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时间的励志故事随笔

2024-09-22

关于利用时间的励志故事随笔(精选13篇)

关于利用时间的励志故事随笔 第1篇

读高中的时候,班主任就教导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才对得起自己。

会利用时间的人,一定活得很轻松。

1

说起一件我学车的事情。

如今跟我同龄的人都毕业了,出来参加工作。他们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为自己以后的梦想努力着。

而我,还要计算着什么时候有假放,把驾照给考完。当然,周末就更不用说了,都在练车。

想想当初高中毕业,身边的朋友都去报名考驾照。而我选择在家吹空调,玩游戏。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把三年未玩的游戏时间给补回来。

上大学以后,宿舍的同学大二才开始报名驾校,到毕业之前都已经拿到驾照了。而我,还是选择打游戏。

以前,一直安慰自己,毕业以后有很多时间可以学车,慢慢来。

直到上班了才知道,时间原来有这么少。

如果我高三毕业就去考驾照,到现在早就到手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无助。

不会利用时间,后果还是要自己承担的。

2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作者跟一个畅销书作家吃饭的事情。

约会的地点,离作家比较远,三十多个地铁站,转三次地铁,要一个多小时。

作者在地铁口看到这位作家时,笑容满面,手里还揣着一本书,很热情地上来跟作者握手。

餐桌上,作者感到很抱歉,然后对他说:“挺不好意思的,约了离你这么远的地方吃饭,路上花了这么多的时间。”

那位作家笑着说:“这有什么好意思的。我根本没觉得远啊,我都带了本小说,一路看过来,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等我还没从惊讶中反应过来,他接着说。

“这不奇怪啊!我在坐火车或者高铁的时候,都在写书。很多文章,都是在旅途中构思完成的。”

作者本来想请教他写作方面的问题,但是听到他所说的话,已经无需再问了。

后来,那位作家去了20多个国家,写了三百多页的旅行笔记。

是啊,如果连时间都不利用好,谈何写作呢?

3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别人能够成功,而你却不能?

当你在20岁的时候,还在沉迷打游戏的时候;别人的20岁,可能已经考了好几个专业证了。

当你在30岁的时候,还和20出头的年轻人一样的岗位;别人的30岁,已经是某企业的高管了。

当你在40岁的时候,还在为孩子的大学费用担忧时;别人的40岁,已经财务自由,带着孩子环游世界去了。

年轻的时候,你怎么安排和利用好时间,已经决定了你的未来。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当你年轻的时候懒,别想着以后能勤奋起来,因为你已经习惯了。

好好学会利用时间,趁年华未老,青春还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吧!这样既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你的父母和孩子。

作者:北城没有海

关于利用时间的励志故事随笔 第2篇

时间遥不可及,却又紧贴于身。每个人都想抓住它,可它却不那么听话。等到老了,没时间了,再去回忆,才发现时间真是个好东西,可惜过去了就不再回来。浪费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而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珍惜时间,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没人不懂得时间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好每一分钟,让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如果能控制好时间,高效地利用时间,人生的羽翼就会更加丰满。

一天,著名教育家本杰明接到一个年轻人的电话。年轻人在电话中向他求助,他说他也很向往成功,希望本杰明可以给他指点一下迷津。本杰明和年轻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年轻人如约而至,他看到本杰明的房门大开,而且房间里面的景象也很吓人——房间一片狼藉,简直比垃圾堆还要凌乱不堪。

年轻人还没开口,本杰明就先发话了:“年轻人呀,你看我的房间实在太乱了,请你在门外等等我,就等一分钟就好。我收拾好了你再进来。”说完,本杰明就关上了房门。

没到一分钟,本杰明就打开房门,并将年轻人领进客厅。年轻人心中暗自感叹,眼前的房间简直和之前完全相反——井然有序的一切,看起来那么美好。桌子上,还摆着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

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本杰明却很客气地说:“好了,干杯!你可以走了!“

年轻人握着红酒,尴尬地说:“可是,我还都什么也没问你呢…”

本杰明笑了,说:“难道这还不够?”他扫视了下自己的房间,然后小声说:“你进来可是又过了半分钟了哦!”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回答:“您是说……我明白了,您告诉我,一分钟能做很多的事情,能改变很多的事情…”

本杰明笑了,他的这堂课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

一分钟,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甚至就是这一分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的人生。人的一生由无数个一分钟组成,没人知道在下一个一分钟里我们能成就怎样的人生。所以,与其浪费时间,不如珍惜时间。

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审视一下自己的作为,是不是曾经因为浪费时间而感到过惋惜?如果是这样,请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珍惜的是时间,延长的却是自己有限的生命。

关于珍惜时间的励志故事2:你不珍惜时间,时间便不会善待你

如果你不懂得珍惜时间,你无疑染上了最坏的习惯。时间意味着一切,那些在人生路上有所建树的人大都有着良好的时间习惯。如果你也想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成功者,那么,请好好珍惜时间,它会给予你无穷的回报。

时间,每时每刻都在运行,悄无声息,偷偷流逝。

时间,无比珍贵,主宰着生命。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因而我们更应该去珍惜时间,它不能储存,不能倒转,一旦浪费,便再也无法弥补。所以,请学会珍惜时间,因为这就是在珍惜生命。请记住,成大事者的人必须具备的第一种习惯就是珍惜自己的时间,一分一秒都要让它有价值。

有这样一件逸事:

某日,富兰克林报社商店,一位顾客问道:“小姐,请问这本书售价是多少?”

“哦,1美元。”

”1美元,还打折吗?”

“对不起先生,这是最低售价。”

顾客沉思片刻:“请问富兰克林先生在吗?”

“是的他在,正在印刷室工作。”

“那么我想见见他。”在顾客的一再要求下,店员只好将富兰克林请出来。

“请问富兰克林先生,这本书的最低售价是?”

"1美元25分。”富兰克林立即答道。

“刚刚店员告诉我是1美元。”顾客有些不满。

“是的,但我宁可给你1美元,也不想中断工作。”

“那么富兰克林先生,这本书到底多少钱?”

“1美元50分。”

“怎么?”

