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校园欺凌范文

2024-08-17

严防校园欺凌范文(精选8篇)

严防校园欺凌 第1篇

严防校园欺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南阳市西峡县城区一中

张清峰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触目惊心的各类事件在舆论的持续发酵下成为社会的焦点。校园欺凌不仅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鉴于校园欺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特别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治理的通知》,2017年3月1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校园暴力”均被两高报告提出。可见,严防校园欺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重视一下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健康,促使起健康成长。在此,我们要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1、定义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多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

2、主要表现

语言欺凌,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力量暴力,打架斗殴、抢东西、强索钱财、毁坏物品等;心理欺凌,孤立、侮辱人格对学生精神造成侵害等。

3、呈现特点

多样性---对象多样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人员呈现低龄化。形式多样性:生理侵害、人格侮辱、心理伤害、网络传播等等

群体性---施害方、施暴方往往是两人以上,当事双方在实力上不对等。

隐秘性---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课堂外,施害(施暴)方在选择作案时间、地点上较为隐秘,且事件发生后,多数受害学生选择沉默,从而使此类事件不可预知。反复性(演进性)---已知的校园欺凌事件多具有反复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害次数和程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严重性---不管是校园欺凌还是校园暴力,都会对受害学生造成肉体或者精神上的伤害,构成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人格发展(常常逃学、对老师不恭敬、寻求黑社会报复等)。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1、对于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校园欺凌事件会扰乱学校和老师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同学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一个学校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学校的社会负面影响巨大,学校名誉受损,家长就怀疑学校校风,不信任教师,教师也会对学生有成见,学校生源也会大大受损,学校的升学率因此会大大降低,一切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2、对家庭的影响

校园欺凌事件双方家庭会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折磨,家人身心受害,生活被扰乱。大家知道,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无价的,“以损害他人生命和健康为目的的欺凌行为”是一种最昂贵的消费行为,为此背上成千上万的债务,这都不是什么道听途说的故事,这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

3、对被害者的影响

校园暴力,不管是语言上的,还是行为上的,都会影响被害人的身心健康。轻者造成被害者身体的损伤,时间长了可以恢复,但是严重的,会使被害人遭受心理的折磨,构成心理问题影响人格发展,产生厌学、逃学、抑郁,甚至自残、自杀等等。还有一种情况,被害者如果在忍无可忍之时,往往会采取比之前更严重的暴力手段,伤害甚至杀害施暴者,被害者变成了新的施暴者,这就是所谓的“二次伤害”,4、对施暴者本人的影响

(1)施暴者实施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校园暴力,语言也好,行为也罢,会备受对方的指责,失去朋友和同学,失去老师的信任和家长的关爱,如果再不反思、改正,慢慢地,会被社会遗弃。

(2)施暴者的施暴行为,轻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罚款、行政拘留,重则构成刑事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施害学生身心不成熟,易冲动。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和心理也会逐渐发展。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和辩别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辨别对错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薄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处理问题时极易冲动。

2、不良交往,极易形成伙伴集团。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开始选择和同龄人交往并融入群体里面,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不再是学生的模仿对象,为了在群体里面占有一席之地,学生往往会选择被同化。而未成年人的思想往往很不成熟,如果受到不良团体的挑拨和唆使,很容易就会实施犯罪造成危害后果,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具有罪恶感。

3、虚荣心,爱模仿,特别要“面子”

这个时期的学生,虽然心智不成熟,但急需证明自己,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希望当“老大”,极其容易用暴力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满足经济上的现实需求和心理上成就感。

4、法律意识淡薄

在很大程度上,实施欺凌、暴力行为的学生大多法律意识是十分淡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实施这种行为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和责任。

如:有位学习不错的女同学说 “我真想找人狠狠打她一顿,就是被发现了,大不了赔她几万元钱,有什么了不起的”

5、受害者忍气吞声或以暴制暴

如:某校初中学生袁某与同校学生徐某等人解决纠纷,被徐某一方殴打后,怀恨在心,一天放学后看到同校学生张某等人,误以为张某也是徐某一方的人,遂与其他五人持铁管追赶张某至一胡同内,对张某拳打脚踢,其中一人持铁管将张某打成重伤。

(二)外界因素

1、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子女易形成不良的个性品质、产生反社会的越轨行为。暴力家庭极易让孩子学习、模仿父母的行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很有可能在日后出现暴力行为。过度宠爱孩子养成了骄横、贪图享乐、唯我独尊的性格。家庭破裂易形成孤僻、冷漠、偏执、好斗的心态。

2、学校因素---应试教育、教育方法欠妥、对后进有偏见、不当的体罚、监管不到位、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出事急于息事宁人等,均可能导致校园暴力的产生。

