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

2024-07-12

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

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 第1篇

关于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 记1

在最近一段的时间内,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我刚开始看就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三毛这个人物,因为她直爽、大方、富有同情心。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沙哈拉威人的风俗习惯,还让我体会到在沙哈拉威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他们对妇女很不公平,在她们未满是十岁之前就把她们卖了,如果有富人就可以随便买卖奴隶,让我体会到沙哈拉威人的愚昧、无知、没有同情心、残忍、粗暴。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中讲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举行了婚礼,和沙哈拉威人交了朋友的过程,三毛对沙哈拉威人像朋友似的,待他们很好。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章节是《收魂记》。这个章节就要讲了三毛拿着照相机给沙哈拉威人拍照,那些男人们看到后,就拼命地去抢三毛的照相机,他们以为女人们的魂被收进了那个“黑盒子”里了。从这个章节里可以体会到沙哈拉威人因为没有文化,和“与世隔绝”而造成不认识照相机和现代化的许多东西,还可以看出那里的人愚昧 、无知。

文化,是每个人必须有的,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关于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2

这个寒假,我读了《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以平实的手法叙述了她与苦恋她的荷西迁到撒哈拉沙漠生活的所见所闻,没有一点修饰,却能让读者陶醉于其中。

我则非常奇怪,为什么本来好好的,要因为《国家地理》上刊登了撒哈拉沙漠而要去那里呢?也是因为前世的乡愁。荷西则当真了,找工作,布置家具,使原来不堪入目,破烂无比,房顶还有个窟隆的房子变成了一座“沙漠城堡”。三毛爱上了这房子,爱上了撒哈拉沙漠,竟有点不想回家了。她与荷西在这结婚,在这一起经受艰难险阻……

作者以一件件的事来说明当地的风俗人情,如《沙漠观浴记》,叙述了当地人独特的洗浴方法:用石片刮去身上的污泥。但这只是洗了外表而已,还要洗里面呢!用海水灌进肠子,再在沙滩上拉出像粥一样的排泄物,还要用沙子埋起来。再譬如《娃娃新娘》,幼小的10岁孩子就得结婚,当地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让三毛瞠目结舌。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死果》。读时我仿佛沉浸在画面里,一幅幅景象在我眼前掠过,读完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在现场。

最让我佩服的便是三毛的勇气。丈夫身陷泥地,找人相救却遭到绑架,智甩凶徒后便救上了荷西;开车开来开去却没驾照,遭到警察怀疑利用交通法则摆脱警察追击……这一件件事不都需要智慧和勇气吗?每个问题都不是不知道、难抉择的问题,而都是智慧和勇气的问题!

《撒哈拉的故事》,教给了我勇气、智慧及许多人生的哲理……

关于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3

当我得知这次的寒假作业时,我感到十分惊喜。一是因为作业布置地十分别出心裁,而且实践性也很高。二是因为阅读书目中有我十分感兴趣的—撒哈拉的故事。

看到这书名,脑子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一个传奇式的女性—三毛。我时常在网络上看到这个名字,或是她的文字,或是她的生平。可我发现我从未真正的了解过她,这次,我可是迫不及待地打开她的作品,走进她的生活中去。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潇洒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和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书中三毛生活的地方—撒哈拉沙漠,这个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地方,我这一生都不想涉足。干燥的气候,荒凉的景象和落后的物质条件……我实在是不敢恭维。每天睁开眼睛,除了是漫天黄沙还是漫天黄沙,偶尔能瞥见几株孤零零的仙人掌也是毫无生机的。

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步行走的样子,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会像她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是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 贫瘠广袤的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 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 水源奇缺, 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 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都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

三毛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送给当地人们……

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 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 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三毛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一个落后的地方,却从来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样一个瘦小的身体。正是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会心生羡慕。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到达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的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看她的文章,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她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可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这种神秘而又有趣是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我想,最终让三毛留在撒哈拉,并把那儿当成家的,一定是那个叫荷西的男子。他在知道三毛要去撒哈拉的梦想之后,默默地向公司要求调去撒哈拉分公司工作,默默地提前为三毛准备好一切。当他张开双臂,说“Marry me。”的时候。三毛一定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了吧。一个能安静陪伴自己的伴侣。了解自己的伴侣已经多不容易,更何况荷西契合着她的灵魂,接受她放荡不羁的梦想。

可惜后来荷西死于意外,这一定让三毛痛不欲生,仿佛灵魂被生生的撕成两半,荷西带走了三毛的一切,她的天真,她的调皮,她的可爱,还有再也回不去是时光。后来,三毛好长时间没有勇气提起笔去写东西,对于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所有再美好的文字,也是多么苍凉、荒芜。

再次提起笔的三毛,退却了小女孩的羞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睿智却也沮丧,智慧却饱含泪花。生活给予她的所有苦痛,在荷西死后的几年内随着三毛的死亡,一切消失殆尽。

想到身处所谓文明世界的我又是如何呢,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车辆呼啸不间断,行人都迈着急匆匆的脚步,眼睛里是空洞,动作满是机械。上班族追逐着公交车,一边吞咽着手里的早晨一边赶路,电梯上升下落个没停,注明限载七人的狭小空间硬是在保安大叔一句句“再进一个”中塞进了十多人外加一辆自行车。

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每个人都有。

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不满,对生活失去希望,丧失了求生的欲望。

你与你的邻居还熟悉,亲近吗?在看到他人陷入危难时还能毫无顾忌地上前搭救吗?

