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2024-07-31

高一体育教学案例设计(精选6篇)

高一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第1篇

高一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发布者:王晓峰 发布时间: 2012-8-17 15:30:26

教学班级:高一(14)

课题名称:接力跑交接棒教学(身体素质)

授课时间: 45 分钟

一.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兴趣广泛,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接力跑为田径运动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但是具备了学习起来枯燥可变化性较少的特点,所以在课上不定时的通过小型比赛竞争的的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

二.教材分析

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跑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中重点学习部分。接力跑是田径单纯跑步的一个升级,是唯一一个多人配合的径赛项目,本课教学内容是接力跑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是接力跑的交接棒。交接棒在接力跑运动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好的交接棒配合能够决定接力跑的最终结果。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接力棒的知识。

2、85%的学生能正确掌握交接棒的手型及交接棒的动作的要领。

3、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教学策略

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在零压力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交接棒的动作要领。

本节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有:

1、由于是初次接触接力跑项目,先给学生讲述某届奥运会中的接力跑的历史故事,采用引导法让学生较快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重复练习方法让学生牢记技术动作,同时结合示范讲解及纠错让学生把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3、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了游戏和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学的开心的同时让学生在游

戏比赛中掌握技动作要领。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老师安排见习学生,通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准备部分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围绕操场慢跑一圈,结束后由体育委员带领做热身运动,老师一旁监督让学生知道热身运动的目的和好处。

(三)基本部分

首先教师与一学生配合讲解示范了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方法,重点演示了交接棒的手型,并指导学生集体模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错误动作及时纠正。接着通过抱团小游戏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四人一小组,组织学生分组尝试原地传接棒练习,并提醒学生在练习中要学会相互纠错,以提高练习质量。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邀请一组练习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演示,演示要求以第一棒右手持棒为例,通过下压式传棒给第二棒学生,并且给予声音提示(例:“给”,“接棒”等),在听到提示后接棒学生左手向后伸直,掌心向上虎口朝外准备接棒,再通过该方法由第二棒学生用左手传给第三棒学生,第三棒学生右手接棒以此类推,演示完一次后学生交换位置再演示一次,教师鼓励其他学生针对演示的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演示完后再次组织学生分组练习跑动中传接棒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练习,提示交接棒的正确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在练习结束后安排了十字接力的小型比赛,通过学生与学生的竞争,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交接棒技术,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运动的快乐。

结合教材内容,在游戏结束后安排学生做身体素质练习俯卧撑,10个一组,练习两组。

六.结束部分

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指导学生进行放松活动,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放松肢体,调节心情,然后组织进行课堂的回顾与总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的结构清晰,重点明确,通过一些小的比赛贯穿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基本实现了现如今已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理念。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把一个专业的技巧动作,只花一节课来学习,学生的掌握程度肯定不够,交接棒技术的要求不够细致,练习的密度不够,缺少实战来让学生提高团队的配合。

高一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第2篇

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

1、认识作品中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留恋之情。

2、学习这首现代诗歌的特征,鉴赏诗歌的音乐美。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作品作为现代诗歌的形式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作品通过意象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

康桥示意图,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诗--《再别康桥》。

一、作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早年留学欧美,回国后担任大学教授。是资产阶级文学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代表作品是《再别康桥》。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倡导新格律诗的创作,主张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代表人物有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

二、写作背景:

作者曾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多次留恋于剑河上剑桥的优美景色。对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深爱有加。离别之后写了这首诗歌。

展示康桥示意图

三、朗读:

1、首先跟录音听读;

2、其次同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3、最后由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板书生字词)

四、分析:

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五、理解:

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再做总结。

问:全诗七小节可分几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表现对康桥的留恋之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部分(2-6):以特有的意象表达对康桥无限爱恋之情。

第三部分(7):照应开头,承上总结,表明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过渡:下面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歌)

六、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再做总结。

1、构思别致,不落俗套。

作品创造了一种寂然无声的意境,排除了离别的伤痛,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人选取了独具特色的意象,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每一小节一个动态的画面,给人以流动的感觉。

3、句式整齐重叠,偶句押韵,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具有古典诗词重章叠句的特点。

七、主题:

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做结论。

问:同学们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八、练习:

讨论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理解:                   鉴赏:

1、留恋      5、放歌      1、构思别致,不落俗脱。

2、金柳      6、笙箫          无别伤,有飘逸

3、水草      7、柔情      2、意境鲜明,有流动的绘画美。

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的学案设计 第3篇

学案即导学方案(Guided Learning Plan),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编写的文本。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学案实施的必要性

