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姜夔范文

2024-07-12

暗香姜夔范文(精选9篇)

暗香姜夔 第1篇

【年代】:宋

【作者】:姜夔——《暗香》

【内容】:

原序: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注释】:

辛亥:光宗绍熙二年。

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

止既月:指住满一月。

简:纸。

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工伎:乐工、歌妓。

隶习:学习。

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

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杜甫诗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但怪得:惊异。

翠尊:翠绿酒杯,这里指酒。

红萼:指梅花。

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怀。

【赏析】:

此词咏梅怀人,思今念往。梅花自古以来被看作是高洁人品的象征,是文人墨客喜好并擅长吟咏的题材。诗之赋梅,以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最著名,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更是脍炙人口。而词之赋梅,则以姜夔的《暗香》、《疏影》二曲为绝唱。

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历代文人各有不同,而苦苦追寻其言外寄托,均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而“感慨今昔,追怀旧游”作为这两首词所具有的总的含意,可能更妥贴一些。二词自立新意,托喻遂深,用意妙,锤炼工,被称颂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暗香姜夔 第2篇

暗香

作者:汪元量  朝代:宋  体裁:词   馆娃艳骨。见数枝雪里,争开时节。底事化工,著衣阳和暗偷泄。偏把红膏染质,都点缀、枝头如血。最好是、院落黄昏,压栏照水清绝。风韵自迥别。谩记省故家,玉手曾折。翠条袅娜,犹学宫妆舞残月。肠断江南倦客,歌未了、琼壶敲缺。更忍见,吹万点、满庭绛雪。

姜夔“文气”初探 第3篇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 无不精通, 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 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 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 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 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 表现了超凡脱俗、卓然不群, 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张炎在《词源·清空》中说:“词要清空, 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 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 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 眩人眼目, 拆碎下来, 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这里张炎提出“清空”“质实”之说, 并说姜夔的词作符合他欣赏的“清空”, 具有“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特征。又说“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等曲, 不惟清虚, 又且骚雅, 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在“清空”之外, 还以“骚雅”评价姜词。此后, 历代学者都认为“清空”“骚雅”是姜词的特色。

沈祥龙《论词随笔》认为:“清者, 不染尘埃之谓;空者, 不着色相之谓。清则丽, 空则灵。”近现代许多学者也对“清空”提出自己的解释。邓乔彬指出:“姜夔为人清高……他在‘心炼’和‘出笔’的创作过程中, 选择与“清”情相应的景象事物, 取其神理特征……用清超之笔, 辞意相当地构成完整的意境。这种意境非但‘骨理清, 体格清, 辞意清’, 而且空灵浑涵, 而不是板滞凝涩。这就是‘清空’。”这里较之前人之评, 更强调情怀之清, 可概括为“情清”“笔清”“景清”“境清”。有的学者还认为“清空”是“作品创作中各类要素和信息的一种综合处理的艺术手段和方法。它不仅指作品的意境铸造, 还包括了题材的概括, 作品的结构、节奏、语感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它们有的表现为‘清’, 有的表现为‘空’”。众人对“清空”说的含义、表现形式等都给予充分的剖析、探讨, 各有所见、所长, 但仍多从艺术方面着眼, 对“清空”所包蕴的文化成因看似较少深究。而文学是描写人的心灵的, 是心灵的歌唱。“清空”其实反映的是文人的精神与心态。

以人为喻, “清”如同人品本身的清高狷介, “空”则如处世行事作风的疏宕不羁。联系张炎对清空的又一处解释“清空则古雅峭拔”, 可以这样理解姜词的清空:“清”当指意象之清雅, 而清雅的意象又与人的胸襟气度有关;“空”当指境界之空灵, 而空灵的境界又与意象的组合方式有关。张炎用“野云孤飞, 去留无迹”作为“清空”一语的形象解说, 凸现了漂泊无依的江湖落拓者的形象。