3、社会因素---暴力文化的泛滥,虚拟世界的诱惑,社会不正之风(周边环境恶化),大众传媒(过度再现犯罪情节)的影响等。

4.司法因素---法律惩罚轻。法律对于小暴力的惩罚轻,施暴者犯罪成本低使其产生侥幸心理。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认为未成年人即便是犯罪也会被宽恕或者由父母私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更容易使他们心存侥幸或者暴力升级。

三、预防校园欺凌的举措

1、学校和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

(1)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防范惩罚校园暴力,是非常关键的举措。比如制定专门的校规校纪,对于暴力发起人,坚决予以处分,情节严重者开除处理,暴力事件参与人与发起人处以同等的纪律处分等。(2)班主任教师和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递法律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3)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4)班主任教师和思想品德教师要教育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动画片及影视作品。引导孩子正确的运用网络,杜绝沉迷其中。

(5)各科任老师要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应付出更多关注,避免产生自卑、孤僻性格。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要采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否则无形中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良的榜样。

当然,预防校园欺凌,家长要承担相应教育和监护的作用,如注重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强化监护责任。

总之,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预防校园欺凌是全社会的责任,首先公检法部门责无旁贷,其次各类文化传播、大众娱乐消费场所也有义务,只有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多管齐下,才能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远离暴力、健康、快乐、向上|成长的环境!

严防校园欺凌 第2篇

为了有效应急处置学校内可能发生的拥挤、踩踏安全事故,确保事故处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制订本预案。

一、领导机构与职责:

1、机构设置:

1)学校成立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有胜

副组长:邓敏、蒋忠诚、钟 毅

组 员: 秦孝坤、秦光才、王 波、李云政、刘红军、谭平、何旭东、周文品、王学威、刘小海、黄昌荣、各班主任、值日教师。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及领导小组交办的事宜,办公室设在安全办公室。

3)监督检查组:由后勤处和教务处负责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办公室及领导小组成员随时督察。

4)医疗救护组:当发生安全事故(2人以下的轻微伤)由班主任和当时任课老师负责,当发生较严重安全事故时(重伤),行政值周应立即向就近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求援,拨打“120”医疗抢救电话。要及时果断将受伤人员送到医院抢救。主动向医疗人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等工作。并向主管领导汇报。

2、机构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全面领导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安全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学校实际,研究制订工作意见。统一指挥拥挤踩踏安全事故处理,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救援。统一组织事故善后处理工作,落实整改措施,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定期组织学校拥挤踩踏安全工作总结、演练,形成评估和反馈意见,并负责对学校拥挤踩踏安全工作的评价。

2)办公室职责:

下发上级有关文件和本办制订的各项文件、通知,指导下属各相关部门或人员实施应急处理预案。

接到事故报告,立即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随时掌握应急处理进展情况,协调各方关系,具体负责人员调度,组织后勤保障,保障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根据工作计划和领导小组的指示,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拥挤踩踏事故安全的宣传预防演练工作,并组织人员对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及时向领导小组反馈检查情况,提出阶段性工作建议。

二、日常工作开展:

1、完善制度。在上级下发有关制度和工作意见的基础上,要求对本校拥挤踩踏事故安全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并上报。

2、强化督查。在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由办公室牵头,以各项安全制度落实为重点,结合学校其它安全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督查结果将通报全体教职工。

3、落实职责。校长为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安全第一责任人,值日教师、值周教师、上课教师为直接责任人,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分别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内负责,实行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

4、加强教育。加强对广大师生宣传教育,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

5、添置设备。学校要对照配备标准,逐步完善和提高照明等设施的配备。

三、事故应急处理。

1、报告制度。安全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报告。具体为:师生发现有学生受伤,打电话、口头向学校值周行政报告,再由值周行政逐级报告;发现较严重事故,应立即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由领导小组向上级教育部门及当地政府报告,同时立即启动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在事故处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定时报告制度。

2、救援措施。一旦发生较严重学校安全事故,由校长负责救援指挥。校长应当机立断,立即启动学校应急预案,按照预备方案,各就各位,组织救援行动。初步摸清情况,彻查事故原因,并建立相关名册。

3、医疗求援。学校发生较严重拥挤踩踏安全事故,应立即向就近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求援,并拨打“120”医疗抢救电话。要及时果断将受伤人员送到医院抢救。主动向医疗人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等工作。

4、联系家长。学校发生较严重拥挤踩踏安全事故,应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如实说明情况,不盲目猜测。做好学生家长思想安抚工作,防止过激行为发生。设立家校联络处,及时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力所能及地为家长做好服务工作。妥善处理相关问题,确保问题的解决。

5、人员调度。事故应急处理人员由领导小组组长统一调度,办公室具体安排,必要时可向卫生、公安部门抽调人员支援事故处理。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听从指挥,确保到位。

