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看心得

2024-05-22

《死亡诗社》观看心得(精选8篇)

《死亡诗社》观看心得 第1篇

高中生观看死亡诗社后心得体会1

从今以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要过的人生。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诗在远方,也在生活。倘若诗可以用一种标准来衡量等级,那么其已不能称为艺术。在我看来,艺术在于令人体会生活的美感,又能使人眺望远方,勾起人生的憧憬。艺术从未有等级之分,其价值也因人而异。

诗的意义,在于教会我们诗意地生活。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这是《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梭罗大概也赞成的吧。

Carpe diem或许是死亡诗社的中心思想,然而活在当下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做到。既然选择了诗的生活,那么也要接受诗的抑扬顿挫。基廷教授选择了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注定更容易引火上身;尼尔选择了《仲夏夜之梦》,也意味着父亲的愤怒和反对。可是,一个是笑着离开的,一个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尼尔的死,部分原因在于基廷教授,然而也不能怪罪于教授。基廷教授解放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学生们开始站到讲台上,换个角度去看生活。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好及时行乐的度,接受得了诗的跌宕。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

其实电影本身是在抨击规范化的教育模式,规范化不好吗?不见得如此。规范化的教学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然而我们是无法抛弃这种模式的。存在即合理。规范化使得教学更高效等等都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我们花费时间去启发思想,必然会导致阐述知识点的时间变少。不过,像基廷教授这样的人生导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就好,无需过多。

最后,电影结束于基廷教授的微笑,并没有告诉我们诺克斯是否和心爱的发孩在一起了。我想这个留白大概是想告诉我们,勇敢地追求自己所爱,然而是否得到,只能听天由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诗的魅力有时正体现在不可知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诗的生活,便只珍惜当下。

高中生观看死亡诗社后心得体会2

那天看了死亡诗社。感受很深。

里面有一些话,我特别喜欢。

开篇的一首诗,“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old time is still 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 today, tomorrow will be dying.” 是代课老师keating给那些孩子们上的第一课。他说,“we are food for worms. we are only going to experience a limited number of springs, summers, and falls.”然后他指着校史里的班级合照说,“they are not that different than any of you, are they? hope in their eyes just like yours. they believe themselves destined for wonderful things, just like many of you. Well, where are those smiles now, boys? what of the hope?” “one day, hard as it is to belive, each and everyone of us is going to stop breathing, turn cold and die.”

原来古今感叹人间匆匆不过百年的诗词警句都是一样的!

Keating说,“Capre Diem”.

看到这里,我跟那些男孩子一样都觉得,没错! Seize the day!

既然死亡是destined,那么抱着这种终极的悲观精神生活,却反而能够活得更加轻松和洒脱。我记得曾经看过蔡康永说过,康熙来了最终肯定是要停播,我和小s最终肯定是不再搭档,但是,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我反而踏实,可以从容地做每一期的节目。同样地,那些分手的情侣们,也不至于活至那么悲惨的地步。因为就算白头偕老,也还是有可能谁就先撒手人寰了。留另一个孤孤单单在人世。再或者,有人说,即使分手了,说不定我的眼泪,流入河水中,蒸发到空气里,变成云朵,结成雨滴,滴落到你的城市,又变成你饮用的开水,最后还是到了你的体内。所以,这就好像是一场盛大而又细微隐秘的相会。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分离,它总是一个整体。如此想来,整个人生都开阔了很多。

接着说死亡诗社。孩子们偶然地知道了死亡诗社的秘密,于是决定重开死亡诗社。第一句,“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梭罗的这句话,我第一眼看到并未受到任何震撼,反而是接下来的几行诗让我忽然有些懂得了为什么死亡诗社的创始人,选择了它作为诗社的开篇致辞。“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这句话说得多好啊!人们经常疲于奔命却忘了真正地去活着。人们拥有一生却没有时间去体会生命。“tis not too late to seek a newer world.””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 and not to yield."这是后面发出的号召。当然,在我看来,开拓和征服新的世界的想法,也许并不能作为终身的事业,但这毕竟是一个少年应该胸怀的瑰丽梦想。

