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国梦

2024-07-28

儒家文化与中国梦(精选8篇)

儒家文化与中国梦 第1篇

儒家文化与中国梦

摘要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民族辉煌历史的美好追忆,对近代中国遭受苦难经历的深刻反思,对民族全面复兴的殷切期盼。本文通过对“中国梦”内涵与传统儒家文化的渊源的探寻,以及同“美国梦”的比较,探索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关键词

中国梦 儒家文化 新时代

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用了讲话稿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讲了“中国梦”,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从习总书记的表述看,“中国梦”有以下三个特征:

1、时代性——中国梦是所处伟大时代的梦想;

2、历史性——中国梦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

3、人民性——中国梦是凝练了全国各族人民最根本愿望的共同梦想。

一、“中国梦”的内涵

只有符合以上三个特征,即古今中国人共同的梦,才算真正的中国梦。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提出两种社会理想,一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公天下,即大同理想;二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是家天下,即小康社会。这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而悠久的梦想。这才是古今中国人的梦、真正的中国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而现实的社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家天下。虽然是家天下,只要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与**,就算是好的,可以称之为“小康”。从夏商周三代到清朝,都是家天下。四千多年以来,没有大同社会。因此,“小康”就成为古今中国人追求的现实理想,即所谓中国梦。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方针,他认为培养、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志”,再进行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志”就是理想,丰富的理想可以称之为梦想。太高的梦想虽对人鼓舞,但不能实现。切实的理想,又有具备达到这一理想的条件,有达到此理想的措施及为之奋斗的信心,这种理想就一定能实现,这就是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

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的形上道体概括为“仁爱为本”。这正是“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根本所在。同时,我们可以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的形而下之器即制度之用概括为“法治为用”。综合而言,我们可以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仁爱为本,法治为用”,简称为“仁本法用”。“仁”是道、是体;“法”是器、是用。

二、“中国梦”与儒学文化的关系

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努力。辛亥革命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狂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百年中国梦的阶段性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特质不同内容的成果,而其价值指向,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中国梦的阶段性实现。

回首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儿女追寻中国梦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轨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其间,古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中国的优秀传 统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价值资源。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掘。建设文化强国,是在文化层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开拓,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儒家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源泉。儒家思想一贯倡导的是“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强调的是以民族、社会、国家、集体的利益为重,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精神培育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形成了中国精神。

“中国梦”的思想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的记者见面会上已经提出,但由习近平同志加以明确化和系统化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是从十八大报告中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出来的,这个24字核心价值体系,其中有16个字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自于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而贯穿这16字核心价值观念的‘一以贯之’之道是儒学的‘仁爱’精神。而‘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与仁爱精神,正是习近平‘中国梦’论述的思想来源。

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传统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西融合创新的新传统。中国梦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既有超越性又有现实性,中国元素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因。对中国模式进行哲学反思是实现中国梦的一种思想路径和精神动力。中国模式是一个由层次、要素、特点等组成的结构。它的表层是经济发展的奇迹,中间层是政治制度的内在优势,深层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与中国精神。中国梦着重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从文化意义上看,儒家大同理想与中国梦之间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儒家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梦是儒家大同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话语表达。尽管儒家大同理想在历史上从未实现过,但它所倡导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思想主张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中国梦与儒家大同理想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都强调“民本”思想。二是都倡导“为公”意识。三是都主张“诚信”理念。儒家历来重视诚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信作为“仁”学的五端之一,是人安身立命之基。四是都追求“大同”目标。儒家大同理想中主张打破自然地理疆域的界限、实现世界大同的目标。正处于伟大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我们在努力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因此,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现实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与实现,锻造了新的历史构架,继承和创新了中国精神,为中国人达成百年复兴夙愿提供了可能与保障。中国梦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乃圣贤之志民族之情;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大同’之梦一以贯之。当代中国梦恰是‘大同梦’的合乎时势的历史传承。

三、“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中国梦和美国梦相通之处,在于以下三方面:其一,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之梦;其二,实现人际和谐的社会健康之梦;其三,实现身心和谐的内心和肉体健康之梦。中国梦和美国梦,均涉及到对待天地和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对自己的关系,就是要善待天地、善待群体、善待自己。2013年 6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结束后,会见记者时说道:“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但是,“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是必然的,这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美国梦是个人的富裕;二是中国梦的目的是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三 是中国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美国梦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人才资源达到;四是中国梦是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五是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美国梦只有现实的体验;六是中国梦依赖群策群力,美国梦靠的是个性张扬;七是中国梦是为了民族光荣,美国梦是为了个人荣耀。尽管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但二者也是有联系的:美国梦经历变革,中国梦也是动态的,辛亥革命以来,百年历史镌刻着几代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主题。

四、如何实现“中国梦”

“道路自信”源于国情,“中国梦”依托实事求是,“中国梦”实现必须基于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就是把握国情;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为了实现“中国梦”,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中国梦”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将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就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近了。

