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

2024-06-05

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精选12篇)

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 第1篇

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

-----灵璧县禅堂乡大吴村农民创业带头人陈德启先进事迹

陈德启,男,汉族,1969年11月出生,199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大吴村村主任。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他坚持艰苦奋斗,创业为民,克服重重困难,按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城市市场需求、实现自身发展致富”的创业思路,努力发展高效林业,兴办灵璧县德海林业专业合作社,改善群众生活,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

大吴村地处县城北部15里,有人口5800多人,有耕地面积9700多亩,人多地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靠外出务工。村的发展停滞不前,让人痛心疾首。看着千名父老乡亲愁苦的面容,面对生他养他却毫无生机的故土,他决定依靠科技走出一条带领农民致富的道路,担当起了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领头人的重任,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带领全村村民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建立百亩基地,发展高效产业

“只有当不好的村干部,没有带不好的老村民。”这句话被奉为名言。他深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需要的是既能做好基层党政工作,又能带领农民致富的好干部、能干部。

在他的血液中,融汇着硬汉子的铮铮豪情;在他的心中,蕴含着对村民乡亲的细腻情怀。两者互相交融,形成了他大胆心细的性格特征。他根据村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机遇,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服务城市市场需求、实现自身发展致富”的创业思路。

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多方论证后,他决定在本村开发林业苗木基地,实行连片开发。没有资金,他带头投入;没有设备,他向亲友求借。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守在基地上。村民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解囊并投身于苗木基地的战斗中。

在他的带领下,通过3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完成了230亩苗木基地建设任务,共投入资金160万元。据估算,苗木基地建成后,年收入达180多万元。

古道热肠 传授花卉苗木种植技术

陈德启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但他并没有忘记那些致富无门的乡亲。刚开始,他想的是要解决家乡邻近八、九个村民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主动聘请他们前来基地劳动,按每天5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天支出2000元,近两年来,每年为当地群众发放了50多万元的劳务工资,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稳定当地的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很快,他发现要彻底解决当地群众渴盼致富的根本问题,就必须真正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向当地群众无偿传授技术,低价

提供种苗,尤其是将那些市场行情销路好,效益高的种苗优先提供给农户。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百姓发展苗木花卉热潮迅速掀起。当年周边100多户群众都走上了生态林业发展致富的小康路,有的以苗木、中药材为主,有的以种植苗木、花卉为主等等。如今是产、销两旺,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被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邻村农民看到他种植花卉苗木经济效益好,就纷纷来拜师学艺。陈德启对那些有志发展花卉苗木的农民朋友,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在陈德启的指导帮助下,通过种植花卉苗木发家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

建立专业合作社 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 创业的成功,并没有让陈德启停下脚步,但他没有忘记乡亲、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刚起步。”带领群众致富成为他迫切的愿望。他清楚地知道,只有与广大农户更紧密地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创出品牌,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住脚、扎住根,广大农户的收益才有更好的保障。从2008年开始,以“做强苗木花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对当地群众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提供种球、统一销售的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苗木花卉,由年收入4000多元增加到现在年收入2万元,走上了小康之路。为使带动作用更加

明显,2010年初,他着手组建灵璧县德海林业专业合作社。一个集生产、经营、初加工、购销于一体的合作社的已经建立起来。第一批入社成员169人,至2011年合作社社员共发展苗木花卉320亩,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苗木花卉480亩。据初步统计,目前通过他带动的群众发展苗木花卉生产,年人均增加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走上了一条共同致富之路。

小富不骄,富而思进

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他并没有在小富面前止步,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目前,他通过考察、学习,正在大力发展立体高效林业发展之路,在大的苗木下面积植小苗,间作种植中药材。同时,结合秋冬季节,种植时令蔬菜,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大幅度上升,亩年产值达8000元以上。

陈德启经常以自己创业的经历,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向土地要效益。几年来,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技术和经验,通过举办技术讲座和编发小册子等方式,无偿传授给周边村民,带动当地群众建立种植花卉种植基地,使当地200多户农民共同走上种植花卉的致富之路。

真心奉献,时代楷模

“爱人者人恒爱之”。陈德启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当地政府领导和乡邻乡亲。2008年3月,他被

选为大吴村村主任,在全村人的信任和企盼下,开始了带领全村人民走上改变贫困面貌、改善生存环境的发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他上任为百姓干部的第一件事。要把通村的羊肠小道变为能通车的公路,历任村干部想干而终未干成,难度可想而知。他没有退缩,一年修不通,两年修或三年修,在他的号召下,一方面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另一方面他跑项目,向上级部门求援,共争取扶贫资金26.9万元,共同修建。在他的带领下,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迎着朝阳,沐浴春风呈现在乡亲们的眼前,大伙儿无不露出舒心的微笑。

有付出必有回报。如今乡亲们一提起陈德启,人人称赞、敬佩,都说他是一个好农民、好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值得我们人人向他学习。陈德启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

陈德启同志致富不忘乡亲,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私奉献。他把智慧用在了发展家乡的经济上,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新农民的开拓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陈德启,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是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真正时代楷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

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 第2篇

四川筠连县的春风村属于石漠化地区,村支书王家元带领村民用了8年时间在石头缝里种果树,硬是把这个贫穷的“石头村”变成了“小康村”。(6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村干部。”党的十二大时,党章就明确指出: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王家元总是说:“我理解的好干部,就是在春风村不管走到哪里,群众能笑着跟你打个招呼!”笔者认为,基层干部的工作好坏、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是否稳定和顺利。

有一个好的基层干部,就能带好一班人,稳定一个村,带富一方百姓。

基层干部是基层组织的“主心骨”,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是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们长年奋战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吃了不少苦头,流了不少汗水,受了不少委屈,为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一些基层干部在引领群众致富上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人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想事,不干事;有的人本领不强,发展经济没办法,服务农民没能力;有的人思想僵化,思路不清,作风漂浮,方法简单,群众认同度低。

要当好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才是硬道理。推动区域发展、引领百姓致富,是一名党员干部最大的职责。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要像王家元那样,把造福人民作为天职,敢负责、能担当,有造福人民的情怀、发展经济的本领和过得硬的作风,能够切实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经营致富本领,让集体经济强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百姓生活好起来。

要看一个干部的政绩到底怎么样,主要看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快不快,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最大多数群众利益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要带领春风村的老百姓过上比城里人更好的日子”,这是王家元的人生追求,也是他成为“最美基层干部”的核心所在。他常说,“发展经济是手段,让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目的;不仅要少数富,而且要大家富;不仅要眼前富,而且要长远富;不仅要本村富,而且要带动周边富。”党员干部就要有这种宽广胸怀和远大目标,让所有的群众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云南鲁甸村支书带领群众养鱼致富 第3篇