“这是我现在能给出的最低售价。”

顾客无语,到柜台交了钱,默默地走出书店。

……

毋庸置疑,富兰克林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给顾客上了一堂人生课。他想告诉对方:对于立志成功者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时间,我们只能珍惜,不能浪费。

时光匆匆,人生短暂,我们不能在时光消逝以后,再去后悔、再去空叹,而应利用好今天的每一分、每一秒,用有限的时间去创造无限的人生价值。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成功或是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怎样去分配时间,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要看他怎样去利用自己的每一分时间。

小张、小赵同住在乡下,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挑水去城里卖,每桶2元,每天可卖30桶。

一天,小张对小赵说道:“现在,我们每天可以挑30桶水,还能维持生活,但年老以后呢?不如我们挖一条通向城里的管道,不但以后不用再这样劳累,还能解除后顾之忧。”

小赵不同意小张的建议:“如果我们将时间花在挖管道上,那每天就赚不到60块钱了。”二人始终未能达成一致。于是,小赵每天继续挑 30桶水,挣他的60元钱,而小张每天只挑25桶,用剩余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几年以后,小赵仍在挑水,但每天只能挑25桶。反观小张,他已经挖通了自来水管道。每天只要拧开阀门,坐在那里,就可以赚到比以前多出几倍的钱。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正和小赵一样。他们在工作中懒懒散散,每天眼巴巴地看着钟表,希望下班时间早点来到,结束这“枯燥”“乏味”的工作;回到家中,他们依然如故,除了洗衣、做饭、吃饭、睡觉,以及必要的外出,几乎就等待新一天的到来。他们得过且过,眼中只有那“60元钱”,不断在时光交替中空耗生命,却丝毫不知自己正在浪费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放眼中国,现阶段就业空间有限,各行业、各领域人才济济,高学历、高能力者比比皆是。每一个人,包括那些自主创业者,都将面临最残酷的竞争考验。这种形势下,公司不再是你生活品质的保障,更无法保证你的未来,难道我们就坐以待毙吗?换言之,既然是我们的未来,为什么要把它交托给别人?为什么不把时间合理利用起来,让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大?

关于利用时间的励志故事随笔 第3篇

一、群像的生命呈现是纪录片的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 人文纪录片大多是在选择当下正在发生的故事进行创作。而《光》的创作灵感来自八年前一部叫《盲童》的短纪录片。

《盲童》采用原生态的拍摄手法, 真实地记录了一群目盲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3天的拍摄时间, 没有针对性的某个人物, 摄像机的磁带在不停地转动。生活流的记录构成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内容。通过素材选择和画面剪辑, 形成了令人深思的盲童故事。

八年来, 盲童的影像一直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现在, 这些孩子们在哪里?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梦想实现了吗?带着这个选题, 2012年秋、冬两季, 我们再一次带着摄像机, 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把八年前的短纪录片《盲童》播放给他们“听”, 八年前校园里那些熟悉的声音再一次唤起了他们对往事的记忆。

“光”是盲童们共同的话题。现实中他们看不见光, 但他们的内心深处, 永远有一束光在照耀着他们, 他们一直在黑夜中寻找着光明。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纪录片更多关注的是人物的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 丰富、生动的细节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在拍摄过程中, 被拍摄者几乎感觉不到摄像机的存在, 他们的言语和行为都处于一种自然常态, 而摄影机的镜头就像一双眼睛, 真实地记录下他们生活的细节。其中, 有几处细节值得一提:童年沈江琴在喝着一碗开水, 她用手指不停地在碗面上触摸着水的温度, 她的嘴唇小心翼翼地在接近开水, 最后好不容易喝下了开水;洪小科在洗衣机里一身怨气地寻找着自己的衣服, 最后发现衣服原来被同伴晾晒在衣架上;杨丽姿的女儿将菜刀递给杨丽姿, 而杨丽姿全然不知, 手指碰到了菜刀一声尖叫……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 生动感人, 耐人寻味。每一位盲童成长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辛酸的故事。

《光》通过八位盲童的成长故事, 呈现一组生命群像, 构成了这部纪录片的核心内容。

二、时间的跨度让纪录片创作更具张力

2004年的《盲童》只花了三天时间拍摄, 150分钟的画面素材, 七天时间的后期制作。时隔八年之后, 我们整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来拍摄成长后的盲童, 画面素材时长达30多个小时。

在后期制作中, 我们首先对每一位盲童的故事进行了梳理, 然后开始初剪成3个小时的原始片。接下来再根据情节的需要, 分别剪成90分钟、50分钟、36分钟共3个版本的成片。

故事的脉络是这部纪录片最关键的问题。由于时间跨度长达八年, 而这八年中间我们与他们失去了联系, 从而没有去跟踪拍摄。这八年时间里, 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

那么, 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述八位盲童的故事呢?在拍摄过程中, 盲童们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八年来感人奋进、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心路历程, 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命运关联和人生感悟。我们将八位盲童的画外音作为整部纪录片的叙事主脉, 搭建了一个富有张力的架构。

纪录片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了寓意性的画面。开头是两位盲童坐在操场上“望着”朝阳, 结尾处是这两位盲童站起来, “迎着”朝阳走去, 一群盲童在欢快地做早操。表达了盲童们对光的无限遐想与向往。

在50分钟的版本中, 作品分两个部分。在纪录片的开头八分钟属于第一部分, 展示了八年前盲童的生活、学习状态。在第二部分的40多分钟时间里, 我们用一系列巧妙的转换, 将八年后盲童的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例如, 八年前的李茂喜欢靠在课桌椅上睡觉, 而八年后的李茂依然趴在课桌上睡觉;八年前的陈良才在敲打盲文写字机, 画面转换到八年后的陈良才, 他在敲打着键盘;八年前的谷建杰在调试音乐, 当画面转换到八年后时, 谷建杰在音乐台前编辑乐曲。八年的时间会让人改变很多, 但对于盲童来说, 时间很难改变他们的人生。

在纪录片《光》中, 贯穿着各种音乐, 而这些音乐不是后期刻意加上去的, 而是取自片子本身的音乐音响。盲童们大多喜欢音乐, 陈良才的吉他弹唱、沈江琴的钢琴弹奏、谷建杰的吟唱都构成了音乐的元素, 为情节的铺垫与情绪的渲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剪辑方面, 《光》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将八位盲童的故事穿插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故事的整体, 用他们的声音, 表达了对光的渴望与向往。

三、纪录片的价值在于时间的积累

在纪录片中, 时间是最珍贵的元素。时间跨度越大, 就越具有记录价值。《光》的成功之处就是运用时间的积累呈现一组动人的故事。

德国纪录片大师文夫里特·容格的《传记——高尔佐孩子的私人肖像》, 就持续30多年用胶片记录高尔佐村孩子的成长, 先后拍下长达30小时的14部影片。容格的作品最让人震撼的就是用时间积累成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一部村庄的历史。中国纪录片《再说长江》就是充分运用了20年前的影像。时间的积累让纪录片的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盲童》到八年后的《光》, 记录了一群盲童成长的历史。如今, 盲童们都长大成人, 他们也都处于人生的转折点, 他们的生活与思想也将发生变化。

