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学专业建设的方案目录

2024-06-13

关于农学专业建设的方案目录(精选7篇)

关于农学专业建设的方案目录 第1篇

关于农学专业建设的方案目录模板

1

目录

一 、现 代 农 艺 技 术 专 业 教 学 标 准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 (1)

(二)招生对象与学 制 .............................................. (1)

(三)培养目标 .................................................... (1)

(四)人才规格 .................................................... (1)

(五)职业领域 .................................................... (3)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 (3)

(七)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 (11)

(八)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 (12)

(九)成绩考核 ..................................................... (18)

(十)说明 ........................................................ (18)

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标准 ................................... (19)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标准 ..................................... (19)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标准 ....................................... (22)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 (26)

《农业科学实验与新技术推广》课程标准 ......................... (30)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 (33)

《现代农业设施》课程标准 ....................................... (38)

《农产品营销》课程标准 ......................................... (41)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农作物生产经营专门化方向) ...... (45)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经济作物生产经营专门化方向) ... (49)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门化方向) .... (54)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标准(农作物生产经营专门化方向) .... (59)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标准(经济作物生产经营专门化方向)……(63)

《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课程标准 ............................ (67)

《农药使用与经营》课程标准 ..................................... (70)

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设置标准 ...................................... (75)

(一)师资队伍 ........................... .......................... (75)

(二)教学文件 ..................................................... (75)

(三)教学管理 .................................................... (75)

(四)教学条件 .................................................... (76)

关于农学专业建设的方案目录 第2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勤办法

为了规范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确保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由任课教师(班长协助)组织考勤,严格按有关条例执行。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对研究生的考勤情况进行抽查。

2、研究生必须按时上课,不得迟到、早退、随意缺课。因故需请假者应提前至少两天向班主任(班长协助)提交书面请假报告,并由本人签字,报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备案。

3、请假应由本人亲自办理,如因特殊情况,本人不能亲自办理的,回校后须补办请假手续,并提交必要的证明材料。如需续假,须办理续假手续。

4、凡旷课和请假(公差假、病假、事假)累计缺课超过每门所修课程学时的1/3者,不得参加该课程考核。攻读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至少应修满30学分。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关于农学专业建设的方案目录 第3篇

一、活跃课堂, 激发创新潜能

创新思维品质是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职生虽然是中考的“失利者”。但因为应试教育, 压制了他们的创新冲动, 把创新意识消灭在了萌芽阶段。作为教育者, 特别是中职教育者, 千万不能扼杀这种创新意识, 而应作适当的开掘和诱导, 培养他们“大胆想象, 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 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在传统的农学课堂上, 老师总是“导演”, 充当知识和经验唯一占有者, 以便在课堂上掌控全局, 顺利“导演”自己亲手编制的“剧本”。学生只需长着耳朵接受就行, 长期以来重复以往的“真理”, 哪里有什么创新可言。所以老师要做到放手课堂, 从前台退到幕后, 把课堂这个主阵地还给学生, 而学生一定会回报给老师不小的惊喜。

在学习马铃薯的种植一节内容时, 老师仅作简单讲解, 其余则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并没被书本限制, 在切种薯时, 切出大小不同形状的种薯, 用有不同浓度的调节剂浸泡, 栽植时做好标记, 待采收比较后找出了最利于马铃薯生长的切块方法及调节剂的浓度。整堂课老师很少干预, 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 学生自己会想办法解决。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兴趣被激发出来, 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农学教学中的创新品质表现为:具有精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 从而能发现有真正价值的农学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 能对想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知识与经验作出大胆的、合理的假设;具有设计求证方案、实施方案并能通过逻辑的、数学的处理, 从求证结果中获得正确、准确结论的能力。

二、创设氛围, 形成质疑素养

理性的批判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 离开了批判精神, 科学就难以得到发展, 而人也将失去个性。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 科学上的发展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 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 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 而不会给懒汉。”可以说, 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批判质疑, 都有好思的习惯。中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他们不愿意无差异地接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 并能大胆地对照所接受的新信息、新观念去怀疑前人的知识经验, 这就为其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而成为创新的起点。

所以, 我们不能再把知识作为真理让学生被动接受, 要努力创设让学生质疑的氛围。当学生心里感到最安全的时候,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课堂上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会打击学生的质疑火花, 所以很多学生往往选择沉默来保护自己, 不举手, 不发言, 发现问题也放在心里,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特别是上课发言, 教师一定要听不同的意见, 热情鼓励每个孩子, 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课上有话想说、敢说、爱说、乐说, 形成质疑素养。

在农学专业教学中, 形成学生的质疑素养具体表现为:对所学农学知识有批判意识, 认识到农学概念、规律的局限性;对各种传媒中有关农学知识或相关科技知识报道的真实性有鉴别能力;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在此主要指自己在农学专业上学习成败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挑战, 包括对专业教师的观点表示怀疑;敢于对周围发生的社会现象及农学范畴的行为或事件进行质疑, 并且客观地进行评判。

