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反思

2024-06-13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反思 第1篇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这节公开课的教学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觉得有一下几点值得反思之处。

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首先教学设计最初确定下来的知识要点有三个:从“得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渡到从“化合价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顺利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学生的认知脉络在此知识脉络的主导下,顺利完成了认识新概念的几个步骤:回顾、比较、归纳、应用、发现疑点、重新在新高度比较、归纳、应用、最后得结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知识的学习是分步推进的,在不同的阶段认识的知识范围、理解的程度都是逐步加深的。圆满的完成了初定的认知脉络目标。

其次设计概念的问题线索恰到好处,充分激发学生质疑,求知的技能。最初设计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各种疑问。这些问题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几次试讲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的提出顺序可以改变,有些问题可以进行综合一并提出,最后确定了关键的几个问题:

Fe2O3+3CO == 2Fe+3CO2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C+O2==CO2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讲出原因?

分析C+2CuO=2Cu+CO2、C+H2O=CO+H2、C+O2==CO2这3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看看是否能得到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通过练习题中的几种不同反应,能否总结出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这几个问题良好的利用了学生认知脉络,逐步递进,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课堂的主线就在这几个建构概念的问题穿插下形成了。

二、存在问题

首先本课重点是运用化合价升降来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教学中发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化合价都已忘记,哪里谈得上找化合价变化。所以虽然知识简单但课堂上还是不能急于求成,注意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化合价的知识,例如初中的化合价口诀之类的,使学生大脑中和知识系统化,再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多样性、适用性

其次更加注重探究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智能化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如在利用几个反应分析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听取学生的结论加以点评,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反思 第2篇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整个中学化学建构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理科高考学生不仅要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的常用表示方法,而且还要掌握与“氧化还原反应”直接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有机化学等知识。

高一新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只是直观的从得失氧的角度进行判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则认为是相互独立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由得失氧的形式上判断过渡到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的认识,再过渡到电子转移原子结构本质上的认识。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伴而生的。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有氧化反应的,必然发生还原反应。仔细观察反应中的物质,其元素化合价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标元素化合价的方法判断某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说:化合价有升高必然有降低,从微观角度说电子有得必有失。

另一方面,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另一个难点是电子转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搞错。电子转移数量,得失电子的数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认识,多看多练。

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高一的化学对我来说并不难,但是现在要教学生,那么工作就得做到细,比起自己会做题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课堂上本节课属于抽象概念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乏味,怎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是本节内容需要注意的方面。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这里面我认为老师怎么样来引导,问题的设置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授的方法也很重要,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过来,理解、接受。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如果理解了,会做了,那就会觉得比较容易,学习的信心就大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碰到难关,错了很多,就会认为很难,较难接受,之后讲解的再详细,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第一遍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跟上思路,由老师多举例,给以正确的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使得学生有一个从理解到整合到熟练的过程。等学生差不多会了,再让他们自己练,这样效果显然会好很多的。

因为刚开始教,知识层面上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何把课讲好,如何把知识有系统有层次的传授给学生就不顺手了。还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这些都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高。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小议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第3篇

一、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规律的引入与延伸

首先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H2+CuO=Cu+H2O;Zn+CuSO4=ZnSO4+Cu为例, 分析总结出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有氧化必定有还原, 所以都有氧化剂还原剂参加反应, 对应着就有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生成。于是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以及它们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关系:

再根据这一规律, 让学生举一反三, 把这些基本概念弄清, 达到掌握的程度。在掌握这些概念的基础上, 顺势总结出氧化剂是被还原剂还原, 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是被氧化剂氧化, 得到氧化产物。所以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于是引入第二知识点,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在氧化性还原性比较的诸多方法中, 主要应用上述这样的规律, 如Fe+2FeCl3=3FeCl2氧化性Fe3+>Fe2+, 还原性Fe>Fe2+