清空的艺术表现为清冷, 主要指用清幽高绝的形象, 表现空灵淡远的意境。“白石词幽韵冷香, 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 在乐则琴, 在花则梅也。”他的词境界冷清幽远而又玄秘空灵。欣赏姜夔的词章, 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凄清、清寒的氛围之中。《扬州慢》里词人举目四望, 惟见废池乔木, 离索一片, 或夕阳衰草, 疮痍满目;侧耳细听, 但闻清角吹寒, 清夜猿啼, 哀音似诉。姜夔以清高孤洁之情怀观照自然万物, 必然选取具有高绝气韵的形象表现自己的高雅品性,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姜夔的咏物词观察到。其所咏多为梅、荷、茉莉、牡丹等高洁清幽之物。“寒水”“冷月”意象的出现, 又与姜夔在湘越一带生活, 足迹遍布江南水月之乡有关, 更与其时代动荡, 前景黯淡而身世漂泊有关。“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水月意象在姜夔词中带着一种自我人生的意味, “凄清的月, 孤寂的月, 空虚的月”, 姜夔所描写的水是深水中的“波心”, “暗含他生命的漂泊感”。姜夔通过这些清冷的意象吐露内心漂泊无根、老而无归的情怀与孤寂悲凉的心态。在《鹧鸪天·丁巳元日》里, 姜夔讲道:“慵对客, 缓开门, 梅花闲伴老来身。”尽管是写节日的欢欣与天伦之乐, 但是写到自己的老来之态, 也偏好写梅, 有清雅梅花为侣, 自然安心清闲寂寞、超凡脱俗的生活了。

清空的艺术还表现为峭健风骨。姜夔词意境空阔而偏于清, 风格飘逸而归于峻, 语言瘦硬而峭健为骨, 正是张炎所谓“硬语盘空”“古雅峭拔”。这种峭劲之骨, 通常通过许多带冷色调的字眼凸显。寒、愁、空、清、冷等多次出现在词中, 作者用这些冷峻峭拔的字眼, 或反映他不随俗俯仰的个性, 或烘托词人孤独落寞的心境, 或表达作者清超旷达的襟怀。“南渡以后, 国势日非, 白石目击心伤, 多于词中寄慨。”《扬州慢》是姜夔最早表现爱国之情的作品。建炎三年 (1129) 和绍兴三十年 (1160) , 金主完颜亮两度南侵, 江淮守军大败, 扬州一带遭受空前焚掠。十六年后, 宋孝宗淳熙三年 (1176) , 年轻的姜夔路过扬州, 有感于扬州的荒凉, “感慨今昔, 自度此曲”, 以抒悲怀。上片写扬州在屡遭兵燹后的萧条景象, 下片则直抒其黍离周道之悲慨。全词充分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园, 感时伤乱的心情。陈廷焯对此词评价甚高:“‘犹厌言兵’四字, 包括无限伤乱语, 他人累千百言, 亦无此韵味。”其文笔之清刚, 的确令人吟诵不厌。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天下极胜之地, 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曾引起多少美丽的联想。这座其实地处长江北岸却又习惯地被纳入江南水乡之域的古城, 曾经以其无限繁华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淹留, 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同时又因为它在江北的地理位置, 使它无法保有它的繁华。宋高宗迁都临安, 等于是割舍了它 (连同整个江北) , 建炎三年 (1129) 和绍兴三十一年 (1161) 金人两次猖狂南犯, 江淮之地尽失, 扬州遭受了惨重的兵灾, 往日繁华尽去, 留下的只有“故垒荒丘”“废池乔木”, 尽管姜夔重访扬州已是十几年后, 看到的仍是一片寂寞和荒凉。面对今与昨的极大反差, 现实的残酷颠覆了梦境的美好, 他不知所措地写下了这首哀歌。

起笔先写扬州的地理位置,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接着“过春风十里”化用杜牧名句“春风十里扬州路”, 轻轻一笔已经点出扬州的“佳”。然后急转直下, “尽荠麦青青”直如杜甫“城春草木深”, 有黍离之悲。“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包含了无限伤乱感慨。姜词借往昔繁华来反衬如今的凄凉, “算而今重到须惊”, 一个“惊”字写尽世事沧桑, 无限怅然。词中关于家国丧乱的悲痛和对于战事侵扰的厌憎绝不是词的深层信息。“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我们是否能从中读出一些属于生命忧伤的怅然若失?世事沧桑的风云总会流散, 只有关于生命的追思才是永恒的。花开花谢几春秋, 纵然年年岁岁花相似, 花也已不是去年的花, 那人呢?人在便如何?人亡又怎样?琼花依旧在, 红药年年开, 花开曾为过谁?又怎能为着谁?若说花有情, 为什么年年不知为谁生?若说花无情, 又怎能几经秋霜?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我们总是在昨日与今日的轮回中完成自己的一生, 生命的哀伤, 或浓或淡, 或浅或深, 却不绝如缕。清峭幽雅的姜词让我们读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情怀, 一种关于今已非昨的伤痛。

参考文献

[1]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清]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 南开大学出版社。

[3] .张祥龄《词论》, 中华书局。

[4] .张炎《词源》, 转引自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 中华书局。

[5] .陈志斌《野云孤飞, 去留无迹——论姜夔词的清空特征》, 《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暗香姜夔 第4篇

