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运动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论文

2024-05-26

幼儿的运动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论文(精选6篇)

幼儿的运动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论文 第1篇

幼儿的运动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论文

一、关于身体运动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越大,运动形式则越简单,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愈低这不但是加贺秀夫(1968年)、Singer.R.N. (1970年)等人的研究结果所证明,而且针对幼儿的其他研究也证实: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年龄越小,则关联的程度就会越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心理的发展就会与身体和运动的发展渐行渐远,其间的关系则逐渐变得式微,当然,还是保持着积极的关联性。

(一)身体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身体健康,特别是正常健康的器官系统和神经系统,比如健全的中枢神经和心肺系统以及各种感觉器官的健全,是幼儿的智力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幼儿的身体健康,离不开积极适当的运动锻炼,特别是对心脏和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使心脏的功能得以提高、血液循环得以加速,大脑的供氧状况得到改善,等等,最终的功效是使神经大脑系统的效率改善,提高智力。

(二)关于身体运动与大脑发育状况的关系

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是最高司令部,其中枢神经与延伸到身体各个部位器官、肌肉的神经末梢是相连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都是由大脑的指令通过神经来支配肌肉的活动实现的;与此同时,各部位及末梢肌肉的活动,也通过神经线反过来反馈给大脑和刺激中枢神经,以达到相互协调与促进的目的作为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其活动都具有两种功能:1,促进肌肉组织功能的发达;2,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达完善。大量的研究试验证明,若幼儿经常动手活动,能使大脑皮层上的许多区域得到有效地的刺激和开发,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研究实验还证明,多让幼儿做爬行活动,也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和协调运动发展。

(三)关于幼儿的身体运动与智力活动的关系

身体、运动与智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高的相关性,在幼儿身上可以得到明显的印证,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身体运动与智力还在一体尚未分化,区分不明显年龄越大,其分化程度就越大,这也是提倡让婴幼儿多运动的原因,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还开发了智力身体运动和智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会渐渐由一体化开始分化幼儿在两至三岁的阶段,其身体的动作与智力的联系仍然比较密切。

二、关于身体运动对幼儿个性形成的关系

(一)幼儿阶段自我概念的形成始于身体活动能力的影响

在婴幼儿身上更多体现出的是作为“动物性”的一面.也就是本能性“自我”的萌芽期就是发轫于幼儿期,此时,个性开始形成,教育和生长的环境这是显得尤为重要,其经验体验和外界对其的评价及态度,都会对其思维和神经产生刺激,也将影响其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概念和认知,也将引导着其今后个性的形成幼儿在身体运动的参与过程中,其情绪体验一般会有比较激烈,当独立的完成某个动作或事情时,就会有成功的喜悦心情,自信心也会随之得到增强,久而久之,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慢慢养成。

(二)关于运动能力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曾经有日本专家就《幼儿的性格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其研究步骤为:1、选择一群幼儿进行有关性格方面的测试;2、依据不同性格分成5个小组;3、每个小组分别进行5种运动能力的测验;4、然后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幼儿的平衡性与柔软性,除了能力很低的极个别幼儿外,大都差别不大,同性格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但是,幼儿表现出的的肌耐力、爆发力和协调性等却与性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精神方面的持久性与性格的关系也很密切,因为持久性需要意志的伴随。

此外,有研究表明,运动能力的强弱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也较密切比如,从容自信与平衡能力就有关系;有些幼儿虽然反应较迟钝,但意志力很强,这样的孩子一般来说做任何事情都能坚持到底这样的孩子虽然对于爆发力、敏捷性的动作表现较弱,但对于平衡及需耐力的运动往往表现出色:那些性格明朗、判断力较强、做事果断的孩子,往往就是喜欢运动的幼儿。

作为幼儿老师,肩负的责任很重,需要充分认识到幼儿行为和个性及运动发展之间的关系,设计选择不同类型的身体运动,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孩子健康的人生夯实基础。

(三)关于如何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问题

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幼儿来说,运动都能使人愉快、开朗、振奋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更具活泼好动的特点,喜动不喜静研究表明,恰当的运动量能起到刺激幼儿中枢神经,让其愉悦的心理体验;此外,运动还能转移幼儿的负面注意力,使其的不良情绪减少和得到发泄;还能帮助幼儿释放体内过剩的精力和消耗多余的能量,并且让其表现阳光和充满自信。

总之,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养成,与身体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无论是幼儿老师还是幼儿家长,必须重视幼儿的身体运动或活动,并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实施适合幼儿特点的运动,达到幼儿身体与心智性格的协调发展。

