视增加经济收入、忽略内涵建设,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不少地方过分依赖现代化诊疗设备来获取收益,从而逐渐失去“中医药为主、专科专病诊疗”的特色,出现“西化”倾向,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医医疗服务资源总量在现行医疗服务体系中所占比例偏小,城乡基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还十分薄弱,据统计,**年全省中医医院**所,仅为综合类医院的**%,加之本身基础条件差,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人才缺乏、人才断档现象较为突出,距实现“到**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个标准化中医科和**名以上中医执业医生”的目标任务,不少地方有较大差距,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值得关注的是,我省的中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与我省中药资源大省的地位不大相称。

4、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多年来,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分布不均衡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同时由于政策支持力度有限、管理不到位等,社会资本举办的各类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总体上仍较为缓慢,群众看病依然过度依赖于公立大医院,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据省卫生厅**年统计资料显示,全省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有床位**张,而社会力量及个人举办的医疗机构仅有床位**张,仅占全省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医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都将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民营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5、经常性的财政投入机制有待建立。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级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我省各地的区域性差距较大,多数地方财力仍然较弱,尤其皖北一些县区,财力只能“保吃饭、保运转”,加上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地方需要对各项社会事业配套的资金也逐年增多,基层财政负担较重。调研中,财政状况较好的**县**年县财政要为医改新增投入达**万元;国家贫困县、人口又较多的**,今年为实施医改要新增投入达**万元,均认为财政保障压力很大。在推进医改过程中,省、各试点县(市、区)以及从**月**日开展基层医改的县(市、区)均是通过临时调整年度预算、优化支出结构,才得以保证医改工作顺利进行,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亟需建立经常性的财政投入与保障机制。另外,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后的业务收入中,再按**%的比例计提医疗风险基金,客观上也造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转资金进一步减少。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建议:

一要加强统筹规划,着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界定医疗保障体系不同层次的功能和定位,使之保障主体明确、保障责任清晰且政策相互衔接。一是完善制度方案。各级政府应增加投入,分类指导,将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切实将包括学龄前儿童在内的城乡非就业居民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农合,全面落实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统筹力度,积极探索、推进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逐步改变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公平性。二是完善配套措施。要加大各类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和网络结算系统的整合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节约管理成本;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措施,着力解决几类群体的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特别是跨城乡、跨区域流动人口的医保关系衔接问题;积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三是完善筹资机制。要加快建立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严格执行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纠正单纯追求参保率的错误做法。

二要完善配套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改革进程的现实问题。一是尽快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建议省直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制定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的指导,进一步完善体现效率、兼顾公平的绩效工资制度,及时兑现绩效工资;适当提高激励性工资所占比例,建立健全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二是妥善解决乡村医生的待遇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在省补助的基础上,增加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标准,对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设备购置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要加大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妥善解决村医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三是积极化解基层历史债务。建议可参照(或参考)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办法,依法、合理地界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历史债务,通过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轻装上阵”创造条件。四是逐步完善医疗风险防范机制。改革医疗风险基金计提办法与比例,由市县二级政府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出资、在市级范围内统筹建立医疗风险防范基金;鼓励开展医疗责任保险、建立第三方调处机制等多种形式的医疗风险防范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三要突出特色优势,着力推进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支持和加快中医药发展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切实把发展中医药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中西医并重、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加快服务机构建设。要切实加强县级中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县中医院对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一体化管理,把中医药服务能力纳入标准化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考评内容,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的网络。二是推进中医药技术应用。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各类中医药专业人才;要继续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实用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基层中医药工作队伍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发挥中医医院在中医药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把各级中医院建成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基地、培训基地和创新基地。三是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和省级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建设;以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利用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四是大力促进中药产业快速发展。要做好省中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订,继续加大国家发展中药产业的政策、资金争取力度,支持亳州中药特色产业基地等做大做强;利用市场机制,鼓励中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走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制药企业实行优化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注重培育大型中药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加快我省由中药资源大省成为中药经济强省的发展步伐。

四要强化民生理念,着力完善与医改相适应财政投入与保障机制。要树立“民生投资是高回报的投资”、“人民健康是产生生产力的根本”的新理念。一是强化财政投入职责。要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投入主导地位,切实把握好资金投向,加大对公共卫生、重点领域、基层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促进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二是落实财政保障政策。要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支出及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产生的经常性收支差额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进一步加大省内经费统筹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尽快建立健全医改资金经常性的财政投入与保障机制。三是提高财政投入效益。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财政补助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补助需方等多种形式的政府卫生投入方式,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转变和效率提高。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7篇