关键词:香草美人;比兴寄托;姜夔

作者简介:唐亚华(1990.8-),女,山西省忻州市人,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香草美人”这一意象从《诗经》发端,经《楚辞》定性后,便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构式,形成了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意象群。姜夔笔下的花木是《离骚》之“香草”题材的反响和发展。姜夔咏叹的花木包括梅、荷、柳、牡丹、芍药、茉莉等,它们大部分象征高尚的人格。同时它们还担负了诗人满腹的、欲吐难吐的缱绻深情。

“比兴”是《诗经》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继《离骚》后,“骚体”这一文学体裁诞生,也随之开创了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抒情传统,树立了一种新的抒情典范。“此后,诗人言国家大事往往不直言之,而出以“比兴”之法,寄寓自己对特定社会政治事件的感慨与看法。姜夔词中多用比兴手法,他不从实处落笔,意象飘渺不定,如《暗香》、《疏影》,句句咏梅却“此心元不为梅花”。如陈伯海所说,南宋词人辛弃疾、姜夔、王沂孙等,将“言情抒怀和寄兴深微的表现方法予以发扬光大,开拓了词史上借‘美人香草’寄寓家国之痛的新境界”。

按夏承焘统计,“白石咏梅词有18首,几乎接近全词的四分之一”。姜夔词的比兴寄托与他的审美情趣有关,他主张“语贵含蓄”,多用寄托遥深的比兴手法。其中《暗香》《疏影》就是托物言志,借梅花比兴寄托的典型代表。通过花草美人意象,寄托了词人的人格之尊、身世之感、恋情之思、家国之痛。具体来说这两首词中寄托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情感:

一、对人格高洁的自许

《暗香》《疏影》是咏梅之作,梅象征了高尚的人格,这承继了《离骚》中以芳草比君子美德的传统。以姜夔最喜咏梅而言,正是因为梅花傲雪斗寒的特性最适宜表现他以冷为美的审美感受和傲岸不屈的性格特征,他将自己的个性融透于其中。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坚贞自守,最令词人倾倒的气质,是寒冬自开,不求识赏的孤清。其耿介幽独、高标独秀的风致,使得词人带着无限企慕。从梅花这一品性中,词人看到了自己理想的人格模式。这两首词借用北宋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命名,可见其对林逋的赞赏与推崇。但并非纯赋梅花,而是借梅抒情,咏梅抒怀。

姜夔爱梅也是一种自我人格的归类,梅花彰显了一种无可比拟又无可超越的梅花精神。它是隐逸情志的化身,孤傲人格的写照。如缪钺《论姜夔词》说:“姜白石所以独借梅与荷以发抒而不借旁的花,则是由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其品最清;梅花凌冰雪而独开,其格最劲,与自己的性情相合。”词人以“无言自倚修竹”的“佳人”比喻梅花,使人联想到超尘绝俗、孤芳自赏的品格。作者赞赏了梅花的孤独、幽静、美丽的气质,这些也都依然可以看作是词人自身气节的象征,说出了清高者的寂寞。姜夔好咏梅,是因为梅花凌冰雪儿而独开,其与自己的人品相似,性情最和,故常以自拟。

二、对身世飘零的感慨

姜夔的一生是动荡的一生,他的父亲在他十四岁去世,寄居湖北姐姐家十七八年。他三十二岁时随萧德藻到浙江浙,并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过了十年。后来萧德藻离开,姜夔到杭州投靠挚友张鉴、张巍又十年。张鉴死后,他孤苦无依,旅食各地,贫病而终。终其一生,志向远大而无处施展,个性率真而又生活潦倒,一辈子寄人篱下。因而有浓重的江湖飘零之感,天涯羁旅之情。内心忧郁集结,触景难免伤情,一旦受到情境感染,便情不自禁,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在《暗香》中,词人用典提到喜爱梅花并写过咏梅诗的何逊,实际上是自比。何逊是以司马相如自喻,借咏梅来表现自己坚定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也寓有人生有限,应当及早建功立业的思想。姜夔把自己比作因为年老而感到对梅花已没有热情的何逊,说岁月流逝,人渐衰老,早已没有赏梅咏梅的兴致了。今昔对比,情怀迥异。《疏影》中“同宿”的“翠禽”,象征着相聚,而“客里相逢”,暗含漂泊和背井离乡之意。强烈的孤独感便与前面相聚的气氛形成了对比,表现除了词人失意、落寞的身世飘零之感。梅花寄托着姜夔一生的辛酸哀叹,借梅思人、怀旧、寄情,抒发了身世之感与感情寄托。

