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2024-07-04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精选11篇)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第1篇

一、直接式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例如在讲《猫》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六课《猫》,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95页。”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没有调动起来,就不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

采用此法教学,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上《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以下导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同学们还记得吗?(生答:记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生答: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天资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的,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例如我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就以一个故事轻松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四、引用导入法:

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歇后语、对联、典故或广告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我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前,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对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但纵使多情而美丽,有一天,它终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在作家林海音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花儿也落了。

课堂导语,恰到好处地用一些诗文,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狼》这篇课文我则采用成语导入的方法。“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生答:引狼入室、狼子野心、狼烟四起、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狡猾、残忍、凶暴)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就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同样是蒲松龄的文章《山市》,我却采用了对联的方式导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幅对联写的是哪一位文学家?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第2篇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很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语,现将自己积累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语分类举例如下。

一、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歌曲,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兴趣,从而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

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歌曲《东方之珠》。听完歌曲,我说:“同学们,这首歌里有这样几句歌词:‘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东方之珠是香港的别名和美誉,这个称号除了形容香港之美,也形容香港经济之繁荣。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那么香港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故事导入法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魅力,用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在教学《小狗包弟》时,我用“”小故事来导入。

故事一:某村某日白天,有个老太婆在家绣花,因为眼力不好,加上房屋比较封闭阴暗,于是就点上油灯。后来,被逮捕了。罪名是:大白天的你都点灯,你这不是影射社会主义黑暗吗?

故事二:街道上一个阿姨,每天胸前别着一整排毛主席像章出门上班。有一天走在路上,其中一个陶瓷的像章脱了胶,掉在地上摔碎了。她跪在原地哭喊了整整一天,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被批斗的命运。

故事三: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不得不水沟藏身的故事,被人划为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这位老师的罪名是:歪曲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这些故事是真的吗?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很多荒.唐可笑的事情在那个特定时期却是司空见惯的,这就是““””。今天我们就通过巴金老先生的《小狗包弟》,来感受“”时期的人们的生活。

高中地理课堂案例导入模式研究 第3篇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 往往有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想法, 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 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 对地理只要应付小高考即行。因为这些学生缺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 没有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 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 地理的学习效果很差。所以, 如何设计地理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对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一运用教师的亲身经历, 导入新课

在新课教学中, 假如教师讲述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自身经历的故事, 会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如我在教学“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时, 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上课之前我把大学里参加教育实习时在华山和泰山上拍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 在看的过程中还向大家描述了自己当时爬山的感受, 学生不仅看得很专注, 而且对学习地理产生了兴趣。这种教学, 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 促其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

又如教学“季风气候”一课时, 我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 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入。当时正值隆冬, 赤壁战场盛行西北风 (冬季风) , 曹营在江北, 东吴在江南, 若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己, 为此, 周瑜焦虑成疾, 一筹莫展。正在危难时刻, 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 准确地预测到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反常现象, 结果助吴火攻曹营成功, 大获全胜。如此导课, 学生乐听、乐学。

二赏析诗文, 陶冶学生情趣, 导入新课

诗歌语言优美, 充满激情, 能让学生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恰当地巧用古诗词导入新课, 会创造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如在教学“常见的天气系统”时, 教学中可引用以下诗句:“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令我来思, 雨雪霏霏。”“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些诗句切入锋面系统的教学当中, 以此来区别“快行冷锋”、“准静止锋”、“暖锋”和“慢行冷锋”的特点, 既增加了情境性, 又加深了记忆。

又如在教学“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时, 以“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导入引用“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分析气候的垂直变化。引用“醉时不觉乾坤转, 醒来才知星斗移”,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天河”来讲述地球公转、自转。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地球的运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可以这么说:得“地球的运动”者得“地理”。在对这一单元进行教学时, 我利用制作的课件, 把地球的自转、公转、方向、晨昏线、黄赤交角等内容用动画形式体现出来, 使抽象内容变得更直观, 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效果更明显。这样的教学, 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 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努力探求地理知识的一种良好氛围。

四巧引资料, 激发兴趣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将与讲授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入新课, 以激发学生兴趣。巧引资料有说趣闻、讲个故事、吟咏诗词、解释典故、引用俗语等。如讲授“地下水”一课时, 可引用俗语“井水不犯河水”提出质疑;讲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课时, 可引用“一山不容二虎”这一俗语作为引入新课的资料。