实现中国梦,需要五个坚持: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不断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五、结语

习近平主席此次提出的“中国梦”,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渊源正是两千余年来人们对这个社会和国家的终极期待。这种期待,在两千年之前的儒家经典文献中就已经有所描述,并成为一代代志士仁人的奋斗目标和终极梦想。不同的是,我们的“中国梦”,是要把这延续了两千年的期待,变为现实。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更多依靠中国传统和中国智慧来解决中国问题。

儒家文化与中国梦 第2篇

姓名:吴君杰 学号:2120150373 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 联系方式:***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摘要:历史上中国的科技曾取得重大成就,然而到了现代却被西方国家甩的很远。在这鲜明的对比之中,儒家思想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封建王朝时代,儒家思想一家独大,对当时中国的各领域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却渐渐落后于大多西方先进国家,儒家文化却在其中扮演了阻碍科技发展的角色。

关键字:儒家;传统文化;中国科技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一、序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二、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概略

天文学方面,我国观察记录新星、太阳黑子、彗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等是世界上最早、最多的。从殷朝到公元18世纪,中国共记录新星90颗。我国公元前613年有关彗星的记载比欧洲早600多年。在天体测量方面,战国石申的《天文》8卷记录了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比希腊早200年。三国时陈卓画的星图已有恒星1 464颗,而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观测的恒星数为1022颗。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最早发现恒星位置移动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的类似观点早近1000年。元代郭守敬于1280年编定《授时历》,与现代通用的公历—格里历一样精确,但早300年。

数学方面,十进位制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公元一世纪刘徽的《九章算术》引入的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比欧洲早1500多年。南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在中医药方面,中医以其完整的系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闻名于世;中药学也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唐朝于659年修订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西方早835年;明代李时珍于1578年完成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在农学方面,中国早在公元6世纪就形成了即使从世界范围看也是卓越的耕作理论和耕作技术;发明或发现的水稻、茶叶、桑蚕等农业品种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包括《齐民要术》(北魏)、《农政全书》(明朝)在内的300多种农书。

水利和建筑方面,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公元前250年)、大运河(隋)等众多水利工程和《水经注》(北魏郦道元)等水利专著;有享誉世界的万里长城、古城西安、古城北京、赵州桥等。

中国古代瓷器也是世界有名的,直到19世纪,中国瓷器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英文“china”就是瓷器之意,可见中国瓷器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古代的丝绸近代以前也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机械制造方面,中国在黄帝时就制造出世界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元朝郭守敬于1276年改造制成简仪,领先欧洲300多年。中国在近代以前,机械制造领先世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列举了26项领先世界的机械制造发明。至于众人皆知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更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杰出成就,对世界历史的进程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在此就不详述。

三、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秦始皇奠定了中国统一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和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最早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因此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文化早已与其它文化融合而不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独立存在了,唯独中国文化延绵五千年而从来未中断过,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超稳定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全国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要由皇帝直接任免。秦始皇的最大功绩不仅在于他统一了六国,而且在于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

统一了文字,使统一后的国家有了共同的文化根基,为统一后的国家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中华民族能融为一体,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独立存在的基础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形成的粘合剂,没有统一的文字,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家。

统一了法律,使统一后的中国有了共同的政治纲领,为统一后的国家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法律保护统治者的权力,对人民实施剥削、管理和镇压,不允许反对意见出现。法律的统一形成了中央集权,使国家最高统治者可以以法律的形式实施自己的意志,巩固权力,维护现实制度。而没有统一的法律,就无法保证统一国家的政治稳定。

统一了度量衡,使统一后的国家有了共同的经济发展基础,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度量衡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发展的衡量,都离不开度量衡这些基础经济单位。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就难以形成经济的统一发展。

统一了货币,使统一后的国家有了共同的贸易基础。货币是贸易的中介,有了货币才能加快贸易的发展。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贸易和交换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以保证贸易和交换的畅通和高效。贸易和交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统一了货币势必会加快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统一的货币就会限制和阻碍经济的发展。

统一的文字、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货币,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延续两千多年的客观基础。在这两千多年中,有朝代的更替,有外来的侵略,也有内部的战争,但统一的国家没有被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了统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否则就没有中国的大一统,中国就可能会像欧洲一样,由几十个国家鼎立存在,分别讲几种语言,有不同的法律,文字也多样化。

2、雄汉盛唐时中国科技快速发展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出现了强秦、雄汉、盛唐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虽对人们的思想起了束缚作用,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靠的是集中所有劳动者的力量。万里长城很伟大,伟大在于它的工程巨大,没有亿万人的参与是无法完成的,这一伟大工程的完成,归功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由于强大的综合国力,使中国早在汉朝时代,就已经在冶铁、铸造、炼钢、纺织、制瓷、造船、简单机械制造、水力动力、造纸、水利与建筑等技术领域日臻成熟;已经大体形成了以农学、医学、天文学和算学四大学科为主体的实用科学体系,科学技术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3、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领先的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曾在世界领先主要有五个原因。在这五个主要原因众都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迹。