三、阅读史料, 培养科学品质

在农学史料中, 不仅记载着农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而且蕴涵着农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 体现着农学家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农学专业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 讲述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的历史及刻苦钻研的故事, 让学生接受人文的熏陶,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例如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 锲而不舍, 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最终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 历时十几载, 头顶烈日, 脚踩烂泥, 驼背弯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 历经磨难, 终于培育出新品种并得以推广, 为解决人类饥荒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科学家动人事迹中所折射出的探究精神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而且能激励学生为科学献身。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力量, 还能给学生以价值观影响和道德情操感染, 拓宽了知识视野, 提升了人文素养, 触摸到了正确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四、实践探究, 提高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能力由多种技能综合体现。实践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实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农学的重要途径, 更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同时, 实践探究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究过程, 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 在过程中学习, 在过程中发展科学能力。

农学专业的许多内容是可以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形式进行的, 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内容, 搭建实践探究活动开展的平台, 组织学生大力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能力, 整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植物组织培养、种子检测、当地农作物生产、作物常见病虫害防治等项目实践, 学生通过这些项目的探究实践, 不仅很好地学习、理解了相关知识, 更主要的是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了实践探究能力。

五、巧妙引导, 发现农学之美

在研究客观的科学事实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略农学专业教学中的美学元素, 它同样是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闪光点。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 如种子的萌动、花的盛开、或柔弱或强壮的茎干等等, 只要拥有敏锐的眼和敏感的心, 即使是一片叶子、一根卷须, 都有美可欣赏。尤其是在显微镜下, 任何不起眼的作物结构都会以一幅幅怦然心动的图像展现出来, 让人不由感叹植物界的神奇与瑰丽。人类社会与农作物之间息息相关的情感关系, 只要教师稍加点拨, 就会出现画龙点睛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现象或事实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让学生能够正确鉴赏美、创造美。在农学专业教学中的美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人格,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 最终更会推进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前进。

总之, 在中职农学专业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应采取多项措施。只要我们立足于人文教育这一大主题, 不断加强思考, 认真在教学过程中实践, 就会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收到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关于农学专业建设的方案目录 第4篇

关键词:农学 实践 创新 科研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1 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必要性

农学专业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大学生在作物生产、遗传育种,病虫害监测,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基本理论和技能。但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专业素质,没有创新思维。这也在一定方面导致了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断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的教育家普遍认为,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的关键能力[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2]。国内外大学都在探索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在国内高校逐渐开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农学专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仅仅依靠课程传授给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如果没有实践的话,将毫无用处。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途径。

2 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意义

大学生实践创新是让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整个过程,让他们明确科研的基本要求,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1]。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推动专业发展,也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首先,通过探索现实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对学术前沿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使其实践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其次,大学生实践创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树立强烈的创新动机,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通过实践创新,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现实世界,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提高了专业技能。最后,这种以项目为支撑的探索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经费和良好的实验平台,可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3 实施过程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1 教师角色的转变

项目指导教师的作用需由原来的单纯课题教学变为辅助指导功能。实践项目由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后,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让他们在充分了解国内外进展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提出研究方案。教师可结合自身科研经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并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大学生充分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原有知识体系间的隔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定期主持召开小型探讨会,就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不仅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也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让他们有敢于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的勇气。教师还应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因人施教,让他们大胆向科学未知的领域进军[3]。

3.2 合理的选题

首先,项目的方向应由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确定。考虑到大学生通常有较多的理论课程,实践创新项目最好是选择时间安排较为灵活的,占用时间相对较少的类型。同时,因为经费、场地等的限制,在选题方面,还应该尽量选择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的项目。例如,由于所在院校以气象研究为主要特色,我负责指导的农学专业大学生结合专业特长,确定了利用地面高光谱遥感监测作物物候期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试验田开展研究,学生不需要跑野外,节约大量时间。光谱的测定在中午1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完成,而且是间隔4 d进行一次。物候的记录虽然需要学生每天记录一次,但是不限具体时刻,学生可以灵活支配时间,充分利用课下空余时间进行监测。此外,该项目还锻炼了学生的仪器操作和发育期观测的技能,所需经费少,观测周期也短。

3.3 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实践创新应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原理的同时,应举例分析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也要阐述相关理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原理,并归纳总结出自己的体会与心得。例如,“基于高光谱遥感监测作物物候期的研究”实践创新活动使得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本中所讲的不同发育期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学生通过农田作业、插秧、灌溉,生育期观测等一系列探索,专业技能得到大大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的训练,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分散思维的训练,以尽快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

3.4 完善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制度,改变单纯依靠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现状[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校还应在实验经费和平台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和成果。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奖励。奖励可以在学分上予以体现,或者颁发证书,或者在奖学金评价方面给予倾斜。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

3.5 提倡专业交叉和团队合作

鼓励学生跨院系自由组合[5],聘任不同学科教师组成指导小组。专业和学科的交叉,可以使得学生通过交流获得大量专业知识,扩宽学生视野。遇到困难,他们相互之间可以探讨,进行合理分工,共同解决难题。这有利于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喜云,李鹏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6):99-100.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84-91.