Cl2+2FeCl2=2FeCl3氧化性Cl2>Fe3+, 还原性Fe2+>Cl-

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氧化性Cl2>Fe3+>Fe2+, 还原性Fe>Fe2+>Cl-的结论。当然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还可以根据反应条件来判断;根据反应的产物来判断等等。这些都比较简单, 学生也容易接受,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引入与延伸

首先讲几个简单的例子, 如MnO2+HCl———Mn Cl2+Cl2↑+H2O

让同学们自己分析:这里每1mol氧化剂MnO2被还原得到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每1 mol还原剂被氧化时失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 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 同时注意, 在1mol还原产物中必有2molHCl起酸的作用, 这样很快得到配平:4HCl+MnO2=MnCl2+Cl2+2H2O。

然后让学生再练习几个与其相似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电子守恒的真正含义, 同时引出较为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FeS2+O2———Fe2O3+SO2, 这种反应复杂在被氧化的元素不止一种, 关键在于分析清楚, 1mol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Fe从+2→+3, S从-1→+4, 所以1mol还原剂共失去11mol电子, 1molO2得到4mol电子, 所以得失电子的最小公倍数为44。又如3Cu2S+16HNO3=6Cu (NO3) 2+4NO↑+3S+8H2O, 1mol Cu2S共失去4mol电子, 1mol HNO3做氧化剂得到3 mol电子。由此可见, 不管多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 只要用电子守恒法都可以顺利配平。

三、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引入与延伸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计算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用得失电子守恒来建立等式, 准确找到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得失电子的数目并利用此关系式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巧妙运用电子守恒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简单点的得失电子守恒的问题

例1.用0.1mol/l的Na2SO330 ml恰好将2x10-3mol的XO4-还原, 则元素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D)

A+1 B+2 C+3 D+4

解析:该反应中, SO2-3将被氧化为SO2-4:0.1x30x2=2x (7-x) , x=4

2. 复杂点的电子守恒计算 (如解有多种氧化产物或多种还原产物或是反应过程较为复杂的题目)

例.将19.2gCu投入一定量的浓硝酸中完全溶解, 生成气体的颜色由深变浅 (不考虑NO2和N2O4间的转化) , 共收集到标况下的气体672ml, 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里, 通入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O2, 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中, 则通入的O2体积 ()

A、504ml B、168ml C、336ml D、224ml

分析:HNO3被Cu还原的产物既有NO又有NO2, 且两者各自的体积或体积比不知道, 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较繁。根据电子守恒分析, 可知HNO3被Cu还原成NO、NO2, 后来NO、NO2又被O2氧化成HNO3, 因此, Cu失去电子的总数就等于O2得电子总数:由n (Cu) X2=n (O2) X4, 可迅速解得答案为C。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知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77-01

在老人教版中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一章《化学反应基及其能量变化》中的第一节,或者在即将开学的新课改教材中将其安排在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和我想象的大相径庭,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符号都不会,哪里谈得上反应类型是什么。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能高估学生的能力,虽然知识简单,但课堂上万万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并将常见反应进行归类,使学生大脑中和知识系统化,再通过对某些反应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反应分类知识的多样性、适用性及局限性,为下节课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归纳知识网络,但图1-5、图1-8的直观教学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归纳的结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课堂气氛活跃,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总结缺乏主次、有序性(逻辑性)与完整性。如:

1、得电子,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失电子,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2、得电子(偏向)→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氧化性。失电子(偏离)→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具还原性。

3、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氧化性→被还原→还原过程→还原产物。还原剂→化合价升高→还原性→被氧化→氧化过程→氧化产物。

4、得氧→被氧化→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具还原性。失氧→被还原→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剂→具氧化性。

随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知识网络: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反应物)(性质)(实质) (特征) (变化)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很明显学生对8个概念找不到主次,不能形成有序、清晰的知识结构。从学习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就是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未能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但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把他们的结论和合理的结论做了简单的比较,未能深入讨论、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

