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6-18

关于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关于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的调查

报告

“MsoNormal” style=““>XX县作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为了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XX县委、县政府从20XX年起大力开发绿色食品,打绿色牌、走生态路,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省开发绿色食品最多和发展最快的县,并且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经济强县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总结XX开发绿色食品的先进经验,推动全省绿色食品的发展,根据厅领导的指示,我中心专门组织调查组赴XX县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一 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MsoNormal” style=““>截止今年8月,XX县已建成绿色食品优质稻基地10万亩、优质绿茶基地4万亩、优质饲料基地12万亩;有三家龙头加工企业开发出了乳制品、大米、茶叶等3大类17个绿色食品产品,产量达13000吨。绿色食品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MsoNormal” style=““>l、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带动农民增收。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加工原料基地,通过订合同保价收购初级农产品,促进生产农户增收。据调查:大米、油菜籽、茶叶、奶、猪、鸡价格分别比加工收购前上扬28.5%、11.2%、21.5%、10.3%、16.2%、8.7%,广大农户因此而普遍受益。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了2450元,已实现连续16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农户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4元。

“MsoNormal” style=““>

2、结构调

整日趋合理,县域特色基本形成。绿色食品开发带动各类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优质大米、双低油菜、优质绿茶、奶牛、人工牧草规模分别比1999年增长8.0万亩、4.5万亩、2.8万亩、0.9万头、8.0万亩;不具开发优势的小麦面积调减了3.0万亩,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上升到20XX年的53.9%,种植业收入比重降到32.2%;依靠粮食、牧草转化增值而获得的收入逐步提高。以30万头DLY生猪、2万头奶牛、10万亩优质稻、10万亩优质绿茶为内容的“321111”工程已基本形成。

“MsoNormal” style=““>

3、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农业投入持续增加。为满足**开发的需要,良种良法得到了大力引进、推广应用。仅两年多时间,引进储备的优质稻品种达15个,优质绿茶品种8个,优质笋用竹品种3个、优质牧草品种3个;双免耕、配方施肥、生物多样性治虫防病、秸秆覆盖等先进生

产技术被广泛采用。新技术推广周期缩短为6—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今年全县奶牛、大米、茶叶等农业信贷投入达1亿元,成为农业投入最多最快的年份。

“MsoNormal” style=““>

4、生态经济良性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强农”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基本形成,工农业经济互相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全县798公里省、县、乡道全部硬化,农村已有5278户农户开通了光纤电视,2527户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7187户农户新建了楼房,247个村修建了村社水泥路250公里,97.4%村修通了村道,衣、食、住、行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二 XX县开发**的主要经验

“MsoNormal” style=““>l、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新理念。近年来,全县上下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生态经济”战

略目标,采取了形式灵活的宣传方式。特别是1999年被国家七部委局命名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后,为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发展**产业的意见》和《建设无公害示范县和**基地的决定》以及《扶持**产业的优惠政策》;县人大出台了《关于扶持**产业发展的决议》。为贯彻落实《意见》、《决定》、《决议》、《政策》等精神,县委、县政府聘请省农科院、省农业厅专家深入XX进行专题讲座和咨询5次;县有线电视台在每周2期的《绿色田野》节目中开设了《**专门窗口》;每周2期的《XX报》专门选登**专题文章;县**产业领导小组组织社会各界专题开展**有奖征文和宣传标语征集活动;搜集整理**基础知识,编印**开发指南10000册发到乡镇、村社;农业部门组织科技宣讲团,深入到村社办夜间培训52场次;各乡镇农技服务站刷写专项标语260幅,办专项宣传专栏104期;利用各种会议以会代训近8000

人次,与此同时,还分别在人民日报、XX日报、XX青年报等报刊上编出专版各一期,分别在XX、XX举行新闻发布会各一次。今年,又在XX报、XX日报、XX日报发表连载文章近100篇;举办生态文化节。这些**宣传方式,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同时表明了XX发展**的信心和决心。“MsoPlainText” style=““>

2、治理环境、消除公害。为满足开发**环境要求,在2001年发表的《**宣言》和制定的《建设无公害示范县和**基地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三禁”、“两停”、“一推”、“一处”的环境治理措施。即:禁止使用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塑料薄膜及其制品;禁止使用含有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物质、存在毒副作用的各种工业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禁止焚烧木材、农作物秸秆;停止引进和审批粉尘、废气、废水、烟雾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停止已建但“三废”排放不达标的企业的生产,待治理达标后再恢

复生产;推广标准化卫生养殖,沼气池、节能灶;科学处理城乡垃圾、污泥、污水及废旧物品。一年多时间,关闭了小煤窑、小纸厂、铸钢厂、化工厂等近120家。禁用了不符合A级**生产要求的化学农药五大类70种;禁用了激素、抗生素及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工业饲料,开始了单一化肥的限制使用和城镇垃圾、污泥、污水无害化处理。与此同时,连续两年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竹、还茶、还草等工程,全县新发展速生丰产林5.0万亩,新增各类竹林7.0万亩,新增茶叶2.2万亩,人工种草8.0万亩,使全县境内绝大部分区域适宜发展**生产。

“MsoPlainText” style=““>

3、制定规程,规范生产。根据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等准则和《国家种子质量标准》,XX县先后制定了水稻、油菜籽、茶叶等22种粮经作物**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将部分规程简化浓缩制成**产品质量监督卡,把技术规程和农

民自律为主的管理方式融在一张卡上,实行凭卡参加生产技术培训,凭卡享受种苗和生产资料优惠供应,凭卡享受有关生产资金支持和优惠,凭卡提供检测样品、凭卡交售合格产品。从而规范了**生产技术行为,确保了**产品质量。“MsoPlainText” style=““>

