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2024-09-04

双峰县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精选6篇)

双峰县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第1篇

双峰县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林学会在林业局党委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服从全局需要,围绕林权制度改革、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长防林、荒山造林、油茶产业工程,认真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推广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林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配合县科协组织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在佳旺超市广场开展技术咨询服务,进行科普宣传,现场咨询人数达100多人次,印发林业科技资料1500份。

2积极开展为基层服务活动。狠抓林改专业知识的培训,去年共在各乡镇开展林权制度改革专业培训班32余期,培训镇村干部达4100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

3努力为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服务。为使各项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我学会围绕林业建设这个中心,结合本县林业实际,着重立足林业服务林业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方针,积极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活动,使学会工作有了提高,具体表现为在我县进行的系列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会成员参加各个项目活动,从中总结和收集有关科研数据,为林学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引导科技人员利用技术、资金,参与林业产业建设。在2009年我县共引导专业人员开展油茶种植承包经营面积达5000多亩,涌现出了如彭赛龙、刘平等一批专业大户。

5组织科技人员参与论文调研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调研,撰写技术论文。今年共推荐8篇科技论文向国家、省、市专业杂志投稿。共在各类省级刊物上稿2篇。6选送了一名林业工程师参加我县的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我县的科学普及及科技服务做出了贡献。

总之,一年来,林学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大成绩,但从上级的要求、科技兴林需要来看,尚存一些不足。今后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将继续努力,围绕林业这个中心,优质服务,科技兴林,为促进我县林业再上新台阶作出我们的贡献。

双峰县林学会2010年3月14日

双峰县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第2篇

2009年,按照本会常务理事会确定的‚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和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精神,从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充分吸纳中国气象学会重新恢复活动30年来改革发展的经验,充分运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求‘新’求‘变’,推进学会工作科学发展;进一步发挥学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激发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动员和组织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继续团结奋斗,以实际行动和突出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的指导思想,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为工作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高为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评价和会员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要求。

年内的工作特点:

1.集中开展了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协组织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个活动指导思想明确,坚持解放思想,突出改革创新;坚持求真务实,突出实践特色;坚持结合实际,破解关键

― 1 ― 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群众路线;坚持不走过场,突出实际效果,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全体职工得实惠‛,有力地促进了学会工作的科学发展。

2.面向国际气象科技发展潮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作为全年工作的关键任务。在分析需求、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以‚公共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为主题的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以推动中韩日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主旨的第四届日、中、韩气象学会联合研讨会和以促进两岸气象科技和人员交流为主要内容的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在搭建大气科学高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3.坚定不移地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气象科普活动,着力加强气象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2010—2020年气象科普工作规划,全面推进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

4.自觉地把加强党和政府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坚持以人为本,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气象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不断探索服务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方式和渠道,拓宽服务气象科技工作 ― 2 ― 者的范围和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5.按照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标准,明确办刊定位和刊物发展方向,吸纳国内外高水平的稿件,尤其是吸引海外作者,加大主动约稿力度,提高质量,增加发行,扩大影响,强化与各相关气象学术期刊的合作;实施《气象学报》英文版改出双月刊计划,持续推进《气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

6.面向公共气象服务,加快各类气象科技人才数据库建设,提升科技评价、科技咨询水平,提升参与决策咨询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具体开展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学会事业科学发展 在中国气象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本开展了第二、第三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整个活动的要求,达到预期效果,测评结果群众满意度为100%。

结合学会秘书处的工作,经过学习和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从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各项需求和要求出发,提出了以‚强化气象科普和学术交流,支撑公共气象报务‛为学会秘书处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实现四个‚破解‛:一是着力破解制约学会发展的难题,进一步明确学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营造有利于学会发展的体制和内外环境,不断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经济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着力破解秘书处管理粗放、效率不高的问题,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向管理要

― 3 ― 质量,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人文化。三是着力破解人员队伍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问题,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人员管理机制。四是破解学会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努力探索新的活动模式,积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事业发展服务。

在此基础上,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大局,结合新时期的气象科普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特点,以持续推进学会发展为重点,组织开展了调研活动和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举办省级气象学会秘书长参加的座谈会,就如何适应和把握新时期的新需求、新举措,加强学会能力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制度建设),提高学会团体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等重点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学习调研阶段学习文件和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着力抓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检查本单位和领导班子在思想、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利于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进入第三阶段后,认真研究解决学会秘书处在思想观念、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实现思想观念、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四个转变‛,增 ― 4 ― 强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研究制定并逐步落实整改措施。同时,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和学会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统筹谋划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建设,构建保障学会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同时,通过采取网上测评及书面测评、座谈会、公开评议等方式,测评职工对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并进一步修改完善整改方案。

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提高组织建设水平

1.1月19日在京召开了以‚强化气象科普和学术交流,支撑公共气象服务‛为主题的2009年中国气象学会迎春座谈会。应邀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有: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的领导同志,本会在京的各学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在京的气象行业两院院士,曾荣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科学家奖、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等奖项的获奖人代表,历届学会秘书长和专(兼)职副秘书长共50多人。座谈会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和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气象学会取得的显著成绩及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学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 5 ― 展观,推动新时期学会事业科学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满足广大会员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期待的共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月22日下午,本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及学会秘书长王春乙等一行6人前往名誉理事长叶笃正、陶诗言和曾庆存院士家中拜年,致以新春的祝福,向他们赠送了鲜花和由学会秘书处组织编撰的《中国气象学会史》、《大气科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等书刊,并就新的一年学会工作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问题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三位院士就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和加强部门间合作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并祝愿气象事业和气象学会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王春乙秘书长等还专程看望了黄荣辉副理事长。

3.召开了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总结2008年工作,研究通过了2009年工作思路、工作要点及全年活动计划和第26届年会筹备方案等重要事项。