其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诞生在亚洲东方黄河长江流域一片古老的土地上。这里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东临大海,南靠高山,西处沙漠,北是荒原。这里山水壮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国富民强,周围是一些远为落后的其他民族。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后,这里便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四合院”,受国外影响较小,可以安心搞国内建设。

其二是综合国力强。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东方的自然气候状况,使东方大规模灌溉设施成为农业首先条件。在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必须由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政权来组织成千上万人去完成。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可以完成筑长城、修运河这些靠大量劳动力来建设的工程。在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是无法完成的,当然这些国家也难以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

其三是地域广阔。中国地域面积和整个欧洲差不多,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虽然有当局的腐败、战争、灾害和不重视科学等,但仍会有个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别地区小环境相对稳定,具备科研的条件,也会有个别人在特定条件下孤立地进行发明,创造灿烂的科技文化。

其四是中华民族聪明、勤劳。中华民族一惯以聪明智慧、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良好的劳动者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其五是历史上各国经济发展相对孤立。在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材料靠就地取材,加工制造也在当地进行,消费也是为当地服务。这样,生产消费不受贸易的影响。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负面影响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里只有儒家思想“一枝独秀”,其他思想被扼杀了。

1、儒家思想抑制自我、因循守旧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了儒学即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它取得了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实儒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它产生的时间与佛教同时,汉武帝已经把儒学当成了治国纲领。这种思想世代遗传,虽然并未冠以“教”字,但它的影响和制约的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教规教义。因为儒家思想已是治国的基本策略,是各级学校的必备课程,是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大众的指导思想,是人的行为准则,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运行的法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粘合剂。它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侵蚀着社会每个成员的灵魂,就是空气中都飘浮着儒家思想的气味。它就像一把大伞,罩在中华大地之上,成为中国统治者的工具。社会精英埋头咬文嚼字,满脑子因循守旧,创造力日渐枯竭,温和懦弱、不愿冒险、害怕变革。孔子时代培养精英还上驾车和射箭课,后来连这些课程也被抛弃。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 “沾沾自喜、自我放纵、懦弱无能的社会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孔子最主要的思想之一是“克己复礼”,他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克制自己,恢复旧的礼制。“克己”就要严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大众礼仪。而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统治者也正好利用了这一点,要求人们遵守封建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法规,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顺民。不但如此,统治者还利用儒家的家族思想观念,一人“犯罪”灭其九族。在家族观念十分浓厚的中国,一个人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家族中的一员。自己的言行不仅影响自己还会殃及家族,所以社会上每个成员都小心谨慎,唯恐自己的不当会给家族带来灾难。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社会成员都学会遵规守矩,求得平稳,不敢多讲,不敢多想,也不敢有所创意。在这种思想的制约下,新的科学技术很难产生。

2、儒家思想重文轻理、重道轻器

政治至上导致学术上形成重文轻理、重道轻器的传统,这对科技发展也极为不利。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中心和重心在如何夺取天下和稳固统治,在社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也必然围绕这一目的。在诸子百家中,统治者最终挑选儒家思想作为自西汉武帝以后各朝代的统治思想,正是由于儒家思想重伦理道德的那一套很适合他们,中国传统文化最终逐渐形成重视伦理、经学、语言文学、历史等人文科学,轻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重文轻理传统。结果,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熟读背诵儒家经典、考证注疏文献典籍、修身养性、文学创作和鉴赏等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自然科学有所关注时,往往关注形而上的“道”即宏观规律、事物总体特征以及其中蕴涵的道德、为人处世和政治哲理的启迪等的探求,轻视形而下的“器”即一事一物具体特性及其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作用研究,又形成重道轻器传统。这和西方科技的发展正相反。西方科技正是在重视数理化和重视对具体一事一物特性、功用的研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西方科技到十八世纪爆发式发展,正是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尤其是自十五世纪以来西方知识分子长期探求自然奥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的结果。而中国传统社会形成重文轻理、重道轻器的传统导致我们缺乏科技知识的积累。我们的科技一直到现在可以说仍然是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人为地加大了和西方的差距。这给我们追赶西方科技造成了极大困难,尤其在西方科技仍然日新月异的当今,除非我们付出比西方百倍的努力。因此,重文轻理、重道轻器不利于科技发展。