冒险是梭罗的生存信条,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信条,想法,声音和坚持。

然而这并不容易。在人群当中,人们很容易就会忘记自己的节奏。比如说,在看一场表演或听一场讲座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跟着别人鼓掌,如果时间足够长,还会形成整齐的节奏,这种曳引的现象,反映了我们保持自我的困难。但越是这样,就越应该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我记得,还是蔡康永,他说,人生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我们总是会被别的舆论误导,以为自己“需要”一些东西,但最后却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我们真的需要腰缠万贯吗?我们真的需要“前路谁人不识君”吗?我们真的需要别人为我们付出这么多吗?

想清楚自己真的需要什么。想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些恐怕是一辈子都要考虑的事咯。所以,我很佩服韩寒。他那么年轻的时候,心理就可以那么强大,不为外界舆论左右,走出自己的路。

高中生观看死亡诗社后心得体会3

我们被教条、被传统压迫成一种习惯,我们死心塌地变成现实主义者。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追求与梦想。这不单单是《死亡诗社》里存在的,作为1989年的电影它依然能够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我听过看过很多西方文化,我也相信美国梦,因为美国的强大世界公认,而我们所处的教育就是封闭的、守旧的的事实。从1989年就能拍出这种片子,我想现在的西方社会肯定是充满开放和梦想的。因为她们很早就找到了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我们国人是什么?教育、婚姻、工作,等级观念无所不在,人们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质,而且正渐渐地成为社会基本规律,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着。

幸好,有日渐开放的书籍和电影,在新青年中传播,我们才发现自己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祖宗为面子而在按部就班。

可惜,现在的我缺乏像古诗社那般热情,也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所以我在沉溺在为接下来大家都在做的事而努力,浑浑噩噩过一辈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部分先进者的反抗是无用的,他们的贡献只是给我们年轻一代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不敢做激进者,所以我会在当下这个时代心中保留这份希望,继承给下一代。

O!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 want.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是我的船长,我虽然已经老去,但一辈子还很长,我还在未知的海洋探索自己的命运。

高中生观看死亡诗社后心得体会4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 captain, my 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高中生观看死亡诗社后心得体会5

看完《死亡诗社》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当看完结局时眼泪已从眼框中流出来。心里有种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场。为尼尔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龙的死到底是谁的错,是基廷老师,是他父亲还是谁呢?

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是社会,学校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里面讲述了尼尔本来是一个热爱演戏的孩子,由于家里的关系,他父亲只想他成为医生和律师,所以在学校的一倾活动也不能参加,明显他的父亲是专制型的父亲,我们可以去责怪他的父亲,但他父亲只是想他的梦理在他的儿子可以实现,而且认为那才是对他最好的,进入这所学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牺牲才进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然后上大学,对于儿子的兴趣,却一无所知,每一次尼尔想知诉父亲自己的心里的想法,当看到父亲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又吐下去,因为他自己讲了也白不讲,他还是演绎他的孝顺儿子,正如这样,才导致后面的悲剧的发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并且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其他们健康的成长。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反思,不然下一个尼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重视家庭教育,呵护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让你的孩子在自己的爱好上发展。这样他才会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

另一方面,基廷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及时行乐”是他的教学,他的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不仅轻松而且学到很多的东西。让学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种环境下,也许很多时候都是无奈的,因为社会是这样,是无法解决的,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这不是基廷先生的错,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创新者,只是有时有些事也是很无奈的,他也不想这样,他只是想自己的学生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却想不到他的观点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让人活在一个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点自由也没有,也许尼尔的自杀让他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

高中生观看死亡诗社后心得体会

《死亡诗社》观看心得 第2篇

剧中最具鲜明性格的两个人——尼尔和托德:一个诚如“仲夏夜之梦”中的精灵:热情洋溢、向往自由,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他那颗充满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么强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释放。但是,“只有在梦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那么一个鲜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怀着如此的信念让自己魂归天堂才能真正成为精灵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们不禁潸然泪下,心肠纠结。到底是什么夺走了可爱的尼尔那年轻而又热情的生命?人们将矛头指向了基丁老师,这个冲破了目标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篱,尊重并鼓励学生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谛的人!

