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复苏急救教学设计

2024-08-02

心脏复苏急救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心脏复苏急救教学设计 第1篇

《胸外心脏复苏急救》教学设计

丰月莲

授课类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9计划学时:1学时

授课地点: 综合实践活动室(2)授课时间 : 2017、10 授课对象:3至6六年级 授课题目:胸外心脏复苏急救 目的要求:掌握心脏急救的方法与步骤 重点、难点:掌握心脏急救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提问法 教具:视频教学、教案、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导入:

上课前,我想问大家:在你身边如果有人突然晕倒,你该怎么办呢?你该如何去判断这个病人心跳是否停止你该采取哪些抢救措施,今天我们学习心脏复苏急救。

一、心脏骤停原因

心脏骤停是指患者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如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等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猝死是指平索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小时内死亡由心血管病变引发的猝死又称心源性猝死。

二、心脏复苏急救的步骤:

(一)判定心博骤停 首先轻摇或轻拍打病人肩部,同时呼叫其姓名或高声喊叫:“喂!你怎样啦?”,如无反应即可判断为意识丧失;然后马上以手指触摸其双颈动脉(搏动触点在甲状软骨旁胸锁乳突肌沟肉),若意识丧失同时伴有颈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判定为心博骤停,应立即开始现场复苏抢救,并紧急呼救以取得他人协助。

(二)安置复苏体位

正确的复苏体位是仰卧位,应在呼救的同时小心放置病人仰卧在坚实平地上,转动时应一手托住病人颈部,令一手扶着他的肩部,使病人沿其躯体纵轴整体地翻转到仰卧位。(三)开放气道(A)心博骤停后,全身肌肉松弛,可发生舌根后坠,使气道受阻,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仰头抬颊法,也可采用仰头举颈法(对有颈椎损伤者不宜)或双手托额法。注意在开放气道的同时应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四)判断有无自主呼吸

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判断病人有无自主呼吸,即观察病人胸部有无起伏;用耳及面部贴近病人口鼻,分别听和感觉病人呼吸道有无气流声及气体呼出,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五)重建呼吸(B)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借助抢救者用力呼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方法为:保持病人仰头抬颏,抢救者以右手拇指和示指捏紧病人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后,用自己的双唇把病人的口完全包绕,然后用力吹气1~1.5s,使胸廓扩张,吹气毕,抢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以上步骤再重复一次。(六)重建循环(C)触摸颈动脉,如无搏动,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如下:使病人仰卧于平地上或用心脏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抢救者可采用踏脚凳或跪式等不同体位,用靠近病人足侧的手的示指和中指置于胸骨下切迹上方,用别一手的掌根部紧靠前一手示指,放于胸骨下1/3,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重合然后将前一手置于另一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其不接触胸壁按压深度为3.5~5cm,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图4)。这一方法于1960年提出后曾一直认为胸部按压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受到挤压,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房室瓣的关闭,从而促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按压放松时,心脏则“舒张”而再度充盈,此即为“心泵机制”。但这一概念在1980年以后受到“胸泵机制”的严重挑战,后者认为按压胸部时胸内压增高并平均地传递至胸腔内所有腔室和大血管,由于动脉不萎陷,血液由胸腔内流向周围,而静脉由于萎陷及单向静脉瓣的阻挡,压力不能传向胸腔外静脉,即静脉内并无血液返流;按压放松时,胸内压减少,当胸内压低于静脉压时,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使心室充盈,如此反复。不论“心泵机制”或“胸泵机制”,均可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七)单人或双人复苏

1.单人操作 由同一抢救者顺次轮番完成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数与胸部按压数为2:15 2.双人操作 一人先作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另一人作胸外心脏压5次,以后人工呼吸数与胸部按压数为1:5,如此反复进行。操作过程中,除须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外,通气不能与按压同时进行,双人轮换抢救位置时,可在完成一轮通气与按压后的间歇中进行,不应中断抢救时间大于5秒以上。

三、学生开始动手实践:(用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模拟操作)七八个人一小组:一个人操作,其他几个在旁边看操作是否正确,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可以及时补充。教师在旁巡视,指导。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胸外心脏复苏急救的方法与步骤)?你会了吗?对于意识丧失的,你必须首先却判断病人是否心跳呼吸是否已经停止,否则很容易遗漏、贻误有抢救价值的病人的抢救时机。

心脏复苏急救教学设计 第2篇

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1、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者摇摇他,看是否有反应。凑近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2、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方法:最好能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手巾,该在患者的口部,防止细菌感染。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屏住,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与此同时,施救者的眼睛需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呼出,这样就是完成了一次呼吸过程。每分钟平均完成12次人工呼吸。