与此种种相比,那荒凉的大沙漠仿佛也有些诱人的魔力。三毛的传奇人生虽是苦痛、短暂,但对于不敢拥有梦想,没有勇气去追随想要的一切的人来说,是犹如太阳一般的耀眼光辉。

关于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4

一本薄薄的《撒哈拉的故事》,几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这是一本很有趣、很有爱的书。书中,写了异乡的风情,写了三毛的爱情。

异乡,总是让人向往。特别是撒哈拉这样,名声在外、风景迷人、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通过书籍了解这些地方,然后心存向往。等到有了时间、精力、金钱,就忍不住想到这些地方看看。人们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自我。

三毛的爱情,让人羡慕。三毛本就是有魅力的女性,自信、勇敢、有学识、有个性。荷西也是好男儿。二人心灵相通,互相理解。他们的结合,不是为了外貌、财富等外在事物,而纯粹是精神上的互相理解、欣赏。我觉得,这样才是理想的爱情。

书中的两个主角,三毛与荷西,都写的极其生动,就如在眼前一样。也许是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的缘故吧……我还是喜欢这些真实的描写自己的书。

关于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5

三毛一个真性情的女子,从初中的时候就喜欢她。第一本看的便是《雨季不再来》。在她细腻的文笔之下,我对自己的青春彷徨过;对自己所作的决定犹豫过;对她的青春羡慕过;同时也对她的青春怀疑过。不过,不管怎样,她对我影响很大,受益匪浅。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唯一未买到的三毛的作品,包括这一次的读后感也是凭着之前的记忆来写的。说真的,第一次看这本书时会很难融入其中,因为里面大多数写的是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沙漠中习俗是我闻所未闻的。在阅读当中我也问三毛的文笔所震撼,一些关于当地人的习俗描写得很细微,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如同电影一样生动。

《撒哈拉的故事》并不算太长,拣几篇自己喜欢的细细谈一谈。我会选“沙漠的饭店”、“结婚记”以及“娃娃新娘”。我想我选的这几篇大概会与许多人相同。

首先就是“沙漠的饭店”,撒哈拉沙漠这个举世闻名的地方,许多人大概也耳熟能详了。因为受气候影响,此地降水甚少。在三毛笔下我知道了在那里,每日只有一桶水是由政府提供的。每日要细细斟酌这些水该用多少往哪用,因为水在那里是十分珍贵的。想想,如果生活具体到水的用量以及水的去处,该是多乏味。许多人会疑惑三毛为何会去沙漠这种连水都不肯临幸的地方,在《稻草人手记》中三毛巧与曹雪芹一样运用一个小故事向读者道清所有疑惑。曹雪芹利用女娲造人,引出通灵宝玉。而三毛更是巧妙将自己寓意为一个江洋大盗,因为本身是个空心人,必须偷点东西来填补一下由此引发与上帝的趣谈。恩惠慈爱的上帝向三毛指出一处好地方——撒哈拉沙漠。瞧见三毛后来在撒哈拉沙漠的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也不枉她高歌“久为簪祖束,幸此南夷遂,闲依木仍邻,偶似沙漠客,晓耕翻露土,夜傍响屋羊,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黄——”

每每写到三毛,便会联想到荷西。这对让人不知是喜是忧的跨国际夫妻。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笔锋突转,令人不禁惋惜。荷西的逝去给她带来该是多大的苦痛。暂且不说这个,先说说他们在刚结婚时的生活。由于文化不同,这对夫妇在相处中也曾闹过许多笑话,多半是机智的三毛在作怪,使得糊里糊涂的荷西甘愿受整蛊。一次,三毛收到父母邮寄过来的粉丝。荷西是第一次吃便询问此物,三毛心想,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她意。便夹起粉丝美曰其名“雨”。荷西是爱三毛的,所以三毛说什么便是什么,便也信以为真。又如,台湾很出名的猪肉干。在三毛口中又变成喉片,荷西也不示弱,这一次再不信三毛便多吃了几片再与同事分享。往后许多荷西的同事总在三毛面前咳嗽以换取“喉片”来吃。这一件件小事,由大方面来看,似乎他们在沙漠中并不缺吃的,便迎合了小标题“沙漠的饭店”。由细微之处可知,他们的生活很甜蜜,很有趣,一点也不受文化的隔阂。

接下来就是“结婚记 ”, 曾经在微博在看到过许多人在三毛的爱情观“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紧张,就是可以再他面前无所顾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爱你的人,就是那个你可以不洗脸,不梳头、不化妆见到的那个人”。在这方面,其实三毛做得很好,因为在她的童年里,她能观察到别人所忽略的事情一直被别人用奇异的眼光看待,所以在婚姻生活中过得很潇洒。在结婚之前一直是荷西在追求三毛,三毛也是有许多追求者,许多比荷西要优秀的人。三毛在之前一直未答应。终于在后来,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说,看得顺眼的,千万富翁也嫁。看不顺眼的,亿万富翁也嫁。荷西就说,那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嫁个有钱人的。三毛看了荷西一眼说,也有例外的时候。荷西问道,那你要是嫁给我呢?三毛叹了口气说,要是你的话那只要够吃饭的钱就够了。荷西问道,那你吃得多吗?三毛小心的说道,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一点。很现实,却又很感动,不需要任何甜言蜜语,这段感情很是坚实。似乎,好自由的三毛怎么会选择婚姻来束缚自己呢?但其实三毛与荷西之间的关系,夫妻似乎只是个称呼而已。他们婚后的生活与婚前的生活一点改变也没有。三毛依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在《稻草人手记》中,三毛收到写稿的任务,写的是自己的另一半,三毛便将这个告诉荷西,荷西表示不解。因为荷西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自己并不是三毛的另一半。这在我们读者理解下,可能会怀疑荷西对三毛的感情。但恰恰相反,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只是他们两个人对爱情的理解不一样而已。三毛也很是赞同荷西的观点,最后稿子的题目便改为“大胡子和我”。所以这段婚姻并未对三毛的个性造成束缚,相反爱得更深。以至于最后荷西不幸离世,三毛近乎崩溃,泥足深陷,到死去也无法自拔。