五联系实际, 引起注意

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是学生熟悉甚至亲身体验过的, 将这些事物和现象引入新课, 可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天气与气候”一课时, 可从当地气候特征与近期天气谈起导入新课, 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 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六借用谚语, 通俗易懂

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言简意赅, 富有哲理。若巧用谚语导课, 既能激发兴趣, 又能启迪思维。如教学“中国铁路”一节时,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旧中国民谚有‘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之说, 而如今, 宝成铁路像一条银色的钢铁巨龙沟通了巴山蜀水, 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铁路运输大动脉, 使艰难险峻的蜀道变成了坦途, 从而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 成绩斐然, 下面我们就具体学习这方面的有关内容。”这样导课, 既传授了知识, 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两全其美。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导入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76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都在其研究范畴之内,所以学好地理学科,对改善地球环境、开发新式能源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意义。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相辅相成,在注重知识面拓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知识的深度,所以对高中地理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熟知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安排好课堂教学,使自己的讲课方式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无疑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如同一首美妙歌曲的前奏,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杂乱的课间氛围带回课堂,迅速进入听课模式,做好课下到课堂的情绪转换,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就如何做好地理课堂的导入工作,改变现今地理教学中机械、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快进入听课状态,本文从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关注学生兴趣点因材施教两方面方面展开讨论。

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展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虽然我们提倡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但是若是没有教师在旁边引导,终究算不上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倡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肩上的“担子”变轻松了,反而是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做好课堂的指挥者,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里“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使上课学知识变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才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首先,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之中,教育工作也在相应的发生改变,以适应更好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努力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代接轨,与学生同步,才能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课堂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导入环节通常只占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有的教师认为可有可无,去掉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何乐而不为。这种想法缺少全局意识,忽略了学生并不是听讲的“机器”这一事实,让学生保持几十分钟精神高度集中是不现实的事情。优秀的课堂导入能够起到吸引学生听讲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反而节省了课堂讲课的时间,留下更多让学生思考、做练习的时间。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重视导入的环节,学习课堂导入技巧,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最终达到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讲课技巧。单单意识到导入环节很重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体现在具体的讲课环节中,善加利用课堂导入的技巧,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虽然课堂导入环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纵观当今的高中地理课堂,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导入”,不注重方法,枯燥单调的形式,失去了原本利用课前导入提高课堂效率的初衷。不管是有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思想进步的年轻教师,都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导入的形式。例如有经验的老教师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在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和前边学过的内容相联系,会唤起学生的记忆力,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在讲纵横中国南北东西的几条大铁路的时候,先导入对中国地形、行政区划的复习,使学生对我国城市分布、地形地势有大体印象。在学铁路路线的时候,就会对其路线安排有更多宏观上的认识,有利于寻找记忆点进行记忆。年轻的教师因为想法、处世态度和学生接近,更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的时候抓住这一点,同样会起到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

教师在学校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让学生学好知识,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盲目地设计课堂教学,无论多么完美的备课都是无用的,因为无法和学生做到很好的配合,没有办法取得最初进行教学设计时的目的。这种情况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的时候,同样适应。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课堂导入反响平平,提不起参与的兴趣,反而会使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在进行地理课堂的课前导入设计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掌握本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哪一块知识是学生学的比较扎实的,在导入的时候尽量少提,以免使学生觉得太简单产生厌学心理,哪一块知识是学生普遍掌握情况不理想的,或者是学生知识的空白点,教师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就会跟随教师步伐主动听讲。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进行教学导入设计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兴趣进行,当低级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才会激励他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努力。

无论何时,教师都不能忽略学生的主观感受,老师是学生在高中时期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眼里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才能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表自由的言论,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师生双方在良性互动中进行知识交流,才是教育最理想的成果,也是教师希望通过课堂导入环节达到的最终目的。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堂导入案例 第5篇

分析: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因为水是能灭火的,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很疑惑,甚至处于矛盾中。但阅读了教材之后,学生弄明白,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

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然后再将问题展开,层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学习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性质后,把这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问:“配制波尔多液能不能在铁桶中进行?为什么?”再如:学习了碳酸钠的性质后,问:“做馒头时,面团经过发酵后生成一些酸,此时可加入一些纯碱溶液,用力揉和,然后做成馒头。蒸熟的馒头变得疏松多孔,为什么?”