3、儒家思想愚民统治、扼杀思想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封建社会的政治至上还有一个对科技不利的就是愚民统治。要稳固家天下王朝的统治,必然导致愚民统治。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愚民统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是愚民统治的高度概括。而科技很容易揭开真相,是愚民统治的大敌,实行愚民统治必然排斥科技。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一切非官方的科技存在天生的恐惧,直接采取各种措施(如伦理的、法律的)加以禁止的原因正在于此。例如,《礼记·王制》中就规定:“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汉儒郑玄在注释这段话时,把战国著名工匠公输班(鲁班)就列为“作奇技奇器”应杀的典型人物。因此,政治至上导致愚民统治也是中国古代科技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4、儒家思想重义轻利、束缚自由

儒家提倡“重义轻利”,淡泊地对待钱财和物质享受,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则享之,没有也不强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罕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去也”等儒家言论都表明儒家对名利的淡薄。儒家看重伦理道德、淡薄金钱物质利益的思想,由于长期居统治地位而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尤为深远。作为儒家思想补充、对知识分子影响巨大的道家,视物质享受为枷锁,认为追求物质享受会束缚人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儒家思想曾为中国统一做出贡献。当它与专制独裁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工具,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去掉其“国家意识”的身份,儒家思想还能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服务。儒家思想的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忧患意识与责任承担、道德意识与文明进步、力行意识与实践品格等,今天仍没有失掉它的现实意义。

在权势社会的古代中国,儒家伦理价值的政治化是必然的;而在未来的智力社会中,儒家伦理价值的科学化也是必然的。从现代的立场看,历史上的儒家伦理价值政治化是消极的,而未来的儒家伦理价值科学化则是积极的。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参考文献

浅析中国梦与儒家思想的联系 第3篇

一、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论语》所说“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己欲立而力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以及“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左传》所说“信, 国之宝也, 民之所庇也”, 《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及“舍生而取义”, 《礼记》中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上述观点共同的核心意义在于强调:以天下为己任,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中华文明传统中“国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具体现实所结合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具有悠久历史的儒家文化, 这种文化基因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 它能有效地凝聚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成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在精神层面的共识。

二、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和谐思想与当前“中国梦”的联系

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 群体意识一直非常浓厚, “家和万事兴”的核心在于“和”。在一个家庭之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 每个人都幸福安康, 作为个体的每个人才能幸福。由此可见, 中国人所说的幸福是大家的幸福。强调群体, 而非个体。无论从家庭层面, 还是从国家层面, 都强调共享与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显而易见, 这种观点与儒家的“和谐”思想是共通的。

实现中国梦, 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 利用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每个人都脚踏实地, 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不计得失, 朝一个方向努力。简而言之, 它靠的是集体的意识, 中国梦要靠全民族强大的合力来实现。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 一个明确的目标, 劲往一处使。这样才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总而言之, “中国梦”既是整个中华民族集体的梦想, 也是每个中国人单个具体的梦想。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在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它有效的整合了集体梦想与个体梦想。“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需全体中国人民凝聚共识、艰苦奋斗, 在脚踏实地的扎实工作中通过不断实现若干细微的“中国梦”, 以期最终趋向最伟大的“中国梦”。儒家思想影响中华民族至深, 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梦与儒家文化关系至为密切, 儒家大同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对美好社会向往与憧憬的集中表达, 它所倡导的“天下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思想主张对今天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儒家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梦是儒家大同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话语表达。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的追忆, 对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凌辱苦难经历的深刻反思, 也是对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与崛起的殷切期望。本文从儒家思想与中国梦的联系来分析与探讨如何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富强,儒家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修订版) :3-5.

[2]张明.中国梦的特征, 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07, 34 (4) .

[3]陈新喆.从孟子角度解读中国梦[J].文化空间, 2013.2.

[4]李抒望.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J].社会纵横, 2013.4, 28 (4) .

儒家和谐文化思想助力中国梦 第4篇

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谐的概念在中国最早是以“和”的形式出现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如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样,是全体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价值取向。

儒家和谐文化思想的内核

先秦儒家在继承与发展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理想社会的思想和方案,追求一种建立在礼治秩序和礼乐文明下的和谐社会。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儒家文化的“礼治”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

(一)“礼”的渊源与发展

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礼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之一,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易传·序卦》记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是以天地为依托,圣人效法天地的刨设,将宇宙的自然秩序在人间的演绎与应用。

(二)“和”:“礼”的本质与价值追求

“和”是礼的本质精神。礼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它是通过明确规定等级差异的区分,使人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安分守己,将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包容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从而使社会生活呈现出安定有序的状态,达到礼文化所期望的“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社会和谐目标。“和”是礼的终极价值追求。从礼的内涵可以看出,礼中蕴含着秩序、法律、节度、交往、和谐的因子,即终极价值取向是“和”。

礼文化认为人天生就有长幼、知愚、贤不贤、能不能等客观与主观上的诸多分异,社会应当以此客观条件为依据,给予不同名分的人以高低、多少、厚薄相称的物质或精神享受作为区分。社会制定的礼仪制度其目的就是“正名”和“礼以定论”, “礼以定论”即用“礼”来维护社会人伦的差异,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社会位置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社会期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人人恪守规范、社会井然有序的目标。