三、对昔日恋情的追忆

白石最爱咏梅、柳,还因为梅花和柳树与他年轻时在合肥的一段爱情经历有关。据夏承焘考证,白石二三十岁时曾游合肥,与歌女姊妹二人相识,情好甚笃,其后数次来往合肥,屡见于词作。白石“两次离别合肥皆在梅花时候,一为初春,其一疑在冬间。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其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睹梅怀人为姜夔词中的常见主题,在白石的眼里,梅花就是情人的象征。

《暗香》的主题是词人对合肥恋人的怀念,上片由旧时他常与这位佳人一起月下赏梅、凌寒采梅,说到而今年事日增、文采顿减、诗兴已淡,但到石湖梅园,承受花香熏沐,不禁幽情涌动。下片先言玉人所在的江南水乡,现在也许与此地一样雪落大地,这是词人由己及人,设想对方情景。然后词人才会自然发出折梅寄情的想法,这里暗用陆凯《寄范晔》折梅赠友之事,本想采摘一枝梅花寄赠心上人,可叹道路遥远,大雪纷飞,无法寄达。折梅寄远既不可能,唯有在席间把酒浇愁。“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就是说:永远记得当年与伊人牵手到西湖赏梅,湖畔梅花盛开,千株万朵,竞芳斗艳,映照着碧波荡漾的湖水。这美好的一幕闪现眼前,忆的是欢聚,表达的是苦情。“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梅花总会一片片地吹落,而梅花落尽后,又要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呢?隐寓人之易衰,与伊人聚合难期,情思绵绵不尽。

四、对国事衰微的忧虑

夏承焘认为:“《疏影》词借咏梅寄托其兴亡之悲。”上片借昭君典故点名徽钦遗恨,“此盖伤心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下片则以梅花点额成妆、金屋藏娇及笛中曲“梅花落”三个与皇室有关的深宫旧事之典作了具体解释,其意以寿阳的香梦沉酣比拟宋廷之不振作,以梅花比阿娇,以惜花之心比拟对国家的耿耿忠爱之心。既与上片“昭君”相接,切宗室后妃被掳事,又对当局发出应以此为鉴,早作护惜。末句扣住徽宗“忍听羌管,吹彻梅花”词意,以水流花谢喻北宋的败亡,汴京的陷落,终于无可挽回。

对于《疏影》的理解,也有如刘逸生《宋词小札》所论:“只因其中有‘昭君不惯胡沙远’这一句话,从此‘是非蜂起’,索隐家纷纷为此词索解,硬说其中有什么影射,有什么家国之恨。”他认为,“二帝蒙尘,后妃相随北辕”这类“附会之谈”“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仁者见仁,对《疏影》词的不同理解姑且不论,但是姜夔词作中用比兴寄托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忧国哀时的思想感情却是不容置疑的。姜夔生当靖康之难后国势日非的年代,南宋小朝廷长期偏安江左,苟且偷安,不图恢复。这种偏安半壁江山的现实,使当时稍有爱国之心的文人都抱有对国家衰危的关切和忧思。

从姜夔艺术素养与严谨的创作态度来看,他不可能随便提到昭君、胡沙。纵观历史,昭君的使用语境大多是被迫远嫁、思乡念国的主题。《疏影》中的典故寿阳公主与昭君都是后妃,这自然让人想到“伤心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因为昭君是在北方单于强力压境威迫汉朝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去远嫁胡人的,姜夔用来指靖康之难诸后妃相从北辕,十分切合。

姜夔的一生,国事不可为,仕途不可近,恋人不可得,故而借词抒发内心的忧郁。他以“比兴”之艺术手法为词,将社会、人生等各种情志熔铸在一起,下笔为词却又不落痕迹。《暗香》《疏影》这两首词以梅花起兴,借咏梅怀念词人昔日恋人,把香草美人意象与自己的感受和个性融合其中,继承了传统诗歌托物比兴手法,融入了身世之感、恋人之思和家国兴亡之叹,寄意遥深而含蓄朦胧。

参考文献:

[1]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暗香姜夔 第5篇

红情/暗香,红情/暗香张炎,红情/暗香的意思,红情/暗香赏析 -诗词大全

红情/暗香

作者:张炎  朝代:宋  体裁:词   无边香色。记涉江自采,锦机云密。翦翦红衣,学舞波心旧曾识。一见依然似语,流水远、几回空忆。看□□、倒影窥妆,玉润露痕湿。闲立。翠屏侧。爱向人弄芳,背酣斜日。料应太液。三十六宫土花碧。清与凌风更爽,无数满汀洲如昔。泛片叶、烟浪里,卧横紫笛。

姜夔——《琵琶仙》 第6篇

【作者】:姜夔——《琵琶仙》

【内容】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唯吴兴为然。

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鉴赏】:

