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作文600字

2024-05-11

失去的作文600字(精选15篇)

失去的作文600字 第1篇

关于失去的作文600字

悄悄消失的爱让我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是他带走了我的灵魂,化作一股清烟袅袅升起,我知道我以抓不住,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时刻的想念一直让我坠落到痛苦的山谷,也许是山谷太深,让我无法从山谷的峭壁中走出。时刻的寂寞把我冲进了一条寂河,也许是河里的旋涡太急,让我无法从河中挣脱。时刻的痛心把我打进了一口深深的干枯的水井里,也许是井太小,让我无法从中挣脱。

我有时想像天边的一朵白云,随着轻轻的风在天的一角漂浮着,不和其它的去媲美,忘掉所有的爱恨情仇、所有烦心锁事,只求在随风漂。站在阳台上,五月的夜风抚摸着我的全身,很安逸。看着小区里的对对情侣和路人来来往往,我的心会加杂着一种痛。他也许不会记得曾经我们相知,相识,相恋、相爱、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的。但我不曾忘却,曾经的一幕幕往事在我的脑海里急速的流转,一颗眼泪不挣气的从我的眼眶里跳了出来,我能忍受着你给的伤,可是我无法忍受你所辞的寂寞,和无穷的泪水。曾经的你,和夕日欢声笑语的.你,以荡然无存。他走得是那么的急如电;他走得那么的快,如风。

他留给我的只是沉痛的思念如流水般冲进了我的脑海,他挥之不去的身影遍布了我每一条神经,我不知道我这时的眼泪怎么这么多,两行清泪从我脸上划落,留下了两条泪痕,挥霍不去的身影一直在折磨着我。轻风掠过,发丝随着风摇摆,我这时只想在心中默念他的名字。

曾经的温馨已悄然离去只留下一颗冰冷的心,也许这是上苍给予我的承罚。

失去的作文600字 第2篇

“生命”是一种只要失去就不回来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好好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去热爱与挥洒生命带给我们每个人的独特存在,曾经我以为一直会在身边的人,理所当然的不会离开,因为习惯成自然,不懂得珍惜的可贵,直到无法预期的失去发生时,才明白自己受到多少爱与保护,才理解自己的任性与骄纵,只是一切都已经失去了,连想弥补的机会都来不及。

十三岁那年,我最亲爱的妈妈因病而离开了我,时间前后不到一个月,那时候心中像被挖走一块肉似的,填补不了的伤心难过,一边要告诉自己要坚强独立,要负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没想过,妈妈就这样走了,连一句话也没留下,失去至亲后,总觉得羞愧,责怪自己没能再对妈妈好一点,没能再多孝顺她一些,而妈妈赋予我生命并给我十三年无私的爱,这辈子却无法回报她的养育之恩,这个遗憾将永远存在在我心里。

失去的作文600字 第3篇

“这文字的东西也许还真是旧的好。等时间让刺眼的白柔化成淡雅的黄, 等它褪去油墨气酿出真正的书香, 那它也就真的完整了。有些东西旧了, 没有回忆也有沧桑。”

在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举行的“高中作文与高考阅卷专题研讨会”上, 清华附中语文教师徐慧琳引用的是一篇高中生日常作文中的几句, 没有分数的打扰。

读过, 感动就在一瞬之间。

这样的文章在她的教学中并不稀有。然而, 在不少老师看来, 考试中呈现的作文完全是另一种情形。

“高三模拟考试, 我负责作文组的复检工作, 常常听到老师们的叹息声:又是一篇俗文!”何谓俗文?第一段提出观点, 下面两三段举两三个熟之又熟的例子, 似是而非的分析一下, 结尾回扣一下观点。千篇一律, 缺乏情感, 毫无诚意。“学生写了一篇毫无诚意的作文, 老师也给了一个毫无诚意的分数, 平均下来40分上下。”北京五中教师李峰一脸无奈。而学生振振有辞:“这不是您教的吗?”

“果然, 我们教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不正是这个套路吗?若学生写得与老师教的方法不甚一致, 我们就叫学生反复修改, 回归了‘正路’, 我们方松一口气。就在这样的规范中, 学生写成了一个面孔。”

“我很是惭愧, 在提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今天, 我们以高考之名, 做着扼杀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傻事, 却没有一种自觉!可似乎在内心深处, 对高考作文42分的安全分数, 我们师生又都不甘心, 学了十几年的语文, 高考作文就是一及格分, 说给谁听, 也是有些过不去的。”李峰说。

高一, 高二写得都不错, 怎么一到大考, 甚至高考, 作文写得就让人生气呢!

“俗文”泛滥思想噤若寒蝉“高考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让李峰有想法的是一篇一模的考场作文, 然而阅卷老师却只打了43分。“是不是一篇有诚意的作文?是不是一个有诚意的分数?”

“古希腊神话中, 身为人的伊卡洛斯, 用石蜡凝成羽毛, 制成无双的翅膀遨游天际, 最终因过于接近太阳, 翅膀在火光之中焚毁, 伊卡洛斯如断翅的鸟儿, 直坠海中, 迎来他生命的终点。

我想如果问他是否对这样的人生之旅抱有缺憾, 他定然笑着摇头, 因为他曾经飞翔于天际, 倾听耳畔风的呼声, 俯瞰过世间连绵的山脉, 汩汩不绝的河流, 甚至感受过太阳的力量和灼热。

人的一生, 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那条逆流而上, 冲过浅滩, 划过激流, 绕过层层渔网, 躲过水鸟追逐, 最后冻僵在高原之上的鱼儿, 也一定是含笑逝去的……”

这样的分数会造成什么样的导向?为求安全, 可能锁住每个人思想的翅膀。是啊, 不用思考, 无论什么题, 都是统一的格式, 哪几个人也都用得上, 老师这样教, 学生这样学, 一劳永逸, 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高考作文让人们关注的是, 北京居然没有满分作文。

“高中生作文的弊端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写得好的作文实在太少。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高考体”文风, 甚至可以说到了非改变不可的程度。”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北京高考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毫不留情地说。

“教师给的结构模式代替学生的思路设计, 无视学生的布局谋篇的思维过程, 让他们往现成的框架中生搬硬套, 造成千人一面的后果。”徐慧琳表示, 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和追踪, 久而久之, 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缺乏条理乃至思维混乱的状况。

“材料作文”风行激活还是在压制个性高考命题如何引领作文教学?