(三)“礼治”: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核与规制

儒家社会和谐思想,几乎无一例外都与“礼”直接存在着联系。儒家主张“为国以礼”,把礼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其政治模式或政治理想称之为“礼治”。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见,孔子认为和就是礼的内在结构性功能的外在表现,即“和为贵”是对“礼之用”的陈述。

儒家虽认为存在着等级的区分,但不主张等级间的对立,虽认为人际可以达到和谐,但又不意味着取消人伦差别。儒家所主张的和是以承认分为前提的,即以礼的存在为前提的,先有以礼区分的事实的存在,而后才有和的理念追求,分与和之间彼此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整体上实现社会的协调与统一。

儒家和谐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反思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应当认真梳理和把握儒家传统和谐思想的价值资源,不断加强对儒家和谐思想的研究与挖掘,在对其“礼治”内核的合理把握中汲取、弘扬其中的积极成分,汲取其精华,发现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哲学思考、生活智慧、思想资源和价值指南。

(一)礼的群体意识对社会稳定具有维系作用

礼蕴含的强烈的群体意识是维系社会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认为人类唯有组成群体、团结一致,才能战胜自然,故人必须组成群体相处,个人只有在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中才能彰显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反之,“离居不相待则穷”。孔子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孟子也非常重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建立,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礼的行为规则对人与社会关系具有协调作用

礼为协调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和原则。礼所提供的是一系列不同于法的行为规则,通过人们对这些规则自觉遵守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步探索和积淀了许多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有效规范和准则。如“亲亲”、“尊尊”中包含有一定的尊老爱幼原则的成分;又如《论语·颜渊》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告知人们应当以对待自身的态度为参照来对待他人,推己及人,宽恕待人。这其中包含有宽仁博爱的推己及人原则。古人将这些礼的规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贯穿于具体的礼仪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落实到人们的具体行为上,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品位和思想境界,使人们爱好并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起到很好的融洽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儒家和谐文化思想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最终一定要体现或者一定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大国崛起需要思想与文化的引领,需要道德作为基石和基础,也就是说需要全体中国人的进步,包括思想文化的进步。因此,弘扬传统儒家和谐文化思想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由人民来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也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归根到底,“中国梦”由人民来实现,又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儒家和谐文化思想的引领与支撑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我们物质文明的进步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我们的精神道德文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可以概括为道德失败,价值失迷,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社会公信力下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民族复兴的进程。因而呼唤传统文化的美德,用儒家和谐文化思想来引领和支撑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对儒家和谐思想必须进行现代转换及创新

我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这些科学理论与儒家的所主张的礼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党要努力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也与儒家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区别。中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礼治”理念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现代民主政治理念为科学指导,辨证地看待儒家和谐思想,以实现对儒家和谐思想进行现代的科学转换和构建,以强化价值理性、淡化工具理性为目标。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危害与影响 第5篇

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儒家思想之精华——仁、义、礼、智、信,此五常正是治疗现今人伦道德衰微,人情疏离,社会冲突的一剂良药.,所以儒家文化受到中国多数人的认可和尊重.但综观历史,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凡是儒家文化被削弱的时候,国家必定强盛;凡是儒家文化发展到最强大的时候,国家必定蠃弱.所以儒家文化在为中国带来利的同时也带了对中国的危害.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危害: 一,从历史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实行儒学制国,结果国家不但没有强盛,反而很快被灭.西汉武帝以前,没有实行儒学,实行了黄老学说,国家逐渐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为了对付匈奴,采用了加强集权,这个时候儒学站了出来,他们的投机获得了君主的欣赏,从此以后,儒学更是时时刻刻的鼓吹君主,一直持续到毛泽东的批孔。西汉的灭亡可以看做是儒家同法家斗争的结果,在整个西汉,法家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西汉时期,国家很强大„„„„„

明朝,儒家学派再次加强,明朝被灭是必然的;

清朝,前期,儒家学派并不完全被满族统治者所接受,所以政治比较清明。后期统治者也把儒家当成了制国之宝,结果不用说了,灭亡。

民国,乱世,儒家自然被削弱。

新中国,儒家被毛泽东强力打压,被削弱。

二、从儒家文化的本质分析

儒家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君主文化,他们推行“君权神授”,皇帝为上天之子。皇帝自然喜欢的不得了,儒家自然获得地位。可以这么说,儒家文化一直试图通过拍君主(统治阶级)的马屁,获得君主的欣赏并接纳,同时获得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再者可以宣扬自己的儒家道义。

儒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文化,他们是在维护自己文化的同时,宣扬和其它文化共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儒家文化是一种懦弱文化,儒家学派大大的培养了背叛者,从历史来看,往往会发现更换朝代时,新的朝代很快的被儒家文化所认同,它需要获得新的君主的支持。

儒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的文化,这是这种文化最大的弊端,他们总是可以在失败中寻找到胜利的果实,至少是在精神上。

三、为什么儒家文化会获得如此的地位?