云南鲁甸县茨院乡葫芦口村党总支书记马光恒积极探索农村致富路子, 在个人养鱼获得成功后, 带领当地群众扩大池塘养鱼规模, 增加收入, 让群众得到了实惠。茨院乡葫芦口村所辖的马厂村民小组地势低洼, 境内一个个荒芜的水海子为人工养鱼提供了天然条件。200年, 马光恒看准这里发展水产养殖的优越条件, 投入4万元资金, 利用自家的10亩荒田搞起了池塘养鱼, 当年试养下来, 卖鱼收入竟然超过了种田收入, 这可更加激发了马光恒养鱼致富的信心。这几年尝到养鱼甜头的马光恒, 高薪聘请了技术人员到鱼塘坐镇指导、传授养鱼技术, 更让自己的养鱼收入稳步攀升。2009年马光恒还采取利用旱地置换水田、租赁等方式, 把自家的鱼池规模进一步扩大到30亩, 预计年纯收入将突破8万元。自己养鱼鱼获获得得成成功功后后, , 马马光光恒恒一边边动动员员当当地群众养鱼致富, 同时把自己积累的养鱼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已经开始养鱼的其他农户。在马光恒的示范带动下, 当地许多农户也加入到养鱼致富的行列中来。目前, 葫芦口村已发展养鱼农户35户, 农户鱼塘面积超过350亩。

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第4篇

党的惠民好政策,圆了我的大学梦

1982年,陈学江出生于黄泥河镇双泉村永胜组,那里知识匮乏,信息封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家境原因,2003年高中毕业后,结束了学业在家务农,上大学从此就成了他深埋心中的一个梦想。务农期间,他勤于劳作,踏实做事,并经常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帮助一些弱势人群,村里人常说他不上大学太可惜了,他也常常渴望着能再有机会走进学堂。2005年3月,吉林省委、省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人才相对匮乏的现状,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名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高校继续深造。对陈学江而言,这是难得的圆梦机会。得到这个消息后,他高兴极了,马上全身心投入到了复习之中。

2005年9月,通过敦化市公开选拔考试,他被正式录取,成为吉林农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当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瞬间,他的眼泪劈里啪啦往下掉,有喜悦、有激动,更多的对党的好政策的感恩。那时他已经是一名预备党员,在心底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有所成,做一名现代农村新人才,回报党、回报父老乡亲。在学校里,他励志刻苦学习,不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抓住每一次和教授沟通的机会,还虚心向同学们学习。那时他担任着药食用菌班的团支部书记和篮球队队长,在学习中得到了菌物研究所李晓博士、刘晓龙老师及导员郭正旭等许多老师的赏识和教诲。他充分利用大学这个知识平台,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补充自己缺乏的知识。通过两年时间,系统学习了《药食用菌栽培学》、《菌物学》、《食用菌病虫害》、《菌种生产技术》、《市场营销学》等药食用菌专业知识并顺利完成了全部学业。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工作积极努力,陈学江被吉林农业大学评为“优秀毕业学员”。

学成回乡创业,用所学知识闯出一片新天地

毕业返乡后,陈学江被敦化市黄泥河镇党委任命为村长助理,进行重点培养,并通过组织考验,于2006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他决心扎根农村,用自己所学知识开辟一片新天地。通过反复、深入的调查研究,觉得地栽黑木耳是一项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少,回报高,生产方式简单的优质创业项目,很适合村子发展。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陈学江全力筹划地栽无公害绿色黑木耳项目。由于项目发展前景好,规划周密,可行度高,被省委组织部人才办列为重点扶持项目。但万事开头难,在创业之初就有两大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一是建造养菌室的木料问题,二是木耳段下地栽培的场地问题。镇党委、政府了解了情况后,多方沟通协调,帮助解决了木料问题,建成了200多平米的培养室,为发展木耳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栽黑木耳的种植工序复杂、要求标准高。他严格按照 “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模式”分批分期进行二级菌的生产培养,保证了木耳生长的正常周期。这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工作,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他认准了这个项目,下定决心要把木耳栽培项目发展壮大起来。为了抓时间赶进度,他每天凌晨两点就起床对菌袋进行灭菌消毒,从外地雇了四名工人,连同家人不分昼夜地生产,早饭推到中午吃,午饭常常晚上吃;饿了吃块饼干,渴了喝口凉水,每天的睡眠不足5个小时。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黑木耳菌袋当年发展到了11万余段,收入达到15万元,成为全村有名的木耳种植大户。

由于木耳产业发展出色,工作努力认真,他的踏实和干劲儿得到了村民的认可。2008年3月,陈学江被选为黄泥河镇双泉村村委会主任。为了推广木耳产业的发展范围,带领大家早日共同致富,他每天骑着摩托车穿梭于村屯之间,8公里的村道,他每天不知道要跑多少遍。频繁出入于木耳种植户家及村部,为耳农讲解地栽木耳下地栽培的各个环节和注意的问题,并细心指导。当年,耳农都获得了大丰收,卖上了好价钱。接下来,他潜心钻研,悉心研究,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推广养菌新技术,即菌棒式发酵法,利用食品叉扩大栽培段袋料呼吸口,让菌种直接接到扩大的孔洞里,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污染率,而且发菌时间短,成活率高。他对广大耳农进行了耐心讲解和动员,很多耳农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为了让木耳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提高木耳质量和产量,保障耳农的收益,2008年6月6日,他带领大家成立了“黄泥河镇双泉村木耳产销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全村98%以上的农户种植黑木耳。同时,在黄泥河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双泉村建起了总面积为108公顷全州最大的“标准化黑木耳栽培园区”, 园区内可摆放黑木耳2000万袋,年产黑木耳1000吨,可实现产值4500多万元。园区采用地下净水和天然山泉水作为木耳生产用水,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产品”三绿策略。双泉村实现了“农户+基地+合作社”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打造了双泉的自主品牌。合作社现处在发展初期,陈学江利用所学知识主要对耳农进行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并结合职务的便捷为耳农排忧解难。2008年,双泉村种植黑木耳共计1500万段,仅此一项就实现农村经济收入达2700多万元。2009年,双泉村黑木耳种植数已近2000万段,并实现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双泉村的黑木耳产业辐射了周边的村屯,并随着全镇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菌用物资(包括:石膏、白灰、稻糠、麦麸、白糖、来苏水、酒精、编制袋、口罩、医用胶皮手套、喷灌带、等等特别是周边木器厂曾经废弃的锯末并使其变费为宝)、五金商店、餐饮业、旅宿业、运输业等其它产业,使一大批富余劳动力成功转移,仅双泉村每年解决当地及其他乡镇富余劳动力就达1000多人。现在,黑木耳产业已成为双泉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且不与农忙争时。每到冬季,双泉村村民都忙着做木耳菌,没有空闲时间,到第二年秋天,卖掉木耳手里攥着大把的钞票,心里乐开了花。由于创业带富搞得好,2009年7月,陈学江被敦化市委授予“致富先锋党员标兵”荣誉称号。

做爱民亲民村官,积极为群众谋富创利

他常想,既然选择了“村官”,就是选择了责任,肩上担的是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赋予的神圣使命,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就要干好一行。做干部的无论什么时侯都要把心放正,有好事多想着群众,正人先正己。在任村主任期间,积极协调上级领导为村集体和百姓谋福利。先后修整村路8.5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黑木耳生产季节全村用电量非常大,他积极协调农电分局先后为双泉村更换3台变压器,增容70千瓦,改造线路8000延长米;疏通河道9公里,争取饮用水净化器一台,新打机井一眼,建机井房一所,让百姓喝上了放心无污染水;为美化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投资20多万元在水泥路两侧安装水泥栅栏3000多延长米,解决了双泉村卫生脏、乱、差的问题。

陈学江非常注重民生保障和文化生活,每当大雨天,他都要穿着雨衣挨家挨户的走访,以防灾情发生,尤其对危房和困难户更为关注,不管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到场帮忙。他积极为村民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协调上级相关部门为双泉村困难户新争取农村困难户低保名额15例,协调残联办理残疾证12例。农民腰包鼓了,精神上的需求更不能匮乏。他经常组织村民到村图书室阅读图书,参加科技培训,还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先后组织秧歌队和文艺演出16场,不仅展现了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丰富了村民的文娱生活,使双泉村变得更加和谐,村班子更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