1. 高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年龄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起始阶段,不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显稚嫩,高一开设科目多,学习密度大,能力要求高,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焦虑情绪和不适应性表现得很明显。对于初中化学,很多学生还停留在记忆背诵阶段,还未形成对化学学科系统的学习方法,再加上高中化学思维量的提高,学生深感不适。在这种情况下,高一化学要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而学案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明晰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优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 课改理念体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导演”,学生才是舞台的主角。学案的提出正源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时代要求教师不能只是“传道解惑”,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发现问题的引路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如何学。同时学案设计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二、学案设计的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新课程展现不同功能的教材栏目,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等,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案的设计也是如此,通过它能体现一种舒心愉快的课堂文化。在学案中我尝试使用这样的语言:“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好”、“考考自己,相信自己行”、“这道题虽然综合性有点强,但挺有意思,请你试一试、“这道题你肯定觉得自己会,但很容易出错,不信你试试”等。这样的语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收获。

2. 探索性原则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学案”本身就是一份探索性的自学提纲。学案设计时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

3. 梯度性原则

在学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差异。因此在学案设计中不能跨度太大,人为地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量把一个问题按知识梯度,从基础到提高分层设问,循序渐进,分层推进。这样既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作了铺垫和引导,又能把知识间的联系展示给学生,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落实检测已有的知识,同时感受知识向纵深的提高。高一正是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对于初三知识的遗忘及学习中的漏洞,直接影响新授课的学习。因此在学案设计时可以添加“知识牵引”模块,唤起学生的记忆,梯度式设计问题,过渡到新授课知识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4. 系统性原则

新教材高一内容知识点多,许多学生感到化学知识零碎、难以把握,很多知识点属于纯记忆,印象不深,久而久之,学生的记忆逐渐模糊。化学知识体系是有其完整性、逻辑性的。所以教师在学案设计中应注意到该问题,对知识点重新进行整理、归纳,理出思路,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更易于学生接受。对于复习学案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还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各节课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在各方面的应用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学案设计与实施

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同,选用的学案也有所不同。

1. 新授课学案———自主探究, 启发教学

(1) 性质课学案———问题引导, 实验探究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必修一化学中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部分学生在学习这方面内容时,对知识点死记硬背,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学案设计要抓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层层问题引导、实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从而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如以《氯气性质》学案为例,课前我引导学生有目的预习,在“知识牵引”板块,回顾、总结已有的相关的元素性质知识,如氧气、氢气等非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激活学生记忆库,从而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类比和迁移。在“预习导引”板块,提出一些通过学生自学,可以在书本上发现的简单问题,如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在自学中归纳总结、体验自我学习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听课的目标更明确了。

上课时,在“问题探究———共同练”板块,我将课堂实验探究条理化、系统化,以设计的问题作为导引,探究实验为依托,向学生展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问题1:根据结构决定性质,预测氯气的性质。在复习原子结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研究元素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我演示铜与氯气的反应,并提出问题2:金属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与氯气反应剧烈,说明什么?再次强调结构决定性质,加深学生的印象。根据氯气与铜反应生成高价氯化物,提出问题3:预测铁与氯气反应产物?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很自然地能得到以下结论:氯气与变价金属反应,得到高价氯化物。再如氯气与水反应部分,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们利用学案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设问问题1: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呢,还是氯气溶于水只是个简单的物理变化?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尝试试验氯水的酸碱性。将氯水滴在pH试纸上发现试纸中间白,四周红。该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说明反应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是什么呢?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我适时提出问题2: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联系旧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pH试纸中间白的现象?我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问题3:设计实验方案推断起漂白作用的物质。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演示实验红色花瓣分别放入装有氯气、盐酸、氯水里。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通过探究实验,问题导引,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紧跟课堂节奏,从一个探究到下一个探究,一直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利用学案启发思维的同时,学生可以将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等直接记录在学案相应要点、关键词空白的位置上,一边上课一边完成学案,节省笔记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后整理、复习提供方便。