—公用事业市政设施管理股

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对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城市排水设施主要包括城市排水管网(雨箅子、雨水井、检查井、排水口等)、河道、防洪设施。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排水设施功能,确保城市排水设施畅通,保证雨污水管道的完好,减少城市道路积水现象,发挥城市排水设施功能,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我股室结合实际情况对城区排水设施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分析如下:

(一)县城区排水管网现状

1、城区现有排水管道合计长 公里,其中污水管道合计长56 公里,雨水管道 公里,雨污合流管道合计长 公里,雨水管道(包括雨污合流管道)城区内所有雨水排放河中,污水管道将城区的污水收集,经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东江流域。

2、城区现在城市防洪设施共3处,分别是五行园小游园、东泉小游园、云头桥公园。

3、中心城区河道共6.6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九塘江、寿江、浙水江),河道临近菜市场、居民区,导致各类杂物、生活污水、垃圾淤泥、两岸杂草和生活垃圾乱扔乱倒,对河道造成堵塞,水资源带来污染。雨水季节,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道淤泥出现大面积堆积,河道被堵塞,河床变高,雨水不能及时排出。

(二)城区排水设施建设未统一规划管理

近年来,加大了对排污设施的投资,配合城市道路的建设,铺设了大量的污水管线,并修建了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区内一部分污水得到了处理。但随着老城区人流量增多、建筑增多、排水管网建设时间长,排水沟小,积压淤泥较多,容量不足、雨污不分离和管网系统复杂且缺乏相应的管道资料,所以缺乏养护管理,造成管道漏水或堵塞严重,管径偏小,生活污水不能尽快排除,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排污系统,大部分污水仍排入雨污合流或直接排入水体。县城内学校、宾馆、餐饮、洗车等用水排污量大,部分场所排污设施不完善,沉淀池、化粪池未设或未按标准建造,时常引起堵塞外溢,污染路面,炎热季节,臭气熏天,给路人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城市市容。其中第一完全小学北门未按要求连接地下管网,导致污水外溢严重。

城区部分道路由于县自来水公司、电力部门地下管线(包括自来水管、弱电管线等)施工处理不当,占用排水沟,严重阻碍了排水畅通。

另外新城区管网连接存在问题,道路与道路联接处排水设施未接通,如三江大道与卢阳大道、三江大道与新建滨河 2 路、汝城大道与津江路等交汇处,其中汝城大道管网低于津江路70CM左右,三江大道与人民医院段堵塞500余米,山体绿植被损坏,施工不规范或人工挖掘的沟渠将山体底部切断,在雨水浸泡和岩土风化的影响下,坡体内聚力明显降低,导致坡体失去受力平衡,导致坡体松动和下滑。其中汝城大道、桂枝路、三江大道、九龙大道等路段遇连续暴雨时,易引起突发性山体滑波。

(三)排水管网养护工作未严格落实

日常养护工作是保证排水管寿命的有效方法,排水管道的渗漏检测则是一项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如果管道渗漏严重,将不能发挥应有的排水量。但目前由于缺乏资金保障及技术支持,排水管网的养护工作难以落实,养护单位对于地下管网的实际状况不了解,养护工作难以发挥作用。此外,许多小区对于雨水与生活污水的分流工作都没有落实,下游的分流管道自然无法发挥作用,生活污水也由雨水管道排出,积累了大量的淤积物,雨水管道的排水断面会大幅减小。

(五)管道堵塞的原因分析

1、道路坡道偏小、流速偏低以及增设交叉井造成管道堵塞。

2、管道施工时未按标准施工,管道承接不严或清理不干净,接口处有砂浆或土石挤入下水道,造成下水道的沉淀与淤积,久而久之,发生堵塞。有些施工单位随意将泥浆水、水泥等直接排入污水管道中,造成管道堵塞。

3、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进入下水道,卡死管道而造 3 成堵塞。市民对排水系统不加爱护,各种食物、残渣、油脂结成块堵塞管道,有的甚至污水没有将沉淀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排水主干管道中,造成淤泥堵塞。

4、管道使用年限较长,一些树木的须根伸入管理缠绕管道壁造成淤堵,一些菌类植物在管道中大量繁殖,久之形成了堵塞。

(六)排水防涝管理相关制度建立不完善

建立了排水设施施工备案及施工排水许可制度,但不够完善,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管理制度未严格落实,严重影响了排水防涝管理工作的开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城市重要道路、关键易涝点进行实时监测是保证排水防涝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但监控探头安装过程中,位置不合理导致探头没有达到预期的监测效果,影响探头观测的精准度,排水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七)相关部门间的联动机制不健全,排水防涝管理工作中协调性不佳。