“很有个性很有才气我们会给打一个高分的!”漆永祥说, “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你要是写45分到48分的保底作文, 那么你就出不来, 你既然要写个性作文有特点的作文那么就要冒险, 就要敢写。能不能发现这个作文是个好作文那是我们的问题, 但是你不敢写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即使批判一些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如果说的有道理, 照样会给高分。

“高考是为大学选拔人才, 不是高三作文比赛, 或者是高四升学考试。不审题立意随便写就能得高分, 其危害性是这类学生进入大学后, 就不会思考, 不能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不会写学位论文。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有决心扭转高考作文中的不良风气。对于假大空作文, 不审题立意随便写什么都好的作文, 以及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 我们在今后的高考阅卷中, 仍然会打低分, 决不手软。”漆永祥表示。

提倡并不足以让每个人有勇气接受。

“现行的某些要求不但没有激活考生的创意, 反而压制了考生的个性, 使优秀考生噤若寒蝉, 不敢、不能也不愿表现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中学语文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周京昱认为:“‘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这些莫须有的概念, 若不是高考, 考生也许一辈子都遇不到, 然而这些对考生没有多大意义的概念甚至可能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这是不正常的。可惜这些年我们在形式问题上花的精力太多了, 对真正具有心灵质地、情感质地、思想质地、语言质地的命题内容的深入探究似乎还未形成规模。”

要想改变现状进而在命题上有所作为, 怎么办?

周京昱表示, 我们应该早些追问:完全依靠现有的这套考查观念和命题术语能否选拔出真正的写作人才?能否引领中学作文教学向着正路坚定地可持续性地发展?

“其实, 我们出题大可不拘于形式。比如, 我们出什么样的题让要上大学的青年热爱写作, 让他们勤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让他们热爱文化、乐于吸纳且敢于批判, 让他们能够有意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些高中写作的本质问题, 依靠形式上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是解决不了的。改善高考作文命题, 一要靠命题思想, 二要靠命题语言, 近期目标是不出那些让考生费解甚至让考生猜谜的所谓‘材料作文’, 远期是研究确定出高校选拔人才的作文能力要素, 围绕这些能力要素来命制具有区分作用的试题, 而不是笼统的经验式的‘能力考查’这么简单, 也不是想当然地‘防止套作’这么简单。让优秀学生无从展示甚至最终吃亏并且让一线教学缩手缩脚的作文命题, 注定不会成功。”周京昱认为。

失去作文600字 第4篇

我是个不会珍惜的孩子,或许是因为从小不缺什么的原因吧。我不懂得拥有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直到他的出现我才知道:真的失去了,真的不再拥有,真的曾经该去珍惜我。

我本以为两年的时光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坚固的了,可还是有那么一天我曾拥有的全部都消失了。心痛,好痛,这种感觉真的是第一次感受到却让我那样记忆深刻。一个人的感觉似乎真的好像也挺好,学会一个人,因为失去后的一切没有人能代替,只有自己懂。没有人能代替什么。告诉自己,一人人真的也挺好的。

我以为刚刚失去的那刻,我以为只是一个玩笑。我哄哄他,闹闹脾气,他还会回来。是自己想错了,他已经做好了彻底离开我的打算,而我却还傻傻的求他。两年的友情就这么容易被催散。是谁让另一方讨厌了,我真的不晓得。

一次次去试着回到从前可一次次的被伤害。是自己犯贱,人家已打算远离你你死死地不放。想到以前的一切,似乎自己是做的不够好,可你竟忍心看着我一次次的哭而无动于衷。是你变狠了还是我曾经对你太狠了,我只是想问你一个答案,你冷冷的一句滚把我打发的老远。算你狠,我又不是那么不要脸,以为全天下找不到朋友了吗。把自己看得那么高贵,真以为自己是公主还是王子了吗。我不懂,我有那么差劲吗。

失去了还知道真的没有了。挽留过,无所成效;哭过,解决不了什么;解释过,被句无理取闹打回。我,不犯贱,请不要自以为是。失去还知道真的没有了。没有就没有了,这个世界没有谁能陪自己到最后。

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我真不那么认为。有失去才会重新得到,就像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样。

失去不一定就是坏事。

失去作文600字 第5篇

屈原他又是怎样选择失去的呢?在那个战争频繁的年代里,他选择失去生命,认死鉴国,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贞。而失去了生命换来的却是名锤千古,人们世世代代咏诵他,称赞他。试想,如果当时他没有跳汩罗江,他会有后来的好名声吗?会是人们所敬重的屈原吗?而他在当时那样难以决择的时候,选择了失去生命,他选择出了一条属于他该走的路,走出了他自己的人生,为后代们做出了一个好榜样,这样的失去是值得的。

著名主持人杨澜,她能说一口极其流利的英文,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社会地位也很高,这样精彩充满光环的人生,是人人所向往的。然而这充满光环的背后,她又失去了什么?和亲人相聚的日子是她生活中极少数的日子,在她事业蒸蒸日上时她失去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地疏远孩子会和她亲吗?亲情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珍宝,和家人相聚在一起,你会觉得轻松、自在、快乐、幸福和满足。她的这样失去会不会是值得的呢?