陈学江的认真、努力工作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村民的拥护,2009年12月,他光荣的被黄泥河镇党委列为镇党委委员。2010年春,经过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和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他以满票当选为双泉村党支部书记、木耳合作社党总支书记,并以高票当选为双泉村村委会主任。

带领群众致富的“生姜明星” 第5篇

——记XX镇先进党员典型XX XX,男,45岁,中共党员,魏园村人,现任区魏园生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区魏园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园村党总支生姜专业协会支部书记,2005年到2009年连续荣获区、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称号。

风雨之后见彩虹

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XX,面对家乡的贫苦和落后,他也知道造成贫穷和落后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愚昧和无知造成的。农村生活单调而乏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到父母和乡邻们由于不懂农业技术,不知道什么是机械化作业,更不敢种植什么高新品种,生怕上当受骗。看着这一切,他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并传播农业科技技术,来改变农村的贫困和落后,改变家乡的面貌。

因魏园村有种植生姜的习惯,镇党委、政府开始把生姜种植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培育。XX瞧准这一机会,在其他乡邻还在观望并将精力投入在种植传统作物上的时候,他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种植生姜中来,开始带头大力发展生姜种植业。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他取得了成功,成功之后他并没有一点小成功便停止向前,在来年,他更是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将资金投入到生姜种植中来。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经验与知识的不断丰富,加上他勤劳的双手,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姜种植大户,并被XX区授予“种植大户”荣誉称号,并多次被镇、村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可他知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村里人都富了,才是他的最大心愿。但这一愿望在乡村村民的保守思想上碰了壁,村民们都不愿意去尝试风险较大的大面积生姜种植,只是一年又一年的种植传统的品种。为了改变这一保守思想,身为共产党员的他开始了思考并向村党支部积极提出他的各种想法。办协会 走品牌之路

魏园村的生姜种植业虽然开始发展壮大,但专业姜农人数还是很少,种姜的田土也比较分散,产业链不完善。考虑到这一现状,XX想到的是全村的生姜的整个产业,带动全村姜农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才是他的最终理想。一是成立魏园村生姜专业合作社。在镇政府及村委的支持下,将全村的姜农组织起来,共同集资50万,注册成立了魏园村生姜专业合作社,并取得了合法资格。合作社实行“三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姜种原料得到充分保障,质量上了新台阶。二是牵头成立生姜协会。2007年正式成立的生姜专业合作社经过2年的发展,合作社社员逐步发展壮大到140余人,种植面积也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2007年的1000余亩,亩产由原来的两、三千斤提高到四、五千斤,亩产产值高达7000余元,总产值超过了1500万。经XX牵头,魏园村党总支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了“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成立“生姜专业协会支部”。支部有党员30余人,XX因在生姜种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生姜协会会长即生姜协会党支部书记,协会建立了章程和领导机构,明确了发展方向、组织分工、服务范围。在XX的带领下,协会积极组织成员学文化、学技术,他心里想着实现愿望的机会来了。

为了实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XX开始思量怎么发展协会,作为一名党员怎么来起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致富。他知道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结合生姜种植实际,在生产之余,组织会员代表到成都、重庆、乐山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和市场调查,并与多处生姜销售市场签定了长期销售合同。为了将生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在XX的提议下,魏园生姜专业合作社在2007年申请注册了“魏园”牌生姜商标,此时协会会员已达到150多人,培育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207户。在他带领合作社的姜农一起努力经营下,魏园生姜专业合作社多次获得区、镇、村的认可,2005年2月被市科协评为“优秀专业合作社”、2006年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全省“一村一品”示范专合组织、2007年3月被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荣耀是XX和姜农们多年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生姜产业,XX开始踏上了下一步征途。

建基地 走产业之路

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生姜产业,协会成立后,XX先后多次自费到全国各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农业新技术,探索发展生姜种植业的特色发展。考察回来后,他多次集中姜农召开会议以及召开协会内部的党支部会议,最终决定开始筹建生姜基地,让生姜种植更加产业化,科学化。一是基础设施建设。XX率先发动协会的农村党员们起带头作用,发动合作社成员,共同集资承包了1000余亩土地进行生姜种植。万般开头难,但在有决心的人的面前,再难也不难。为了配套生姜基地建设,还建设了完整附属设施。为了解决姜种消毒、催芽,基地的排水和灌溉及道路问题:新建了条石排灌渠1000米,管道灌溉渠1000米,集中消毒池、催芽室各6个,遮阳网133.43万平方米;整治机耕道6公里,新建运输便道3.6公里,标准化生姜生产大棚50亩和自动化喷灌设施,整治山坪塘10口。为了让姜农种姜更加科学化,XX带领党员们经常组织有关生姜种植的各种培训班。这段时间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忙人,找他有时很容易,在田间地头,在培训班的课堂上,在种植户的家中,经常有他的身影出现;可有时找他却很难,家里人说他早出晚归看不到他的身影,协会的同事说他刚来就下田间去了,农民说他帮助解决完问题又被找走了,他为了协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不辞辛劳的日夜奔波着。作为一名党员,XX大力倡导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工作思路和做法。基地建好后,生姜产业和协会都开始飞速发展前行,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凸显。生姜产业化工程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还实现了农业、农民增收、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就业问题。自生姜基地建成以来,基地长期聘用了30多名长工,当地农民临时工100多人,共计130余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在巨大的经济效益下,带动了基地周边农户300多户参与到生姜种植产业中来。目前,生姜基地的生姜种植面积已达到5000余亩,产值7000-8000/亩。这期间,2008年7月,生姜协会被XX区党工委、魏园村党总支评为“先进党支部”、2009年2月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月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百强协会”、2010年3月被四川省质量监督协会评为“3.15质量用户满意单位”。面对这一系列的成就,XX谦虚的说是合作社全体成员集体的努力,但谁都知道,这份荣誉离不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辛勤操劳和日夜奔波。

奋斗路上无止境

带领群众致富的好支书 第6篇

王家桥镇中水桥村党总支书记,以他坚定的信念、正派的作风、求实的态度、出色的业绩,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公认,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去年7月,他被王家桥镇优秀党务工作者,中水桥村被评为松滋市文明单位。

