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中的桃花美文

2024-09-09

晨露中的桃花美文(精选2篇)

晨露中的桃花美文 第1篇

晨露中的桃花美文

晨曦,慢慢地从东面遥远的山上探出头来;红彤彤的脸颊,似乎还带着昨夜酣睡的样子,并不是十分的清醒;却带着几分羞涩的笑靥,看着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少女,遇到陌生人,带着特有的、青涩的矜持,只是淡淡地打着招呼,不可能带着过分的热情。而山,在阳光的目光下,显得有些模糊着,看不清晰它的样子,这是它带着几分神秘;朦朦胧胧的感觉,让山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现在,是春日;而风,最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沉寂的,因为俗语说过,“春风不刮杨柳不发”,由此可以判断春风在这期间的骄横与傲慢;可是,今天,风,却似乎静默着,也许,是因为它累了;也许,是因为它疲倦了;也许,是因为它困了;也许,是它睡了;所以,高高的树上,叶子没有任何的波动,也没有任何的声响,只是悄然地待着。

云彩,和平常一样,并没有多少变化,只是有些慵懒地散落在空中。仰望西面的天空,发现有一朵白云,像是奔腾而来的野马,正在驰骋着;在它的不远处,有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仙女,正在挥舞着鞭子,好像是吆喝着什么;细细长长的、若有若无的一丝白云,就像是她手中所拎着的鞭子,在蓝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残影。

潮湿的空气,带着泥土的气息,围绕着我,不肯离开半步。

轻轻地走着,听着河流的歌声,任露水打湿了我的裤脚。这一刻,我不知道是我拥抱了大自然,还是大自然拥抱了我;是我拥有了这片土地,还是这片土地拥有了我。无论是哪一样的拥有,都是一样的激动,一样的令人兴奋。

拐过山脚,看到桃花林。这几乎可以说是每天都几乎能够看到的,似乎也没有什么惊奇的。不经意中看到脚下湿漉漉的`裤脚,心里不由一动:晨露中的桃花会是什么样?它们会不会给我带来惊喜?

按耐不住心底的好奇,也按耐不住心底的想法,就漫步走了过去。

这是一片桃林。每一株树木的距离,几乎都是相同的;而且,也像是一个个列队的士兵一样,排成一排排,并没有多少突出。树木并不是挺拔的,而是带着一些蜿蜒和曲折;树枝的方向,朝着任何的地方;还有,每一株树木所占用的面积很大;所有的树枝都不是聚拢的,而是分散开来,看上去要比杨树等树木壮实很多。

有的花儿绽放着,尽显着自己的美丽;有的花儿则是羞涩的打着朵儿,似乎是含羞的少年。安安静静的桃园,显得端庄而又美丽,却有尽显着自己的妩媚,也带着无限的诱惑。而花儿的羞答答的样子,惹人心怜;若有若无的花香,围绕着我。

阳光带着笑意,看着。桃花的脸上,红红而又带着甜美;而露珠的滚动,像它们的脸上镶嵌了明媚的珍珠一样。

珍珠吗?桃花吗?阳光吗?

一路回想着,被水声惊醒。哦,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

《桃花扇》中的桃花意象解析 第2篇

关键词:桃花扇,李香君,桃花,意象

清代传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山东曲阜人, 孔子64代孙。早年隐居家乡。康熙南巡北归至曲阜祭孔, 他到御前讲经, 得到赏识, 授国子监博士, 开始了仕宦生涯。不久, 他奉命赴淮安、扬州参加治水, 走遍南明故地, 访问明末遗老, 凭吊民族英雄, 对南明王朝的覆灭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回京后经三易其稿, 于52岁时写成了《桃花扇》。次年3月被免职回乡隐居, 直到逝世。