4.2月1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首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颁奖仪式。湖南省气象台叶成志、甘肃省气象局张强、重庆市气象局李良福、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杜军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杨忠东获奖。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郑国光在颁奖仪式上讲话,并与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和邹竞蒙同志的夫人朱中英一起,为5位 ― 6 ― 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奖牌和奖金。郑国光在讲话中指出,邹竞蒙同志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开拓者。他十分重视气象人才工作,特别关心和重视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和培养工作。他生前提出,用他本人担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期间的个人津贴设立气象人才奖励基金,以表彰优秀气象人才。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的建立完成了邹竞蒙同志的一个夙愿,也是对邹竞蒙同志的最好纪念。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必将推动气象人才体系的建设,激励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刻苦努力、为发展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由中国气象学会设立,于2008年2月获得科技部批准。该奖项旨在奖励‚在中国从事气象科研、业务、管理以及气象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气象科技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5名。

5.2月17日,在北京气象卫星地面站举行邹竞蒙同志雕像揭幕仪式。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的领导以及邹竞蒙同志的亲属、生前同事共百余人出席了雕像揭幕仪式。郑国光同志和邹竞蒙的夫人朱中英同志共同为雕像揭幕并分别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的名义和邹竞蒙同志家属及亲属的名义,向邹竞蒙同志雕像敬献花篮。矗立在位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地面站内的邹竞蒙同志雕像由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负责设计并组织制作。雕像高约1.8米,用花岗岩雕凿而成,正面刻有介绍邹竞蒙同志生平的镏金铭文。

― 7 ― 6.4月1—3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全国气象学会秘书长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矫梅燕副局长对中国气象学会发展所提出的关于学会工作要做好科普工作,尤其是基层台站的科普工作,气象科普要融入社会,同社会公共科普资源相结合,发挥学科委员会和气象专家的作用;学会工作要与时俱进,促进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体系;学会工作要有特色,找准切入点,持续推进,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气象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重要指示。会议期间,通报了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及重点计划项目;介绍了美国气象学会期刊工作及第89届年会召开情况;北京等12个省级学会进行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经验体会及重要举措为重点的工作经验交流;开展了省级气象学会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重点与难点的讨论;研讨了各级气象学会在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研讨了学会工作定位,落实推动气象学会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强调要突出学会工作特点,搭建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推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工作实效;讨论了《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讨论稿)》。此外,还就年内重要专项工作如第26届年会、夏令营活动的筹备等进行了协调。会议要求各级学会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 ― 8 ― 局,以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和加快人才培养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推动学会事业科学发展的新举措,开拓学会活动新领域,突出学会工作特色,加强各地气象学会的互动与合作,形成新时期学会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7.为全体理事订阅了《科技导报》。利用《中国气象学会会讯》和中国气象学会网站,加强宣传与服务工作。

8.加强了学会秘书处领导班子建设。经中国气象局人事司批准,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具体组织下,完成了学会秘书处三位副处级领导的选任工作。

9.开展了2010年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前期准备工作,形成了筹备工作方案。

三、加强学术建设,打造学术品牌

加强学术建设是学会秘书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载体之一。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今年以来,扩大交流、打造品牌成为本会加强学术建设的重要举措。

1.成功举办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年初,派员参加了气象学会国际论坛(IFMS)筹备会及美国气象学会第89届年会。会议期间,与到会的23个国家和区域的气象或大气科学学会代表共同探讨了各自在会员、期刊、教育和科普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会议产生了由7个国家(地区)学会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秦大河理事长被认定为IFMS的7个指导委员之一。实地考察了美国气象学会年会的运作方式,并与美国气

― 9 ― 象学会同行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此举有利于借鉴美国气象学会的办会经验,提高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的组织水平。

为提高学会年会的品牌效应,在常务理事会的指导下,秉承‚参与、共享、合作、创新‛的年会宗旨,制定了包括组织机构、特邀报告安排、分会场名称的命名、论文征集与审定、会议日程安排、优秀论文与墙报的评选原则、年会网站功能优化等在内的详细实施方案,并将2009年年会定名为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本届年会以‚公共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为主题,设立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热带气旋科学研讨、气候变化、气候预测与公共服务、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航空与航天气象技术交流、季风动力学、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研究、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冰冻圈与极地气象、气象史志的积累与挖掘、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雷电防护、气象装备技术企业论坛共19个分会场和1项专题活动。秦大河任组委会主席,李崇银任组委会副主席,于新文等29人为组委会成员。

在浙江省气象局、气象学会的全力支持下,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于10月14—16日在杭州隆重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环境 ― 10 ― 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总参气象水文局局长李福林、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张鸿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崇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李黄、刘英金以及来自气象业务、科研、教育、军事气象系统和相关行业的12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本届年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主持,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发表重要讲话、吕祖善省长代表浙江省政府致辞。颁发了第十三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和全国优秀气象软科学奖。

在为期3天的年会活动中,有4位著名专家作大会特邀报告,近400位科技人员进行了分会场报告,100多篇论文参加了墙报交流。此外,还组织了开放性的天气会商、高新技术与装备推介、优秀论文和优秀墙报的评选等活动。与以往年会相比,组织形式有较大改进,主题更为突出,论文质量普遍提高,开放性进一步增强,跨行业跨学科特点十分突出,交流方式呈现多样化,使参会人员得到了更多的收获,赢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2.参与举办2009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5月14—15日,参与了由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主办,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理联合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的2009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以地球系统科学建设为主题,旨在促进国

― 11 ― 际学术交流,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发展与进步。大会包括4个专题,分别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方法建设、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平台建设、地球系统科学实验模拟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未来研究趋势。秦大河院士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的身份担任本次大会主席并出席会议。

