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文言知识点总结

2024-07-07

出师表文言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出师表文言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出师表

诸葛亮

【人物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有**,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全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官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译】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重点注释】

1、崩殂 死(皇帝)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时

3、盖追先帝殊遇原来是;优待,厚遇

4、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5、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

6、陟罚臧否善恶

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8、是以先帝简拔因此

9、以遗陛下 给予

10、悉以咨之都;询问

11、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12、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13、躬耕 亲自

14、猥自枉屈降低身份

15、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16、由是感激感动,激动

17、遂许先帝于是;答应

18、二十有一年“有”通“又”,表余数

19、夙夜忧叹早晚20、恐托付不效实现

21、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22、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23、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24、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

25、咨诹善道询问

26、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重点句子翻译】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译: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4、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

译: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译: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常考点】

1、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答: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整体把握】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

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出师表文言知识点总结 第2篇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出师表文言知识点总结 第3篇

我们对216份试卷中的所有文言知识性题汇总,用其题干中的关键词命名,将它们分为五大类:词语题、翻译题、标断题、句式题、组合题,在每类后标注其出现的次数。

(一)“词语”题(共 376 次)

本题分为“明确”型和“模糊”型两类,分类标准是从题干中是否可以明确看出考查的是哪类词或词语的哪一方面。

1.“明确”型(共 32 次)

古今异义词10次,代词7次,读音、称谓各考3次,虚词2次,语气词、词义变化、时间名词、偏义复词、关联词语、词类活用、通假字各考1次。

2.“模糊”型(共 344 次)

(1)解释题(共208次):“解释不正确”为175次,“解释正确”为18次,“解释加点词”只涉及上海卷共12次,“比较判断”为3次。

(2)“意义用法”题(共136次):“意义用法相同”型85次,“意义用法不同”型44次,“比较判断”型3次,“选词填入”4次。

(二)句式题(共 13 次)

“明确”型,省略句,9次;宾语前置句,1次;“模糊”型,3次。

(三)翻译题(共 198 次)

1.“译句”型(共 170 次):“原文译句”,共 167 次;“提供译句”, 3 次。

2.“选译句”型(共28次):“句意正确”型,16次;“句意不正确”型,8次;“√”型2次;“划去”型1次;“五选二”型1次。

(四)标断题(共 45 次)

1. 标点题(共 6 次):“句加”型,即给文言句子加标点,4 次;“补改”型,即填补改正标点,2 次。

2. 断句题(共 39 次):“原文断句”, 10 次;“提供断句”, 22 次;“选择断句”, 7 次。

(五) 组合题(共 26 次)

标点 + 翻译,2次;标点 + 解词,2次;翻译 + 解词,2次;读音 + 解词,4次;断句 + 翻译,16次。

二、题型规律

文言知识题在历年高考文言试题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发展也有自身特点,我们以文言题型分类及其变化为依据,从文言知识题题干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如下的规律。

(一)从静态的方面看

重点与全面。216份试卷出现文言知识题,共分五种类型,其中各类题型所占比重各不相同,词语题的出现率超过了所有其他题型的总和,翻译题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词语题中实词题是主体,是每年必有的,也是每套题必有的,对实词读音的考查仅在1994年以前出现过几次,此后全部都是对实词语境义的考查。翻译题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有时是主观翻译,有时是客观选择,而前者占绝对优势。因此,我们既要了解各种题型,又要掌握常考的重点题型。

单一与综合。有些题型是单一的,仅考查文言知识的某一方面;有些题型是综合的,是对多方面文言知识的考查。相对而言,词语题和句式题是单一型的,是专门对词语、句式的考查。而标点、断句、翻译这些题是综合型的,会涉及实词词义(包括特殊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虚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文意理解等内容。单就词语题和句式题而言也有单一型和综合型之分,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这一考题就是专门考查词类活用现象的,而不涉及其他考点。而“加点词解释不正确”题的几个选项可能会涉及实词的几种文言现象。

题干与内容。题干相同,而考查的内容多样化,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而考查的内容是多样的:有考实词的,有考虚词的,还有考古文化常识的等等。题干多样化,而考查的内容相同。有些文言内容以各种各样的题干去考查,如考查省略句式知识的内容,曾出现多种提问法:(1)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或正确的)一项是。(2) 在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弧里,补出画线部分所省略的词语。(3) 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二)从动态方面看

题型总是在动态变化着的,有些考题仅出现过一次,有些只是在2004年后才出现的,有些是在1978-2011年之间多次出现的,这正体现了高考“稳中求变”的原则。所谓“稳定”,即指考点内容或者出题形式的稳定性,所谓“变化”,即指设题形式以及考查内容的变化。