4、培育龙头,创立品牌。龙头企业是连接基地农户与广阔市场的最好纽带和桥梁。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XX公司、XX集团等一批具有**开发能力的龙头企业投资优质大米、奶制品开发;同时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加工产品质量,新开发出了粮、油、茶3类4个**产品,产量近6000吨。

“MsoPlainText” style=““>

5、严格执法,切实保障。**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国家强制性标准贯彻落实的过程。为确保**生产正常进行,全县上下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

理条例》等文件,制定和发布了《**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和**农资管理一系列通告,组建了XX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按照上述规定,对全县从事“三药”、“两料”的经销单位进行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持证经营;常年不间断加强检查,查处违规经营者,将不符合**生产要求的生产资料严格控制在使用之前;生产过程中加强用量和次数监督;产后抽样送检,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予以严肃查处,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MsoPlainText” style=““ align=“right”> “MsoPlainText” style=““ align=“right”> “MsoPlainText” style=““ align=“right”> “MsoPlainText” style=““ align=“right”>

关于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2篇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而我国出现的广东劣质大米事件、重庆市“毛发水”酱油事件及阜阳奶粉等事件,使人们陷入了对食品安全恐慌。为了加强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下简称“三品”)安全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进行了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的改革,在原有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组建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承担起对“三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及依法组织开展重大安全事故查处的职能xx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xx分局,成立于2005年1月25日,为切实履行好新职能,分局人员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我县“三品”市场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现场检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此次活动共检查县城及城乡范围内的“三品”加工、销售者258家,发放调查问卷239份,收回185份。具体情况如下: 涉及单位:食品加工 食品销售 健品销售 化妆品销售 化妆品使用 现场检查:20家180家4家27家27家 问卷调查:18家160家5家30家26家 收回:不完整的 11份93份2份25份17份

回答完整的6份29份2份2份2份 经过对检查结果和问卷的分析,总结城镇食品安全方面存

在问题如下:

一、从业人员素质低,质量安全意识差。

经调查“三品”从业人员400人,在收回的185家企业中,企业负责人具有专科学历的 2人,高中学历的 4人,其他均为初中或小学学历,而高学历者多集中在加工企业,多数食品百货批发者只有小学水平,甚至于对问卷内容都不能正确理解。在关于质量安全调查中,最为人们关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包装标识也只有20%的人能回答,而生产厂家、地址、商标等标识注意的人不到5%。

二、儿童食品进货渠道复杂,质量无保证,严重威胁着农村儿童健康。

检查中,发现部分60%的食品百货批发者存在销售过期、变质食品行为,尤以儿童食品多见,部分方便食品、儿童食品(如:方便面、米饼、果冻等)是明显的防冒名牌产品,质量根本无保证。

目前对食品的购进、销售要求不像药品一样必须有明确的购进销售记录,使得一些唯利是图的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而从我县周边地区的不规范市场或小生产者购进货物,集中于宝地商城周围的批发者便是很好的例子。其经营者多是外地人,自称自家货物来自东北、江浙地区,价格非常便宜,但对质量问题避而不谈。在此类“问题商品”的流向上,大多因价格低廉批发给了农村小卖部,使的农村儿童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三、各有关部门监管、宣传不到位。

关于“三品”监管法律法规的调查问卷中,相对人清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有5份,知晓《保健品管理办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则仅1份。而关于行业主管部门的知晓率调查结果为,食品加工、销售行业:工商部门

8.6%、卫生部门10.2%、质检部门5.9%、食药监部门3.8%,动物防疫部门0.54%;以上结果足以说明食品行业各分管部门,对自家的执法依据、部门职责等的宣传很不到位,且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合作。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法者有可乘之机。

现行卫生管理为发证制。模式为企业提出申请,并提交样品和相关资料,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样品进行检验和核查相关材料,只要合格就发给卫生许可证件。这种制度的漏洞比较大,其一是事前监管难以保证商家正式生产的产品与样品一致,有些商家为获取证件可能会购买其他厂家的合格产品冒充样品欺骗卫生行政部门。其二,造成执法人员思想疏忽,以为有证的企业应该是合格的,从而忽视了日常监管的严格性。

五、检验标准和方法落后,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和食品检验标准、方法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旧有的,这在当时,对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促进食品工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食品工业迅猛发展,一些新物质、新技术的应用改善了食品的感

官质量,但也带来了不安全因素,现行法律法规和产品标准显然不能涵盖,检验设备的老化突更显出技术的落后,市场需要更为快捷简便的检验方法(如:苏丹红事件)。另外,在实践中,我们也感受到现行法律的处罚金额与违法者的非法所得相比显得较低,对违法者的威慑作用不大,一些不法商家根本就不怕罚,竞敢于公然制假贩假。

六、食品安全信息渠道不通畅,群众不能及时了解所购产品质量是否有问题。

调查中,40%的群众反映行政部门的检查抽查结果很少向全社会公开,多数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是从其他地方的报纸、新闻媒介或他人传说中得到,我县无正规、统一的发布渠道,群众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在本地所购产品的质量是否有问题。

探索解决途径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建议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为契机,依托现有法规体系,合理组织监管资源、技术资源,探索各种可行途径,努力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部门监管能力,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建议如下:

一、由政府组织成立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加强部门协作,及时发布信息。

根据国务院53次常务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的要求,建议由县

政府牵头成立我县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县政府负总责,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多个部门协调完成食品安全控制任务。另外,贯彻实施《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经常召开领导组各成员部门负责人要联系会议,加强协作,畅通信息渠道,将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在全县公共媒体上定期公告。

二、设定“食品安全宣传周”,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采取多种形式搞好防假治假宣传,增强群众安全意识。