在接下来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同学们能利用课前查资料积累的知识准确的回答出:“升、失、氧、还;降、得、还、氧”的规律。于是,我及时设置练习进行巩固,我启发学生让他们重新认识4组概念,并让他们对比总结出的规律,这样程度好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判断运用,但还不够熟练。我让他们把刚才的规律变成“升、失、氧、还(剂);降、得、还、氧(剂)”,然后让他们谈新的认识,很快,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与前面的区别。接着,我引导学生仿照上述方法分析规律中蕴涵的其它意义,有些同学能够找出一些,但不全面。我启发学生“还原剂→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对比“升、失、氧、还(剂)”,不难发现规律中的第三个字“氧”包含有三种含义即“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这样学生便认清了规律,并能理解、掌握、运用于解题中。

在课后的作业布置的设计中,重点让学生在此区分四种基本反映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即反应的特征和实质来对反应进行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第5篇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帮助并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此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帮助并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此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第6篇

本节课作为一节理论课,为了避免枯燥乏味,以给几个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开始,既复习了几种分类的方法,引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这两个初中就接触过的的概念,并进行了概念整合,也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按照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历程的顺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分析、研究、找规律,探究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点低而落点高。又以思考题的形式研究基本反应类型与其关系,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通过习题的反馈学生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良好,为接下来继续研究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规律打了坚实的基础。

但本节课由于事先的准备和临时的一些状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知识的呈现形式能不能换个形式,本节课可以以化学发展史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的足迹去不断完善概念,最终揭示实质,增加趣味性,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设置问题的时候再多设计几个层次,是不是更能适合各类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学习中也可再增添一些交流、合作的环节,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等等。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教学反思 第7篇

从整个课堂氛围来看,学生积极配合,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配合老师的教学计划;从整堂课效果来说,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本次课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重难点把握不是很好,导致整堂课的时间分布不是理想,有的地方讲解不到位,有的地方又显得很罗嗦;第二,讲课的声音很大,把很多学生的耳朵都震晕了,导致部分学生听课效率不高、昏昏欲睡,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慢慢学习抑扬顿挫;第三、由于用了 ppt 教学,很多东西在黑板上板书不是很多,虽然有了新时代教学方式,但我们也不能忘了传统的粉笔板书。

对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补充 第8篇

教学深度广度的要求:

教材进一步提出,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 在本节教学中, 只要求学生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中, 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包括得失或偏移) 。使学生初步了解并应用“双线桥”、“单线桥”, 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对象的知识储备:

要求学生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中, 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初中生对元素化合价的熟悉程度很小, 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这样就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元素为什么有一定的化合价, 化合价又是由什么原理体现出来的, 在九年级上册拓展视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 对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图示,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 (Na+) , 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Cl-) 。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作用, 构成了氯化钠 (Na Cl) 。教材上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得失或偏移) ,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是电子的得失, 对电子的偏移, 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补充。

作为一线教师,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为重, 对本部分知识更好理解和应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补充, 以下是补充的内容。

一、标出正确的化合价

这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九年级上册在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 对这一部分知识回忆和整理。

1.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例:H2SO4中S元素的化合价, 设S元素的化合价为x, 式子 (+1) ×2+x+ (-2) ×4=0, 解得S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H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 设N元素的化合价为x, 式子+1+x+ (-2) ×3=0, 解得N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练习:KMn O4中Mn元素的化合价、H3PO4中P元素的化合价、Mn O2中Mn元素的化合价。

2.原子团的化合价与所带电荷的数目相同、符号相同。

例:NH4+中N元素的化合价, 设N元素的化合价为x, 式子x+ (+1) ×4=+1, 解得N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SO42-中S元素的化合价, 设S元素的化合价为x, 式子x+ (-2) ×4=-2, 解得S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练习:PO43-中P元素的化合价、Mn O4-中Mn元素的化合价、CO32-中C元素的化合价。

