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2024-08-17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精选14篇)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第1篇

高中文言文练习习题及答案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周武王克殷(1),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2)处之?”邵公对日:“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日: “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日: “为之(3)奈何?”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注释:(1)克殷:攻下殷都。殷,商朝的都城。(2)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3)为之:对他们。之,指士众。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寡助之至( )

②亲戚畔之( )

③委而去之( )

④以其仁而有德也( )

2.翻译。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以”字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以其仁而有德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甲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原文)也体现了“得道”的思想,请你结合现实或历史,再举出一个论证“得道者多助”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极点 ②通“叛”,背叛 ③离开 ④仁爱

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②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们活下去(放一条生路),怎么样?

3.C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举例

5.“使各居其摘,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 举例“略”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第2篇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7分)

延陵季子出游①,见路有遗金②。当夏五月,有披裘③而薪者,季子吁④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瞋目拂手⑤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

(选自王充《论衡.书虚篇》)

[注释]①延陵季子出游:延陵,地名,今江苏武进。季子: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游:外出游历。②遗金:丢失的金子。③裘:皮衣。④吁:招呼,喊。⑤瞋目拂手:瞪着眼睛,拍打着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季子谢之( ) ②遂去不顾(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小题3:阅读这则短文后,你是如何评价这位“薪者”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认错,道歉。②回头。(2分)

小题2:我正当夏天五月穿着皮衣来砍柴,难道是为来拣丢失的金子?(2分)

小题3:这位打柴的人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有着做人的尊严,不肯随便听命于一个贵族,不在“上等人”面前弯腰,在他的身上,表现了人穷志不穷的人的尊严。(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谢”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当”“薪”“取”“岂”,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3:

试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第3篇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 文言文教学难度大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环境里, 学生中流传这样一首打油诗“一怕文言文, 二怕白话文, 三怕周树人, 四怕周作人”。以难度系数最高而荣登榜首,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言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现状。文言文需要精讲, 但老师总是打着这旗帜, 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 对课文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剖析。这种面面俱到的教法, 费时费力, 最容易把学生引入死胡同。这过程过于偏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课文词句的翻译, 没有把文言文当成普通的课文, 学生难以读出文言文之美来, 觉得很枯燥无味。

(二) 教学主次颠倒

有些教师容易主次颠倒, 往往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 而不落实字词知识。结果使学生上完课文只知文章大概。这种教法, 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而且即使是有创新的文言文教学, 也是名目繁杂。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满堂灌, 下面学生听得目瞪口呆的, 整堂课上学生出声的时间少得可怜。所以, 诵读的目标都没有达到, 学生何谓能整体深入感知课文大意, 何谓能是语言思维得到锻炼?

(三) 学生缺乏兴趣和热情

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普遍存在懒散的现象, 尤其是对文言文的学习, 学生特别缺乏兴趣和热情。因此, 教师需要从文言文的文化价值出发,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好处, 从而有动力去学好文言文。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思考

(一) 加强特殊句式的有效教学, 让学生想学文言文

文言文中, 不同特殊句式都有着不同的判定标准。因此, 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掌握不同句式的判定标准是关键。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行归纳不同句式的判定标准, 强化练习, 学生对各类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是会达到较高程度的。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授到特殊文言句式时, 可以先用演示文稿展示出各种含有不同类型判定词的特殊句式, 让学生仔细观察、归纳总结不同句式的特征, 进行记录。

其次, 进行小组讨论, 各小组组长汇报归纳的结果。

再次, 由教师加以总结补充并附以恰当的解释说明, 让学生最终掌握正确的句式判定标准。

最后, 教师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收集含有判定标准的特殊句式, 使学生养成收集句式的好习惯。这样, 日积月累会使学生渐渐地爱上文言文, 熟能生巧达到融会贯通。

(二) 从“文”与“言”入手, 让学生感悟文言文之美

文言文中的“文”包括了文章体式, 章法考究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把握作者言志载道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 要想掌握这些知识是要通过对“言”的学习才能做到。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特点, 只有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对“言”的学习掌握作者要言的志和要载的道。如游记一般的行文是先写景后言志, 因此可以先告诉学生它有这样的特点, 让学生在心里对文章有一定的认识, 再找出其中的关键句来让学生明白这个地方是写景和言志的过渡处, 再开始让学生自读文字明白文章写了哪些景, 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 写这些景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样的话, 学生即完成了对“言”的学习, 又掌握了“言”的深层含义。