幼儿的运动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论文 第2篇

摘要:在任何的体育赛事中,运动员的心理活动都具有影响赛事成绩的作用,田径运动员同样如此。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必要性,不仅在于能够消除赛事前的心理障碍,还能挖掘运动员的成绩潜能。在心理训练中,采取良好的方法是心理因素得以快速缓解的必要条件。本文以运动员训练为始,通过心理训练对田径运动员的影响分析,对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田径运动;运动员;心理训练

越来越多的体育实验与体育科研证明,运动员在参加田径运动比赛过程中,技术、战术之外,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而且在竞赛紧张的氛围下,心理还需要承受强大的压力,因此运动员如何在竞赛过程中形成最好的参赛状态,需要技术、战术、体能、心理的综合协调。这种与日常生活中压力相异的心理能量消耗,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阶段性和专属性。这种具有独特性的心理作用,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下磨练,才能成就比赛时刻的强大信心。因此,田径运动员心理训练具有必要性,也具有专属性的训练方式。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在田径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必然会对运动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课程”。

一、运动员心理训练概述

运动员因为个体的不同,心理特点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运动员,也会因赛事层次、场地环境、参与对手、自身准备情况、自我调节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运动员心理训练内容的设定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相应的设定。但是,教练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中不可能模拟所有的赛事坏境等来进行体育训练,这就要求教练通过其他训练内容的设定来锻炼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在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心理控制,一种是安定型,另一种则是爆发型。安定型顾名思义,是心理活动波动较小,控制力较强,赛事成绩波动较小的人群; 爆发型则受环境影响较大,时而能够充分协调身体机能,时而协调性较差,赛事成绩波动相对较大,但是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爆发型一般具有冲刺较高成绩的可能。在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倾向上,与心理活动具体有一定差别,也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活动内向型,其二是活动外向型; 主要表现为内向型多关注自己,外部的影响也多反射到内心中,外向型则是外部环境的调动者,具有较强的影响能力。

二、心理训练对田径运动员的影响

( 一)影响运动员发挥的因素。田径运动员成绩的创造,受比赛过程中各方因素影响,抛开自身以外的客观因素而言,主要受技能、体能、战术、心理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技能、战术是教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的竞赛方法指导,体能是自身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而心理,则是控制技能、战术、体能的最主要因素。不论任何运动员,心理因素控制的好坏,决定了技能、体能、战术的协调程度,也就决定了最终的比赛成绩。因此,心理因素的控制,是比赛成绩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

( 二)影响运动员态度的因素。任何人的心理活动都会影响自身的态度表现,运动员也无一例外,同时,任何人都具有相应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广泛性决定了心理活动的波动性和丰富性。运动员在训练场上与竞赛场上的心理活动较大的差距,心理活动在积极状态的情况下,比赛成绩一般相较于心理活动消极取得的成绩要好一些,而一般老运动员心理素质更为过硬,训练场与赛场差异较小,新运动员因为赛事较少、磨练较少、心理波动较大,对最终成绩的取得也影响较大,这也是新运动员比赛成绩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所在。

( 三)心理因素影响的身心反应。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正反两个方面,正向的心理因素影响会让运动员在生活、比赛、工作当中充满信心,能够以强大的内心世界包容所遇到的各类环境,而反向的心理因素又称为心理障碍,不仅会让一个职业运动员丧失优异的比赛成绩,在生活当中由于存在一定的心理阴影,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存在影响。比如,消极的心理因素下的生活,身体素质的整体机能能力和技术水准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使比赛技术和战术失去效果。同时,过度的消极心理,还会导致身体器官,尤其是肌肉的紧张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因此,运动员有必要通过心理训练来提升心理因素的内在稳定性。

三、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

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整体较多,但是效果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个别心理训练两大类。两种训练类型交错穿插,互相影响,具有较多的共同点。

( 一)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是运动员较常用的训练方法之一,不论心理还是体能等,都会经常使用。因此,模拟训练是对心理活动进行训练的重要方式。在模拟训练中,细分开来主要分为语言描述模拟和场地实景训练两种。语言描述训练是通过教练等其他人对“赛事”情况进行讲解,通过对赛事的描述让运动员“深入实景”进行心态调整、锻炼和练习,比如: 通过语言描述预赛和决赛不同的实景,让运动员通过心理主观调节为相应的心理应对,达到习惯性的心理影响调整。语言描述训练中,也可以借助图片、哨声等体育器械。场地实景模拟需要较大的场地,通过场地的布置、人员匹配等环境的拟造,达到比赛现场场景的影响,通过场地实景的模拟训练,让运动员通过场地的影响来调节不同的心理活动,以达到心理训练效果。