3、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患者一开始就已经没有脉搏,或者人工呼吸进行一分钟后还是没有触及,则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方法:施救者先要找到按压的部位。沿着最下缘的两侧肋骨从下往身体中间摸到交接点,叫剑突,以剑突为点向上在胸骨上定出两横指的位置,也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线处,这里就是实施点。施救者以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的位置,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的下陷距离约为4-5厘米,双手臂必须伸直,不能弯曲,压下后迅速抬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必须控制力道,不可太过用劲,因为力道太大容易引起肋骨骨折,从而造成肋骨刺破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老人的骨质本身就脆,更要加倍注意。

单人施救和双人施救的比例。单人施救时,每做15次人工呼吸,就做两次胸外心脏按压;双人施救,则是每做10次人工呼吸,就做两次胸外心脏按压。

心脏复苏急救教学设计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早产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患儿不同复苏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有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患者年龄为出生~4 d, 平均年龄为 (59.3±1.2) h, 心跳呼吸停止时间在20~30 min, 平均病程为 (23.5±2.4) min;对照组有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患者年龄为出生~6 d, 平均年龄为 (56.7±0.8) h, 心跳呼吸停止时间在12~26.5 min, 平均病程为 (24.2±3.1) min。两组患儿家属对其复苏方案、治疗方法等完全知情, 患儿年龄、病程等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儿入院后将其放置在硬板床上, 并由经过《2010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等正规培训的、专业技能扎实的医师进行标准的胸外按压操作, 按压频率控制在100次/分, 按压深度最少控制在5 cm, 并且在心电监护仪上密切关注患儿按压的波形等。

实验组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心肺复苏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儿入院后将其放在复苏创伤, 1名医师按照标准CPR方法进行急救, 另一名医师则按照复苏机, 将心肺复苏机的主机底板按压臂下软垫紧贴患儿两乳头中点处皮肤, 并且设置仪器相关指标, 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 并将另一端插入氧气管口, 控制氧流量为0.03~0.04 MPa, 频率控制在100次/分, 安装时间一般控制在10 s, 并采用心电监护仪上显示按压波形。两组患儿在进行心肺复苏急救过程中要给予患儿气管插管、心电图监测并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患儿情况合理使用复苏药物, 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2]。

1.3 疗效标准。显效:能扪及大动脉搏动, 收缩压>7.98 k Pa;患儿能够自主呼吸, 且意识逐渐恢复, 甚至手脚能够抽动, 肌张力明显增加;无效:患儿死亡 (脑死亡、无心跳、无脉搏等) [3]。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中相关数据进行SPSS16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并采用n表示,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采用 (±s) 表示,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95%复苏效果理想, 高于对照组 (85%) (P <0.05) ;实验组95%对我院疗效满意, 高于对照组 (65%) (P<0.05) ;实验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 低于对照组 (17.5%) (P<0.05) , 见表1。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收缩压为 (76.4±5.5) mm Hg、心率为 (89.4±4.6) 次/分、血氧饱和度为 (87±6.7) %, 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差异不显著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心脏停搏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且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 患儿由于自身功能不全, 造成心肺等功能出现衰竭等现象, 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目前, 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儿心脏复苏, 但是复苏率相对较低, 并发症也比较多, 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因此, 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地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 心肺复苏机在早产儿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95%复苏效果理想, 高于对照组 (85%) (P<0.05) ;实验组95%对我院疗效满意, 高于对照组 (65%) (P<0.05) ;实验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 低于对照组 (17.5%)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4]结果类似。这种机械从大的角度来说属于是一种机械心肺复苏器, 它每次按压为5次, 并且有1.25 s延迟患儿杜宇心脏和换气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配合, 能够有效地降低按压和换气之间的矛盾。这种复苏方式和常规方式相比优势较多, 具体如下: (1) 这种心肺复苏器能够对我国心肺复苏技术形成一种统一的标准; (2) 消除早产儿治疗过程中的疲劳等; (3) 当救护医师有限时能够为早产儿腾出医师对其进行其他治疗, 提高临床治愈率; (4) 为超长心肺复苏提供条件等, 且早产儿采用这种心肺复苏装置时并发症较少, 有利于早产儿后续治疗。

心肺复苏机在进行胸外按压时更多的采用“胸泵”原理, 这种仪器相当于徒手对患儿进行心脏按压, 它能够实现对新生儿进行有节律、连续的对心脏进行按压, 能够帮助患儿心脏恢复自主心跳, 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脑缺氧状态,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收缩压为 (76.4±5.5) mm Hg、心率为 (89.4±4.6) 次/分、血氧饱和度为 (87±6.7) %, 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差异不显著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5]结果类似。同时, 医师采用心肺复苏机急救时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医师超长时间持续按压胸部造成体力消耗, 能够保证医院在人手不足情况下为早产儿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此外早产儿治疗过程中行心电图监测、气管插管以及除颤等措施进行急救能够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是, 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患儿早产时间、孕周等不尽相同, 早产患儿器官功能等存在差异;另一方面, 医师对患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时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 早产儿心脏停搏发病率较高, 患儿发病后采用心肺复苏机治疗效果理想, 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患儿病情, 提高患儿临床治愈率,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方锐, 孟新科.两种不同通气方法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23 (7) :501-502.

