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学意义上看数据

2024-09-11

从统计学意义上看数据(精选4篇)

从统计学意义上看数据 第1篇

我们经常看到某某行业,某某公司的平均工资是每年20万什么的,然后如果恰恰自己又在这个行业中,看看自己的工资条,有些人会不会感到有点迷惑和不满?其实这些都是骗人的统计方式造成的,

如果一个公司有200人,普通员工180人,工资月薪3500元;管理层员工19人,月薪假设平均为5000元;老总1人月薪是20万;那么该公司的平均月薪是13625元,员工一年的平均工资十几万了,可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像数据显示的这样。

或者我们的网站改版了,视觉变化了,或者交互功能变化了,日点击量或访问量比未改版前提高20万次,那么是否可以根据这个升高的数据说明我们的改版是成功的?显然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能如此简单的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些简单实用的统计方法,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更好的理解数据的意义。从Z分数、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到回归方程等,基础的统计方法就有很多种,究竟该用哪种好呢?我个人觉得传统的统计教材没意思的原因就是书中讲述的概念过多,脱离现实谈统计,实在不好理解,或者学过就忘记,或者遇到问题不会用。如果能结合各种实例,应该就会变得更加清晰了。所以,这里我们依靠一些例子来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及适用范围,欢迎大家批评指导。

还拿我们上面的例子来说,一个网站改版了,新版的页面没有改变原来的交互操作,只是改变了视觉样式,用户访问量和点击量变化了,这些变化是好是坏?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下分析:

1我们已知的是改版前后点击量的数据和用户访问量的数据

2 我们想知道这个变化是好是坏

要怎么做?算一下改版前后用户的百分比和点击量的百分,如果改版后用户量下降了,点击量下降了是不是改版就不成功?显然我们不能如此简单的看问题,

要比较这两个样本,我们可以使用T检验。

T检验(Student’s t test)是用于小样本(样本容量小于30,总体标准差σ未知的正态分布)的两个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方法。

但是T检验需要方差齐性决定结果,不过别担心,统计软件会帮我们进行校验。

好,我们把采集的数据输入(这个不用我讲了吧,txt文件就行)到统计软件中,然后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相当于对于一个处理进行前后测,所以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结果如下表(用spss做的,数据是我编的):

我们只关注黄色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一项是均值,std是标准差,t值,df代表自由度,sig为p值,在本例中,我的置信区间是95%,所以如果 sig《.05就代表差异显著。从表上看,改版前后点击量和用户数两项上差异并不显著,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次改版至少没引起什么不良的影响。

也许有人会觉得得出这样一个无关痛痒的结论没意思,但是请大家想一想,与其单存因为数据量上的增加或减少就兴高采烈的去邀功或者垂头丧气的准备修改方案,也许真实的统计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思考一下,应该如何改进我们的工作。

当然现实问题往往更复杂,仅就改版为例,我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例如:

1 改变了哪些内容? 外观还是交互方式?或者外观+交互方式?布局有什么变化?交互方式的变化对用户完成一个任务所需的步骤或点击次数是否有改变?

2 改版前的数据采集了多少天?改版后的数据采集了多少天?

3 改版前后的时期在每一年的相应劫夺,用户的访问量是否有显著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在这里我只是仅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和大家分享一下统计学的思想。

Statistics are like a bikini. What they reveal is interesting. But what they hide is vital.

本文作者:went

从搭配意义上看英语词汇教学 第2篇

语言的实际运用应该是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词汇的学习, 词汇也是一门语言的基础。因此, 学好英语首先要学好单词, 准确理解词汇意义, 能熟练运用所学单词。在当今实际的课堂中, 一方面, 老师抱怨学生词汇量太少, 做阅读时困难重重, 阻碍了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 教师教授单词的方式往往只是单纯的讲出单词对应的中文意思, 缺乏对使用该单词所需特定语言环境的讲解。由此可见, 对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探索对成功的英语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意义的七种类型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 (G.Leech) 在他的著作《语义学》中, 将意义分为了7种不同的类型。