逃离这个沉重的话题,接下来一起进去天方夜谭的奇妙中去。读过这本书的人有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姑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姑卡似乎也是三毛的芳邻。她是“娃娃新娘”的女主角,正如标题一样,姑卡很年轻,才十岁就要嫁人。而且还是姑卡未见过的男人,我们也许很难理解,表示很揪心,在现代文明社会这种事几乎是未发生过的。但是始终姑卡也是从了,因为在沙哈拉威中,女人的地位很低。包括三毛这个外地人在那里也是不太受人待见的。文中有这么一段:“姑卡的哥哥正与荷西在弄照片谈话。我披着大衣出来时,姑卡的哥哥很不以为然的说:”她也要去啊?“我赶紧求他带我去,总算答应我了。女人在此地总是没有地位”在沙哈拉威的婚礼中有许多很奇怪又富有争议的习俗。包括新郎在婚礼时,要拖着新娘走,新娘也要挣扎,一点也不懂得怜香惜玉。以及新娘会出手打新郎,而新郎也会反手打回去。最令人气愤的是,新郎会在结婚那天晚上,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这一系列的习俗却是很令人难以接受,一个女孩纵使没有任何地位,也不应该受到这种待遇。然而当地人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拍手。三毛深表同情,对婚礼这样的结束觉得很失望便大步离去。

三毛说她第一次见到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如同三毛所说的,它是诚实的,它不虚荣,它不用你精致,不用你化妆,不用你给予,只要你心安。这便是故乡了。

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 第2篇

第一次读三毛,选中了这本早有耳闻的《撒哈拉的故事》,豆瓣评分9+的书果然名副其实。书中写三毛与先生荷西的那些事,平平淡淡,但恰到好处的流露出荷西对三毛的情意。荷西不

会说什么甜言蜜语,但他实实在在为三毛做了许多,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就会知道这种真情切意多么可贵。读到荷西陷入沙坑的时候,心不由得跟着紧张起来,虽然知道荷西不是因此去世,但还是边读边祈祷着一切相安无事。一般经历过这么危难的情况,大多数人惊魂未定,再也不会以身犯险。所以三毛是勇敢疯狂的三毛,她还是决定再来找化石;荷西是深爱三毛的荷西,就肯陪着她一起疯。

读完哑奴,心里就像被堵住了一样难过。在这个不许离婚的沙漠里,居然可以光明正大的养奴隶。他们的命运,从还未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他们没有自由,只能服从主人的命令。可是哑奴却是那样一个憨厚老实、勤劳恳干、知恩图报的人,他懂得感激,帮三毛他们做过不少活,比那些只知道借东西的邻居们不知好多少倍,可他却偏偏是个身不由己的奴隶。他是主人交易的物品,他被带走以后还能再回来守护这个还算幸福的家吗?他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吗?他还会再有多少任主人呢?想想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生而平等,读起来更感其悲凉。撒哈拉威的女人也好可怜,就算生了病快要死掉都不能看医生,生孩子需要接生也不能看医生,就因为医生是男性。她们连最基础的计算和常识都不懂,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生了孩子的也都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来的,深入人心的男女差别观念限制了她们领略大千世界。

十岁就被通知要结婚,还是父亲包办的婚姻,连要嫁的人是谁都不清楚,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嫁过去,然后父母会收获一笔嫁妆费,这种脱离了恋爱与感情的婚姻,让我感觉能像是人口买卖。女人们在撒哈拉威毫无地位,这种以风俗为借口的歧视和欺压,让我隐隐的有些愤怒。像沙伊达这样受过教育的女人,居然被人们一致排挤,居然遭到其他女人们的恶意揣测恶言相向,最后还被卑鄙小人羞辱而死,真让人愤慨。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受害者对被害的不反抗甚至认同,莫过于受害者助纣为虐自相残杀。

我想我是不能像三毛一样待在这个大沙漠的,我无法放弃我自小树立的三观去一味符合他们毫无道理的风俗,看到居民们执迷不悟、顽固不化,我很可能会气死在那里。虽然我也很想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但有些事情,无法用景色来弥补。

关于初中读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2

看完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很有感触。这本书主要讲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去了撒哈拉大沙漠,他们在撒哈拉租了一个房子,在哪儿和邻居发生的;和撒哈拉威人发生的;和沙漠军团发生的;三毛和荷西发生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三毛的文笔很幽默,特别是第一章,看得我哈哈大笑。三毛的描写也很细致,一个小表情,一个小动作都写上去了,这点我们要学习。

看了《撒哈拉的故事》里的故事,我也对在撒哈拉居住的人有了简单的了解。他们叫撒哈拉威,如果别人用语言伤害了她们,她们就会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

撒哈拉大沙漠很缺水,迎接他们的只是黄沙。但三毛、荷西还是要坚持,面对这么不好的生活,还留了下来。他们把自己的家装扮的很漂亮、很有情趣,别人都说他们建成了艺术宫殿。三毛和荷西在那里结了婚。也成了名人,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身上有新奇的东西,都跑来跟她借,如:红药水、刀叉、肥皂……借了也不还,不借还要骂你。撒哈拉威人有很浓的体臭,那些人几乎四年洗一次。有一次,三毛找到一个洗澡的地方,叫“泉”,结果里头臭气熏天,虽然被人热情接待,但是根本受不了,三毛还是在家里洗澡。一直这样,三毛、荷西一直住在沙漠。

这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关于初中读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3

《撒哈拉的故事》写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生活的一系列的事,因为一次看到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中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时,莫名其妙的感应到了前世的乡愁,于是便去了撒哈拉生活,而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的跟了去,他们也在沙漠中结了婚。于是,撒哈拉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趁着这个寒假的时间,我阅读了这本《撒哈拉的故事》。书中写了一系列的以撒哈拉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当然是《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和《白手成家》。这几篇写的是三毛初到沙漠以及与荷西结婚的故事。

《白手成家》写了三毛与荷西初到沙漠,来到沙漠,他们得有个新家,荷西租了所房子,于是他们就开始布置新家了。在沙漠里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尤其是淡水特别稀缺,可三毛并没有抱怨沙漠,她只是认为在适应沙漠生活遇到一些挫折罢了。她用一些简单的工艺品,一些木板做的家具,装饰出一个沙漠中最美丽的家。荷西去上班,为他们的生活赚钱,为了赚钱,他日以继夜的工作,常常不能回家。为了家,为了生活,谁不是这样呢?即使在现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的生活也并非那么容易,可相比在沙漠中那样艰苦的生活,我们也应该感到庆幸自己可以生活在这个年代。