尼尔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愤怒;基丁老师为此而被迫离开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们以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时,“船长,我的船长!”曾经那个胆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发奋学习的托德让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托德们”眼中所闪现的希望之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基丁老师向他的学生介绍这些有思想的诗歌,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不仅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死亡中醒来”,也给我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会因为高升学率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但是一群群鲜活而又充满生气的、本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却在无形之中被钝化了。人不是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定位,把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动。如基丁老师一样,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行为的引导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尔被基丁老师“唤醒”,却又用自己的生命使众多的“托德”从“死亡中醒来”,这种代价太沉重了。诚如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人们以鲜血的付出为代价。我希望,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为戒,从“死亡中醒来”。

从优秀电影“死亡诗社”中学教学 第3篇

“死亡诗社”是一部与诗歌有关的电影, 是一部与自由, 与觉醒, 与实现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电影, 更是一部讲述一位优秀老师故事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959年, 守旧陈腐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里, 一批出身富裕, 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轻人, 在英文老师基廷别树一格的人生哲学和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下, 逐渐开始意识觉醒, 寻找人生的意义。然而, 寻找心灵自由, 实现心灵自由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 随着最优秀学生的自杀, 故事走向了悲剧结尾。但在这一片阴霾中, 依旧能看到自由的希望, 感受到那一颗颗年轻的, 向往自由的心。

《死亡诗社》是一部人物众多的影片, 人物又各有特色和性格, 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深入, 观众也随着主角基廷老师和中心学生尼尔的命运发展感受到了每一个角色对于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基廷老师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自由追求。上课第一天他就成为了学生的船长, 带领他们朝着诗歌的浩瀚大海起航;"seize the day", 这句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诗句激发学生活在当下, 实现自己心中所想, 追求自己所爱, 走自己的路不受他人左右;文学课上, 他指挥孩子们撕去那一页页无用的说教, 撕去那些限制内心, 限制自由思想的条条框框, 挑战权威, 勇于破除教条;他鼓励学生站上讲桌,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不走寻常路, 敢于拥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他通过集体走路来帮助学生理解个性与一致性差异与优劣;他让学生在运动的激情中体会诗歌和艺术的魅力。在基廷春风化雨般的个人魅力与独特的教学方法之下, 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开始想要突破陈腐的教学环境, 追求思想的自由, 和寻找生命的意义。

尼尔是基廷最优秀的学生。诗歌点燃了尼尔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他在那个破旧的山洞中重组了死亡诗社, 瞒着父母参与话剧“仲夏夜之梦”的演出。他的朝气, 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他对自由的渴望成就了舞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精灵。

托德一点不像他的舍友尼尔。他胆小, 懦弱, 生活在兄长的光环之下, 难以呼吸。然而在他平凡的外表下同样有着青春的激情, 有着对自由的向往。被基廷蒙住了双眼的他, 用心喊出了最有力的诗句。将父母送来的生日礼物抛向天空的那一瞬间, 托德已打破了内心的胆怯, 直面自己的内心。

诺克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即使挨打也毫不退缩;不羁的查理取了新名字“纽旺达”;米克斯和皮茨在学校的屋顶欢快地舞蹈;那一个个年轻的, 向往着自由的灵魂为观众展示了青春之美好。而基廷老师的存在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一扇突破

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指导, 有指向性地达成诗歌教学的目标, 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伍桂蓉.试论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与特征[J].法制与社会,

了重重桎梏的心灵之窗。

成功总是来之不易地。随着一声枪响, 尼尔的自杀为这些年轻人带来了无法承受的痛苦。基廷老师终是成了替罪羊, 被以校长为首的守旧派视为异端而赶出了校园。然而, 正当观众以为基廷点燃的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 年轻的孩子们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当他们纷纷站上书桌, 高喊出:“船长, 我的船长”的时候, 观众看到的是一朵朵自由的花蕾, 激情的花蕾, 虽然弱小, 但终有一天会灿烂地绽放。那是孩子们对自由的呼唤, 终有一天会振聋发聩!