(一) 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指的是词语中将其与外部世界的现象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意义。也就是说, 一个词语的字面意义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最本质的意义成分就是其概念意义。它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 对于语言的是必不可少的。

(二) 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对于文字来说, 内涵意义不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额外附加的意义。它与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情感或态度有关,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是不明确的, 无限的。

(三) 风格意义

词语在使用中所表达出的社会环境意义叫做风格意义。风格意义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方言、使用域、语气、特性等。有的词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 有的词则只适合于某一特定场合。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同样的语言也会传达出不同的含义。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说, 社会意义能包括一段话语的言外之意。

(四) 情感意义

情感意义是通过语言形式, 反映出来的话语发出者的个人情感。它通常不是字面意义能单独表达出来的, 而是通过所选词汇的理性内容或内涵内容传达出来的。

(五) 反映意义

当我们看到一个词时, 它的另一种意义对我们产生了对这个词的放映意义时, 反映意义便产生了。也就是说一个词的一种意义让们产生了对另一种意义的反应。反映意义的基础是一个词有多个意义, 而不是针对多个词的。

(六) 搭配意义

搭配意义是指同一个词与不同词汇进行搭配使用时产生的不同意义。在其他意义范畴内词汇意义可以解释通的情况下我们是不需要使用搭配意义的, 它有时是用来区别词与词之间细微差别的。

(七) 主题意义

主题意义就是传达出的说话者最想要表达出的意图。为了达到这种目的, 说话者会选择调整语序或者是换成另一种句式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三、词语搭配对学习词汇的意义

(一) 学习词语搭配有助于应用英文

正如我们所说, 学习语言是为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由于我们的应试教育, 很多学生存在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的问题, 也就是不知道哪些词汇应该在什么语境下与哪些词汇进行搭配使用以传达意思。基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学习词语搭配, 特定句法结构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因此, 老师在教授一个新单词时, 一定要注意讲解其使用语境及其搭配, 这样才能被学生真正使用起来。

(二) 学习词语搭配有助于流利的表达

一些不常使用英文的人在说话时如果在脑海中进行中英对照逐词翻译的话, 说出来的句子也会是生硬且中式化的。相反, 如果学生脑中有大量事先准备好的表达方式与句子, 那么他们在交流时就可以很快脱口而出了。积累一些常用搭配或是一些本国者常用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说话者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 学习词语搭配能使学生更加自信

很多学生不爱学习英语, 都是因为英语要背的词汇太多了, 而且不知道如何去记忆。这就会使他们从心底抵触学习英语。教师如果能多设置些情景, 多教授一些词汇的搭配使用, 会让他们学习起来更轻松容易些。学生记忆单词轻松了, 学习英语的信心自然会增加些了。

四、培养学生搭配意识的教学策略

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应该向学生直接灌输语言模式和习惯, 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和增进学生学习语言项目的意识。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增进学生的搭配意识是可以从以下角度调整的。

(一) 词汇教学应以搭配学习方式进行

以往教师讲授新单词时都是按照后面单词表进行讲解, 难免有些生硬。了解了搭配学习的重要意义后, 教师应该不单一的讲解新单词, 而是在词汇搭配使用中学习新的词汇, 也可以创造一些情景, 这样学生能更轻松, 并且乐于去接受这些知识。

(二) 重视汉语对学习英语词语搭配的影响

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以忽略的。母语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正迁移这部分。教师需要增强学生对英汉语言差异的认识, 学习词汇时也要注意中英搭配的差异。

(三) 及时反馈学生的词语搭配错误

我们学习母语都难免出错, 那学习外语新词汇使用时就更难避免出现错误了。教师在正确讲解之外, 还要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并改正学生犯下的搭配错误, 而不要为了照顾学生的感受不去指出, 这样学生习惯了那样的词汇使用是不利于语言的学习的。