在去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为摘好宣传发动,全国整规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安部等10多个部门于5月22至26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此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动员效果。鉴于此,我们建议将每年的这一周定为“食品安全宣传周”,每次设定不同的主题。通过宣传周活动,宣传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取得的成绩;揭露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和有毒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危害,大力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加强对有关政府工作人员和有关执法人员的宣传,达到强化“三种意识”的目标,即:强化地主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意识,强化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强化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和维护食品安全的意识。

三、进行两网建设,加强农村监管,填补监管空白。借鉴药品监管构筑县、乡、村三级监管、供应网络的成功经验,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在县、乡、村层层聘任有责任心的人员担任安全协管员,收集农村食品安全信息,协助加强农村监管,填补监管漏洞;积极探索农村销售网络建设,鼓励较大的批发企业到农村建立销售网点,形成食品供应的主渠道。

四、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源头管理。

其一,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协调机制,整合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各监管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切实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其二,在农产品生产上推行GAP(良好农业生产规范),使农业生产标准化、制度化,保证所有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都有记录可查,来源清楚,去向明白。其三,建立健全市场流通准入制度,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不安全产品主动招回制度、封存报告制度、依法销毁建档制度、批量食品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等,把好市场准入关,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可以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将危险降到最低。

关于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3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品牌营销

根据农牧厅 (甘农牧函[2013]160号) 《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印发2013年农业政策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要求, 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从5月份开始, 分别对陇南、庆阳、平凉、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定西、临夏等市州的33个县区、42个乡镇52家生产企业和基地, 就机构设立、人员配备、制度建设、政策支持、证后监管以及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标准执行、投入品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用标规范等情况进行调研, 并对所调研地区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比较客观、全面地掌握了这几个市的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甘肃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甘肃省绿色食品工作从1992年开展以来, 绿色食品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产品认证、监测面积、基地建设、实物总量和经济总量等多项指标不断增长, 在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同时, 面向全社会传播科学、安全、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面向广大生产者普及和推广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面向国内外市场, 宣传和提升了甘肃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

㈠甘肃省绿色食品发展优势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省内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基本形成了草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 制种、中药材、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黄花菜、花椒、油橄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 食用农产品基本实现了总量平衡。1992年, 经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同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1999年, 省委、省政府将绿色食品事业发展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部署。省政府成立了甘肃省绿色食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制定并发布了《甘肃省绿色食品工程2000—2010年发展规划》, 2005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又以《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 (甘政办发[2005]30号) 提出了甘肃省发展绿色食品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主要措施。2012年, 省委根据甘肃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历史任务, 提出了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科学发展总体规划, 绿色食品工作更加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省级层面, 从2007年起, 财政每年安排绿色食品专项经费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农牧厅提出在省级名牌农产品评审、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和农业项目把绿色食品作为评定和立项重要依据。各市州也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制定了推进“三品一标”的发展措施, 形成了企业运作、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发展局面。在2012年出台的《关于稳步推进我省“三品一标”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意见》中, 明确了甘肃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重点要围绕优势区域和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围绕农业的重大项目来发展, 提出到2015年,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要达到全省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和养殖总规模的50%以上, 通过“三品一标”产品的开发, 同步提高生态质量、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 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 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当前, 甘肃省已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 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㈡发展态势

1.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3年6月, 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83家产品385个, 产量260多万吨, 产值60多亿元, 得到监测和保护的农田、草场、水域面积492.2万亩。

2.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全省建成的天水、平凉、白银、凉州区、礼县5个整市县推进的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面积已达340万亩, 9个县 (区)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13个, 面积达163万亩, 总产量154万吨, 涉及7种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基地对接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 带动农户50万户,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760多万元。

3.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绿色、有机食品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增收效果更加明显。一个集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及科研各个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并不断向贸、工、农一体化延伸。产品已涵盖粮油加工、蔬菜、水果、茶叶、小杂粮、食用菌、乳制品、酒类、调料类、畜禽蛋类、啤酒原料及其他加工产品等12类, 结构日趋合理。

4. 品牌效应日趋明显。

甘肃省绿色食品行业中, 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展现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整体形象, 其产品如莫高葡萄酒系列产品、菊芋粉系列产品、粉丝、牦牛肉、藏羊肉、橄榄油、百合、高原夏菜、马铃薯淀粉、啤酒麦芽等产品在市场上也表现了强劲的竞争力。

5. 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

全省及各市州研究、编制并经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的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山特产品以及食用菌栽培等地方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31项, 对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的有效规范, 产品质量日趋稳定。连续5年的绿色 (有机) 食品产品抽检, 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有效保证了绿色、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

6. 生产者积极性日趋高涨。

由于绿色食品具有质量、品牌、效益优势, 在优质优价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 发展绿色食品既能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又能有效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因而将进一步增强发展绿色食品的动力。目前, 有12家国家级、4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了绿色食品, 市场占有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80%绿色食品企业实现增效, 带动农户实现增收15%~20%。