在沙漠中也不是非常枯燥的,如三毛与荷西结婚后有了一个月的假期,还有许多的补贴,让他们在一段艰苦的生活后获得一次蜜月。这一次他们好好的游玩了一次撒哈拉沙漠,并且深深的爱上这片荒凉的没有花朵的土地。他们的生活既使在艰苦,荷西也坚决不用三毛父亲给三毛的钱,并想把钱留着给三毛的父亲母亲养老,还想以后把他们接来,即便他们有多想来。在这可以看到荷西的孝心,荷西是一个很独立的人,因为三毛的父亲留了一笔钱给三毛,所以三毛想荷西不要那么辛苦的工作,多次想用那笔钱,可荷西却坚决不肯,节俭让他们渐渐适应了沙漠的生活。

说起他们两人结婚,这个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啊。《结婚记》把这一经过写下来了。荷西一直期盼着结婚,可把所有的文件弄好,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直性子的三毛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些填表格办手续了,荷西也很着急,可为了结婚,这些手续必须得办,他们只好耐心等待这三个月。时间很快过去,他们终于可以结婚了。他们的婚礼十分简单,他们没有穿华丽的礼服,荷西穿的是一件深蓝的衬衫,三毛穿的是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连去法院也是走路去的,荷西也开玩笑的对三毛说:“你也许是第一个走路结婚的新娘。”到了法院,看到法院的人都穿正装,这让三毛很不自在。三毛不喜欢弄得那么正式,对于结婚也是这样,她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对于不喜欢的事,不会假惺惺的迎合,会大胆的表现自己。现代人最缺少的就是这一品质,活的是那么的虚伪。

其实生活需要的就是这样简简单单,不需要华丽的烘托,朴素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快快乐乐,平平淡淡的过日子不也比富丽堂皇的生活要好吗?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是留给自己经营与享受的,有追求不是一件坏事,可过分奢侈便成了浪费。

荷西与三毛的爱情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反而在平淡中过得精彩。婚后的生活也是简单、朴素,在简单的做菜吃饭中也有许多乐趣,三毛做的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荷西因为不知道粉丝是什么,三毛便跟他开玩笑,说这是“春天里下的第一场雨,在高山里冻成的”荷西也没有那么笨,不相信,可他还是开心地吃着。简简单单的吃粉丝中流露着两人的爱意,生活就是如此简单。除了米粉,三毛还做了许多东西,中国东西快吃完了,还做西菜,这让荷西很意外,又高兴。三毛做的菜,把荷西的大老板也吸引来了。

荷西与三毛的婚后生活就是那么简单,按三毛的话说,就是“夫妇生活总是在吃饭,其他时间便是去忙着赚吃饭的钱,实在没多大的意思”。其实平淡的生活照样可以过的很精彩,荷西与三毛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初到沙漠的白手成家,到在沙漠中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中间虽然有一些坎坷,可生活就是如此,不经历一些坎坷,怎么会有幸福。其实幸福也是很简单,两人相互爱着对方,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有时偶尔吵吵闹闹,就这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简简单单的过一辈子,这也是每个人想要的生活。可命运就是这么不公平,三毛的人生就是那么的坎坷。

读了三毛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这么一个真实平凡的女子,不带一丝的虚假,在作品中展现了她自己,可她坎坷的人生实在令人心痛。1943年3月26日三毛生于重庆,5岁随父母入台湾,13岁切腹自杀被救;29岁与一德裔男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身亡。31岁与荷西在沙漠结婚,36岁丈夫海底捕鱼意外丧生;1991年,48岁饱经沧桑的她以丝袜绕颈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流浪,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终于她遇到了荷西,一个深爱着她的人,一个愿意陪着流浪天涯的人,可上帝却把他带走了。在撒哈拉,三毛与荷西渡过了一段简单、朴素的生活,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么的平凡,没有什么海誓山盟,还没好好的体验生活便永远的分离了,对于荷西的离开,三毛只有无尽的伤痛,剩下的也只撒哈拉沙漠中的回忆了。

三毛与荷西的爱藏于他们得生活当中。撒哈拉沙漠,这片荒凉的土地,三毛把她的思恋与乡愁都寄托在这片荒原,热爱着这片荒漠。三毛,就是这么一个勇敢、潇洒、真性情的人。她对荷西的思念最终凝成一句话。

她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关于初中读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4

暑假里我第一次打开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是已故当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描写了她与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时间中所见、所闻、所感。

二月初,荷西与三毛一同来到了撒哈拉沙漠边的一个小镇,但是住的地方离镇中心很远。三毛和荷西勉强地制作家具、粉刷墙壁,然后再别出心裁地布置住所。原来简陋不堪的房子,竟然变成了沙漠中最美的一间房子。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是宽容的,善良的。邻居不停地向她借东西,而她总是来者不拒地给予。《悬壶济世》中写到,很多穷苦人没有见到药,于是三毛把红药水之类的小药品全部送给了他们。邻居们有一些小事,她都愿意帮忙,即使有困难,她也在所不辞,所以她的人缘很好,这使她在沙漠中结交了很多朋友。三毛在书中说:“长久的沙漠生活,使人学到一点,任何一点点生活上的享受,都可以使心灵得到满足。”我想这句话是一种精神动力吧!让他们在谁都不愿意到的地方,很好地生活下来,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你看,在《沙漠中的饭店》里,写到了荷西第一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春雨;第二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尼龙线;在吃饼酪时,他把小碎肉说成鲨鱼翅膀;把三毛的牛肉干当成顺喉药;还把寿司中的海苔比喻成复写纸。荷西对许多食物的“无知”总是会逗得三毛哈哈大笑。

不过,他们的生活有时也是很艰难的。在《荒山之夜》里提到,三毛和荷西到撒哈拉沙漠里找化石,在离小镇一百多公理的地方,几小时之内,温度降到零度,荷西掉入了泥沼,在挣扎了一个多小时,快冻僵了的时候,三毛终于把他救了上来。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是《沙漠观浴记》了,顾名思义,就是写沙漠中的人怎么洗澡的。文中介绍到:沙漠中的人们洗澡时,首先脱衣服,再拎一个空水桶到一个小房间内打水,把从从头浇下来。如果冷的话,可以进入一个温度很高的房间,在这里,用石头在身体上刮,不用肥皂,不用水,只有到最后,身体全刮完了,才用水把身上的脏东西冲一下。沙漠中,人们总是四五年才洗一次澡,所以洗澡时总是在浴室里待半天。这种洗澡方法是我从未见过的,感觉很新奇很有趣。但是我不想尝试,那是因为沙漠中没有水才这样洗呀!