时间像一条河, 永不停息地流淌, 盲童的故事将会一直延续, 而我们的拍摄也不会停止。许多年后的今天, 他们会在哪里?他们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摘要:纪录片《光》用八年的时间跨度拍摄完成。本文简要分析了时间跨度对纪录片《光》的价值意义, 以及本片的创作思想。

关于三文鱼的励志故事随笔 第4篇

SALMON,广东称三文鱼,北方称大马哈鱼,台湾称鲑鱼。10月16日,在加拿大卑斯省的亚当斯河,我看到了世上难得一见的生态奇观—四年一度的三文鱼大洄游。

SOCKEYE SALMON野生红三文鱼的生命周期一般是四年,从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开始倒计时。晚秋,一颗颗晶莹的鱼子被刻意收藏在石缝中,到第二年的春天,白雪消融,结冰的河流回复流湍。这个时候,鱼子长出了眼睛,嘴巴和鱼鳍鱼尾,它们在活泼地成长着,依靠吃爸妈留在它们身体的营养。几个月后,等到它们可以独立觅食的时候,它们会游到平静的湖里,修养生息,湖里有更丰富的食物和营养,它们可以吃小昆虫和小虾。又一年过去了,小鱼已经长到10公分长,它们体内的基因告诉它们,它们需要游到那个未知而遥远的北太平洋里冒险,只有这样,它们才会变得强壮和成熟。于是,成群的鱼顺流而下,背靠着背,头挨着头游到了那个真正的大海。

那是一个无比凶险的世界,有鲸鱼和鲨鱼会群猎它们,有比他们大的石斑鱼会一口把它们吃掉,也有海狮和海豹,更重要的是,还有渔船和鱼网。两年的时间对于它们来讲,是漫长而艰辛的,最后能存活下来的,往往是最优秀和最幸运的。生活的经历告诉它们,只有集体活动,才有活下来的希望。那个时候的它们,已经有三公斤重,全身闪着银白色的鳞光,一副矫健的姿态。春去秋来,第四年的夏天过去了,在枫叶添红, 秋月渐圆的季节,潜藏在体内的基因又一次告诉它们,它们是时候回家了……

它们吃过最后一顿晚餐后,就开始长达18天,远达四百多公里的旅程。途中不吃不眠,日行20多公里,因为稍一放松就会被潮汐给退回来。没有父母教育它们回家和如何回家,但是它们总能找到回家的路,而精准的程度是在它们出生的溪流的那个石缝不超10米。至于为什么三文鱼可以这么精准地认出回家的路,这还是一个不解之谜。有说是因为三文鱼的嗅觉很灵敏,它们认得出生那条溪流独特的气味;也有说三文鱼会跳出水面吃低飞的昆虫,同时也在标记自己所在的位置。我更情愿相信一个浪漫的说法,它们遗传基因里头就带着一个信念和一张地图,这是它们的使命,只有完成了,它们生命的意义才真正地得到了体现。

在这18天里,它们每天都要被汹涌的流水冲刷着身体;每当游过湍急的浅滩时,坚硬的石头会把它们身上的鳞光磨掉,甚至焦头烂额。途中还要抵挡垂钓者鱼饵的引诱和黑熊的捕杀。直到回到了家,它们的身体从原来的银色完全变成了红色,身上的鱼鳞已经完全脱落了,胃肠都退化了,身体的功能开始衰竭,生命的周期和体力的消退让它们走到了尽头。

小文把大部份的营养留给了鱼子,她也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产卵地:沙子少,凹陷的浅溪。她长得健康,体态也优美,在大海的时候就不乏追求者,她知道那个时候的爱情是没有未来的。直到今天,她可以放心追求自己的爱情了,只有一次机会,而且是最后一次,她在等待着她的王子。阿文是一条颜色鲜艳,体型强壮的公鱼,有着曲线的驼背和尖长的嘴巴。他看见了小文,小文也看见了他,她们一见钟情。每当有外来者侵入它们的世界,它们都会把它们赶走。经过10个小时的爱情长跑,它们诞生了爱情的结晶,这次她总共诞生了4000个鱼子。然而,阿文是一个浪子,他离她而去了,它们等不到白头偕老,又或者双双殉情,最后它们还是会孤独地死去。这就是三文鱼的爱情故事,也许不够浪漫,也许有点悲情......

产卵完毕,到了最后,所有的鱼都会因体力和机能衰退而染上霉菌死去。三文鱼的故事似乎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未必,它们腐化后的尸体滋养着内陆河流贫瘠的生物链。这一层层营养输送,最后还是回到了它们的千千万万子女的身上。千万年来,三文鱼都遵循着这一个生命的循环,并将延续下去。

物竞天择,每两年在亚当斯河游出大海的有两亿条小鱼,四年后能顺利回到亚当斯河的只有两百万条。在每对三文鱼的4000个鱼子里头,最后只剩下两条幸运又健康的后代。然而,这样已经足够让它们的生命得以世代的遗传。但由于气候的变迁和人类的活动,诸如填河挖渠,导致了部分的三文鱼不再认得回家的路,它们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虽然三文鱼只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再普通不过了,但是它们有着冒险奋斗的故事,执着追寻的信念。它们喜欢流浪,也懂得知返。即便回家的路途再遥远,过程再艰辛,它们还是不变地坚持着要回到那片土地,它们对出生地的热爱让它们得以回家。而我们对它们的热爱,也让它们得以回家。下一次我们再吃三文鱼片的时候,一定要想起三文鱼的故事,想起自然和生命的珍贵与感动!