7. 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绿色、有机食品工作, 政策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省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 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省农牧厅要求在省级名牌农产品评审、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中将绿色食品作为重要条件;在农业项目、相关农业基地建设中, 要把绿色食品作为立项重要依据并纳入建设内容。21个县区对发展绿色食品采取资金扶持政策, 初步形成政府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㈢各市州发展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 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态度是坚决的, 落实是认真的, 能够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绿色产业, 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庆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举绿色牌, 走特色路”高起点、高标准, 按照生态立区、产品扬名、绿色富民的发展思路, 以草畜、果品、瓜菜等三大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为支撑, 以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绿色畜禽、高原绿色瓜菜、特色保健粮油“四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构架, 打造生态优美、产品出色、结构合理、具有本土特色农耕文化创意的复合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区。2012年农产品出口创汇达6353万美元, 连续8年名列全省第一;陇南市为了全面加强快绿色食品的发展, 加大了市、县 (区) 、乡 (镇) 绿色食品管理体系建设。市及所辖9县区绿色食品机构也经各级编办批复挂牌成立, 195个乡 (镇) 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其中有35个乡 (镇) 单独成立了绿色食品服务机构并规定了工作职能;平凉市把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当做发展绿色食品的有力抓手, 市、县农牧、农技部门加大技术指导力度, 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强化质量监管。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7个, 并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协调解决企业改扩建用地, 组织申报绿色食品产业开发项目;武威市坚持“政府扶持、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发展原则, 出台了“先认证后补助”等多项奖励和扶持措施, 促进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的快速发展;兰州、定西、白银等市绿色食品加工流通企业的聚集效应明显, 带动绿色食品品牌化发展, 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 各地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绿色食品发展方面, 确实下了工夫, 花了气力, 绿色食品发展稳步提高, 但仍存在诸多难题, 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㈠工作机构不尽完善, 不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一是一些市州及相应部门没有充分了解和重视甘政办[2005]30号文件精神, 没有理顺绿色食品工作职责与职能, 造成机构空缺与人员的缺位;二是部分市 (州) 县 (区) 有机构名称, 无人员编制, 工作无人干, 应付着做工作, 非常被动;三是一些市县由于机构改革和人员的变动, 绿色食品工作却没有从原归口部门进行移交, 使过去编制部门已经批复了的机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些曾经先进的市县成了后进。

㈡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发展资金筹集渠道有限

随着绿色 (有机) 食品面积和龙头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 单位投入量明显不足, 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 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也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 因资金缺乏上不了马。从目前全国来看, 不少省 (区) 加大投入, 提出打造绿色食品大省的发展战略, 抢占先机。如黑龙江、河北、江西、湖北等省每年安排千万元资金, 以推动“三品一标”认证, 相比之下甘肃省绿色食品资金投入量较少, 用于原料基地建设、监管服务体系建设、产品认证补贴、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就显得微乎其微, 发挥不了其动能作用。

㈢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善, 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力

由于与绿色食品发展配套的农业生产灾害性预警系统、专项农资供应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以及支持绿色食品的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不尽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力有限, 而且企业研发能力不强, 缺乏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拉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能力缺乏。

㈣成本和收益不对等, 影响企业积极性提高

甘肃省绿色 (有机) 食品大多为初级或初级加工农产品, 无法体现绿色食品价格上的优势, 因而认证产品与普通产品相比, 给企业也带来不了更高的利润, 从而使一些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用于生产的高投入和额外劳动得不到补偿, 影响了积极性。有些地方企业认证的积极性较差, 但为了完成政府的考核指标只能由农业技术服务单位作为认证主体来完任务, 出现了部门热、企业冷的现象。

㈤产品加工能力不高, 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甘肃省不少绿色 (有机) 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有些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企业结构不合理, 整体加工能力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从目前甘肃省绿色食品加工业企业构成看, 除了少量的企业生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品如葡萄酒、淀粉、油料之外, 小麦、马铃薯、啤酒原料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 蔬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

㈥品牌营销宣传不到位, 与市场关联程度不高

绿色食品市场流通和市场培育中相对滞后, 尚未形成由专业市场、连锁经营店、销售专区专柜和电子网络等构成的市场营销体系。现有品牌优势得不到释放, 品牌价值体现力度不大, 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尚未得到有效提升。甘肃省绿色食品产品质优价不优的现象普遍存在, 像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如“莫高”葡萄酒、“黄洋河”糯玉米、“腾胜”马铃薯及其深加工产品“丹马”菜籽油等能叫得响、卖出大价钱的知名品牌仅是凤毛麟角。

㈦产业格局尚未形成, 优势品牌打造困难

绿色食品产发展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不理想, 绿色食品产业聚集的平台没有形成, 很难达到规模经营和实现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 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的格局, 因而造成不少地方虽然发展了一些绿色食品, 但却迟迟形不成优势, 虽然产业品种多, 但比较乱、杂, 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不多, 产品在市场的影响力不够强、市场占有率不够高, 主导绿色食品产品的集体商标没有形成。

㈧绿色食品工作体系不健全, 工作力量仍显薄弱

各市 (州) 县级工作机构不尽完善, 专职人员严重不足, 尤其是县 (区) “一个机构几块牌子”在承担绿色食品工作的同时还担负有环保、食品安全、农产品检验等职能, 人员缺乏绿色食品认证监管专业知识, 不能将绿色食品进行常态化管理, 加之投入不足, 又没有专项经费, 从资金上很难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还有些地方仍存在着重认证轻管理、重年检轻日常监管的现象, 规章不甚完善, 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有待增强。

三、对策建议

发展绿色 (有机) 食品, 是放大比较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是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㈠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保持适当的资金投入增长幅度, 逐年增加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投入比重, 确保财政对绿色、有机食品开发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增长的幅度。各市、县也应当设立绿色 (有机) 食品发展专项资金, 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的范围,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采取直接奖励和间接补贴相结合的方式, 增强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绿色食品的信心。同时加大对绿色 (有机) 食品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 着重加大对绿色 (有机) 食品质量监控和追溯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 保证质量监控和追溯能力。

㈡必须常态化开展工作

把发展绿色食品与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产业化、农业品牌化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统筹部署和安排。采取多项措施, 打造“绿色”品牌。把好产品质量关口,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资源条件为基础, 以申报企业质量控制能力为保障, 按照认证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 优先考虑质量好、知名度高的传统特色农产品、特殊区域的特色产品、规模化产品及管理规范企业。加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省文明示范合作社创建和名牌农产品评选, 把绿色食品认证作为项目建设和评选的前提, 把终端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作为项目验收考核的重要指标。