而在我们这个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充满着无数激情的时刻,该失去什么?又该怎样选择呢?我们该不该把这金色的青春埋没,去远方漂泊打工呢?我们又该不该放弃我们的受教育的权利,失去我们完善自我,展示我自我的地方呢?我们又该不该失去快乐失去自我,时时跟着别人走,次次慢半拍呢?该怎样失去,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失去哪一个会为我们创造人生的价值,失去哪个又会毁灭人生,这把尺子一定会量得很清楚。

失去作文600字 第6篇

我去了厕所,走起路来轻飘飘的,用脚尖点一下可以跳出一米远,我以为没睡好,感知错误了,于是没有觉得奇怪。

早上,我起床,有意识地推了一下床,可没想到我一下子就撞到了床板,头撞痛了,我一脸懵。接下来的事让我感觉觉得更不好了。我气鼓鼓地大口喘气,可空气好像在和我玩似的,我像飞船那样飞到了天花板上,我觉得是冰淇淋有问题。听到撞天花板声音后,在自己房间里的爸妈惊呆了,妈妈说:“你是在玩杂耍吗?为什么在天花板上。”我回答:“是昨晚的冰淇淋让我失去了重力。”我像在太空漫步一样走到客厅里,费力地吃光了三明治,跑步到学校。

我“飞”到了教室里,上课铃响了。我打了一个哈欠,然后站到了操场上。体育老师说:“今天来测试50米跑。”“嘟”,随着老师的哨声,我的胃里好像在酝酿着什么。“啪”,我放了一个屁,然后飞了出去,我感觉我比火箭还快,在旁边的花草树木都翻了。老师和同学的眼睛都要蹬掉了。对于老师和同学的异样眼光,我很不舒服。我开始向上飞,“啪”,我突破了音速,开始超音速飞行。“呼”,风声在我耳朵里咆哮,前方有一架战机在飞,我超过了它,里面的驾驶员也是一脸懵。突然,我开始向下掉,落在一个糖果店里。不知为何,突然我恢复了原样。

寻找失去的读者 第7篇

10月19日, 央视《新闻联播》为桂林四兄弟播出“寻母启示”, 引起公众极大反响。在桂林, 4000民警出动投入寻母行动;在全国5000余万网民参与爱心接力。钱江晚报刊发一篇时评叫《<新闻联播>在寻找失去的观众》, 这个标题真是妙, 点到了问题的实质。这也是我一直在琢磨的事儿, 所以就想着也来一篇同题作文。

我们的读者到哪儿去啦?不用说绝大多数是到网上去了。在一个多月前的一次业务研讨会上, 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 陆小华提供的几个数据让人震撼: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了3.38亿, 微博用户2.7亿;“新闻联播”一句话8000万人听, 腾讯一句话, 一亿多人听, 姚晨的粉丝已有2000多万……新媒体使用人数增加越来越快, 特别是微博, 影响力越来越大。

读者喜欢微博什么呢?喜欢微博的“没大没小, 便捷轻松, 没有说教”。而且, 微博监督屡见奇效, “表哥”、“房叔”都是微博围观出来的。目前,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 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分享, 更重要的是, 它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多变的舆论态势, 能够及时回应关切, 特别适应粉丝型受众的需求。目前, 新媒体正在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媒介, 向着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渗透, 朝着主流舆论演进, 势不可挡。但微博是一把双刃剑, 搞得不好, 一条虚假信息也可能酿成社会事件。

面对新媒体潮流, 传统媒体包括中央的大媒体已经在行动。人民日报已于“7·.21”北京大雨那天通过新浪进军微博。尽管刚开始时不受待见, 说“你怎么来了?”但总归是放下了身段、站在了他们中间, 所以很快就被接纳了。目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粉丝已超过142万。新华社《中国网事》介入调查“微笑哥”围观事件, 并及时提供出真相, 更是备受称赞。央视关于“你幸福吗?”的街头民调, 把“我姓曾”这样“雷人”的“神回复”也不加剪裁地播出来, 这种采访的随机性、回答的即兴性, 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正是有“神回复”才更真实, 正是有中央媒体放下姿态才让人感觉亲近, 正是有微博“国家队”在众声嘈杂中提供真相才博得信任。

有了这种对新媒体不是排斥, 而是积极参与、融合的态度, 非常关键。但提高自身能力也是必须的。当务之急, 是提高传媒的引领能力、破难能力、聚合能力。

具体而言, 要尽快适应新媒体的环境。这并不容易。以微博为例, 那140个字不是那么好写, 要不矫情、不偏颇, 要有观点, 见人见事, 见情见理。据说, 人民日报把官方微博作为核心业务来做, 除评论部人员全部用上, 还抽调了不少精干的人去写那140个字。

办报也是这样。自媒体时代的报纸是观点的传播, 报上的新闻已不再是新闻, 报纸的拳头是时评和深度报道, 你必须去挖新闻背景, 去解释新闻、评论新闻。人民日报现在是举全社之力办评论, 每一个选题都是先务虚, 再务实, 请大家一个字一个字修改, 刊发后还要有大篇评报。

体制机构调整也得跟上。人民日报新成立了一个部门叫“协调部”, 是不是由于报网融合、业务量大, 总编室忙不过来, 需要一个新机构去做里里外外重大事情的规划、协调与工作推进的总调度呢?我看是。

失去作文600字 第8篇

温暖的春天,奶奶总是坚持浇灌门口那棵老槐树。槐树有多老,我已经忘了,但是我知道它定然经历过百年的沧桑。奶奶是一个佝偻着背的女人,脸上堆满了皱纹。当年清秀的眉毛也早已花白。她的眼睛浑浊,花白的刘海让人无法看清她的容颜。她永远不愿摘下头上的槐木发卡,因为这是这棵老槐树身体的一部分。

奶奶心灵手巧。单单是她做的槐花饭,就让我难以拒绝。乳白色温暖的白饭混着老槐树清蜜,再配着点点香醋和小勺米酒,槐花饭就拌好了。每次吃到,都有一种让人飘飘欲仙的感觉。当奶奶看见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总是禁不住要嗔怪地叮嘱道“慢点吃,别噎着了,还有呢”,而脸上却堆满了笑意。

夏天的时候我和奶奶便坐在树荫底下乘凉。她坐在板凳上,一边用手扇着扇子,一边听我给她讲学校的趣事。有时,她也会弯下腰,轻轻地拔掉槐树下的杂草。傍晚,我们便会坐在门口,任凭晚风吹拂身体的每一寸。奶奶有时也会拿下她的发卡,一阵摸索。风起了,树的枝叶交织,发出沙沙的声响。

秋天,奶奶好似突然衰老了一大截,没有了往常那样的精神。老槐树也突然没有了生气,慢慢地干枯。在一个降霜的早晨,正在屋中干活的奶奶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晕了过去。急忙赶来的父母把奶奶送到了医院。一路上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心里充满了恐惧,紧紧地握住从奶奶头上取下的槐木发卡。

在医院里,奶奶面色苍白地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我注视着心率仪上的幅度越来越小,直到变成直线。