抓组织基础,强化堡垒作用。在1998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他被选任为中水桥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伊始,他就把夯实组织基础、强化堡垒作用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加强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重要保障,为提供政治组织保障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尽职尽责,无私奉献。一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积极配合镇党委关于大力开展“三培养”活动等决策部署,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充分发挥村民的选举权和参与权,让7名有政治修养、有管理能力、有奉献精神、有带头致富本领、有群众公信度的党员干部选进村“两委”班子,而他自己也被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带领中水桥村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在新的岗位上,他认真分析每名成员的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按照班子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明确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分工,使每名班子成员各司其职,权利下放,形成人人都管事,人人都办事,人人都干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格局,使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发挥了应有作用。在他的团结带领下,中水桥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功能有效发挥,成为了带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名村党总支书记,他总是把提升党员素质和农村实用技术作为工作重点,紧密结合“两校进村”培养新型农民工程,整合教学资源和活动场所,制定详培训计划,对党员和群众重点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文化科技知识、农村工作方法、农民致富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群众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一年以来,共组织教育培训12次,培训党员干部620人次。同时,他积极加强党员发展工作,把致富能手、返乡青年和小组干部纳入入党积极分子教育队伍,在时机成熟时把他们发展成为党员,为党组织吸收了“新鲜血液”。三是加强党组织阵地建设。他充分利用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有利契机,通过多种渠道引资,按照“五务合一”的标准投资35余万元新建村部,对全村的“党员活动中心(户)”统一设计,制作标准化版面,规范组织生活等各项制度,并购置多套桌椅、各类图书和电教设备,为党员教育培训的经常化和组织活动的正常化提供了阵地保障,得到了松滋市赵部长的好评。四是大力发展集体紧急,偿还村级债务,中水桥村于2001年由原中水桥村与杨桃嘴村合并,合并时两村债务300多万,万祥国同志通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创收还债,一是盘活集体经济存量,发包土地50余亩,二是带领群众建立村级合作社,三是积极向上级各部门争取资金,按照分

布偿还,不增加新的债务为原则,到目前为止,已经偿还村级债务80余万元,特别是原截留四川移民的19余万元已经全部还清。

抓制度保障,强化规范管理。他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抓好抓实各项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使各项工作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一是建立健全《两委会议事制度》、《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两委会值班制度》、《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等规章制度,并进行公开,由村民监督落实。二是积极推行“两汇报、一公开、三落实”工作,建立健全《村党总支、村委会汇报工作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村民议事制度》和《村干部任期承诺制度》等制度。三是组织成立村民理财小组,规定审批权限,严格财务审批制度,严禁无审批报帐。四是积极推行党委、政府下发的《绩效津贴考核办法》,有效调动了村“两委”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局面。

抓产业业调整,促进农民增收。针对中水桥村人多、地少、种植单一的实际,他大胆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一是充分利用土壤、气候优势,协调有关部门,从福建官溪引进优良蜜柚进行试种,在蜜柚成熟后,他带上样品,到广东、武汉、昆明等地寻找市场,经过不懈努力,试种蜜柚被客商订购一空,初尝经济“甜头”。这成功的一步,树立了他带领村民大面积推广蜜柚种植的坚定信心,并于去年成功注册洈水牌商标。抓工作创新,实现共同致富。他总是把“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这句话作为他做好工作的前进动力。在大面积种植蜜柚获得成功的同时他借鉴外地经验,还成立麻水蜜柚合作社,走“支部+协会(公司)”发展模式,促进村民经济增收。他认为,成立协会好处多多:产前服务、产中管理、产后销售。产前服务由协会提供优良种苗,产中管理由协会提供技术指导,产后服务由协会提出保底价,协会帮助营销,会员们可享受到苗种优先、技术指导、价格优惠、销售不愁等好处。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一致认可和大力支持,一个以他为会长的蜜柚合作社在中水桥村顺利成立了。为寻求蜜柚销售之路,他积极汇报市场需求调查情况,争取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他和外地客商、种植大户入股准备投资200万元新建厂房仓库,形成了“支部+公司+协会”的运作模式,党总支、协会主要负责搞发动建基地,公司负责提供优良籽种、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有了党总支、协会的引导,有了公司的市场营销,中水桥村的蜜柚种植迅速发展,当年500多户村民就种植蜜柚2000多亩,产品远销到了成都、重庆、长沙等地市场,亩产到经济效益可达到1万余元,仅此一项全村年总产值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为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村发展,他以中水桥村为中心,协调帮助周边村种植蜜柚3000亩,使周边村民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二是在蜜柚植的基础上,他又带头探索水稻制种产业新模式,进一步加快了

大井镇村民发展致富的前进步伐。制种是中水桥村的老传统,但过去种植模式落后,农户分散,加上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产品很能销出去,十多年制种产业一直没能做大做强,万祥国同志上任之后,集思广益,多次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通过到外地观摩与参观学习,采取了与大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走上了订单式农业的道路,公司四供三包,即公司供应xx供应xx供应xx供应xx,包xxx包xxx包xxx,这种模式不仅的减少了种植成本与种植风险,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大大的提高了群众制种的积极性,据该村村民介绍,这种模式可以亩产增收1500余元,目前中水桥村制种种植规模达到了2000余亩。

如何通过远程教育带领群众致富 第7篇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 52更新时间:2008-12-7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面向农村的现代化教育,其优点是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生动直观;其教育途径是通过天网或地网接收各级远教站的教育节目或者通过播放光碟等为主要手段,放给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观看学习,以传播致富信息、科技信息为手段,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出发点、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最终目的,是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有效机制的一项“民心工程”。建好、用好、管好这一工程,意义重大。

一、制定 学习培训计划

为了保证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做到经常性、针对性,使学习培训不走过埸,各站点应结合自身需要,拟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培训计划 >>、<<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培训目标>>等,有计划的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收看有关远程教育节目,认真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辅导。各站点可采取统一播放、分组播放或分发光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农民群众学习的参与程度,为把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培养成致富能手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发挥阵地作用,抓好学习培训

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培训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站点的培训阵地作用,是培养科技带头人和致富能手,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全县各站点可按照“三围绕、四产业、一示范”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和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一是要把培训工作作为远程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各站点根据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需要,确定好培训的目标和内容,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采取分组集中收看、分组播放光碟和分户轮流播放光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和因地施教的效果。二是规范县级领导联系有关站点的管理,实行全天开放,保证党员干部群众随到随学。三是把室内培训与室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因此培训工作注重实践性,室内培训室外实践,使农民群众对远程教育培训看得见摸得着。如东街村葡萄专家蒋文武在梅影村葡萄基地现场讲解葡萄种植技术,镇政府科技副镇长李美辉到排汪村现场指导种草养牛技术等,使培训达到速成效果,得到了参训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镇里还依据信息站教学设备先进,信息量大的优势,有针对性的面对全镇农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天麻栽培技术、种草养蓄、计划生育等农业农村适用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培训。自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以来,全镇43个站点共组织各类教育培训648期次,发放实用技术光碟168张,培训农7950人次。通过培训有1700多名群众撑握了1一2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示范带头人500人。形成了村村有技术骨干、寨寨有致富带头人的农科技致富“领头雁”。

三、发挥远教作用,带领群众致富

为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台拱镇结合本地实际,结合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增强“学、用”的广泛性,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学习的积极性,农民群众眼界开阔了,发展思路明晰了,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想,带领农民致富,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观。通过学习教育培训,通过对科学技术知识实际应用,全镇成形了登交红阳的劳务输出、排汪村的种养畜、梅影上桃一带的大棚蔬菜、方省、南省的果树栽培等一批独具特色的远程教育科技培训示范网络,科技应用效果显著,远程教育犹如一朵朵绚丽的花绽放在神秘的苗疆腹地之中。

