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论文中的重要性及写作技巧解读

2024-09-18

摘要在科技论文中的重要性及写作技巧解读(精选4篇)

摘要在科技论文中的重要性及写作技巧解读 第1篇

第23卷第4期河北农业大学学报Vol.23No.4 2000年10月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Oct.2000 文章编号:1000-1573(200004-0111-03 摘要在科技论文中的重要性及写作技巧 石文川, 郭桂仙, 李 川, 李 宇(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保定071001 摘要:为了提高科技工作者写作水平,提高科技论文被权威数据库的收载率和被重要文摘刊物的摘引率,结合多年来的编辑工作经验,分析了摘要在科技论文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科技论文的摘要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摘要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关 键 词:摘要;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35312

3文献标识码:A The importance and w riting skills of abstracts in scientific papers SHI Wen2chuan,G UO Gui2xian,LI Chuan,LI Y u(Division of Journal,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071001,China Abstract:The author,based on the long experience of editing i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abstracts in scientific papers,points out the exiting problems in the abstracts of sci2 entific papers,and puts forward the writing requirements and skills to abstracts,for the sake of increasing the writing skills of scientific w orkers,and increasing the adopting rate of scientific papers by authorized data bases and that of im portant abstract publications in the w orld.K ey w ords:abstract;scientific papers;writing requirements;writing skills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加,学术论文的产出量也日益增多,一大批年轻的科技论文作者涌现出来。一部分作者在科学试验阶段的工作很出色,取得的科研成果有许多的创新点,学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和经验,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力不从心,存在主题不明确,层次不清楚,表达不到位等问题,尤其是对摘要部分的撰写缺乏规范化表达,致使摘要缺乏独立性和自明性,降低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从而影响了读者对论文主要内容的全面认识和快速了解,影响了论文被有关数据库的收载或文摘刊物的摘引,不利于学术交流。为此,结合多年来的编辑工作经验,对科技论文摘要的重要性及在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其写作技巧,以期对科技论文的作者有所帮助。摘要的概念和作用 111 摘要的概念

摘要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1],是以提供文摘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2,3]。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全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的基本要素

11211 目的 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题、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收稿日期:2000-05-26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石文川(1966-,男,河北省顺平县人,学士,编辑,从事期刊编辑工作1 211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第23卷

11212 方法 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

11213 结果 实验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11214 结论 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课题的研究方向,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

11215 其他 不属于研究、研制、调查的主要目的,但就其见识和情报价值而言也是重要的信息[3]。

摘要的主要功能

11311 读者了解论文主要内容的捷径 现代科技信息浩如烟海,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会继续阅读论文的其他部分,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来进行判断[2],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11312 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 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可省去他人编写摘要所耗费的时间,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随着全文检索光盘的出现和期刊上网,摘要吸引读者和介绍文章内容的功能越来越明显[1,2]。因此,摘要写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利用情况和期刊的知名度。

摘要的分类

依据摘要的不同功能,可划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3种类型[1]。

11411 报道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是指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相当于简介。一般用来反映科技论文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适用于试验研究和专题研究类论文,多为学术性期刊所采用,篇幅以200~300字为

宜。11412 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是指明一次文献的论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摘要,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指示性摘要,一般适用于学术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以及技术性期刊等。篇幅以100字左右为宜。11413 报道-指示性摘要 这种摘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达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达其余部分。篇幅以200字左右为宜。摘要中常见问题分析 211 错误地使用人称

“作者”、“我”、“我们”作主语的情况[1,4]。如“本文认 “笔者”、在许多科技论文摘要中,常出现用“本文”、为…”、“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法”、“本文报道了……”“本文介绍了……”等,其“本文对……进行了调查”、中“本文”做了主语,在逻辑上讲不通,因为“认为”和“进行了调查”……的施动者是论文的作者,而非“本文”,“我们”做主语,不符合文 “作者”、“本文”只是作者进行“报道”和“介绍”的载体和手段。而使用“笔者”、“我”、献[3]的有关规定,同时,不能客观地报导或阐述科技论文成果,难于令人信服。212 错误地使用了摘要的类型

如前所述,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各有其功能,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文体和刊物,而有些作者往往将报道性摘要写成了指示性摘要,尤其是对价值很高,创新内容很多的论文写成了指示性摘要,不能全面反映文章主题内容,影响了文献检索,进而也失去了很多读者,直接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以及应用和推广。

213 写作基本功不扎实

由于作者写作知识欠缺,摘要常表现出结构松散,主题不明、表述不清、词不达意、文字不精、繁简失当等问题,存在语法和逻辑错误,与论文文体不协调,构不成一篇独立完整的短文。甚至出现对论文的价值,重要性,意义等进行主观评价的语句。不常写作科技论文的作者,经常出现上述情况。

214 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缺乏独立性和自明性

为了补充字数,添加一些常识或多余的语句,只讲过程,不讲结果和结论,缺乏独立性和自明性,不能充分反映出该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影响论文的学术交流。

215 其他

采用了不规范的名词术语,如不规范的地名、机构名、人名和专业名词;未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未证实

或否定他人已出版的著作,而引用了引文;对首次出现的未公知的缩略语、略称、代号等未给予必要的说明;出现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等等。

上述情况影响了科技论文的质量和读者对科技论文的评价和检索速度。3 摘要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根据文献[3]的要求,结合编辑工作经验,把摘要的写作要求和技巧归纳成以下几点。

311 使用第三人称,突出摘要表述的客观性

摘要作为一种可供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只能用第三人称来写,以突出摘要表达的客观性。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常使用无主句[5],避免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切不可加进作者的主观见解、诠释和评论。

312 正确使用摘要的类型

根据论文的性质和期刊的要求,在编写摘要时选用正确的与之对应的写法。一般来说,适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试验研究和专题研究类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而适用于学术性期刊的研究简报、问题讨论以及技术性期刊,多采用指示性摘要,而报道-指示性摘要则要根据论文的情况,灵活掌握。

313 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摘要中的语言应当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修辞规则和逻辑规则。文字表达应符合“语言通顺、结构严谨、标点符号准确”的要求。只有符合这些规则的的语句才是通顺的、简洁的、合理的,由这样的语句构成的摘要才能准确而简明地表达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314 简短精练,明确具体

简短,是指篇幅短,依文摘类型不同,一般要求在50~300字之间;精练,是指用最少的笔墨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惜墨如金;明确具体,是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具有反映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避免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并切忌罗列段落标题来代替摘要。一般不分段落。

315 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提高摘要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包括地名、机构名和人名;尚未规范化的词,以使用一次文献所采用者为原则。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要采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一般不用数字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4 结论

摘要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读者了解论文主要内容的捷径,同时,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因此,摘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利用情况和期刊的知名度。通过对摘要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了撰写摘要的要求和技巧,使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撰写论文的水平,不断提高摘要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李兴昌.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0-30.[2]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3-80.[3] G B 6447-86,文摘编写规则[S].[4] 刘春涌.目前科技论文作者文献中存在的问题[J ].编辑学报,2000,12(2:109-110.[5] 张云扬.科技论文中的自述省主语句及其句式变换[J ].编辑学报,1996,8(1:38-41.(编辑:黄金祥

311第4期石文川等:摘要在科技论文中的重要性及写作技巧

摘要在科技论文中的重要性及写作技巧解读 第2篇

可以看出,对一级从属论题的论述,是一种递进式结构。因此,整篇文章是并列中的递进式结构。文章对每一个一级论题的沦述,不仅通过事例提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进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是论文的价值所在。

3.构段

布局层次结构,构段是基础,只有布局好每一个完整的段,才能做到层次清晰,主旨贯穿始终。教育科研论文在构段上有其特殊的要求,它要求有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并要注意段旨的表达,每一个规范段的容量要适当。

(1)以规范段为主

从教育科研论文的整篇结构来说,是由一个中心论点(基本论点)、若干个论据和论证组成。中心论点一般在绪论部分提出,本论部分基本上是中心论点的论据。论证中心论点的论据由从属论点群和相应的材料构成,而从属论点群是由若干个一级从属论点(上位论点)与它们的下位论点或材料构成。在最下位的论点段,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组织在一起。如果一个段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构成,并集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我们就称这个段为规范段。规范段具有两个属性,一是完整性,即在逻辑上具有完整性,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二是单义性,即只集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只有论证一个论点的过程。如果一个段不具有完整性,我们称这个段为不完整段。

在非论文的文章中,特别是文艺写作,分段比较自由,灵活,不规范段大量存在。但是,在教育科研论文中,为了使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论证严密,要求以完整的规范段为主。也就是说,一般的段应该是具有论点、论据、论证的段落。这是为了达到逻辑构成上的要求,保持其固有的逻辑上的完整性。但也可以有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绪论部分,相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完整意思来说,它不是完整段,一般为论点段;但它对整篇论文来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完整的独立单位。有些论据材料的篇幅较长,并由多个论据材料同时论证一个论点,这样,可以将某一论据材料分为单一的论据段。

对论文的构段,除了少数论点段、论据段外,主要是完整的规范段。以规范段为主有以下好处:一是有利于观点突出、明确,层次清晰。一个规范段是围着论点而选取论据材料的,所用的论据材料是为一个论点服务的,这就突显了被证明的论点即观点,表达的观点也会非常明确。每一段是集中体现一个完整的意思,段与段之间的层次非常清晰;同时段内只阐述一个完整意思,段内的层次也会清晰。二是有利于沦证严密,规范段是围绕一个论点而展开,这就有利于使论据材料与论点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论证会更加严即密。三是有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如果一段表达一个完整意思,阅读就容易掌握段意。如果一段没有一个明确中心,忽而说东忽而说西的兼意段,这是读者最反感的,读者阅读后还不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的重点是什么。