㈢强化生产基地建设

以市县为单位,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打破区域和产业界限, 围绕优势资源, 建立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带, 实施龙头企业跟进对接, 组织农户积极参与, 构建“龙头+合作组织+基地+农民”的新型联结关系。同时加大各级政府投入, 加强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完善农资供应的保障和信息服务体系, 搭建好庆阳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园区平台, 集聚各类生产要素, 打造出设施化程度高、功能完善、牵动能力强的一流示范园区。

㈣提升龙头企业牵动能力

扶持重点龙头, 引导培育绿色加工产业不断向优势产区聚集, 引进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 在原料基地保障、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 发挥其资本、技术和营销等优势, 扩大生产规模, 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加入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行列, 壮大绿色有机食品龙头企业群体, 加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协等之间产供销的对接关系, 减少配送环节,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持续性和辐射带动性强的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

㈤强化品牌建设

按照以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以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的基本思路, 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 不断满足全社会绿色消费需求, 努力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产地、产品质量相一致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支持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 扩张优势规模, 提升品牌层次, 引导各类企业、各类产品不断向知名企业、知名品牌靠拢, 发挥名牌效应, 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㈥健全工作体系队伍

随着甘肃省绿色食品事业不断发展,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防范绿色食品行业性风险和质量安全事件将面临重大挑战, 充实和加强全省绿色食品工作体系队伍建设日益迫切。要通过培训, 提高认证检查员和监管员业务水平, 强化企业内检员上岗制度, 促进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同时各级政府应考虑全面解决绿色食品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及工作经费问题。

㈦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各市县绿色食品监管队伍尽快入位、上位, 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 强化证后监管, 积极组织落实市场监察行动, 不断探索新的监管方法和手段。同时, 有计划地制定分行业、分品种、分区域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组织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认真落实监管措施, 切实维护品牌形象。切实加大对获证产地和产品的质量监测力度, 坚决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取缔不合格的产地, 依法查处假冒伪劣产品。

㈧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有组织地开展公益性宣传, 促进绿色 (有机) 食品消费, 培育市场。利用农产品促销项目, 采取多种形式, 支持绿色食品 (有机) 促销营销工作, 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围绕现有绿色品牌,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介, 大力宣传播发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广告, 增加市场认知度, 增强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在域外市场的影响力。

关于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4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 消费意向 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76-02

1 引言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包涵了环保、发展、协调等社会价值和高品质、安全、营养等质量要求的特定产品。绿色食品因安全无污染等特征占据了一定市场,但由于其生产要求严格、生产规模小和宣传力度低等原因,未能普及。

2 综述分析

群众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不同,普及绿色食品相关知识上已有一定成效,但群众对于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群众了解绿色食品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在绿色食品的宣传上起主要作用。

大部分群众购买绿色食品出于理性,少数跟随大众的人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了解绿色食品的特性,根据需求选购。由于缺少对绿色食品的了解,部分群众依赖品牌和朋友的推荐进行购买。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众的消费意向。大部分群众为获得安全保障会选择购买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对生活影响较大,但少数人并不了解。较少的人会站在“中国梦”的角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营养丰富与健康是群众选择绿色食品的初衷,大多数人意识到食物的品质与价格之间的矛盾,但仍不愿意为了价格而降低品质,反倒对商家企业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3 绿色食品发展现状的讨论与分析

3.1 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

大部分群众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只有少数人深入了解。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绿色食品追求的热潮。但是,由于相关政策扶植力度不够、绿色食品整体宣传不足等原因,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价值缺乏进一步的感知,未能形成稳定的绿色食品消费信念,造成有效需求不足[1]。

3.2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

绿色食品是新事物,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品种类单调,未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绿色食品的出售未形成体系,消费渠道不宽。

3.3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认识,制约发展

群众对绿色食品缺少更高层面上的认识,部分群众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基本认识。没有意识到食用绿色食品可从生产源头上解决环保问题,营造绿色健康的消费潮流。由于缺少进一步认识,消费者们购买绿色食品的消费有所削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进一步导致群众缺少购买绿色食品的意向。

3.4 相关部门扶植力度不够,发展没有明确方向

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缺少借鉴的实例。其发展若仅由农户和商家企业探索,绿色食品的发展阻力大。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扶植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农户和商家缺少建设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经验。绿色食品市场缺乏发展源泉,市场缺乏活力。

4 建议与意见

4.1 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更了解绿色食品

企业商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在宣传上,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等优质特性,还要宣传绿色食品对生态、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多数只是表面认识,对绿色食品所倡导无污染、安全、健康的内涵认识不足,对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更是缺乏了解,所以,发展绿色食品应该从对健康环境和和谐社会的深层认识上着手,将绿色食品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2]。

4.2 加强宏观调控,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的有力调控者,应正确调控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方向。国家应从经济运行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绿色食品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绿色食品得以发展的根本手段。

4.3 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拓宽购买渠道

我国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绿色食品的购买渠道不够明确。因此,需构建绿色食品营销体系,拓宽购买渠道。无论是实体店还是互联网,绿色食品的购买渠道均需国家提供制度保障。国家需加大力对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的投资,以克服传统营销中时间性和地域性等问题,实现绿色食品交易的信息化、自动化等特点。

4.4 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在市场经济竞争下,企业应适时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可寻求国家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考虑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先进的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生产技术,以高科技来促进生产,力求以最低的成本生产绿色食品,可从根本上解决绿色食品价格过高而引起不能普及的问题。

5 结语

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的必然产物,是从农产品终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3]。从中国梦的角度看绿色食品,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食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也与每个人的健康梦紧密相连,每个人对食品安全都有着相同的期望,于是我们可以从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待绿色食品,看待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华.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2]骆玉岐,叶博.绿色食品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2013.5.