二、教学启示

人人都想成为基廷那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 性格幽默, 执着, 坚持。他就是大海里面对万千考验不退缩的船长, 指引学生发现并珍视心中梦想。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如何成为基廷呢?新时代的师生关系要比以往单纯的教与学复杂得多。亦师亦友, 教与学相辅相成。如何授业, 如何解惑, 如何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所求, 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 都成为全新的挑战。

新时代的教学对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知识面需要立体性扩展。从书面知识到社会学, 心理学, 教育学等等, 需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老师也需要全面发展。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有更强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如今的课堂早已不是书本的天下, 而是多媒体电子与信息技术的练兵场。多资源多技术的运用是吸引学生的法宝。推陈出新, 摆脱旧传统的束缚是吸引学生兴趣的关键。国内外全新的教育理论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相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需要相互配合, 并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兴趣与爱好。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不断地创新。教师要具备创新思维。勇于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拒绝僵化。教学过程是一个时时都在变化的过程, 教师要随时面对新的变化, 新的挑战, 以创新的思维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先解惑再授业。在这样一个纷繁错综的时代, 学生会面临各种疑惑, 各种不安与不解。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与世界观。只有先解了惑, 才能有正确的学习观与道德观。学习方能事半功倍, 成就他人所不能成就。

三、结语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电影中基廷老师让学生体会到的真理。当诗歌与现实结合时, 真理方得以实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将学生引入生命丛林的过程。可以选择匆匆而过, 也可以选择漫步其中, 吸取生命的精华。老师的引导将决定学生的命运之路。如果能遇上基廷那样的老师, 便是人生之大幸!

[2]白葵阳.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死亡诗社》观看心得 第4篇

“Oh!Captain,My Captain!”

“啊,船长,我的船长!”惠特曼在“紫丁香开放的庭院里”呼喊他的船长,那是试图唤醒林肯总统的呼喊,如此肃恸昂扬,恍若置身污浊的泥淖却依然执守不安静的遥想。

直到许多年以后,这一声呼喊在《死亡诗社》中再次一丝丝爆裂,我才渐渐明白,为何当初爱默生能慧眼识珠参透《草叶集》对于世界文学史的价值?

爱默生在给惠特曼的信中写道,“我揉揉眼睛,想看看这道阳光是不是幻觉;但是这本书给我的实感又是明确无疑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强和鼓舞人们的信心。”

及至《死亡诗社》,一大群诗人住进“惠特曼”的乌托邦。他们站在密匝匝的森林里眺望大海,他们说:不可说的,亦须说;可说的,更不应沉默。

诗社:“死亡”与“重生”

“当我活着时,我要作生命的主宰,而不作它的奴隶。”——沃尔特·惠特曼

《死亡诗社》是一个秘而不宣的故事,人说它只关乎暗夜里篝火般的骚动,却不经意引燃了白昼的明火。时过境迁,那些咆哮在印第安山洞里的火种,便终于开始有了自己的颜色。

影片中,孩子们学着年轻时的基廷老师,重组了“死亡诗社”,恍若一场美好梦魇的续篇。那是一个前途未卜的社团,只因艺术的信仰而彼此牵系。他们在每个夜里穿过黑黢黢的树林去印第安山洞诵诗,做一群短暂的不安静的诗人。黑茫茫的雾气中,他们是火热的影子;林烟四起,那是“夜的第几章”在匆匆吟诵?而诗人们与山野的幽会又究竟能持续多久?