儒家文化是通过加强君主的权利,以及统治阶级的地位等等一系列道义来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推广,并由此来获得大量的信徒---儒生,并提高这些信徒的地位和获取权利的机会。由此可见,儒家文化是靠这种依靠统治阶级推广,并使用国家权力给予儒生地位和权利等手段实现了对整个中华文明的控制。儒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

1、消除了汉民族的好斗特性和尚武精神。

自从儒家进入了华夏民族的思想核心之后,便很快的消除了汉民族的好斗特性和尚武精神,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引用法家学者“侠以武犯禁”劝戒皇帝必须打压游侠和墨家。另一方面,提出“君子动口不动手”、“以德报怨”,君子,多么高尚的称呼和地位,你想做君子吗?那么不要好勇斗狠,要用嘴巴来讲道理。要用德行去感化敌人,就算他们杀了你的亲人,你也不要怨恨,要去感化他们,要以德服人。华夏民族以前是一个非常勇武好斗的民族,正是因为这种尚武精神才使得华夏民族的先辈们打下了广阔的疆土,为本民族的生存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自从儒家文化获得了精神统治权以后(标志是三国结束归晋),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变被全力打压,这个时候人们不再崇尚那些武力过人的猛士,也不再崇尚那些威镇天下的英雄,他们喜欢上了诗词歌赋,认为这些可以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可以更加接近自然,可以达到天

2、直接限制了儒家思想的以德服人、以德抱怨的基本思想。

它不准扩大疆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领土疆域一直没有得以发展。华夏民族的疆域扩展

3、大大培养了华夏民族的阿Q精神

这种典型的自慰精神正是在儒家文化的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涵义下,认为自己总是站在正义的一面,坚持自己是正统,那怕自己错了,失败了,也会说,敌人是用了我们祖先发明的火药技术制成了炸弹,才把我们打败了,这个应该是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正是这种不敢正视自己的儒家精神,大大削弱了华夏民族的奋斗精

4、大大压抑了汉民族的反抗压迫的精神

儒家文化提倡不要反抗,统治者压迫人民,大家规劝他,慢点压迫,压太急了,人民会反抗的,要学会温水煮青蛙。长期以来有骨气的人民大部分都被杀死了,难怪鲁迅先生说,我们都是汉奸的后代。所以说儒家文化是绝对阻碍民主的。因为他们倡导的是上级统治下级,下级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儒家是站在取悦统治者的角度上考虑的.5、儒家文化害怕战争

儒家文化与中国梦 第6篇

现代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凭借血缘亲情关系而建立的家族企业,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重视血缘与宗法等级关系,倡导仁义,这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在企业外部形成良性的合作竞争环境,以适合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作 者:程文 CHENG Wen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遵义师范学院,美术系,贵州,遵义,563002 刊 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7 9(5) 分类号:B222 关键词:仁义   中庸之道   人性化管理   企业文化  

★ 儒家文化与东亚现代化

★ 观念、技术、制度与节约型社会的论文

★ 中国与世界作文800字

★ 疫情与中国梦作文

★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 环保融投资运营问题与发展对策思考

★ 通讯联谊活动:融德育与作文为一体

★ 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 读书与中国梦初中生作文

儒家文化与中国梦 第7篇

儒家倡导“要先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1.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

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的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宇宙观,还是一种生态观。它提出人的生命与万物是统一的,要求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的社会秩序圆融无碍。“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大河言哉!”(《论语 阳货篇》)这实际上在告诫人们,要尊重和关心这个生命共同体,因为大自然的力量无与伦比,人类不能忘乎所以,应该对自然有敬畏之心;与此同时,人类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要有限度地向自然索取,要热爱和保护我们的家园。

2.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首先,人在自然系统中具有主体地位,是与天时地利相并列的一个要素。其次,人类不要盲目地征服和改造自然,而要“制天命而用之”。第三,对待人和物要有宽广的胸怀。

3.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

“尊重生命,仁民爱物”,儒家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作为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人类与自然万物有相同的价值尊严。其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万物与人都是天地自然化育的结果,这是天地生生之理的体现,也是天地伟大“仁”德的集中体现。“由人及物,关爱有序”,将仁爱的规范延伸到爱物的领域,把爱护自然万物提高到君子的道德职责的地位,主张宇宙万物与人类和谐发展。

儒家文化与中国梦 第8篇

华夏五千年, 源远流长。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在思想上, 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对当今的中国法律和法治发展影响深远。

(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也是众多纷纭, 莫衷一是。但仔细研究发现各自观点, 发现他们之间是有相同因素、共同特征的。没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在某些层面, 儒家思想可以说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可见, 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 是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例如三纲五常, 就是一种法律。法律赋予家长管理的权利, 将束缚人的思想行为从家庭开始。不过, 这与我们目前的中国法治建设的目标相背离:法律应该让人民尽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不必对臣民如家长般照顾。 (1)