作者:叶静欣

学会利用自己的时间励志文章 第5篇

(2)对时间的使用也要计算成本。凡是劳而无功或得不偿失的事尽量不去做。计算时间的单位不要用小时,而要用分钟。越小越有助于督促自己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假定一个部门平均每人月收入400元,这400元占每人每月创造新价值的27%,则每人每月创造新价值为400÷27%≈1482元。每人每天工作7.5小时,每月工作23.5天,则每人每月工作时间为7.5×23.5×60=10575分钟。每人每分钟创造的价值1482÷10575≈0.14元。

如果办一件事,需要3个人工作5天,则办此事的成本为3×5×7.5×60×0.14≈945元。

(3)善于区分重要工作和一般工作。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因此工作要分轻重缓急。工作一般分三类:急件,必须马上办;优先件,尽量去办;普通件,有空去办。应把主要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去,抓住了关键性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4)利用最佳状态去办最难和最重要的工作。一个人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精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提示,人和其他生物的生理活动都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人的智力、体力和情感都显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也就是人体内“生物钟”的作用。管理者应该找出自己在一天中,什么时间工作效率最高,要充分利用自己效率最佳的工作时间,来处理最重要和最难办的工作,而把精力稍差的时间,用来处理例行公事的事情上。

(5)把常规的工作标准化。经常性办理的工作,应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照章办事。同样的问题出现后,把具体情况和处理办法写下来作为日后处理同样问题的范例。这些范例经过逐渐修订改进而形成标准化,这可使领导者摆脱琐事的纠缠。领导者要保持优化的工作秩序,先考虑好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使自己的工作有条不紊,逐步规范化,不能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更不能顾此失彼。

(6)抓住今天,不唱明日歌。只有当天完成当天的任务,而不是拖延到明天,时间利用率才能提高。日本效率专家桑名一央指出:“昨天已是无效的支票,而明天是预约的支票,只有今天才是货币,只有此时此刻才具有流动性。”

立足“今天”,珍惜“今天”,凡今天能做的事,决不能推到明天。明朝文嘉有《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主,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做人今日始。”

(7)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所谓零碎时间是指不构成连续时段,在两件事之间的空余时间。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可以增加工作密度,加快工作节奏。

(8)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做任何事情,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便缩短时间。有成效的主管并不感到肩上的担子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相信自己的时间是充分的,总认为还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

(9)复合工作法。人的大脑是划分区域的,如听觉区、视觉区、语言区……各个区域有不同的使命,据说可使两个以上的区域同时兴奋起来,因此有些工作可以同时进行。有些应酬或不重要的会议,领导者不去又不行,去了又觉得失去不少宝贵时间。这时一方面表面应酬,另一方面可思考其他工作。

管理时间的故事_励志故事 第6篇

一句老话“一寸光阴一寸金”表达了时间的重要性,甚至可用金钱来衡量。在这个年代,分秒必争的压力有增无减,似乎慢一点就可能失去什么!

有个东西叫做“时间表”,在不同工作环境里由于不同的应用而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制造工厂有生产计划表(production plan),研发部门有项目甘特D(Gantt chart),医院有门诊医生排班表,学校有课程时间表,还有私人或员工的作息时间表等等。

各种各式时间表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充分地利用时间,就是透过合理合适的时间安排,好好地使用每天的有限时间,尽可能没有浪费。然而,何谓“合理合适的”时间安排,往往是“见仁见智”的结果。

时间表的另一个作用是,作为大家在时间上相互搭配的依据,比如通过一张医生看诊预约表,许多病人依照表上顺序一位接一位排队等待,让医师按照表上顺序一一完成诊疗,如此一来尽可能充分使用看诊时间,不浪费。

所以,时间表本身的作用是呈现“时间长度”、“使用细项”及“使用顺序”的整合讯息,而期待的使用结果是“顺利完成时间表上的所有事项”。如果在时间单位上,加上金钱的衡量,例如一小时三百元,八小时两千四百元,对应到“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如果进一步衡量时间的使用效果,例如一小时写出三千字,发现错字有三百,表示10%的使用效果不良。有人或许会计算三百元乘以10%等于三十元,并解释为无效果的付出。

管理时间的故事_励志故事 第7篇

阿西(他的名字太长,为了省笔墨就这样简单称呼吧)跟我们一样, 都是拖延症晚期患者,空怀梦想不能落地,一事无成郁郁不得志。

终于有一天,他要跟过去的自己说再见了。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设定目标专心做事:在一段时间内拒绝干扰,只学**不分心。

这就需要一个计时器。

一个APP就能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却成了拦路虎。

巡视房间一圈后,阿西将目光锁定在了一枚厨房定时器上。

设置了时间,便一个跳跃,进入知识的海洋。

奇迹出现了!在倒计时和决心的作用下,预计一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事,现在20多分钟就解决了。

之后阿西不断实践,并将这个方法总结成理论,叫做“番茄工作法”,因为当初那个计时器形似番茄。

――这是番茄工作法诞生背后的故事。

这个方法在时间管理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少让相关书籍位列图书销量榜单前列。

我们再来看它的原理,真的很简单:

成功与时间的励志故事 第8篇

原本安排的开庭时间是上午10时,可惜过了6分钟一名当事人还没有出现。法官随即以没有按时到庭为由,宣布这名当事人败诉。

两分钟后,那位败诉者赶到了,并向法官申诉:按照他家乡坎伯兰卡莱尔镇车站时钟所指示的时间,他是准时到达的。

这起诉讼案不得不重新审理,而类似的矛盾也时有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铁路网已遍及全国,但由于各地采用的时间标准不同,整个铁路运行陷入混乱之中。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女子学院院长查尔斯·多德教授于1870年提出,按经度线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时区,每个时区自东向西依次相差1小时。他还建议把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作为地理经度和时区的起点。

“距离伦敦8公里的泰晤士河畔,有座闻名世界的小山峰——格林尼治。从海上经过泰晤士河河口进入伦敦的船只,必须从这里经过。”在著作《时间的由来》中,史密斯这样描述格林尼治。

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时间并不统一,甚至有些地区仍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计算时间。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是根据海豹和企鹅等动物的活动时间来判断季节。在漫长的冬季,他们不问过去了多少天,而是问“睡了多久”。在那里,没有白天与夜晚之分。

伴随着城市的兴旺发达,一些地区的公共场所建起了巨大的塔钟。方便每个人都能时刻把握自己的时间。塔钟的建筑耗资巨大,成为城市财富的象征和市民的骄傲。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经常把钟表当做礼物送给别人,可见人们将时间视为如此的宝贵。

1884年,世界经度会议在华盛顿举行。经讨论,国际天文学家代表最后决定,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也是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将全球按经线等分24个时区。这一年的10月13日,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采用为国际标准时间,现代的标准时间正式被确立。

格林尼治一栋三层小楼的楼顶至今还保留着一个红色球体。每天格林尼治时间13时球会准时落下。当年泰晤士河上的航船就是靠这个来对表的。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对21世纪到底应该从开始还是从开始展开一场争论。最后。还是“德高望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出面,宣布21世纪应始于20,才算平息了这场**。

世界各国相继采用以格林尼治为时区起点的计时标准。但也有国家迟迟不愿承认,比如前苏联,直至1924年才以格林尼治时间作为计时标准。

也正是这一年,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一次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向太空播发时间信号,使世界无线电听众可以根据这种时间信号校正自己的钟表。