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任何一个词汇都不是单独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学习并掌握不同词汇的常用搭配是学好这门语言的必经之路, 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准确运用这门语言去交流。因此, 教师如何利用正确的方法让学生习得词汇搭配并实现语言的流利性与准确性是教学首要目标之一, 这也对教师们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在外语教学中也占据着极大的地位。但我国的英语词汇教学往往只是说出词汇的中文意思, 学生们也往往是死记硬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 单词是背下来了, 可是却难以运用单词去表达意思进行交际。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词汇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及其搭配。本文简述了英国科学家利奇提出的七种类型的词语意义, 并主要针对搭配意义, 探讨了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词汇教学,搭配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国强.英汉和汉英语义结构对比[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2]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从统计学意义上看数据 第3篇

对于广东移动ITIL实施这一案例,我觉得可以从管理意义和实施方法两个层面予以把握。

首先,在管理意义上,广东移动基于ITIL的ERP运维模式变革的顺利推进,不仅为ITIL在中国的落地提供了一个“示范”,也为那些已经或者正在实施、甚至准备实施ERP的企业和组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传统上,ERP+BRP(流程重组)的ERP实施方法已被接受和认可,但为何还有大量企业的实施效果不佳呢?或者可以归结为企业选型问题、高层支持问题、变革管理问题、咨询顾问能力问题等。但更重要的,也是案例中指出的“运营和维护是ERP系统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事实上,传统的“ERP+BPR”模式关注的主要是能否在企业顺利上线,但是上线≠成功。更进一步,ERP的顺利上线实施要求业务部门进行流程重组和变革,但是IT部门呢?ERP本身并没有对IT部门的运作提出挑战,但正如企业外部运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实行流程重组一样,ERP上线后IT化了的企业内部运营环境也同样要求IT部门实行流程重组,也就是实施IT服务管理。可以说,ITIL就是IT组织(部门)进行流程重组的一种标准框架。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在ERP上线后,企业的ERP价值实现基本取决于IT部门对业务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支持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完整有效的ERP实施策略应该是ERP+BPR+ITSM。

其次,在实施方法上,既然ITIL的实施可以被看作是IT部门的流程重组,则必然包括IT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的重构,以及服务流程的变革。从广东移动的案例来看,其“统一维护模式”的形成首先是对企业整体范围内IT人员在职能活动和岗位上的重新配置优化,然后是围绕着企业内部用户的业务需求和IT部门的新管理体系,设计合理的服务流程,再结合统一平台、配置数据库等技术工具将所优化、设计的流程加以固化。

在具体的实施内容方面,ITIL标准并没有涉及详细的实施步骤,业内也仅只形成了一些比较粗放的实施原则,因此的确需要像广东移动一样,针对企业自身IT运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典型问题和关键问题做相应的实施策略设计。另一方面,企业在ERP实施后运维阶段面临的问题又往往是具有共性的,譬如新员工的培训、系统需求的反复变更与新模块发布、实施阶段“遗留问题”的解决等等,这些问题在企业ERP刚刚上线的前两年尤为突出,也是决定一个企业ERP项目成败的关键。

从统计学意义上看数据 第4篇

关键词:女性文学 去蔽 重建

在20世纪90年代,凭借80年代铁凝、张洁、王安忆等作家所做的深厚铺垫,伴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女性文学异军突起,以“一去永不回”的决绝姿态冲出了男权叙事的藩篱,打破了男性话语对文坛的垄断。女性作家们维护自己的性别,以富有穿透力的笔触去发掘久被男性话语遮蔽的女性生存本相,书写女性所独有的性别经验,在性别的意义上重新构建文学的叙事机制。

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从纯粹女性的视角来凸现幽秘的女性世界,并力图清晰地还原出那个自我视野中真实的“女性”。

一、生存之痛的触摸与言说

对于女性在现世生存中的痛苦与挣扎、辛酸与失落,男性作家因性别隔阂而无法真切体验和准确传达,只有女性自己才能最为深切地体察和最为真实地再现。90年代女性文学走进女性生活深处,楔入女人内心,仔细审视镌刻在女性生命上的缕缕伤痕。