(二)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具体来看有如下特点:

1. 德行并施, 以德为主

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 一直以道德的教育为主, 而刑法处于辅助的地位, 社会关系的调整德育才是根本, 刑法只是工具。道德的教育从家庭开始, 孩子的教育更是以教育做人为开始。即所谓“德主刑辅”:德教者, 人君之常任也, 而刑罚为之佐肋焉。修身、治国、平天下, 首先人必须要有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 才能服众, 才能出仕为官。有学者甚至认为, 无法分清哪是法律, 哪是道德。可见, 法律与道德的融合关系之深。古代有“为政以德”的思想, 要求统治者重视德育, 反对苛政。刑法只能处罚已经发生危害的事实, 而德育却能够阻止危险行为的发生, 即“止邪于末形”。儒家思想坚决主张先教而诛, 强烈反对不教而诛的刑法。在这方面可以看到, 其积极的一面, 但从历史长河发展的演进而看, 这种思想限制了法律的发展, 使得法律一直就是政治和德育的附随而已。

2. 皇权一统, 天下无双

皇权是最神圣的、最权威的。“朕即法律”, 古代帝王位于是权力金字塔的顶峰, 掌管一切生杀大全, 具有至高无上的独尊帝位。在封建社会能够存留下来的思想, 无不以维护皇权正统为要旨, 即使不愿意涉及政治的, 也只能回避这个问题。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更是极力的维护皇权, 通过三纲五常, 来束缚人的思想, 确保大家对皇权无二心。在法律上更是对处罚皇权的行为处以最重的刑罚。“十恶”罪名, 是违反封建皇权统治与纲常伦理的大罪, 一旦触犯, 便处以极刑, 且不适用封建的“议、减、赎、当、免”等减免刑罚的制度。在传统法律文化中, 法律是帝王的“治民之术”而已。从犯罪人的主观出发, 考虑行为的主观恶性。法律的出现主要是用于制裁那些不服从教化的人

3. 以礼统法

中国古代的法律中, 以“礼”治国 (2) , 更深早于孔子的思想, 后来的儒家思想, 其实就是对“礼”的维护。西周时期, 周公制定礼, 维护周朝统治, 周末以后礼乐崩溃, 孔子周游列国希望“礼”能重建。儒家思想对礼进行概述和升华。例如, 子产说:“夫礼,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3) 又如荀子说:“礼者, 法之大公, 类之纲纪也”。 (4) 传统礼法主张“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等级秩序, 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和封建宗族制度。在“礼”的作用下,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保护规范的是整个集体的利益, 不重视个人的利益, 当个人利益触犯集体时, 就必须受到惩罚。当然, “礼”并不排斥法律, 儒学重要思想代表人之一的荀子更是提出了“隆礼”与“重法”的主张, 到了汉代, 董仲舒、贾谊提出了“礼法并用”的主张 (5) 。从中国传统的法律来看, 礼与法虽然并用, 但礼是主导地位的, 违反礼的罪行要比一般违法犯罪受到的处罚要重。“法”必须要以“礼”为纲。后者在定罪量刑上也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法文化与中国法治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法治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在儒家法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冲突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 传统法文化对法治发展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形成是经过千年的积累和完善, 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的。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其对当今法治的进步贡献是受限的。一方面, 其思想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影响着当今很多人的价值评价,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来, 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有改观。但是思想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另一方面,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是被西方法律思想强行打破和侵入的, 距离今天方才百年历史, 如果要求中国走上向西方高度民主文明的法治国家, 要求中国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 无异于痴人说梦了。目前由于中国的法治进程才刚刚起步, 其中有现代法治思想, 有用千年积淀的文化思想, 造成了如今导致区域法治发展的多元性、多样性的形态。使的我们难以对付和招架。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法精神就很难得到我们整个民族的认同。因此, 传统文化应该放弃, 而主动接受基于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方法律。 (6)

(二) 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击

从汉武大帝北上驱逐匈奴建立大一统帝国开始,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最富饶的帝国。法律上更是具有先进性。 (7) 到了近代, 西方通过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西学东渐开始了。其以巨大的冲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原来的发展方向, 使之在多少有些屈辱的方式中被迫转型, 向一个未可知的现代社会过渡, 而今天,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追求市场经济的社会势必要去改变传统法律文化中限制人身束缚的内容, 以便利于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活力有赖于建立起保护法律权力的环境, 而这种法治环境在发达国家往往被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8) 同时经济追求最大化利润, 在追求利益上是排除道德的, 利益越大, 越敢背离道德。因此, 市场经济下改造传统并不能全是有益于的改变, 有的反而企图毁掉传统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一面。这时候每个立法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懂得何时取舍, 懂得如何去利用传统法律文化思想, 不能在区域法治发展的外表下, 行的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一面。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当前法治发展的思想分析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消极不利思想