从此以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便开始在闹钟设定的固定时刻起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天文仪器的发展,格林尼治天文台已经容纳不下大量的现代化仪器,再加上伦敦的空气污染也影响对天象气候的观测,格林尼治天文台迁到了东南沿海的苏萨克斯郡,旧址改为英国天文博物馆。

关于利用时间的励志故事随笔 第9篇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决定于上班的8小时,而决定于下班后的2小时。古人也说,马上、枕上、厕上。二者殊途同归,无非是告诉人们要好好利用业余的碎片化时间。那么,想要利用好这些零碎时间,你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目标如灯塔,可以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目标,只是一味的努力,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在决定自我完善之前,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兴趣所在。比如你想成为一个演说家,或者是编程大牛,或者是视频达人等等。总之,第一步是找到目标,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二、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做任何事,都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学习。我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那些所谓的天才并非生来就高人一等,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努力学习才渐渐与他人拉开差距,走向成功的。在找到目标之后,你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至少在坚持到一万小时之前,你都不能轻言放弃。

三、每天列一个行动清单

列清单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你的注意力更集中,将主要精力放在关键的工作上。清单的项目不要过多,1~3项为宜,否则,原本碎片化的时间会被过度划分,导致每项任务都不能深入。浅尝辄止的结果就是你付出了大把的时间,但发现产出的成果或者获得的收获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用本子或者手机软件列清单,各种方式都很方便。关键你要学会让工具为你服务,而不是你为工具服务。

四、选择听一门课程

大学时我隔壁寝室的同学就是一个英语达人,大二时他就过了高口,大三时托福和GRE考了很高的分数。他中学时就养成了听课的习惯,比如在闲暇的时候,他喜欢听赖世雄,视频或者音频,一坚持就是几年。当我们都在外面厮混的时候,他已经把我们甩开一大截了。目前,那位仁兄也是混的相当好,在外企的关键岗位做领导。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个世界,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多么优秀。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人比你强。你所要做的,就是选好一个方向,选好一个老师,认认真真学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可以是真人教学,也可以是网络教育。反正都无所谓,在这个信息时代,远程教育已经越来越凸显出其光彩灼人的魅力。

当然,这个课程也并不一定要花钱,毕竟现在网络上的免费资源很多。

听一门课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学习一下那些优秀的`人的学习方法或者思维方式,经过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纠偏。

五、养成一个多听的好习惯

把正在做的事变成一种习惯绝对是一种能力。比如,你喜欢健身,想变成一个拥有完美马甲线的人,结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几天就放弃了,可想而知,你不可能达成任何预期的目标。学习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习惯,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我保证你会走很多弯路。而一个好习惯,却可以帮助你快速走向成功。

听——记录——整理。建议大家养成多听的好习惯,这主要是针对那些上班路上耗费时间较多的人。我不建议利用这个时间读书,一来你很可能找不到座位,不能有一个良好的读书姿势。二来在车上读书对眼睛也是种伤害。我建议这段时间以听为主,可以把你感兴趣的音频或视频下载到手机里。比如你喜欢英语,就可以听一些美文、故事或者口语对话。当你到公司或家的时候,不要拿下耳机甩在一边,以为完成任务了。这时最重要的步骤才刚刚开始,你需要拿出一个本子,把你路上听到的内容的梗概和重点写出来,如果记不全,记不扎实,就找时间快速把听过的内容过一遍,总之你需要掌握你听到的内容,把他们变成你的知识储备。另外,你需要定期找时间对自己所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消化。

六、坚持一个定时阅读的好方法

所谓定时阅读,就是在每天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用来读书。就我个人来说,我每天的固定阅读时间就是午睡前半小时和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半个小时,我想对每个人来说,只要愿意挤,总是会有的。

别以为每次半个小时很短,成不了什么气候。让我们来算一算,如果每天的这一个小时用来读书,会出现什么效果。假设普通人的读书速度为每分钟300字(不算多,我每分钟起码能读500)。

每天300×60=18000

每周18000×7=126000

我们来看,照此速度推算。假设平均每本书十二万字,那这么算下来,每年就能读50多本书,不多吗?很多了。

我就是用这样一个方法,外加周末一些时间,每年能读六、七十本书,这对于朝九晚五的我来说,的确是很大的一个数量。

七、拥有一个良好的时间成本观念

如果你要问我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我肯定回答你,是时间。人生存在于世的时间对于整个宇宙和地球存在的时间来说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鉴于此,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难得的一次宝贵的生命。建立属于自己的时间成本观念,并且坚持下去。

比如有的人为了省钱把房子租在距离单位很远的地方,然后每天花费一两个小时在路上发呆。其实你可以权衡一下,你在路上浪费的时间与你省下的租金到底哪个更值钱。如果时间更宝贵,那就别再犹豫,找个离单位近的房子,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学习,用于锻炼,用于让自己更完美。

任何时间都是有成本的,当你的收获不能抵消你浪费时间的损失,那就请你放弃你的所得,珍惜你的宝贵时光。

八、随时记录每一个灵感

人的灵感随时随地都可能跳出来,比如早晨第一次睁眼时,挤公交车发呆时,上厕所时,谁也说不准灵感什么时候就来了。而且灵感有个特点,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在每个灵感跳出来的刹那,把它记下来。

你可以用手机软件或者便携本去完成这项任务,别小看它,灵感积少成多后会有一个质的飞越哦。

九、保持一颗专注的心

做任何事,你都需要保持专注。尤其在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时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你所有的努力可能都白费了。那么,你需要做什么呢。

第一,关掉手机和可能分心的电子设备。

第二,找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第三,如果不能静心,冥想几分钟,去除杂念再开始。

中学时间励志小故事 第10篇

我认识一个女人,她执著于一件事——在里默默寻找丈夫留在西藏的两座坟墓。了,她一如高原上的格桑花,静静地绽放着。

第一个10年

1990年5月,王小宁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从老家陕西长安赶到西藏某兵站看望丈夫。可是,丈夫的车队要开拔远行。王小宁默默地带着女儿回了老家。她盼着丈夫早日归来,可是盼来的却是噩耗——1990年10月18日,丈夫发生车祸,人和车落入了帕隆藏布江,坟墓里埋葬的是几件旧衣服。几个月后,战友们在出事地下游河滩上发现一堆尸骨,上面附着一些紫红色的毛衣碎片,有个战友认出这是王立波的毛线衣。于是,战友们将骨骸收回,在他坟墓的旁边又建了一座。就这样,他成为了川藏线上唯一拥有两座坟墓的烈士。