[2]张悦怡, 陈香萍, 施剑斌, 等.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 9 (1) :3-7.

[3]刘礼杉, 魏蔚.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CPR救治中的疗效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 (12) :84-86.

[4]陈永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解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3) :317-320.

心肺复苏急救护理体会 第4篇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急救

心脏骤停是一种急危重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很多患者由于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间或者所用的抢救方法不规范,最终失去生命。心肺复苏是一种抢救心脏骤停患者非常有效且常用的措施,在病人发生心脏骤停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成功抢救病人的关键。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病人心搏、呼吸骤停超过6分钟后才开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病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因此,就要求护理人员特别是进行急救的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熟练的心肺复苏技巧,以及合理的医护、护护配合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急救中心共接诊心脏骤停患者5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2~74岁。

1.2心脏骤停原因心血管疾病27例,脑血管疾病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中毒6例,创伤4例,溺水2例,触电1例。

1.3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丧失意识、大动脉跳动薄弱或消失、呼吸微弱或停止、瞳孔散大且固定等。

1.4心肺复苏的方法在患者胸外进行心脏按压;利用面罩气囊给氧或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进行静脉给药配合使用心脏复苏药物;连接监测仪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基本数据;同时利用冰袋、冰帽等降温措施保护脑组织。

1.5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出现自主呼吸,心搏恢复,面色恢复为红润,瞳孔由大变小等。

2.结果

2.1快速诊断经研究显示心脏骤停病人在其发病后六分钟之内进行心肺复苏处理,则病人的存活率约为30%,若在病人心搏、呼吸骤停超过6分钟后才开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病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仅为6%左右。因此,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措施进行的越早,则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越高。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措施是成功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

2.2气道处理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病情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判断时间不宜超过十秒,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应将患者体位处于平卧位,同时将患者头部垫起微高于身体,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如发现呼吸道有异物出现应及时进行清除,以保證心肺复苏的完成质量,争取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

2.3胸外心脏按压医护人员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的胸外心脏按压时,应注意按压位置是否正确,按压深度起伏为4~5厘米。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比为30∶2,即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按压放松时应使病人胸部轮廓充分回复到原位。

3.讨论

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脏复苏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恢复自主循环,但心脏复苏是否实施成功,则取决于心脏骤停患者日后脑功能是否恢复正常,这是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最后能否成功的关键。

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病人的急救就是与时间赛跑,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对病人进行心脏复苏抢救。心脏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抢救时间,还与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对于抢救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抢救人员的互相配合紧密相关。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三基培训时应定期进行有关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理论与实践规范化训练,使医护人员规范心肺复苏的抢救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对待抢救过程中任何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进行的应急能力,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3.

[2]秦桂玺,李同义,吴钦志.临床急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6.

[3]马秋桂,冯明.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6(6).

(作者单位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急救心肺复苏怎么做 第5篇

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者摇摇他,看是否有反应。凑近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方法:最好能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手巾,该在患者的口部,防止细菌感染。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屏住,迅速俯身,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与此同时,施救者的眼睛需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呼出,这样就是完成了一次呼吸过程。每分钟平均完成12次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患者一开始就已经没有脉搏,或者人工呼吸进行一分钟后还是没有触及,则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方法:施救者先要找到按压的部位。沿着最下缘的两侧肋骨从下往身体中间摸到交接点,叫剑突,以剑突为点向上在胸骨上定出两横指的位置,也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线处,这里就是实施点。施救者以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的位置,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的下陷距离约为4-5厘米,双手臂必须伸直,不能弯曲,压下后迅速抬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

心肺脑复苏急救培训方案 第6篇

心肺脑复苏培训实施方案

一、目的及指导思想

医院始终秉承“敬佑生命、谦卑服务”的办院宗旨,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办院思路,为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医护人员“三基三严”训练,着力强化全院急诊急救意识,不断提高急诊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脑复苏水平,并以全员心肺复苏培训为载体,创新并完善急诊急救技能与流程,完善各种突发和应急预案及处置机制,根据医院2016年医务科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二、主讲人员