(2)在合适的位置表达段旨

一篇文章有中心思想,或称主题。一个规范段,也有中心意思或称主题,我们称段的中 1 心意思为段旨。全段是围绕着这个段旨展开的,又是为阐述这个段旨服务的。这个段旨就是段的论点,也称段中主句,或段中主题句。段旨的表达,与论点的表达、观点的表达是一致的,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文章,有着不同的叫法。段旨的表达,从位置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

其一,出现在段首。段首是指一段开头的第一句,是一个题目的位置。段旨在段首位置表达,有其固有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突出重点,观点鲜明。读者通过阅读段首就可把握这一段的要点,就可知道作者的观点。二是有利于领头句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一开始就限定了段旨,便于围绕这个中心铺陈展开下文,从而有利于选材和写作。三是有利于逻辑推理。先提出论点,再列举论据材料进行论证,这样的逻辑推理便于掌握。同时,也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在一段的开头处就能了解全段的中心,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全段的内容。

其二,出现在段尾。段旨出现在段的最后一句。段尾,虽然不如段首醒目,但在全段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有些逻辑推理,如运用归纳法推理时,一般先列举一些材料,而后概括、归纳并引出结论,这个结论实际上就是段旨句。

其三,出现在段中。主题句在段中出现,虽不如段首或段尾醒目,不能体现出被读者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效果,但由于是事物逻辑性的联系,出现在段中符合逻辑推理的规律。例如,当段中主题句既是上半段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时,只能放在段的中间比较合适。

其四,在段首和段尾都出现。对长段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因为长段的结构比较复杂,信息量也比较多,只有前后照应地突出段旨,才能有利于读者掌握段的中心思想,使读者加深印象。段中主旨的表达形式,与观点是一样的,它应该来自材料的提炼,要求具有概括性。要以简短的句子,十分鲜明地把段旨揭示出来。对于复杂的材料,一个句子难以概括出来,可以先以一句话概括出全段的要点,再写一个补充句,把全段要展开论述的意思说完全。

(3)段的容量要适当

段的容量是涉及到段的篇幅长短问题。段的篇幅长短,是由每一个段所表达的内容决定的。内容多则长,内容少则短。但是,对于一篇论文,在结构上尽量使各个分论点的论述大致匀称,不能结构失调。只有结构大致匀称,才能显得论证严谨而全面。为了使结构大致匀称,需要把握好规范段的相对性的特性。规范段的相对性,是指集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具有相对性。相对于整篇文章来说,其中一个部分内容上的集中是相对的,有大的集中,又有小的集中,这会因作者所掌握材料的情况而不同。如果内容多而复杂,作者应划分为小的集中,避免某一段的篇幅过长。段过长容易产生层次不清晰,也不便于读者理解。当然,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匀称,其观点的性质不同,论证所需材料也不同,篇幅的长短也就不一样。

六、“三段式”的写作

正文中的绪论、本论和结论常称为论文的“三段式”。绪论和本论是论文最关键的部分,其中本论是核心部分。绪论虽然字数不多、篇幅不长,但也很重要,如果绪论写得好,为本论的写作奠定了好的基础。绪论的写作,必须在经过构思和谋篇后才能进行,所以,许多人在写作好本论之后,再写作绪论。

本论主要任务是组织论据材料对论点进行论证。论证的写作,也包括结构的安排,上一节已对构思与谋篇作了论述,本节只就绪论和结论的写作方法及本论的论证方法进行讨论。

(一)绪论

绪论也叫前言、引言、导论或序论,它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在写作上绪论包括下列内容:说明选题背景、缘由,阐述写作目的、意义,提出文章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文章的基本观点、中心论点,提示研究内容的范围,对主题词进行诠释等。如果论文篇幅较长,在绪论中还可对本论部分加以扼要、概括地介绍,或提示论述问题的结论,以便读者阅读本论、理解文章的观点和内容。这是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但是,并不是在每一篇文章的绪论都要写这些内容,作者可根据课题研究的特点进行选取,对内容选取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体例。常 2 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交代式

开头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理由,然后提出文章要研究的问题。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40:《互联网下高校德育的困境与策略》①一文的绪论如下: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普及,使人类从工作、学习到娱乐,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高校德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思考。本文拟对此进行些许探讨,力图为高校德育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路。

案例2—40的绪论主要是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理由:“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高校德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高校德育出现了困境。”在选题背景的导引下提出问题:“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思考。”

案例2—41:《论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①一文的绪论如下: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作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素质人才的灵魂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卢刚、马加爵的个案,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但往往一提到思想道德教育,传统认为这是‚两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与其他教学无关,与计算机实验教学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因为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特点在其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学内容之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对实验指导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注意实验教学的特点,注意渗透的自然性、生动性,不能牵强附会,使实验教学成为德育的载体,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案例2—41的绪论,先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理由:传统观念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然后导出文章的基本论点:“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特点在其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学内容之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对实验指导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注意实验教学的特点,注意渗透的自然性、生动性,不能牵强附会,使实验教学成为德育的载体,将德育内容融人其中,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案例2—42:《校本管理:中小学管理革新的理论与策略》一文的绪论如下:

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实施的新型学校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模式,它已被许多国家所认同和接受,并成为当前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世界的潮流。受‚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规约,我国中小学校对校本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比较佰生。随着我国教育管理责权的下移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本文在探析我国学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试就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策略、路径和态度进行简要探讨。

案例2—42的绪论交代了新的管理理论和模式在国内外的实施情况,也就是选题背景和理由,接着提示本论要论述的内容。

2.提问式

一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在简要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意义之后,随即提出本论部分所要解决的问题。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43:《浅论“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及意义》②一文的绪论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说:‚我们需要一个学习的世界来与信息社会相匹配‛。学习型社会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有哪些特征?如何创建学习型社会?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研究。

案例2—43的绪论,在简要地交代“学习型社会”提出的背景之后,接着提出问题: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有哪些特征?如何创建学习型社会?这些问题就是本论部分要论述的。

案例2—44:《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一文的绪论如下:

据媒体披露,近几年来,被人们誉为‚天之骄予‛的大学生们不知有多少因为心理方面的疾病,不得不放弃大学生活,休学、退学,有的甚至非正常死亡,北京市16所大学的联合调查报告表明,囚精神疾病休学、死亡的人数分别占总的休学、死亡的学生总数的33%。天之骄予竟把硫酸泼在动物园里的熊身上,女研究生囚一点小事就用水果刀疯狂地刺死室友,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令人震惊,更令人深思。大学生历来被认为是最健康的一族,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些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多少是因为优势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过大,交际失意,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原因而过早地枯萎,甚至早夭。高等学府诸如此类的事情屡屡发生,难道与中学生的教育就没有关系吗?16岁的少女亲手杀死自己的奶奶,中学生举刀砍向自己的母亲,成绩好的学生因一句批语而杀害老师的妻子和其3岁的孩子,等等。这难道不是给我们中学教师敲响了警钟吗?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在备战各级各类考试、竞赛之外,在训练学生健康的体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迫在眉睫。

案例2—44的绪论也是先交代选题的背景,即当前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后果;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作者提出问题:“高等学府诸如此类的事情屡屡发生,难道与中学生的教育就没有关系吗?”然后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迫在眉睫。” 案例2—45:《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目的》一文的绪论如下:

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应该说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这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大学教育目的具有应然和实然两种形态。其中,应然的大学教育目的是指大学基于自己的性质和宗旨所追求的目的,是由大学内部自然产生,并在大学长期活动中凝聚、沉淀而成的。大学应然的教育目的,由于体现了大学产生、延续、发展的原因和理由,因而被认为是本真的大学教育目的。而实然的大学教育目的,是指现实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依据或遵循的教育目的。它往往不是产生于大学活动的内部,而是由大学外部社会方面的某些要素赋予或强加的,内含了明确的社会性要求。其对大学教育活动的主导,可能在大学的思想领域造成混乱,使大学的基本制度设计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使大学的功能和效果受到抑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目的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一般情况下,大学教育目的都受大学所在国家、地区及社会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国家、地区及历史特征,其对大学教育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历史和现实中大学的复杂形态。我国大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在转型时期所表现出的复杂形态,都源自于我国大学在确定教育目的时所依据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因此而选择的价值取向及活动方式。所以,对我国大学教育目的及其背后所依据的教育观念及行政化模式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教育目的的合理和进步,有利于我国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案例2—45的绪论,第一句就提出问题:“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然后作者自己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以此引出选题的背景和理由。

案例2—46:《试析“教育过度”的原因及影响》一文的绪论如下: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畅,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就业率偏低,很多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学者在借鉴国外有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目前存在着教育过度。究竟什么是‚教育过度‛,它有哪些特征和表现形式?笔者拟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教育过度的涵义、产生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案例2—46的绪论先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意义、缘由,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教育过度’,它有哪些特征和表现形式?”接着交代本论部分要论述的内容。

案例2-47:《论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构》一文的绪论如下: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既是一项知识传授活动,又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而‚教学交往‛本身往往具有更多的教育价值。面对网络这样一个全面开放的教育系统,作为这项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他们将会起怎样的变化,较之于传统教学,他们的任务与角色定位应该怎样?网络教学对他们又提出了何种要求,师生关系是否要一改传统教学的模式,有了新的定义?确实,网络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与媒介,但载体的两头仍然是活生生的、有着情绪和情感的人群。因此,网络教学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为我们发展这种教学形式必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案例2—47的绪论先对网络教学简要地作一概念上的解释,接着就提出问题:“面对网络这样一个全面开放的教育系统,作为这项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他们将会起怎样的变化,较之于传统教学,他们的任务与角色定位应该怎样?网络教学对他们又提出了何种要求,师生关系是否要一改传统教学的模式,有了新的定义?”然后,引出文章的基本论点:“网络教学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为我们发展这种教学形式必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案例2—48:《论确立中小学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一文绪论如下:

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50多年,是一段曲折而艰难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全日制的中小学基本上是采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课程发展策略,有些省市,如上海、浙江省也在制定自己的课程计划,设计适合本地特点的课程,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开始打破。1985年以后,从北京开始很多地方进行了中小学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了‚地方‛的思想。1999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初步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课程模式。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国长期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形成了学校和政府之间的‚婆媳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在控制‛的管理模式。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而不能依法灵活地办学。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尤其是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包括课程与教学管理在内的管理权限逐步下放,政府和学校之间的权力划分开始重新调整。但是长期以来的外在控制所形成的惯性严重地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开发管理权下放后,很多校长与教师进行校本培。这些问题也是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所引发的,无不与学校课程管理定位有关。在三级课程管理中,如何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责任,学校课程管理如何定位?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案例2—48的绪论先回顾问题提出的历史过程及选题的理由,再提出问题:“在三级课程管理中,如何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责任,学校课程管理如何定位?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3.出示观点式

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将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要论述的论题提出来。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49:《刍议教育管理之效益》一文的绪论如下:

向管理要效益,是深化改革的要求。但管理需要投入,而对待产出人们却往往持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只重投入,不计产出显然不符合改革促进效益的时代要求。本文拟就管理效益当中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谈一点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案例2—49的绪论并没有先交代选题的背景,而是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最后,就本论部分要论述的内容作一交代,起着启下的作用。

案例2—50:《社会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地位分析》一文的绪论如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所起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早已有目共睹。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可以预见,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教育对人类和社会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将更加彰显。那么,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也就备受关注,对教师问题的 5 研究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仅就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地位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案例2—50的绪论先提出观点,再交代文章要论述的内容。案例2—51:《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思考》一文的绪论如下: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现。教育科学的发展现是有时代的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案例2—51的绪论的第一自然段阐述科学观,作为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接着作者简要地阐述了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这是文章的中心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绪论是采用从大概念到小概念的推理的逻辑形式阐释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案例2—52:《从现代公民社会理论看公民教育的构成》一文的绪论如下:

公民社会与国家的相对分离是现代社会民主化的必然,建设健全的公民社会,在私人与国家权力机构之间架设一条动态制衡平台,实现民主政治和科学决策,是实现国家权力运转理性化的有力保证。建设公民社会的理论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构想,更是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开展的重要依托。换言之,建立公民社会是公民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向和政治使命,公民教育是公民社会运动的延伸和继续。从公民社会的理论构想来阐发公民教育的社会定位、内容构成和价值追求具有其逻辑可能性和现实合理性。在当前,尽管公民社会理论林林总总,但和公民教育直接关联的是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理论和公民社会建设理论。它们从不同角度为公民教育的社会定位、公民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公民教育的主体内容提供了分析依据和积极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三个理论视野出发,对公民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为公民教育定位、开展公民教育的可能使命有哪些和构成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构成等作出尝试性的探讨。

案例2—52的绪论不是先交代选题的背景,而是直接表达观点,再简要地交代研究现状。最后是启下句,提示本论部分要论述的内容。

案例2—53:《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转换》一文的绪论如下:

教育目的是国家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蓝图,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阶级办教育,都有自己的特定教育目的与人才教育目标。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与人才标准。从教育文本的比照研究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培养的总路向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转变到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定位;从四有‚新人‛到四有‚公民‛。

案例2—53的绪论,先是从一般规律作为理论基础的引言,再鲜明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培养的总路向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转变到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定位;从四有‘新人’到四有‘公民’。”

4.提示范围式

绪论部分提示要点,概括全文的内容、研究的范围。请看以下案例:案例2—54:《试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文的绪论如下:

1998年以来,大学生创业现象在我国兴起,引起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的热切关注。有关实践和研究蓬勃展开。本文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试图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探究。笔者认为,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及尚未制度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认识不足、师资短缺、课程零碎及企业参与不力等问题,决定了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意义。该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观念建构、组织建构及运行机制建构等几个方面。

案例2—54的绪论,第一自然段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意义、缘由,第二自然段提示本论部分要论述的内容及范围。

5.阐释概念式绪论先释题,即阐释题目中和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再提出论题。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55:《论国外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一文的绪论如下:

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配置合理、充裕与否,直接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因此,在研究大众化阶段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时,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国家和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向;较低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高职教育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一种,与其他社会资源并无性质上的区别,只是用途不同。因此高职教育资源同样包括这样两个层次的配置:宏观配置——社会资源流入高职教育领域,形成高职教育资源;微观配置——流入高职教育领域的社会资源在高职教育内部的再分配和使用过程。

案例2—55的绪论,第一自然段直接表达观点,第二自然段阐释主题词的概念。案例2—56:《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一文的绪论如下: 教师问题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对其造成严重伤害、损失的那些不适当的或过激的教育行为。教师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智能发挥、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还严重损害了教师的集体形象和职业声望。近几年来,五花入门的教师问题行为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对学生、教师和社会产生了一些不良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对重塑教师形象,加强与改进教师教育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由于教师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因果关系呈现复杂多样化,所以,对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多数研究拘泥于理论描述,而缺少实证材料。本研究试图以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行为的基本特征,以期为预防与矫正教师问题行为,加强与改进教师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上例绪论先阐释‚教育问题行为‛这一概念,再指出教育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接着引出论点,最后介绍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范围。

6.引用材料式

以引用权威人物的观点或最近的政策、教育规章等,来引出论题。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57:《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和原则》一文的绪论如下: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指出:‚近几十年来,教育革新最积极的领域之一是个性化教学。在全世界的教育环境中,一种适合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愈来愈多样化的技术已经发展起来。‛在我国,‚个性化作文‛是继 7 开放式作文、创新作文、新概念作文、情景式作文、‚原生态‛作文等新术语之后出现的又一个作文新概念。笔者拟就个性化作文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上例绪论先引用权威书中的观点,再提出论题。

案例2—58:《“对话”,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文的绪论如下:

克林拍曾经说过:‚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他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对话式教学‛。由此可见,从本质上说,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我国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已经明确地规定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的动态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一次革命。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可分为两类:一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一种意义阐释性对话,是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二是师生对话,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人与文本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敞开心灵价格对等的精神交流。本文将围绕语文教学对话的特征、语文教学对话的意义、语文教学对话的策略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上例绪论先引用权威学者的观点来解释论文主题,再说明写作目的、意义,最后交代文章论题的内容及范围。

通过对大量教育论文绪论写作的分析,写作内容在绪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意义、缘由;提出文章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交代研究内容的范围。提出问题,是绪论的核心部分,并且要求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但问题的提出应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体现文章的较好的逻辑关系。对选题背景的交代,可以作一些历史的回顾,对这一课题,谁作了哪些研究,作者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交代选题背景,也是为了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所有为问题提出作支撑的材料,一定要写得简洁。不能将选题的思考过程、心情与感受写进绪论中。

因此,大多数教育论文绪论的写作,其结构比较简单,由三要素构成:“问题提出的背景”、“提出问题”和“提出中心论点或提示文章要研究的内容”。而有些论文,由于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可增加一些其他内容,如调查实证型论文,需要将调查的对象、方法等作一交代。但是,绝不能其他材料过多,而淹没了绪论的主要要素。

(二)论证

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观点上,而论文的学术水平则体现在论证过程。本论部分最主要的任务是组织论据材料对论点进行论证。因此,本论的写作,也就是论证的阐述。从研究成果表达的角度来说,本论部分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陈述。

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实质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论证过程也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

论证的类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立论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驳论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教育科研论文的论证方式,主要是立论,驳论也有,但相对于立论来说,要少得多。因此,本节只讨论立论。

要写作好论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中心论点而构建论点体系和论据体系

论点是作者提出的见解、观点,应该鲜明地表达出来,这是教育论文区别于一般经验材料、文学作品的本质特性。论点的表达应该清楚、确切,不应含糊其词,不应有歧义。只有这样,论证才可能是有“的”放矢的和有效的。文章始终要保持一条主线,就是以中心论点 8 为主线,在此基础上,构建好论点体系和论据体系。论据体系的骨架是各级各个从属论点,例如,一级从属论点既是中心论点的论据,又是二级从属论点的上位论点;二级从属论点既是一级从属论点的论据,又是三级从属论点的上位论点;以此类推,每一个从属论点都具有多重身份。要想使整篇文章的主题突出、贯穿始终,就必须使所有的从属论点与中心论点保持一致,如果有一个一级从属论点或二级从属论点与中心论点不保持一致,就会出现中途换题。这样,不仅文章的主旨不突出,而且有可能造成结构混乱、论证混乱。中途换题,通常称为是“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常见的“偷换论题”错误是“证明过多”和“证明过少”造成的。“证明过多”指的是,在论证中不去论证论题,而去论证某个比论题断定较多的判断。“证明过少”指的是,在论证中不去论证论题,而去论证某个比论题断定较少的判断。

2.注意选用合适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研究方法的体现。对课题的研究,一般要采用多种方法,而对论点的论证不能将所有采用过的研究方法都用于论证。分析的角度不同,其论证方法划分也就不同。从逻辑学角度来分析,有归纳论证法、演绎论证法和比较论证法等;从论据材料的性质来分析,有事实论证和理论论证;从各个从属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分析,有分层论证、层进论证和因果论证等。其实,它们之间是相通的,例如,事实论证就是逻辑学的归纳推理法的应用,理论论证就是演绎推理法的应用。现将不同分类方法综合起来,教育科研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如下几种:

(1)归纳法和事实论证。归纳法,即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辩证思维形式的论证方法。它通过对许多个别的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综合概括出反映一般本质的结论。