3.承办2009中国国际防雷减灾论坛

经积极争取,在中国科协、重庆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2009年9月8—10日)期间,与重庆市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实验室、广东省防雷中心、上海市防雷中心、重庆市防雷中心等单位共同承办了‚2009中国国际防雷减灾论坛‛。该论坛为本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一分会场。国内防雷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防雷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160多位代表和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比利时、法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14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 ‚防雷减灾、关注民生‛,就雷电物理、雷电监测、预警预报、雷电防护技术、雷电防护产品与应用等专题,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研讨了近年来的最新成果。有108篇防雷相关论文摘要被编入《2009中国国际防雷减灾论坛论文摘编》。该论坛被评为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优秀分会场,并获得证书和奖励。此次论坛是近几年来我国防雷减灾领域层次最高、影响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大会,为相关管理和业务部门进一步做好雷电灾害防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交流的平台。

4.承办全球气候变化与西部地区应对措施专家论坛

― 12 ― 承办了于9月16—17日在拉萨举办的中国科协西部经济发展论坛‚全球气候变化与西部地区应对措施专家论坛‛。该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大专院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和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齐聚高原古城拉萨,就西部地区优势资源开发与特色产业建设、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战略思考、喜马拉雅山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和适应性、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网对西部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论坛分别由西藏自治区气象研究所所长边巴次仁和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刘树华主持。该论坛是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会的一个专题论坛。以‚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5.召开第五届主要防雷企业高层座谈会

11月16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五届主要防雷企业高层座谈会‛,旨在更好地发挥中国气象学会在促进我国防雷事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加强防雷主管机构与国内主要防雷企业高层领导、以及主要防雷企业高层领导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4家国内防雷企业高层领导、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防雷主管机构及北京雷

― 13 ― 电防护装臵测试中心、上海防雷产品测试中心的负责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关领导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在我国防雷界的共同努力下,防雷工作得以快速发展,为中国气象事业的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防雷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从国家需求和事业发展出发,认真规划,密切合作,加强监管,进一步推进防雷工作科学发展。会议强调,防雷工作要做好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化的生产,核心是要做好产品认证工作,强化市场监督、公众监督、社会监督,防止和杜绝因防雷产品、防雷施工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故的发生。会议认为,服务新能源建设是防雷工作发展的新机遇,要积极介入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市场的防雷服务,及早确立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新的技术路线、新的技术标准,开发适应新能源市场防雷服务需求的专用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与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多赢。会议提出,防雷主管部门要从防雷工作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出发,在引导发展、规范市场、扩大宣传、提供服务、制订标准、促进交流、加强培训等方面,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行业管理,在行业外加强协调,行业内加强监管;要大力做好资质企业和认证产品的宣传工作,逐步消除部门隔阂和行业壁垒,帮助有资质的防雷企业参加重要行业和重点工程的独立招标。

6.首次组织编撰《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根据中国科协的部署,我会特向中国科协申请了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项目并获得批准。邀请徐祥德院士为编撰《大气 ― 14 ― 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一书的首席科学家,按照国标学科分类,结合近年来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热点,提出了研究报告的专题设臵方案,确定了编写组和顾问名单、学科领域、参与编写的学科委员会、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的编写内容和规范要求。在各学科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撰稿工作已基本结束。预定2010年初完成全部工作并正式出版,2010年4月在中国科协学科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向社会发布。

7.召开第四届日中韩三国气象学会联合研讨会

本次会议原定2009年5月26—28日在日本筑波举办,受到H1N1流感暴发的影响,推迟至11月8—10日举办。国内报名参加会议的人数共94人,较前几届有明显增加,实际参会人员达58人。应征论文报告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中方参会人员参加了全部8个分会场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期间,李崇银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代表、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和相关人员与日本、韩国气象学会领导人及日本会务组人员举行了两次会谈,商讨了三国气象学会联合研讨会谅解备忘录的具体实施细节和下一届联合研讨会的筹备工作。会后,应日方邀请,参访了日本气象研究院、地球物理勘测研究院、筑波大学、日本国立前沿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日本气象局等单位。此外,李崇银副理事长及学会秘书处人员专门走访了日本气象学会,详细了解了日本气象学会在会员管理、期刊编辑、活动组织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并向他们介绍了中国气象学会的基本情况。双方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

― 15 ― 流。

8.与中国气象局共同主办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

研讨会于11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业务、科研、教育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台风(特别是‚莫拉克‛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应急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特别是在台风方面的交流引起了两岸学者的共鸣,有力地推动了两岸气象科技和业务的发展,促进了海峡两岸气象科技水平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的提高。

9.各学科委员会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

由热带与海洋气象学委员会主办的‚2009年全国热带与海洋气象学术研讨会‛于5月20—22日在广东珠海凯迪克酒店举行,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15篇,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行业、部门40多个单位的代表近140人,副理事长李崇银院士等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作为中国气象学会2009年学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共同推动我国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活跃学术气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将对广东省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会议邀请了10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40名专家在两个分会场上做了专题报告,40多位科技人员进行了墙报交流,内容涉及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异常、热带季风活动规律及机理、热带大气动力学、海洋热力变化、热带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研究、热带灾害性天气(台风、暴雨等)及其预报技术、热带气象资料同 ― 16 ― 化技术和热带数值预报、卫星、雷达资料应用技术、热带大气边界层与环境等。本次研讨会对我国热带与海洋气象学,以及海气相互作用与季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为该领域广泛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与欧盟《近海风资源评估和海上风电场可行性研究》项目组联合召开了‚风能资源评估资料质量控制培训班‛;与《中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综合评估项目组联合举办了‚省级风能资源综合评估工作中参证站资料处理和数据插补订正技术研讨、培训会‛。

大气物理学委员会与城市气象委员会于5 月16—17 日联合举办了‚2009年城市边界层与大气环境研讨会‛;12月9—11日举办了‚第12届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探测与过程研究‛研讨会。