我木然地坐着,从出生到现在,一路陪伴我成长的奶奶竟然如此突然地走了。

失去作文600字 第9篇

毕业后我们长高了许多,可也因此,记住了很多人的名字。班上的男生女生,我们无不铭记在心,以为这辈子,定是忘不了这些朋友了。初中三年后,我们恍然回首,不去翻那本陈旧的同学录,不去看毕业照背后的名字。我们似乎再也想不起来,以前班上某几个人的名字。记忆中,他们成了一片空白。取代他们的是高中里我们认识的新同学新朋友。就这样我们与小学时的许多朋友,彼此失去。我们忘了对方的名字,忘了对方的生日,甚至,几乎忘了关于就她的一切旧事。想必对于他来说,我们也是过如此。

初中过后我们迎来了花季的年龄。一些靓丽又多姿的校园生活,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们有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有了懵懂心动的异性,有了许许多多不能象父母诉说的秘密。这时,我们需要一个知心朋友。一起说说对人生的困惑,对青春的无助,对朦胧恋情的纠葛。我们彼此这么安静的诉说着,成为行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的心里乘装着对方所有的秘密。

我们认定,这是一生都不能忘却不能失去的朋友。同学录上我们给他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好让他把要说的话说个明白。往往,他所说的也是极短的`,因为真正想说的,在平日里已经说的差不多了。毕业之后,我们拥抱一场,各奔前程。我们忘了昔日花季里的惶恐,忘了带我们走出惶恐的朋友。或许我们不曾忘却,一直都把他深埋在感激的记忆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个朋友。

失去作文600字 第10篇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本以为胜券在握,可没想到……

那次考试,嗅着新鲜的墨香,我满心欢喜地看题落笔。这些题就像我的陈年老友一般,电光石火间便让我闯关了。再抬起头来看看其他同学,有的急匆匆地瞟过时钟,继续埋着头奋笔疾书;有的心急如焚地抖着双腿,却跟试卷上的题目干瞪眼,一个字都蹦不出来。巨大的满足感冲昏了我的脑子。我展开了试卷,前前后后大致扫了一眼,便信心满满地提前交卷了。

考卷发下来时,看着试卷上的“90”,我难以置信。翻到后面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竟然出现空题!而且,这题还那么简单!却被一时得意忘形的我错过了。我灰心丧气地坐在位子上,心里涌出一阵阵悔意。

回家之后,本以为迎接我的必定是疾风骤雨,可谁曾知,妈妈认真地看了一遍试卷后,心平气和地说道:“没做这道题,就是错过了一百分,失去了满分的机会。”我若有所思,暗自下目标:不再错过。

可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初一篮球队选拔中,我又差点错过。

那天,阴雨绵绵,雨丝在空中飘洒,浸湿了整片操场。我担忧地看向窗外,一会儿篮球选拔怎么办啊?那股湿气像是裹成了团,砸在了我的心上。难道这一次,我又要错过了吗?不,我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了。于是我向老师说明了原因,往操场跑去,可操场上空无一人。我只好折返,想着待会儿再去看看情况。

下课之后,我再次跑出教室,操场上有一堆人在打篮球,我连忙跑下楼,想去碰碰运气。错过的滋味,真的不想再次品尝。他们果然在选拔,而我也顺利通过了选拔。我终于没有错过,也便意味着没有失去这次机会。

失去壳的蜗牛 第11篇

高考之前, 他怀着试一试的心态, 用细细的圆珠笔在纸上抄下几个背不熟的知识点。现在, 这张被小心翼翼地折成四方形的纸正安安静静地贴在他左边的牛仔口袋里。而这道题正好要用到这几个知识点!

他已经决定了。他侧了一点身子, 左手慢慢地摸下去, 按在口袋上。突然, 他想起了数学老师的一句话:“高考作弊, 成功了, 是你的本事, 也许可以让你获益一生, 但如果失败了, 那你的一生, 必定会被毁掉。”

他被电击中了似的不能动弹, 按在口袋上湿湿的手不禁缩了回来。平常的考试作弊被发现, 大不了是一个处分, 而这一次, 是高考, 可不是儿戏啊。如果被发现了, 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他看了一眼表, 还有半小时, 时间紧迫, 他的心急速地撞击着胸口。他又想到, 如果不看答案, 这一次一定考砸了。况且, 他并不是没有能力, 前几门的确是发挥不好。他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三年来他每天起早贪黑, 每天看着桌子上苍劲有力的座右铭暗下决心;高三他放弃了最爱的篮球, 一有空就做数学题直到眼冒金星……难道这些苦, 就要因为这一次的失误而全都白费了吗?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轻轻抽出小纸条, 手在发抖, 他使劲掐了自己一下, 指甲嵌进肉里, 疼痛让他有些平静下来。他稍微躬下腰来, 慢慢地展开这张仿佛有千斤重的纸条。

纸上的字慢慢地清晰了, 一只涂满粉色指甲油的手却也愈加清晰, 他本能地把手一缩, 突然明白过来怎么一回事, 全身的血液回流到脑袋中, 轰得一下炸开了。

监考老师平静地拿走他的纸条, 深深地望了他一眼。他抬起头, 近乎乞求地看着监考老师, 眼中的泪悔得要掉下来, 他捂住嘴, 尽量不让自己抽噎出来。他想起了考场内的同学和老师, 想起了考场外站成雕像的父母。他感到自己的心, 慢慢地沉入黑沉沉的大海, 他快窒息了。他明白:他———完———了。

失去作文600字 第12篇

有的痛苦,忍会过去,有的烦恼,忍忍会解决,有的话,忍忍不想说,有的爱,忍忍不想爱,有的人,忍忍不想爱想等NS。你的努力,别人未必看在眼里,你不努力,别人一定记在心里。

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是在等待,而不是去抢,等待需要耐心。当我们失去耐心时,幸福也随之擦肩而过。任何有耐心的人,往往都能笑到最后。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因为有一天你回顾过去,你会发现这些其实很重要。

有时,直到某个珍贵的时刻成为回忆,您才会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真正爱你的人想和你一起走向未来;真爱不是某一刻的承诺和告白,而是一起走过的岁月;真正的缘分不是命中注定的安排,而是两个人相认的决心。