实践证明,党中央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解决“三农”问提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长远的民心工程。如台拱镇梅影村,该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村,“种地收粮,养猪卖钱”的粗放型经营观念在一些干部群众的头脑中已经根深帝固。村“两委”一班人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后,他们的决心大、信心足了,充分依托地理位置优越和市场优势,决心把做大做强蔬菜文章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经来抓,积极引导和动员群众种植大棚蔬菜。为做大做强世蔬菜产业,村干部们因势利导、借题发挥,抓住远程教育这个有效载体,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大棚蔬菜栽培技术专题培训。4个月来,一共组织学习培训23期,培训技术骨干50余人,受教育群众达700人次,为达到培训目的,在培训中,该村还专门请来了县、镇农技专家给予具体辅导,随堂讲解,并且专门在当街、显眼、群众容易看到的地方设置学习园地,力求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了白天忙农活,晚上忙学习良好氛围。经过远程教育学习培训,使梅影村的村民撑握了科学种菜的致富本领,运用科技积极性高涨,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村委副主任欧阳明学就是个典型示范户,他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后,看准了种植蔬菜有市场、风险小见效快、有潜力、有赚头,加之多年积累的经验,他的胆子“壮大”了,由原来种植2.5亩的露天蔬菜改为大棚蔬菜,并租用其他农户的农田扩大到5亩,品种由原业的5种发展到现在的10余种,销路极为可观,供不应求,仅今年时令菜第一茬收入就达到6500元。当谈及远教育时,欧阳明学高兴得合不拢嘴地说:“真想不到,在短短的时间我就收入这么多,这都是远程教育立下的“功”。它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实在太丰厚了,我决心明年再扩大规模呢?”在欧阳明学的带动下,全村由去年已建蔬菜大棚35个28亩发展到现在50个45亩,带动露天蔬菜106亩,蔬菜品种多达20余种,成为台江闻名典型“大棚蔬菜村”。欧阳明学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梅影村的发展,同时也辐射带动了上桃、下桃、桃尧等周边村寨蔬菜产业的发展,仅梅影、上桃、下桃、桃尧等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就达1050亩,建有大棚蔬菜164座。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在梅影村中下游已成为了现实的绿色产业带。为了拓宽蔬菜销售路子,村“两委”一边抓好大棚蔬菜配套建设的同时,一边积极为农民联系“订单”,并成立了以农民会员为主的“蔬菜协会”,现有协会会员30人。“协会”具体负责蔬菜生产、销售等,为农民提供中介服务,联系定“订单”,找销路,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农民搭起了致富“桥梁”。蔬菜产“一供一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在梅影已经形成。蔬菜已遍布全县各个市场,挤入邻县剑河、三穗及州府凯里蔬菜市场。农民种大棚蔬菜真正得到了实惠,远程教育把村民一下子拉到了现代意识面前。

又如上桃村主任李鹏举,他是个科技人才,瞄准了远程教育带来的好处,借助光碟和下载的内容,认真翻阅,作好记录,学到了母猪的饲养管理和方法后,对其饲喂的3头母猪进行品种改良和人工授精,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饲养方式进行饲养管理,果不其然,今年每头母猪产仔较往年多出了3头。他如获得宝地竖起大指母说:“远程教育真好,他是我们的好老师,感谢中央的英明决策,我今年饲喂母猪产仔个头大、仔数多,按每头母猪两年产仔5窝计算,今年可净赚1万元啦!”。这就是农民群众的肺腑之言,党性民心在这里有了最好的诠释。

像这样典型的事例还有很多。远程教育实施以来,台拱镇始终把其视为农民致富、农村奔小康的主要途径,扎实开展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求在“用”字上狠做文章,做到一切为农民一心为农村。通过学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高涨,全镇在农业生产管理、科技种养等方面均跃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 第8篇

——县委副书记XX同志基层挂点工作先进事迹

(2005年12月20日)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作为联系XX乡和XX村的XX同志,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以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己任,求真务实,奉

公克己,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开展“五村,两规范”工作,为所挂点的XX乡群众做了许许多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有口皆碑。

一、深入基层,带领班子成员,努力探寻解决“三农”问题

XX乡地处该县南部石山区,距县城15公里,全乡石山面积占78,有9个行政村,88个自然屯,总人口14260人,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到2002年,全乡还有80的农户处在贫困边缘上,人均有粮仅21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940元。刚刚分配到该乡挂点的XX同志第一次深入调研时,了解此事后,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放在心上,多次亲自率领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领导、技术员深入联系点,组织乡“三班子”和XX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农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共同研究解决“三农”问题。他指出,XX乡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烤烟生产,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养殖业,合理有序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在XX同志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5年,XX乡全乡共有105个农户种烟1060亩,共交售干烟81220.1公斤,总收入713122.42元,仅此一项烟农人均收入250元。其中,兴旺村烤烟面积236亩,交售干烟19261.9公斤,收入178711.9元。全乡种植面积、收购干烟、总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加698.8亩、增长193.4,增加47524.1公斤、增长141,增加489422.4元、增长218.7。全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808亩,新种八角林200亩,劳务输出1700多人,有10多户靠养殖业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农民切切实实得到了增收。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为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他坚持科技先行的工作思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一年多来,他组织乡村干部充分利用农民技校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习所等学习基地开展技术经验交流,先后聘请了县烟草技术员6名,县农技部门4人,利用农闲时节到校(所)给烟农传授科技知识12节(次),为烟农解决各个环节技术难题17个。同时,他还将办公室“搬”到田边,组织专家、技术员到田头地块就某些技术问题进行就诊、解疑、传授。两年来,全乡党员98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全乡群众70以上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今年3月、5月、7月份,他还亲自带领全乡干部、农民技术骨干分8批次到外县先进烟区考察,开阔了烟农的眼界,有效地把群众“要我种烟”的观念转变为“我要种烟”,增强了全乡群众种烟的积极性。

二、深入开展“五村、两规范”创建工作,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和“五村,两规范”工作中,指导XX乡党委结合发展烤烟生产实际,创造性开展农村党建“双培双带”工程,即“把非党致富能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为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把党员培养成种烟能手、致富带头人或村级后备干部,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的“双培双带”工程。建立党员中心户50户。这一工程的实施和党员中心户的建立,把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地合起来,发挥了基层组织的先锋带头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两年来,该乡在实施这一工程中共培养出村级后备干部89人,入党积极分子30人,发展新党员20人,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培养出党员种烟致富“明星户”35户,培养出农民致富带头人76人,其中在培养出党员种烟致富能人中,仅烤烟一项年收入超10000元以上的就有13人。全乡党员干部带领农民致富能力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贫困山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牢记宗旨,为民办好实事、好事,躬身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为民”,不管走到哪里,XX同志总是把郑培民的话挂在嘴边,把为民办实事好事作为衡量执政为民的唯一标准,并把它落实在行动上。2005年1到9月,他共深入联系点69次,投入100多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1件,其中解决突出问题10个。如当他了解到该乡XX片的烟区,在烘烤阶段河水高涨淹没拦河坝,需用竹排运烟过河烘烤时,号召当地群众修建一座铁链索桥,并当场献出刚刚领到的1000元工资给村委,随后组织县计划局投入钢丝、木板等价值近1万元的物资,仅用不到两

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一座25米长的跨河铁链索桥,给该乡的烟区扩大了240亩,当地群众称之为“连心桥”。协调资金投入70万元,维修7公里村级路,组织群众维修铺设了屯级公路5条共6720米;联系扶贫办、林业局等部门,投入资金10多万元,给该乡130个农户建设沼气池130座;联系烟草公司协调解决烟农物资价值约26万元。3月份,烟区旱灾严重,他先后争取到柴油机3台、水管500米、柴油350升,价值1万元,投入抗旱,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今年种烟的良好效益。同时,指导该乡党委政府利用烤烟生产的有关政策,联系资金17万元,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维修建设11公里的三面光水利,重新修筑两座拦河坝、维修安装2个水泵站,为今冬明春的烤烟生产创造更良好的条件。