二、常见元素元素符号的复习巩固

常见元素元素符号的书写, 大部分学生还可以, 但是不够熟练, 一些学生对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记得不太准, 氧化还原反应要求对大量的方程式进行分析, 在清楚化学反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又复习或学习知识点, 而且分析时会更加得心应手;有的是先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再进行分析, 要表达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知道该反应肯定是最基本的,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必须掌握正确的元素符号。所以, 常见元素元素符号的复习巩固这部分尤为重要。

三、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我们教材上有原子结构示意图, 初中化学对原子结构有一些叙述, 各个学校的老师对这部分的内容处理得深浅不一, 有的提一提, 有的讲一讲, 有的在讲解的基础上又练习了书写, 因为课本上让认识电子转移 (得失或偏移) , 必须清楚原子结构,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的原理也得让学生掌握, 所以对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进行讲解, 同时反复练习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四、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原理

我们教材上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出Na Cl的形成过程, 初中化学的拓展视野也用这种原理讲述Na Cl的形成过程, 这是电子转移的一种形式, 得失电子, 喜欢思考的学生就会提出, 电子的偏移是什么?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 我补充了HCl的形成过程, 也是一种对比式教学。因为课改的理念是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对知识进行整合或调整。在补充了HCl的形成过程基础上讲解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 化合价升高, 简述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 化合价降低, 简述化合价降低的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中学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 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 要求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对每位化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笔者认为做好新课程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1.从学生熟悉的化学问题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 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给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机会, 激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潜在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全体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 愉快自主地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知识的梳理让学生明确易混的概念, 理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仔细讲解易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借助练习和习题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解题能力、开发智力,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获取知识。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反思 第9篇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课堂教学;教学相长;创设情境;调整教学方案

时光荏苒,在晋东南幼师从事化学教学工作不觉已然十年。些许感悟皆来自于那一节一节的课堂实战,这三尺讲台,见证了我青春的消逝,也沉淀了对课堂教学的点滴反思。课堂教学从来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一种思辨交汇启迪思考的群体活动;所以首先要细致地掌握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情况,还有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才能教学相长、事半功倍。

反思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反思成功之举、反思“败笔”之处、反思教学机智、反思学生见解、反思再教设计。下面就《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点滴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这节的教学目标是在复习初中接触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及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让学生们知道拓展后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化合价的角度来思考的,并且通过化合价的本质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这节课我原是这么设计的:

CuO+H2=Cu+H2O      C+O2=CO2

通过以上两个反应复习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反应中得氧或失氧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然后又给出一个反应:Fe+CuSO4=FeSO4+Cu。根据初中所学概念它没有得氧失氧,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今天我要明确告给大家它也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进行拓展: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由化合价升降直接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和电子对的偏移。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和我想象的有差距。实际情况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中学时期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但在文化知识方面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也偏低,个别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元素符号都不会,更别说化合价和反应类型。这节课内容虽然简单,但必须做好初中与现学知识的衔接,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化学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将常见反应进行归类,使学生大脑中知识系统化,增加其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认识到这些,我立即调整思路,改变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练习。通过复习练习,基本上做好了知识的链接,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做好铺垫,使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介绍完后,通过练习将此概念深深印入学生脑海。此时我适当的加以情感教育“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教育学生要学习科学家身上的这种优良品质。从而引出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根据初中知识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可没想到,台下鸦雀无声。我才明白,学生基础差,在她们的知识结构中,化合价是一个非常深奥、很难理解的概念,能背下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已实属不易。

讲到这里,我只能再次调整教学方案。为了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化合价,是什么原因引起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我以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为例。