(三) 引导学生挖掘文化价值,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文言文涵盖了古代文化的精粹, 是反映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好好利用, 尽量多拓展课文相关资料, 如写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作者思想等, 这样学生认识到的是整个古代的文化传承变迁, 也能真正认识到古代文化精华对于现代人的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曾提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可见世界顶尖人才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认可和重视。先秦诸子散文中, 有许多传统美德精神光耀千古。也可以不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之下走向成功的人。如杨振宁先生, 他曾说, 影响他最深的不是他专长的物理学, 而是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思想, 因为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他心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思想准绳, 成为他日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学生听了以后, 惊讶的同时也感叹, 原来文言文也有如此的影响力, 这无形中就增强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动力。

三、结语

悠悠古国, 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璀璨文化。很多民族文化精华都引入了中学语文教学中, 文言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 应该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让一代代学生吸收古人留下的精髓, 从而促进自己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春侠.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10) .

[2]张溪春.培养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略谈[J].学周刊, 2015 (22) .

[3]许春.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版) , 2014 (11) .

[4]朱少山.守正出新, 突破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局[J].语文知识, 2015 (8) .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第4篇

一、课改后文言文课后习题的新特点

1.题型灵活多变,涉及内容较多

新课改之前,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与限制,追求高分数是高中教学的根本目标。正是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设置基本上以考试为“标杆”,题型没有新意,题量较大,这对于全面检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成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不利的。课改后,人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到高中文言文上,题量更为适中,题型更为灵活多变,除了记忆型题型,比如背诵之外,还有许多理解型题型(课文理解、句子翻译等)以及应用型题型(搜集、整理、语言表达与交流类),使课后习题更为开放,让学生在解答课后习题的同时丰富其知识结构,构建其知识体系。

2.习题内容人性化,符合学生实际

传统的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内容强调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记忆,如对文言文中名句名段的背诵等。相对于新课改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后题设置,课改后的习题更为注重学生个人意见与个人看法的发表,时常会设置一些主观性、人性化的题目。

如:“你认为《滕王阁序》的写作方式与写作结构有什么特点?”“就《兰亭集序》的思想内容谈一谈你的体会。”如此强调文言文课后习题设置的研究性与思想性,就有效规避了课改前文言文课后习题设置内容机械僵化、考核成效不明显的弊端。

3.习题设置重应用,强调综合能力提升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新课改教育政策的基本理念,在新课改之前,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设置的答案单一化、标准化,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并不十分关注。课改后,教材有效更改了高中文言文习题设置的重点,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文言文课后习题设置的核心任务,用多样化的题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主动承担起提升学生语言感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语言分析能力的责任,并以此作为文言文课后习题设置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强化文言文课后习题的作用力。

二、文言文课后习题设置的优化

1.培养学生情感

学习文言文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更为真实地了解古代名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等,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在课后习题设置上,应突出文言文的此项功能,用更多启发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比如这样的题目:“你认为《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这两篇文章传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在当今时代还有价值吗?”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从而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2.创新题型设置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更为枯燥。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热情,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创新与改革题型设置,用多样化的题型提升文言文习题设置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表演环节、改编剧本等都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深层内涵的重要题型。

比如在讲完《荆轲刺秦王》后,教材可以设置剧本改编的习题,也就是说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与情节重新编写剧本。让学生在翻译与改编文言文的同时了解荆轲的勇敢、大义,同时也让学生收获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体悟文言文的魅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3.习题设置有针对性

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同样需要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后习题的设置也要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课后习题难度,确保文言文课后习题设置的针对性与高效性。比如低年级的课后习题设置要强调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讲求趣味性;高年级的课后习题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性、分析性、创造性的内容,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循序渐进的提高。

高中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第5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⑴天山共色 ⑵窥谷忘反

【小题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题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⑴一样 ⑵通返,返回。(2分,每字1分)

【小题2】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像飞奔的马一样。

【小题3】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意近即可)(2分)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第6篇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 )夹岸( )轩邈( )

鸢飞( )经纶( )窥谷( )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中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答案:

1.陶弘景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 2.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3. A.√

B.×C.√ D.√

(一)1.①于是就 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③原来是 ④只,只是 2.月光3.月光的轻盈荡漾 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第7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以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注:1.解褐:入仕做官。2.毁痛:衰伤过度而消瘦3.奏课:向朝廷交的赋税。4.彼:邪恶不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彦光忧瘁 瘁:劳苦,憔悴