动力气象学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

副热带气象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协办了‚低频天气系统预报技术及业务化应用‛研讨会。

干旱气候学委员会举办了‚第七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

高原气象学委员会举办了‚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

空间天气学委员会举办了‚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建模与应用研讨会‛,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了‚第二届全球华

― 17 ― 人空间/太空天气科学大会‛。

人工影响天气学委员会举办了‚中俄人工防雹和增雨新型催化技术和催化剂研究研讨会‛。

气象软科学委员会举办了‚首次全国气象软科学培训‛活动。统计气象学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气候变化探讨会‛。

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举办了‚2009学术年会‛。气象影视委员会举办了‚气象影视学术交流会‛。

四、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建立社会化的气象科普格局

年内,学会积极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把大力发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重点的气象科普宣传作为年内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全面落实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的精神,使社会公众更加关心、理解、支持气象事业。

1.组织开展调研活动

为贯彻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气象科普基地的建设,促进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开展,年内分别在湖北、湖南、云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开展了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贯彻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情况等气象科普工作的调研和现场观摩交流活动。

2.开展优秀气象科普作品的征集推介工作

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18 ― 弘扬科学精神,整合气象科普资源,加强交流,促进共享,形成合力,与中国气象局相关部门共同牵头,面向各省(区、市)气象局、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各理事单位,开展了以围绕公共气象服务需求,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优秀气象科普作品(包括各类气象科学知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文章、宣传品、图书、挂图、动漫、装臵、课件、演示软件、影视作品)征集活动,以切实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提供优秀的宣传、教育、科普材料。同时,对收集到的作品做好初评工作,并将入围作品推荐到中国科协。

3.协调2009年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组织工作 印发了活动通知,提出了明确要求,制订了实施方案,专门印制了近万册气象科普宣传品,在开放日期间向参观公众广为发放。

4.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普及推广,提高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按照国家减灾委和中国气象局党组的部署,在‚全国首届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期间,具体组织、认真策划,联合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气象局科技司、中国农学会等单位在

― 19 ― 贵州长顺县开展了‚手拉手,预防灾害;心连心,共建和谐‛防灾减灾科技下乡活动。5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李茂松研究员应我会邀请专程去贵阳作了‚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题报告。2OO多人出席了报告会。5月8日,近千名当地农民、学生、政府机关干部冒雨参加了本次科技下乡活动,我会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五万多元的科普宣传材料,在现场免费发放。同时还向当地政府赠送了近千套《农村(中小学)气象灾害避险指南》、《农村生产(生活)气象灾害避险常识》等科普书籍以及《如何应对气象灾害》、《防雷避险常识》科普挂图。活动结束后,还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和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向农民现场讲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指导农民如何规避及应对灾害。人民日报、贵州电视台等主要新闻媒体对此活动作了报道。

5.参加全国减灾日及科技周活动

根据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围绕减灾防灾主题,5月9—12日科技周活动期间,联合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馆、中国林学会等单位,在中国科技馆共同承办了以‚走进科学,远离灾害‛为主题的全国首届‚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专门制作了内容丰富、生动醒目的‚如何应对气象灾害‛系列科普展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等领导参加了活动并对我会的组织等工作表示肯定和赞许。

6.参与组织编写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O09一2Ol2年)

― 20 ― 根据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联合中国气象局有关单位组织编写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OO9一2O12年),于6月13日在北京昌平组织召开了《气象科普发展规划》审定会。此规划经多次讨论修改后提交中国气象局党组审定。

7.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为深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紧密围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我会牵头策划,在暑假期间组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全国8所大学近2OOO名师生组成2OO支志愿者宣传小分队,分赴全国除港、澳、台及新疆外的30多个省(市、区)的乡村、厂矿、企业、城镇街道、学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这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地域最广,影响较大的一次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志愿者宣传活动。共计到达5OO多个乡镇,进入l3OOO余家农户,深入368所中小学以及众多厂矿企业、车站、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总计发放11O余万份宣传资料,完成了6981份气象防灾减灾调查问卷,带回了3万多张珍贵照片。志愿者通过将气象防灾减灾等科普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同时获得了气象知识普及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也引起了当地各级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气象的

― 21 ― 关注和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本次活动得到了教育部、团中央、中国科协、四川省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肯定,并被团中央列入2OO9年全国百支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团之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卫视、中国气象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科协网、新浪、网易、搜狐等百余家媒体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报道,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对该活动发表了《惟有了解,才会关心》的评论文章。

8.举办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

为增强青少年的气象意识,全面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于7月27日—8月2日在湖南举办了以‚祖国在我心中,蓝天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21个省(区、市)气象局、气象学会组织的近25O名营员、辅导员参加了活动。通过参观学习,深深地激发了营员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共和国的诞生来之不易,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中国革命历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更增强了同学们热爱地球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

9.开展世界青少年‚保护地球气候环境演讲赛暨绘画展‛作品征集活动

为进一步唤起全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呼吁全社会各界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增强防灾减灾和环保意识,迎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6O周年,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教育与培训组织等单位拟于2O09年7月底8月初在日内瓦联合国WMO国际会议中心 ― 22 ― 共同主办2OO9日内瓦世界青少年‚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保护地球气候环境演讲赛暨绘画展‛(因受H1N1流感影响,活动后来取消),我会作为此次活动的国内协办单位,组织开展了‚保护地球气候环境演讲赛暨绘画展‛的作品征集活动。

10.为藏区提供应急科普材料

今年入夏以来,西藏多次遭受雷击等灾害天气,由于藏区民众缺乏防雷知识,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得知这一信息后,我会立即决定购买15OO余册近7OOO元的防雷科普书籍快递至西藏,无偿分送到藏区民众手中。