(2)概念课学案———课前热身,激发兴趣

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化学某些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不感兴趣。我们可以设计预习学案———家庭小实验,如在“物质的分散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准备粗豆浆、盐水、糖水、淀粉溶液、茶水、蛋清溶液,放入单层玻璃杯,用激光笔照射杯中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这样操作无危险且容易成功,不仅让学生提前了解了课堂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实验中粗豆浆不能形成光亮的通路,这与豆浆是胶体的结论形成矛盾。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使学生了解丁达尔效应的本质原因,一举两得。除了家庭实验,我们还可以其他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授知识点前,学案以“拓展视野”模块展示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如化学发展史、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最新科研成果、生活小百科,等等,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离子反应是较为抽象的一节课,在学案“情境引入”部分,可以展现一则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为什么哑泉水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为什么成为灵丹妙药?学生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上课注意力明显集中,通过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底。利用学案,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教学契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 复习课学案———知识梳理,总结规律

复习课注重知识的体系和相互关系,学案更多采用章节知识网络、表格形式等。如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里面涉及了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变关系,复习学案只要将各物质之间关系理顺就可以了。如下图:

在设计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如果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不强,教师可以给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填上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则可以只给出几个知识点,其余让学生自己完成。

最后精选一些配套的综合习题,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适当练习及时巩固,并体验学习后成功的乐趣。攻克了这一堡垒,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八九不离十了。

3. 习题课学案———方法指导,精练巩固

采用学案,弥补了教材编写的大众化,教师针对性选择习题,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思路,预习到位,上课有目的地听课,笔记记录少而精,课后整理笔记有依据、也为以后复习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习题课学案主要集中在专题训练上,有针对性地集中教学一类典型例题,归纳学习方法,变式训练、实践巩固,在节省抄题时间上很占优势。当然,教师在编写学案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梯度地设计习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有效讨论和交流,而不是完全“放羊”,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不是贪图热闹、流于形式。

教无定法,每位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类型课堂的学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设计的学案也不同。因此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应该深信,只要怀着满腔热情,秉着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就一定能让学案设计教学进一步趋于完善、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摘要:本文从学情、课程背景角度论述了学案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结合示例介绍了几种课型的学案设计。

关键词:高一化学,学案设计,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周业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化学教学, 2009.11.

高一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第4篇

1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案例1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以往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由比较运动快慢引入速度概念,速度定义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的比值.通过速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平均速度,并能计算平均速度.而对于瞬时速度,学生尽管知道它是指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但不能理解这样的物理量如何去测量.这就使瞬时速度这个物理量显得有些神秘,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

新课改教材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首先介绍坐标的变化量和时间的变化量,然后再用物理学中对速度的定义,将速度表示为这样一个微小的变动,表面上差异不大,但它对下一步引入和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影响差异就大了.通过表达式,学生能很直观地看到表示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即平均速度,当时间间隔Δt取小一些,则物体从t时刻到t+Δt时刻这样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差异就小一些,运动的描述就精确一些.再就是当时间间隔Δ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认为表示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这样处理较清晰地体现了极限思想,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学生由此不仅明确了瞬时速度概念,也了解了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这一点十分重要,它体现了物理学-个特点,即给出一个物理量,不仅要知道这个物理量是什么,更要知道怎样去测量这个物理量,知道怎样测量的物理量才更有实际意义.同时,学生了解的测量方法也为下一节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做理论铺垫.

在加速度部分的处理方面,新教材比以往教材也更合理些.以往教材只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它在引入概念时避开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新教材先介绍速度的变化量Δv和时间间隔Δt,然后再沿用加速度的定义表示.这样一来,学生可借鉴已学过的速度定义来认识加速度定义,从而了解变化率这个概念,并理解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知道对应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此处极限思想的应用为测量表示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提供了数学依据,同时又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没引入极限这个术语,高中学生能够接受,从而给高中物理探究实验中的测量奠定基础.

2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案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以往教材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部分时,先从理论入手得出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利用公式计算加速度,然后再进行实验通过测位移求加速度.这种内容顺序安排下,知识传授痕迹过多,而学生探究部分有些欠缺.

新教材首先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学生通过该实验掌握了一种测量速度的方法,然后再利用这种测量速度的方法去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亲身体会到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并采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这种安排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又再现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

又比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猜想力、质量、加速度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同学之间猜想并且互相讨论,学生分组得出结论:加速度和力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教师接着提出要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尽可能多设计几套方案,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方案一,取一个物体,施加力,同时测量出加速度,然后不断地改变质量和力,测量出加速度大小,再寻找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案二,先控制质量不变,改变力的大小,测量出加速度大小,验证加速度和力是否成正比.然后控制力不变,改变质量的大小,测量出加速度大小,验证加速度是否和质量成反比.”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两种方案进行验证,结果利用方案二验证结论,并引导学生得出高中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这样的探究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了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由“熟记知识”转向“感悟知识”,他们不再是被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即被动学习者),而变成在教师引导下感悟知识、探究问题的研究者(即主动学习者).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习由此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其效率也更加高了.