三毛说过:“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与其长时间碌碌无为,不如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到这个世界痛痛快快走一回。

关于初中读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5

进撒哈拉的大沙漠,一起感受三毛书写的沙漠情怀。

三毛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在沙漠生活的岁月里,她一直努力的生活着,不肯忘记自己的写作初心,无数的日夜里,仰望星空,三毛钟情的,始终是绚烂书海中的诗情画意。

当我拿起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时,内心就泛起了涟漪,我很想知道一个女子是如何在沙漠生存的。也许是前世今生的召唤,也许是为了寻找遗留的一缕孤魂,三毛,终于来到了这里。

撒哈拉的生活是艰苦的,三毛与丈夫荷西生活的甚至有些拮据,所幸,夫妻两人同心,生活还算美满。两人爱好有所不同,丈夫荷西喜欢潜水,三毛喜欢写作,所以三毛就写了这么一本书,记录下了自己的故事。

同时,吸引我的还有三毛在撒哈拉的奇闻异事,撒哈拉的人们生活落后,思想也十分愚昧,就连当地的习俗也有些令人发指,三毛显得与这里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三毛从未放弃与这里的人沟通,因为三毛为人亲厚,懂得东西又多,又乐于助人,所幸深得当地居民爱戴。

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 第3篇

穹顶一度是西方建筑中最显赫的符号, 即便是在东西方艺术中, 圆顶建筑也一直是最受人景仰的, 其天花板也很容易使人产生仿佛置身于天堂的神圣感。据说, 波斯建筑物中的圆顶便是人类的灵魂飞向天堂的象征。因此, 艺术家们常常以油画或马赛克的形式来把圆顶建筑美化成朦胧的天堂景象。

本书提到的“圆顶”, 皮卜主持建造的圣玛丽亚百花大教堂穹顶, 无论是高度、跨度和设计精美程度都创造了当时之最, 构造首开圆顶之先河, 其在工程结构上取得的成就, 甚至对后来的科学, 包括天文学和航海都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在这本书里, 作者选取了“圆顶”这样一个片段, 在被称作十五世纪最文明的城市——佛罗伦萨, 为我们描绘出文艺复兴的开端, 建筑师这个行业萌芽的年代, 那些天才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奇迹。

翻开书, 时光回溯到了十五世纪, 仿佛身临佛罗伦萨, 亲眼目睹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圆顶如何砌成, 那三万七千吨石材又如何在缺少鹰架和电动吊车的情况下, 被安置在约54米的高空中。圆顶的母体, 书中提到的圣玛利亚百花大教堂, 修建历时一个半世纪, 期间经历的难题数不胜数, 战败的挫折、瘟疫的恐慌、建筑师本人所经受的质疑与攻讦, 甚至还因为政治斗争锒铛入狱了一周。更不用说工程本身的难度——那个前无古人的大圆顶所带来的材料、运输、安装等等一系列无法想象的麻烦。当它最终横空出世的时候, 投在地面上的优雅阴影“让整个佛罗伦萨都笼罩其中”。

尤其是, 在那个神权主宰的时代, 这座圆顶并不是依靠上帝或天使的伟力建成, 而是由历经战乱和瘟疫, 对自然科学的了解仍然十分狭隘的人类一手建造起来的——只这一点, 它便不负其传奇的盛名。

建筑师皮卜在圆顶最终建成的一个月后猝然辞世, 差一点就没能见到这项最终完成的盛大仪式。死后的皮卜被安葬在他为之浇灌了大半生心血的圆顶下面, 上千名佛罗伦萨的市民参加了葬礼并为之悲痛哀悼。在皮卜之前, 还从未有任何一位欧洲的建筑师或工程师能够获此殊荣。

500年后的1972年, 皮卜的遗骸出土, 尸骨已经化为一片飞灰, 与那座依然耸立不倒的大拱顶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天气好的时候, 连远在西边24公里的匹斯托亚都可以看到大教堂圆顶的轮廓。15世纪时, 斯托匹亚人曾将一条街的名字改为“远望街”, 也就是说, 这座由砖石和大理石造就的圆顶早已不仅是一项结构工程学上的壮举, 更是一道绝妙的奇景, 是在一夜之间由上帝在亚诺河谷一手造就的——如同佛罗伦萨人相信圣安罗亚教堂修道院内的湿壁画是天使的杰作一样。的确, 这座美轮美奂的圆顶, 无论是远看或近观, 都能给人带来非同寻常的感受。如今, 这座如小山般雄浑的圆顶依然俯视着整个佛罗伦萨, 五百年如一日。

读书“读”出来的寒假故事 第4篇

米可觉得放寒假真好,可以有时间读很多书。他的寒假口号只有六个字:“我读书,我快乐!”其实,没有谁规定米可每天的读书时间,也没有人规定他假期一定要读完几本书。用妈妈的话说就是:“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出读书兴趣。”妈妈的话真是太正确了,无数人的经历和经验都证明:强烈的读书兴趣会让人终生受益的。

整个寒假,米可每天都坚持读书。刚开始还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后来,就真的产生了兴趣。读书时,他和书里的人物一起紧张,一起放松,一起笑,一起哭。米可在总结寒假读书收获时这样写道:“这个假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读书的兴趣’ 。”

寒假接近尾声,米可把一个寒假中的读书情况整理如下:

序号 书 名 作 者 喜欢程度

1 《夏洛的网》 (美)E·B·怀特 特别喜欢

2 《绝佳拍档》 (中)商晓娜 特别喜欢

3 《要命的冷战》 (中)商晓娜 特别喜欢

4 《同桌恐惧症》 (中)商晓娜 特别喜欢

5 《男生们的秘密决定》 (中)商晓娜

特别喜欢

6 《弟子规》 (中)李毓秀 一 般

7 《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 喜 欢

8 《 漫画世界》 5本 特别喜欢

9 《大自然探索》 5本 特别喜欢

好家伙,一共是17本书!米可自己也没想到,一个寒假,竟然读了这么多书。

聪明的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了,在米可的这份书单中,作家商晓娜的名字出现了多次,还标明了“特别喜欢”。是的,米可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读商晓娜写的书了,比如《一年级的小蜜瓜》。米可觉得,书中的人物就像自己身边的小伙伴,有优点,也有许多缺点。他们的故事,简直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真是太神奇了!米可哪能不喜欢呢?特别是在《新少年》上,他也读到了商晓娜的一些作品,米可就更感到亲切了。在书中,他看到了商晓娜的照片,“很年轻的样子嘛!”于是,他在心中就称商晓娜为“晓娜姐姐”了。

但是,别急,米可也读出了困惑,心里很不舒服。那是在读《闹别扭的星期一》的时候,当读到《惹麻烦的高跟鞋》一章时,米可发现了一个问题:书中人物马一左的脚扭伤了,在家休息。书中写道:“马太太踩上高跟鞋,反锁了门就出去了。”谁都知道,门在外面反锁了,里面的人是无法打开门的。但接下来后面又写了,“大猴老师按照马一右提供的地址来到他们家,顺顺当当就把马一左接到了学校。”米可的困惑是:马一左不能在里面打开门,大猴老师就更不可能顺顺当当在外面把门打开了……这讲不通啊!看到米可那难受样,妈妈就鼓励他给“作家姐姐”写信。于是,米可大着胆子给商晓娜写了封信。你猜怎么样?米可很快就收到了商晓娜的回信:

“很高兴看到你的信,你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也说明你看书很仔细,应该是‘妈妈锁上门’,可是现在却多了一个‘反’字,意思就不一样了。我和出版社的编辑在修改和通篇阅读的时候,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很感谢你提出来,我们会在再版的时候做出修改。同时也欢迎你保持这种认真阅读、求真求是的态度,多给我和出版社提出宝贵意见。祝你寒假快乐!”

哈哈,这对米可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米可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谁能想到呢,不久后的一天,米可竟然见到了这位作家姐姐。

那是元宵节过后的一天,商晓娜应邀参加出版社在当地举办的书展活动,她提出想见见小读者米可。听到这个消息,米可兴奋得一夜都没睡好。米可记下了这次会面:

“昨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商晓娜姐姐了。我特别兴奋,特别激动。她比照片上,比我想象中更亲切,更漂亮。我把自己拥有的她著的书都带去了。她不厌其烦地在每一本上签了名,还和我照了很多照片,她说看看是否能放到书中去。晓娜姐姐说我有点害羞,鼓励我要大方些。她说我读书很认真,以后要继续坚持。临走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亲切的拥抱呢。”

对这次会面,商晓娜也高兴地做了记录:“话说25日晚上,快到十点钟的时候,我参加完活动回到酒店的房间里,然后怎么样了呢?米可小朋友在他爸爸和妈妈的陪同下,专程来看我啦!而且还带了礼物——他特意为我挑选的漂亮发饰。米可见到我的时候,很腼腆很腼腆,要不是有爸爸和妈妈的鼓励,他都不好意思跟我说话了。不过,我对米可倒是知道一些的——他读过我的《绝佳拍档》系列书,读过《一年级的小蜜瓜》等。他还有一整套我写的《我们班的博客》。在这里还要透露一个关于米可的消息哦,他读书非常认真,还帮晓娜姐姐挑过两个错误,厉害厉害!”

后来,米可写的读后感以及他和晓娜姐姐的合影,都被收进了新出版的书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他和晓娜姐姐也成了好朋友。这个在寒假读书中“读”出来的故事,深深印在了米可的记忆中,时刻激励他好好读书。

在即将开始的这个寒假,米可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还要更加认真地读书,还要帮晓娜姐姐再挑出一两个错误。(城 子)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5篇

这一篇主要记录了三毛多次从家去公司接送荷西的一路见闻,多以助人为乐的故事为主。后面夹杂着妓女欢乐的谈笑。

《沙漠中的饭店》

看了故事之后我才明白三毛并没有在沙漠中开饭店,只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在沙漠里给西班牙丈夫、西班牙朋友做中国菜的故事。做饭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经过三毛一写,粉丝变成了雨,还可以叫做尼龙绳;筷子可以称作笋;黄瓜又变成了笋,还被人赞为平生吃过的最好吃的笋;为了几块猪肉干要和丈夫藏猫猫,实在是有趣。至于三毛的脾气性格,也可以从“大老板要我做菜?不干不干,不请他,请同事工友我都乐意,请上司吃饭未免太没骨气...”略见一斑,当然这只是和丈夫打趣的玩笑话。会吃的女人才喜欢做饭,会做饭的女人更加美丽。

《结婚记》

记录了一些一个台湾女人嫁给一个西班牙男人在西班牙殖民地西撒哈拉沙漠办理结婚手续的故事。枯燥无味的手续经三毛一写变成了活灵活现的邮递员、公务员、牧师。荷西供给三毛的结婚礼物是骆驼头骨,三毛喜欢得不得了,足见荷西对妻子的理解、三毛“稀奇古怪”的癖好。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在三毛没有通知小镇上任何人的情况下,大家自发来到教堂见证他们结婚的场景,足见三毛在小镇的人脉。结婚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银钻石,而是得到大家的祝福。