[3]高慧,焦红.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25(4):29-30.

[4]覃小林,唐志君.加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5):103-104.

关于农学专业建设的方案目录 第5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农学专业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66-02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决定了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加强农学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但目前大量的非农专业的开设,大量特色农业专业的逐渐消失给农学专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由于观念的偏差,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纷纷涌向第二、三产业的热门专业,虽然目前国家对农学专业大力扶持,对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政策,但还是出现了持续的低迷,生源日趋减少。

一、农学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职教育的认识不足。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巨大,轻视农业的传统观念依然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人们对农学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职业院校农学教育很少或者没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作为农学专业潜在生源的农村学生,却在心理上渴望跳出“农门”,从事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好的非农行业。

招生难,专业陈旧需创新。从近二年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报考农学专业的考生大幅下降,不足总招生人数的三成。部分职业院校在农学专业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往往不能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农村在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农学专业等同于普通专业,脱离农学专业的办学规律,在课程上跟不上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国家近年实行了农学专业免学费政策,并每月补贴一定的生活费,这对农学专业招生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这些专业都是艰苦专业,都是和土地打交道,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就业对口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而家长们看重的主要就是毕业后学生的就业问题。

教学与管理难,社会效益不明显。由于入校学生基础差,自控能力不强,再加上就业前景黯淡,缺乏学习动机,不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加大了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在校内影响学校教学与管埋,在校外影响学校办学声誉。行成了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教师管不了,不愿教;学校不愿招、难就业的尴尬局面。

二、分析与对策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职农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一是高职农学专业应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二是适应不同生源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细分,提高其市场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高职农学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此外,政府应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改变社会上的“轻农”思想,使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业教育的发展。

围绕产业办专业,适应地方经济。职业院校农学专业的办学主题应是服务“三农”,这是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赖以生存之源。职业院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出击,寻求学校与镇、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合作,并适时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调整专业建设、课程结构,讲求“实际、实用、实效”。而且农学各专业应紧紧围绕地方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特”、做“精”。

扩大资助对象,办学形式应当更加多样化。日前资助的都是全日制在校生,而一些像苗木专业村、专业乡的学生在苗木的生产季节干活,没有时间脱产参加全日制学习。他们只能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国家政策只对全日制在校生补贴,而对半工半读的学生没有政策,这就造成了需要政策的人得不到政策的资助。建议国家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把农学职业教育办好。 并且解决好“出口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入口问题”。国家应出台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创业,实现学习和生产“无缝对接”,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针对教学与管理难及社会效益不明显的分析与对策。

改善教学结构,适应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教师要成为农学行业的行家。新农村建设对农学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应是教学的能手,还应是行业中某一领域的专家,更应是通才;不仅要有先进的埋念,还要有娴熟的技能;不仅要精通生产,还要熟悉销售;不仅要善于从农业发展中寻找规律,而且还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学生应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一个专业的兴衰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专业,田间、日下、舍前的教学,与新农村建设无缝对接的实训,可以确保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 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产教结合,面向农村市场办学。当前,正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特色农业和生态林业蓬勃发展,这些对农学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灵活设置农学专业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产教结合是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必然要求与根本出路。对于这些院校来说,产教结合的实质就是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办学,其核心任务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农民。

从农业产业结构进步中获得收益与发展。职业院校农学专业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造,必将从相关产业中获取丰厚的回报。职业院校要依据自身特色,坚持走产教结合之路,依托专业办实体,反哺专业共发展。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经济开发齐头并进。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调整成为了必须。如何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目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农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向,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专业作用,立足农学产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的考察和研究,在专业建设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上发挥优势,彰显办学特色。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水平与社会适用性,较好地满足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谈农学专业课的导入 第6篇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也是农学专业教学中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视频,可以是中央电视台第7套节目的录像或者是网上下载的影片,也可以是一组图片,由这些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这样一种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进入到课堂中。例如,在讲到昆虫分类的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各种昆虫的图片,绚丽多姿的画面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马上问学生:“愿意认识这些昆虫吗?”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那么老师就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堂正课上来了。