B.母忧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 视事:治事,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 将:将要

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 )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5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分)

参考答案:

4. D (将:带领)

5. C (④和⑤不属于梁彦光的治理效果.》

6. B (梁彦光未上任青州刺史)

7. (1)彦光一到任.就揭发奸邪之人及隐藏的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震惊)。(下车发摘奸隐合的解释各l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I分)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第8篇

一、刨根究底, 大致主要有这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涉及到文言语法知识, 而这在初中文言教学中是个盲区。因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表示语法内容不作为考试内容, 导致初中老师认为不考就可以少教, 甚至不教。对文言文只要求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即可, 重点是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例如:“父利其然 (《伤仲永》) ”, 老师只要求整体把握这句话含义, 若加点字解释, “利”即“认为……有利可图”, 记住这就可以了。而为什么这样解释, 老师讳莫如深。到高中, 就必须知道这个道理:“利”此处为名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句中“宾客”本是名词, 这里也是名词意动用法, 即“把……当做宾客”。“认为……”或“把……当做……”是意动用法常见的译法。高中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语法知识的渗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是绕不开的, 它要求掌握实词, 虚词, 积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些纯理论语法知识枯燥乏味, 这对农村学校学生来说, 无疑就成了文言文学习的紧箍咒。

第二, 高中文言文教材篇幅长, 难度大。比如:同样文体的古代记叙散文, 初中教材选《曹刿论战》, 高中教材选《烛之武退秦师》, 文中涉及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 高中要比初中复杂得多。同是山水游记散文, 初中选《小石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高中选《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初中侧重赏析写景, 作者感情倾向明确。高中侧重赏析抒情, 感悟人生, 表达情感复杂, 较前者晦涩难懂得多。学生正值青春年少, 他们哪能理解时光易逝的感叹, 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感慨。即使能, 那也是很肤浅的。由此可见, 学生对高中文言文教材不够适应, 加之课时紧张, 对农村学校学生来说, 无疑就成为了文言文学习的拦路虎。

第三, 学生不适应高中考法。中考文言文阅读选材课内, 还对考试篇目作出范围指定。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课外, 为了适应高考之需, 争取“训练有素”, 老师在半期考, 期考大型考试命题时, 也按照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模式制题。这给刚进高中的学生“当头一棒”, 成绩大打折扣, 让学生学习信心大损, 就使部分学生觉得对课内文言文没有必要花功夫去学去读。或凭平时的语感, 或凭现有的知识去蒙题目, 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应付文言文阅读。这种急功近利的教与学的心态, 也就促成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望而却步, “文言文难学又没劲”成为了他们普遍的想法。当然, 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对现实生活无用, 更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背诵了。

二、面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

首先, 要补缺补漏。对高一新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 必须进行必要的语法知识补充。弄清楚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的词性特征。弄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开辟“语法之窗, ”将词性活用、特殊句式这些文言文语法知识逐一分阶段指导, 培养学生构建文言文语法知识框架。