宋词独诣之美,在于发舒灵心秀怀之思,极尽要眇馨逸之致。在中国人文化心灵发育史上,宋词意味着一种新境界。姜白石词,“天籁人力,两臻绝顶”(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几乎篇篇都是宋词中的珍品。

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白石在吴兴(今浙江湖州)载酒游春时,因见画船歌女酷合肥情侣,而引发怀人之情,一襟芳思。词中“桃叶桃根”拟其旧日情侣为女子二人,其人善弹琵琶。《解连环》有“大乔能拨春风”,《浣溪沙》有“恨入四弦”句,亦可为论。这就是调名为《琵琶仙》的缘故,是白石自创新调。

白石对旧日情人的一往情深,正如沈祖棻所说:“蛾眉虽自奇绝,而属意故人,所谓”任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也。“(《姜夔词小札》)吴兴北濒太湖,山水清绝。东西苕溪诸水流至城内,汇为霅溪,流入太湖。词序赞美吴兴”户藏烟浦,家具画船“,”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到过西湖、太湖的人都知道,西湖以韵致胜,太湖以气象胜。吴兴春游之盛,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有《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留下写照。白石此词,主旨却并不在春游,而在感发怀人之思。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开头便“从所遇说起,破空而来,笔势陡健,与他词徐徐引入者不同”(陈匪石《宋词举》)。旧曲,旧指旧游,曲指坊曲。“倡家谓之曲,其选入教坊者,居处则曰坊”(郑文焯《清真集校》)。桃叶,晋代王献之妾,桃根是其妹。献之笃爱桃叶,曾作《桃叶歌》赠之,桃叶以《团扇歌》作答(《隋书。五行志》、《乐府诗集》卷四五)。此处用桃叶桃根指称歌女姊妹。水面上忽来双桨,那画船由远而近,船上之女子,乍一睹之,其容貌竟酷似我旧时相知的坊曲情人。仔细谛视,才发现不是。这翻蓦然一惊、一喜、复又释然,而又不胜怅惘之感受,尽见于似之一字。“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歌扇是歌女手持之团扇,可以遮面障羞,上写歌曲之名以备忘。约,掠也,拦也,宋人口语。此处轻约可解为轻接。空中飞花点点,那歌女举起歌扇,轻接飞花,这下可看清了她的真正容颜,真是美艳绝伦。奇绝二字映照开头,暗示出了旧日情人之绝色,亦写出了自己之情深意重。接着词笔悠悠宕远。“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此三句一韵,愈添境界悠远、烟水迷离之致。春意渐远,汀洲已绿,更听得几声凄切的鹈鴂声。鹈鴂,鸟名,即子规、杜鹃、杜宇、鸣于春暮。古人认为,鴂鴂啼叫,百花就要凋零。屈原《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可以为证。词中亦多见此一意象,如张先《千秋岁》“数声鹈鴂,对报芳菲歇。”辛弃疾《虞美人》“绿树听鹈鴂,……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此三句以自然喻人事,一笔双关。

春渐远,象征美好往事之渐遥。啼鴂声,更是隐喻美人迟暮之深悲。有此一层意蕴,故直逼出歇拍三句:“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上一韵笔致纡徐和缓,至此换为斗硬生新之笔,寸幅之间笔调截然迥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山谷《广陵早春》:“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三生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人生。歇拍化用杜、黄诗句。十里扬州,喻说旧游之美好绮丽。三生杜牧,喻说旧游之恍如隔世,亦暗示着情根之永种不断。唯其如此,前事休说,蕴含词人无限伤心沉痛。直至九年后,白石作《鹧鸪天。十六夜出》,仍有“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之句。

换头又漾开笔锋写景。“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此化用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宋有清明日皇宫取新火以赐近臣之习俗。此借喻又当清明时节,风景依然,年华却已暗换。奈愁里、匆匆换时节,语意蕴藉含蓄,既是叹惋现境之春暮,又是悲慨今昔之变迁无限伤昔怀人之情,已是词中暗现。于是,笔脉又绕回欲休说而不能之旧事。“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此二句化用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又当春归,人不得归,一襟芳思,化为寸灰,又何异于榆荚之尽委空阶。大有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岁,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极可注意的是,上二韵所化用的二韩之诗,皆含有杨柳之描写。由此而引出下一韵,实为天然凑泊。“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前句语近周邦彦《渡江云》:“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玉尊,指酒筵。雪喻柳絮。