在XX同志的带动和指导下,近年来,其所挂点的XX乡和XX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广大干群心齐气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得到优化,“三农”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各项事业取得较大成就。2004年,该乡被市政府评为“烤烟生产先进乡(镇),2005年7月,在发展烤烟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XX村党支部,被市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 第9篇

邓州市陶营乡朱西村党支部书记——朱清理先进典型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我叫朱清理,是陶营乡朱西村党支部书记,我们陶营乡朱西村有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806户,3444人,总土地面积7860亩,村民代表47人,党员50人。近年来,我们朱西村通过新村建设,全村4个自然村全部修建了水泥里,形成了通乡、进村、连组、入户的道路网络。6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大部分农户修建了沼气池,高标准修建文化休闲广场,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发展林麦瓜套种面积32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南瓜产业专业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4400元。先后荣获南阳市“平安新村”、邓州市“平安村”、“计划生育先进村”、“信访工作先进村”等荣誉。2005年以来村党支部连续被市委评为“五好支部”、2007年以来村党支部连续被市委授予“红旗支部”称号。我个人被授予“功勋支书”,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村近年来的变化:

一、结合本村实际,搞好发展规划

朱西村距邓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地处较偏僻。过去 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基础以及人们陈旧观念的影响,群众种植习惯于一季小麦和一季秋,花生、玉米、芝麻、黄豆样样皆种,样样不突出。群众养殖习惯于庭院养殖,鸡鸭鹅、猪牛羊啥都养,啥都不成规模,造成力不少出,汗流很多,群众增收还是缓慢,为克服这种发展现状,2004年以来,我和村支两委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思路,着力发展林瓜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发挥南瓜种植大户的优势,把林麦瓜套种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投入主要力量,加大推进力度,把南瓜产业集中做大,把畜牧业做强做精。

二、夯实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道路通、百业行。前些年,村内道路条件极差,“下雨一包糟,天晴一把刀”,货车进不来,产品卖不出,严重影响了群众收入。群众最迫切盼望的就是要修建一条通村水泥路。2004年,我和村两委以修建通村道路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突破口,在全乡修建了第一条以群众筹资投劳为主的水泥路,并试种林瓜套种面积600亩,当年就有客商前来购买。到2007年,通过村庄整治,又在全市率先实现“组组通”、“户户通”道路建设。修建了25条,27.3公里的水泥路,全村4个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同时新建起了文化广场、小 2 游园、卫生室、图书室、文化茶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了“三改一建”(改厨房、改厕所、改房屋、建沼气)工程,安装现代远程教育网15台,入网电脑13台,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现象成为全市第一个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村庄整治村。村庄道路的改善,村容村貌的变化,吸引湖北、许昌、广东、湖南等省市客商来购买南瓜,激发了群众发展林瓜套种的积极性,全村发展面积3000亩。7组村民张广恩扩种南瓜30亩,当年就收入3.3万元,群众再也不怕产品卖不出去了,坐在家里就把产品销出去。

三、开展村容整洁活动,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朱西村村庄脏乱面貌,村支两委在完成“四化、五通”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从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环境入手。采取三步走的办法。第一步是“洗脸”。动员农村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清理卫生死角,搬运陈年垃圾,打扫道路挺远。第二步是“整容”。借助村庄整治路面硬化和“一池三改”标准,大力整治村庄“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村主干道两旁种植广玉兰等绿化树木1万余株,建花坛20个,安装路灯30余盏,建成文化广场、文化茶馆、新农村书屋、农家超市、网络超市。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架设了通讯、电视网络,投资90余万元,建成了安全饮水工程,让全村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3 发展沼气150户。第三步是“美容”。各自然村因村制宜,设臵标牌、橱窗、板报、文化墙等,把村规民约、民谣家训写在牌上,画在墙上,使村民时刻感受到地上有绿树花草,低头受熏陶,墙上有漫画警句,抬头受教育,牌上有村规民约,做事有标准,栏里有先进人物,学习有榜样,赶有目标,营造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光修好路,经济不发展,村民依然摆脱不了贫困。朱西村人做生意不近马路,办厂矿没有资源,怎样才能使群众脱贫致富呢?我和两委一班人从实情出发,注意引导群众打破传统的种植习惯,念好“农林经”,唱好“畜牧戏”,扬长避短,发展别人种的少、养得少的产品,形成自己都有的特色,依靠特色把产业调优、调强。2004年,抓住杨树经济这一资源优势,探索“长短作物套种模式”,组织专人到西安、许昌学习技术,引进日本秘本南瓜种植品种,并在林间套种试验成功后,在全村推广农林复合种植技术,确定了林瓜套、麦瓜套复合经营种植模式,不断引进新品种,扩大种植面,让村民在发展特色中尝到了甜头,形成了家家种瓜套的局面,并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成为邓州市林麦瓜套种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全村林麦瓜套种面积已达3200亩,户均4亩,年产南瓜890万公斤,仅此一项人均收入1200元。林 4 麦瓜套种规模的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使群众逐步认识到发展特色产业的实惠。2009年引入河南牧原养殖公司,投资4.2亿元的生猪一体化养殖基地,在我们村落户。引进项目3个,年存栏生猪30万头养殖基地和年产30万吨饲料加工厂,年产10万吨有机肥厂,目前30万吨的饲料厂正式开工建设,生猪养殖区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可直接安排本村劳动力600余人就业,群众不用出门打工,就可挣到大钱。

五、以协会促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在发展林麦瓜套种产业中,我积极探索农户与市场对接的办法。2004年引进南瓜新品种时,由于受资金、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一只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优势。2006年初为把南瓜产业做大做强,由村支两委牵头,成立了南瓜生产服务协会,发展会员160人,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供种服务,产中技术服务,产后销售服务。

一是在技术服务上,协会坚持双月6号例会制度。邀请专业技术员指导培训,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开展培训18次,全村已有800多人收到了培训。农户的种植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南瓜的质量味甜色润,效益稳步提升。

二是在市场销售上,协会货源统配,价格互通,统一销售。建起了两个销售市场,确保外地客商顺利购销。每年一 5 到南瓜收获季节,村旁屋后,道路两边,黄灯等的南瓜堆得像小山,每天都有十万公斤的南瓜销往湖北、湖南、广东、西安、银川、许昌等省市。

三是在帮扶农户上,协会对新发展种植农户,在良种引进、田间管理、市场销售等环节进行大力扶持。协会成立至今,共扶持发展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34户,极大的促进了全村南瓜产业大发展。

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 第10篇

2009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李幸龙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下派到白岗村任村委副主任。

到任后,自己先投资20万元建了一个存栏100多头的养猪场,想通过自己的创业实践,带领一批群众养猪致富,空闲时间他就把对养猪有兴趣的群众召集到一起,讲解养猪的有关知识。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新建养猪场21个,使20多户群众走上了养猪致富道路。

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 第11篇

“家和万事兴,村和万事新!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化不了的恩怨!”夫妻之间乡亲邻里吵架、闹些小矛盾张松认为很正常,但不能记恨,凡事多沟通,商量解决。张松的观点得到了父母和叔叔的理解支持。,张松宴请村人,提出了“和谐村邻,瓦帮致富”,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欢迎,大家一致要求今后多沟通,多商量,多团结,多互帮。