其次, 要进行学法指导。要改变初中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学习方法。学贵有疑, 指导学生在预习、听讲、复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这样一个关于知识保持的实验:自己听的内容只能记住20%, 而在自主质疑交流过程中记住的内容高达70%。所以教师篇篇逐字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大多情况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一个孩子, 如果从未品味过学习的快乐, 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 这是他的不幸。当然教师合理的示范性串解疑难句也是必要的。授之鱼, 不如授之以渔。比如:《考试大纲》要求掌握实词120个 (其实高考试题也有超过的趋势) , 逐一记费力也没必要, 我们强调记的原则是记生不记熟。培养学生对实词含义的推断方法。例如:字形推断法, 通过对字的结构分析探求字的含义, 如禾———五谷, 贝———金钱, 皿——器具, 丝———麻绳, 月———肉等。通过形旁大致可以推断出生字字义了。例如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大量文言文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 对判断文言文词义会有很大帮助, 例如:“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爽”联系到“屡试不爽”, “爽”就是差错的意思。“始速祸焉”, “速”联系到“不速之客”, “速”就是招致的意思。“何厌之有”, “厌”字联系到“学而不厌”, “厌”就是满足的意思。此外还有语言结构推断法, 课文迁移法, 推断通假法, 代入检验法等, 这样大大降低了掌握一词多义的难度,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文”“言”并重原则。对文言文教学, 普遍认为重点讲解字词句, 学生能逐字逐句翻译就万事大吉。其实还应该学习文中蕴含的人物思想和人格魅力, 作者人生态度。体味文中情, 领悟文中道。使学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受到熏陶感染。这也为学生写作建立了一个素材库, 比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的王安石, 明月夜游赤壁豁达洒脱的苏轼, 敢于与流俗、世俗抗颜, 提出“从师”重要性的韩愈, 忍辱负重, 编纂历史巨著的司马迁, 心存浮名物欲外人在天然淡泊间的陶渊明, 这些人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还有北海牧羊, 执节不渝的苏武, 宁死也不渡江的项羽,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庄宗李存勖, ……“文”与“言”并重, 这将大大激发了农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有了这兴趣, 就进入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四, 课内积累与课外迁移并重。熟悉课文, 灵活迁移, 这也是老师们常提及的“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通过掌握文体特点, 明确写作内容, 进行课外迁移。比如:传记类文体, 开篇通常介绍主人公的名、字、号、籍贯、最初任职、家庭背景、学识、性情等, 中间部分主要是主人公的典型事件, 从中体会到人物性格、政绩、品德、才干, 结尾部分对主人公的评价。表达令人敬仰追慕之情。山水游记类散文特点, 往往在描写客观景物, 记叙游览经历, 往往包含着抒情说理成分, 表达作者对人生, 世事的感悟, 或抒发物我两忘的喜悦, 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 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总之, 将人、事、景、物、情、理融为一体。记牢传统知识也有助于课外迁移。比如乞骸骨 (告老还乡) , 下车 (官员刚到任) , 结发 (男子成年) , 春秋 (年龄) , 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启、拜、授、赏、起。表提升的:擢、拔、升、迁、除, 表降职的:左迁、逐、贬、谪、迁谪、黜。表主管的:知、典、主。

当然, 农村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教学对策也可以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本人最大的希望, 就是语文教学唯中考、高考指挥棒是从的做法该改变了, 全然不顾学生的发展程度, 宋人揠苗助长式的做法该停止了。语文教学山高路长, 任重道远,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诗云: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总之, 只要心有梦想, 肯付出, 就会有收获。

摘要: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 而文言文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和载体。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使命, 这将为他们一生的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三方面原因,四种对策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第9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主要研究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编制情况。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是语文教材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其练习设计与语文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与教育部的《新课程标准》相符和,其较为注重在教学与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能够将传统的知识陈述转变为策略指导,但其仍然存在某些不足。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中存在的不足

(一)强调人文性弱化工具

文言文的练习设计需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因此在练习设计上需要加强学生的诵读力度,使其进行知识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而实现文言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苏教版”文言文练习设计中虽然有语言内容的品味题目,但数量太少。比如,在?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如下题目: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

有人理解句中“今”的意思为“现今”的意思,有人理解为“如果、假设”的意思,你认为怎样理解较为恰当?

《廉颇蔺相如传》这一课类似于这种练习的有很多,但其他课文中却很少或者甚至没有,这样其他课文就缺少品味语言文字的练习了,这是笔者认为其练习设计中语言文字品味编纂中的不足。

(二)缺乏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练习的完成。“苏教版”中部分练习编纂得很成功,比如让学生根据《鸿门宴》课文内容编写剧本,但有具体的练习题目却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情境,这样使得题目的难度过大,与高中学生的能力不符。

(三)练习形式太过单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的体例应该多样化,但“苏教版”的练习题目多是思考、理解和表达类题目,缺少客观性,而题目的主要表现方式都是文字,缺乏图画、表格等形式,而字体形式多为简单、统一的字体和颜色,缺乏活泼生动的符号。且“苏教版”的练习题都在课后。不像人教版的教材将问题放在课文左边或者右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言文练习的内容

好的教材是教师通过教材能够明白教学内容和可用资料,学生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所以文言文练习也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在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出课标的要求,将练习程度和学生需掌握的内容进行充分说明。练习题应该做到表述简单明了,要求与目的一目了然,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培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能够做到对问题和知识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增加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是指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的具体情境。苏教版对重点文言课文都会要求学生背诵,但却缺少相应辅助教学情境的设定。比如,在要求学生背诵《赤壁赋》一文时,可以设定以下要求:在背诵时读出节奏,注意语气,注意不同虚词在表达时的不同作用,充分表现出词语和句式的感情色彩,读懂课文的文脉、意蕴等。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就可以根据以上要求对课文进行深刻体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练习形式需要多样化