听王小宁说,因为大雪封山,无法进藏为丈夫送行,没有见到丈夫的坟墓,她不相信他已远走,可能是执行重要任务去了,也许还要回来。

我问她,怎不去西藏看看,去了,一切都清楚了。

这句话,撞着了王小宁悲伤多时的心扉。她哭了起来:“我怎么不想去那里看看,可是我怎么去呀,10年了,我凑不齐路费……”接着,是一声紧过一声的抽泣——丈夫牺牲时,女儿才1岁多;丈夫的兄长脑有残疾,不能干活,40多岁还未成家;公公婆婆70多岁,年老多病,没有创收能力……为了让外人看不出这个失去了男人的家庭有什么两样,王小宁把自己由一个女人变成一个男人,里里外外,一一操持。她也想过找一个伴侣,又怕找得不好,让孩子受委屈,老人失去照料。那样,丈夫难以安息。

有灵魂的坟墓如一团生命,源源辐射出惊人的力量。多年来,去西藏看看丈夫的坟墓是什么样,成了王小宁朝圣般的愿望。但是,往返西藏一趟要多元,两个人就得4000多元,她买不起车票。为了实现生命里唯一的愿望,她忍受了朝圣路上重重苦难。从长安县纺织厂下岗后,她来到西安市打工,每月收入只有四五百元。家庭入不敷出,不知什么时候买得起去西藏的车票……

许久,王小宁止住了哭声:“看到你们的衣服颜色,我控制不住。”我,27岁,一个不谙人情的中尉小伙儿,不知道怎样去劝慰一个35岁的烈士遗孀。一起来的女兵小娜走过去,轻轻叫了声“嫂子”,又是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张开双臂抱住了她。

王小宁说,这么多年,没人拥抱过她,没人叫过她“嫂子”,这么喊,说明有个大哥在,他一定会听到!

与王小宁的相识,使我充满感动。我写了一篇稿子,叫《世上最爱她的人走后》,在国内几家报刊发表和了。

那段时间,很多读者给我打来电话,想跟王小宁交流,有的直接把款汇到报社。王小宁所在的公司老总为有这样的员工而自豪,破格将她从纺织车间调到财务室。兰州军区驻西安某通信总站女兵连的战士、西安二炮工程学院的学员们,与王小宁结为“姐弟姐妹”。

不久,王小宁告诉我,她见到丈夫的两座坟墓了。原来,王小宁的顽强一直感动着丈夫生前部队的官兵,想不到她为寻找亲人的坟墓,过得这么艰辛。6月,部队派专人接王小宁母女入藏祭奠。在芳草萋萋的墓碑前,母子俩泪如雨下。王小宁用蘸着红漆的毛笔,把10年来的风雨血泪,一笔一画描绘在“王立波烈士之墓”几个字上。女儿王童折叠了1000个纸鹤,放在墓前,让爸爸骑鹤回家……

第二个10年

我记得,王小宁10年朝圣、一朝见“夫”后告诉我:“现在,知道他安息的地方了,家庭条件也好转了,以后隔年去西藏看一次,捡捡坟上的落叶,陪他说说话。这次去西藏,是部队出的费用,以后要自己买车票,拖欠别人,立波是不能安息的……”

我以为,这是王小宁的一种自勉,不一定很快再去西藏。现在知道了,她一直在为她的诺言努力着。

这个10年,她复制得怎样呢?

女儿王童慢慢长大,学费疯涨,有时为了几百元学费,要在外头跑几天,借不到钱的时候,她就抱着丈夫生前的衣服哭一场,一直这样陪着孩子度过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两位老人由70多岁变为80多岁,一个瘫痪在床,一个多病常住医院。那次我们去长安县兴隆乡看望他们,老人说,媳妇娃苦啊,一个人盖起了新房,没钱安装门窗玻璃,雨水飘进来湿了炕,晚上睡不成觉。听说,因为年龄大了,两年前王小宁就离开打工的企业,回到了乡下……

在长安县的十里八乡,王小宁总被人竖拇指叹服着。那一年,她被西安市妇联表彰为“好军嫂”,许多人做工作她都没去领奖;乡政府从1000多个家庭评选4个“好媳妇”,她荣幸地戴上了这朵红花,她说:“这是乡亲们给我作证,我对得起地下的立波。”

第一个10年和第二个10年

以前有人问她,这10年是怎么过来的,她说一晃就过来了;现在,又是一晃,10年过去了。我不想再问,这个10年,她是否自个去过西藏,过程既然发生,结果就不重要了。所以我仍然心感欣慰,毕竟有很多热心人、善心人一直对王小宁关注着、帮助着——她踏寻夫坟的坎坷经历,被衍化成动人的文字,多年来,一文再文,入戏进剧……

被人怜悯,往往是客观因素形成的;受人尊重,却是主观因素决定的。王小宁的理解是:“很多人同情她,那是立波走得悲惨,要叫别人不看落,只有靠自己。”

我一直思索,这是为什么,为何能够这样?尤其在当前这个社会。

我想,莫过于一个“爱”字贯穿着王小宁20年的情感历程。爱,推动着一切——她为坟墓的尊严而坚强地活着,朝圣丈夫坟墓,是她生命的全部内涵。她活得简单、活得真实、活得高贵,如一朵尽情开放的格桑花。藏语里,格桑是幸福的意思。

逝者的坟墓对生者有怎样的影响?托尔斯泰说:“烈士的坟墓是世界上最圣洁的地方,这里凝聚着生者的情结和爱念。”是啊,普通人到烈士坟墓边走一走,灵魂就会安定一些,也许他会想一想,通往自己坟墓的路有多远,该咋走;也许他会明白,烈士的称谓是对活着的人而言的,一座烈士坟墓发生的影响力,不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来承受的,应是整个民族、整个人类。

那些精神迷失、欲壑难填、欢乐不再的人,当面对一个依靠从坟墓中获得激情、燃烧生命的底层女人时,他们看到的是对苦难、满足和幸福的全新诠释。他们与王小宁同悲同情,自觉跟随她进行精神扫墓,荡涤心灵,重新发现曾经失落的人性中的善与爱,给自己的灵魂找一块干净的安放地。

一个女人在她风华正茂的年代,为一件事,熬过一个10年,又熬过一个10年。如今,第三个10年又开始了。她的生命中,有多少个10年?

别为失败找理由的励志故事随笔 第11篇

从小到大,我们是不是说过和听过太多的“本来我可以”?

这些“本来我可以”,是不是都是发生在自己本来有能力且没能坚持的事情上?