20,张松在家乡芦坪乡租地300亩,欲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农庄,由于一场席卷全球的粮荒,使得张松认识到:“我不能因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让你侄孙挨饿”。最后张松给每户赔偿了2年的租金,坚决把地还给老百姓种粮食。

2009年,村里的公路修好了,张松又把目光瞄向了那个偏僻的村庄。张松计划在偏僻的大门溪山方垴建立一个年出栏猪苗5000头,鸡苗150万只的种猪种猪场。种猪种鸡场建成后可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致富。张松的想法带到了芦坪乡政府和鹤城区各级政府的支持,鹤城区建设局局长马源、芦坪乡党委书记周伟才、鹤城区畜牧局局长等人还到现场考察指导。

发展立体林业 带领群众致富 第12篇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尽快走上科学致富路,是党建工作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去年来,××市着眼这一课题,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不断焕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以深化“双强”工程为着力点,适时在全市开展了“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取得效果如何,特别是活动中农村党组织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如何,群众对这一活动的满意度如何,××市委组织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组织人员对这一活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

一、开展“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的动因

深刻剖析××市开展“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的动因,有三方面因素:动因一:是新形势下将党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需要

新形势下,随着农村各项改革制度的日趋完善,特别是原有农村集体企业经过改制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私营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农村规范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少,一些农村集体经济日趋薄弱,甚至达到了开展工作步履维艰的地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如何将农村的党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把农村党员干部推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使他们由过去的“裁判员”变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由行政命令变为示范引导和全程服务。××市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如果要发挥好农村支部在经济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找准一个活动载体,支撑起党建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换平台。

动因二:是服务××市委实施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2004年春,新的一届××市委班子在原有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务实、更加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即“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强力抓环境、突出抓项目”,如何保证这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下去,如何在全党范围内掀起经济发展的高潮,××市委组织部围绕市委的这一发展战略,组织人员展开调研,认为,全党抓经济,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只有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党员和干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支部作堡垒,党员当先锋,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要率先掌握先进的致富技术,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排头兵,带头致富。这一认识初步孕育了“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思路的形成。

动因三:是深化××市实施的“522”双强工程的需要

2003年,××市委组织部在组织实施“双强”工程中,适时提出了富有创建目标性的“522”双强工程活动方案(即用3-5年时间,使全市500名村党支部书记、2000名农村干部、20000名农村党员分别达到双强标准),××市在推进“522”双强工程中,确实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党员干部致富群体,他们敢富、会富、先富,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还有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观念陈旧,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小富即安或安贫乐道,严重制约了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新形势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先富群体优势,搭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平台,是进一步深化“522”双强工程的重大课题,这一动因奠定了“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方案的出炉。

鉴于以上三种动因,××市提出了“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的整体开展思路,即以基地为平台,以产业为依托,以党员为骨干,以兴市富民为目的,坚持“全党抓经济,组织作保证,重点抓工业,党员当先锋”,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变党建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开展“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如何开展“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这项活动,如何保证这项活动顺利实施,××市委组织部认为,一要有科学的创建目标,二要靠组织推动,三要靠良好的工作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科学规划定目标。××市在认真调研、反复酝酿、广泛征求各届意见的基础上,以市委林发[2004]26号文件形式,出台了《关于开展“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深化“522”双强工程的实施意见》,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建成工业、外建、高效农业等各类基地520余个,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建设各类致富基地,通过基地为群众提供技术、资金、信息服务,通过基地内的企业及实体吸纳群众就业,通过基地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具体创建目标共有五类:一是工业发展基地。具体标准是:①全村企业吸纳本村60%以上劳动力;②工业产值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0%以上;③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二是外出建筑基地。具体标准是:①全村40%以上劳动力从事外建;②资产在300万元以上的外建项目经理不少于3个;③全村建筑企业交纳本地所得税5万元以上。三是畜牧养殖基地。具体标准是:①以养鸡为主的村鸡存栏3万只以上;②以养猪为主的村猪出栏5000头以上;③以养牛为主的村,肉牛出栏200头以上,奶牛存栏200头以上。四是高效农业基地。具体标准是:①以蔬菜为主的村种植面积达到150亩以上;②以林果业为主的村种植面积500亩以上;③以中药材为主的村种植面积400亩以上。五是三产服务基地。具体标准是:①个体工商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30%以上;②形成规范化的商贸区。××市要求每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基地内都要有自己领办的致富项目,60岁以下60%以上的党员干部都要参与基地建设,有自己的致富项目。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全市达到100个工业发展基地、200个外出建筑基地、150个畜牧养殖基地、50个高效农业基地、20个三产服务基地。

分类推进搭平台。在“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推进过程中,××市积极引导农村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分类推进。一是依托资源优势,营建工业发展基地。在工业发展基地建设上,该市提出了向专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以姚村的汽车配件、原康的玻璃制品、临淇的汽车水箱、陵阳的钢铁产业为龙头,辐射带动了3个工业园区,40多个工业产业专业村的发展。姚村镇冯家口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两年新上汽配企业14家,其中党员领办的企业就有9家。原康镇下园村全村560口人,党员32名,有工业企业9家,其中支书领办1家,党员领办6家,安排从业人员2100多人,去年全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400多元。龙山街道西街村党支部近年新上铝壶、铝盆等铝制品企业20多家,使本村企业总数达到56家,成为远近闻名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铝制品专业村。二是发挥建筑业的传统优势,兴建外建富民基地。××专门成立了外建党工委,对14.7万外建人员中的6700名外建党员实行“一帐一卡”式管理,并在外建党员比较集中的郑州、太原、天津等10余个城市,成立了68个驻外党组织,引导外建党员开展以“为驻地作贡献,为红旗渠添光彩”为内容的“两为”活动,以党建促外建。目前,全市已有外建工队2300多个,以外建收入为主的专业村达50多个。三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基地。××市充分发挥中药材、蔬菜、林果产业优势,在适宜地区发展高效农业基地,目前,已建成姚村申家泊、临淇南河、原康柏尖沟、任村盘阳、牛岭山等高效农业基地30多个。四是建立畜牧饲养基地。城郊乡大屯村党支部书记王秀昌,为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业,自己首先投资1000万元新上了一个大型养猪场,他采取先向群众提供种猪,免费提供信息、技术、销售服务,销售后再付款的方式,使全村60%的农户都成为了养殖专业户。茶店乡党委充分利用山坡资源广的优势,大力发展柴鸡散养,形成了10万只规模的散养基地。原康镇岸下村、城郊乡付水洼村、五龙镇合脉掌村、合涧镇北小庄等村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建成了各具特色的畜牧饲养专业村。目前,××的规模养殖场户已发展到6200余户,专业养殖基地村达40多个。五是充分利用城镇、旅游区等区位优势,建立三产服务基

地。在海拔最高的石板岩乡,各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建立农家旅游三产服务基地。如桃花洞村在支部书记杨松林兴办家庭旅馆成功的基础上,党员群众利用自家庭院已建起20多个家庭旅馆;高家台、益伏口、韩家洼等村也竞相效仿。目前,石板岩以吃农家饭、睡农家坑、住石板房为内容的“农家乐”已成为石板岩旅游的一项特色,该乡“农家乐”年经济效益在4000万元左右。临淇镇、合涧镇等城镇所在地党支部,市区街道党支部都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立了各类餐饮、商贸等三产基地20个。