关于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5篇

报告

县人民政府:

现将我局XX工作情况总结并报告如下:

一、全年主要工作开展与完成情况

㈠、认真履行职责,各项职能工作再上新台阶

1、防汛抗旱取得全面胜利。XX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县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抓好防汛抗旱“八落实”。县、乡镇及时调整、充实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做到了人员到位,责任明确。认真抓好预案、劳力、物资等工作的落实,全县新增防汛预案2个,修订和完善原有防汛预案52 个,抗旱预案8个;落实抢险劳力1.04万人,编织袋27.13万条,砂石料0.55万方,油料2.13万公斤,灯具773只;先后12次组织专班重点对全县病险水库堰塘、险工险段、在建水利水电工程进行了汛前、汛中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了整改责任和措施。同时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依法清除了沮河27处行洪障碍,确保了行洪畅通。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抓紧水毁工程修复、病险工程除险加固、堤防崩岸整治等各类度汛工程的施工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不定期的对各类预案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检查,严格调度规程,科学调度管理,全年利用各类水利工程累计拦蓄洪水7381万立方米、调洪369万立方米,防洪减灾效益6300万元;提供抗旱用水620万立方米,抗旱灌溉农田12.42万亩次,抗旱减灾效益2100万元,发挥了水利工程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面对今年“5.4”、“6.30”两次较大洪涝灾害和5月底至6月中旬的持续干旱,全县农田受灾面积12.45万亩,受灾人口达1.36万人,造成各类经济损失约2577万元。灾情发生后,我县立即启动防汛和抗旱预案,县镇领导干部深入受灾一线,核查灾情,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抗灾自救,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夺取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2、农田水利建设任务按期全面完成。去冬今春,全县共开工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662处,完工1662处,占计划的100%。累计完成工程量92.94万立方米,投工122.71万个,完成总投资2116.65万元。共整修渠道509.5公里、堰塘1008口、河凼170处;完成旧县程家堡、洋坪东坪堰、中心小学、双路村等四段沮河护岸水毁恢复工程600米;完成旧县镇旧县村水利灭螺面积150亩;完成东干渠42公里干渠、7公里支渠的砍柯、清淤、除垮和防渗处理,以及63处配套设施的维修改造等建设任务。改善灌溉面积5.4万亩。

3、水土保持管理实现全面推进。按照“抓巩固、促发 展、求完善、上台阶”的工作思路,以全县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强化和落实水土保持“三权一方案”为核心,实行部门联动,专班推进,认真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全年会同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18次,督促建设单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6个,其中县政府组织方案评审37个,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59万元。同时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全年新增矿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47平方公里,完成投资843.41万元。

4、农村水电建设加快全面发展。我局在认真履行行业监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外招商和协调服务力度,积极推进全县水电开发建设步伐。一是积极协助县福源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完成了沮河流域水能开发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和夜红山、白鹤、狮子包三级电站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与报批工作。同时积极协调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促使夜红山电站工程建设在停工1年后于今年8月16日恢复正常施工,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积极协助县炜大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荞麦寨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审查工作,并由县发改局批准立项。该电站装机2×400千瓦,年均发电量323万千瓦时,工程总投资967.83万元。

5、水政水资源管理得到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加大对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 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全年共办理和换发新版取水许可证42家,同时大力推行取水计量考核措施,对承担农村饮用水源任务的水库、堰塘严禁投肥养殖,社会节水和饮水安全意识得到增强。认真贯彻执行《县河道采砂管理办法》,依照全县河道采砂规划,严格采砂申报许可制度,全年共新办理采砂许可证16家,河道采砂秩序进一步规范。以河流水域清理整顿为重点,加大对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全县共取缔水库化肥养鱼8家,取缔违规砂场5家,拆除河道违规建房2处,河道违规植树3处,全县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深入贯彻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认真做好水资源费与地税部门的移交工作,加大水利规费的征收力度,全年完成各项水利规费121.5万元。加强和完善水利执法队伍“四项建设”,水利执法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并顺利通过了市水电局的检查验收。

㈡、突出工作重点,水利项目工作再创新佳绩

XX年,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水利经济工作纳入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强力推进,水利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得到了较好完成,全年共向上争取到位资金523万元,占计划400万元的130.8%。

1、在建重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取得新成效

⑴、沮河流域水能开发项目。经过多方努力和协调,促 使该工程在停工1年后于今年8月16日恢复正常施工。为加快工程建设,东干渠自11月11日起,全线停水50天,由业主单位完成自九里岗村分水闸以上的引水渠和马头垭隧洞,以及渠首的改扩建任务。目前该工程已完成马头垭隧洞开挖310米,明渠扩建300米,基本完成了厂房的基础开挖等建设任务,完成土建工程投资692万元。

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市水电局下达给我县建设计划为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4000人,计划投资143万元。工程于去年7月动工,今年6月完工。全县共兴建集中式饮水工程8处,解决了4个乡镇8个村40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投资149.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9万元。

⑶、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市水电局下达给我县建设计划为23条25公里。工程于去年10年动工,今年4月完工。全县完成末级渠系节水改造29条43.58公里,通过县级验收的28条39.88公里,其中U30型24.35公里,U50型8.63公里,U70型以上6.9公里,完成投资175.44万元,其中争取市级扶持资金30万元。

⑷、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省水利厅下达给我县建设计划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10亩,计划投资200万元。工程于今年3月动工,11月完工。共完成节水灌溉面积610亩,其中大棚滴灌100亩,微喷灌510亩,完成的主要配套建筑物有:安装U-PVC管道5.73公里,PE管126公里,滴 管带31公里,兴建管理用房240平方米,院墙200米,日光温棚10个,U型渠XX米,道路硬化300米,完成投资201.6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100万元。