( 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也可以称为自我暗示,是用一定自我暗示进行肌肉、心理等放松的方法。同时,自我心理暗示也是精神转移法的本质,通过注意力的转移调整,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放松,也可以通过自我暗示增强信心,调整赛事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或者通过暗示进行赛事失败阴影等的心理修复,因此,放松训练与自我暗示通常同时进行,是运动员调节心理最便捷的训练方式之一。放松训练,是有意识地在暗示、想象、转移中进行自律训练,以达到提高赛事技能、增强信心的目的。

( 三)念动训练。念动训练又称回忆性训练,主要是运动员在日常的赛场当中通过切身参与,形成训练的印象,随后通过不同时期的回想与回忆,将已经训练过的或者赛事实际经过的技术动作进行再现,然后通过动作的不断重复和不断修正,让以后的技术动作等更加标准。在念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运用视觉再现集中精力回忆,形成视觉、动觉相结合的场景回现,以达到巩固和改进技术动作及心理活动的目的。通常,念动训练与以上放松训练和模拟训练相结合应用,效果会更加理想。

综合而言,运动员心理训练不仅有模拟训练、放松训练、念动训练,还可以通过知觉训练、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等方法,原理本质与以上三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才能让运动员积极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并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具有有利因素的心理状态,从而稳定自身的赛事成绩,更好地对自身进行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本坛。对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79 ~80

[2]代长顺,马瑞华,段胜利。 河南省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 54 ~ 56

[3]崔晓芳,于清。心理技能训练在田径 100 米运动员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18: 249 ~250

幼儿的运动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论文 第3篇

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规律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选择云南高校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作为实证调研对象, 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规律运动与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 以期更加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运动情况, 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运动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本调查随机选取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五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对象, 共发放200 份问卷, 实际收回问卷188 份, 其中男生63 名, 女生125 名, 年龄在18 ~ 23 周岁。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土家族、纳西族、哈尼族、彝族、壮族、傣族、白族、布依族、苗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 二) 测量工具及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运动行为与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采用了李克特的五级量表形式 ( “1”代表“完全不符合”, “5”代表“完全符合”) 。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分量表, 即“运动行为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 其中运动行为量表包括规律运动的态度、行为控制知觉、规律运动的意向、运动的社会规范四个维度, 而心理健康量表包括躯体化、自尊、抑郁、目标感、孤独感、睡眠、焦虑、疲劳、孤迫等九个维度。

采用SPSS18.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少数民族大学的运动行为与心理健康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以深入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运动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结果

(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整体描述性统计显示 ( 见表1) ,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小值为1. 41, 最大值为3. 76, 均值M = 2. 810, 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均值得分偏低, 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太理想。从心理健康的具体维度来看, 疲劳的均值得分最高 ( M = 3. 1826) , 而目标感的均值得分最低 ( M = 2. 5319) , 其他维度的均值得分由高至低分别为自尊、抑郁、睡眠、躯体化、焦虑、孤迫和孤独感。

( 二) 运动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索运动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对此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见表2) , 99% 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明运动行为对心理健康有影响。此外, 在不同的运动行为情形下, 心理健康状况是有差异的 ( F = 6. 277, P = 0. 002) , 表现为目前有规律运动行为的心理健康得分最低 ( M = 2. 7669) , 从未规律运动的心理健康得分最高 ( M = 2. 9801) , 说明目前有规律运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而规律运动经验越少的, 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注: * p0. 05; **p0. 01; ***p0. 001。

( 三) 运动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通过对运动规律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运动规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性, 而心理健康与其因子躯体化、自尊、目标感、孤独感、睡眠、焦虑、疲劳、孤迫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 见表3) 。同时, 运动规律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中的目标感、孤独感、焦虑呈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性的规律运动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显著的影响。

( 四) 运动规律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以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为因变量, 以性别、年龄、专业、民族、教育水平、家庭背景等社会人口因素为第一组变量, 以运动规律为第二组变量, 采取分层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4 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第一组变量可以解释16% 的心理健康的方差变化。其中, 专业 ( β = 0. 153, p0. 05)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在控制了第一组的社会人口变量后, 运动规律可以解释22% 的心理健康变化, 即总预测力由16% 显著地增加到38% 。运动规律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状况 ( β = 0. 225, p0.01) , 即运动规律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更有影响。由此可见, 专业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运动规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注: * p0. 05; **p0. 01; ***p0. 001。