11.丰富了科普网站内容

为更好地丰富科普网的内容,及时更新调整了中国气象学会网站‚科普之窗‛栏目,增加了‚二十四节气‛、‚气象与农事‛等贴近群众生活的内容。

12.举办全国气象科普工作研讨班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国气象科普工作持续发展,研究新形势下气象科普工作,交流气象科普基地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和窗口作用,研讨气象科普发展规划,于8月17—21日在辽宁举办了全国气象科普工作研讨班。全国32个省(区、市)气象科普专职人员共42人参加了研讨。研讨班邀请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的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并对气象科普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讨论。

― 23 ― 13.举办第三届气象科普论坛

10月14—15日,举办了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为主题的第三届气象科普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80多篇。来自气象行业的科技人员、有关专家近5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李福林副理事长参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科协科普部高勘副部长、中国气象局科技司李慧副司长、中国科学院著名科普专家李大光等作了专题报告。与会者普遍反映本届论坛举办得十分成功,很有收获。

14.向中国科协提交本会2009年科普项目‚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进村入户行动‛总结报告

参与《气象现代化六十年》科普部分的编写工作。组织编辑一套四本科普书籍,以配合中国科协、中国农学会等单位组织的科普进农村活动。按照气发“2OO9”114号《关于调整中国气象局科普工作职责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等工作。

15.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推荐申报活动

按照《关于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OO9”2l号)精神,向各省(市、区)气象学会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与当地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申报。同时,为扩大影响,积极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气象科技展厅等5个单位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各地申报,省级科协、全国学会和国家相关部门初评和推荐,中国科协组织资格审查和专家评审,― 24 ― 共有406个申报单位通过了2009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专家评审。其中,中国气象学会推荐的江苏省盐城市气象科普馆、广东省中山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学会、甘肃省兰州大学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中国气象科技展厅榜上有名,约占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推荐单位入选总数(45个)的11%。

五、提升办刊水平,服务气象科技创新

科技、文化体制和新闻出版发行业的深入改革,使学会期刊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如何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科技期刊管理和经营的集群化、编刊手段的数字化、科技期刊市场的细分化的发展趋势,是现阶段学会科技期刊工作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我会在办刊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利用参加美国气象学会年会的机会,考察美国气象学会主办学术期刊的运作机制与办刊方式,并与美国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2.开展了国内主流科技期刊和其他气象科技情况的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和反思学会期刊的办刊思路与模式,分析优势与不足,进而就期刊的改革发展形成新的共识。例如,提出了建立中国气象科技期刊网的设想,探讨了实施气象科技期刊国际化策略,思考了气象部门乃至气象行业气象科技期刊的整合问题等。

3.2月,《气象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编辑部参加了‚2009

― 25 ― 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中文版顺利获得15万元/年的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4.3月和9月举办了两次《气象学报》常务编委会。除常规集体审稿评议工作外,还落实了年内组织台风和数值预报两本专刊的组稿与出版工作,并对过刊电子化、2010年专刊选题以及刊物发展的宏观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5.3月参加了《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的年检工作。两本刊物均顺利通过年检。

6.超额完成气象学报中、英文版2009年前6期的编校出版工作(中文版第6期正在编校中)。英文版2009年顺利实现由季刊向双月刊的转变,比去年同期多出刊2期,并且启用了新的封面和纸质,刊物出版和印刷质量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中文版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刊载容量,出刊页码是正常年份出刊页码的1.8倍。

7.编辑部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大气科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组织高水平的文稿,提高来稿质量和扩大稿源。此外,还参加了一些期刊类学术会议,提高编辑素养,对国家出版体制改革、数字化转型、科技期刊国际化等新形势有了一定了解,并积极思索、努力争取创新期刊编辑出版模式和期刊国际合作机制。完成了期刊部6位编辑的责任编辑注册工作。

8.改善期刊编辑工作专用设备。增设了《气象学报》中英文 ― 26 ― 版审稿系统专用服务器,完成了IP地址申请、ICP备案、硬件购臵及网站内容的移植工作,预计在2010年春节前后实际运行。新网站开通后,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可直接登陆http://www.cmsjournal.net 进入《气象学报》期刊网主页。新网站的开通将更有利于《气象学报》网络化进程。

9.《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目前都做到了实时期刊上网。英文版由于订阅量小,采取了网上电子版先于纸版一周左右网上刊出的方式,以期扩大影响。中英文版过刊电子化工作有序展开。中文版所有过刊都在中国知网上有电子版,并且中国知网已经给中文版编辑部提供了过刊的光盘。英文版编辑部在2009年6月给中国知网提供了所有缺失的过刊(共14本),中国知网承诺在2010年2月左右补齐所有电子版文档并给编辑部提供英文版全部过刊的光盘。

10.2009年6月组织参加了2009第7届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评奖活动。共上报6篇论文参加评选(中、英文版各三篇)。

11.《气象知识》编辑部自划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运行后,积极探索杂志定位调整,推进改版设计,着力加强发行推广工作,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较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气象知识》杂志2008、2009年连续两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重点报纸期刊推荐目录‛。发行量上升到5.4万份。

同时,加强了《气象知识》网站建设,进一步密切了与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天气网的联合;加强与社会媒体记者的联系;加

― 27 ― 强与优秀科普作家的联系、交流,努力拓展优质稿源。承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气象展区的展览和中国气象局建局60周年成就展的筹办与讲解工作。

六、其他工作

1.奖励和人才的评选与推荐工作

为激励青年气象科技人才的成长,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评选委员会于2009年8月31日在北京组织了第十三届(2008—2009)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评审,经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批准,李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获得一等奖;王林(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任宏利(国家气候中心博士/副研究员)、孙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副教授)、郑永光(国家气象中心博士/副研究员)4人获得二等奖。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上为获奖者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完成了2009的院士推荐工作,被推荐的院士候选人徐祥德已正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完成了中国青年科技奖的推荐工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范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王劲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完成了光华工程科技奖的推荐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沈学顺被推荐为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候选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鹏被推荐为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候选人。