有些考题稳定,是因某些文言知识点始终在高考题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了高考的必考点,比如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和句式等内容。

有些考题发生变化,一是设题形式的变化,组合题中自2006年以来新增加了“断句 + 翻译”,而其他四种组合题只出现在1995年之前。“五选二”型题即多选题也变成了“单选题”,翻译题由“选译句”型为主发展为“笔译”型占绝对优势,直接单独考查关联词语、语气词等的考题变为间接综合考查。二是考查内容的变化,考查词语读音的题1994年以后再没有出现过,标点题1989年之后也没有出现过。偏义复词和文化知识在2004年以后也没有单独考查过。断句题是从2004年以后才出现的。自2004年以来,有些省份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等内容作为重点,明确去考查。

文言翻译的四个知识点 第4篇

[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来确定其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 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 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例2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

解析 本句中“兴”“咨怨”二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这两个词表面上看都不是动词,但两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其“动词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示例 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锁定宾语,判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例3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2015年高考重庆卷)

解析 “师”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动用法,直译就是“以他为师”。

示例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例4 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2014年高考山东卷)

解析 此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但其带了宾语“其命”,值得研究。再者,“活”在课文《鸿门宴》中出现过(项伯杀人,臣活之)。稍加迁移,即可译出。

示例 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借助同位置词义对举关系来推测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

例5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2015年高考四川卷)

解析 这个句子很工整。“积”对“累”,“一勺”对“微尘”,“江河”对“峻极”,意思都很接近。这里“微尘”好懂,“江河”也好懂,根据同位置的对举关系,“一勺”与“峻极”的意思就能推测出来了。

示例 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例6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2014年高考天津卷)

解析 “补朝廷之治”与“救宰相有司之失”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意思也应该相近。“失”“失误、过失”之义。根据对举关系,就不会将前一句的“治”这个词简单理解成“治理”了,而应该翻译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示例 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抓住倒装句,使之调整成汉代汉语语序]

倒装句式是翻译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表现形式。要按汉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7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

解析 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

示例 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例8 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年高考湖南卷)

解析 首句“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结构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

示例 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设置的采分点,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要不断增强采分点意识。另外,还应注意翻译后的句子在整体上要通顺、无语病,注意书写的大方、清晰。

练 习

将下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示 例

1.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

2. 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

3. 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 第5篇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接着提出了对内政的建议:第一项建议是“开张圣听”,作者指出,蜀汉的形势虽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遗老臣中,“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只要能“开张圣听”,就可以发挥这些人的积极作用,巩固、发展蜀汉政权。第二项建议是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第三项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因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条建议,是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个自然段。文章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以身许国的经过,表露出作者勤于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后主体念创业的艰难,从而发愤图强,振兴蜀汉天下。在叙述二十年的经历之后,作者又讲到刘备对他的嘱托和他自己受托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师北伐的决心,最后再次嘱咐后主要“自谋”、要“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表现了作者临出征时,对后主的无限依恋。

文章特点

这篇文章是议论、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中对后主所作的建议是议论,但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当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文中反复称念“先帝”,目的是激励刘禅追念祖德、发愤图强,又深切地表示自己对先帝的思念和忠忱。

文章在结构上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的三项建议,第一项是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第二项建议则是直接提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意见;第三项是先推荐一些人才,建议后主任用,并从历史上总结出“亲贤人,远小人”方能使国家兴旺的经验。从行文结构上,使文章成为富于变化的文学散文,而不是象有的奏书那样干瘪、条文化。

内容理解

1.《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第2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亲贤远佞),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出师表文言文翻译 第6篇

(2)创:开创,创立。业:统一天下的大业。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5)今:现在。

(6)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7)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这里指蜀汉。疲弊(pí bì):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8)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时,时候。这里指关键时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10)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

(11)盖:原来;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12)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1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14)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气:志气。

(16)妄自菲薄:过于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小看,轻视。

(17)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当。

(18)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谏。

(19)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22)及:以及;为:做。

(2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吏。

(24)刑:罚。

(2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内宫和外府。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8)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

(29)简:选择;一说通“拣”,挑选;拔:选拔;遗(wèi):给予。

(30)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咨:询问,商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quē),通“缺”缺点,疏漏..