⑸、马渡河水源工程。去年2月至5月,该项目完成一期工程,即完成了原溢流大坝加固和橡胶坝袋安装等建设任务,完成投资180万元。

2、水利项目储备与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

⑴、“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经多方努力和艰难争取,我县于今年被纳入湖北省“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试点县,并将于今冬明春组织实施一期工程建设。本期项目区位于洋坪镇,涉及左家坪、凤凰、万家咀三个行政村,主要建设内容为:采用梯形断面现浇砼和U型槽衬砌防渗加固灌渠5条9公里,完善配套渠系建筑物10处等,项目总投资21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7万元,省配套23万元。

⑵、鸣凤城区防洪堤延伸段工程。该工程计划修建橡胶坝至双利大沟出口处防洪堤1522米,总投资1265.62万元,其中申请利用日元贷款折合人民币约809.9万元。目前,该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已通过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评审,由省项目办上报至财政部和水利部,两部现已报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审查,待批。

⑶、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按照国家对该项目的有关规定 和要求,我局先后完成了斗巴沟、张桥、友谊三座水库安全鉴定评估和初步设计报告。目前,三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已顺利通过省级和长江委的评审并批复,由省项目办汇总后上报至国家相关部委。三座水库批准概算总投资3099.07万元,其中斗巴沟水库444.8万元,张桥水库1382.74万元,友谊水库1271.53万元,国家投资按50%的事权予以补助。为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水利部计划利用亚行贷款启动项目,并于今年7月6日与亚行方面进行了实质性会谈,签定了意向性协议,现待下达计划。

⑷、沮河河岸整治工程。今年5月,我局委托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编制完成了《县沮河河岸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8月20日将报告上报至省水利厅,现待审查。该工程可研报告主要建设内容为:整治沮河河岸15段17.36公里,整治范围为马渡河大坝至安鹿、北门电站沿线约44公里河段。工程总投资5737.79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1721万元。

今年,我局还编制完成了《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并于12月15日顺利通过了省发改委和水利厅的联合审查。“十一五”期间,我县将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7处,解决全县7个乡镇、79个村、14691户5.2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㈢、创新建管机制,水利改革再创新成果

一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县累计完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改革9755处,占应改总数的95%,其中水库46座,堰塘9145口,引水堰渠462条,提水泵站102座。在已改的水利工程中,通过公开拍卖的3817处,承包经营的2381处,租赁经营的170处,无偿转让的3253处,发放水利工程使用证1497个。二是农民用水者协会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全县共组建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136家,其中已注册45家,协会管理农田灌溉面积7.6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61.3%,协会拥有会员2.59万户8.6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5.7%。三是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水管体制改革意见和精神,按照“市场运作、以钱养事”的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县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我局会同县财政、编办先后完成了县属3个水管单位的调查摸底、清产核资、定性定编定岗和经费测算等工作,并起草了水管体制改革人员安置、岗位设置、人员竞聘等改革相关配套方案,经多次讨论研究后,县委、县政府将于近期批复,正式进入改革实施阶段。

㈣、强化服务指导,水利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局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专班推进”的工作思路,组织技术力量编制完成了《县水利服务新农村建设“十 一五”规划》,并制定了XX水利服务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为全县十个新农村示范村的水利建设免费提供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积极献计献策,参与了十个示范村“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同时结合农村水利实际,多方筹资324.58万元,全县共完成末级渠系节水改造29条43.587公里,兴建集中式饮水工程8处,解决了4个乡镇8个村40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洋坪镇南乡村是我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帮扶村,一年来,局党组领导多次到该村走访调研,共商发展大计,并安排落实扶持资金7.2万元,扶持该村改造末级渠系2公里,兴建抗旱水源工程10处,发展柑橘600亩,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㈤、统筹兼顾,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事务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扎实推进送政务下乡活动。我局全年先后参与送政务下乡活动11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72份,接待群众咨询75人次,受理群众意见和建议28件,其中已办结24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二是积极参与鸣凤城区市容环境整治。按照《鸣凤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月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成立专班,制定方案,落实经费,拟于春节前对南、北城壕和双利大沟进行综合整治,确保鸣凤城区防洪安全,为城区居民营造洁净、卫生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三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全面 贯彻两个《条例》和《实施纲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抓好腐败源头治理,有效地遏制了不正之风的漫延和侵蚀,全年本系统未发生一起违规违纪案件。四是深入开展职工队伍学习培训。我局坚持每周五下午学习日制度,组织机关职工认真开展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全年还举办水行政执法与法律文书规范化写作、“弘扬公平正义、抵制商业贿赂”2次法制讲座,参训人数达120多人,进一步提高了水利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五是继续深化“千人送温暖,万人帮贫困”活动。大力开展民情调研和扶贫帮困行动,先后捐款5250元,为新农村图书室捐赠图书30册,资助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为帮扶村8个贫困户发放扶贫资金1000元。六是积极拓宽水利宣传平台。加强对水利网的安全管理,不断优化版面设计,使网站更具吸引力。目前网站实现安全运行550天,总访问量达到42700人次,日均点击率76人次,位居全县同类网站前列,并被县委宣传部评为全县优秀部门宣传网页。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全年在县级以上各新闻宣传媒体发表水利信息63篇,较全面地展示了全县水利工作与发展动态,进一步提高了单位的知名度。七是积极开展争优创先活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有关要求,认真抓好“五型机关”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工作。XX年我局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五型机关”优秀等次;其他综合考核被评为合 格等次。八是不断加强水利群团建设。强化对水利群团的组织领导,狠抓思想、组织、阵地三大建设,全年先后组织开展了鸣凤山踏春游、迎“五一”庆“五四”职工文体运动会、灵龙峡水生态环境考察等多项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和工作活力。九是着力抓好水利信访和维稳工作。加强对信访条例知识的学习培训和对外宣传,热情接待群众来访,认真解决群众上访问题,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全年未发生群体上访事件,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认真做好县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与函复工作,实现了办结率、见面率、满意率3个100%。十是积极推进“透明政务”建设。加强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及社会服务承诺,对收费项目和办事程序实行公示,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进一步增强了工作透明度。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回顾一年的工作,全局干部职工精诚团结,奋力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水利问题日益突出。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防洪能力低,抗灾能力不强;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缺乏,队伍不稳;国家投入有限,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水利投入严重不足等。二是水利项目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国家投资方向的转移,相关水利投入政策我县均不能享受,加之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难以保障,给向上项目争取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三是依 法行政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少数单位和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水忧患意识较为淡薄,以言代法、干扰执法的现象较为突出,给正常的水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难度。以上问题已引起我局的高度重视,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三、XX年水利工作初步安排意见