城市的防汛设施管理工作职能划分不够明确,相关部门间的联动机制不健全,实际的防汛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工作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汛工作的正常开展。

(八)预警预报信息准确度有待提高

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是导致城市出现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气象监测点的分布及监测工作还存在着比较许多的漏洞,而气象 4 灾害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预测工作比较复杂,预警预报信息准确度不高。相关部门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城市气象监测网络,积极引用先进的气象预测技术及设备,提高预警预报信息的精准度,更好的为城市排水防涝管理提供服务。

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现建议如下:

(一)全面普查城市管网,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对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体、排水口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管网等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制定城市排水防洪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排水出路与分区,科学布局排水管网,确定排水管网雨污分流、管道和泵站、河水清淤与治理等排水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加强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将城市排水防洪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服务网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建立完善的水位调控和预降方案。加强对河道水位的调控,充分发挥城区河道的作用,理清相关单位的职能分工,针对城区河道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位调控方案,挖掘城区河道蓄水及输送能力,对于提高城市排水防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更加有利。在城区排水、内河控污、景观建设等等工作中,建立明确的管理机制,有效的协调好长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与短期的防汛安全工作之间的关系,在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城区河道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为了满足河道的排水需求,可以提前开启截污闸门,暂时不考虑排污问题,但在正常天气下,必须做好截污工作,不得 5 随意打开截污闸门,保护水体环境。河道景观尽量布置在堤岸上,非主干行洪河道可以适当布置,为了保证内河河道的防汛安全,可以设计多级堤岸。

(三)建立健全的联动机制,为排水防涝部门之间协调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各单位要把城市排水防洪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的紧迫任务,切实落实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排水防涝工作行政负责制,明确城市排水、建设、交通、水利、气象、消防、环卫、防洪、市政等部门是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在城区防涝与水利防汛工作中,各主要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将城区防涝与水利防汛工作衔接起来,明确城市排水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建设部门要加强统筹,指导监督城市排水防洪规划、设施建设和相关工作,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堤坝等防洪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其他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城市排水防洪工作。

(四)完善防汛防台应急机制及相关的城市排水制度条例。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制订、完善城市排水和暴雨内涝防范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针对城市交通干道、低洼地带、危旧房屋、建筑工地等重点部位,要切实防范,设立必要的警示标识;要加强应急能力的教育和预警信息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结合国家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修正自身的相关制度条例,严格落实排水许可制度、城市污水监督检查制度、排水设施验收制度等等,6 提高城市排水防涝管理工作的效率。

(五)加大防洪防汛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排水管网的养护及河道的清淤工作。排水管网是城市的血脉,它们的养护清淤工作十分重要,应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落实日常的清淤养护工作,基于此,城市政府部门应加大防洪防汛工作的资金投入,完善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其他城市在排水管网养护清淤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做好日常的清淤养护工作,尽可能延长排水管网的使用寿命,保证管网排水通畅。此外,内河河道清淤是提高河道行洪及调蓄能力的有效方法,相关部门必须对城区内的河道进行系统的规划,保证清淤工作顺利开展。

(六)加强排水管网的日常巡视检查。成立巡查小组,对巡查人员开展专业的技术培训,既能熟练掌握管道检查的基本技术,又能熟知必要的专业知识。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把检查井、雨水口坍塌及井箅等市政设施列入检查重点。检查井、雨水口坍塌及井箅丢失、损毁不仅容易造成排水不畅,更容易影响交通和行人的安全,发现问题应及时更换和维修。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8篇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问题,对策

水运建设行业是最早全面开放、最先实行招标制度的行业之一。随着水运工程招标投标实践活动的全面推行和招标制度的不断完善, 招标已经成为水运工程建设活动的重要内容, 对保证工程质量和控制工程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运工程招标活动总体情况良好。但是,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水运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任务重, 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等原因, 水运工程招标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未批先招、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不合理低价中标等违法违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整顿和规范水运建设市场秩序, 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促进水运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当前工程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当中实行招标制度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通过招投标的形式, 实现工程项目的优胜劣汰, 使资源的应用分配更加趋于合理化。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仍然处于一个发展阶段, 现行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这也就使得一些地区存在违规竞标的现象, 给日后的工程施工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以下就对目前水运工程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1 随意改变招标方式

根据国家颁布的《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现阶段主要实行的招标方式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形式。其中如果在工程建设项目当中国有资金占主导地位时, 必须进行公开招标, 但是一些招标方往往擅自改变招标方式, 表面上利用抢工程进度或者降低投资费用为由, 但实质却是为了能够在自主选择过程中牟取暴利。