(32)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广益:增益。益,好处。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晓畅:精通。

(35)试用:任用。

(36)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禁卫军统帅)。

(37)营:军营、军队。

(38)行(háng)阵:指部队。

(39)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9)小人:晚辈,下人,这里指:宦官。

(40)倾颓:倾覆衰败。

(41)痛恨:痛惜,遗憾

(42)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3)隆:兴盛。

(44)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5)布衣:平民;百姓。

(46)躬:亲自;耕:耕种。

(47)南阳: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48)苟:苟且;全:保全。

(49)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50)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51)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2)顾:探望。

(53)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54)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55)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56)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临近。

(57)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

(58)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59)不毛:不长草木,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60)兵:武器;甲:装备。

(61)奖率:奖赏率领。

(62)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

(63)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64)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6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所以:用来...的是

(66)斟酌损益(zhēn zhuó sǔn yì):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67)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托:托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务。

(68)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69)告:告慰,告祭。

(70)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忠言。

(71)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72)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

(73)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良策。诹(zōu),询问,咨询。

(74)察纳:识别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75)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76)当:在……时候。

(77)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

初三文言文出师表练习 第7篇

《出师表》习题精练

一、填空选择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⑴涉罚臧否()⑵中道崩殂()⑶以遗陛下()⑷行阵和睦()....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⑴以光先帝遗德()⑵引喻失义()..

⑶察纳雅言()⑷性行淑均()..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 B、以致 C、用来 D、因为

⑴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⑵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⑶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佞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⑴ 《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⑵ 《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⑶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

(一)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7、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⑴ 由是感激()

⑵ 遂许先帝以驱驰()

⑶ 故五月渡沪()

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二)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⑵ 故托臣以讨贼也()

⑶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1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通“熟”,形容词

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

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三)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士何及!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卒中往往语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

D、静以修身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17、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1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出师表》答案〗

一、填空选择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⑴ pǐ⑵ cú⑶ wèi⑷ mù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⑴ 发扬光大⑵ 适宜、恰当⑶ 正⑷ 善。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⑴ D⑵ B⑶ C

4、C。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⑵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B。

二、阅读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感动、激动

⑵ 奔走效劳

⑶ 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二)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可是

⑵ 托付

⑶ 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5、A

16、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一次对文言知识的创意教学 第8篇

“彼且奚适也” (它还将到哪里去呢) , 句子短, 文言知识点却很密集, 是学生阅读庄子名篇《逍遥游》的一大语言障碍。学生要走进该句的句意层, 关键是要明了“奚”“适”二字的意义及二字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特殊句式。再度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角度讲析此句, 我并未沿袭以往的“直奔式”, 而是“绕道”至《胡适的谦和雅量》, 择其中引言部分两段文字投影呈现, 让学生先享受一顿“文化快餐”。文字如下:

胡适这个人———政党不能容, 文人亦相轻。林纾作小说骂他, 连旁人都觉得过分;黄侃固守文言文, 反对白话文, 曾经当面斥责胡适:“你若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 就不该叫‘胡适’, 应该叫‘到哪里去’!”

……

胡适呀, 可谓名满天下, 谤满天下!他爱惜名誉, 然而面对关乎他的“毁谤”, 他能够“容忍”。他常说,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在学生读之有趣嚼之有味之时, 我趁机设问:与胡适同为北大知名教授的黄侃为什么嘲讽胡适, 要他改名叫“到哪里去”呢?

因为学生已有关于“适”的意义 (集中见《孔雀东南飞》《逍遥游》篇) 的积累, 也有关于“胡”的意义 (集中见《归去来兮辞》篇) 的积累, 且通过《鸿门宴》《归去来兮辞》的学习, 就已接触了宾语前置的一种特殊形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所以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后, 不难形成认识成果:在文言文里, “胡”可作疑问代词用, “哪里”是它的义项之一;“适”的本义是“往”“到”;从文言句式看, “胡适”是宾语前置句, 按现代汉语语序, 应为“适胡”;将此句译成白话文, 就是“到哪里去”。黄侃是从文言的角度来揪胡适的辫子, 他认为胡适既然提倡白话文, 就不该言行不一, 取名时就不该用文言味极强极酽的“胡适”。

“绕道”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我继而让学生回到“原点”思考:从文言角度看, “彼且奚适也”中的“奚适”与黄侃戏说的“胡适”有何联系?