此一韵之精妙,妙在从现境之杨柳青青,幻化出别时之情境依依。眼前千万缕杨柳深矣,渐可藏鸦,不由人想起当年别筵,细柳飞舞,飞絮漫天,替人依依惜别。从化用二韩之诗引出杨柳之实写,从现境之杨柳引发忆别之幻境,转换自然而意境空灵清远,如水中之舟,镜中之花,天然凑泊,无迹可寻,真有草灰论线之妙。杨柳象征离别之情,最早出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刘禹锡《杨柳枝》:“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白石“合肥情遇与柳有关”(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其《淡黄柳》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凄凉犯》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杨柳又隐喻合肥情遇。于是纵笔写出结末:“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此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亦含两层意蕴。王维诗原写出柳色,正与合肥风光暗合,一妙也。合肥在南宋已是边城,譬之阳关,尤为精当,二妙也。白石《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正可印证。结笔是词情的高潮,又戛然而止,余音袅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深得结笔之妙谛。

此词艺术造诣有几个特色。陈锐《碧斋词话》称白石词“结体于虚”,正可移评此词。这是首怀人词。怀人之词,结构造境神明变化之能事,无过于清真。但清真笔法主要是追思实写,有很强的现实之感,便别具一种引人入胜情味。白石则另辟蹊径,所写回忆,皆一笔带过(但亦极认真),全词之主体构成是写景及唱叹,结体于虚无限感慨都在虚处着笔。词人所着力的是写出其缠绵悱恻之情味、要眇馨逸之韵致。

姜夔简介 第7篇

时间:-12-1

内容:扬州慢

教者:洗尽铅华

地点:高二.七班

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深重悠长难以排遣的愁绪,那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恰似——

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千百年来,这种亡国破家的悲愁连绵不绝,至尽仍激起人们的共鸣。比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大家还记得哪些句子呢?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很好。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师:再看看词牌。“慢”是什么意思呢?

生:缓慢。

师:也就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以上)。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读序和词。

(生自读数分钟)

师:朗读是欣赏古诗词的必要步骤。谁最擅长朗诵抒情的作品呢?

(生笑,议论,推举若干人。)

师:好,请c同学来抒情吧。

(生读)

师:她的朗读如何?点评一下。

生:语速快了,慢词应该慢读的。

生:“少”字好象读错了。应该是三声吧。

师:对,当“一会儿“或”稍微“讲的时候,“少”念作三声。

生:因为作者心情悲痛,所以调子还要低沉一点。

生:重音不明确。表现词人感情的词语要重读,像“厌”、“寒”、“难赋”和“冷”等等。

师:是不是重音都处理成加重声音的力量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的“冷”字怎样读好呢?加重语气,还是放低声音?大家试试看。

(生读)

生:轻读好一点,突出“冷”的感觉。

师:重音轻读,有时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师:下面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注意把握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然后简要概括序的内容。

生: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师:很好。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意绪呢?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感情的词语。

生:怆然。

师:“然”的意思是?

生:“……的样子”。

师:“怆然”就是悲伤的样子。还有吗?

生:感慨。

师:因何而悲而感呢?请大家在序中找到相关的词语。

生:蜀离之悲。

师:很好。[板书:蜀离之悲]蜀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那么,展现在词人面前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看到荠麦弥望,寒水自碧,废池乔木,还有冷月和红药。

生:听到戍角悲吟,清角吹寒。

师:[板书: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师:大家想想,“红药”是词人亲眼看到的吗?

(生议论,一派赞成是实景,一派赞成是虚景。)

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我认为是亲眼看到的。因为二十四桥附近盛产红药,词人看到了二十四桥,也看到了桥边的红药。

生:我反对。因为当时是“至日”,也是“夜雪初霁”的寒冬,红药不可能在那时开花。所以应该是想象中的景物。

师:还有理由吗?请结合语境思考。

生:“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

师:对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这里面,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慨?

生:伤感。

师:对,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

生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是啊,由此我联想到唐代诗人刘希夷所写的句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这种丧亡之痛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带有了普遍的意义,因而千百年来都能激起人们的广泛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创造出的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激荡或理的启示的句子,就是“名句”。

师:那么,本词中,你觉得哪些句子道出了你的“意中所有”而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呢?请有感情的品读,然后讨论、交流。

(生读,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是见仁见智的时候了。

生:我喜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

师:讲得很好。我很喜欢“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这里是用了“移就”的手法,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师:跟“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冷”字。谁来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首先,词人视线角度是怎样的?