在男性中心社会,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男性对女性的占有、支配、伤害以及男权文化对女性的规约,是女性生命中的伤痛之源。迟子建的《秧歌》就诉说了旧时代男权阴影下女人们的生命痛楚。女萝被强暴怀孕,然后被迫嫁人,尽管男人不忠,她却仍为之操劳,与之厮守;而小梳妆则在对情人的等待中交付出了一生的岁月。女萝与小梳妆的命运遭际作为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的宿命,在人生的某一点上相接时,她们发现彼此的人生是大致相同的,都是依附于男性的一生,这是女人难以逃脱的生存劫数。《旧时代的磨房》里,老爷死了,两房姨太太恪守男权文化为女性规定的本分为他守节,在如水流逝的岁月中耗损着青春。

即便在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广泛事实的现代社会,女性的生存之路也并不平坦。张欣《首席》直面现实,着力传达的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女性生存与情感的双重创痛。欧阳飘雪在商场上像男性一样全力打拼,业务成绩令男士刮目相看,但在情感上却没有归宿。梦烟的职业生涯几起几落,饱尝生存竞争的残酷,情爱生活也是波澜迭起,不如人意。面对现代女性身心的疲惫与茫然,我们不禁诘问:何处才是女性可以停靠的宁静港湾?唐颖《丽人公寓》、潘向黎《无梦相随》也都深刻地写出了现代都市社会中女性的人生创伤。

如果说女性生存的苦与痛大都来自男性社会,那么在男性缺席的纯粹女性世界里,女性是否就能够诗意地栖居了呢?陈染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纯粹女性生存空间里的紧张与压抑、冲突与隔膜,呈现了另一种女性生存之痛。《无处告别》、《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里,一切时代背景都被远远推开,独身的黛二与其寡母支撑起了一个封闭的女性生活空间。母女二人在幽禁中既互相体恤和愉悦,又彼此憎恨和敌视。黛二与外界的接触使母亲时时自危。母亲出于不再归属于男人的深切的危机感,将黛二视为活下去的依靠而时时监控和干涉黛二的个人生活,这种富于侵犯性的爱成了黛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母女二人的日常生活就在矛盾中日复一日地延续下去。

二、惊世骇俗的躯体写作

在男权话语中,女性的身体一直作为客体存在,是男性窥视的对象和欲望的目标,并为男权化的审美辞汇所修饰和限定。如《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疼痛与抚摸》等小说中所描写的女性身体,都是男性欲望化眼光审视的对象,其对女性身体的描绘语词中也渗透着男性的品鉴和赏玩。而以前的女性作家出于文化和心理的禁忌,也多将笔触从女性躯体之上游荡开。并且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有关性的叙事,也大都由男性来书写。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一个革命性的表现就是通过女性自己的眼光来打量女性自己的身体,并冲破传统女性身体修辞的束缚,大胆、率直地书写女性的身体。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多米从小时候就一个人躲在蚊帐中,以自慰的方式安抚本能欲望,从这种自慰中来认识和熟悉女性的肉身。《双鱼星座》、《私人生活》、《我的情人们》中的女主人公都怀着强烈的自恋揽镜自窥,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发现和赏鉴自己的身体。在作家笔下,女性的身体是美好的、健康的、充满活力也充满欲望的。女性躯体第一次在自我视野中呈现并觉醒,女性的自我认知找到了原初的起点。

同时,与躯体密切相关的女性情欲在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中也得到了张扬。80年代王安忆的“三恋”已经写到了女性的生命本能欲望,但那时对女性欲望的书写尚未形成规模。到了90年代,很多女性作家开始毫无顾忌地、赤裸裸地书写女性的性欲望、性体验,将女性性别经验的书写推向了极端。《致命的飞翔》、《糖》、《情爱画廊》、《上海宝贝》里都有很多性爱场景描写,都毫不避讳地描写女性的性爱经历和体验。