事实论证,或称例证法,是指先提出观点或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其原理也是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特点是以事实说话,是以翔实、新颖、典型的具体事例,以及概括的事实和统计数字作为论据。因此,在运用事实沦证时,主要注意对事实的把握,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新颖性,事实具有概括性,数据要真实,不能用不具代表性的个例,以个概全、以点概面。在教育科研论文的论证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事实论证,可使论文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例如,经验型论文和调查实证型论文,就是大量地运用事实论证,用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观点。(2)演绎法和事理论证。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辩证思维的论证方法。它是以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的结论为前提,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事理论证,是一种以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或人们已知的道理,或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或引用伟人的言论,或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理论,或引用道德伦理、国家政策、法律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原理是从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运用事理论证,可使论文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因此,事理论证是教育科研论文必不可缺的论证方法。在进行事理论证时,须注意的是:所引用的言论要忠实于作者原意,不能断章取义;引语要准确无误,最好注明出处;引语要简洁,避免大段引用、喧宾夺主;对引语要作一些阐述说明,不要引完就简单下结论。

(3)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又有两类形式,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从通过对同一类型的事例进行比较论述,推论到同类的事例上去,以证实论点的正确的推理方法。或者说,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推理方法。

(4)分析法。就是把一个较为复杂庞大的事物或事理,分解切割成若干部分,然后一一加以考察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所论事物或事理的分析、透视,发掘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和规律来,从而很好地证明论点。

9(5)分层论证。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论证一个论点。一般是以上几种论证方法的应用,例如,论证一个论点,既用事实论证,又用事理论证,这种从事实和事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就是分层论证。

(6)递进论证。在多个从属论点之间,是一种一层比一层深入的递进逻辑关系,因而其论证也是一层比一层深入分析的论证。(7)因果互证。是用已知的原因(论据)来证明结果(论点),或由已知的结果(论据)来证明原因(论点)。

论证方法的多种多样,看似很复杂,其实也简单。逻辑推理形式是论证的主线,论点体系及论据材料的安排都是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安排的。逻辑学的各种推理形式一般融人了实证论证和理论论证之中,这就只有实证论证和理论论证两类论证方法对论点的论证。如果将这两类论证方法有机地结合论证,也就使文章既体现了科学性,又体现了理论性。因此论证的学术水平就是体现在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的有机结合的技巧上。对论证方法的选用,是根据研究方法而定的。如实证型教育论文,是采用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其论证也应是以实证法为主的综合论证方法。但是,并不是说,实证型论文只要实证,而不要理论论证。有些作者,认为只要有数据,就可以证明研究的成功,从而在论文中大量罗列数据。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一篇论文中,数据只是供作分析的素材,对论证起实证作用。但是,教育科研论文,仅有事实论证还不够,还必须有理论论证的配合,才能使论证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理论性和学术性。事实论证与事理论证的结合,常常表现在典型分析和概括分析的结合上。通过对典型事例的解剖和分析,来论证某个观点,这是一种事实论证。对总体情况进行概括分析,来论证某个观点,是建立在某一理论基础上的逻辑推理法。这二者各有所长和不足。典型分析较为生动、丰富,但往往缺乏普遍意义。而概括分析正好与之相反。因此,在论文撰写中,应该注意两者的结合使用,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更有深度。

比较法和分析法,也是常用的论证方法。它们往往与事实论证或事理论证交融在一起。也就是说,在事实论证中包含有比较法或分析法,在事理论证中亦包含有比较法或分析法。

分层论证、递进论证和因果互证是结构层次上的逻辑形式,是从属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例如,如果几个一级从属论点是并列结构的关系,则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就是分层论证的逻辑关系。如果几个一级从属论点是递进结构的关系,则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就是递进论证。如果从属论点是因果结构关系,则就为因果互证。

3.注意论证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论文是科学研究的结晶,丧失了科学性,就称不上论文了。因此,在整个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论证的科学、有效,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在论证中论据是论点的依据,论点的真实性是从论据的真实性中推出的,是依赖于论据来论证的;只有论据的真实才能推出论点的真实。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犯“虚假论据”的逻辑错误。论据缺乏真实性,就缺乏论证的有效性,整个论证过程就不可能有说服力。不仅以完全虚假的判断作为论据是错误的,而且以真实性未被证实的判断(如捕风捉影的话)作为论据也是错误的。同时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个例作为依据也是错误的,如,当采用数据材料作为论据时,一定注意数据的代表性,还应重视对数据的逐层分析,展开充分论述,这些就能显示出论证过程的科学、严谨,使论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理论深度。特别是注意不要出现任何夸大其辞的表述,否则,将要降低论文的质量。

要做到论证的科学、有效,还必须满足论据充足的条件。在论证过程中,要体现观点来自材料的提炼,论点是从论据中推出的。所谓从论据中推出论点,就是说要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论点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说理要说清、说透,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论点进行论证。既要用事实论证,又要用事理论证。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去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4.注意论证过程的逻辑性

一篇好的论文,必须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严密,形成三者间的逻辑统一。论证过程,实际上是论点与论据材料的合理组织和合理安排的过程;论证过程的逻辑性,也就是论点与论据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逻辑关系。

论点和材料不是随意组合,而必须是有机的结合,应以论点统帅材料,以材料证明论点。如果只有论点,而没有材料,必然是空泛,缺乏说服力;但不加取舍,大量堆砌材料,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论证必然缺乏深度;而有了论点、论据,却缺乏合理、严谨的论证,仍然会使人感到杂乱无序,理不出头绪。作者应该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进行提炼、取舍,精选出最有价值的论据,来支撑论点。精选出来的最有价值的论据材料还要按照各自所要证明的论点来安排,即把所有的论据材料分别划归到各个小论点之下,随着各级各个从属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排列顺序的明确,论据材料自然也各得其位了。在论证过程中,要层层论述,以使论点、论据、论述三者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总之,本论的写作,实际上就是论证过程,就是恰当地使用论证方式,并按照论证的逻辑推理原理,在组织好真实而充分的材料即论据的基础上,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和论证,使论文的主要论点即作者的主要观点为读者所接受。

(三)结论

结论是一篇论文的结尾部分,是整篇论文的总结。总结应该鲜明、精炼、完整和准确,首尾贯一,使整篇文章成为一个严谨的、完善的逻辑构成。论文应该有结论,这是作者对本论研究的态度。本论所研究或所论述的内容,是得出实证的结论,还是初步的探索,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者应该给予明确的信息。读者可以从结论中看出作者对问题研究的深度。结论的写作有以下几种形式:

1.结语式

作者应对全篇文章所论证的内容加以综合概括,引出基本论点,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总体性看法和结论性的意见。作者要强调结论或论点的正确性,可采用这种形式的结论。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59:《对试行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的思考》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

综上所述,实行弹性学制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通行做法,也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国研究生教育也应逐步引入弹性学制,并在不断探索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弹性学制。不过,在推进弹性学制的过程中,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弹性学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或局部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它必将从整体上触动现有建立在学年制基础上的教学管理观念和制度体系。要便弹性学制名副其实、行之有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已有的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观念,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该结论部分是对全文论证后的总结,同时又是作者的基本观点、论文的主题。案例2—60:《试论创新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

总之,创新型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产生,是以创新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以未来化创新性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高绩效的创新团队为主要的科研建设平台,以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主渠道的一种新型的大学。因而,创新型大学将以永不落伍的理念和蓬勃的生机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

该结论部分是对论证部分的总结,同时又是文章的主题、作者倡导的观点。

2.展望式

在结论部分,根据本论所论述的理论和观点推导未来,预见其生命力。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或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坚定的信心,可采用展望式结论。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61:《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

笔者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堂行为标准和程序一定会建立起来,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该结论部分是作者表明态度,即对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充满信心和希望。

案例2—62:《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

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困惑是难免的,这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开拓进取的动力,应该深信,只要有让学生在尝试中自由飞翔,充满热情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就一定能够使‚学案‛设计教学不断臻于完善,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该结论部分,作者表示对“学案”设计教学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3.探讨式

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不是提供某种实证的结论,仅仅是初步的探索与分析,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2—63:《研究性学习呼唤英语教学新理念》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

开展研究性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要从重视教师主动‚教‛转变为重视学生主动‚学‛;在教学评价上,要从传统的重视对学生的单向的、单方面的学科知识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转向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情感体验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和指导能力,与时俱进,关注前沿科学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也要确保研究性学习权力的下放。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运用,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基本上还是一道崭新的课题,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但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它经过长期探索,最终将取得成功。

在结论部分,作者认为,对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运用,仅仅是初步的探索与分析,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同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坚定的信心。

4.解释式

在结论部分,对本论的论证作进一步说明,使文章的观点更加明朗。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2—64:《混沌理论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

以上从混沌理论的基本内涵,阐述其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启示。显然,这些研究并不是要否定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而是认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应当尽可能变化自身的思考视角和拓展思维视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教学系统是一个线性和非线性、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教学过程不能强调非线性就否定线性,非线性的教学过程需要线性的教学策略,线性的教学过程又需要非线性的教学策略,应该是由线性到非线性再到线性的螺旋认知发展,即:混沌中蕴涵着有序,有序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混沌。

结论部分先是对本论所阐述内容即混沌理论进行解释,再进一步提出中心观点,这样强调了中心观点,使中心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写作结论时需要注意的是:结论应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所得出的最后结论,这是结论的核心内容。同时,可以对研究课题的前景提出预测。但是,不能提出新的观点,或阐述与本课题无关的论题。

七、摘要的写作

有些人认为,摘要是论文的附件,写得好差,并不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些人认为,摘要的写作比较简单,常用句式有“从„·„人手”,“分析了„„”,“提出了„„”,“本文认为„„”。其实不然,摘要与正文同等重要。沦文摘要的重要性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论文的摘要的质量高低,有时决定着论文能否发表。编辑往往通过阅读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粗略地判断文章的价值。质量差的文章摘要,有可能在编辑初选稿件时就会被淘汰。二是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频率和被引频次。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文摘数据库,越来越显示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同时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

由于论文摘要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论文能否发表,关系到论文的被检索频率和被引频次,因此,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摘要的重要性和写好摘要的必要性。摘要的写作,并非像有些人认为那样容易、简单,实际上,要写好论文摘要还得非下功夫不可。从大量自由来稿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质量的摘要不多,大多数是,或者质量不高,或者不符合格式规范。这也是本书特安排一节专门阐述论文摘要写作的原因。