生:仰视。

生:俯视。

师:有分歧了。说说理由。

生:明月在天上,当然是仰视。

生:作者站在水边,看着荡漾的水波以及月亮的倒影,因为“寒水自碧”,所以才说“冷月”。

(掌声)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赞成是俯视。w同学结合语境,前后勾连的分析方法很好。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好,继续听大家的见解。

生:我欣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那个“厌”字很妙。没有生命的景物带上了人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用拟人手法,抒情更加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极好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胡人”——这里的“胡”当指金国——的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受战火摧残的河山的痛惜之情。短短八个字,寄托着如此深重的情愁,可谓言简意丰了。所以,陈廷火卓在《白雨斋词话》里高度评价这几句:“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乱伤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师:通过刚才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出:词人选取几个意象,从点和面上展现了扬州这座“空城”遭受战争破坏后的荒凉萧条: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寒气中飘来的凄清的戍角声,表达对国破人亡的悲凉痛惜之情。

但是,词里还有一类与之大不一样的文字,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写扬州的繁华热闹。大家找找看,还有哪些?出自何处?词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呢?

生:春风十里。

生:青楼梦好。

(众笑)

师:好,虽然这句并未直接写景,但它引人联想(笑声),联想到当时扬州一派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景象。

生:豆蔻词工,二十四桥。

师:它们都是出自唐朝杜牧之诗。词人大量化用这些语句,是否与“悲”相悖呢?

生:不相悖。

师:愿闻其详。

生: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

师:很好。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其中有三个词用得很好,它们是?

生:算,纵,念。

师:“算”是推测、料想的意思,“纵”是“即使”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它们表达了什么语气?

生:假设语气。

师:对,就是设想和虚拟的语气。词人展开联想,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创设出更空更深的意境。这样的写法,在诗歌里很多。比如:

“老来弓箭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落花愁杀未归人,乱后思家梦更频。纵有溪头茅屋在,也应芳草闭深春。”

“别悉归根是清明,迷眼风沙白发生。即有花枝如画里,看花不似少年情。”

师: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和《书愤》,想一想,它们和《扬州慢》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发言)

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

师:说得很好。《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胸怀。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过去人谓之“清空”。[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师:最后,请在《扬州慢》的音乐声中,回读全词。

姜夔 第8篇

花天影

石道人歌曲

乐议

绛帖平

姜夔

姜夔 (kuf) ( 1154H221 ) , 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汉族, 饶州鄱阳 (今江西省鄱阳县) 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姜夔少年孤贫, 屡试不第, 终生未仕, 一生转徙江湖, 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 精通音律, 能自度曲, 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询、散文、书法、音 ?乐, 无不精善, 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题材广泛, 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方面的词作。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 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 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 抒发了自己政治上不得志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 表现了自己超凡脱俗、飘然不群, 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文气”初探 第9篇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通,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表现了超凡脱俗、卓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张炎在《词源·清空》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这里张炎提出“清空”“质实”之说,并说姜夔的词作符合他欣赏的“清空”,具有“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特征。又说“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等曲,不惟清虚,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在“清空”之外,还以“骚雅”评价姜词。此后,历代学者都认为“清空”“骚雅”是姜词的特色。

沈祥龙《论词随笔》认为:“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着色相之谓。清则丽,空则灵。”近现代许多学者也对“清空”提出自己的解释。邓乔彬指出:“姜夔为人清高……他在‘心炼’和‘出笔’的创作过程中,选择与“清”情相应的景象事物,取其神理特征……用清超之笔,辞意相当地构成完整的意境。这种意境非但‘骨理清,体格清,辞意清’,而且空灵浑涵,而不是板滞凝涩。这就是‘清空’。”这里较之前人之评,更强调情怀之清,可概括为“情清”“笔清”“景清”“境清”。有的学者还认为“清空”是“作品创作中各类要素和信息的一种综合处理的艺术手段和方法。它不仅指作品的意境铸造,还包括了题材的概括,作品的结构、节奏、语感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它们有的表现为‘清’,有的表现为‘空’”。众人对“清空”说的含义、表现形式等都给予充分的剖析、探讨,各有所见、所长,但仍多从艺术方面着眼,对“清空”所包蕴的文化成因看似较少深究。而文学是描写人的心灵的,是心灵的歌唱。“清空”其实反映的是文人的精神与心态。

以人为喻,“清”如同人品本身的清高狷介,“空”则如处世行事作风的疏宕不羁。联系张炎对清空的又一处解释“清空则古雅峭拔”,可以这样理解姜词的清空:“清”当指意象之清雅,而清雅的意象又与人的胸襟气度有关;“空”当指境界之空灵,而空灵的境界又与意象的组合方式有关。张炎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作为“清空”一语的形象解说,凸现了漂泊无依的江湖落拓者的形象。