3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实验素质

案例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以往教材采用演示实验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得出实验结果,而对实验探究过程要求不是很高.

新教材采用学生实验去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师生更关注的是如何去设计和实施这个实验.这里主要有四个部分.首先,要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即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第二,要设计实验基本思路和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三个变量间关系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即保持一个量不变,测物体在另一个量变化时对应第三个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后两个量的关系.例如在本案例中,先保证物体质量不变,测物体在不同的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数据分析一般要设计表格记录原始数据(尊重原始测量数据,是良好实验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为了能直观观察也可作出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曲线.第三,要解决实验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测量相应的物理量.比如在本实验中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另一个是怎样提供所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第四,得出实验结果后,如何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解决以上四个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主动去探究可行性方案、进行实验,而且要能与同学互相交流,体现出合作和互助精神.同时学生也从实验中体验到一种从实验中获取数据、作出图象、分析图象、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素质.

教学实践表明,高中新课改后探究性教学顺应了高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同时也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学生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了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较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一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第5篇

一、设计思路

化学是学习的一个载体,化学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教育。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和掌握的同时,适时引入人文精神,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

本课以创设真实课堂情境,让学生如临真实的生活场景,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2.学习任务分析:(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学习者分析: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 问题来评价

4.学习背景分析:本节知识范围比较广,既有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又有环境保护常识,人们既要利用浓硫酸,又要防止浓硫酸对环境的污染,教材力争把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教师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社会型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第1页,共9页 2.掌握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获得结论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与浓硫酸有关的化学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浓硫酸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硫酸对环境污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2、通过课堂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培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实物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通过对浓硫酸性质的学习、人们对自然与人文美的追求、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浓硫酸的应用、不同的人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进行反思。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白纸一张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仪器:小试管(4支)、小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试

管夹

试剂及用品:蔗糖、浓硫酸、铜丝、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胆

矾、滤纸

第2页,共9页

七、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请准备好笔记,并随时记录下重要的内容。【播放】投影下面的这些图片

柳浪闻莺

满陇桂雨

苏堤春晓

第3页,共9页 阮墩环碧、【教师讲述】

刚才的漂亮图片,你知道是什么地方拍摄的吗?对了,就是杭州西湖边上的风景区拍摄到的。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给人以愉悦的享受。美来之不易,(见最后一幅图片)今天的课程我们就要了解一种破坏环境的一大“杀手”-硫酸!

【投影】浓硫酸的性质和作用

【演示实验1】把事先准备好的浓硫酸试剂瓶展示给学生观察。

【演示实验2】向小试管中加入4mL水,用手感觉试管温度,用胶头滴管滴加浓硫酸溶液,振荡,再用手感觉试管温度。请同学们思考此操作的注意事项,若反之,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 略

【教师讲述】确认实验现象,以及由现象推论出的结论。

第4页,共9页 【幻灯片投影】

一、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浓硫酸是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密度比水大,与水稀释剧烈放热,熔、沸点较高。

【教师讲述】初中里我们学过了对物质的分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H2SO4属于哪类物质,并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它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3】向盛有适量胆矾的小烧杯中滴加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由此实验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演示实验1】用沾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滤纸上写“化学”两个字,由此又想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演示实验4】蔗糖脱水实验:向盛有适量蔗糖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水,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浓硫酸并用玻璃棒搅拌,让玻璃棒插在烧杯中间,观察现象。

【思考】(1)为什么要加几滴水?

第5页,共9页(2)为什么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蔗糖为什么会变得蓬松? 【学生分析并回答】略

【教师总结并讲述】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是不相同的,吸水性是将原来物质中已有的水吸收出来,形成水合硫酸分子,可用来作为干燥剂,但不能干燥碱性及强还原气体,如NH3、H2S等;浓硫酸的脱水性是指它能将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按2:1的比例脱去,故在实际使用时不能将其沾到皮肤上及衣服上。

【投影】

二、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1、吸水性 :H2SO4+n H2O=H2SO4.n H2O

2、脱水性:浓硫酸能按水的组成比脱去有机物中的氢和氧元素

【教师讲述】H2SO4从物质分类看是一种强酸,它是不是像初中学习的一样具有酸的通性呢?比如与活泼金属的反应能放出氢气吗?