分析:学生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和探讨,共同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配制波尔多液不能在铁桶中进行,因为,波尔多液是用硫酸铜和熟石灰按一定比例来配制的,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能跟铁桶上的铁反应,从而腐蚀铁桶,使波尔多液变质。酸跟纯碱(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会分解生成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从而使得馒头变得疏松多孔。启示: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就要同生活实际直接挂钩,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教师越能阐明知识的具体意义,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就越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经验,使他们产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化学知识,针对性地向学习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经验,提高生活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

关于课堂导入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研究探讨

3、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空气中氧气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氧化性的环境中。钢铁腐蚀,铁锅生锈,铜质水管长铜绿,铝质器皿擦亮后变暗都是被氧化的结果。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切开的表面会变红,是维C被氧化了。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第6篇

在素质教育年代,地理知识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所具备的必不可少的知识内容之一,应用性广泛,实用性很强。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也更加注重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更加贴近生活。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把生活地理案例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中呢?

1对教材要掌握透彻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都很好分析,但是使用什么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认真准备的。对新课程标准的掌握又是分析好教材的基础。教师还应该能够对这些后备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知道应该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学习状况对教材能够再创造,重新进行最佳组合。只有对教材熟练得掌握,才能知道去捕捉哪些有用信息资料。

2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个体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中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因素是兴趣爱好,教师如果提起不了他的地理学习兴趣,成绩就很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不同阶段的思维活动特点和成长的需要,投其所好,用他们关注的焦点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课堂中来。对教师来说,要与学生多交谈,多接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新动向,并能够在课堂上甚至课下运用教材涉及到的知识原理及时地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要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做好分类,归纳

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针对教材设计的内容去收集信息资料,并把这些资料通过不同的方法保存。可以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把资料插入到课本中,也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存放。要注意及时地更新,及时地总结。要加大对这些信息资料的利用率,否则,这些信息会被遗忘掉。此外,还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取信息,即使学生的网络游戏中的信息也可以。因为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中都涉及到地理知识,以次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因为如果不学好地理连游戏都玩不明白。

4要发动学生,师生之间建立互动平台

为了使地理课成为生活中更有用的课,更能够解决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师生之间要建立桥梁,互相沟通,可以利用网络,在家随时建立地理课堂,互通有无。无论什么时候学生发现了问题都可以到网络中与老师联系,互相探讨,解决问题。

5在教育界,建立共享资源网络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可能让一个教师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为了提高效率,集纵家之精华,有必要建立一个共享资源网络。教师不仅要为这个网络提供及时的资料,更是这个资源网络的受益者。

地理课堂的导入技巧 第7篇

[摘要]:

新课导入设计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而且导入不仅只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之间,知识点间的过渡和新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重要。时代不停进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势必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导入方法作出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 导语;创设情景;导语设计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它犹如百米赛跑中的起跑。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如果由于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那么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精神品格。

所谓导语,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即所谓“开场白”或“入课语”。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讲是否成功和顺利,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精彩的导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温故知新”;精彩的导语,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主旋律;是感情的起搏器,激起学生

心海的波澜。精彩的导语,会使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一些优秀教师的导语都很讲究,都是精心设计的。

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预定的教学轨道,从而揭开本节课的教学序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导语的设计。要注意导语的设计要体现本课宗旨,还要符合导语设计的以下特点。

一、精炼性。因为导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为引入新课而设计的教学语言,它不能繁琐冗长。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进程,得到不好的效果。

二、趣味性。精彩的导语,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导语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回味无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鼓动性。导语的设计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活学活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启发性。好的导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索。

五、灵活性。初中学生喜欢新奇而有创意的事物。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形式不同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性。

那么,地理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不同类型的精彩的导语呢?根据这几年地理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只有在熟悉教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机智、灵活地运用一些“开场白”的技法,才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导语,从而为整个课堂教学创造活跃气氛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我介绍一下自己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

一、借用故事,诱发兴趣

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我先简单地讲了一个小故 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 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 3000 美元买 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二、引用诗歌,熏陶感情

在讲课前,根据主要内容确定可以结合的诗句,或者老师朗诵,或者同学朗诵,既有知识又有诗意,而且熏陶了同学们的情感。

在讲到台湾这一课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伟大的国民党革命先驱、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兵退台湾后写的一首诗《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我引导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首诗,点燃了同学们盼望两岸统一的热情。

在讲到长江三峡时,我让同学们共同朗诵学过的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在吟诵中会体会到小船顺水而下、水流湍急的情景。然后用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的宏伟蓝图过度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这样,学生能不为祖国的美好河山而自豪?能不为中国人民的伟大而骄傲?