《悬壶济世》

正所谓技不压身,这句话在三毛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喜欢文学的三毛还关注各种“旁门左类”,各种手工艺,因为撒哈拉威人卫生知识的缺乏,因为穆斯林宗教对女人的禁锢,因为三毛自己久病成良医的经验积累,三毛给撒哈拉威人用指甲油治过牙疼,没生过孩子的三毛一边看书一边给生过两个孩子的撒哈拉威女人接过生,救活过因营养不良而濒临死亡的撒哈拉威女人,用黄豆治好过肿块,还为拖沓着衣胞的母羊剪下衣胞。五花八门,从日常小病到疑难杂症,不但外科、内科、妇科、牙科略知一二,还充当了兽医,奇葩之极,令读者捧腹大笑。从这一章也可以看到平日三毛知识的积累,平日农夫跟她说过的偏方,她有心地记下来,关键时刻以一当百。

《娃娃新娘》

刚满十岁的撒哈拉威女孩就出嫁了,一夜之间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这一章主要记录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习,反应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

《荒山之夜》

也可以称为荒山惊魂一夜。记录了为了去远处的沙漠寻找骷髅、化石,荷西不小心陷入泥淖,三毛手足无措,后又被几个撒哈拉威地痞流氓追赶意欲猥亵的一夜,读起来不禁让读者着实为三毛捏了一把冷汗。在这章之前读者对撒哈拉威人的不懂知恩可能会一忍再忍,这一章这种愤然的情绪会一下子冲到大脑皮层,替三毛鸣不平。然而,三毛是豁达的,丝毫没有诅咒几个撒哈拉威男人的语句。凭借聪明才智躲过了坏人的追赶,三毛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气力救出了自己的丈夫。她用的方法是把汽车的零部件一个一个卸下来垫在泥淖里,例如座子、前后轮。最后,用自己的裤子围巾制成绳索把荷西拉上岸边。虽然,最后三毛衣冠不整,满身污垢,读者感受到的只是三毛的坚强与聪明以及可以为荷西付出生命的爱情,令人感动。

《沙漠观浴记》

记录了三毛观看沙漠里的撒哈拉威女人洗澡的有趣经历,有被四年没洗澡的撒哈拉威女人体臭熏得不敢喘气,有被澡堂老板娘用奇异的眼神盯着这个花四十块钱只为看看沙漠女人怎样洗澡,有她和丈夫去海边观看用水管插进身体洗内脏,有躲在大便女人的石头后面,最后被熏得实在忍不住的仓皇而逃。这一章,三毛带你观看了一场欢快而又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沙漠洗澡记。《芳邻》

这一章写得着实有趣。记录了生活拮据而又大方的三毛和富有而又抠门且歪理一大堆的撒哈拉威富人在生活中斗志斗勇的一个个小故事。住着豪华套房的女孩拖来一匹死骆驼,说是要放在三毛家狭小的冰箱里;每次吃饭都来三毛家借刀叉的孩子,在三毛送给他一副刀叉之后又来借,借口则是惊人的“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每次刮风就从天台上掉下来的山羊,被三毛戏谑地称为“飞羊落井”;送给邻居几包火柴,某一次做饭没火柴,去邻居家借,一连几家借口没了被拒之门外,好不容易借出来三根。”你这盒火柴还是上星期我给你的,我一共给你五盒,你怎么忘了?“三毛生起气来。”对啊,现在只剩一盒了,怎么能多给你。”撒哈拉威女人更不高兴了。类此种种,三毛每次都怨,生气时发誓再也不借给邻居东西,然而等下次孩子再来借东西仍旧借出去,涛声依旧。每次三毛和邻居据理力争的时候,撒哈拉威人的一句“你伤害了我的骄傲”真是让读者哭笑不得,大跌眼镜。

《素人渔夫》

这一章主要记录了三毛和丈夫荷西去海边捕鱼的有趣经历,后来为了赚钱拿去卖,最后又以十二倍的价格吃回自己卖给饭店的所捕之鱼。读着这一章,三毛和荷西在海边捕鱼的场景仿佛浮现在读者面前,末了,不禁感慨道有顽妻如此,夫复何求?

《死果》

酷爱奇技淫巧的三毛,这次终于尝到了奇技淫巧带给她的苦头,因为她在马路上捡到一个被毛里塔尼亚诅咒过的挂饰,继而带回家挂到脖子上,接连发生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人身伤害。读这一章,心里充满了惊悚的对三毛以及荷西的担心,也会萌生以后寺庙里的牌符少往自己家里带的念头,以防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附了上面。

《天梯》

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学车的痛苦而又奇幻的经历,因为撒哈拉是西班牙殖民地,三毛又是西班牙人,所以只能按照西班牙国内的规定考取驾照,虽然三毛在此之前已经大大方方地开了很长路程的车,虽然三毛大大方方地在交警身边开过去无数次,虽然三毛是开着车去驾校报的名,虽然撒哈拉的公路上空无一人,尽管如此,三毛还是要通过正规的考试才能完成拥有驾照的梦想。三毛担心自己西文不好,则通篇把一百多页的交通考试题目背了下来,在无情的丈夫“冷嘲热讽”下,通篇背了下来,而后又毛遂自荐,来到主考官那里,当面背诵了一边,尽管如此,她还是要考试。后来发现无非是一些类似于“一加一等于二”的题目,害得三毛虚惊一场。考试中的插曲是旁边的监狱,服刑人员的起哄,给开得像炮弹一样快的中国女孩的加油鼓励,考试通过后三毛让荷西送给服刑人员啤酒香烟,足见三毛的善良和可亲。还有,三毛和两个交警的斗智斗勇,也会让读者捧腹大笑。