虽然苏教版教材的外观以及整体风格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较多改变,但其文言文练习形式上还有所缺失。首先要增加练习的形式,确保在预习、当堂学习、课后练习阶段都有所涉及,同时还需要设计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有如下练习题: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试分析作者或喜或悲的原因,他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这个题目较为简单,答案都在课文中,因此将这个题目放在预习中,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人物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练习形式的增加上多借鉴国外教材或者国内其他优秀教材,比如利用不同的表示区分练习难度,用一群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图案表示合作型练习题等。

(四)增加内容趣味性

苏教版较为注重诵读,但语言表达缺乏趣味性,因此在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背诵活动展现为有趣的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古诗描述,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会增加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进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趣味背诵。

教师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若教材的练习题无法满足学生练习要求,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对练习题进行补充,确保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具有以下实际应用意义:其练习题型较为开放,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帮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学习习惯;苏教版的练习题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比较注重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并且能够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较强,利用性高。

参考文献:

[1]章湖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钱秋菊.苏教版必修教材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史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第10篇

史记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③乡改④正服⑤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先:做榜样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靡:倒下

C.以离寒暑之数 离:遭遇

D.德厚侔天地 侔:比得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专务以德化民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善人之治国百年 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5分)

(2)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5分)

答案:

9.B(没有,不)

10.D(D项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和/动词,结交;B项于是,就/才;C项介词,用/连词,因为)11.B

12.D(D项中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错,应为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13.(1)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判断句、产、奉、羞、何以台为,每点1分)

(2)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进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

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留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没有不死的。死是世间的常理,事物的.自然归宿,有什么值得过分悲哀呢!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护宗庙,凭着我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依靠的是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气,才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羞辱;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诏给御史: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梁,处处畅通无阻,边远地区也是一样;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以此来养育天下众生;他杜绝各种嗜好,不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不诛罚无罪之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对使人断绝后代的事看得很重。我不聪敏,不能认识孝文皇帝的一切。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他的功德显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广施,遍及四海,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文言文阅读《魏观》练习题及答案 第11篇

魏观,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未几,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行天下,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三年,转太常卿,考订诸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寻迁祭酒。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五年,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前守陈宁苛刻,人呼陈烙铁。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建黉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与教授贡颍之定学仪;王彝、高启、张羽订经史;耆民周寿谊、杨茂、林文友行乡饮酒礼。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明年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初,张士诚以苏州旧治为宫,迁府治于都水行司。观以其地湫隘,还治旧基。又浚锦帆泾,兴水利。或谮观兴既灭之基。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

摘自《明史·一百四十卷》

20.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入为起居注 入:与出相对,外官进朝廷

B.称旨,改侍读学士 称:适合

C.课绩为天下最 课:劝勉

D.或谮观兴既灭之基 谮:诬陷

21.下列选项全都直接表现魏观的`才干的一项是

①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 ②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

③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 ④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⑤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 ⑥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观是湖北蒲圻人,当初隐居山中,是朱元璋南下武昌时聘请他出来做官的。

B.魏观博学多才,深受太祖恩宠,先后受命寻访遗贤,教授诸王,考订祀典。

C.魏观在苏州知府任上,明教化,正风俗,深受百姓爱戴,最终朝廷命其留任。

D.在任苏州知府期间,魏观还迁苏州府,并治理了旧址,又浚通水道,兴修水利。

23.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老子》)

20.C

21.A

22.D

23.(1) 偕、介宾后置、句意各1分

(2)坐、谪、旋、句意各1分

(3)廉、遂、寻各1分

《一字师》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第12篇

郑谷在袁州,齐已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齐已不觉下拜。自是士林①以郑谷为一字师。

①士林:在这里可理解为“文艺界”。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 齐已携诗诣之( )

(2) 未若一枝( )

2.翻译句子。

自是士林①以郑谷为一字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一枝”比“数枝”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到或拜访 (2) 比不上

2.从此文艺界把郑谷当作一字诗。(意思对即可)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第13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初高中衔接,教学成效

引言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基于一个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就存在这么一种情况, 即升入高中后文言文篇幅和语法难度突然增加,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也让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断层”, 导致学生难以适应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节奏, 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由相对简单的初中文言文课程, 顺利地过渡到难度较高的高中文言文课程学习中, 是每一个高一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对比分析