1、理论课:袁国栋、王谦

2、操作课:汪英杰、王辉

二、培训要求

1各级各类人员以科室为单位分2批参加培训,保证全员参加。二批培训时间内,院内所有医技人员,应在二次内培训完成,培训率达到100%。2要求掌握《2010版CPR指南》(AHA标准)的精髓。3理论课2学时,操作课半学时。

4理论考试1学时,操作考试20m。是职业医生的考理论(CPR、除颤、心电图)、操作;是医技人员的只考操作。5考试合格者发合格证书。6考试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三、实施步骤与方法

(一)理论培训1(2016年4月中旬)

由温州市急救学会主任委员业院副院长(王谦)亲自主持,袁国栋主任医师主讲,承担全院师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AHA)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AED培训, 2015版与2010版的区别。

第一批:不参加值班的医技人员。包括精神科、综合科医生,放射科、检验科、特检科、药剂科。

(二)理论培训2(2016年4月中旬)

第二批。第一批培训期间值班没有参加的人员。

四、考试

理论课授完后,即时进行考试,操作课练习完后,即进行考核操作。试卷及操作考核标准由医务科制定。

五、发结业证书

培训人员经理论、操作考试合格的发给结业证书。结业证书样式由医务科制定,业务院长审查通过后实施。

附件:心肺复苏流程

发现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倒地(呼吸和心跳骤停)1.判断意识。

呼吸轻拍患者,判断有误意识,如无反应立即大声呼救并请求他人协助抢救。2.安置体位。

呼救同时将患者去枕平仰于坚硬的平面上(卧于软床患者,其肩背下应垫心脏按压板),并检查头、颈、背部有无损伤,如头颅、脊柱外伤者不宜抬颈或搬动,以免脊 2 髓损伤。

3.开放气道

松开衣领及腰带;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或异物,并取下义齿,以免将污物等吹入气道深部,或影响人工呼吸效果 仰面抬颌法:(开放气道首选此法,对解除舌后坠效果佳)。操作者跪于(或立于)患者一侧肩部,一手置患者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工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手指置患者的下颌骨下方,将颌部向前抬起 仰面抬颈法:(头、颈不损伤者禁用)。操作者跪于(或立于)患者一侧肩部,一手置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托下颌法:(用于颈部损伤者)。操作者双肘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将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患者下颌角后方,向前抬起下颌,双拇指推开患者口唇,用手掌根部及腕部使头后仰。

4.人工呼吸

①(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完成)。操作者用耳贴近患者口鼻,头侧向患者胸部,听其呼吸道有无气流声;看胸部有无起伏;感觉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10s完成。②起初吹起:如无反应立即吹气,每次持续时间1s以上。

③随后吹气:每次吹气量500~600mL,成人频率10~12次/min,0~8岁儿童及婴儿10~20次/min

口对口:操作者用保持患者头后仰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纱布覆盖其口部,双唇包住患者口部不留空隙(防吹气时气体从口鼻逸出)吹气,观察胸廓抬起即可。吹气毕,松开患者鼻孔,护士立即将头侧向一边。

口对鼻:(用于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操作者一手将患者口唇紧闭,双唇包住患者鼻部吹气(防止吹气时气体由口唇逸出),吹气时间要长,用劲要大(以克服鼻腔阻力)

口对口鼻:(用于婴幼儿)。操作者双唇包住患者口鼻部吹气,吹气时时间要短,用劲要小(防止吹气时气体由口鼻逸出,以防吹气过猛过大);有效指标为患者胸部起伏,且呼气时听到或感到有气体逸出;有条件时尽快进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即 3 可减少气体无效腔和呼吸阻力,又易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人工呼吸

5.胸外心脏按压

①检查脉搏:触摸颈动脉搏动:操作者以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边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触摸颈动脉搏动;判断时间不超过10s。

②按压: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也可用中指、食指触及肋下缘,向上滑动到剑突再向上移动两横指。部位应准确,过高 可伤及大血管,过低可伤及腹部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

按压方法:操作者或跪于患者一侧,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平行重叠与该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并拢翘起,不能触及患者胸壁。操作者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确保按压力垂直作用于患者胸骨,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按压深度:胸骨下陷5cm,而后立即放松,反复进行(压/放时间大致相等)。压力适当,过重易造成损伤;过轻起不到应有作用。

为小儿按压时,用一手掌根即可(胸骨下陷2~3cm);若为婴儿,则用拇指或2~3个手指即可(胸骨下陷1~2cm)按压频率:100次/min。6.循环操作

吹气与按压连续操作5个循环;成人按压与呼吸比例单双人操作位30:2;操作中途换人应该在按压及吹气间隙进行,抢救中断时间不能超过5s。

7.观察判断

5个循环后判断10s,患者有反应、自主呼吸、打动脉搏动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位。