若有缘,时空非距离;若非有缘,终日不能相聚。人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很少;当他们复杂时,他们是痛苦的,但痛苦的人却是熙熙攘攘。人们说,直到失去它,你才会知道你拥有什么。事实上,你总是知道你拥有什么,但你认为你永远不会失去它。

有时候,上帝没有给你你想要的,不是因为你不配,而是因为你值得更好的。有些应该捡起来,有些应该丢弃。因为,只有结束了,开始才会开始。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都是因为想了想还不够果断。

生活就像一架钢琴:白键是快乐,黑键是悲伤。但是,请记住,只有黑白键合奏才能演奏优美的音乐。如果你不尝试去做一些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事情,你就永远不会成长。或许一个人,要走过很多路,经历过无数次突如其来的繁华与荒凉,才能成熟。

失去作文600字 第13篇

把人间很多很多世故的规则打破,打破之后,我们就能品尝到生活本来的滋味,我们应该把生活中很多朴素的东西重新捡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见素而抱朴”。

有一个故事说的好。一个很普通的园丁,他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水果,一年夏天,他所种植的葡萄大获丰收,他很是喜悦,他想让路过的所有人都免费尝尝新葡萄的滋味,于是就在路边摆了一个小摊,一个富商经过时,停了下来,他笑吟吟给富商递上一串新鲜的葡萄,富商尝过后,赞不绝口的说道:“这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葡萄了,它太甜了!”园丁敢到很是欣慰。:“说吧,你想要多少钱,我还有事,我知道这葡萄不是免费的,我回家再慢慢尝。”说罢便掏出一些钱丢在园丁的篮子里,然后拿着葡萄就走了。此时园丁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自己的好心却被人误会了,就在这时走过来了一位官员,园丁很热情的给官员递上葡萄,“这是很新鲜的”园丁说道,官员尝了一下,“这葡萄是很不错,不过你就直说吧,用葡萄和我套近乎,有什么事就说吧,我知道没有不要钱的葡萄,再说了你也看见了我穿官员的衣服肯定就知道我是官员。”官员说道。园丁又一次的失望了,几乎崩溃了,当他正在沉思葡萄为什么会失去真味呢?走过来了一个乞丐,他目不睛的望着水淋淋的葡萄,园丁早已乐开了花,他仿佛找到了伯乐了一样,园丁急忙给乞丐递上一串葡萄,乞丐连声道谢,而乞丐的吃法却和前俩位截然不同,他每次揪下一颗放到最里,闭着眼睛慢慢品味,吃着差不多的时候乞丐说:“这葡萄真的很好吃,谢谢你”。此时园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而他的用意只有这位乞丐知道。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多少葡萄就在眼前,但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认真品味它的心愿,我们认为这个葡萄的背后,一定有某种寓意,要么为了名利,要么就是为色,人怎么能没点目的呢?所以我们在计较内心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葡萄的美味。

失去作文600字 第14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失去作文600字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失去作文600字 篇1

在生活中,人难免会有失去的,当时去的时候,你痛苦又有何用?会不如有微笑来面对。

这篇课文讲的就是科学家霍金,再一次次病痛中,他却没有倒下,反而乐观的对待生活,在一个学术报告会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问了一个锥痛霍金的问题,但他却乐观的回答了,而我佩服这个为生活强者。

学了课文,让我想到了桑兰的故事,1998年7月21日,桑兰在美国的跳马决赛中受伤了,17岁,是一个运动员的黄金时光,但是一个意外的事让她永远不能参加比赛,永远不能站起来,然而桑兰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悲痛的表情,也不是绝望的哭泣,她以惊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战胜病魔,重新鼓起了人生的风帆。现在,桑兰以顽强的毅力使用电脑,有英语会话,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的,桑兰之所以能战胜命运,是因为她向她一定还有其他身体的功能用微笑面对一切。如果她怨恨命运让它失去的太多了,那就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是平平凡凡的残疾人罢了。

我还在报纸上看见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70岁的日本老人,拿着一幅祖传的画要鉴定一下。他说:“他父亲说这是一幅数百万的宝物自己也不懂艺术就让别人鉴定一下,可是结果揭晓,这幅画只是一幅假品而已,主持人问老先生:“你一定很难过吧?来自乡下的老先生说“啊!这样也好,这样就不会有人来偷了!”是啊!有时失去也比拥有更加轻松。

失去也未必是件祸事,有时失去也能领略到更多美丽。当然,在我拥有的时候一定要珍惜,即使失去了也不要唉声叹气,只有乐观积极,向上才能解决问题,记住,遇到痛苦是我们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用微笑看待一切。

失去作文600字 篇2

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等这样的共享资源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以“共享”为美德的产品在不断发行,人类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随着越来越广的“共享”,不只是生活,变的还有人心。

相信大家对“ofo”、“小黄车”、“摩bike”这样的新型词汇已经耳熟能详。每每走过一个路口,多的不是行人,而是共享单车。

实际上,共享单车的确便利了市民,在市场上更是受到了极大好评。收费便宜、出行方便等良好条件是共享单车风靡整个城市。每次出行,只需用手机软件扫一扫,甚至有周卡、月卡等免费活动,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大“伟业”。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场**。不断有不良市民将共享单车所在自家门口,将他们据为己有。可这样,“共享“单车不就失去意义了吗?甚至有人在骑行过程中不慎弄坏共享单车,可共享单车并不是一个人的私有物品,是市民们的共享财产,这样不计后果的损坏真是有失良好市民的风度。而最可气的是,竟有人将共享单车的零件、部件拆卸下安装到自己的私有车上,既是对共享单车的开发商造成了极大损失,也对其他共享单车使用者造成极大的困扰。敢问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共享单车的初衷本应是方便出行,但过于开放式最后却弄巧成拙。最初,满大街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已经寥寥无几。共享单车开发商这么信任市民们,而我们真的要为了一己私欲辜负这份信任吗?

其实诚信这个词,写法上很简单,行动起来更是不难。守好自己的底线,即便是有所损失,失去的也不是最重要的诚信,用诚信交换出去的利益,得来的开心吗?

在这样的共享时代,更应该让诚信成为彼此间的羁绊,别在利益中迷失了自我,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上海市市民。别让”共享“失去诚信!