1. 初高中文言文选编的对比

在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选编中, 大多是篇幅较短的经典作品。例如七年级的《登岳阳楼》、八年级的《已亥杂诗》、九年级的《桃花源记》等短篇。可以说都是一些脍炙人口, 难度较低的文言文。而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则包括《五人墓碑记》、出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论语的《季氏将伐颛臾》等。可见相对初中文言文, 高中的文言文不仅在篇幅上有所增加, 而且所涉及的范围、难度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对比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并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基本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情感。在学习成效评价方面, 主要考察的也是学生背诵积累水平和理解能力, 几乎不评价学生对文言文语法、语句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中提到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八年级要求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内容, 领会其内涵。而在高中教育阶段, 教学目标也有很大的提升。例如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词句含义, 学习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 并在阅读实践中能够应用。评价标准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二、高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学生升入高中之后, 由于来自不同的初中, 在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文言文学习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加之高中文言文难度有所提高, 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中, 许多老师仍然沿用初中强调背诵的策略。先在老师的带领下熟练阅读, 然后逐字逐句地通篇讲解。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重点的知识点和重点段落进行背诵, 希冀借助背诵来强化学生理解与记忆。也有教师认为多讲解, 让学生吃透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殊不知, 这种方法虽然教学效率最高, 但是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体会,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了相关知识点和内容, 没有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应用能力也一般, 不仅达不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而且会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学生学习文言文存在的问题

不仅教师在教授文言文中存在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也难以适应, 总是以初中的学习习惯来学习高中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文言文初期会参考许多教辅材料, 来理解文章内容。其次就是积极地背诵原文和译文, 对应着来理解文言文内容。这些方法对于初中教学目标来说, 是可以的。但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许多学生尚未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课前不预习, 课下不复习。教师讲完的知识点, 下节课已经忘掉一大半。这些方法都影响了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成效, 初中沿用的学习方式就不适合了。

三、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

上述内容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内容差异以及高中学习阶段教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部分主要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有效衔接的策略。

1. 教学树立整体观, 奠定学生学习基础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经过初中的学习,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在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高一教师在教学中牢固树立整体意识, 这种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初高中一体意识。初中是高中学习的奠基阶段, 针对学生初中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错误知识等, 在高中阶段要予以纠正, 进而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文言文的习惯。第二, 将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也看作一个整体, 宁愿放慢教学节奏, 也要兼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好学生和差学生共同进步。进而奠定整体基础, 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 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相对于高中文言文来说, 初中强调背诵、培养语感的学习模式必须进行改善, 才能适应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例如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 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仔细倾听教师讲解, 课下查阅相关背景和资料, 并形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不能囫囵吞枣, 而是将每一知识点吃透、理解, 在不断的积累中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灵活多变, 综合学生的感受与体会, 提高应用能力, 使其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且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郑帅.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现象原因初探[J].现代语文, 2015 (05) :78-79.

浅谈文言文的阅读及练习教学 第14篇

一、阅读教学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一)背诵法。掌握一些常用的背诵方法很重要,教师可适当介绍这些方法,如分层法(一部分一部分地板块记忆)、诵听法(听人读与自己背交替进行)、间隔法(把背诵在时间上间隔开来)……,还要让学生掌握这样一条原则:不只动口,人体的各种器官要全面投入,眼看、嘴念、脑思、手势比划、抄录誊写等,这样,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串讲法。串讲法的优势在于字词句子的诠释疏通到位,即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它能避免遗漏知识点,增大教学密度,便于形成较为完整的文言知识结构。但这一方法产生的弊端也很明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大脑陷于抑制状态,旺盛的求知欲被“串”走了,学生的能力被“串”掉了,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正确的方法是,该“串”则“串”,不宜“串”则另取他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三)类推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文言词语的教学还可以从字形人手,根据字形推知字的本义,进而推知它的引申、比喻义,最后整理归纳出该字诸义项的内部联系和区别。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中“比”字,字形上为两个紧挨在一起,本又为“挨着”、“靠近”;后又引申为“比照、比拟”等意义。又如“兵”字,字形作双手持大斧,而“斧”字正是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可见,“兵”的本义是武器,“兵”的引申义有士兵、军队、打仗、战略、战术等因为经常携带武器的人是士兵,而士兵组成的单位是军队,军队的主要工作是打仗,而研究打仗的学问便是战略、战术了。

二、练习教学

(一)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练习。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朗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强调的是,朗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能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经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理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写,但会认会写却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地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的字及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强调在朗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一直到熟悉,熟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词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上一篇:WLAN运维管理解决方案下一篇: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