8.整理记录

复苏成功后撤去按压板,纱布放入医用垃圾桶内,头下垫枕,取舒适体位;观察病情,作好记录。

5.12心脏复苏活动总结 第7篇

5月11日上午,我院医护人员参加了由日照市护理学会主办的纪念“5.12”国际护士节暨市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公益活动在日照市植物园广场举行。

为更好地指导市民如何学习心肺复苏,活动现场提供了多个人体模型,采取一对一的模拟人示教、演练,医护人员手把手教授市民注意事项,市民学习热情高涨,踊跃参与。

现场摆放宣传展板并设立义诊咨询台,为市民提供健康知识宣传和医疗咨询服务,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紧急救助能力。本次活动共培训心肺复苏操作620人、测血压、健康咨询1200余人、发放健康教育资料1800份。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猝死患者分析 第8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分析

本文对从2011年1月~2013年1月的70例院前急救猝死患者进行分析, 旨在进一步提高急救成功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出诊抢救的猝死患者7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猝死的诊断标准:意识突然丧失, 颈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固定, 对光反射消失和发绀, 呼吸停止等症状。其中男58例, 女12例;平均年龄53.7±8.2岁;病因:器质性心脏病50例;溺水7例;电击受伤7例;勒缢6例。根据患者抢救结果将其分为心肺复苏 (CPR) 成功组和CPR失败组两组, CPR成功组40例, CPR失败组30例。

1.2 复苏方式

CPR方法按照《国际心肺部复苏2010指南》操作, 徒手从胸外进行心脏按压, 频率约80~100次/min, 深度约30~50mm, 按压放松比为1∶1, 气管插管, 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 按压和呼吸比30∶2。成人首次除颤电能为200J。若首次无效, 则再以电能为200~300J进行二次除颤。若再次无效, 则再以360J进行第三次除颤。静注肾上腺素1mg/3~5min, 当患者回复自主循环之后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同时进行脑复苏。

1.3 指标观察

参考赵雷修等的相关分析标准[1], 比较两组猝死发生到胸外压开始时间、猝死前有无人呼叫120、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开始时间、早期除颤时间和有急救人员配合情况, 以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异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猝死发生到胸外压开始时间、猝死前有无人呼叫120、早期除颤时间和急救人员配合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PR成功组显著优于CPR失败组。而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开始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猝死是临床上最为危急的重症之一, 猝死大多发生在院外, 而现场CPR是猝死患者的生还希望所在。标准心肺复苏已在临床应用超过40年, 但效果仍不理想, 复苏的成功率总是低于30%。其原因可能是徒手心脏按压不能一直持续, 尤其在送院途中, 更难保证心脏按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早期除颤是抢救猝死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提高患者生存率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 电击除颤时间每推迟1min, 复苏的成功率便会降低7%。若在心脏骤停1min内电击除颤, 可令患者存活率在90%。除颤的首选方法为非同步直流电击, 并应该在电击除颤前利用心电图先检查不同类型的心搏骤停, 减少盲目除颤[3]。临床研究发现, CPR成功组患者的除颤开始时间平均早于CPR失败患者2min。我们认为, 正是这短短的2min, 影响了患者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院前急救的环境复杂, 所需的操作量大, 但医护人员相对不足, 若懂的院前急救的专业人员不足, 可能会令心脏按压频率与深度均不能达到标准或中断时间太长, 影响患者血液动力学与存活率[4]。本次临床分析发现, 在有急救人员配合, 且及早为患者进行CPR急救时, 患者的存活率较高。

综上所述, 在院前急救CPR猝死患者时, 应该要及早到达现场, 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坚持为患者进行心脏体外按压, 同时及早进行除颤, 急救人员也应通力合作, 共同努力, 便可大大提高猝死患者在院前CPR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赵雷修, 李俊华, 王芳.猝死患者院前急救心肺复苏 (CPR) 65例分析[J].医药前沿, 2011, 14 (1) :44-45.

[2]韩玉贞, 王军, 刘建峰, 等.心肺复苏器用于猝死院前急救中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9 (1) :117-119.

[3]李锋.中西医结合促进超长心肺复苏成功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9, 16 (6) :378.