《白手成家》

记录了初到撒哈拉的三毛的荷西从一间冰凉之屋营造自己温馨小家直至成为全城最抢眼住宅高朋满座的故事,里面还夹杂了一段另一个男人悄然爱上三毛的插曲。三毛和荷西充分发挥了类似荒岛上鲁滨逊式的聪明才智,取材天地,方得自然。读着三毛荷西愉快地营造自己的小屋,添砖添瓦,让读者浮想联翩,唏嘘不已,唏嘘之后或许会产生一点对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房奴、从头到尾用合成材料装修新房的不屑与无可奈何,以及一时打起去沙漠、去海边、去高山,去哪都行就是不能呆在钢筋水泥里,就是要逃离城市的冲动。然而,冲动之后的我们还是默默拿起手机,看一下软件早已替我们计算出来的房贷,去网店搜索客厅要安装的吊灯。梦里我们从明天起劈柴喂马周游世界,梦醒是公交地铁打卡。

《哑奴》。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第6篇

可就是有这样的女子,看似平凡柔弱,但却有孤身一人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对此我除了钦佩与羡慕,再也找不到任何形容词来表达内心的震撼。三毛,就是这样拥有独特魅力的女性。《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里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几乎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独自一人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种种奇遇引发了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洋溢着一种浪漫、浓郁的异国情调。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沙漠多有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刚开头三毛便向我们介绍了沙漠中饭店。一开始我还觉得稀奇,沙漠中也能开饭店?原来这“饭店”是三毛的家。在那里,我们可以从她的口中知道,粉丝叫做雨,小黄瓜可以当竹笋,猪肉干还能做中药。我们都能被她的奇思妙想折服,但这也是她在沙漠中生活的情趣。别说她是在胡说八道,要清楚,在这单调的沙漠生活中,只有不时为自己和家人制造情趣,才能够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无疑的是,三毛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她懂得利用平常的东西去创造不寻常的惊喜。有多少人会愿意去当素人渔夫呢?又有多少人会把几个石雕当宝贝呢?又有多少人愿意在家里开个免费的女子学校呢?又有多少人会把棺材外箱做成家具呢?也只有三毛和荷西这对活宝夫妇吧。谁说沙漠的生活就一定的枯燥乏味的呢?三毛与邻居变得羊之间的战争不是同并快乐着吗?与姑卡的友谊不是让人哭笑不得吗?与邻居家之间的给予不是让人感动吗?她与荷西的婚礼上不是上演着一幕幕滑稽的闹剧吗?如此乐观开朗的三毛让我明白,苦闷的不是生活,是那些不懂得生活的人。环境只是生活的客观因素,关键的还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故事的结局是喜是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枯木也能逢春,只是要看有没有迎春的盼望了。

生活有喜有悲,在感受着三毛快乐的沙漠生活之外,我们不能忽视的还有那一片异域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娃娃新娘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宗教信仰也有如此残酷的一面。残酷的婚礼,是在可笑的风俗幌子下愚昧的人们孕育出来的可笑的畸形的产物。用暴力去夺走一个才十岁的小女孩的贞节在他们眼中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在那里,女性是如此的卑微,默默地忍受着与多个女人共享自己的丈夫,更令人心寒的是,她们竞因为医院的医生是男的而拒绝去医院,她们更是对正忍受着痛苦在生产的女人视而不见,认为那是不吉利的,幸好在三毛和荷西的热心下送她去医院并生下了一个小男孩。

他们的愚昧,用三毛的话来讲,“对沙哈拉威人来说,迈向文明唯一的象征就是自己驾驶的汽车里,至于人臭不臭,这是无关紧要的”然而面对这样愚昧的人们,三毛给予的却是热心的帮助,她虽然不能接受他们的风俗习惯,但从没有看不起他们,即使他们提出啼笑皆非的要求,她也尽可能一一去满足。她用自己的小聪明为他们治病,教妇女们知识,为母羊脱去衣胞,她在用自己的能力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她的生活也因此充满了光彩。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是不存在等级的,不要因为我们是所谓的文明人,就可以去鄙视那些生活在远离文明国度的人们。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三毛对当地居民的尊重。也许他们之间会有小小的摩擦,但三毛总能用她独特的方式去化解。在那遥远的沙漠里,我们时常会听到三毛的大吼大叫,但正因如此,她和邻居的生活才会如此有趣。

每个人不可能终生都孤身一人在奋斗,总会有一个人默默地陪伴着我们。三毛幸运地拥有荷西。在三毛不顾一切地去沙漠时,朋友都对此不解,但只有荷西默默地收拾着行李,在沙漠中找到了工作,在那里与三毛开始爱的旅途。最令我感动的是,当三毛一再强调婚后的她还是“我行我素”时,荷西对她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接受爱人部位自己改变呢?女孩子总是哭哭啼啼地说那还不能为她改变,但却没有想过,如果他变了那还是原来的他吗?

荷西与三毛的爱情并没有轰轰烈烈,但平凡得伟大。荷西默默地追随,只为实现三毛心中的梦想。对三毛,他矢志不渝,即使她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女孩,但也愿意随她在沙漠里受苦,这个倔强的女孩注定要跟这个人一辈子过下去。这平淡的幸福意味着不离不弃。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荒山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面对不怀好意的几个撒哈拉威人,镇定地逃脱了危险。她没有离去,而是想办法拼尽所有的力量营救她心爱的丈夫。

在三毛受到死果的诅咒是,荷西一直默默地守护者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仍记得在三毛刚搬来沙漠时,荷西毅然地把三毛父亲送来的钱存进银行,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三毛的幸福,即使他每天奔来复去,即使半夜回到家,第二天清早又要赶去工作,他累得让三毛心疼,但在那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中包含着他对三毛浓浓的思念。看着他们一直用自己的汗水去布置家的温馨画面,我心中有一种不知如何形容的暖暖的感觉,也许真正的爱情就是像他们那样简单而幸福。

三毛和荷西,沙漠之间的一点一滴就在她那闲适的文笔下呈现出来。它的文笔闲适而随意,像泼墨画似的,一点一朵墨花盛开,没有勾勒它的边幅。她毫无目的的诉说着生活的琐事,连惊天动地的爱情里面,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没有生僻的词汇,没有冗杂华丽的铺述,没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场面,甚至连贯穿故事的主线都乱糟糟的。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像乌鸦叫似的,她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可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了,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上一篇:以往宁夏公务员考试面试题下一篇:关于6年级作文有你真好45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