不能否认,女性作家对于女性身体的集体书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男权话语,但其中欲望话语的泛滥也损害了文学的格调。

三、女性历史的重新谱写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历史的书写权力一直由男性垄断,而历史的主体也基本由男性来担当,可以说,是男性在演绎和诠释着历史,而女性则一直无法参与历史的进程。妻子、母亲的角色设定使女性始终处于被男性命名的状态,而话语权的剥夺又使得女性无法言说自己的生存经历和性别记忆。因此,女性的历史是被遮蔽和忽略的。

20世纪90年代一些女性作家把目光投向苍茫的历史时空或者追溯母系的历史,或者以女性的生存经验为材料来重新结构历史。例如,王安忆的厚重之作《记实与虚构》在两条历史链条上展开叙事,奇数章节以母亲的姓氏为源起,回溯至远古,在想象中探寻母系的血脉渊源,也即虚构;偶数章节追述自己父母的人生经历以及“我”的既往生命历程,此为记实。尽管王安忆重建母系历史的宏愿最后折戟于对父辈母辈历史的梳理,但她却凭借这个具有巨大历史覆盖性的文本完成了一次女性个人与历史的对话。其后的《长恨歌》则是一次辉煌的突破。在小说中,帝王将相等主流历史人物隐退了,时代更迭也成了淡淡的背景,一个女性的一生凸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王安忆绕开宏大历史叙事的一般模式,用嘁嘁喳喳的流言、琐细讲究的衣食起居和躲躲闪闪的男女私情等各种世俗生活细节架构起一部完整的女性个体生命历史,而这一个体生存史又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几十年的风云变迁密切相联。这样,女性的个体生存史与主流历史暗中叠合了。与王安忆的历史叙事不同,赵玫的《我们家族的女人》在真切的追忆中连缀起女性群体的历史。家族中所有的女性都携带着各自的爱恨悲欢,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可以说,这篇小说是对不同历史时空下女性生存历史的概括和总结。并且,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使得女性历史的构筑变成了女性个人面对苍茫历史岁月的孤独倾诉。

四、女性乌托邦的营建

由于一些女性作家认为女性所遭受的诸多戕害都是男性及文化所给予的,因此,她们对于男性就有一种明显的抗拒,反映在小说中,就是建立一个男性缺席的纯粹的“女儿国”,张扬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

20世纪80年代末,王安忆就曾在她的小说《弟兄们》中书写过女性之间的极端情谊,但其目的却是对这种同性乌托邦提出质疑。90年代女性文学对此题材的再度捡拾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策略的选择:抨击男权文化,将自我的角色从男权社会的关系网络中彻底剥离出来,以求得纯粹的和绝对的女性身份。陈染《空心人诞生》揭示出极端女性情谊的选择是出于不堪忍受和男性在一起的恐惧和痛苦。紫衣女人因不堪忍受丈夫的暴虐离家出走,与年轻美貌的黑衣女人生活在一起。由同情、理解和关怀构成的同性情感将来自男性世界的伤害拒之门外。林白《回廊之椅》异曲同工,写一个姨太太和她的使女,在丧失一切外在保护又面临政治风浪威胁的困境中如何相依为命。陈染《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描写了类似同性恋的极端女性情谊。黛二与伊堕人是两个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远离了第二性的女人,她们以一种精神之恋修筑起一个独立自足的同性城堡,以隔离开笼罩于男女两性关系上的男权文化的阴影。

但是彻底拒绝了男性在场的女性乌托邦是否就是一个女性的乐园呢?当然不是。陈染就在她的小说中写出了女性乌托邦内在的缺陷和其间微妙的矛盾。这就充分说明,对于一些女性作家来说,在小说中构建女性乌托邦,不过是挑战菲勒斯机制的一种策略选择,她们自己也并非不知道这种乌托邦的脆弱性和虚幻性。

上一篇:清明节放假通知范文下一篇:在雨的声音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