6、信息公开。保障广大师生和家长在事故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做好信息公开,并如实向上级部门汇报,不瞒报、谎报。对一些谣传也要及时澄清,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四、事故责任追究。

1、对导致事故起因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究。

2、对事故瞒报、谎报和不及时上报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3、对事故处理中的玩忽职守、推委扯皮等影响应急方案顺利实施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4、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触犯刑律的由公安司法部门对相关管理者实行连带责任追究,追究刑事责任。

附相关措施:

1、在做操、集合等需要上下楼梯的活动中,不强调快速、整齐,由班主任教师和值日教师负责,值周行政进行检查。

2、学校升旗活动由值周教师(现场)负责指挥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结束时分年级分班上楼。

3、后勤处及时清理楼道、楼梯间堆积物,确保楼道、楼梯通畅。并落实专人定期检修,发生损坏及时修复或更换。

4、班主任为班级安全的责任人,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要认真填写好安全记录。

5、一切预防方案按照学校组织的演练进行

2009年元月

严防校园欺凌 第3篇

一、校园足球“跑偏”种种

今年8月,国家确认了8627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8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4个校园足球综合改革试验区(市)。在省、市层面,还有更多的学校也宣称开展了校园足球。但是,我们的调查显示,许多学校的校园足球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起来。

1.没有“足球课”

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最基本的标准是开设足球体育课。可事实上,在一些足球特色学校,足球并没有真正“走进课堂”。

2.“一校一队”

在一些地方、学校,校园足球不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而是从学生中选拔出一批学生组成学校代表队,由体育教师或者聘请教练进行训练,然后参加比赛。

3.“金牌崇拜”

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认为,搞校园足球,就是组队、训练、参赛、得“金牌”,以比赛成绩衡量工作业绩。在做法上,对“金牌”的追求与渴望,甚至超过了以往体育部门管辖之下的少体校、体工队。

4.财力偏向

一些地方,将有限的财力,不合理地投入到足球队,参加各种“莫名其妙”的比赛,只要是足球比赛,就有经费保障,对足球教学、校内活动、课余俱乐部、教师劳务等日常经费,却缺乏保障,甚至根本没有保障。

5.竞赛泛滥

为了迎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竞赛成绩”的需求,社会上一些机构组织五花八门不规范的比赛,邀请赛、对抗赛,国内赛、国际赛等等,脱离教育部门的指导,导致学校、教师、学生疲于奔命,影响学生学业,甚至导致教师脱岗、学生伤病等。

6.遏制同类

一些本不是足球特色的体育传统学校,原来在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武术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但在校园足球的大潮中,却丧失了应有的定力和坚守,开始转向,甚至放弃原来的传统,导致人、财、物的巨大浪费,也脱离了学生学、练体育的兴趣等实际。

7.场地远离学生

推进校园足球,政府投入巨资修建、改建场地设施。但是,一些地方的场地,既不在学校,也不在社区,而是在远离学生的城市周边建设的所谓“训练中心”、“训练营地”,为“足球进学生生活”设置了空间上的障碍。究其本质,仍是为“精英”服务。

二、何为校园足球的“真义”

校园足球2009年开始,由体育部门主导。至2013年底,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建立了县、市、省、国家(冠军杯)四级联赛,每年经费2600万,参与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到5084所,学足球、练足球、赛足球的青少年人数(足球人口)初步统计达到270万以上。

但是,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是竞技体育的特征明显,把过去办体校的办法放到学校,5000多所学校,大多数是“一校一队”,甚至,有的运动员学籍在学校,学生本人根本不在学校上课,是“真的假学生”。评估考核办法,也是看竞赛成绩,以竞赛为核心、以球队为核心、以金牌为核心、以输送球员核心。显然,这种校园足球,是面向少数人的运动,而不是面向多数人的教育。

之所以要将校园足球的主管责任转移到教育部门,就是有鉴于以往对足球的认识,始终局限在把足球作为一个单纯的竞技项目来对待,而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在青少年中开展足球运动的真正目标和意义。在以往的具体工作中,我们看到,所有的做法都围绕提高竞技成绩这个核心,为了这个目的,把一部分青少年“绑架”到运动中来,逼迫他们放弃正常的学业,并且,由于急功近利,年龄造假、学籍造假、比赛造假等不良现象也屡屡发生。

从本质上来说,在学校开展的以足球运动为典型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竞技项目,其根本目标是通过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强健的体格和完善的人格。