“礼”和“德”作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基于其产生的根本经济基础, 我们就不能否定, 它在当今对于法治发展消极的一面。

第一, 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重礼轻法, 以道德为中心的泛道德主义思想。泛道德主义是指伦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 达到自我约束的状态, 法律只起到了有限的次要作用。用礼让来调节社会矛盾, 调整人际关系, 夸大道德教化功能, 轻视法律的作用。

第二, 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诸法合体, 以刑为主的泛刑主义思想。泛刑主义指所有的法律都具有刑法的性质, 几乎所有法律关系领域都可以用刑罚手段来调整, 甚至在现代人看来完全应由道德来调整的行为, 也往往被刑罚所覆盖。因此, 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法即刑, 刑即罚, 法律即暴力, 它是且仅仅是镇压的工具, 这样泛刑主义传统在现实社会中也时有体现, 直到今日, 有些人仍然认为违反法律, 就一定追纠刑事责任。

第三, 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坚持“人治主义”思想。人治主义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力主“人治”高于“法治”, 其核心思想是反对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它确信只有让国家的治理者, 尤其是最高统治者握有不受或不完全受法律限制的权力, 才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会秩序。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区域法治发展的积极有利因素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法律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至今对于人的影响都是深远和深刻的。

传统法律文化追求“和谐”思想, 重视“德治”的思想。人应与自然和谐, 应与人之间和谐。法律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状态, 这是从古至今, 人们都在最求的一种积极的精神境界。“社会关系之所以不和谐根本原因是利益协调的问题”, (9) 中国传统法文化将和谐定位为法律的价值, 在立法上的表现就是以严格维护礼确定的和谐局面为出发点, 在法律的实施中也以维护礼所确定的“和谐”为目的, “和谐”成为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用礼来分配利益, 评判法律的好坏, 不是看正义、自由和效益, 而主要是看法律在法治国家中, 把国家和谐是否安定有序作为评判的标准。对于“德治”的思想。古人认为应“以德服人”“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 熟敢不正”“为政以德, 辟如北辰, 居其所, 而众星拱之”“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10) 在儒家看来, 法治近于霸道, 与道德相比是较低一等的统治方式, 因为法律主要是通过人对惩治的恐惧而起作用的, 是对外在力量的屈服, 是强迫与被迫的结果。而德治则是人的内心感化, 通过道德力量改造和净化, 从而消灭邪恶, 这才是理想的治国方式。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是中华民族自古的传统美德, 对于当前区域法治来说,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也是应有之义, 而市场经济需要诚实守信。而这就是传统美德的内容。德治思想, 其核心是指规范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法则。是依靠“良心”办事, 修身齐家必须有良心, 良心好坏是评价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四、走东西兼采、德法并施的中国法治发展之路

东西方文化法律有着明显的传统的差异, 从历史角度来看, 西方的区域法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提出的“城邦文明”思想这对后世西方法律文明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11西方法律强调法律的客观, 反对主观归罪, 强调法律的普遍性,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法律的有效性, 制定客观标准。它又有消极一面是单一性, 只用法律来调节社会的矛盾。无情理性, 造成了很多合情不合法, 合法不合情理的问题。复杂性, 由于所有矛盾都有通过诉助于法律, 使得司法成本很高。中国传统法文化坚信人之初, 性本善, 相信“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是很主动、很自觉地”, ○12坚信人具有自我觉悟, 自我行善的可能,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教化与感化矫正, 因而人的行为调节应当主要通过道德的形式而非法律的形式与此不同, 西方法文化主张法治在治理国家的依据与标准上, 它以法律为唯一的根据, 在价值取向上, 它强调客观意志, 强调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西方文明主张性本恶的理念, 西方文化把个体作为社会的本位。而每个个体又是有欲望的独立的, 追求利益的个体, 人与人之间处于对立矛盾的, 在追求个体利益的过程中, 人们之间必须发生利益的冲突, 彼此利害冲突的个体不具备教化, 感化自我调节的可能性, 必须受一种客观意志的规范约束。另外, “自然科学最求的是规律, 历史研究追求的是形态”○13于是, 必然排斥德治而选择法治。西方选择法治之路, 在某种程度是对人性丧失信心的必然结果。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法律的世界不再单一, 有了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的可能。而将道德充分与法治结合起来, 才是未来中国法治发展的真正之路。和谐社会, 需要德法并施的历史要求, 法治是主导, 德治是补充, 强调以德治国和以德育人,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是对我们党治国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深化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法治发展的需要。

摘要:二千多年来儒学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作为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法律, 更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正是从儒学思想影响的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比较我国与西方的不同, 了解传统的文化对中国的法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以便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上一篇:签证申请表填写样本下一篇:的科学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