放射科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演练 第9篇

一、演练目的

为提高对心肺复苏的掌握程度,保障医疗安全,加强放射科各成员紧急意外抢救能力,结合医院实际,现特开展一场心肺复苏急救演练。

二、成立演练指挥部

(一)领导小组

指挥长: 王庆华 赵平副指挥长:彭小军 王发玉 参加科室: 放射科 急诊科

(二)指挥部下设演练组

组长:覃焱

副组长:席阳

成员:放射科全体成员

演练时间 :2015年8月 21日16时30分

地点:放射科CT室

(三)观摩团团长:方焱明

副团长:艾云涛 郝光成 赵俊 江必珍 罗宇航 成员:王燕妮 李艳玲 温海 吴久海 阮友松 郑玉高

刘礼雄 赵成 刘锦华 陈明智 覃焱 张迎梅 杨万宏 临床各科护士长

三、演练过程:

1.职责分工

覃焱主任:负责医疗抢救的指挥 陈强医生: 实施现场徒手心肺复苏 席阳主任:组织急诊科医生实施抢救

熊继新医生:通知相关人员(科内当班人员及急诊科)协助抢救

冯娟:协助急诊科护士执行抢救各项医嘱

李志强医生:维护现场秩序,疏导围观群众,安抚家属 朱双医生:扮演患者李明

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2015年8月 18日16:00时放射科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应急演练,放射科覃主任及急诊科席主任现场指导和总结。模拟医生陈强正在为一名男性患者在 CT室进行检查时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呼之不应,考虑为心脏骤停。1.陈强立即停止检查、(对家属说:请您暂时回避一下,)保证抢救环境安全,跑进CT室轻拍双肩并大声呼叫病人,病人无反应判定意识丧失,同时快速检查患者已无呼吸(熊医生:赶快通知急诊科,病人需要急救),记录时间为下午4点。

2、熊继新医生快速通知急诊科医生席主任予以支援。放射科当班成员立即展开抢救工作。

3、覃主任立即到场,现场指挥,李志强医生维护现场秩序并对家属进行安慰,询问熊继新医师急诊科人员是否通知到位。

4、李志强医生维护现场秩序,将病人家属带至CT室门外,并对家属进行安慰。

5、(2—4步骤同时)陈强在CT室紧张抢救,摆放体位并注意保护颈椎,使病人仰卧于CT检查床上,头颈、躯干成一整体无扭曲,双手放于两侧躯干旁,陈医生站在病人右侧肩颈旁,解开病人领扣解开上衣,松裤带。

6、判断患者颈动脉已无搏动,(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应立即给于胸外按压。(在5-10秒内完成)。

7、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同时口头计数。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中点;

2)按压手法:抢救者站病人右侧;一手掌根部置于病人按压部位,另一手掌压在前手手背上;双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重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手掌根不离开患者胸壁。

3)按压深度:8岁以上按成人胸骨下陷至少5cm。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

5)按压与放松时间之比为1:1,每次放松应确保胸口充分回弹。

6)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为30:

2。

8、迅速开放气道:

1)查看患者口鼻腔有无分泌物或异物并清除。

2)畅通气道(以仰头提颌法为例:)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力,使头充分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将颏部向前抬起,使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与地面垂直。

9、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①用压额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子。正常吸一口气,用嘴唇包住病人的口。

②缓慢吹气两次,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左右。(复苏者每次吹气量以明显看到胸部起伏即可。不可吹气过大。)

10、重复上述步骤,做完五个循环后,复苏有效,将患者头偏向一侧进入下一步高级生命支持。(自主呼吸恢复;能触摸大动脉搏动;瞳孔由大变小;面色、口唇由紫绀为红润;有眼球活动或睫毛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出现,表示复苏成功。)

11.急诊科医护人员已迅速到达抢救现场,覃焱主任马上向急诊科席主任介绍患者病情及抢救情况,请急诊科席主任主持抢救。急诊科护士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席主任口头医嘱静脉注射肾

上腺素 1mg,护士马上遵医嘱给予静脉推注注射肾上腺素 1mg,并及时记录;席主任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病人李明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呼吸,由席主任告知家属患者病情,随后协助急诊科医护人员将病人转入急诊科进一步治疗。

演练总结:

抢救过程中,各部门人员协调有序,忙而不乱,在全体放射科及急诊抢救人员的积极配合下,这名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鼓励患者,坚定信心,战胜困难;与家属沟通,获得理解和支持。通过演练,放射科个别人操作不够规范,步骤不够流畅,配合有欠缺,应事后大家加强操作练习,要求放射科每位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岗位对照演练脚本,掌握所在岗位应该承担的职责。通过这场演练,进一步加强了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放射科、急诊科工作人员抢救病人的实际处理能力,保障急救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演人员:

心肺复苏急救流程:

心脏骤停可考虑心脑复苏 第10篇

急救人员常是室颤发作后5分钟到达,此时并不需立即除颤,而是进行胸外按压让心脏得到足够灌注,也不需马上急着插气管,浪费宝贵的时间。心脑跟心肺复苏法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急救人着重胸外按压,不用人工呼吸和延迟气管插管。通常在正常呼吸时,胸腔内气压会降低,能帮助静脉血回流到心脏,但如果进行人口呼吸或插管,过度充气会导致胸腔内压力增高,影响血液回流,减少对心脏的灌流。心脑急救法也排除了急救人员由于心情激动而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时过度充气。况且有了足够的连续胸外按压,患者也通常会自动恢复喘息。

目前,心脑复苏法只适合用于目击心脏骤停者。

对于呼吸停止的患者(如水溺、药物中毒等),病人还是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法来通气救人。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大家应该主动学习心脏急救法,以备万一,抢救宝贵的生命。再好的胸外按压,也只能为脑部提供正常时30%血液灌注,如中间有延误,那效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目前心脑复苏法还没得到新加坡国家复苏理事会的全面接受。

基础护理学:心脏复苏术 第11篇

1.方法右手松握空心拳,小鱼际肌侧朝向病人胸壁,以距胸壁20-30cm高度,垂直向下捶击心前区,即胸骨下段。捶击1-2次,每次1-2秒,力量中等,观察心电图变化,如无变化,应立即改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2.注意事项

(1)捶击不宜反复进行,捶击次数最多不宜超过两下。

(2)捶击时用力不宜过猛。小儿禁用,以防肋骨骨折。

(二)胸外心脏按压心脏骤停病人的胸廓仍具有一定的弹性,胸骨和肋骨交界处可因受压下陷。因此,当按压胸部时,使血液向前流动的机制是由于胸腔内压力普遍增加,以致胸内压力>颈动脉压>头动脉压>颈静脉压。正是这个压差使血液向颈动脉,流向头部,回流到颈静脉。

1.病人体位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面上,头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以保证脑血流量。如有可能应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

2.术者体位紧靠病人胸部一侧,为保证按压力垂直作用于病人胸骨,术者应根据抢救现场的具体情况,采用站立地面或脚凳上,或采用跪式等体位。

3.按压部位在胸骨下1/3段。确定部位用以下方法:术者用靠近病人足侧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确定近侧肋骨下缘,然后沿肋弓下缘上移至胸骨下切迹,将中指紧靠胸骨切迹(不包括剑突)处,食指紧靠中指。将另一手的掌根(长轴与病人胸骨长轴一致)紧靠前一手的食指置于胸骨上。然后将前一手置于该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手指并拢、分开或互握均可,但不得接触胸壁。

4.按压方法

(1)成人术者双肘伸直,借身体和上臂的力量,向脊柱方向按压,使胸廓下陷3.5~5cm,尔后迅即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使心脏舒张,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放松时掌根部不得离开按压部位,以防位置移动,但放松应充分,以利血液回流。按压频率80-100次/分。

(2)小儿使患儿仰卧于诊疗桌上,足部略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术者以一手掌根部置于患儿胸骨中下部垂直向脊柱方向施力,使胸廓下陷;如是婴儿,则用一手托住患儿背部,另一手以食、中指进行按压。按压频率,年长儿80次/分,婴幼儿及新生儿100次/分。

5.按压与通气的协调

(1)一人操作现场只有一个抢救,吹气与按压之比为2:15,即连续吹气2次,按压15次,两次吹气间不必等第一口气完全呼出。2次吹气的总时间应在4-5秒之内。

(2)两人操作负责按压者位于病人一侧胸旁,另一人位于同侧病人头旁,负责疏通气管和吹气,同时也负责监测颈动脉搏动。吹气与按压之比为1:5,为避免术者疲劳二人工作可互换,调换应在完成一组5:1的按压吹气后间隙中进行。在按压过程中可暂停按压以核实病人是否恢复自主心搏。但核实过程和术者调换所用时间,均不应使按压中断5秒以上。

6.按压有效标志

(1)可触知颈动脉搏动(由吹气者监测)。

(2)动脉血压收缩压>8kpa.

(3)意识改善,瞳孔对光反应恢复。

(三)胸外心脏电除颤心脏除颤器能释放高能量短时限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心肌纤维同时除极,中断一切折返通道,以消除异位心律,重建窦性心律,急救时主要是用非同步除颤消除心室纤颤。因此,对室颤病人的抢救极为重要。

1.用物除颤器(有直流电与交流电两种)、导电膏或盐水纱布。

2.方法

(1)做好心电监护以确诊室颤。

(2)接通电源。有交流电源(220v,50hz)时,接上电源线和地线,并将电源开关逆时针方向转一档至“交流”位置;若无交流电源,则用机内镍镉电池(15v),将电源开关顺时针方向转一档至“直流”位置。电源指示灯亮约2分钟,示波器即可出现图象。