因此,由教育部主导的新一轮的校园足球,应提高认识,严防“跑偏”,避免上述问题再次出现。而要保证校园足球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最重要的是要把足球放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中来,科学认识、深刻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第一,体育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整体中,尤其是集体类球类体育运动,其普及程度、竞技水平、产业发展等,是衡量体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指标,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因此,作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运动的整体发展,是促进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国家软实力的要素。而校园足球,是足球运动的基础,将发展校园足球联系到提升国家软实力,是高处着眼、实处着手的必然选择。

第二,体育是综合的教育手段。体育不仅仅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发展、培育健全人格的方式。足球运动在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往往还是促进民族融合、减少吸毒和犯罪的重要手段。

国家的建设,需要大批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人才。体育对人的身心促进作用,因不同的项目而有所不同。有研究显示,单人、动作重复单一,有氧为主,无需技战术的运动,如游泳、体操、标枪、跳高、射箭、射击、举重、跑步等,对人的综合发展促进作用其效率相对较低;双人、动作复杂程度增加,有氧、无氧混合,需要一定技术战术和队友交流、配合的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击剑、高尔夫等,对人的综合发展促进作用其效率相对较高;群体、动作复杂,有氧、无氧混合,技术战术复杂,需要队友间进行交流、配合的团队作战项目,如足球、排球、篮球、冰球、棒垒球、橄榄球、曲棍球等,对人的综合发展促进作用其效率最高。因此,作为全世界最普及的运动,推进校园足球普及,实际上是利用足球,将其作为教育手段,发挥其重要的综合育人功能。

第三,体育是促进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提升人才质量有效途径。

与经济发展相伴随,以“静态生活”为标志的不良生活方式不断蔓延。研究表明,中国学生从1995年开始,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学生体能低下、肥胖、近视等突出问题,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危及中国的人才质量,甚至危及人口质量、医疗事业、军队战斗力。当下,一代一代的“电游迷”、“低头族”、“手机控”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屏幕”越来越多地占据学生的课余时间,青少年远离体育现象严重。如何与“屏幕”抢夺时间,如何与“文化补习”抢夺时间,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与其他运动相比,研究表明,传统的田径、个体类体育项目,在“抢夺时间”的角力中,远远不如集体类的球类体育项目。

因此,推进校园足球,是充分发挥“集体类球类体育项目”的特点,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生加入体育队伍、成为体育人口的有效方法。有了足球人口,就有了体育人口,有了体育人口,提升民族身体素质就有了有效途径。

显然,校园足球,在校园内推行的世界第一运动,其核心是一种教育手段,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培育全面发展人才、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教育行为。这正是校园足球的真义。

三、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

围绕校园足球的真义,由教育部门负管理主要责任的校园足球,从2015年开始,是青少年校园足球的重新出发。归纳起来,其顶层设计,从理念到管理,从教学到竞赛,从师资到场地,有以下要点。

1.核心目标:普及足球,扩大足球人口,构建发现、培养有潜力足球后备人才的课程教学和校内外竞赛体系。

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以足球为突破口,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推进校园足球,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促进人格发展,加速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推进校园足球,创建新的足球人才培养和竞赛体系,构建可持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足球腾飞奠定人才基础。

2.管理体制: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由教育部门主管,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相结合,其他相关部委和组织共同参与的校园足球管理体制。

3.整体布局:五年内,全国重点建设2万所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0所特色高校,保证经常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达到2千万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按照教育公平、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规划特色学校布局,按照高中、初中、小学1∶3∶6的比例在县(区)范围内布局,形成学段对接,为优秀运动员在各学段得到持续培养奠定升学基础。

4.教学改革: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开发校本课程教学资源,按照课程计划,严格实施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其他学校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设足球教学,组织足球课外活动。

5.竞赛体系:建立由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管理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校园足球四级竞赛机制。各省(区、市)组织本区域内的大中小学足球四级竞赛:小学阶段,组织学区、县(区)和市级竞赛;初中及以上阶段,组织县(区)、市和省级竞赛。教育部组织高中和大学的分区和全国竞赛。

6.激励机制:构建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足球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和政策激励机制。制定与办学体制、招生制度相适应的有利于校园足球运动员成才的升学、就业激励政策,保证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和青少年优秀足球人才的成长。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学生运动员培养、输送体系,依托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招生、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设和体育专业、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政策,逐步建立校园足球人才选拔、培养和输送模式。

7.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校园足球监管机制,将校园足球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对校园足球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动态监管。制定普通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引导学校实施规范的教学、训练;研究制定校园足球示范学校综合评价标准,对校园足球的教学和训练进行科学评估;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指导委员会,提升校园足球的科学决策水平;利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机构,对校园足球学校实施绩效管理。

8.师资队伍建设:增配足球专业体育教师;在“国培计划”中单列校园足球师资培训专项,并整合教育、体育部门资源,培养、培训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对优秀退役足球运动员进行培训,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纳优秀退役足球运动员到学校承担代表队训练、竞赛指导和裁判等相应的工作。