㈠、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水和谐、合理利用的水利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项目强县、项目兴水”战略和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目标,以依法治水、项目强水、改革活水、科技兴水为抓手,坚持防汛与抗旱、建设与管理、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农村水利与城镇水利四个并重,努力构建防洪减灾安全、城乡供水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资产经营四大体系,大力推进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㈡、目标任务

按照XX年全县农建计划和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完成1908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按照备汛备旱“八到位”要求,扎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全 县安全度汛和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突出经济工作中心地位,认真抓好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向上争取到位资金400万元以上;大力推进“安全饮水进万家”工程,全县计划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9000人;着力实施“灌溉输水到田间”工程,全县计划改造末级渠系17条48公里;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成马渡河水源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全县计划新建集雨抗旱水池200口;继续开展防洪保安工程建设,计划完成鸣凤城区南、北城壕排洪沟疏竣整治和花林寺集镇排洪沟改扩建工程任务,完成晓坪水库灌区7公里干渠和东干渠灌区10.5公里干渠整险加固与续建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全力抓好“民办公助”小型水利项目试点建设,计划完成东干渠灌区左家坪片5条9公里渠道节水改造和10处配套建筑物改造建设任务。同时继续做好鸣凤城区防洪工程、张桥、友谊、斗巴沟水库除险加固、沮河河岸整治、九子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等水利储备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对上争取工作,力争项目早日付诸实施。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能源建设。继续做好沮河流域水能开发项目的协调与服务工作,加强行业管理,加快施工建设,计划年内完成夜红山电站主体工程建设任务;进一步协助投资商做好荞麦寨电站的技术施工设计、工地征地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动工兴建。全面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全年计划新增矿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62平方公 里。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坚持取水、采砂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大力推行取水计量考核措施,逐步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工作。认真贯彻和执行《县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钱养事、市场运作、保障公益性和促进发展的原则,在明年元月10日前全面完成县属三个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强和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建与管理,使灌区协会覆盖面达到80%以上,促进水管单位和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抓好水利建设及本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工作,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统筹兼顾,巩固和扩大成果,进一步推进全系统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事务全面协调发展。

㈢、工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继续大力推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干部职工齐力抓”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形成系统上下共兴水利的强大合力。一是深化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树立水兴我荣、水衰我耻的荣辱观念,认清水利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克服畏难消极情绪,切实增强做好水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突出经济工作中心地位,实行定期研究部署,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继续对局属二级单位和相关股室实行经济工作目标责任管理,明确“一 把手”负总责,将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到岗,具体到人,明确完成任务的标准和时限,做到人人想办法,个个有压力。同时严格年终硬帐硬结,完善奖惩制度,形成多层次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和岗位责任制。

2、全力做好对上争取工作。牢固树立“项目强县、项目强水”观念,将水利项目工作纳入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时刻保持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紧密联系,掌握国家投资动态,捕捉国家投资信息,积极主动地汇报工作,协调各方关系,用真诚、敬业、进取、实干精神,赢得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相互配套,明确目标和任务,认真组织开展水利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前期工作,完善水利项目库建设。实行重点项目与班子成员责任考核挂钩,进一步加强和充实项目专班力量,拓宽对上争取渠道,保障项目工作经费,全力做好对上项目争取工作。

3、创新水利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的意见》,积极研究新的投入机制,在做好向上争取的同时,千方百计向内挖潜。一是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适当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实行支农资金捆绑使用,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与各乡镇的沟通和协调,加大地方投入力度。二是大力发 展“三民水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水利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为载体,通过“政策调动、机制促动、科技引动、典型带动”的办法,有效地动员、引导、激励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水利建设,逐步建立起国家投资、对外引资、社会集资、财政出资、群众筹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入保障体系。

4、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加强对水利建设和施工程序管理,坚持推行水利建设宣传发动、民主决策、规划设计、监督管理、检查验收“五个到位”,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廉政责任制的项目“五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质量保证、工程监理、工程验收“六大体系”建管机制,强化对水利建设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检查指导和建后管护,确保建设一处,合格一处,发挥效益一处。注重水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含量,降低工程造价。加大专业队和机械化施工程度,逐步减少劳务用工量,确保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保持大兴水利的势头不减。

关于XX县绿色食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6篇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其他 >> 调查报告 >>内容正文XX省XX县09年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来源:《3COME文档频道》-时间:2010-02-09收藏本页:内容摘要: 专职从事农业招商工作,XX省XX县09年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XX省XX县09年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二是科学包装农业开发项目。依据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明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基地建设定位,建立健全农业招商项目库

上一篇:慰问金申请书要怎么写下一篇:药监局效能风暴风行动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