1.2 少报多建规避招标监督

一些招标方会采用少报多建的方式来规避招标监督, 具体是只将建筑工程项目当中的一部分进行公开招标, 而其余部分则是由投标方直接交给指定的施工方, 当然其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利益影响。而且一些招标方为了回避公开招标, 将个别规模不大、技术要求简单的工程项目进行分解招标, 然后再利用投资额度小等原因将这些小项目的公开招标变为邀请招标。

1.3 背离招投标文件订立施工合同

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 如果投标方一旦中标就需要在通知发出后的一个月 (30天) 内订立建筑工程的施工合同。在合同中项目的建筑规模、样式标准、建筑内容以及工程造价都必须符合招标文件实质性内容, 并且严格控制在批复的投资计划以及设计方案之内, 不允许出现背离招标文件和中标人投标文件的约定附加其他协议。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 一些投标单位随意填写施工合同中的款项, 然后再利用固定价款加调整价的方式对其定价, 使得修改后的成本预算远大于中标价。另外还有一些项目不按招标文件中的建筑规模、样式标准以及建筑内容执行, 随意进行设计变更调整, 扩大建筑规模、提高样式标准这些都会增加投资金额, 使工程造价难以控制。

1.4 盲目压价破坏公平竞争

一些招标单位盲目压价或者通过暗箱操作, 破坏招标活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招投标双方通过违规操作, 相互勾结进行盲目压价从而排挤其他的竞争对手, 然后通过中标后在利用额外金额对招标方进行补偿。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施工方案, 不仅在工程质量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而且容易造成腐败现象的进一步扩展, 使得招标活动本身也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以上就是当前工程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无疑严重的破坏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2 面对问题采取的相应对策

维护招标活动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 就需要通过完善我国建筑业内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公众的监督力度, 彻底根除招标工作中的一些不良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分析当前工程招标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方法:

2.1 施行设计方案招标制度

实施设计招标制度是为了让建筑企业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提高方案的设计质量以及投资控制。在设计招标的过程中, 开发企业有权对投标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经济性进行评估和比较, 其中必须重视经济性的评价标准。一般评标所邀请的大都是工程专家, 而真正懂建筑行业的经济分析师却很少参与, 这就使得设计招标的经济因素难以确定。所以在确定中标方案以后, 开发商仍然有必要汇集开发、预算、工程管理和营销部门的专业人员, 共同对中标方案进行优化分析, 进一步提高设计方案的经济性以及合理性。因为设计方案是工程建设的基础, 它决定了建筑工程的造价, 由于设计不当而造成的浪费, 其后果的严重性难以预料。所以建筑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 通过设计招标引入竞争机制, 迫使投标者从建筑项目、设备功能、工艺流程以及投资控制进行全面严谨的分析设计, 从而用更加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竞标, 而此时建筑企业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分析、比较然后在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挑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设计方案。

2.2 建立健全配套机制, 强化对建筑市场的监管

通过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 强化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 坚决根除恶性竞争, 净化招标的竞争环境确保招标活动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要加快建筑行业市场规范化进程, 需要国家强化法制规范的力度, 进一步加强低价中标、风险包干的管理和完善标后监管、市场清出等配套机制, 建立招标责任追究制度, 设立价格底线, 从根本上拒绝盲目压价等其它恶性竞争。尽快完善《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并且加大对招标环节中违规现象的惩罚力度, 对一切违法行为以及徇私舞弊现象绝不迁就、姑息, 依法从严处理, 在法律法规的作用下确保建筑工程招投标的公正、公平、公开有序竞争。

2.3 加强建设工程招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建设

通过加强建设工程招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建设, 来实现招标市场的良性竞争。建设工程招标机构应该属于一个拥有专业性技术组织, 除了要按照国家办法的法律法规执行以外, 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 工程技术, 经济等方面的评标专家, 提高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专业能力, 从而满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合理的确定建筑项目成本价的概念, 如果招标方对项目成本模糊不清, 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范围, 就需要社会和市场平均下浮一定幅度来衡量企业的个别成本。建立明确拦标价的作用, 对于一般性建筑项目, 投标人的报价应该在确保拦标价范围之内才有效, 而针对一部分较大规模的建筑项目, 投标人应该更加重视对投标方案的选择, 在进行评标时投标人要接受专家评委现场低价询标, 报价澄清主要是为了解释采用投标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项目报价的合理性、节约的措施等。作为相应的承诺投标才能算做有效。建立起经济建设工程专家评委库, 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审批、备案、协调、听证制度。对招标、投标和开标、评标、定标等行为作出更加具体的要求以及更加严格的限制从而规范招标市场的运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 建设工程招标是通过进行公开投标, 各个投标方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 获得最佳的项目实施方案。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 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 导致当前工程招标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并且破坏了建筑市场的良性竞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工程招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且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在满足项目基本要求的情况下, 能够合理的使用资金的投资效益, 使工程造价、建设周期趋于合理的同时也能使建筑企业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祁小菊.建设工程招标与投标中相关问题的探讨[A].西北五省 (区)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论文汇编[C].2008.