9.经费保障:中央财政依托现有教育投入渠道,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财政经费,支持校园足球的场地改善、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培训、信息化管理、国际交流、安全保障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本地校园足球的发展。

10.安全防控:开展校园足球安全教育,制定青少年校内外足球活动和竞赛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校园足球意外伤害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学校安全管理问责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的风险,解除校长、教师、教练员、家长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机制。结合校园足球,制定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事故保险赔付在内的完善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办法和运动伤害第三方调解机制。

11.文化建设:全面加强校园足球的宣传工作,各级政府发挥宣传主导和主渠道作用,创新宣传方式和途径,广泛传播校园足球的育人理念,正确引导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和支持校园足球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有计划宣传各级各类校园足球竞赛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全社会关注校园足球的浓厚氛围。

12.国际交流:学习吸收世界足球强国的发展经验,参考国外先进足球教材、训练大纲、培养计划,结合中国的具体特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运动员培养机制和教学与训练模式。聘请国外高水平足球教育专家来华教学,分期分批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师、教练进行培训。组织国内优秀教师、教练员到世界足球强国学习、培训。有计划组织和参与国际青少年足球文化交流和竞赛。

13.校外机制:与体育部门、职业俱乐部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和俱乐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由体育部门和俱乐部在校外建立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基地(中心),创建国家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和俱乐部青少年赛事体系,为国家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不同层次、级别的足球赛事。

沈旭:让校园告别“校园欺凌” 第4篇

陕西西安郊区的一所学校里,两个初一学生由打闹升级的“战斗”一触即发,其中一人忽然将攥紧的拳头停在空中,亮出手腕上绿色的手环,手环上写着这句话。

“战斗”霎时偃旗息鼓。 两个学生分别冷静下来,尝试着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与对方进行沟通。

沈旭很开心看到这样的结果。这个由她和团队投入三年精力开发的“减低校园欺凌”公益项目正显现出成效。

从2002年就投身公益事业的沈旭喜欢不断创新和探索。她曾任绿网总协调人,后参与乐施会以戏剧方式推广的发展教育项目,还报名参加为期3年的华德福教育小学资质培训,创办灵动珊瑚教育工作室,致力于艺术和治疗性教育启发,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2011年入选南都基金会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成为沈旭公益事业的转折点。评选过程中,她被南都基金会监事何进的一句话点醒:“教育不是技术。适当的时候,应该跳出机构的发展,来看这个领域的发展。”

其后,“银杏伙伴成长计划”评委之一、陕西妇源汇中心主任高小贤推荐沈旭加入该机构与国际计划在陕西开展的“减低校园欺凌”项目。“对于校园欺凌,我也关注了很长时间,当时看到这个项目时,非常高兴,很想去尝试。”沈旭告诉《中国慈善家》。

校园欺凌涵盖广泛,包括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等不同群体之间相互使用暴力,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考虑到如果一开始就介入老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对老师和学生的冲击会很大,而介入学生之间,提升孩子行为意识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减轻老师的压力,沈旭决定首先从减少学生间的校园欺凌行为着手。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女生,在宿舍屡屡被六年级女生抽巴掌,连续一个学期下来,不曾告诉家长和老师。这并非个例。“校园欺凌是孩子之间的以大欺小或是权利不对等,比如利用身高、心理、成绩上的优势进行欺负,还有些是恶意伤害,很容易在隐蔽的地方发生,如厕所、食堂、宿舍等地方。”

遭遇欺凌的孩子会受到很大伤害,性格也受到影响。但是沈旭发现,孩子们普遍认为这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她意识到,要告诉孩子们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即这样的事情不需要有。”对那些被欺负的孩子,“我们要告诉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而对于那些欺负人的孩子,“他们有一些普遍的特质,如不被关注,想被爱,想变得更自信,我们要告诉他,怎样才是更强大、更棒的人。”

沈旭和团队耐心地指导老师们如何去识别,去跟两方不同的群体对话。她建议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欺负者和被欺负者有时可能是同一个孩子。

因为在戏剧教育方面的得心应手,沈旭一开始在这一项目中采用了很多艺术性教育的内容。虽然觉得新鲜有趣,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普遍觉得很难,硬性规定的60小时课程成为他们不得不“交差”的工作量。

沈旭和团队伙伴们意识到这件事不能“想当然”,她开始更为落地地寻找问题的所在。于是她和伙伴们蹲在地上,晒着太阳,一对一贴近老师聊天,发现老师们缺失的东西很简单。“他们从来不了解孩子,因为没有学过。即使学教育出身,也并不完全了解。他们会很坦诚地告诉我,他们会打骂孩子,也会为此自责、内疚,但是不知道有别的办法可以做,至少感觉打骂这种方式一段时间内有效。”