有时候可以用他们熟悉的诗歌来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这些诗歌中涉及了哪些地理事物。例如毛泽东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讲的是地球的赤道周长四万公里。在讲到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时,引用古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请同学们讲出两句诗中分别指什么山,在哪个省区。这样,大大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受到文学艺术的感染。

三、歌曲欣赏,调动激情

爱我中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信念。在教学《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我引领同学们同唱《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声中,同学们不仅知道了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并且懂得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和睦相处的兄弟姐妹。

有一些歌曲,我们不一定要全部唱出,老师提出歌名后,看哪些同学能够从歌曲中找到反映地理问题的唱词,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例如,有一首陕北民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不管是东南风,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句歌词生动地唱出了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四、地理谜语,开启智慧

比喻是修辞的一种,这种方法用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于讲授某些需要感知记忆的知识方面,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热情,开启智慧大门。

如在讲授中国的疆域这节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他在北,东西两分他在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世界最大陆。头上顶着黑龙江,脚下踩着曾母暗沙。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高原上摆摆尾。这个谜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深得同学们的喜欢。

五、多媒体导入,开阔视野

地理教学中运用幻灯,图片,录相带,影碟等手段做导语,不仅形象直观,更能达到渲染气愤,活跃情绪的效果。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地理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教《巴西》时,先放映有关巴西热带雨林的录相带,让学生先领略这个号称“世界动植物王国”的原始森林景观,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不可待地投入学习中去。

当然,教学要有法而又无定法。时代在不停进步,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导入”的方法也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创新,真正做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为一体,为完成一节优质课打下坚实基础。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第8篇

关键词:地理,导入,情境,复习,问题,活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新旧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导入,可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可激活学生思维;以活动作为导入,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此,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对导入设计的一些方法作简单分析。

一、情境导入,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即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直观感知,教师借助教学用具(如地图、多媒体等)而为学生创设的熟悉的场景。在地理教学中以情境来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以情境导入新课,在情境素材的选择方面,一是要考虑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二是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教学中,先借助幻灯片展示学生熟悉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生活图片,然后引导学生对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展开讨论,从而引入城市特点。在《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的教学中,也可先展示学生熟悉的某个城市发展历程,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结合教材中的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展开分析。

二、复习导入,更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新旧知识间存在较强的联系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复习然后再进入新知的探究过程。以复习方式导入,更要注重在新知识间寻找联系点,通过矛盾冲突或问题衔接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以复习方式导入,在方式上切忌生硬,虽然课堂中也可采用复习提问、旧知识整理等方式来导入,但要注重以多样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如要对旧知识中的概念进行复习,可采用抢答方式进行;如要通过旧知识来引入新知识,可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在案例分析中制造矛盾,从而引入新知。教学中需要注意,复习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引出新知识才是重点。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中,因为学生之前对“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行了探究,所以可以通过《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图》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有的城市发展迅速,而有的较为缓慢?在了解城市化概念的基础上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更利于学生去探究新的知识。

三、问题导入,更利于引导学生思考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始终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在导入环节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进入新的学习环节,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具有积极意义。以《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为例,学生对自然资源并不陌生,故而导入时可先引导学生说出某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紧接着追问:“这些自然资源有什么共同点?如果要把它们进行分类,可以如何分?”如此,让学生根据熟悉的自然资源,探究其共同属性和分类,结合教材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图,从而引入了自然资源的定义。

以问题方式导入新课,问题不能过于直接,这样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把问题蕴含在情境或案例中,或紧扣学生的生活现象而提出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预留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再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否则,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学生无法参与,自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当然,对于学生的回答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作出指导或点拨,然后再过渡到教学中。

四、活动导入,更利于引导学生参与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而组织相应的活动,以活动方式而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这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兴趣的激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课堂中以活动方式导入,就要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能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

如猜谜语活动,在教学《水圈与水循环》时,以“地球仪”的谜语而导入,让学生在猜谜后观察地球仪,初步感受地球表面的构成。如广告语设计活动,在教学《自然灾害与人类》时,展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视频后,引导学生设计关于自然灾害的广告语,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洪灾有哪些危害。如操作活动,在教学《旅游业与地理环境》时,引导学生充当导游,对当地的旅游地进行介绍,然后提问“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对旅游的概念、分类等展开探究。在教学中,无论是开展哪一种活动,目的是要在引导学生参与的同时引入新的知识,故而活动要有趣味性,也要和教学内容相联系。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初探 第9篇