注: * p0. 05; **p0. 01; ***p0. 001。

三、讨论与分析

(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规律的特点。在借鉴了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研究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划分为九个维度, 即躯体化、自尊、抑郁、目标感、孤独感、睡眠、焦虑、疲劳和孤迫。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 自尊心的强弱对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本研究将自尊单独列为心理健康的一个层次进行调查。从研究结果来看,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 所学的专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为明显。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其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即不同的专业在学业方面会带来不同的压力, 并且由于所学专业与毕业后所找工作类型有很大关联, 所以, 针对自己的专业毕业后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如何给自己定位等给很多学生带来心理困扰, 表现为“自我期望过高、缺乏选择主动性、竞争意识、抗挫折心理较弱等”[1]。除了专业, 研究结果还表明, 疲劳感, 睡眠不足会对心情产生影响, 降低幸福感, 进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运动规律上, 将运动规律分为四个方面, 即规律运动的态度、行为控制知觉、规律运动的意向、运动的社会规范。研究发现,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有规律运动、参与规律运动的经验对其健康保持, 生活幸福有着重要的作用。保持规律运动的学生, 除了身体健康外, 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自信心, 缓解学习中的压力, 内心更加积极乐观。当然, 运动少的学生则更注重外在的愿望, 如经济回报、社会认同以及想象。

(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运动规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随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大, 身体状况、体育锻炼逐渐减弱,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改善越来越重要。学校与社会各界也注重将体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来看, 心理健康与运动规律间呈显著正相关, 即运动规律对心理健康存在影响, 有规律运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而没有规律运动的则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并且, 运动行为经验越丰富的,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由此可见,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不仅起到了强健体魄的作用, 同时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克服困难, 制约和调控自己行为,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振奋精神, 拥有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有研究指出, 身体运动后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 该化学物质具有类似吗啡对人体作用一样的效应, 可使人产生欣慰快感和减少疼痛。内啡肽引起的这种欣慰快感还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及其他不良情绪的程度。[2]

从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来看, 在控制社会人口学变量 ( 性别、年龄、专业、民族、教育水平、家庭背景) 的影响后, 运动规律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与上述的相关分析结果是相一致的, 即运动规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一致正相关。此外, 专业也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且在增加运动规律这一变量后, 第二步回归模型的总预测力由16% 显著地增加到38% , 从解释力的提高程度上可以看出, 运动规律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较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心理健康研究基础上, 本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因素主要有躯体化、自尊、目标感、孤独感、睡眠、焦虑、疲劳、孤迫, 且在社会人口方面受到专业的影响, 并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因此,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多与他人交往, 融入群体, 树立人生目标, 并增加自信心, 缩小个人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增强适应力。同时, 学校领导应当注重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改进, 除了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应融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并将生活教育、家庭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共同发展。

摘要: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了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运动行为和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包括躯体化、自尊、目标感、孤独感、睡眠、焦虑、疲劳、孤迫等9个维度, 并且专业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持续进行规律运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均值得分更高。研究认为, 学校方面应当注重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改进, 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 并将生活教育、家庭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共同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运动行为,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闫寒, 李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金田, 2014, 8:459

幼儿的运动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论文 第4篇

摘 要:近年来,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一直是许多人所关注的焦点。2016年7月,武汉东湖学院启航实践队在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暑期支教实践活动。此次暑期支教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目的是深入留守儿童内心,探索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极其重要,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问题。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仅仅从家庭出发,还要与学校、社会、国策等相联系,从根本解决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影响;行为影响一、留守儿童的心理

当前,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对象。留守儿童,是一个群体,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一些远门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因父母常年在外,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没有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产生心理发展的异常。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性格不如一般孩子活泼开朗,他们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只有熟悉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才会慢慢地开始跟你接触交流,也会流露出活泼可爱的一面。而在熟悉之后,当谈起父母时,孩子们的眼中都会浮起一层雾气,有时他们会低头不语,有时会忍不住透露心声。

一个九岁的小姑娘在一次音乐课上说想唱首歌,我们马上就答应了她,她开口唱了首《我会听话》。歌词中写道:我会听爷爷的话,努力学文化,我会听奶奶的话,快快长大,其实我最想听你的话,爸爸妈妈。一首不经意的歌曲不仅仅唱出了这个九岁小姑娘的心声,更唱出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心声。另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父亲逝世,母亲腿脚不便,家中还有一位年迈的奶奶和一个四岁的妹妹。因为家庭的原因,这个小女孩不太爱说话,与人交流不多,但是对妹妹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因为年纪尚小,妹妹的性格比较活泼,整日蹦蹦跳跳,嘻嘻哈哈。一次对该小女孩进行深度的交流,发现其实她内心对父亲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据她述说,她常常做梦梦见父亲,醒来后只能偷偷哭泣。