他们也和孩子们交流。蹲在地上和孩子们一个个、一小时一小时地访谈下来,发现孩子们的要求也很简单,“希望老师不要打我骂我,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是打骂让我很难过,我只希望他们告诉我怎么做就行。”

沈旭改变了原来的方案。她把设定好的课程全部撤掉,第一年只做骨干教师的培训,让骨干教师用他们获得的戏剧教育能力来改造课堂。在取消课时要求后,老师们创造性地将戏剧内容融合进了语文课、思想品德课,原本一两个小时的完整架构,在45分钟的课堂上就完成了。

学生们对这样的课程内容很感兴趣,骨干老师去县里上公开课也获得了奖项肯定。看到这些变化后,沈旭开始针对全校教师做基础内容培训。她将相关内容编写成一套简单易行的教材,内容涉及跟孩子沟通时如何表达,情绪管理如何做到,怎么帮孩子们建立自信,怎么开班会、制定班规,面对校园欺凌时应该怎么做等等。相关的行为规范全部细化制作成手环、卡片等,戴在手腕上,挂在书包上,时刻提醒着学生们。

事情一下子变得简单、可执行。老师们开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或者在课堂花十分钟给学生讲故事,或者在课堂前几分钟让孩子轮流上来欣赏自己。“老师们开始觉得跟班里孩子的关系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减少了打骂,孩子们相互冲突和欺负的行为也开始变少。”沈旭说。

在暑期夏令营活动中,沈旭让孩子们做了很多海报,宣传什么是校园欺凌,同学之间应该如何更好相处。她还根据学生自己的故事排演了两个剧本,在学校做公演。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告诉沈旭,学校里的校园欺凌“几乎不再发生”。

与此同时,参加培训的老师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夏令营的很多队员都是来自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的子女,在一次培训中,沈旭告诉参会教师,夏令营中一个女孩找她谈话,因为爸爸觉得她撒谎,用晾衣杆打她,甚至把晾衣杆都打断了,她心里感到非常委屈。在培训的总结环节,一个女老师告诉沈旭,那是她家的孩子,她感到很内疚、难过。但是培训结束后,很多老师纷纷表示那是自己家的孩子。“说明这不是一个家庭发生的事情,很普遍。”沈旭的内心也终于放松下来,“当老师们可以很坦诚地把想法讲出来的时候,他就愿意做出改变了。”

沈旭和团队还做了个“傻瓜版”指导手册,通过走访时积累的大量案例,对一旦出现问题,老师与学生如何更有效地沟通,每一句话该怎么说等都做了详细指导。

这些琐碎具体的工作让曾经喜欢求新求变的沈旭变得落地而踏实,“原来我会很不屑这些东西,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悟性,后来发现我们成长的背景并不公平对等,老师们接受的信息量其实并不多。”

经历了这些改变,沈旭终于找到了项目的核心解决方案:减少校园欺凌只是一个切入点,真正要做的是改善校园师生关系,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

目前,她和伙伴们申请成立了陕西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发展研究院,意在培养一批致力于青少年教育的社工,在自己的岗位和机构中做推动。她也希望能够进行一系列行动研究,将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经验记录并分享出来。当下,也有基金会正在跟她谈合作,希望能够介入服刑子女群体,探索社区教养的方式。

关于机构的未来,沈旭很清楚做可操作、可复制的项目,更容易受到基金会青睐并顺利筹款,但是她认为设计“产品”的公益机构并不在少数,她希望未来团队能更多地介入人与人的关系中。“一切都回到最初,最简单又是最关键的东西就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听到彼此的需求和声音。”

沈旭早年学心理治疗时,老师曾告诉她,到最后,其实已经不用技术,一个眼神,一句话,你坐在那儿,对方就已经知道你是否理解他,重要的是,能否把心交给对方。沈旭内心深刻地感知到这种力量,“当学生发生改变时,我能感觉到。因为在那一刻,我完全忘了我自己。”

严防校园欺凌 第5篇

预防校园欺凌,共创和谐校园

为防止欺凌事件发生,创建和谐校园,切实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020 年 11 月 16 日,明德中心学校利用升旗仪式认真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共创和谐校园”安全教育活动。

七年级(4)班刘璇同学在国旗下发表了以“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演讲,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希望同学们勇敢地向校园欺凌说“不”,为共建和谐校园尽一份力。半岗镇中心学校政教处主任蔡庆军就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发表讲话,他从校园欺凌

行为、校园欺凌类型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等方面详细解读,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当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做等内容。

半岗镇中心学校校长孙振作总结发言,他强调,全体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理性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克制不良行为。

各班要做好问题学生心理疏导,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时时防范校园暴力和欺凌事故发生,家校协力密切配合,共建和谐平安校园。

学校还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预防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不断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经验之路,为校园安全保驾

护航!