1

我有一个好朋友,我跟他从小学就认识了。那时的他博览群书,非常有才华。每次上语文课,大家的目光都会聚集在他的身上。因为老师每个星期都会让他先朗诵一遍他写的作文,然后才开始上课。

直到上大学以后,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参加那些社团组织的活动。毕业那年又忙于找工作,毕业后又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做着跟自己专业完成无关的工作。

当他还在为生计着想的时候,他的高中同学已经在自媒体上捞了好几桶金了。而他想到自己当年文采不错,似乎可以试一下。一试才知道,自己已经不会下笔了。

有一次他找我喝酒,嘴里不停地说着一句话:“本来我可以去做自媒体的,也能像我们那高中同学一样赚一笔钱的,况且他的文笔还没我的一半好!”

其实,我知道那位高中同学,一直都有个文学梦,已经坚持了七八年了,能获得成功也是有原因的。

蔡康永有段话说的很好, “才华这种东西,和冰箱里冷冻的肉很像,再怎么上等的肉,冷冻太久不用,也就酸臭了。如果你知道自己有才华,就跟知道自己冰箱里有冷冻的肉一样,不是什么值得傲慢的事情,把那个才华拿来做成些什么,胜过存一堆酸臭的肉,塞爆冰箱,最后连冰箱都坏。”

如果有某方面的才能,就应该坚持,命运给了你一个比别人高的起点,不是说你不用去努力了,而是想让你在这方面发光发亮!

2

我们决定做某些事的时候,一开始充满斗志,每天都会给自己打开,心里不断地鼓励着自己。

大学一个舍友,体重和身高完全不相称的他决定去减肥,为了追到自己喜欢的女生。所以,他就跟我一起跑步。

第一个星期,每天都跟我跑,而且很有斗志,不吃油炸食品,好像不减肥成功就誓不罢休的样子。

第二个星期,他只去了四天,跟我说,他的兄弟找他打游戏,我不能拒绝。

第三个星期,他只跑了一天,每天坐在宿舍打游戏,手上拿着的零食不停地往嘴里塞。

到了第四个星期,可想而知,他一天都没去了。

我就去问他:“你不想减肥了?不想追你心中的女神了吗?”

他很淡定地说:“人,活得开心就好。女神如果喜欢我,就一定会喜欢我,不会在意我的样子的!”说完,他又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

我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胖了二十斤,女神没有追到手。

这时,他才后悔了:“要是我每天坚持跑步的话,我本来可以减肥的,有可能追到我的女神。”

是的,如果能一直坚持,能早点醒悟的话,说不定,女神就是他的了,自己也可以拥有苗条健康的身材。

3

在成功的道路上,经营自己需要点耐心,还需要点坚持。当然,还要做的事,别为自己的失败找“本来我可以”的理由。

有人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下来的人不多。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多少人都有“本来我可以”的遗憾,你“本来可以” 实际上却没有,这比本来没有还让人难过。

大家都知道,蔡康永还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所以,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没有回程的漫长旅程,那些“我本来可以”的事情,既然已经错过了,那就让它错过了。你要做的是,收拾好心情,汲取教训,让未来的你不再有“本来我可以”的遗憾才是正经事。

励志小故事:时间和财富 第12篇

,南美的一位黑客通过国际互联网侵入到瑞士的户籍网络,想把自己刚出生的儿子注册为瑞士人,并开始填写有关表格。在填写财产这一栏时,他随便敲了一个数--3.6万瑞士法朗。

这位黑客在确信一切天衣无缝后,关了机。他本以为自己的儿子从此以后就成为瑞士人了,谁知不到三天,瑞士当局就发现了这位假居民。

而发现这位假居民的并非是瑞士的户籍管理人员,而是一位家庭主妇。她在为女儿注册户口时,对前一位在财产栏中填3.6万法朗的人产生了怀疑,因为所有的瑞士人在为孩子填写拥有的财产时,写的都是“时间”二字。他们认为,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讲,他们所拥有的财富,除时间之外,再不会有其他的东西。

一个人出生后,到底拥有些什么?说到底,无非是几十年的时间。所谓生命,也就是一个渐渐支出时间的过程。有些人需要地位,就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取权力;有些人需要财富,就把它一点点地换成金钱;有些人需要闲适,于是就在宁静和安谧中从容地度过自己的时日。

对于财富的理解,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就是金钱。佛教有一种说法,金钱为五家所共,就是大水、大火、小偷、不孝子孙、贪官,因此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我们失去金钱。

其实,财富有许多种,如健康的身体、如意的生活、顺利的前程、眷属的平安、丰富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智慧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也是最无形、无相而无处不在的财富。

关于时间的随笔:篱上雪 第13篇

深冬的天气是一日寒胜一日。在车窗外的景色急速倒退变幻,却也无一不透出入骨的悲凉。浓云叆叇,灰土飞扬,天地浑浊一片。远近的小山丘已被砍秃,像是头发掉得快光的秃子。只余山腰几丛枯黄萧瑟的杂草匍伏,如同一颗青皮冬瓜的头顶东一根西一根的杂毛,便露出了九分的凄凉瘦土。人烟更是寥寥,偶见路边一废弃土屋,檐瓦破碎,檐下一捆柴木已腐朽生虫,于砭骨东风中凄咽,虫在这堆尸体上欢呼雀跃。

故乡的景,本不是这样的。听闻是今年,有人承包了乡村所有山头,将树木尽数砍去,要大规模栽种核桃。树是砍尽了,却迟迟不见新树苗栽种。这山,便一日日荒凉了。我在外飘泊求学,终于回到故乡时,看到的却是如此惨象,原有怒意却又无处发泄,只得无奈苦闷地龟缩在下乡的面包车内,黯然地望着车外,哀叹自己力量渺小。

可随行的小妹丝豪未感到悲伤,反而一脸期待地问我是否会下雪,短短几字,瞬时将我拉入回忆的漩涡。

那还是我在故乡县城读小学的时候,而那时,乡下的冬天还是热闹的。

葱葱笼笼,高过人身的茅草枯黄了,一片片,满山遍野地躺下去了,正如累了的农夫,丢了锄头,只看旧短衫,田埂上、山腰上,就那样大大咧咧地睡下,畅快地休憩了,寒风过境,茅草还要再晃一晃,急切地证明自己来年会苏醒的决心。相比于茅草的浮躁,山脚的竹林淡然了许多。冬风料峭,竹却更显飘逸悠然,无拘无束。碧玉为骨,纤叶作裳,恍如闲云野鹤般灵逸自由。这时总有悠闲的老人们,拾一只歪脚凳,坐竹林中,一面听着风吹叶舞声,一面灵巧地纺织着竹篱笆。山顶还有苍松,傲风迎霜,郁郁苍苍……