【学生演示实验2】把表面经砂子打磨过的铁片和铝片分别放入事先盛有浓硫酸的试管,结果看不到气泡。

【教师分析】是不是铁片和铝片与浓硫酸就不反应呢?这里主要是因为常温下铁片和铝片与浓硫酸发生钝化,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金属进一步反应,故工业上可以用铁制或铝制容器储运浓硫酸。

【教师讲述】在初中里讲过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就不与酸反应,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

第6页,共9页 一个实验,看看这句话对不对? 现象:①固:红→黑 ②液:无→棕黑→蓝色

③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使品红溶液退色。

【教师提问】在这反应中浓硫酸只体现酸性吗?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试写出该反应方程式。并根据硫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思考浓硫酸还体现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略

【投影】

【思考】浓硫酸在加热时能氧化铜,那么能氧化其他金属吗?

【教师讲述】加热:能与大多数金属(Au、Pt除外)反应(注意:不生成H2)浓硫酸在反应中既有酸性又有强氧化性。

规律:生成物中金属显高价,浓硫酸还原生成二氧化硫。思考:

1、能否在有明火的地方冲洗盛装浓硫酸的铁桶?

2、足量的铁与一定量的浓硫酸如何反应?

【问题研讨】(1)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2)已知C + 2H2SO4(浓)== 2SO2 ↑+ CO2↑+ 2H2O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C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并画出简要装置图。(图片暂时隐藏)

第7页,共9页

说明:应首先用无水硫酸铜验证水,然后用品红验证二氧化硫,再用高锰酸钾氧化多余的二氧化硫,接着再次验证二氧化硫是否全部被氧化,最后才验证二氧化碳。【投影课堂练习】

1、用什么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提示:从强氧化性、脱水性、钝化作用、与水放热等方面)

2、下列现象体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红色内容为答案)

(1)把浓硫酸滴入放在蒸发皿里的蔗糖上,蔗糖就会炭化变黑(脱水性)(2)把浓硫酸露置在空气里,质量会增加。(吸水性)(3)把锌粒放入稀硫酸里,会产生氢气。(酸性)

(4)把铜片放入浓硫酸里并加热,会产生SO2。(强氧化性)(5)利用浓硫酸和食盐固体反应,制HCl气体。(难挥发性)【教师讲述】浓硫酸既然性质这么多,它的用途也很多。【投影】

三、浓硫酸的用途

【教师讲述】浓硫酸既有“有用”的积极面,同时也有污染环境等消极面,这就是客观的世界。

【学生阅读】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进入江河湖泊,会导致鱼类难以生存,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它落至土壤中,使其中钙、镁、磷等营养元素溶出,并迅速流失,第8页,共9页 使土壤肥力下降,并被逐渐酸化,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遭到破坏;它加快了桥梁、雕塑等建筑物的腐蚀速率,许多千年古迹因此而遭到破坏。

其次要利用物理及化学方法对含硫燃料预先进行处理,以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对燃煤、工业生产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硫废气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此外,还需要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全人类共同努力以减少硫酸型酸雨的产生。

防治酸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首先要从消除污染源着手,研究开发能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核能等),这既有利于合理利用化石燃料这一有限的资源,又能从根本上防止酸雨的产生。

八、板书设计

一、物理性质:浓硫酸是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密度比水大,与水稀释剧烈放热,熔、沸点较高。

二、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1、吸水性 H2SO4+n H2O=H2SO4.n H2O

2、脱水性:浓硫酸能按水的组成比脱去有机物中的氢和氧元素

3、强氧化性

2H2SO4(浓)+Cu==CuSO4+2H2O+SO2 加热:能与大多数金属(Au、Pt除外)反应(注意:不生成H2)浓硫酸在反应中既有酸性又有强氧化性。

规律:生成物中金属显高价,浓硫酸还原生成二氧化硫。

三、浓硫酸的用途

九、作业设计

在网上查找我国目前酸雨的危害、污染现状,以及目前可以采取防治酸雨的办法。

高一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第6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三单元的Project板块。该板块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它基于阅读文本,又超越文本信息。教材提供了一篇人物传记,描写杨利伟从一个平民家庭的小孩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成为中国的航天英雄的故事,学生对于杨利伟的航天事迹比较熟悉,而对于其家庭背景和学习成长过程相对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信息,调动其对未知信息的探求欲望,激发其学习兴趣,顺利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力求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人物传记时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人物传记后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熟悉简单的人物传记的撰写格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在阅读中正确理解以下词汇及句型:

单词:orbit, astronaut, northeastern, army, fighter, pilot, project, candidate, survival, rocket, commander etc.