创设情境一: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写出氯原子和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稳定的角度看,两原子都不稳定,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就稳定了,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就稳定了。当两原子相遇时,各取所需,一个失去电子,一个得到电子,均达到八电子稳定结构,形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清楚的领悟到:电子的得失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创设情境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和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写出氯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稳定的角度看,两原子都不稳定,氢子得到一个就稳定了,氯原子也需要得到一个电子才能稳定。当两原子相遇时,二者都要得到电子才能稳定,矛盾产生,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们纷纷讨论,但仍然得不到正确答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假设:“假如你们现在已经是幼儿老师了,班里有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一个玩具打闹起来,作为幼儿老师,你们该怎么解决这件事?”学生们各抒己见,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耐心的给孩子们讲道理,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玩具是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据为己有,大家可以一起玩。”有了这个例子的指引学生们找到了解决氯原子和氢原子矛盾的方法:“二者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一个公用电子对,从而使得二者结构达到稳定状态。”由于电子对的偏移引起了化合价的升降。

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学生们很容易的理解了化合价升降的原因。从而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和电子对的偏移。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人生在世,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所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家庭教育及监管的缺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她们在本该大量汲取知识的年华落下了文化知识,而她们在音乐舞蹈方面的才华却也是令人羡慕。更重要的是,她们将来要走上神圣的幼教岗位,给那些可爱的精灵以身教以启迪!本着这样的感悟,我细心地反复尝试,这些枯燥的元素符号、化合价之类的与她们今后的具体琐碎的工作也许并无交集,而我,只是想在这小小的讲台、短短的课堂上,通过这些许的努力告诉她们一些学习的方式方法、成长的日积月累、教育的任重道远!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反思 第10篇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课堂上没有新内容,重在复习归纳初中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内容少、难度不大,但非常必要。通过对两个反应(Fe2O3+3CO==3Fe+3CO2和CuO+H2==Cu+H2O)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尖的概念,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符号都不会,哪里谈得上反应类型,所以虽然知识简单但课堂上还是不能急于求成,注意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化学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将常见反应进行归类,使学生大脑中和知识系统化,再通过对某些反应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反应分类知识的多样性、适用性及局限性,从而增加其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下节课奠定基础,为此可补充一些练习,如:

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方程式

1、两种单质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反思 第11篇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类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2、解析: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目标及解析(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复习巩固初中从得、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④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⑤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②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3)解析:

①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个片面初步的认识,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氧化和还原同时发生的事实,为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做好准备。②通过对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更科学更深入的判断方法应该是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③通过对钠与氯气的反应,以及氢气与氯气的反应让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简单的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④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同四类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认识上会产生困难,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分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体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的转移。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类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学生很难记忆,因此在教师要充分提供一些化学反应,让学生在观察中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

通过问题诊断分析我采用的主要是探索引申、分析讨论的教法,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层层推进,所以学生就沿着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及其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复习化合价的有关知识,为接下来用化合价是否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做好铺垫,然后通过填写表中的有关内容,思考“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更进一步。接下来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会有化合价的变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入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究。在这里借助多媒体,模拟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象的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过程,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深刻理解,氧化与还原这两个相反的过程总是同时存在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原因是,一种物质失去电子,必定同时在另一种物质得到电子,它们是相反的,又是互相依存的。这样一来,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分析,突破了重点,提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与物征。另外通过练习掌握了表示电子转移情况的方法后,其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增强记忆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来源:学科网]

(二)教学情境

问题1:对于元素化合价的判断,你们掌握的好吗?

设计意图:对于元素化合价的判断,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化合价判断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和高中化学的很多方面,因此有必要先对元素化合价的判断进行复习巩固,为后来利用化合价来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大声朗读化合价口诀,鼓励学生课后认真落实记忆,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问题2: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学生知道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就能利用其特征对某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做出判断,并且通过对部分化学反应的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同四类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师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填表观察,归纳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考的结果给予评价和鼓励。

问题3: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一定会发生升降,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通过模拟氯化钠、氯化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体会“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一定会发生升降”,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使学生从实验和物质的结构的角度,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时归纳总结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得失电子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初步认识“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法。

问题

4、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

设计意图: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又知道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明白了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根据反应前后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那么氧化还原反应同四类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填表归纳,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其中的关系,思考并解决问题。