失去作文600字 篇3

年味儿淡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失去作文600字 篇4

我曾经天真的以为,此刻的拥有,就是一辈子…

——题记

也许是这个世界,或者说是生活,让我们感到了疲惫。

长久以来的感情积压得不到发泄。

我们开始隐藏自己,小心翼翼的掩饰。

每个人心里都个领地,其他人不可以随意来去

直到被窥视的那一天,窥视的那个,就是被一种感情所牵引而到达我们心里。

我们把那种感情称之为友情。

那个人,也被叫做朋友。

跟朋友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声大笑。

诉说痛处欢乐。

我们仅仅是好朋友,不会被一种叫******情的感情所牵绊。

我们不会想到永远都多远。

我们表现很出仅仅满足于现状而已。

心里总是牵挂对方,不会因为任何事而忘记。

当开始发生分歧,晴朗的天空有了一丝丝灰色。

白天开始被黑夜吞噬,直至消逝。

直到一句话都不说,即将消失的白天,预示彼此之间 end..“一次,就认真一次”

我不笨,我知道代表着什么。

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

对我来说,同样是的我承认,是我冷落了你,我不对。

我不想就这样失去你了。

是不是友情说有,就有。

说不想要,就变的什么也不是。

友情可不可以分开来我不知道。

但对你来说,是不可以的八。

友情的分割,不会再专属。

彼此不再那么熟悉了。

话语间也开始有了陌生的气息。

友情开始走向悬崖边。

接着,掉落,不再复有。

不想失去,不仅仅是不想失去而已。

明媚的黑夜。

让我们静静思考。

让我们来确定我们友情的方向。

既然我们生中的选择了。

就不要轻易的失去了。

失去的作文600字 第15篇

本文追踪的线索, 不是关于通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争论, 不是分数贬值及其解决途径探讨, 也不是性侵犯问题的种种解决方案的批评, 而是以教师为主线, 根据书中对大学制度等方面的相关叙述, 分析优秀大学在卓越中失去了灵魂的原因。

一、 教师自身的原因

研究型大学无法“为社会培养原则性强, 受人尊重的领导人”, 失去“诸如个人力量、真诚、仁慈、合作、同情和怎样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说法”等话语权, 教师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刘易斯看来, 大学教师不但有常人一样的缺点, 在追求学问卓越和专深的过程中, 反而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智慧不如常人, 教授的道德丑闻和学术腐败致使昔日大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的理想难以再现。

(一) 如果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特别是能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和人生问题提供指导, 教师至少应该是一个有生活智慧的人。但事实上, 在当今大学的教授中间, 发现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担当此重任。“教授们可能和常人有着同样比例的人性缺陷和阴暗面。饮酒, 对青少年性问题不恰当的看法, 非理性的暴怒, 消沉绝望——所有这些和平常人一样, 在教授中也存在。”[1] 这些缺陷, 存在于平常人身上, 不一定有什么大问题, 而存在于要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的教授身上, 会对成千上万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刘易斯认为, 在教师的晋升和候选人的选择上, 应该注意教师品行。“教学工作应该成为教师聘用的重要标准之一”, “设法奖励那些品德高尚的教师, 同时惩戒那些道德有问题的教授。”[1]

(二) 作为学者, 教授们学问卓越, 但是, 成为学者需要为不错的学问付出代价。尽管“教授的形象是学生的引导者, 拥有智慧和技术, 是一个世纪以来, 每一代大学生的理想”。但是, 教授们习惯于成为狭隘的教学专家。他们自己没有广阔的生活经验, 从他们自身而言, 帮助学生的技术非常微弱。

(三) 哈佛大学在学生面前丧失了权威性, 无法解决教师中出现的学术失范问题。在书中, 刘易斯列举了两个事件:一件是安德烈·施莱费尔 (Andrei Shleifer) , 在研究俄罗斯经济时, “不恰当地使用了私人投资”, “一直密谋欺骗政府”。可是直到2006年, 哈佛还是没有对此事件发表任何新的看法, 施莱费尔仍然安安稳稳地做着他的哈佛教授。另一事件是法学教授Charles Ogletree和Laurence Tribe被指控不恰当地引用了其他作者著作中的话语。但调查最后的结论是, 两位教授虽然均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 但都是不经意中犯下的错误, 还够不上剽窃[1] 。假如教授的行径如此, 怎么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而哈佛大学对这些问题举重若轻, 难免使这些不利的影响持续发展。同时, 这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大学对学术腐败惩治的乏力。

二、学校制度的原因

教师们放弃了对学生和社会福利服务的长远责任的考虑, 一方面, 和教授自身的原因有关, 另一方面, 也和学校的制度是分不开的。有的时候, 教师自身的原因, 不过是学校制度作用的结果。如教授中学术腐败的滋生虽并不一定是由大学制度所决定的 (刘易斯也列举了很多操守高尚的教师) , 但至少和大学制度对惩治学术腐败的乏力有一定关系。在一定意义上, 教师和大学制度是相互作用, 使大学在“失却灵魂的卓越”中越陷越深。也正因为如此, 有的学者动不动就把学术失范和对学生品德引导缺失的一切的责任, 推诿到教师的身上是不恰当的, 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一) 学校对学生有求必应, 放弃了对学生责任心品德培养的责任。致使学生们为所欲为, 出现这样的局面, 刘易斯认为是大学制度放纵的结果。他指出, 一些大学“为了维护自己市场吸引力, 大学对这些抱怨尽量有求必应, 却没有设法拓展学生的教育视野。大学改善了学生的体育设施, 建立了校园酒吧等。只要有对课程有任何异议, 大学就放松课程要求, 于是学生可以为所欲为了。”[1] 也正因为如此, 学校自己放弃了对学生制度上应有的要求和规范, 那么“学生和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学校有责任提供他们希望的大学教育。”[1] 而这反过来又作用大学“过分注重物质条件、聚会、校园音乐会等, 只能使学生的眼光更加短浅, 当大学更多地谈论社交、消遣方面的事情, 而少有涉及本科教育追求卓越的时候, 学校实际上在怂恿学生对学校生活挑三拣四。”[1] 大学不着力思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约束和引导, 抵御外界不利于教育的社会力量作用, 因而学生和家长对大学要求更加没有节制;而大学为了满足这些无节制的要求, 更加放松对学生的约束和引导以及责任感的培养, 随波逐流。形成了恶性循环。