(一)类型

1.科技论文分类法

在大多教育科学专业性的文献中,都使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分类法,将教育科研论文的摘要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一指示性摘要三大类。实质上这三类摘要,是指科技论文的摘要。由于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的撰写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摘要也是有区别的。一些学者将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的写作规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摘要的格式规范,导致许多撰写教育论文的作者写出来的论文摘要,既质量较差,又不规范,不伦不类。现将大多专业文献中提到的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一指示性摘要作一简介。

(1)报道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是指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它概括地、不加注释地陈述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等主要信息。在有限的字数内包含与原文同等的信息量,读者不阅读原文就可了解文章的实质内容。篇幅一般为200~400字。

(2)指示性摘要指示性摘要主要是简洁地介绍研究前提、目的、任务和所涉及的主题范围。字数一般为100-200字。

(3)报道一指示性摘

要报道一指示性摘要是兼顾报道性摘要和指示性摘要的特点。其报道重点是原文的主要内容。字数一般为200-300字。许多作者模仿科技论文摘要的写法来写教育科研论文摘要,其结果是既不规范又质量差。现列举几例。

案例2—65:《自学考试的缘起与发展》一文的摘要如下:

本文简要阐释了自学考试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概括了自学考试制度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自学考试的发展趋势。

案例2—66:《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分析》一文的摘要如下:

为了提高中学物理教与学的效益,解决物理难教难学的矛盾,本文从分析和研究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因素入手,就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心理特点、心理过程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的建议。

案例2—67:《浅论家庭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一文的摘要如下:

本文针对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功能及其不可替代性,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提出了家庭怎样促进对幼儿教育的积极影响的途径。现暂且不考虑摘要的人称,就报道的内容来看,以上3例都是指示性摘要。这种摘要过于简单,没有概括和提炼出文中的观点。论文中的中心观点及其各分观点,是论文的价值所在。如果摘要没有摘出这些价值所在,说明摘要没有抓住实质性的东西。可以说,这样的摘要不符合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的特点。

2.体现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特点的摘要

自然科学的研究,大多是实验法;其论文的格式,一般是按“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或结论”的结构安排;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是由实验的结果决定的,因此,论文的报道性表现,主要是实验的结果和实验的有效性、可信度的分析。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一样,除了实验法之外,还要靠理论研究,逻辑思维,其论文类型既有事实型论文,又有哲理型论文,并且哲理性的特性已影响到事实型论文,使事实型论文向事实一哲理型综合化发展。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的报道性表现,主要是作者的观点和观点的有效性、可信度的分析;其论文摘要的核心,应是对论文中的观点的概括和提炼。只有报道了论文中的 13 观点,才能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特点和论文的价值。这种摘要,我们可以称为观点一报道性摘要。它与以上报道性摘要有相似之处,重点是研究的结果分析的高度概括,实际上也是作者的观点。

教育科研论文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的范畴,观点一报道性摘要也必然适应于教育科研论文。指示性摘要不适合教育科研论文。一是指示性摘要不能反映出教育科研论文的特点。因为教育科研论文不仅只采用实证法,它还采用了理论推理法,理论性特点必须在摘要中体现,而指示性摘要就没有体现出理论性。二是不能充分发挥摘要应有作用。指示性摘要不能反映作者的观点,编辑和读者也就不能了解文章的价值,摘要的应有作用也就发挥不了。

下面举几例摘要,让我们简略地对摘要作一分析: 案例2—68:《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山一文的摘要如下:

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在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学生收费制度和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和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理论分析表明,应强调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职能。今后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完善教育财政法规、建立公平的公立学校资源分配制度、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选择合适的高等教育财政模式以及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

《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是一篇标题为论题式的研讨型教育论文,其结构为三重式,即提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原文对这三个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论述。从原文三重式结构中,概括并提炼出了三个相应的分观点,也就是三个一级从属论点:(1)“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在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学生收费制度和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政府教育投人不足和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2)“理沦分析表明,应强调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职能。”(3)“今后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完善教育财政法规、建立公平的公立学校资源分配制度、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选择合适的高等教育财政模式以及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第一个观点为提出问题的论点,第二观点为分析结果的论点,第三个观点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论点。作者就是将这三个一级从属论点(或称分观点)作为摘要,这种摘要反映了论文的价值所在。读者通过阅读这样的摘要,就可掌握原文的实质性内容,也就了解了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摘要的语句也极为规范,不愧为较好的摘要。

案例2—69:《论教学理解的客观尺度》一文的摘要如下:

以意义阐释和把握为指向的教学理解是一个内蕴价值追求的目的论过程,一切教学理解最终只能以揭示人的生命发展的可能性,促进人的个性丰富与自由解放为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理解的客观性既不仅仅表现为自在客观性,也不仅仅表现为主体间性,它更主要、更直接地体现为自为客观性。自为客观性,是教学理解的客观尺度的显著特征。教学理解的自为客观性,深刻地表现在教学理解所内蕴的目的和价值追求之中。

案例2—69的原文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阐释型论文,摘要是由三个复句构成的独立短文。第一个复句“以意义阐释和把握为指向的教学理解是一个内蕴价值追求的目的论过程,一切教学理解最终只能以揭示人的生命发展的可能性,促进人的个性丰富与自由解放为最终目的”是原文观点的理论依据。第二和第三个复句是原文的重要观点,也是原文论证的结论。这一摘要为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原文观点的理论论据,第二部分是原文的观点,也是原文研究的结论。因此,该摘要含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慌良,并且语句也极为规范,不愧为较好的摘要。

案例2—70:《论教育机会平等》一文的摘要如下: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包括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教育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教育机会平等 14 可分为‚共享的教育机会平等‛、‚有差别的教育机会平等‛和‚形式上的教育机会平等‛、‚实际上的教育机会平等‛等类型。影响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天赋、家庭、制度化教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等。政府在创造教育机会平等中应承担重要责任。

案例2—70的摘要是围绕“论教育机会平等”这一主题,提出了四个分观点,四个分观点分别回答了以下四个问题: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是什么?教育机会平等有些什么类型?影响教育机会平等有些什么因素?政府与教育机会平等的关系怎样,以及政府要承担什么责任?第一和第二个分观点为提出问题的论点,第三个观点是分析原因的论点,第四个观点是解决问题对策的论点。原文的结构正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安排的。这一摘要实质上是原文中的观点概括和提炼。因此,该摘要含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并且摘要中的语句也极为规范。

案例2—71:《论职业教育的成型性与发展性》一文的摘要如下:

传统职业教育注重‚成型性‛,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相对忽视了发展性。在我国教育重心整体高移的时代背景下,其缺陷日见明显、吸引力日趋下降。为了使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对职业教育发展性的研究,并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性与成型性有机统一起来,在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国家现代教育体系的宏观框架中综合考虑,科学设计。

案例2—71的原文是一篇职业教育方面的研讨型论文,原文的结构也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安排的。其论文摘要也正好是由三个复句构成的独立短文,第一个复句为提出问题的论点;第二复句为分析问题的论点;第三个复句为解决问题的论点,也是文章重点论述的结论。因此,该摘要含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为格式规范的摘要。

案例2—72:《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质量保障的启示》一文的摘要如下:

目前,国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要模式有教学专业发展模式、质量保证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学生发展评估模式。教育教学质量机制的共同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拨款资助建立或扶持一个独立、自治的评估机构,对学校、专业和课程进行外部评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应在吸收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是一篇比较教育研究的论文。摘要是由三个复句构成的独立短文,第一个复句是介绍‚进行比较‛的内容;第二个复句是对国外教育所介绍的内容材料提炼出的观点;第三个复句是比较研究后的启示,也是原文的中心论点。因此,该摘要含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信息,为格式规范的摘要

。案例2—73:《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一文的摘要如下:“工具教育论”正在制造“孩子的成长苦难”。教育应当以教会孩子做人为基本理念,而教孩子做人应当从培养感恩意识开始。所谓感恩是指主体(人)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感恩包含“识恩”、“记恩”、“谢恩”和“报恩”四个环节。“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把感恩教育提上议事日程。摘要中的第一个句子是提出问题,这一问题不是文章的主题,只是作为提出观点的背景。第二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观点。后面句子的是服务中心的分观点。因此,该摘要含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为格式规范的摘要。

从以上6例可以看出,教育科研论文的摘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可以是论证观点的理论,或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或交待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文章中观点的概括和提炼,一般要形成观点体系,或者直接由几个分观点构成,或者由中心观点和分观点构成。第二部分是摘要的核心和重点,字数比第一部分要多;第一部分只是起配角作用,有时第一部分可以省略。

(二)写作要求

摘要的要求包括质量要求和规范要求。以上对摘要类型的分析及案例分析,是对摘要 15 的质量分析。摘要的总体要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科研论文的摘要应以观点一报道性摘要为好,它可发挥摘要应具有的作用。观点一报道性摘要的性质和特点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为一篇独立的短文,含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请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主要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主要信息是指原文中的观点体系。对于指示性摘要,至今还没有权威机构给予否定,因此,要继续使用也不能说不符合要求。但至少可以说,指示性摘要太简单化,不能含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尤其是没有突出原文的观点,其质量不高。

2.摘要中可以以问题提出的背景或原文论证要依赖的理论作为引语,但要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

3.不得简单重复标题中已有的信息。如一篇文章的标题为《论学术管理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学术管理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研究”。也不能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人摘要。

4.摘要不能为正文的补充、注释或总结,不能对论文内容作诠释或评论,更不能进行自我评价。

5.摘要应使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能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6.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摘要不要分段。

7.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三)常见问题

在下列案例分析中,许多案例虽然放在某一归类,但并不只是一处问题,因此,在分析时,将有问题之处都指出来了。

1、摘要中出现了注释句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74:《“三和立体化”教育实验研究》一文的摘要如下:

‚三和立体化‛教育实验是指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探索和提高学生的‚德商、情商、智商‛即‚三商‛素质的综合教育教学实验。本实验认为,‚三商‛素质是学生成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开发和提高学生的‚三商‛素质和能力,既是实验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又是学生咸才的必由之路。‚三商‛问题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它为贯彻实施‚四有‛目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又为实施素质教育规定了一个十分明确具体的方向,即素质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学生‚三商‛的质量。通过六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研究讨论的问题。

该摘要的第一句为注释句,直接解释“三和立体化”教育实验的内涵。摘要不应出现注释句。此外,还有两处问题,一是人称错误,用了“本实验”作主语;二是对实验结果只用了“提示性”语句,没有将实验的具体结果表述出来,摘要的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够,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案例2—75:《浅论开发学生潜在人力资本的必要性》一文的摘要如下:

传统观念认为以学习活动为主要任务的学生是潜在的人力资本。换言之,学生只是人力储备,而非现实的人力资本。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据的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及其在未来势不可挡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开发、管理和利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的人力资本开发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对学生人力资本的传统认识却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鉴于此,本文认为进入21世纪,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人力储备的学生群体正在不断呈现出现实人力资本的特征和提出成为现实人力资本的强烈要求。

案例2—75的摘要的信息量符合要求,即含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但有两处不足:一是出现了解释句,即“换言之”这样的词不能出现在摘要中;二是人称错误,用了“本文”作主语。

案例2—76:《从就业观念生态圈失衡看大学生择业教育》一文的摘要如下:

就业生态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待、高等教育的培养预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所构成的相互矛盾或协调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的生态圈,即观念生态圈、行为生态圈、社会生态圈。本文分析了观念生态圈失街,即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期待,高校人才培养的预期和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评价及使用期待之间的关系失衡,并提出了建议。

案例2—76的摘要有三处问题:一是摘要中出现了注释句,第一句为“就业生态”概念的注释;二是没有将问题分析、提出建议的要点陈述出来,摘要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三是用了“本文”作主语。

2.只有“提示性”语句,没有原文任何观点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77: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的摘要如下:

针对传统教学主体混淆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端,本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点,论述了该观点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设想。

该摘要没有原文主要观点,没有将“理论基础”、“改革设想”具体地陈述出来,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此外,人称也不对,用了“本文”作主语。

案例2—78:《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一文的摘要如下:

良好的诚信道德观是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文阐明了当代大学生诫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产生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策略。

从该摘要可以看出,原文是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构。摘要对三个方面的表述只用了“提示性”语句,没有将什么“表现”、什么“原因”、什么“策略”具体地陈述出来,也就是说,任何观点也没有陈述,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此外,人称也不对,用了“本文”作主语。

案例2—79:《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初探》一文的摘要如下:

在我国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公平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在明确教育公平意义的前提下,探讨了区域内、群体间及学校教育内部的不公平问题,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案例2—80:《对当前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改革的思考及建议》一文的摘要如下:

本文主要是从实践反思的视角,首先检视当前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改革的建议。

案例2—79和案例2—80的原文是研讨型教育论文,突出了两个部分,即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两个方面,摘要中没有陈述观点,只有“提示性”语句,因此,摘要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此外,人称也不对,用了“本文”作主语。

案例2—8l:《发达国家高校教师任用制度比较研究》一文的摘要如下:

通过比较研究,得出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相应地,在我国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产生的启示。

案例2—82:《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教学中的培养》一文的摘要如下:

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的涵义、意义出发,探讨了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不够这一现实,结合实际,提出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些策略。

案例2—81和案例2—82的摘要没有任何观点,只有“提示性”语句,因此,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信息。

3.只有部分观点,但没有主要观点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83:《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文的摘要如下: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独立学院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构建。本文从生源状况和社会需求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提出了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措施。

从案例2—83的摘要可以看出,原文应是一篇研讨型教育论文,摘要以论述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质量与培养模式的关系来作为开头语,应该是可以的。但摘要的第二句为“提示性”语句,没有将生源状况和社会需求状况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系,以及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就是说,主要观点没有陈述,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此外,人称也不对,用了“本文”作主语。

案例2—84:《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初探》一文的摘要如下:

法学教育问题是我国法学界一直探讨的一太热点问题。由于历史等诸方面原因,我国法学教育存在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在:法学教育目标不明确,法学教学内容过于保守,手段过于僵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日新月异,法学教育应当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要求。基于此,笔者提出法学教育革新的见解和方案,以期引起共鸣。

案例2—84的摘要陈述了问题的表现,但没有将见解和方案的要点陈述出来,摘要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此外,摘要用了“本文”作主语,“以期引起共鸣”这样的评价性语言不能在摘要中出现。

案例2—85:《浅论个人教育投资风险》一文的摘要如下:

长期以来,教育投资者们对教育投资成本及其收益十分关注,但对教育投资的风险,尤其是对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本文试图从个人角度探讨教育投资风险及其防范。

案例2—85的原文是研讨型教育论文。其摘要陈述了“提出问题”的观点,但对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的观点没有陈述,而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的观点是原文最重要的观点。因此,摘要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第二个错误是人称问题。第三个错误是简单重复了标题的相同信息,标题为《浅谈个人教育投资风险》,摘要中出现了“探讨投资风险”的语句,“探讨投资风险”是“浅谈投资风险”的简单重复。“本文试图„„探讨„„”这样的语句是绪论部分常用的启下句,不宜在摘要中出现。

案例2—86:《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研究》一文的摘要如下:

我国高等教育刚从英才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就遭遇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院校培养目标雷同,造成大学毕业生同质竞争和结构性剩余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关键因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在人才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途径。

案例2—86的摘要对就业困难的原因陈述了观点,但对解决问题的对策没有陈述观点,因此,摘要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此外,人称也不对,用了“作者”、“本文”作主语。

案例2—87:《浅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走向的整合》一文的摘要如下: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走向是大势所趋。同时,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和鲜明的民族个性,高等教育的本土化亦是必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就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案例2—87的摘要有两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人称用对了,二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整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陈述了观点。但是,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即没有陈述整合的具体措施,没有将研究的结论表述出来。因此,摘要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案例2—88:们寸处置不合格大学生党员工作的探索与思考》一文的摘要如下:

处置不合格大学生党员,是新时期高校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畅通不合格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出口‛,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条重要措施。本文在认真分析不合格大学生党员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处置不合格大学生党员的方式,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注意的事项,作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案例2—88的摘要有两处问题:一是用了“本文”作主语;二是没有将问题分析、提出对策的要点陈述出来,摘要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案例2—89:《基于网络的建构学习环境的创建初探》一文的摘要如下: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无处不在,也使得基于网络的建构学习成为可能。本文描述了建构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及组成要素,并说明如何创建基于网络的建构学习环境。

案例2—90:《教师职业倦怠及其预防》一文的摘要如下:

职业倦怠是人们对工作中的慢性情感压力和人际压力延迟反应的一种现象,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高倦怠的职业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及后果,然后探讨了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最后提出了预防及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案例2—9l:《高等教育多样化与大众化》一文的摘要如下: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与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息息相关。多样化发展乃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涵义和必要性、多样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现状以及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案例2—9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一文的摘要如下:

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猛,但由于对高职教育缺乏系统的认识,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偏差,本文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进行分析,最后在高职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上提出个人的建议。

案例2—93:《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认证探析》一文的摘要如下: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时期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规定,得出结论: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或者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有相应专业实践能力而无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都应是双师型教师。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提出几点思考。以上几例的摘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没有陈述主要观点,因此,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此外,人称也不对,用了‚本文‛或‚笔者‛作主语。

4.摘要中出现了常识内容 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2—94:《有关博士招生制度的几点思考》一文的摘要如下:

博士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前沿科学研究的主力,是社会高级科技人才的生力军。博士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本文通过欧式、荚式与我国博士招生程序的比较,分析‚甘朱事件‛和‚陈丹青事件‛产生原因,对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博士招生制度做了几点思考。

案例2—94的摘要中的第一句“博士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前沿科学研究的主力,是社会高级科技人才的生力军”为常识内容,没有必要在摘要中出现。原文是比较研究的论文。其摘要应是三个方面:比较的具体内容、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具体对策。然而,摘要对这三个方面只是用了“提示性”句子,而没有陈述观点。因此,摘要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此外,人称也不对,用了“本文”作主语。

5.调查实证型论文的摘要陈述了非主要成分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95:《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个人支出和获得资助问题探讨》一文的摘要如下:

研究目的:家庭背景对大学生个人支出和获得资助的影响;研究对象:河南省1426名本科学生;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大学生平均个人支出6409元,其中学费和住宿费2978元,除学费和住宿费外的个人支出3385元;大学生人均获得资助7530元,其中私人资助(6734元)占生均资助的89.43%,19 学生自助(104元)占生均资助的].38%,公共资助(692元)占生均资助的9.19%;家庭背景与大学生的个人支出、除学费和住宿费外的个人支出基本上成正比;家庭背景与大学生自助和获得公共资助基本上成反比。

案例2—95的原文是调查实证型教育论文。这类论文的摘要,可以陈述研究的意义或目的、问题提出的背景,但不能在摘要中出现“研究的意义”、“研究目的”、“问题提出的背景”等词组。研究结果的具体数字不必全部出现在摘要中,摘要只能出现由研究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因此,摘要没有突出重要信息,即没有突出原文中的主要观点。

案例2—96:《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一文的摘要如下:

农村义务教育再次成为今年‚两会‛代表们的热门话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列举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素质偏低,学生流失严重,拖欠教师工资,农村学校危房较多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案例2—96的摘要有三处问题:一是摘要中的第一句应是原文前言的语句,不宜在摘要中出现;二是没有将对策建议的要点陈述出来,摘要不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三是用了“本文”作主语。

6.摘要中出现了评价性语句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2—97:《对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发展的动力分析》一文的摘要如下: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的动力进行分析和论述,能为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更好地进行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参考。