师生活动:这个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大胆创新,设计各种关系示意图,可以有效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六、目标检测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CO3+BaCl2

BaCO3↓+2NaCl

B.Fe+H2SO4

H2↑+FeSO4 C.2NaHCO3 Na2CO3+CO2↑+H2O

D.CaO+SO2

CaSO3

2、下列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Fe2O3+3CO2Fe+3CO2

B.2KClO32KCl+3O2 C.2H2O2H2↑+O2↑

D.KOH+HNO3

KNO3+H2O[来源:Z_xx_k.Com]

2、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转移(包括得失或偏移)

B.化合价的变化 C.得氧和失氧

D.新物质的生成

3、下列有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七、课堂小结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和电子对的偏移)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类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

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电子得失与化合价的关系学的比较慢,以后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例。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第12篇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选自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是中学化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是元素化合物以及电化学学习的理论基础,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化学教学重难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只是还不能将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统一起来。在学生已有的初中基础上,可以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高、降低----原子失去电子、得到电子等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从表象到实质,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的带领学生理解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价类二维图和已学习的化学反应,联想化学反应分类新视角,继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通过对化合价的分析,借助线桥表征,认识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并对常见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3.基于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相关性,从微观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对其进行分析;

4.通过四大基本反应与化合价的变化,从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评价目标】

1.通过借助价类二维图对不同含铜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归纳认识到化学反应分类新视角,继而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展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线桥表征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化合价的升降变化;

3.通过宏观化合价的变化理解微观电子的转移,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2.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

2.讲授法

3.PPT演示法

……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环环相扣,逐步驱动的方式串联起来。环节一:展示4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反应,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CuO与C;Fe2O3与CO的反应。借助价类二维图,让学生用箭头画出元素的变化,发现除了得失氧之外还有化合价的变化;(引入线桥)分析讨论氧化还原的宏观特征。环节二:复习判断四大基础类型的化学反应,结合氧化还原的宏观特征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环节三: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电子的转移。环节四:归纳总结,随堂练习。

七、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PPT展示图片)

上课。从图片上我们看,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分析化学反应,总结相同点。引入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引导]也就是说燃烧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情景引入](PPT展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苹果变暗的图片)

[讲解]燃烧和苹果变黑过程都发生了氧化反应

[提问]判断它们是氧化反应的方法是什么呢?

[过渡]对,同学们对知识掌握得很牢固。现在请同学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PPT展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提问]我们学过的还原反应又有哪些呢?

[提问]判断它们是还原反应的方法是什么呢?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

【思考与讨论】教材P20

2CuO + C = 2Cu + CO2↑

Fe2O3+3CO= 2Fe+ 3CO2↑

完成表格

[提问]那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不是独立发生的呢 ?以2CuO + C = 2Cu + CO2↑反应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前面我们可以知道可以通过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那对这个反应的分析我们也采取这种方法。

[副板书]

失去氧,被还原(还原反应)

CuO + C === 2Cu + CO2↑

得到氧,被氧化(氧化反应)

[讲解]分析发现,在碳还原氧化铜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而同时碳发生了氧化反应,由此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 这个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呢?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刚才自己所学出的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并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讨论,回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是同时发生的。

[点评学生回答并总结]

同学们的想法是正确的,下面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规范表述:

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一、定义: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前面我们是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前提条件是氧的参与,是否氧化还原反应只能发生在有氧参与的反应中呢?老师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不是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存在于无氧参与的化学反应中,如铁从铜的盐溶液中置换出铜。那么有什么判断方法既适用于判断有氧参与的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又适用于判断无氧参与的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并回答【思考与讨论】教材P20第二问。

[针对学生回答点评,并指出]有一些同学已经发现了,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如:

【PPT展示】

2CuO + C = 2Cu + CO2↑

Fe2O3+3CO= 2Fe+ 3CO2↑

[总结] 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同样存在化合价的变化,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物质所含元素 化合价升高 的 反应 是 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 化合价降低 的 反应 是 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二、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

[讲述]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这个特征,同学们思考下我们还可以将化学反应进行怎样的分类?