短语:make the dream a reality, survival skills, be qualified for, be described as, go down in history, look up to sb, live ones dream etc.

句型:Born in 1965, Yang wanted to fly since he was a young boy.

It was his high scores…that finally won him his position as China’s first astronaut.

Because of these qualities, his commanders were sure he would be successful.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把握细节、理解全文的能力。

2). 引导通过学习范文,模仿写作简单传记文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励学生向杨利伟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懂得要通过自我勤奋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重点]

1). 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获取有关杨利伟的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

2). 对杨利伟的故事进行深层理解、并对此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中心人物的相关信息。

2). 如何培养学生快速记录所读信息并用英语组织表达的能力。

3).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人物传记的篇章结构、掌握简单的人物传记的写作格式。

[教学过程]

1. 总体思路

本课主要采用“读、说、写”-三段教学模式来学习本单元的Project板块。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对什么是探险者(explorer)的讨论,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杨利伟,经过对文章的快速阅读和细节寻读,获取更多有关杨利伟的人物信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篇章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简单的缩写,让学生初步体会传记文体的写作特点。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物传记文体结构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本章的写作技能,教师提供了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从中选择一篇或两篇人物传记,要求快速阅读并体会其写作方式,这样,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引导式阅读和对补充内容的自主式阅读,使学生基本掌握了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采访、组织材料写作、相互修改等教学方式,达到学以致用,初步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目标。

2.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开场白:Good morning everyone! What a special day it is! How lucky we are to have our English lessons on Christmas. So at the very beginning, I’d like to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导入:By the way, have you got any new year resolutions yet? What do you plan to do in the coming new year?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reading some English books on famous explorers? You know the word “explorer”? What kind of people can be called “explorers”? Who is a typical example in your opinion?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或简单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模块二第三单元已进入年末,通过同学生讨论新年计划:比如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来引出本课主题:探险者。同时,通过对什么是真正的探险者,谁是典型的探险者,以此来复习本单元中其他的一些著名探险人物,如: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在有效复习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兴趣,同时引出本课的主题,起到承上启下的教学功能。

Step 2 Fast reading

教师:Today the explorer we are going to come close to is a very famous Chinese. Look at the screen. Do you recognize the person in the picture?

学生:Yes, it’s Yang Liwei.

教师:Now let’s find out more information on Yang. Try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

1. How long did Yang’s space journey last?

2. What should be learnt in order to be an astronaut?

[设计意图]

笔者要求学生带着两个具体的问题快速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后续的环节做铺垫。

Step 3 While reading

学生通过略读完成以下信息:

1) Try to finish a CV for Yang Liwei on the paper.

Name: Yang Liwei Sex: Male

Born: ____________ Nationality: ____________

Education: - Trained to be an ____________

1983-1984 ____________ from the No.8 Aviation College

Work experience:

2003 Became China’s first astronaut

1998 Became a ____________ of Project 921

1983 Joined the ____________

Interests: Lov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略读(Scanning)的能力,快速搜寻相关的信息,进一步熟悉文章。二是为了复习巩固在Task(任务)专题中撰写个人简历的语言技能,以此体现出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2) Interview practice

教师:Suppose your partner is Yang Liwei. Interview him to get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Try to take notes while interviewing.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模拟采访,例如:

What is your job now, a pilot or an astronaut?

When were you sent into space?

Were you afraid before the sending up?

Where and when were you born?

What were you interested when you were young?

Is it easy to be an astronaut?

...

[设计意图]

通过完成杨利伟的个人简历,并在此基础上的采访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在模拟采访过程中练习快速提问与速记,切实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做到在练习中提升能力。同时,再次为最后环节中课外人物的采访和写作奠定基础。

3) Mini-discussion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根据需要提供帮助):What spirit can we find in Yang Liwei? Which of Yang’s personalities attracts you most? Why?

[设计意图]

在掌握文章细节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围绕“主人公的哪一方面的特质最吸引你?为什么?”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引出对人物的正确评价, 提升理解的深度,并以此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Step 4 Post-reading

教师:Now let’s have a look at the whole passage again,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structure of the biography. How many parts can we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What are they about? 学生完整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如果学生有困难,则适当降低任务难度,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填空,同样也能达到了解文章结构的目的:

Part One: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the main character.