― 28 ― 完成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孙俊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廖宏被推荐为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

2.10月15—17日在杭州海外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由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气象科技和水文技术设备展‛和‚第七届中国国际防雷技术和产品展‛。展览既是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60周年的巡礼,又是海内外气象、水文装备和防雷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集中展示。来自德、美、英、法、芬、中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近50家企业参展,其中包括芬兰维萨拉、美国安普、中国华云、香港培德、美国莱森泰克、洛阳凯迈、安徽四创、德国JENOPTIK、美国Belfort等国内外知名的气象仪器公司和德国施耐德、美国ABB、法国杜尔-梅森、广州华炜、北京爱劳、上海雷尔盾等著名的中外防雷企业。展品除了常规设备如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设备、风向风速仪等以外,还展示了环境监测设备、气溶胶雷达、气象专用软件、自动水文监测装臵等若干反映气象科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设备,防雷领域也展出了一些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与产品。特别是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和防雷装备不断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充分展示了建国60年来气象科技和气象装备的飞速发展。

3.承办了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申报、汇总等工作,完成了中国科协交办的其他学会会议组织工作等。

4.与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共同主办了第七届全国电视气

― 29 ― 象节目观摩评比活动。

5.2009年10月14—16日,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中国气象学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参加了由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CREI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国内外三家权威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

虽然2009年的工作较2008年有较大改进,但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尚无顶层设计和规划,缺乏创新性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在紧密联系理事会所属各学科(工作)委员会和省级气象学会,形成团队合力方面值得深入探讨;在学会秘书处编制人员划归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管理后,众多关系需要调整和理顺;学会秘书处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

2010年1月

双峰县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第3篇

2009年11月27-29日在南京市召开了江苏省照明学会学术年会, 这是江苏照明界每年构筑学术平台、坚持学术交流、促进江苏照明界技术水平提高的大会。共有来自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5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

会议上交流了18篇学术报告, 涉及电光源原理、中日韩三国照明科技交流会、LED的发展与应对、LED照明产品的制作和电光源发展的研讨等课题。报告的论文发表在今年江苏省照明学会出版的《电气照明》杂志上。

(本刊)

双峰县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第4篇

2009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重大部署,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协调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新启动推进村1149个,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进村累计达到3331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35.8%。新确定整体推进县(市、区)试点4个,整体推进县(市、区)达到10个。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整体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

1.农村主导产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多业发展的新格局 各试点村、推进村和整体推进县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突出主导产业建设,增强发展后劲。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累计新上农业项目2099个,工业项目621个,商贸项目913个,休闲旅游项目165个,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2441个,专业屯6438个,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53个,实现产业立村1542个,市场活村91个,人才强村20个,旅游兴村104个,城镇带村198个。多数村已由偏重粮食向粮、牧、特均衡发展转变,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发展的新局面。

2.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村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成水泥路、油路和街路、巷道铺砖12967公里,实现屯屯通的屯达到21358个;完成饮水工程打井9655眼,修管道8195公里,建泵房2553个,覆盖村2082个;新建秸秆气化站27个,修沼气池60729个,覆盖村1544个;新建砖瓦房87411户,粉刷和维修旧砖瓦房66795户,总面积达到1201万平方米;新建围墙976万延长米,修铁大门11.7万个,改厨房83524户,修地炕70646户,建公厕6485个,新修户外卫生厕所13万户,室内水冲厕所1.8万户;新建垃圾站点19327个,修排水沟1590万延长米,村屯和道路绿化植树9689万棵,安装路灯21324盏;农村电网改造覆盖1720个村,有线电视入村1917个,信息网络入户2394个村;修建村部2240个,卫生室2342个,文化活动室599个,农民夜校1213个,中小学719个;建文化站599个,图书室2150个,健身广场1093个,配套健身器材4600件;在村屯建超市3056个,幼儿园746个,网吧293个,洗浴点602个,老人托养所161个。同时,全面推进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公益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农村环境建设有了明显改观。

3.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新风正气正在形成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加强了新农村建设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宣传培训、树立典型、星级文明户评比、好家庭等活动,农民知识层次、道德修养得到了明显提高。2009年,省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计划,全年共举办培训班七期,培训村干部2000名,全省累计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1138期,培训人数达到41.7万人次。省里还编发新农村建设简报45期,印发各种宣传材料160万多份。在各级报刊、电视、广播、信息网络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累计报道3675次,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创建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计划和人才服务新农村项目深入实施,屯务理事会制度这种自治形式在很多推进村加以推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

4.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构建起多方面投入的格局我省在2006年形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和2008年下发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大规模建设的需要,2010年制定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从总体思路和要求、主要目标、建立完善要素聚集促进机制、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土地利用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条块结合的帮扶制度、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强化组织领导等8个方面,制定推动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24条。在此基础上,各地各部门也正在着手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从建设规划、村庄布局、用水用电用地政策和减免税费、简化手续等操作层面,做出具体规定。2009年,省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2亿元,带动和整合市、县、乡财政、各级各部门、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项目投入和社会各方面投入157.4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5.科学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强,多种建设模式得到展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2010年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自然、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社會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普查数据结果基础上,完成了102个省级推进村建设规划、14个县(市)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到2009年末,全省有80%的建制镇(不含城关镇)、45%的集镇和30%的行政村完成了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经济规划和村屯改造方案的编制工作,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完成28个,占全省县(市)的67%,促进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俗文化特点的建设模式,重点培养一批生态环境好、旧村改造力度大、异地新建速度快、城镇辐射能力强的典型,实施旧村改造的村1974个,生态移民村83个,新建民族村63个,集中建村205个,其他模式建村243个。