[2]苏钢, 潘军, 方洪维.浅谈建设工程招标投的发展及趋势[A].七省市第八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07.

[3]郭长伟, 范胜利.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的重要环节[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 (第11卷) [C].2009.

[4]姚鸿波.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 2007.

浅谈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9篇

摘 要 通过分析《环境保护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修改建议,为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 环境法 问题 建议

我国的现行环境保护法颁布施行于1989年,自颁布实施以来,对推动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和改革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保护法已显得力不从心,实践证明,环境保护法已难以适应时代和环境工作的需求,修改环境保护法已刻不容缓,作为一名基层的环保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工作体会,就环境保护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修改建议做些初步探讨。

一、环境保护法存在的几个问题

1.立法目的,指导思想急待重新定位

环境保护法第一条叙述了该法的立法目的,即“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这就将立法目的的落脚点放在了经济目的上,既然环境保护的目的就在于经济建设,则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发生矛盾时,环境保护就会让位于经济建设,必须形成“发展优先”的政策格局。在一定的程度上走了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而目前,可持续发展和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立法所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大多数国家选择环境优先的战略,党中央、国务院也将可持续发展明确为基本战略,这就使得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的重新定位已势在必行。

2.环保职责定位不到位,缺乏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环境保护法将环保职责定位在政府环境主管部门上,而没有定位在各级政府身上,这就减轻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削弱了环境执法力度,也为政府的随意决策留下了隐患。导致有些政府领导干部不能从战略高度去认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性,错误的认为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的事,与已无关。虽说在环境保护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但由于缺乏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负责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这就使得少数政府领导干部对环境质量负责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这就使得少数政府领导干部嘴上说环保如何的重要,却在实际工作中将环境保护置之度外,甚至成为环境违法行为的保护伞和挡箭牌,以致地方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环保职责定位的不到位以及环保问责任制度的缺乏使得政府环保责任成为一纸空文。

3.政管理权限设置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

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责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同时又规定国家其他13个行政主管部门依然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据此,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和分管相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执法主体林立,执法权力执法责任分散,因此,极易出现有好处的事项各部门争着管辖,反之相互推诿。同时,针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到底行使哪些职权,而其他部门又行使哪些职权,环境部门的统管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他部门不履行职责环保部门怎样处置等等,环境保护法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再加上环保部门的行政级别同其他部门是平行关 系,甚至低于某些职能部门,致使环保部门不能也无法监督这些部门,所谓的统一监管在实践中也成为一句空话。

4.环境执法强制力不够,导致监管难以到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遇到环境污染问题,总希望环保部门能立竿见影,立即制止环境违法行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在环境行政监管方面,环境保护法却没有赋予环保违法行为,必须按法律程序一步步走,而不能当场强制制止。由于缺少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取缔等行政强制手段,使得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环保部门“无为”、“无位”现象十分严重。既造成人民群众的不满意,也严重损伤了环境保护法的尊严。

二、环境保护法修改建议

1.在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上确立环境优先的基本原则

在可持发展的基本战略背景下,在当前全国环境保护法工作严峻形势下,必须对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重新定位,确立环境优先的基本原则,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保护法的最终目的。

2.在职责定位上,确定政府为环境第一责任人,并建立环保问责制

应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政府,每个公民、企业、社会团的共同责任,但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党政一把手是本区域内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领导干部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将环保绩效作为干部的一项重要政绩来考核,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对不履行环境责任造成环境违法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坚决追究责任。

3.理顺环境执法体制,落实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职责

针对环境执法主体过多,执法权力过于分散,环境执法比较混乱的现状,环境保护法必须改革现行环境执法体制,理顺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要最大限度地统一环境执法主体,整合环保行政资源,把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尽量集中到环保职能部门。

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需要,更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实现历史性转变的需要,相信,随着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一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迈向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上一篇:17年就业调研报告下一篇:学习雷锋精神国旗下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