(3)按下胸外除颤按钮和非同步按钮,准备除颤。

(4)按下充电按钮,注视电功率数的增值,当增加至所需瓦秒数时,即松开按钮,停止充电。

(5)电功率的选择,成人首次电击,可选用w.s若失败,可重复电击,并可提高电击能量,但最大不超过360w.s。

(6)将电极板涂好导电膏或包上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将一电极板置于病人胸骨右缘第2、3肋间,另一个置于心尖部。电极板须全部与皮肤紧贴。

(7)嘱其他人离开病人床边。术者两臂伸直固定电极板,使自己身体离开床缘,然后双手同时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

(8)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示波,如除颤未成功,可加大瓦秒数值,再次除颤,同时寻找失败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120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后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88例, 其中53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35例为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女26例, 男62例, 年龄12~76岁, 平均 (47.6±9.5) 岁, 患者的发病原因包括脑部外伤、受到电击、溺水、急性中毒、急性呼吸衰竭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等。所选的患者出现意识模糊, 几乎没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现象, 没有呼吸, 瞳孔散大固定等现象。心搏停止的时间为3~20 min, 平均 (7.1±2.6) min, 医院距离事发现场的距离在1~20 km, 平均 (6.0±2.3) km。

1.2 急救措施

我120急救中心在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事发现场, 先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测与评估, 具体内容包括有呼吸频率、心跳以及脉搏等, 确诊其为心脏骤停后实施心肺复苏。按照美国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标准实施胸外的心脏按压, 与此同时, 给予患者经呼吸面罩供氧或者气管插管, 待器械连接完毕后维持人工与机械同期。若患者存在心室颤动现象, 及时进行电击除颤, 然后通过静脉给予升血压、肾上腺素以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不间断监测患者的脉搏、心率值、血压高低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若患者头部受外伤, 用冰帽进行外敷, 避免进一步的脑组织受损。持续抢救时长达到半小时后, 若患者开始自主呼吸、自主心律以及恢复意识等则为抢救成功, 患者存活, 否则, 抢救失败, 终止心肺复苏。

1.3 评价指标

急救后患者慢慢恢复了自主呼吸, 机械通气时可达到95%以上的血氧饱和度;急救后通过心电图显示其恢复了自主心律且有规律性;急救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较好, 出现了瞳孔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远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复苏时间小于6 min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远高于耗时大于6 min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电除颤时间小于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远高于耗时大于6 min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人工气道未插管患者的成功率远低于实施人工气道插管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针对临床上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的抢救措施是实施心肺复苏, 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开放患者的气道, 重新建立新的呼吸和循环。我120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需要做好对气道的处理, 维持患者的顺畅呼吸, 令患者平卧, 选取仰头提颌法, 同时清除其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 有助于患者的气道通畅。快速实施有效的通气方法就是建立人工气道, 恢复有效的供氧。研究资料显示,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降低, 救治效果也会减弱, 猜测其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下降有关。因此, 在救治老年患者过程中要格外注意, 还需要加快抢救时间和效率, 同时延长心肺复苏的实施时间。越早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其预后效果会更好。所以, 需要我120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加快急救速度, 增强救治的责任感和意识。

临床的实践经验显示, 该措施的成功率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本研究选取我120急救中心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88例, 结果显示, 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远低于无该疾病患者;复苏时间小于6 min和电除颤时间小于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均远大于时间大于6 min的患者;实施人工气道插管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未插管患者。非心脑血管疾病, 复苏及电除颤时间短, 实施人工气道插管均显著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 属于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综上所述, 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影响其心肺复苏的因素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早期是否实施人工气道插管等因素, 在救治的过程中应格外注意, 保证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摘要:目的 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 探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120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后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88例, 其中53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35例为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析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否实施人工气道插管以及电除颤时间等因素对救治效果的影响。结果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4%, 远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57.1%;复苏时间和电除颤时间小于6 min的成功率均远高于时间大于6 min的患者;未插管患者的成功率远低于实施插管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复苏开始时间、是否早期实施人工气道插管以及电除颤等因素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有很积极的作用,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脏骤停,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临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彭丹洋.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 2016, 35 (2) :51-52.

[2]苏耿, 柯道, 陈粤明.院前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21) :30-3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脏复苏急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心脏复苏07-20

心肺复苏急救护理论文04-25

心肺复苏急救护理论文提纲08-15

心肺复苏急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09-14

心肺复苏术教学设计06-01

心肺复苏教学中的体会08-13

心脏教学方案05-14

复苏发展06-02

复苏抢救08-16

经济复苏政策06-19

上一篇:农村先进党组织材料--官塘党支部下一篇:城市雕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