6.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帮扶工作扎实有效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省、市、县三级领导及其部门负责同志到点调研和现场办公累计达到4873人次,其中省级领导达到771人次,市级领导达到1162人次,县级领导达到2873人次,平均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有1名以上领导进行现场办公、工作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召开了全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会议、部门单位帮扶工作会议和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现场会议,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推动力度。年内新农村建设,组织省外考察1324人次,组织省内考察3267人次。全省各地都充实一定的力量专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其中设立常设机构的达到33个,配备人员531人,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监督检查的作用。进一步整合领导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整合社会投入,通过建立领导联系点、部门建立帮扶责任、大专院校支持农村、民兵预备役积极参与等形式,形成有效帮扶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机制,强化新农村建设合力。2009年有53名省级领导、185个帮扶部门和单位、26所大专院校、215名指导员和督查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市(州)和县(市、区)所有的领导和部门也都落实了帮扶责任,参加帮扶的部门达到3670个,指导员和督查员6260名,累计帮扶的资金和物资达到5亿元,其中投入帮扶资金省级达到5607万元,占11%;市级达到8282万元,占17%;县级达到3.6亿元,占72%。同时,还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促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能人援建、干部回乡帮扶建设新农村的有效工作方法,合力共建氛围越来越浓郁。

总之,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产业建设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大幅度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泥草房改造、农村低保、农民合作医疗等一大批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全省农村呈现出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可喜局面,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企稳回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农村建设总体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发展能力还不强,总体水平还不高;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农民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应有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项目较少,辐射作用较弱;村级还存在规划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环境不够整洁、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

双峰县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第5篇

一、学会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和市纪委全会的部署和要求,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完善惩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认真履行学会职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思考和研讨带有系统性、前瞻性、预见性的重要课题,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理论探讨的新局面。

二、学会自身建设

为促进学会各项工作日趋规范化。一是加强学会的制度建设。严格按照学会章程和社团管理条例规定,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依法治会、按章办会、学术立会、智力兴会”。

二是注意抓好学会的组织建设。要聘请一些具有一定纪检监察实际工作经验,在纪检监察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有一定影响的领导、业务骨干担任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加强学会的研究力量。

三是努力做好服务工作。通过年度工作安排,落实重点课题研究任务、进行检查指导,推动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深化调查研究,提升纪检监察学会工作的理论水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的思考,工作方向就会出现偏差。加强学会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纪检监察法律法规,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密切关注实际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发挥法律法规在反腐倡廉中的先导作用,学会将重点支持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调研活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四、开展优秀调研报告(论文)的征集

根据州纪委有关工作的安排,结合全市反腐倡廉工作实际,提出全市纪检监察2009年调查研究参考课题(见附件),纪检监查学会会员及团体会员可结合实际,从中选择或自行确定调研课题。各会员及会员单位要结合实际,确定论文题目,开展调查研究,组织撰写论文。做到文章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各单位提交的论文不少于篇,于 月日前报市纪检监察学会办公室。

昌吉市纪检监察学会办公室2009年月日

附:

昌吉市纪检监察学会2009年调研参考题目

1、“筑防线、保廉洁、树形象”作风建设的课题研究;

2、如何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3、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机关如何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特别是如何从体制机制制度入手,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

4、根据新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如何解决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5、如何进一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6、针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如何继续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坚持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

7、进一步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党员干部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问题研究;

8、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全面推进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反腐倡廉工作问题研究;

9、当前反腐倡廉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主要特点和发展走势问题研究;

10、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应对举措的研究;

11、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入手,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

出问题,积极探索防治不正之风根本性措施的研究;

12、围绕深化适应、发现、突破、执行和促防能力建设,加强执纪办案工作研究;

13、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研究;

14、完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的研究;

15、加强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研究;

16、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研究;

17、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对重点项目加强后续监管的研究;

18、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形成反腐倡廉促勤机制的研究;

19、当前纪检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21、进一步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党员干部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问题研究;

22、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问题研究;

23、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不断减少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问题研究;

24、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反腐败问题研究;

25、加强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

26、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问题研究;

27、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研究;

28、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29、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研究;

30、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勤政建设问题研究;

31、关于反腐倡廉如何在党的中心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研究;

32、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研究;

33、关于反腐倡廉建设中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关系的研究;

34、关于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研究;

35、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以及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关系的研究;

36、关于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策研究;

37、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关系研究;

38、如何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39、企业党建工作是否应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

双峰县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第6篇

一、完善组织建设,规范学会管理

2009年3月15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召开了五届九次常务理事扩大会,首先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50周年上的讲话》和省科协2009年学术、学会工作计划。然后传达了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第一次理事会议情况,并报告了《四川省营养学会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计划要点》。学会办公室吴紫华老师报告了2008年学会财务情况。会议一致同意增补田安琼同志为学会副秘书长;尽快组建妇幼营养和公共营养专委会,食品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

2009年8月3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召开第五届十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并达成如下决议:①、原则同意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②、同意本届财务报告;③、同意第六届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候选名单;④、同意第六届理事会设立专职秘书长,在专职秘书长产生之前,由专职副秘书长组织秘书处工作。⑤、建议在相关院校、单位、市州增加理事候选人;⑥、通过会费标准方案,即:个人会费30元/年、企业团体会员单位3000元/年、企业理事单位5000元/年、企业常务理事单位会费10000元/年、企业副理事长单位会费30000元/年;⑦、决定换届大会时间为2009年9月18日。2009年9月17日第五届四次全体理事会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对2009年前期学会各项工作计划的开展与落实,尤其是 学会秘书处的工作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即将召开的四川省营养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相关事项和学会下半年即将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讨论事项达成了共识,作出如下决议:a、学会网站改名为“四川营养与食品网”;b、酒类生产企业加入学会须签订协议;c、学会常务理事参会应交会议注册费;d、学会理事2年不参会不请假就自动取消理事身份;e、其它培训机构学员加入学会需申请并批复。同时,会议讨论通过了《第六届理事候选名单和常务理事候选名单》及授予徐维光、刘铭、刘光丽三位老同志“荣誉理事”称号