[讲解]同学归纳得非常好,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而没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化,我们对概念的认识也逐渐地深入。初中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仅仅局限于有氧参与的反应,而从化合价是否变化的角度去判断适用于所有反应。

[板书]三、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升降

【学以致用】分析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2Na+Cl2 = 2NaCl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设问]同学们对这种判断方法掌握得很好,那同学们有没思考过,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钠与氯气反应以及氢气与氯气反应这两个反应中元素原子所发生的变化。

[PPT演示]化合价升降的原因:

电子的得失

[PPT演示]

化合价升降的原因: 电子的得失

[PPT演示]

跷跷板动画,物质得失电子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边看边讲解)

[过渡]这是钠和氯气反应的情况,钠跟氯通过电子的得失分别达到稳定结构,那对于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呢?同学们阅读教材22的内容,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氢气和氯气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是因为?

[过渡]我们同样通过动画来模拟整个变化过程。

[PPT演示]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

[讲解]氢原子与氯原子各以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一对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院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

[PPT演示]

氯化氢的形成(简化版)

[讲解]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总结]对于反应物原子获取电子能力相差不大的反应,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偏移

[讲解]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即电子的转移。那么氧化还原反应又可以怎样表述?

[PPT演示]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称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 我们自己动手来分析一下其他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讲评]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出: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只是该元素的原子得到(偏向)电子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板书]四、实质: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小结]

[过渡]回忆下初中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他们分别是?而这节课我们还学过一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是?

[提问]那么我们现在便已经学习了三种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填写以下表格,并画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之间的关系的简单示意图。

[PPT展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怎样?(表格)

[PPT演示]用图画表示

八、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一、定义: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二、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

三、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升降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反思 第13篇

化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基于化学科学理解的化学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理解化学的知识、关于化学课程的知识和化学特定课题的教学策略及表征的知识. 笔者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特定课题的化学课程知识和教学策略阐述如下观点.

一、化学新课程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求及知识系统建构

我国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化学课程总体目标和宏观课程结构 ( 2个必修模块, 6个选修模块) 的知识; 第二层次, 各化学课程模块的目标和教科书基本结构的知识; 第三层次, 特定化学课题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组织的知识. 要完成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特定课题的教学, 教师要对课程标准、教科书知识系统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课程知识充分理解.

1. 课程标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求

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特定的课题, 在2个必修模块, 6个选修模块中均有出现,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程标准在各个模块中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 见表1.

2. 苏教版高中教材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系统的建构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按课程标准的要求, 采用了“分步走”的形式来讲授氧化还原反应, 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渗透到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理论、物质结构等教学过程中. 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 编排见表2.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教学策略———循序渐进

通过上面对课程标准、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分析知道, 课程标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求, 苏教版教材中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系统的建构, 都是循序渐进式的.

从知识本身的结构看, 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点的逻辑系统性很强, 从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从电化学中体会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从有机化学中拓展氧化还原反应, 工业生产中应用氧化还原反应.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因此, 完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重要策略是“循序渐进”.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排、氧化还原反应的逻辑系统性、学生的认知能力, 有层次地确定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通过恰当的技巧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智力技能的提升.

1. 循序渐进的涵义

循序渐进, 是指按照学科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逐步深化地安排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

2. 有层次地确定阶段教学目标

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 教授氧化还原反应时, 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层次地确定各年级的教学目标, 见表3.

3. 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地达成教学目标

( 1) 应用“讨论法”, 通过样例学习, 形成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观

刚入学的高一学生的思维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 教学中把初中学习的反应作为样例, 分析四大基本类型, 提出Fe2O3+3CO = 2Fe + 3CO2的归类问题, 说明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 适时提出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角度———化合价有无变化, 并通过Fe+ Cu SO4= Cu + Fe SO4,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 实现新旧知识“软着陆”, 然后再将思维引向深入, 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观.