全力服务搞帮扶。活动中,该市各级党组织坚持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服务,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帮助,充分利用党校、农民技术学校、电教网络等渠道,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组织部门牵头组织金融、科技、涉农等12个部门,成立了党员科技服务团、党员支农服务队,先后深入167个村,发放小额贷款1600万元,发放科技书籍3000多本。该市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引导农民建立汽车配件、玻璃制品、铸造、炉料、养殖、种植等各类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25个,会员达到5万余人。对经济基础差、致富能力差的村,采取领导帮扶、部门帮扶、结对帮扶等措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基层党员的带富能力。该市四大班子领导每人帮扶一个乡镇,各乡镇领导每人帮扶一个农村支部,每个市直部门帮扶一个经济弱村。同时,该市采取先富帮后富措施,选择50名“双强”村党支部书记标兵与50个经济发展缓慢的村党支部书记,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强弱联合,以强带弱。该市232名市(县)、乡领导干部共为帮扶对象提供致富信息2800余条,选定致富项目200余个,落实帮扶资金1500万元,50个先进村累计为帮扶村提供资金260万元,输送人才89名,加快了共同致富步伐。

分级竞赛掀高潮。一方面以乡镇、村为单位开展“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竞赛。竞赛内容主要看其自身致富项目进展快不快,规模、收益好不好,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多不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支持够不够。各乡镇都在政府大院醒目位置设立了村党支部书记“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竞赛活动榜。对自身致富成效显著、帮扶效果明显者,在竞赛榜上画“红旗”,进展缓慢的画“黄旗”。各村也在醒目位置设立党员干部竞赛榜。对照时间进度,一季一考核,一季一公开。年终把考核结果作为争先创优、党员评格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乡镇之间、市直部门之间开展了实施和服务“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竞赛活动。内容包括营造活动氛围情况、组织领导情况、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等。市委组织部制定了竞赛活动工作台帐,对乡镇开展活动情况和市直部门帮扶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实行一月一汇报,一季一小结,一年一总评。对竞赛活动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对竞赛活动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乡镇、村要取消“五好”乡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评定资格,实行一票否决;对帮扶不积极、不主动、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市直单位取消党建评先资格。通过分级竞赛,定期考核和占位排队的方式,在全市叫响了“不会带领群众致富的干部不是优秀干部,不会带头致富的党员不是优秀党员”这句话,使农村党员干部真实地感受到了压力和危机。“谁英雄,谁好汉,竞赛榜上比比看”。一些支部书记甚至不敢往竞赛榜前站。许多党员说:“党给了我们发家致富平台,如果走不上富路,不仅对不住家庭,也在村里没位置,愧对党员这个称号。”

“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开展以来,××市90%以上的农村党员干部已有致富项目,“双强”村党支部书记达到410名,占总数的75%;“双强”农村干部达到1500名,占总数的50%;“双强”党员达到10400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5%。

三、经验和启示

××市在探索发挥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的过程中,以“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为载体,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发挥作用难这一课题,许多做法和措施值得借鉴。“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这一活动,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1、深入调研,选准载体,是推进任何一项党建工程的重要前提。

××市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致富过程中,还存在上热下冷的问题,广大党员争当“双强”的积极性没有全部调动起来,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不浓;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陈旧、致富能力差,不能成为党的富民政策的积极实践者,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下降;部分党员干部小富即安,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佳等,所有这些已成为制约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瓶颈。

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新为动力,有效地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市委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广泛调研,认为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做到“四个必须”:必须靠培育优秀党员干部致富群体,夯实选拔“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基础,变单个突破为整体推进;必须靠教育培训,为农村党员干部“换脑增智”;必须靠强化帮扶,为农村党员干部“供血输氧”;必须靠开展竞赛,对农村党员干部“加压驱动”,真正把农村党员干部推向经济发展主战场,争当农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促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市委创造性提出了“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载体活动,并下发了市委文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挂帅的各级领导小组,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全市上下各级集中抓双强,合力促发展,形成了“广大党员抓经济、促发展、奔小康”的浓厚氛围,掀起了人人上项目,人人当“双强”的热潮。

2、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是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关键环节。

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新时期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关键一环。为此,××市在开展“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的过程中,从加大培训力度入手,促农村党员干部“换脑”,育“双强”优秀群体。从××市培养农村党员的做法来看,主要有三点:

一是分级负责,增强了培训的主动性。××市委组织部着重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培训;乡镇党委着重对农村两委干部进行培训;村党支部着重对农村党员进行培训。这样,市、乡、村三级分别都普遍制订了培训规划,确保每年对培训对象轮训一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市委为此每年还划拨农村党支部书记专项培训经费30万元。今年以来,已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3期,农村两委干部培训班4期,农村党员培训班2期。共培训村支书、主任1090人,两委干部2800人,农村党员25000人。

二是丰富内容,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市首先从提高基层党员的政治素质入手,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执政为民意识,敬业奉献意识和加快发展意识,坚定了他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其次从培养致富能力入手,通过学习市场经济、wto知识、实用技术、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其三是强化政策观念,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农村法律、法规,提高他们依法行政能力。

三是形式多样,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农村党员干部的不同特点,××市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首先,建立三个“培训基地”,在定角、史家河村建立了工业经济发展培训基地;在申家泊村建立了农业结构调整培训基地,使广大基层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白泉村建立了红旗渠精神再教育培训基地。今年以来,××市农村党员干部分别到三个培训基地参加学习培训10余次,培训党员干部2000余人次。其次,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市委积极鼓励各乡镇组织基层党员走出去解放思想,参观学习。合涧镇、东姚镇、东岗镇等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到山东寿光、安微毫州等地考察农业结构调整。××市委还组织全市50名支部书记到苏州学习考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姚村镇申家泊村支书申怀玉赴苏州学习考察后增强了发展信心。他扩大蔬菜大棚种植面积200亩,投资112万元建立了

蔬菜批发市场和保鲜库,又出资350万元新建了占地160亩的工业园区,目前入住企业已达6家,申家泊村正由蔬菜专业村向工业强村转变。其三,充分利用成人中专、农广校等教育渠道,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学历培训,全市78%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都已获得“中专”文凭。

全方位、多形式、重实效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使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的技能素质、致富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为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3、创新机制,典型示范,是开展党建活动的有力保证。

××市在实施“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中,巧妙引入体育运动竞赛规则,营造出人人争先进、人人当先进的浓厚发展氛围,××市在“支部建基地,党员带农户”活动中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善于创新机制,敢于加压驱动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市提出的乡镇竞赛机制、部门帮扶机制、支部书记培训机制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开展。另外,××利用培养出的优秀典型,十分注重发挥这一优秀群体的典型引导作用和示范带动效应。全市树立和培育了50个领办基地标兵,对他们着重进行富而思进的教育,激励他们与时俱进,加快发展,瞄准全省、全国一流水平,敢定大目标,敢于大投入,敢迈大步伐,继续当好排头兵、领头雁。曾经是全省“十面红旗”的姚村镇史家河、定角村党委分别在党委书记王发水、李广源的带领下,致富路上不停步,老典型焕发新面貌。定角村2004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3亿元,纳税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今年该村又投资1.3亿元兴建了年产万吨的二期炼钢项目,今年该村工农业总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以上。史家河村投资2000万元,新上了3万只柔性缸体生产线,使汽车配件的技术含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在这50个双强支书标兵的影响带动下,2004年到现在,全市共有5085名农村党员干部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上一篇: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作文600字下一篇:护士的职业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