严防校园欺凌 第6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抵制校园欺凌,做个守法好学生》。

菁菁校园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文明传承的殿堂,是一个供我们读书和掌握知识的地方,这里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但是,如果这片纯洁的土地上因充斥着欺凌而变得黑暗,将是何等的悲哀!

众所周知,“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欺弱,轻者威胁恐吓,重者拳打脚踢,不小心就威胁到生命安全。校园欺凌内容多样,按照伤害对象来划分,可分为“身体伤害型”和“精神侮辱型”。在以往,舆论对于校园欺凌的关注,多是集中在有明显肢体暴力行为的“身体伤害型”欺凌上。相比之下,“精神侮辱型”就很容易被忽略,就跟家暴一样,大多数人更愿意讨论动手打人,而忽略了冷暴力、软暴力。所谓的“精神侮辱型”,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其中“起侮辱性绰号”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例如,看到同学胖胖的,就给人家起“肥猪”之类的绰号,这是侮辱性的。这样不但会伤害一个人的身体,还会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走向弯曲,更会使人的精神受到痛苦的折磨,就像前段时间热映的《悲伤逆流成河》一样,我们旁观者一句句无关痛痒的话,但对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来说是一把把利刃,刺痛他的心,甚至让她放弃自己的生命。

那么抵制校园欺凌,做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做到:

一、要勇于拒绝校园暴力。

在受到暴力侵害时要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报告。

二、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沾染黄、赌、毒等恶习,不进酒吧、网吧、电子游戏机室等场所。

四、要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

抵制不良的引诱,在受到威胁时候要及时向学校、家长、老师报告,及时拨打110报警。

五、上学放学尽可能结伴而行。

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路上不要贪玩,要按时回家。

六、谨慎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精神侮辱性的施暴者。

严防校园欺凌 第7篇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自通知之日到7月底,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据了解,这是近年来,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统计显示,到,通过媒体曝光的校园欺事件就多达43起,不少事件骇人听闻。

欺凌,指欺负、凌辱。简单而言,就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那么,什么是校园欺凌?官方解释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这里讲的伤害,不仅包括身体方面的物理伤害,也包括心灵方面的精神伤害。校园欺凌不仅发生在校内,也包括放学后在校外发生的同学间的欺负行为。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是集体欺负一人。

校园欺凌现象一般表现为: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毁损受害者的衣服、学习用品、通讯工具等个人财产;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她)不想要做的事,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实施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利用网络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等等、等等。

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件让人痛心之事,可人们在分析其原因时,总喜欢善意地归因于社会、家庭、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家庭方面,一些同学从小受父母不当言行影响,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方面,过度地重视、关注学生智商,而轻视、忽略对学生的情商培养;社会方面,网络暴力泛滥,为一些同学模仿,拉帮结派找寻刺激提供了负面的榜样。但事实上:未成年人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错误是其堕落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不能忽视而又往往被忽视的内在主观因素。

“我是未成年,我怕谁?”这是最典型和最严重的误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未成年人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别的保护,如设立监护制度、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就使一些人产生错觉:好像不满十八岁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果真如此吗?非也!请注意几项法律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bb、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诈、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按照我国义务教育入学年龄的规定推算,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如果实施犯罪行为,都毫无例外地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除刑事责任外,未成年人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还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第四十五条: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学校可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纪律处分分为五

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

同学们,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清晰地表明:作为社会构成的每一分子,没有谁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责任!不受约束,不担责任的人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尽快从“我是未成年,我怕谁”的误区中走出来吧!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校园欺凌”不仅会造成受害者身心的双重创伤,也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坚决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是学校管理层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学校党、团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将会进一步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并严格执行,认真落实。

同学们!我希望大家既不要做“欺凌者”,也不应该做“旁观者”,那样,“受害者”就会越来越少,“校园欺凌”就会远离我们。让“成人、成才、成功”的校训悬浮眼前,进驻思想,指引行动吧!