清空的艺术表现为清冷,主要指用清幽高绝的形象,表现空灵淡远的意境。“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他的词境界冷清幽远而又玄秘空灵。欣赏姜夔的词章,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凄清、清寒的氛围之中。《扬州慢》里词人举目四望,惟见废池乔木,离索一片,或夕阳衰草,疮痍满目;侧耳细听,但闻清角吹寒,清夜猿啼,哀音似诉。姜夔以清高孤洁之情怀观照自然万物,必然选取具有高绝气韵的形象表现自己的高雅品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姜夔的咏物词观察到。其所咏多为梅、荷、茉莉、牡丹等高洁清幽之物。“寒水”“冷月”意象的出现,又与姜夔在湘越一带生活,足迹遍布江南水月之乡有关,更与其时代动荡,前景黯淡而身世漂泊有关。“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水月意象在姜夔词中带着一种自我人生的意味,“凄清的月,孤寂的月,空虚的月”,姜夔所描写的水是深水中的“波心”,“暗含他生命的漂泊感”。姜夔通过这些清冷的意象吐露内心漂泊无根、老而无归的情怀与孤寂悲凉的心态。在《鹧鸪天·丁巳元日》里,姜夔讲道:“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尽管是写节日的欢欣与天伦之乐,但是写到自己的老来之态,也偏好写梅,有清雅梅花为侣,自然安心清闲寂寞、超凡脱俗的生活了。

清空的艺术还表现为峭健风骨。姜夔词意境空阔而偏于清,风格飘逸而归于峻,语言瘦硬而峭健为骨,正是张炎所谓“硬语盘空”“古雅峭拔”。 这种峭劲之骨,通常通过许多带冷色调的字眼凸显。寒、愁、空、清、冷等多次出现在词中,作者用这些冷峻峭拔的字眼,或反映他不随俗俯仰的个性,或烘托词人孤独落寞的心境,或表达作者清超旷达的襟怀。“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扬州慢》是姜夔最早表现爱国之情的作品。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年(1160),金主完颜亮两度南侵,江淮守军大败,扬州一带遭受空前焚掠。十六年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轻的姜夔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的荒凉,“感慨今昔,自度此曲”,以抒悲怀。上片写扬州在屡遭兵燹后的萧条景象,下片则直抒其黍离周道之悲慨。全词充分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园,感时伤乱的心情。陈廷焯对此词评价甚高:“‘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其文笔之清刚,的确令人吟诵不厌。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天下极胜之地,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曾引起多少美丽的联想。这座其实地处长江北岸却又习惯地被纳入江南水乡之域的古城,曾经以其无限繁华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淹留,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同时又因为它在江北的地理位置,使它无法保有它的繁华。宋高宗迁都临安,等于是割舍了它(连同整个江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两次猖狂南犯,江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了惨重的兵灾,往日繁华尽去,留下的只有“故垒荒丘”“废池乔木”,尽管姜夔重访扬州已是十几年后,看到的仍是一片寂寞和荒凉。面对今与昨的极大反差,现实的残酷颠覆了梦境的美好,他不知所措地写下了这首哀歌。

〖JP2〗起笔先写扬州的地理位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接着“过春风十里”化用杜牧名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轻轻一笔已经点出扬州的“佳”。然后急转直下,“尽荠麦青青”直如杜甫“城春草木深”,有黍离之悲。“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包含了无限伤乱感慨。姜词借往昔繁华来反衬如今的凄凉,“算而今重到须惊”,一个“惊”字写尽世事沧桑,无限怅然。词中关于家国丧乱的悲痛和对于战事侵扰的厌憎绝不是词的深层信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我们是否能从中读出一些属于生命忧伤的怅然若失?世事沧桑的风云总会流散,只有关于生命的追思才是永恒的。花开花谢几春秋,纵然年年岁岁花相似,花也已不是去年的花,那人呢?人在便如何?人亡又怎样?琼花依旧在,红药年年开,花开曾为过谁?又怎能为着谁?若说花有情,为什么年年不知为谁生?若说花无情,又怎能几经秋霜?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我们总是在昨日与今日的轮回中完成自己的一生,生命的哀伤,或浓或淡,或浅或深,却不绝如缕。清峭幽雅的姜词让我们读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情怀,一种关于今已非昨的伤痛。

参考资料:

1.〔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

2.〔清〕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南开大学出版社。

3.张祥龄《词论》,中华书局。

4.张炎《词源》,转引自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

5.陈志斌《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论姜夔词的清空特征》,《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暗香姜夔】相关文章:

暗香,暗香张炎,暗香的意思,暗香赏析07-29

姜夔文言文翻译07-29

美丽的冬天作文450字:为有暗香来06-23

上一篇:折一折做一做教研课下一篇:做好工厂检查的几点想法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