都是南方看惯了的景色,所以我念想北方的雪来。从小到大,不曾见过一次下雪,城里气温高,不易下雪,乡下气温低,听人说是下过的。于是每每寒假回乡下,便满心期盼着天昏地暗,下一场雪来。若洋洋洒洒地下他一场雪,纯白的雪絮在风中斜斜飞扬,铺满泥路,粘满竹篱,该是怎样的诗意!这样想着,一年年,坐在下乡的面包车内里,总不得安分,眼巴巴盯着窗外,到了地方,下了车,欢天喜地跑在水库大坝上,看看渚烟缭绕的碧湖,望望远处层层梯田上的山顶,还是等不到雪来。无奈,兴奋过后,只得迈腿向山林深处的外婆家走去。

去往外婆家,要经过三姥姥家的小院。当我下了水库,走三姥姥家时,便有些害怕,三姥姥的儿子养着一条凶猛的土狗,那土狗一身短黄毛,利索干净,不似普通农家犬般泥兮兮,立刻便多出了几分气势,再加上尖锐的爪子,幽亮的兽瞳,和时时露出的一口锋利的狗牙,只是远望一眼,便让路人害怕,更别提一个年幼的我。偏偏那狗是真的狂暴,虽用项圈铁锁拴着,只要嗅得生人靠近,必如发狂般猛地跃起,扑将上去,震得铁链一阵颤响,崩得直直的,哪怕项圈已被拉得变形,狗仍要竭尽所能地向前扑扯,狂吠不止。

好在我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我认识三姥姥。当我快靠近通往三姥姥家的拐角时,便仁听一阵穿透土墙的猪哼声,然后再大呼:“三——姥——姥”与此同时,土狗也开始吠叫,铁链也节节相撞。我不焦急,只远远地站着,盯着那扇紧闭的沧桑的木门,然后。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老态龙钟,白发凌乱的老人一摇一晃地迈着小脚,费力地走出了。她的颧骨高耸,眼窝深陷,下巴尖削枯瘦,如一具骷髅蒙上了灰皮似的,老态狼狈,正是一般乡下老媪的模样。所以我便不觉得害怕,直呼三姥姥。老人微笑,缓缓拾起檐下的一条长竿,狠狠地向地坝一磕,吓得嚣张的土狗一跃,咕噜两声。“畜生,自家人都不认识!”三姥姥再挥挥长竿,怒骂几句,土狗立刻夹起了尾巴,灰溜溜地缩进了窝蓬。

“三姥姥!”我又甜甜地叫上一句,老人便丢了长竿,颤颤巍巍地走来,伸出枯竹般骨节分明的手,扣住竹篱笆编织的间隙,使劲地抬起了手,把竹篱笆举开搁在了一边。我立刻欢快地冲进了小院,快速地穿过地坝,一面跑向外婆家,一面喊着三姥姥再见。

原不是血缘亲近的亲戚,这样的次数多了,我便也和三姥姥混熟了。有时急切地离开,有时也要进了里屋捧着热水瓶闲聊半刻,我讲了城里念书的趣事,又终于讲了希望看雪的愿望。“雪啊,这儿也下过”三姥姥悠悠地坐在竹椅上。一只白猫轻声叫着,盘卧在角落里,警惕地盯着我。“大不大?能堆雪人吗?”我瞬间乐了。老人也笑道:“都下得不大,和着雨下,到地上就化了。”“啊。”我失望地叹了一声。

老人便沉吟小会儿,道:“其实有几次倒下得大。晚上下雪,早上爬起来看,那篱笆上全是雪。把雪拍掉了,竹篱笆还硬得跟生铁一样。山梁梁上雪更多,有半个小腿子那么厚咧,足够你玩了!”于是我又兴奋了,期待着下雪来。看向竹篱笆的眼神,多了几分亮色。我与姥姥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后也逼着她许下承诺,要是下了雪,便陪着我爬到山梁去。新编成的竹篱青青,渐变了黄,黄又变了黑,就连我也离开了家乡漂泊,可雪始终未落下。

我不再盼着雪,而当年的老人,也终于永远去了。得知消息时,我已在外地求学4年了。当时,还是周末放假时才得知。可心中,竟只是一丝丝波动,便再不起涟漪。没有特别的悲伤,也没有感慨,只是漠然地听母亲絮絮地说几句,第二天照常上课,更不提什么回乡参加老人葬礼了。

老人的形象也渐渐模糊,只在夜静风寒时,略伤感于自己的冷漠。

但,此刻真正归乡时,情感竟完全不一了。

又到达那个水库了。我头重脚轻地跌下了车,呆呆地望着长长的长长的,落满土灰的水大坝。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如轰然决堤般倾涌而出,瞬间窒息了我的灵魂。我含了泪,放眼环顾,只觉灵魂正遭受着迟到而悲以万倍的鞭鞑。草,再也起不来了。竹,没了;山,秃了;湖,浑了;渚烟,夹杂着黄土翻滚着……

我牵住了小妹,一步一步地走着,走着,仿佛费尽了全身的力气才走完了这个水库,回首间,竟心累觉走尽了此生。再转过个弯,就是三姥姥的家了,我终于再也迈不出一步。

一条土路,泥泞崎岖,我再也没有一丝勇气牵着年幼的小妹走过。

我多么希望能再次唤出三姥姥,多么希望能看到小雨夹着雪沥沥地下,轻轻落在三姥姥家的竹篱上,而老人,能摇晃着小脚,慢慢地慢慢地为我拉开竹篱,领我爬上山梁……

此生此世,终是不可能了。

泪眼婆娑间,我恍忽看见三姥姥一如当年踌躇着踌躇着向我走来,她似乎看不见我,只孤身穿过了我,继续缓缓地缓缓地向远处的山走去。

霎时,泪如雨下,原来故乡失了美丽,我却险些失了良知和勇气。突然懂得,三姥姥是终将停下的,她终有一天无法再陪我向前,无法再替我呵斥住恶狗,无法替我拉开挡路的竹篱,无法领我登上堆满白雪的山顶。她已停留了,永远停在了我的记忆,停留在了我的灵魂深处,而我,却不能停,只能泪流满面地一路向前,人生的路上,我终要自己学会,如何带着良知和勇气独自前行,独自存活。

“姐姐,有人来接我们吗?”小妹不耐久站,出声打断了我的悲怆,童气稚嫩。

“……没有。”许久,我才轻声应了一句,松开了牵着她的手,擦去了脸上的泪,又道:“我去找根棍子,前面,有咬人的狗。”

……

“走吧。”

作者:贺楠杉

上一篇:在全市地税系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专职网格员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