浅谈校园欺凌 第8篇

1 认识欺凌

1.1 欺凌的定义与特征

Barbara Coloroso (2003) 认为“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 通过攻击、伤害他人, 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叫欺凌。”

欺凌不是单纯的捉弄, 它包含三个特征:第一, 它是消极的恶意的行为;第二, 在一段时间内, 它会反复发生;第三, “欺人者”和“被欺者”间力量是不均衡的。 (Olweus, 2000)

1.2 欺凌的类型

欺凌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 身体欺凌——打、踢、推、用拳猛击等;第二, 言语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等;第三, 社交欺凌——排挤、孤立对方, 将其排除在群体活动之外;第四, 网络欺凌——通过邮件、博客、论坛等媒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 网络欺凌日益成为校园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 Simmons认为网络欺凌是儿童社会暴力行为中, 最新近、最邪恶的一种趋势。因为网络欺凌者无需直接面对受害者, 不会看到其当时的反应, 这使得欺凌者更加频繁地肆无忌惮地使用非常恶毒的语言攻击受害者。

1.3 校园欺凌的形成因素

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 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泛滥的网络媒体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重大社会因素, 青少年通过模仿习得暴力行为和污言秽语。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 忽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氛围建设, 致使校园欺凌屡见不鲜。家庭缺乏温暖、父母自身行为粗暴、无视或溺爱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般而言, 暴力、动荡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欺凌他人, 逆来顺受的“胆小鬼”也更容易惹上欺凌。“欺人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缺乏控制力、同情心、责任心。而“被欺者”一般性情腼腆、怯懦, 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自尊心、自信心较低。

1.4 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损害“被欺者”, 对于“欺人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被欺者”会焦虑不安、设法逃学。如若长期受到欺凌, 可能会导致学业荒废, 认知发生改变, 自尊心受到伤害, 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等消极后果, 最终有可能走上自残、自杀或杀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会沉溺于反社会的行为模式之中, 也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产生抑郁, 贻害一生。旁观者会感到恐惧、体验到心灵创伤。如果欺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他们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生活经验教训, 甚至习得欺凌。校园欺凌破坏人际和谐, 影响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 甚至会导致自杀或犯罪, 严重危害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2 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

目前, 校园欺凌的总体比例较高, 危害较大。遗憾的是, 我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采取的相应防治措施更是较少。实际上, 校园欺凌可以通过许多手段得以减少。防治欺凌, 急切的意识和灵活的策略尤为重要。应对校园欺凌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2.1 国家和社会方面

制定法律法规, 颁布个性教育计划, 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肃清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

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03年9月, 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规, 要求学区采用反欺凌政策, 处理欺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欺凌计划”要求任命反欺凌协调员, 并建立学校反欺凌条例, 以班级为单位, 组织对欺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 这项计划实施后, 校园中的欺凌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减少了50%。设立电话救助热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 请自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欺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2.2 学校和教师方面

学校在反校园欺凌方面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 学校范围的干预可以将校园欺凌降低20%~50%。

第一, 创造尊重、支持和关怀的校园氛围, 坚决抵制校园欺凌。第二, 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起草和解释全校反欺凌政策。第三, 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 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 完善设施, 设计操场环境、建全监控网络、设立安全室等。第六, 健全匿名举报体系,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切实保障举报者安全。第七, 发给教师指导材料, 培训教师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第八, 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性教育, 对“欺人者”进行早期行为干预, 防范欺凌团伙的形成。第九, 注重与家长的交流, 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内。第十, 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 给予青少年更科学、专业、有效的帮助。

校园欺凌在中学尤为常见, 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不易被察觉。如果学生经常有腹部疼痛、小便不畅、情绪不稳定、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专心做作业、无故旷课、设法逃学、酗酒、自虐或攻击他人等现象, 很可能与校园欺凌有关。教师不能只关心青少年成绩, 要注意观察其变化, 真切关怀青少年, 切实帮助青少年。

教师可以加强班级建设, 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同辈支持。可以组织欺凌专题讨论, 使青少年提高认识、学会技巧。可以进行自我肯定练习, 赋予青少年力量。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训练:“被欺者”仰起头, 眼睛盯着“欺人者”, 大声说道:“不要胡来, 否则你将要受到学校的惩罚。”

2.3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暖的港湾, 家长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养与支持。

第一, 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第二, 以身作则, 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矛盾。第三, 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帮助孩子完善性格。第四, 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第五, 当得知孩子被欺凌时, 给予孩子支持, 传授孩子应对技巧, 减轻孩子的恐惧情绪, 必要时获取校方帮助。

2.4 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多是校园欺凌的当事者, 其主观意识态度和应对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观者都要意识到校园欺凌危害的严重性, 共同维护校园环境, 保护自己, 远离欺凌。

第一, 加强自身意识, 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第二, 打破沉默法则, 勇于沟通, 积极取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第三, 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和角色扮演训练。面对校园欺凌, 既不能“视而不见”, 也不要以暴制暴, 应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值得强调的是, 学校、教师、家长、青少年要经常沟通交流, 进行谈话,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易行有效的方法。

综上, 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方一起高度关注欺凌, 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 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鲁宓.陪孩子面对霸凌:父母师长的行动指南[M].廖婉如, 译.心灵工坊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幼儿园庆“六一”亲子运动会活动方案下一篇:镇原县教师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