案例2—97的摘要为评价性语句,这种评价性语句只能在前言中出现。案例2—98:《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一文的摘要如下:

众所周知,多媒体课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着随意设计、信息过量等一些问题,使它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就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一些有益观点。

案例2—99:《20世纪90年代我国元教学论研究的背景及其过程》一文的摘要如下:

21世纪教学论的发展不仅需要密切关注教学实践,也需要重视教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教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元教学论的发展,而且元教学论研究也标志着我国教学论发展由自由阶段进入了自觉阶段。本文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元教学论研究的背景及其过程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促进教学论的发展提供一点微薄而又有益的参考。

案例2—100:《河南省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一文的摘要如下:

本研究以河南省20所高校目前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为对象进行抽样,对其人文素质课程的设课目标、设课种类、设课比例等几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可操作性对策。这些调查结果及对策的提出,不仅对河南省高校,而且对目前整个中国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均有参考价值。

案例2—101:《关于学科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一文的摘要如下:本文根据管理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联系学科队伍建设的实际,针对当前高校学科队伍建设中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学科队伍的构建,学科团队精神的精神、用人环境的改善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代同行参考。

以上4例的摘要的最后一句为评价性语句,这是不妥的。7.出现了总结性语句 案例2—102:《关于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学校创建的思考》一文的摘要如下:

学习型学校的创建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从落实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健全制度体系、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创建学习型学校是笔者重点思考并力图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摘要中的第二个句子是总结性语言,不宜在摘要中出现。

8.人称不妥 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2—103:《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思考和探索》一文的摘要如下: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共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其方法为:1.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2.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3.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4.形成‚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案例2—103的摘要主要是人称错误,用了“笔者”作主语。9.根本不是摘要 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2—104:《初二物理实验课教学探索》一文的摘要如下:

初二物理实验课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自动手能力。

案例2—104的摘要根本就不是摘要,因为“初二物理实验课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自动手能力”不是一个正确的句子,又谈何独立短文? 从以上33例可以看出,不规范的摘要主要是没有体现摘要的性质和特征。学会写作论文摘要,就是要掌握摘要的性质和特征。什么是摘要的性质和特点?就是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主要信息是指文章中的观点体系,它包括中心观点和各分观点。摘要除了陈述观点外,还可以交代观点提出的背景,但这不是重要的,陈述分观点才是摘要的精髓所在。如果在摘要中不能见到作者的观点,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不会提炼观点,文章中本身就没有明确的观点;二是或许文章有观点,而作者不会写摘要,撰写论文的水平还需有待提高。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影响编辑对稿件的选择。此外,还要掌握摘要的语句要求,包括人称、语气等。

八、文稿的修改

进行文稿修改,要弄清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修改,二是怎样修改,或修改什么。

教育论文的写作,实际上也是教育科研工作。或者是对教育内在规律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对教育现象或实践的一种理性的把握;或者是应用教育基础研究所揭示出来的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或所形成的某些基本理论来探讨解决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教育决策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其成果的优劣,取决于论文质量的高低。而论文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又取决于写作思维能力的发挥程度。无论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是写作思维能力的发挥,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内部矛盾有一个逐渐暴露过程,它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二是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中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片面性和主观性;三是将所获得的认识正确地表达出来,并形成高质量的论文,这需要一个从不够准确、恰当到比较准确、恰当的转变过程。因此,这决定了论文的写作必然有一个修改的环节。

论文的写作修改,既是对课题深入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反复、认真地修改文稿是十分必要的。修改是论文写作中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修改文稿要采用趁热打铁与冷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趁热打铁就是当写作思路比较清晰或有重大发现时,就要趁着思维的惯性一鼓作气地把文稿修改好,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冷处理就是当初稿完成后和第一、二次修改后,放下一两天或者更长时间,跟文稿保持一定的距离,使思维从写作中跳出来。待获得新的信息后,并从新的角度去审查文稿,这样,可能更容易发现问题。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甚至要把自己放到论敌的位置上,从鸡蛋里挑骨头,越“苛刻”越好。如果带着“自我欣赏”的情绪修改自己的论文,那就必然难以下笔。

修改文章要有勇气。仔细审查、检查后,发现问题就要动笔修改。在论文修改时,一 21 般作者对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所写的内容不忍心删除,这是修改文章的大忌。明知是多余的,就要忍痛割爱。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章的修改就是删削。通过删芜去繁,使论点更为突出,论证更为有力,文字更为精炼。

文稿修改的顺序,一般是遵循先大后小、先主后次的原则。其次序和内容如下:

(一)审查观点

写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成果的结晶是作者的观点,是作者揭示事物本质的看法和见解。观点是文章的价值所在,也是文章结构的骨架,因此,作者在修改文稿时,先必须抓住关键点,即审查观点。文章中有一个观点体系,它由中心观点和各级各个从属观点构成。首先,找出观点体系。文章中的观点体系与沦点体系是一致的。找出了论点体系,也就找出了观点体系。其次,审查观点的特性,即要审查观点是否具有正确性、时代性、思想性、准确性、独特性、简洁性等基本特性,特别要重视对中心观点的审查。中心观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称总论点。中心论点应该正确、集中、鲜明、深刻,具有创新性。如果中心论点不能把最典型、最具本质意义的思想和规律揭示出来,或者有某种失误和偏颇,或者缺乏新意,或者不具有时代性,就要进行大的修改。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中心论点,就不要急于对文章的其他内容进行修改。三是审查观点体系的逻辑关系。中心观点也是文章的主题,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主线。文章中各级各个从属论点都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或者说各个分观点和小观点都是为文章中的中心观点服务的。其方法是将所有论点全部列出来,用分叉支式将所有的论点进行排列。然后一个一个地进行审查,先审查论点的特性,再审查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大论点与小论点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关系,是论证严密的基础。每一个完整的段必须有鲜明的论点。如果作者自己不能将论点体系(包括中心论点和各级各个从属论点)找出来,或者从属论点不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或者沦点之间存在相互矛盾,则文章肯定不行,需要作大的修改。

(二)审查标题体系

对论点审查并修改好后,就接着对标题进行审查,仔细推敲标题的准确性。不管是论点式标题,还是论题式标题,要做到题文相对应,文要切题,题要配文。论文题目能概括地表达论文的中心论点和讨论的范围,真正起到论文的“眼睛”作用。如果文不对题,题目过长或太笼统,必须修改。各级从属标题要与论文题目保持一致性。对同一级的各个从属标题,要体例一致,或为论点式标题,或为论题式标题。对最后一级分标题,最好采用论点式标题,并且标题就是该段落的沦点。如果各个从属标题之间、从属标题与对应论点之间不一致,就必须进行修改,直到推敲出最准确的标题体系为止。(三)审查结构的逻辑关系

文章的构架安排,一是根据论文类型的体例要求,二是根据各个从属论点的的逻辑关系,三是根据论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安排与论证的严密性密切相关,结构安排的好坏的标准,就是看论证是否严密、科学;如果结构安排科学、合理,论证也就严密了。结构安排是否合理,论证是否严密、科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

一是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同一级的若干个论点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则一般可以不分先后安排各个从属论点的次序。但是,有些论点之间虽然是并列关系,却有着思维习惯性的次序。例如,论述某一事物的环境因素时,一般按照先内部后外部的次序安排。如果同一级的各个论点是递进的关系,就必须按递进的次序安排论点。例如,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讨型论文的结构安排,就必须按照这一次序安排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才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构的调整一般与论点体系的安排相对应,如果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科学、合理的,文章大的构架即论点体系的构架是 22 正确的,大的结构也就不必进行调整。如果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问题,就要进行大的结构调整。

二是论点与论据的逻辑关系。从属论点是中心论点的论据,下位从属论点是上位论点的论据,材料是从属论点的论据。这些论据能充分地对论点进行了论证,其结构安排也就说明科学、合理,层次也就必然清晰。层次不清,是初写教育科研论文的常见毛病。对于一个问题反复提及,前面一段提过的问题,后面一段又再提出。这主要是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关系不清造成的。对于完整的段来说,都有各自的不同的论点,如果论据都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论点而选择的,则层次也就自然清晰了。对于一个完整段,其内部也有层次问题。一般要求对论点的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这就要一个一个方面地论述,一个方面说清后,再说另一个方面。能用序号表示的,就应用序号表示,以使层次清晰。常用的序号有“一是„„二是„„三是„„”“其一„„其二„„其三„„”“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等。如果论据与论证之间逻辑关系不严密,就会显得结构松散,要加以紧缩,删去离题太远或无关紧要的句段,增加一些有力的论据,使结构严谨和谐。

(四)审查论据材料

论证的严密程度与选用什么样的论据材料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对论据材料的审查。论据材料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是论证性强,材料能有力地证明观点,也就是说,材料与论点的关系度强,事实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二是适量,既要充分,又是必要的。论据材料既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材料过少i则论证没有力度;材料过多,文章篇幅过长,并显得繁冗。理论材料与事实材料的搭配要合适,更不要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三是真实,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准确可靠。按照这三个要求对论据材料进行审查。不能以材料多而取胜,多余的材料、不实的材料、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坚决删除;材料不足要增补,使之达 到充分而必要。对于陈旧、平谈、一般化、无代表性的材料,则要进行调换,换上更合适的材料。

(五)检查体例

学术性较强的理论期刊,要求较规范的体例。摘要是在正文完成之后才能写,并不是先写摘要再写正文,因此,修改文章时,也是先修改正文,再修改摘要。检查摘要时,一是检查人称,摘要不能以第一人称出现,不能出现“本文”、“作者”之类的词。二是检查内容,摘要只是陈述文章的观点,不能对文章作任何评价。三是检查信息量,摘要必须具有与原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对于非主要信息、概念阐释性语句、评价性语句要坚决删除。