这一阶段, 只要求利用“有无化合价变化的原则”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不苛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概念.

( 2) 应用“演示法”, 借助原子结构模型, 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观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 学生对化合价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钠与氯气的反应中钠原子、氯原子形成钠离子、氯离子时原子结构的变化 ( 如图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实质. 标出反应过程中电子得失的数目 ( 如图2) .

在此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工具, 通过动画演示来形象直观地说明电子的转移, 着重从微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形成电子转移观.

( 3) 应用“讲授――谈话法”, 通过辩证的阐述, 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学生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 ( 化合价的变化) 和本质特征 ( 电子的转移) , 此时, 学生的思维主要以理性思维为主, 我们直接用辩证的文字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更本质的概念, 即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

再通过对海水中溴、碘的提取() 等工业生产中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讨论, 深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 4) 应用“实验探究法”, 体会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虽然, 学生已形成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观, 同时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但学生还会质疑: 氧化还原反应中真的有电子的转移吗? 在《必修2》、模块《化学原理》的电化学的教学时, 可通过学生探究实验, 体会电子转移. 通过Zn—Cu原电池 ( 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 插入稀硫酸中, 并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的实验探究, 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学生切实“看到了”电子的转移.

上述探究实验, 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智力技能,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 5) 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形成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守恒观

通过以上的学习, 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做计算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模块《化学原理》中的电化学教学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 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 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数目相同”的结论, 并结合适量的训练 ( 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电极反应中产物的计算等) 增强学生对电子得失守恒关系的应用能力.

( 6) 应用“综合比较法”, 拓展有机氧化还原反应

在学习有机化学之前, 学生经过长时间无机化学的学习, 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在此基础上引入有机氧化反应、有机还原反应, 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去分析有机氧化还原反应, 明确这与无机化学的观点并不矛盾. 由此拓展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体会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79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二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四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笔者将本节内容设计为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第二课时讲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第三课时讲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几组对称概念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难就难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几组对称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知识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秉着让全体学生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来掌握基本知识,并初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理念,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拓展,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以及几组对称概念。第一课时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在教学中,笔者先以两组生活实例(1. 已削好的苹果,现削的苹果。2. 无锈铁丝和生锈铁丝。)导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有何不同,从而引入本节课题: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究意识。接着运用多媒体手段,以CO还原CuO为例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到氧的得失,从而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再以H2与Cl2反应为例,指出其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没有氧的得失,说明初中所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不全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归纳出两个反应的共同特征(1. 每个反应中,都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2. 每个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必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3. 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并通过多媒体对比两个反应展示出其共同特征,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发现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更全面,并在头脑中自觉形成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特征,以突破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特征。

再通过学案中的感悟新知练习:1. 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1. 判断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还原反应。

2. 下例反应又是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3. 哪种基本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哪种基本反应类型不是氧化反应?哪种基本反应类型一部分是氧化反应?

4.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5. 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一定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种?

(1) S+O2 SO2

H2O+CaO Ca(OH)2

(2) CaCO3 CaO+CO2↑

2KCO3 2KCl+3O2↑

(3) Zn+H2SO4 ZnSO4+H2↑

C +2CuO 2Cu+CO2

(4) NaCl+ AgNO3 NaNO3+AgCl↓

BaCl2+Na2SO4 2NaCl+ BaSO4↓

(5) Fe2O3+CO Fe+CO2

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特征,并归纳、讨论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联系,再以多媒体关系图的形式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形象展现出来,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

最后,通过一课后练习: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

①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②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思考:1.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与化合价降低总数的关系怎样?2.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化合价的升降?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并引入了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笔者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导,通过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决的境地,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使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带动学生的思维,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习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采用了实验法、同时还采用了《学案》引导法,最后还以课后练习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帮助理解新内容;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上一篇:三年级周记:游儿童公园下一篇:VIP客户答谢会主持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