那前行于夜幕中的不自由的灵魂呐,我看到你们开始蹒跚起舞。满树林都是镣铐的锈味和“咣当咣当”的碰撞声。你们的呼喊惊起了多少林鸟?甚而撒旦的阳光也淹没在瘴气之中,化成虚弱的青烟散去。

“当我活着时,……”听,谁在吟诵惠特曼的诗?“……我要作生命的主宰,……”噢,那铿锵的气浪一波波传入我的耳膜,“……而不作它的奴隶。”亲爱的诗人们,这是怎样一束坚贞的信条?

人说,“死亡诗社”是一道“向死而生”的符咒,或而死去,或而重生。不经然想起余华的《活着》,那么多年以后,那些埋葬于荒野的低于大地的尸骸是否安然沉睡呢?那些活着的灵魂为何会沾染上莽莽苍苍的寂寞?终究是因为太爱回忆,还是未来的烛火过分微弱?

曾跟朋友一起追溯过文学的源头,花了一下午时间,得出结论:诗歌是文学的策源地,亦是艺术的基石。在小说的麦田里摸索了那么久,至终还是流浪到诗歌的河流;人越长大,越企望纯粹的思考和感悟,越不敢正视黑森林里弱肉强食的黑幕。

我一直以为,《死亡诗社》的出现为那些不懂诗歌的孩子启开了一道自由的大门,尽管它只启开在黑夜中。我也一直相信,诗歌是手术刀,割除了那些思想的肿瘤,也淬炼了那些久已沉默的心。

诗人:“船长”Keating

“站在世界屋脊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沃尔特·惠特曼

基廷(Keating)老师的存在是一束阳光,也是一把匕首。影片中,正是他引导学生们撕掉“庸人自扰”的教材,正是他载着学生们偷渡去黑森林的山洞里诵诗吟唱。他是他们最英明的“船长”,最无惧无畏的精神导师,却也一步步把他们领向了被禁锢、被剥夺自由的危难境地。于是,孩子们看到了光亮,也嗅到了死亡。人说,那是锁在铁链上的象牙塔,是戴着镣铐起舞的乌托邦。

影片中,“船长”一词被赋予了多义性,它成了“基廷老师”的绰号和“惠特曼精神”的代名词,亦喻指着对“自由”的呼喊。

从基廷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艺术家的影子。他们从来不曾出名,而是隐匿于每一座城市的角落,在钢铁森林的荒原里写自己的诗,做自己的梦。有人说,基廷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海盗”,在威尔顿学院里,他出现得太不合时宜,他像海盗一样盗取了孩子们的思想,却为理想混沌的心点亮了久违的灯塔,给他们看见了生命中的另一面旗帜:黑色的旗面,白色的骷髅,像一道死亡的符咒。

他是如何执迷于惠特曼的诗啊?那原始的美,那驰骋的风,那野性的流淌。是谁咒骂惠特曼“不懂艺术盗世欺名”?这多少年前的妄语,在《草叶集》风靡美国诗坛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竟变得如此卑劣可笑?而悲哀的是,人还是那么的不自由,似乎从来都没有自由过。诗歌本身所企望的自由,却被各种格律、音韵所牵制,如同关押于牢笼的囚鸟,支不开羽翼。

流浪诗人基廷终究做不了救世主,他唯能尽力寻求改变。尼尔死去时,他沉默得让人害怕,他长久地盯着自己的影子,恍若整个身躯要陷落到影子里。他是船长,但终究也是海盗。

所幸的是,终有东西被传承下来,关于自由和希望的信仰,关于诗歌的真谛。

(请作者见刊与本刊联系)