(六)修改语言和标点符号

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 第3篇

1.1 摘要的概念

科技论文摘要是作者按文摘编写规则而编写的文摘,即作者文摘。摘要虽出自作者之手,但编写时必须按文摘编写规则中规定的以”第三人称”来编写,因此摘要和文摘人称上的差异己被消除,两者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区别,其概念与文摘概念是一致的。根据GB6447—86,摘要可定义为: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摘要的本质是通过略去不重要的内容来压缩文献字数,而使文献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表述。它是一种文献的代用品。

1.2摘要的特点

摘要的概念决定了摘要具有简洁性、准确性、清晰性、独立性和自含性等特点。

1.2.1 简洁性 指摘要必须简明扼要,消除冗余信息,使其篇幅与原文相比大大缩减。

1.2.2 准确性 指摘要必须避免错误和重要信息遗漏,做到准确无误。

1.2.3 清晰性 指摘要在表达上要明确具体,合符逻辑、语言通顺、结构严谨,易读易懂。

1.2.4 独立性 指读者无需依赖原文就能准确把握摘要所表达的含义。摘要是一种独立的文献类型。

1.2.5 自含性 指摘要内的名词术语、缩略语、符号、代号符合规范,具有自明性。摘要本身属于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的内容和形式

2.1 摘要的内容

摘要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1.1 目的 表明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即阐明该项研究的目的或撰写该文的原因。

2.1.2 方法 所用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或方法、装备、程序等,即阐明所采用的实验技术、试验方法或手段。

2.1.3 结果 阐明试验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2.1.4 结论 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即阐明对结果的解释或结果的重要意义。

2.1.5 其它内容 除上述4项内容外,有时还需要包含一些虽不属于研究的主要目的,但就其价值而言也是重要的信息,如医科论文中的诊断、治疗、药量等。

由于摘要形式的不同,以上各项内容在摘要中的详略也有所侧重。

2.2 摘要的形式

摘要有报道性文摘、指示性文摘、报道—指示性文摘3种形式。根据需要和论文的类型,可采用不同的摘要形式。学术论文的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形式。

2.2.1 报道性摘要 GB 6447—86对报道性文摘的解释为: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这种报道性文摘形式的摘要旨在向读者提供原始论文中的定量和定性信息,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使读者无需查阅原始文献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种摘要适于科学研究报告,单主题的论文。科技论文摘要多采用此种形式。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要求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形式。

2.2.2 指示性文摘要 指示性文摘形式的摘要对文献内容进行某种提示或描述,它只简要介绍文章研究的问题或概括性地表述研究目的,旨在点题。而对方法、结果和结论不作报道,因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能代替原始文献。此种摘要适合于综述、泛论文章。

2.2.3 报道一指示性摘要 GB 6447—86对报道—指示性文摘的解释为:以报道性文摘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文摘。可见报道—指示性文摘形式的摘要是前两种摘要的折衷形式,对于研究内容较多、涉扩面较广的文

章,采用此种形式既可突出重点和典型,使重要信息得以充分体现,又可对一般情况进行提示,有利于读者阅读。摘要的写作

3.1 根据文章特点选用适当的摘要形式

单主题的论文、实验性研究适用报道性摘要,而松散或长篇的多主题论文、综述类论文适用指示性摘要。科技论文应尽可能采用报道性摘要。摘要形式选用不当往往是将报道性摘要写成了指示性摘要。其原因是对摘要的意义把握不当,一方面为了“简洁”而弄巧成拙,另一方面认为摘要随文,读者可以在随后的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这样使摘要丢失了有价值的信息,缺乏实质的内容,不1 不利于成果的推广和检索利用。

3.2 不加评论和注释

要客观如实地反映论文的内容,不加进原文以外的见解、评论和解释。

3.3 简洁1

3.3.1 摘要的简洁性要求编写摘要时必须省略掉那些众所周知的、本学科已成常识的技术、设备、过程、结论、前提、原理和结果等普及性知识,它包含的内容只能是新的技术、理论、假设、结果及结论。

3.3.2 简洁的摘要应当省略掉原文中历史背景的描述、导言、过时信息、多余的话及研究过程的细节等内容,只摘录其主要结果和结论。

3.3.3 摘要的简洁性还要求编写摘要时只能收录原文中处理过的典型数据、数据的样品和实例,而不是所有的原始数据。应考虑用词语来概括数据、图表所显示的研究结果,而不在摘要中列出关系式、图、表等。应将论据、逻辑推理、数学推导、证明等省略,对标准的设备(装置)、普通的方法、一般的试验过程用名称代替而不必详述。

3.3.4 摘要中只摘出已经做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结果,试图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工作及下一步打算要做的工作,应排除在摘要之外。

3.3.5 摘要的简洁性要求使用通用的、规范的缩写词和代号以节省篇幅,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予以说明。

3.3.6 摘要的简洁涉及到摘要的长短。GB6447--86规定摘要的详简度须根据论文的内容、类别、学科领域、信息量、篇幅、语种、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实际需要确定,其中论文的内容是决定性因素。同时规定了不同形式摘要的字数。报道性和报道指示性摘要以400字左右为宜。指示性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要求报道

性摘要在300字以内,指示性摘要在100字左右,报道—指示性摘要在200字以内为宜。国家标准和有关规范对摘要的字数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作者编写摘要时不应受到具体字数的限制,而应根据文章的内容、类型等恰当地选用摘要形式,准确而扼要地表达文章内容。尽量做到简洁。

3.3.7 摘要要求筒洁,但不能写得过分简单,忽略和遗漏有价值的信息,如本应写成报道性摘要却图简单、简短写成指示性摘要;简单地重复篇名或用与篇名类似的词句作为摘要;堆砌主要标题作为摘要等。

3.4准确和清晰

3.4.1 要使摘要准确无误,就必须消障错误。①专用名词术语、数据、缩写词、代号、符号的错误在摘要中经常发生。作者在编写摘要时应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摘要中的术语,应与论文中使用的一致。缩写词要标准化,符号、代号的使用一定要与论文详细核对

。②遗漏使摘要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全部重要信息,作者应准确把握所写文章的重要信息点,对新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不遗余力地加以记述,即使字数较多也在所不惜。③对于理论文章、综述类文章.应注章内容的准确报道或提示,不要将前言作为文章摘要。

3.4.2 摘要的清晰性要求语言通顺,结构严谨,表达明确具体,文体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①摘要中使用的语言应符合语法规则、修辞规则和逻辑规则,不出现语病,使语句通顺、简洁、合理,同时要求表意明白、清楚,不含糊笼统,做到明确具体。②摘要很简短,表达一种连贯的思想,一般不分段。③摘要内容的顺序可根据节省阅读时间的原则来安排。将结论放在摘要的开头,体现出越是重要的信息越迅速地传递出去的写作和编辑思想,亦可按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自然顺序安排。

3.4.3摘要的准确和清晰还要求正确使用简化字和标点符号。字和标点的错用常引起意义上的差异、结构层次上的混淆。

3.5 采用第三人称写法

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综述了……”等记述方法,而不用“我们”、“笔者”、“作者”等作句子的主语。

3.6 不必在摘要的开头冠以“本文”字样

“本文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讲不通,“本文报道了……”、“本文介绍了……”

虽然语法和逻辑上没有不妥,但“本文”二字完全可以省略。

3.7 体现摘要的独立性和自含性特点

3.7.1 体现摘要的独立性应注意两点:①不要在摘要中引用参考文献序号、图表、公式序号。

②除非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否则不用引文。

3.7.2 GB6447-86对如何体现摘要自含性亦作了规范:①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包括地名、机构名和人名);尚未规范化的词应与原文保持一致。新术语和尚无合适汉语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②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加以说明。

科技论文摘要写作体会 第4篇

撰写摘要前必须明确摘要的要素和基本要求。

一、摘要的要素:

(1)研究目的: 准确描述该研究的目的,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

(2)研究方法: 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 结论是如何得到的。

(3)结果: 简要列出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和局限。叙述要具体、准确。

二、摘要的撰写要求: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文献的全

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因此,摘要是一种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

(2)用第三人称。作为一种可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摘要只能用第三人称而不用

其他人称来写。有的摘要出现了“我们”、“作者”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一般讲,这会

减弱摘要表述的客观性,有时也会出现逻辑上讲不通。

(3)排除在本学科领域方面已成为常识的或科普知识的内容。

(4)不得简单地重复论文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

(5)要客观如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6)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切忌发空洞的评语,不作模棱

两可的结论。

(7)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

(8)不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相邻专业的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代号。

(9)不得使用一次文献中列出的章节号、图、表号、公式号以及参考文献号。

(10)要求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以及正确地书写规范字和标点符号。

(11)要求使用众所周知的国家、机构、专用术语尽可能用简称或缩写。

(12)长度要在杂志要求的下限与上限之间。

三、举例:

下面是一篇发表在美国光学学杂志的论文摘要。请与前面的要素和撰写要求对比阅读,细

细体会。

Generalized Huygens–Fresnel diffraction integral for misaligned asymmetric

first-order optical systems and decentered anisotropic Gaussian Schell-model

beams

Received January 29, 2001;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 July 19, 2001;

accepted July 19, 2001

Abstract

The generalized Huygens–Fresnel diffraction integral for misaligned

asymmetric first-order optical systems is derived by using the canonical

operator method, which enables us to study propagation properties of

anisotropic Gaussian Schell-model(AGSM)beams through misaligned asymmetric

first-order optical systems.It is shown that under the action of misaligned

asymmetric first-order optical systems AGSM beams do not preserve the closed

property.Therefore generalized partially coherent anisotropic Gaussian

Schell-model beams called decentered anisotropic Gaussian Schell-model

(DAGSM)beams are introduced, and AGSM beams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case of DAGSM beams.? 2002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OCIS codes: 260.1960, 050.1940, 350.5500.在收到修改稿的当天,论文就被录用。可见评审人的意见是修改后发表,并且可以判定论

上一篇:八仙筒镇中学法制教育活动总结下一篇: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