一、课堂导入的要求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假如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趣味性

课堂导入要注重趣味性。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熟悉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假如课堂导入布满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到学习。

2.针对性

课堂导入时要注重针对性。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但首要前提是必须引起学生的注重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但不可以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授新课作铺垫。

3.新奇性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奇。现在的高中学生,很轻易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奇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爱好。材料越新奇,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爱好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复习导入法——明确目的,提问式导入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课的内容,而且又很自然地导入进了新课。比如,学习完海水运动后,要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问:(1)洋流按成因可分为哪些?按性质可分为哪些?(2)它们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会影响气暖和降水吗?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到新内容。

2.设问导入法——针对教学内容导入

带有启发性的设问可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会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达到内化、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次来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明天的天气又会怎么呢?(2)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当地的“梅雨”和“伏旱”是怎么回事情?以此导入,效果就比较明显。

3.预习导入法——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导入

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设计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成分的心理预备,也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布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要过多、过难,还要紧扣教学内容。

4.时事导入法——结合时事和热点问题导入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天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在学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时,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我国的青藏铁路,由此导入,学生的爱好就比较浓厚,轻易进入学习状态。

5.背景知识导入法——运用图片资料导入

地理教学中的图片和资料很多,也很直观和生动,轻易引起学生的爱好。这也是地理课堂最经常而实用的方法。

三、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首先,课堂导入,要注重时间不宜过长, 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究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重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爱好,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最后,导入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假如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出色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爱好,集中学生的注重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案例 第10篇

二、教学思路 教师用一个传话游戏作为课堂导入。首先,按座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纵列小组,将事先写好句子的纸条发给每个小组的第一位同学,然后让该同学将看到的句子小声说给第二位同学,接下来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由最后一位同学说出该句是什么,然后与第一位同学手里纸条上写的句子进行比较,看哪一组学生传得又快又对。有两位教师碰巧在各自的课堂上用了相同的导入,但效果却完全不同。

三、教学过程 课堂情景一:教师宣读游戏规则,学生们表现得都很感兴趣,做好了准备。游戏开始后,学生们都很兴奋,积极参与,句子被传得五花八门,当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听到的句子后,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就在此时,教师却宣布活动停止。 课堂情景二: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们玩得同样高兴,唯一不同的是该教师在每组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句子之前都要用很重的语气问道:“what did he/she say?”并要求回答的同学用“he(she) said„”来说出听到的句子。学生的回答中虽然有许多错误,但却涉及到了本节课的重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转换中的人称变化,紧接着教师纠正了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并引入了新课。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第11篇

课堂教学的导入又被称为开讲,即每一节课开头的那几分钟。在有限的几分钟里老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宗明义,言语力求简洁、生动,表达内容丰富,给学生新鲜感,使其注意力集中起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故开讲要注重艺术性。听了同事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夏感》,同事设计了这样一个创设情境的导入法:先是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然后打出一个演示图片,上面是一片荷花并配有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老师问学生: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呢?学生答:夏天。老师又说:正如作者所说夏天是一个‘收获已有知,而希望未尽’的季节,古往今来,历代的文人墨客,他们赞美百花争艳的春天,硕果累累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唯独很少有人赞美热情奔放的夏天。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梁衡一起走进夏天,欣赏夏天、品位夏天、感悟夏天。

这一设计若从与课文内容的紧密联系上看无可厚非。但歌曲的选择和老师的语言表达上显得步骤繁琐。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使儿童对人们交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你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 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师,有时甚至胜过教师的东西。”这位老师选用的歌曲没有发挥作用,出示杨万里的两句名诗问学生显然看低了学生的能力,此问不必设计。再次,“正如作者所说夏天┅┅”的句子与学生回答的问题无关,显得唐突,随后又用对比手法写文人墨客写很少有写夏天的,末了才引出文题。这个导入之长有些令人纠结,文题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听课老师感觉导入漫长,更何况学生呢。

同样是《夏感》一课,另一个老师没有使用多媒体,作为一节常态课其导入干脆利落:历代文人墨客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是当代一位叫梁衡的作家独辟蹊径,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而且出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想知道他的文章有着怎样的新意吗?不如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夏感》去找寻答案吧。

这个导语在设计上用设悬念的方法制造了一个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潜心学习文本。

上一篇:学雷锋散文下一篇:新任区域经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