因为学生在《归去来兮辞》里不仅接触了“胡”这个疑问代词, 也接触了“奚”这个疑问代词, 马上就有人回答:“奚适”与“胡适”, 二者句式相同, 都是宾语前置句;意思相同, 都可译成“到哪里去”。

流程至此, 似乎大功告成, 但我没有就此止住, 而是受启发于黄侃对“胡适”的另类解读, 进而联系自己对胡适其人的了解, “‘名’外生枝”再度发散, 来了一番可视作知识拓展亦可视作知识小结的话:

胡适, 字适之, 其名其字, 均取达尔文“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之意。但有意味的是, 若从文言的角度考虑, 胡适字中的“适”和“之”的意义又是相同的, 如《归去来兮辞》中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的“之”, 意义就同“适”的本义, 都作动词“往”“到”来解;但更有意味的是, 此句中的“何之”, 无论句式还是句意, 都同于“奚适”与“胡适”, 它也是宾语前置句, 且也是“到哪里去”的意思。这样看来, 这节课我们与“奚适”应算见了三次面, 下次若遇见了这位老熟人, 同学们可要记得问候一声———喂!“奚适”, 你要“到哪里去”啊。

至此, 我们不难发现如此创意教学的妙处:第一, 走出了就文言知识讲文言知识的怪圈俗套, 将枯燥、抽象的文言知识趣味化、形象化, 消除了学生的“视听疲软”,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第二, 依托“名人效应”, 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住了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和重要实词“适”的意义, 且更具意义的是能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走向深刻与恒久;第三, 通过“‘名’外生枝”, 增补了学生对“之”的特殊意义的一次形象理解的机会, 又巧妙地实现了新知与旧知的“时空对接”;第四, “文化快餐”的提供, 也意外地增获了客观意义, 滋补了学生的心智, 让他们理性地走近了一个褪去政治色彩的真实平和的胡适, 让他们在感受胡适的谦和雅量的同时, 也获得了为人处世的某种感悟。

参考文献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复习教案 第9篇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

3、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4、了解诸葛亮及《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二、重点难点:

1、实词的准确翻译和虚词的用法

2、重点句子的熟练翻译

3、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理解及现实意义。

三、复习时间:

四、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五、复习过程:

(一)教师明确本课复习重点

(二)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三)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四)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教师点拨:

(一)、解题: 1.“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的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2.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着作有:《三国志》、《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于公元234年 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二)学生背诵课文(三识记重点字词

1、中道崩殂(帝王之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时候)

3、追先帝之殊遇(追念)(特别的知遇,指刘备的信任)

4、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菲薄,轻视)

5、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比喻。义,适宜恰当)6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7、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罚)

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彰显、显示)

9、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10、性行淑均(淑,善)(均,公平、平均)

11、晓畅军事(明晓、精通)

12、躬耕于南阳(亲自)

1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

14、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15、寄臣以大事(托付)

16、夙夜忧叹(早,早晨)

17、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

18、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19、以彰其咎(表明)(过失)20、察纳雅言(接收)(正确)

(四)辨别古今词义

例句 古 义 今 义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店铺开业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极为憎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陋 言行恶劣 由是感激 感动奋发 深刻的谢 晓畅军事 通晓,熟悉 明白通达 临表涕零 眼泪 鼻涕

(五)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效:恐托付不效(奏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 则治臣之罪(实现)道:中道崩殂(途)得道多助(施行仁政)咨诹善道(方法)鄙:肉食者鄙(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蜀之鄙有二(边 境)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举:众举宠为督(推选)孙叔敖举于海(选拔)举大计(实行)死则举大名(显示)之:⑴危急存亡之秋也(的)⑵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⑶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⑷以塞忠谏之路也(的)⑸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董允等)⑹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⑺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于: 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⑵欲报之于陛下(到)⑶试用于昔日(在)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⑸躬耕于南阳(在)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在)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

⑼还于旧都(到)(六)翻译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5)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0)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1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七)理解与问答填空:

1、文中回顾了 三顾茅庐 和 临崩托孤 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2、《出师表》中的成语有: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 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6、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9、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0、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11、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臣以当世之事。

12、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4、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5、《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 有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阵图、三气周瑜。

1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7、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 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18、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喻后主刘禅要 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同时也表达了他 报先帝、忠陛下、兴复汉室的决心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八)课文拓展

1、诸葛亮这位着名的历史人物,大 家比较熟悉。你知道的有关诸葛亮的哪些歇后语?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作事--------干干净净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娶丑妻----------为事业着想

2、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着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请结合本文所学说一说现实社会的政治官员应该是怎样的。(同桌课堂讨论)? ·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请结合本文所学议一议现实社会官员应该是怎样的!(同桌课堂讨论)

上一篇:镇燃气自查报告下一篇:作文 教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