2009年9月18日在大成宾馆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四 川省营养学会章程修改报告和修改后的《四川省营养学会章程》、《财 务工作报告》、《四川省营养学会第六届理事换届选举原则及办法》等。以无记名方式通过了第六届理事选举投票,选举产生了由50名理 事组成的新一届理事会。随后召开了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到会 理事以无记名投票选出常务理事23名,副秘书长4名,常务副秘书 长1名,副理事长单位1名,副理事长5名,理事长1名。

二、丰富学会活动,加强学会交流

2009年9月18号承办了“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场”,在大成宾馆隆重召开。四川省营养学会理事长张立实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冉陆教授、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安全科刘祖阳教授、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梁爱华教 2 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黄承钰教授分别作了《营养素度量法——一种食物营养评价的新方法》、《我国肠道传染病监测体系和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汶川5.12地震后营养评估及相关措施》、《餐饮业发展及其营养卫生问题管窥》、《酒精特性及其相关危害》的学术报告。来自营养学界的专家和学者180多人参会,反响热烈。2009年6月24日,我会与省食品科学学会主办的“2009东亚酿造技术与食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灾后食品产业提升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科技馆隆重召开,来自中日的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收录论文百余篇。论文集一部,会议还对优秀论文作者进行了表彰。

为促进营养科学事业发展,促进年轻营养工作者成长,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利用专家资源,进行营养知识更新工作,我会还与四川华西营养培训中心签订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每季度最后一周的周三下午2:30都要在所在地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例行为会员举办免费学术讲座。每年还与西部其他省市联合举办“西部营养与健康、亚健康学术大会”。

三、拓展学会活动,“营养”各界群众

(1)2009年我会和省保健科技学会和四川科技馆承办的“天府科普大讲堂”第九讲在四川科技馆举行,省科协吴凯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主讲嘉宾四川大学华西附四院王爱茹副主任医师作了题为“高血压、冠心病的自我监控”的科普报告,来自蓉城的中老年朋友近200人参加了“天府科普大讲堂”。4月23日,理事李云博士以“正确认识保健食品”为题在“天府科普大讲堂”,作报告。分别就保健食品的发展历程、功效、如何正确识别和使用保健食品以及如何遵循科学养生之道等方面展开了精彩演讲。5月9日,常务理事兰真主任医师在“天府科普大讲堂”作了“自然灾害时的营养与食品安全”,为来自社会各界的听众做了深入浅出的科普报告。5月15日,王爱茹副主任医师在“天府科普大讲堂”作了题为“高血压、冠心病的自我监控”的科普报告,来自蓉城的中老年朋友近200人参加了“天府科普大讲堂”。5月27日,理事曾果教授在“天府科普大讲堂”针对高考围绕“高考学生饮食与健康”展开精彩演讲。(2)成都商报就今夏酸奶主攻目标以女性为主,究竟这些女性饮品喝了是否真能对健康和美丽起到促进作用,采访了我学会理事吕晓华教授。成都商报2009年4月2日27版餐饮栏中进行了刊登。(3)学会理事长张立实还到四川精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康维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大道安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百草中药应用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咨询指导。

四、改进会费标准,巩固经济实力

为使学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正常的经费来源,使工作能有效地开展,巩固我学会的经济实力,2009年我会已建立了完善的会费标准。一年内发展了3个团体会员单位,个人会员发展137人。我们还一方面向社会各界争取支持。另一方面,注意充分发挥学会优势,4 开发学会资源。如继续举办培训班、多利用学会专家多的优势为企业技术服务、研究成果评审和进行社区服务等,以获得一定经费收入。使学会的经费比学会进行改选前有明显的增加,达到了总收入人民币2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200%。增强了学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促进了学会的发展。

五、采用新科技,创新学会活动

为了学会发展,我学会努力与时俱进,采用新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启用新人改变学会结构,给学会注入新鲜血液,专职化秘书处,使学会工作效率更加高效化,专业化。我学会还建立了营养学会网站,引进了短信群呼平台,节约了学会开支,方便了学会与会员以及学员间的联系。同时除了保留有会员入会时的登记表外,建立了会员登记册电子版,设置专人管理,以便随时更新、保存和查找。

六、服从组织领导,高效完成任务

我会积极参与完成省科协交办的各项任务。如组织会员参与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和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以及秘书长相关会议、积极参与学会组织的相关培训和学习,严格地按《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管理办法》相关章程和管理办法办事,按时完成学会的工作总结,按时完成《中国科协综合统计报表,按时向省科协学会部报送学会信息,按时完成学会的社团年检并及时向省科协备案,努力作好学会工作,热心为会员服务,广泛向会员发出通知、征集论文,完成相关规定。综上所述,我学会较去年有很大的改进和完善,为了学会的和谐发展,我们会再接再厉,争取做到更好。

2009

四川省营养学会

年11月10日 2009年学会工作计划重点

一、根据换届新确立的规章制度,按质按量完成学会工作

二、为人民大众服务,多下社区,多开讲座,多组织社区活动

三、继续为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四、更加完善会员的现代化管理

五、继续开展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培训工作

六、围绕《食品安全法》、《膳食指南》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四川省营养学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双峰县林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浙江的双峰森林公园导游词05-24

横峰县晚稻“3414”肥料试验初报09-11

横峰县葛根栽培及鲜葛加工技术09-13

横峰县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有感06-15

上一篇:一年级位置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黄河魂》教学设计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