二、借教具导入

农学专业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授课前,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显微镜,根、茎、叶模型、挂图,昆虫标本等等,通过这些教具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观察、去了解,学生对于熟悉的教具,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知识会更容易掌握,同时也能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對于学生不熟悉的教具,他们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提问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中。如,讲到显微镜的构造时,拿出显微镜问学生:“这是什么?”有学生知道,但也有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想知道它是怎样的吗?”进而导入正题。借助教具进行课堂导入,使单调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更主动了,课堂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三、采用设疑导入

设疑导课是利用思维对问题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在导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悬念,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心理,使学生利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去探究新的问题,使学生对新知识更容易接受。例如,在讲授叶枕对光的反应问题的时候,教师设疑:“大家都见过合欢树吧,为什么合欢树白天叶片是张开的,而晚上却合上了呢?”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能得出可能与叶片的结构有关,接着老师再一次提问:“这种现象与叶片的哪一结构有关呢?”通过这个提问,学生无法解释,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新知识产生强烈渴求,这就为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四、温故导入

温故而知新,这种方法是我们所有老师都会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带出新内容来。可以是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是做练习的方式。但是注意一定要包含旧知识,也要穿插要讲授的新知识。这样,在提问中或师生共同解题时,学生都可以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在上课时便会集中精力听讲,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总之,课堂导入方式很多,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愉快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农学新专业“扫描” 第7篇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谁说农民只有起早摸黑、乡间劳作的命?现代农业也要求新农民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做实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较完善的现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设施农业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产品制造、产业开发、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有较宽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校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设施设计、制造和安装、设施环境调控、传感与测试技术和工程、种苗工厂化生产、设施作物栽培和育种、设施农业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农业设施设计、管理和设施作物栽培、管理、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苗繁育、设施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举例来说,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除了如何选择农作物的育种品种外,对大棚的设计、制作以及棚内的管理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就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子所要面临的挑战。

目前,全国有多所高校开设有此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不如想象一下,四年后从象牙塔里出来的你,看到自己设计的大棚里长出丰硕的果实,一定是另一番滋味吧。

农学(农产品安全与贸易方向)

绿色食品——这个词想必大家近几年听得够多了吧,这年头流行的不是吃好吃贵,而是吃健康,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尤为关注。这里提到的专业——农学(农产品安全与贸易方向)就是跟这种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

从专业性上讲,此专业是为适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与农业国际贸易的新动向而设立的,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分析、农产品安全与评价、农业贸易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准则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安全可靠的产品是很受市场青睐的,而且这个专业的名字中,“安全”与“贸易”的结合很有意思:通过了安全检查的农产品通过贸易、市场,从而能迅速转化成经济利益。该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除了现代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管理、生物安全及转基因产品检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等农产品安全类课程,还有诸如市场营销学、WTO农业规则与国际农机农产品法规、国际贸易等有关贸易类课程。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能在政府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评价、农产品国际贸易、教学及科研等工作。

林产化工

林产化工也属于农学的范畴,但林产化工专业颁发的是工学学士的学位。本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树木及林特产品的化学组成、性质、化学转化和化学工程的知识,能在林产化工、精细化工、制浆造纸、化学工业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林产化工的生产、设计、产品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近年来,我国林产化学工业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林产化学工业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发展林产化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林产化工产业的发展,将林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和生物质材料等,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依靠高新技术实现林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与利用,提高森林资源特别是非木质林产资源的附加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

因为涉及到化工,所以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林特产品化学组成性质及转化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林产化工生产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和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主要林产品化学加工与生物化学加工工艺流程、设备设计、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过程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此专业。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中播出的《22岁大学毕业生一年收入百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主人公展肖华(女)经营着一个面积达一千多亩的葡萄种植园,每年收入达百万。她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但是为了做一件爷爷、父亲都没能做成的事情——种植酿酒葡萄,她在大学期间以及毕业后,苦苦钻研农业知识,特别是关于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方面的书籍。如今,她成功了,现在的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企业家,是新农民的杰出代表。据说她现在有个更大的目标:酿造自己的葡萄酒。

看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也会想到一个问题:学习什么专业可以像展肖华一样从事这一行业?下面,让我们一起把目光瞄向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这个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生物学、化学、现代酿酒葡萄学和葡萄酒酿造学、食品工程学、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葡萄酒酿造学、酿酒葡萄学、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生产设计与管理、贸易营销、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的高级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要求除了熟悉原材料葡萄的选择外,更要熟悉葡萄酒的原料生产、酿造工艺、分析检测、设备维护,具备市场开发的基本技能。

目前,开设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高校有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此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可到有关科研院所、质量技术检测监督、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策划和设计、商贸公司、文化交流等部门从事酒类企业管理、葡萄酒生产、营销贸易、文化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机械和工程生产及设计等领域的工作。当然,有胆识的你也可以选择和展肖华一样的道路——经营自己的葡萄园,喝着自己酿造的葡萄酒,同时让你的成果出现在各商场柜台、各家的酒台上。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季度教学计划下一篇:小风车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