《桃花扇》共40出, 故事梗概如下。明代末年, 复社文人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相爱。魏忠贤余孽阮大铖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 暗送妆奁, 企图拉拢侯方域, 结交复社。李香君识破阮大铖的险恶用心, 坚决退回妆奁。南明王朝建立后, 阮大铖诬陷侯方域勾结左良玉。侯方域被迫逃往江北, 投靠督师史可法。此后, 马士英、阮大铖强迫李香君改嫁他们的党羽田仰。李香君誓死不从, 血溅团扇。杨文骢点画成桃花图, 起名桃花扇。清兵南下, 史可法兵败, 沉江自尽, 南明灭亡。侯方域与李香君几经周折, 终于重逢。但当李香君得知侯方域已去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 痛伤不已, 于是撕破桃花扇, 决定出家。《桃花扇》基本上采录了历史事实, 甚至一些细枝末节也“确考时地, 全无假借”。可以说它是一部典型的历史剧著作。作者以侯、李爱情为中心, 塑造了一大批成功的艺术形象, 相当广阔地展现了明朝末年千疮百孔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 回答了明朝300年基业, 究竟“隳于何人, 败于何事, 消于何年, 歇于何地” (《桃花扇小引》) 这一重大的历史问题。孔尚任在《桃花扇》的《先声》一出里, 借老赞礼之口, 道明了剧作的思想内容, 即“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悲欢离合加上兴亡感慨构成了整部剧作的感情基调———哀婉伤感, 正是这一感情基调的确立决定了《桃花扇》的悲剧性质。一是历史悲剧。《桃花扇》悲剧性的一个表现就是作者对南明王朝灭亡的哀怨。二是爱情悲剧。《桃花扇》悲剧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侯方域和李香君二人的爱情描写。

桃花在中国古代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蕴, 它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情感。中国文化里有以桃花喻人和桃花喻情的传统, 而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之后, 桃花源便成了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精神家园, 而桃花也成了承载这种理想精神家园的典型意象。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大国, 千百年来, 文人骚客将桃花异彩纷呈, 说不尽, 唱不完, 没有别的, 只因那对桃花, 也是对生命, 对我们的家国深深的爱, 从来没有离开……从《诗经》的“桃之夭夭”到清代袁枚的“碧桃花下感流年”;从唐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到宋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扇》戏剧, 再到中国小说的最高峰的《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山海经》里的“夸父逐日, 化为桃林”至桃李满天下, ……桃花在唐代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在宋代则被打入“冷宫”, 成为文人贬损的对象, 到明清时期, 桃花再度受到文人的偏爱, 成为诗词歌赋的主题。明清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萌芽, 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自由的召唤, 他们迫切要求摆脱封建礼教, 追求个性解放, 要求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欲望。

李香君的名字, 由于孔尚任的大型历史剧《桃花扇》而为人所知晓。适逢国破家亡之际, 李香君作为秦淮河畔的一代名妓, 不仅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忠贞, 尤其重要的是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为万千的文人士大夫所望尘莫及。《入道》一出, 将其精神层面提升到了哲学角度, 其由情入道, 呈现的是一种宗教性质的精神境界的飞升。她在情场转了一回, 在完成追求爱情大业的时候有所顿悟而放弃, 使《桃花扇》成为古典戏曲里更完整地表现中国人对情的矛盾态度的杰作。

纵观《桃花扇》全剧, 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表现出轻“情”重“节”、抑“情”扬“节”的特点。可以说, 《桃花扇》一剧是以“情”为主线, 以“节”为旨归。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其中既有时代原因, 也受当时社会思潮、作家因素的影响。作者孔尚任笔下的桃花散发着芬芳, 让人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景象。它代表着主人公的纯洁, 代表着高尚, 象征着人物坚贞不屈的情操, 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在它的映衬之下, 李香君这一艺术形象闪耀出永恒的魅力光彩。

参考文献

[1]张云天, 杨伟伟.探析《桃花扇》的多重悲剧性[J].四川戏剧, 2008 (5) .

[2]唐雪莹, 赖彩霞.试析《桃花扇》中的桃花意象[J].四川戏剧, 2009 (1) .

上一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十种作文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