刘易斯对那些名牌大学不回击社会上对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的力量, 反而随波逐流, 深感遗憾。“大学没有成为消费文化的始作俑者, 但是受消费文化的侵袭。大学自身并不想学费上涨, 但是其像其他机构一样, 要受经济力量左右。大学的失职在于没有正确地、合适地抵御那些社会力量。……令人遗憾的是, 虽然财力和抱负可以让这些名牌大学处于回击那些给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最佳位置, 可最终它们还是自鸣得意地随波逐流。”[1]

(二) 本科教育的研究生化。研究型大学都非常关心研究生教育, 刘易斯说:“自大学被视为学术机构后, 人们就开始抱怨学校把太多的精力用于研究生教育。在一所优秀的大学里, 本科教育却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虽然教授们指导研究生是得心应手, 但以此来进行本科生教育, 则是不恰当的。刘易斯引用罗伊斯的话说“通常情况是:本科生没有资格读研究生, 他们将回到社会。他们拥有的一切就是本科阶段与同学、长者和进步的学者交流的经历。真正的学术生涯并不是专门为本科生设计的。”[1] 刘易斯认为, 本科教育遭受忽视, 本科教育的研究生化是重要原因。我们认为, 本科教育的边缘化, 原因之一是研究生能够使大学在“创新”和“竞争”中获取优势。而本科生教育, 不但在科研上出成果不易, 而且, 很可能一番的努力在为他人做嫁衣。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所引起的。一些教授习惯了精英教育 (研究生教育) 的模式, 没有意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并非所有的本科生都对学术情有独钟, 想在学术领域精益求精。甚至有许多研究生都没有钻研学术的想法, 众多的本科生更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而惴惴难安。

(三) 在教师的晋升与考核上, 研究型大学多是重学术, 轻教学, 更加轻视对教师品行进行考核。刘易斯不只一次地在书中提到, “所有研究型大学关于教授资格的规定大同小异。按照哈佛的政策, 教师的聘任和晋升需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学、科研和作为学术公民的义务, 后者是指教师参与大学各种委员会以及校外各种专业社团的情况。但良好的品行并不在考虑之列。事实上, 如果在聘任或晋升会议上讨论候选人的品行问题, 很可能是种违规、设置违法的行为, 因为学校没有事先告知候选人, 学校要使用这一‘新标准’。”[1] 正因为考核和晋升制度如此, 所以“在优秀的研究型大学里, 为了获得职称的晋升, 教授们在自己领域接受的培训日益狭隘、专门化和高深化。终身教授的资格在多数情况下授予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 很少授予教学贡献突出者。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是否有兴趣或能力帮助学生成长, 则根本不予考虑。”他甚至用嘲讽的口吻写道, “任何分析了研究型大学的聘用和晋升标准的人都会产生疑惑, 他们的疑惑不在于‘教授们为何如此不关心学生’, 而是在于‘在如此缺乏激励和奖赏的情况下, 为何还有教师在关心学生。’”[1] 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 很多教师自然不可能在教学和关心学生上有所追求了。这体现在教师个体身上, 可能只是教师对学生人生价值引导上的能力不足, 而这个不足其实是有深层次制度上的原因。

(四) 一方面, 由于制度的原因, 致使教师对学生心理和品德问题引导的能力和经验缺乏。如哈佛大学的行政委员会制度, “行政委员会必须保证有学院2/3以上的教师投票通过, 否则学生不能被开除。”但是, “教授们投入到学院事务的精力越来越少, 偶尔被召集对某一名学生的违纪情况进行投票, 多半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无法作出判断。”这样, 尽管有要求教授履行职责的投票制度也是形同虚设。另一方面, 大学不得不根据教师这方面能力、时间和经验的缺乏而把教授本应引导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责任, 通过制度发生迁移。刘易斯说:“大学并不鼓励教授从健全人的角度, 在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里承担对他们发展的责任。大学在选拔、培训和评价教授时也没有考虑这一点。”[1] “过去学生在生活中稍遇坎坷, 导师的做法往往是鼓励学生要坚忍不拔, 勇敢坚定;而现在导师动辄建议学生进行心理治疗, 或者建议学生寻求免责和延长完成特定任务的期限, 等等。”[1] 说明大学在制度上, 已经逐渐把教师对学生品行的引导边缘化了。

(五) 外在的影响。当然, 大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离开外界因素的。 (1) 家长。刘易斯指出, 由于竞争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双重作用。“家长期望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一直都是完美无瑕的。”“中学里的辅导员迫于家长的压力, 通常在学生申请大学时为他们‘粉饰太平’, 掩盖学生的缺点。”“即使掩盖情绪问题会导致孩子失去治疗的机会他们也在所不惜。”[1] 这样, 无形当中就使大学指出学生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面临困境。而且受消费文化的影响, 家长们把责任推给学校。孩子进了学校, 那么就是学校的责任, “我们 (家长) 也一直不知道拿她怎么办。他们录取了她——她的问题应该由你们来解决”[1] 。如果学校要对孩子进行人格和责任的培养, 或者进行纪律或者其他教育, 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 家长们想当然地推定, “那肯定是你 (指学校和教师) 看错了, 或者你怀着不公正和邪恶之心在看学生。学生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他们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谁要是迫使学生从他们自身找自己错误行为的根源, 必将遇到顽强的阻力。在这样的情形下, 人格和道德教育寸步难行”[1] 。

(2) 新闻媒体。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是通过新闻来获取信息的。这样, 新闻媒体对大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但是其后果不是令真相更加透明, 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当负面的新闻报道推动学校政策时, 大学总是文过饰非, 而不是试图去理解并解决那些实质性问题。……学校只是泛泛地做出理想化的承诺:密切师生关系、强化评分标准等。”[1] 这可能也是大学没有在深层次上解决学生的品行引导问题的外在根源之一。