二、留守儿童的行为

留守儿童的行为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因为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的行为令人堪忧。近年来,许多犯罪的未成年人大体上是因为无家长管教,最终误入歧途。

支教时,我们发现有一名七岁小男孩其心智以及动手能力远不及其他同龄小朋友,这位七岁的小男孩竟不能完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美术课上,大部分小朋友们甚至年龄较小的孩子都能交上自己满意的作品,而这位小朋友永远只能交上一张备受蹂躏的纸;音乐课上,所有小朋友都在认真地学唱歌,而他则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始终不愿张口;作业课上,小朋友们都在努力地完成自己的作业,但是他却从来不带暑期作业到教室……根据我们的了解,这个小男孩的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家中仅有母亲照顾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都说“望子成龙”,但是母亲似乎并不是很关心儿子的教育问题,而关于孩子的作业问题,我们也曾与她交流,但孩子的母亲一笑置之。

另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也是父母在外工作,爷爷奶奶抚养三个孩子,最大的不过七岁,最小的一个才三岁。四岁小男孩虽还未上学,却已经能将自己的名字清楚地写出。作业课,他没作业,爷爷奶奶会为他准备一个本子,让他练习自己的名字以及一些简单的字。四岁的他,坐在勉强能够着桌子前,经常站着练习写字。除此以外,这位小朋友对其他的课程也是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位小朋友虽是留守儿童,但是爷爷奶奶对孩子在教育方面很严谨,远在外地的父母也经常打电话回来,时常教他一些道理。这个小朋友不仅上课认真,而且积极开朗,与一般的孩子无异。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由上述几个例子可见,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对他们的行为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普遍来看,留守儿童不及父母在家的孩子活泼,大胆,在许多动手方面也是差之甚远。其实,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农村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基本都是爷爷奶奶进行教育。而村里的教育也是非常落后的,村里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是些赋闲在家的中年男子。学校教育落后,家庭教育缺少,造成了留守儿童一些不寻常的行为,也因如此,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增高。

许多父母认为外出打工挣钱,给孩子吃好喝好的生活才对孩子最好,其实不然,当有了钱,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会发现,孩子与自己的隔阂越来越多,若是孩子误入歧途,父母将追悔莫及。当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在于家长、学校、社会,国家亦有责任。家长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照看孩子,对孩子进行教育、辅导;老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社会则应该关爱这些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国家也不应袖手旁观,完善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成长。

幼儿的运动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论文 第5篇

住宅室内设计与商店等等服务性场所不同,它不会时时进行重新的装修或改变,所以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上一定要注重时间的观念,这里的时间观念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住宅室内设计要有时代感,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变化来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要让住宅室内设计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还能够作为潮流的一个代表,给用户以“新”的感觉;其二,因为用户一直住在同一种设计的室内,时间长了难免会对当初的设计及想法感到厌烦,其实这也是用户行为心理的一种体现,所以作为设计师一定要把这种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室内设计方案当中,要让室内设计能时时给用户一种新颖感,把他们的行为心理与室内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即使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不会感觉到对设计的不满,比如说可以利用室内植物及装饰品的变化等等,让用户有一种景随物移,物随景变的新鲜感,满足他们行为心理的需求。

2.精神刺激

现代的年轻人都想寻求刺激,但这种精神刺激式的室内设计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运用,而且“刺激”也不只是代表着让情绪高涨,它还有平复心情,让人放松的一层意思,这也是迎合用户的行为心理而设计的,比如说住宅用户是浪漫的年轻人,那就可以用粉红或大红的色调来进行装饰,一则给他们以温馨与浪漫,二则给他们以开朗与奔放,但要是针对老年人而设计的话,因为他们不喜欢大起大落,设计师就可以用蓝色来作为室内设计的主色调,不会让他们受到任何心理及行为上的刺激,如果是紧张的上班族,那可以用黄色或橙色来给他们一种舒适、放松感,总之,室内的具体设计除了要达到整体上的美观以外,必须与用户的行为心理相吻合,这样的设计才更具有价值。

3.空间感觉

因为室内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现代人对住宅的要求也非常的苛刻,所以设计师一定要从用户的行为心理出发,按照他们的需求进行空间的设计,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类型来给他们不同的空间感觉,做到收放有度,科学合理,比如说,有的用户喜欢大空间,那设计师就可以用横向矩形的设计方法,再加上一些家具的布局与设计,来给用户一种开阔感,也就是说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要跟随着住宅用户的行为心理喜好而进行调整与改变,只有用户满意的室内设计,才称得上最好的设计。

幼儿的运动对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论文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心理教育;行为;塑造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3-0291-01

1引言

上一篇:沉痛悼念父亲大人悼词下一篇:云南教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