Part Two: The main character’s hard struggle to success. Usually it is written in time order.

Part Three: A thought-provoking conclusion: Yang is really worth our respect.

教师:You’ve all done a great job! Now let’s try to write a summary of Yang Liwei in pairs. One student writes the introduction in 3 sentences and the conclusion in 2 sentences, while the other student writes the body in 5 sentences.

学生合作对文章进行缩写。

教师:Now let’s share some of your writings. (呈现部分学生习作)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为本课之关键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到对杨利伟一文的总体把握,训练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培养学生能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具备提纲挈领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理解传记文体的三段式的写作特点,即:第一部分为人物简介部分,突出强调其主要成绩或卓越之处,明确写作的目的,同时也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主要突出其通向成功的历程,通常以时间为主线。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通常以发人深思,或激励读者的语气来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二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作用是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让学生及时训练传记文体的写作,突出此类课型以读、写为主,听、说为辅的特点,从获取信息到处理信息,最后到信息输出,强调学以致用,并在训练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Step 5 Extensive reading, interviewing and writing

教师:First read the biography you’ve got and then take turns to interview your partner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in character, eg. career, achievements, struggle, education and so on. Take down the information you have got from your partner. Write a brief biolog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you’ve taken down.(教师提供补充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首先利用本节课前面环节中所学的方式进行阅读,此后通过采访式提问交换信息。)

学生:学生选择不同的文章阅读,通过相互采访交换信息并快速记录。

[设计意图]

此部分活动安排如下:发给每位同学两篇英文的人物传记:Hellen Keller(海伦 凯勒)和 Jay Zhou(周杰伦),要求学生以pair work 的形式各选其中一篇,先各自独立进行快速阅读获取文章信息,然后通过相互采访的形式获取另外一篇文章的信息,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在此基础上借助所记录的内容仿写一篇简单的人物传记,学生也可以另选自己喜欢的人物,搜集信息并按照格式进行仿写。该环节旨在全面巩固本节课的阅读技能、促成学生能力迁移。

Step 6 Homework

1) Write down the biography in 3 paragraphs. Check your writing again by going through your partner’s original passage.

2)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gain, taking down the useful phrases and beautiful sentences.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以写作的形式进一步把本单元和补充阅读中的知识运用于写作实践,从而在充分的语言输入之后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摘记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和词汇与句型的理解能力,为下一节课进一步的语言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呈现以下两部分:一是采访的常用句型以供学生模仿使用;二是传记文体的三步结构段落,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明确该类文体的写作特点。主要内容如下:

Possible questions:

What is your job now, a pilot or an astronaut?

When were you sent into space?

Were you afraid before the sending up?

Where and when were you born?

What were you interested when you were young?

Is it easy to be an astronaut? …

( 该部分位于黑板左侧。)

Main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Part One: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the main character.

Part Two: The main character’s hard struggle to success. Usually it is written in time order.

Part Three: A thought-provoking conclusion: Yang is really worth our respect.

( 该部分位于黑板右侧。)

[教学反思]

笔者依照上述教学设计,在常规教学时间(45分钟)内完成了学习任务,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以“导演”的角色,用自己的亲和力、感召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个人阅读、小组讨论、采访练习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较好,教学效果良好。在此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根据《课标》,《课标》在“使用建议”部分指出: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因此,此教学设计着眼于把project 部分根据现在所教生源的实际情况,设当地化繁为简,将自由地采访各类专业人士改为指定的两篇人物传记,并在此基础上训练采访、速记、构思传记文体段落的初级写作等能力。

二是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强化每个任务环节的有机结合。对学生而言,随着不同任务的转化,对他们构成了不同层次的挑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是注重在语言材料的有效输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有效输出。坚持先读(课文,课外阅读材料),后说(问题回答,相互采访,讨论),再写(完成初级的人物传记的写作)的教学三部曲。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遗憾之处有两点:一是因为教学的容量较大,为及时完成所有的教学计划,导致教学节奏偏快,学生课堂注意力有点过度集中,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二是对于文章中新的语言知识处理还有点欠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还应更加合理地定位学生水平,灵活调节课堂教学环节,向精炼、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境界迈进!

上一篇:如何向导师写信下一篇:办公室接待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