三、对策与讨论

(一) 道德是否能够作为衡量教师聘任和晋升的必要条件?通过刘易斯的分析, 肯定是必要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 刘易斯也看到会遇到两方面的困难:“首先, 有些教授是天才的教师 (inspiring teachers) 和卓越的学者, 同时也是卑鄙的小人。在过去, 只要把他们的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活分离, 就没有什么问题。其次, 上个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 从个人认为的社会不能接受 (的观点) 出发, 推断他人不合适的品行是危险的。”也许是人人都觉得教师的道德品行对学生的影响巨大, 都渴望教师既是卓越的学者, 又是成功的道德指引者, 然而两者不可兼得。倘若个人的道德成为大学教师聘用和晋升的条件, 而这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排除异己的借口。“很难让人相信, 高尚品德的判别不被用来猛烈的影射, 毁坏不受欢迎的候选人。”[1] 尽管如此, 刘易斯还是希望把道德作为教师选聘和晋升的条件。

(二) 即使我们认同刘易斯所说教学的重要性。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教学。对于哈佛的教学评价制度, 刘易斯显然不满意。刘易斯在书中写道:“资深教授在评价年轻教师的学术能力时, 会根据大量校外专家寄来的详细而秘密的评价信作出判断, 但他们几乎从不走进年轻教师的课程或考查他们使用的教材, 以直接评判其教学质量。……而且在晋升的竞争中, 在教学方面获得‘优秀’的教师, 与只获得‘勉强满意’的教师相比, 没有多大优势可言。”[1] 他说:“哈佛在教师聘任和晋升时都会考查其教学情况。但如果要判断刚毕业博士的教学技能, 机会难免过少——对他们的印象主要源于他们对自己论文研究的陈述, 而这历时50分钟的论文研究陈述往往是经过反复演练的。在哈佛, 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晋升的必要条件, 但评价教学的过程远没有评价学术成果的过程严格。职务晋升委员会采用《本科教育委员会指南》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信息源, 而这份指南却是以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为依据的, 其本来目的就完全不同——是用来帮助学生选择课程的。”[1] 他还引用了一个实验结果来说明, 他说:“哈佛两位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 学生在观看30秒无声影像后给教师的评分, 与学生在学期末给这些教师的评分呈高度正相关。观看无声短片的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一无所知, 无法确切评价其教学质量, 只能对一些诸如乐观、自信等个性特征作出评价。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学生对课程所作的评价仅仅体现了消费者最浅薄的偏好。”[1]

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教师教学呢?刘易斯在书中没有提供答案。我们认为, 之所以导致教师晋升聘用过程中, 对教学能力的忽视, 也是有客观原因的。且不说, 外在以学术衡量的竞争的压力, 迫使大学重视科研创新, 不重视教学。即使从教学评价自身来说, 至少有三个问题的处理较为棘手:第一, 教学水平的高低, 能否制订出一个几乎人人都认同的客观标准?Alan Skelton认为, “教学优秀”本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其受“历史和环境的限制”, 对于一名优秀教师, 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观念的不同, 有不同的理解[34] ;第二, 谁拥有评价权?督导、同行、学生、家长还是其他人员, 假使不是一个主体拥有评价权, 彼此之间应该怎样均衡?第三, 假使学生期末给教师打分这样的方式存在问题, 那问题较少或者没有问题的评价方式在哪里?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在具体制度上实现突破, 教学虽然最重要, 最终仍然沦为虚无。

其次, 教师如何获得教学能力。根据刘易斯的说法, 其实本科教育对教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易斯引用洛厄尔的话说:“事实上, 一个明显的障碍是, 那些功成名就的教授们宁愿讲授前沿的课程, 而对基础课程的教学避而远之, ……要有效地传授各学科的基本原理, 教师必须具备成熟的心智, 眼光要能够超越‘树顶’, 看见成片‘森林’, 并且具有异乎寻常的清晰思维, 入木三分的言辞和激情四射的表达。并不是说有了创造性想象力的教师, 就一定具备这些品质。”[1] “许多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他们充其量也是把学生作为未来的学者培养。”[1]

在刘易斯看来, 教授要能够承担起对学生心理变化把握的直觉能力, 能够洞察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问题。他说:“给予学生建议, 不仅要求指导教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变化有直觉的把握, 还要求教师能承担道德义务, 具备责任感。如果教授的眼光无法超越自身的学科领域, 不能回答隐藏于表象之下更大的问题, 学生就会察言观色, 以后遇到更大的问题时很可能就闭口不提了。”[1] 刘易斯认为, 教师的教学能力指既要有对学生心理的直觉洞察能力, 又要能够引导学生道德的发展, 可是这又有问题存在:一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判定, 仍有分歧, 按照刘易斯自己的说法是:“曾经在大学传授的道德准则已被管理层取消了。对于什么是优秀品德, 人们也缺乏统一的认识, 因此, 各个学校不愿意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2001年, 当时普林斯顿大学招生处主任弗里德·哈格顿这样形容他们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或者只是提醒他们应该培养好的道德品质?’”[1] 二是即使我们知晓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包括判断学生道德的能力) , 教师怎样获得这些能力呢?三是假如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 能够获得这些能力, 会不会影响到教师学术能力的发展, 假使两者冲突了, 又当如何取舍呢?

刘易斯教授提出的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成人, 大学要重视学生品行的引导等等思想, 回看高等教育发展历史, 也不乏其人。虽然纽曼重视教学, 但是在《大学的理想》中追求的是“普遍知识”和“理性”;洪堡虽然追求完人, 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纯科学”和“学术自由”;赫钦斯追求的是“名著”, 但他想保持的是西方的智力传统;布鲁贝克和伯顿·克拉克把大学定义为研究和学习“高深学问”和“高深知识”的地方。所以, 知识传统是西方大学发展中形成的重要传统之一。为什么作为教育应有之义的教学和学生的道德品行培养, 在高等教育中逐渐失语, 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而刘易斯的《失去灵魂的卓越》无疑是一部很好的反思力作。

摘要:本文是对刘易斯教授《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的解读。笔者认为, 刘易斯教授所说的失去灵魂的卓越指哈佛为了维护自己的卓越形象, 不惜牺牲自己的远大教育目标。文章的重点以教师为主线, 从大学制度等方面, 追踪大学在卓越中失去灵魂的原因。最后还对刘易斯教授提出的建议和策略作了一定的评论。

关键词:灵魂,卓越,优秀大学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5][36][37][38]Harry R.Lewis (侯定凯, 译) .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气的四字成语下一篇:鸟与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