影片信息

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导演: 彼得·威尔

编剧: 汤姆·舒尔曼

主演: 罗宾·威廉姆斯 /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 伊桑·霍克 / 乔西·查尔斯 / 盖尔·汉森 / 迪伦·库斯曼 / 阿勒隆·鲁杰罗 / 詹姆斯·沃特斯顿 / 诺曼·劳埃德 / 柯特伍德·史密斯 / 卡拉·贝尔韦尔 / 利昂·波纳尔 / 乔治·马丁 / 乔·奥菲耶里 / 马特·凯里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89-06-02(加拿大) / 1989-06-09(美国)

片长: 128 分钟

死亡诗社经典影片观看笔记 第5篇

的导演),讲述了发生在美国一所男生大学预科学校的故事,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却死气沉

沉,与青春格格不入。一群学生在新老师基丁的带领下,重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 我觉得这是大学生必看的电影之一,它告诉我们如何打破陈规,如何追寻理想,如何去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东西。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终于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老师的到来打破了学校僵死的气氛,他上课的激情和上课的方法,令学生们大为惊讶,继而兴趣黯然。

比如第一次上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

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不同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次上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

第三次上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己的理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理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

最后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枪,指向了自己„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老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择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丁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

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接受现实,只有把自己捏碎。

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一生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

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

观看电影死亡诗社英文观后感 第6篇

Mr.John Keating is certainly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is film. He is a respectable teacher with a high self-cultivation. He has an advanced concep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nditional educatin. The other two main characters are Neil, a boy who is keen on performing, and Todd, a boy with a little shyness. From Todd, I see how a boy grows into a man.

The film starts with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Wilton Preparatory School. Todd, a shy boy, starts his school life with his roommate, Neil. On the first lesson, their taecher, Mr.Keating, just told them ”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fe extraordinary‘。 He reads Whitman“s poet Oh Captain! My Captain. He taught the students to swim against the steam and to be themselves but not to perform. Students regard Mr.Keating as a different teacher.

Neil rebuilds the ”Dead Poets Society’。 The menbers fall in love with poets, as well as Todd. When Mr.Keating asks students to try writing a poem, Todd has no idea. Mr.Keating is quite angry. With Mr.Keating“s stimulation, the youngster first time shows great talent, reading his own poem loudly.

On the evening of Todd”s birthday, he talks about his birthday present which is the same every year and his brother ,who is so excellent that makes him feel inferior, with Neil, with sadness and a little self-mockery on his face. Neil encourages him a lot. Finally, Todd breaks up the disgusting present. Todd smiles to Neil,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Neil has a sading ending. After performing on the stage, Neil“s father takes him home and warns him again. He just wants his son to be a doctor. Feeling despairing, in the midmight, Neil commits suicide with a gun. Both Neil”s parents and the school think that Mr.Keating is the only reason for Neil“s death and decide to fire him. A second before Mr.Keating leaves the classroom, Todd stands up on the desk for his captain, with the menbers of Dead Poets Society followed. At that time, Todd throws out his recreance and becomes a real man.

That is the end of this film. I have to say that Neil”s death is a certain event, whether there is a “John Keating” or not.(www.veryok.net) It is not hard to see the long distance between ideality and reality. What Mr.Keating said and taught just strengthens the conflict between Neil“s heart and traditional conception. Neil despairs, but Todd doesn”t. We can see that Todd learns a lot from Neil and Mr.Keating, such as optimist, perseverance, courage and many other qualities which he doesn“t have before. So he stands up, and dares to shout what he thinks.

I love the boy named Todd and his growth. I love the teacher called Captain and his freedom. I love the beauty of dream, as well as the cruelty of reality. The film is not only a profound story but also a sincere advice. 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fe extraodinary. We just need to be ourselves and grow up step by step, with a clear conscience and a tenacious spirit, like a boy grows into a man.

《死亡诗社》观看心得 第7篇

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促进同学们的交流与进步,启迪学生们珍惜美好时光,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远大理想,把握机遇,成就远大志向。法学系心理健康协会特举行观看心理电影〈死亡诗社〉的活动。

主题:观“心理电影〈死亡诗社〉”活动

主办单位:法学系心理健康协会

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2009年3月6日

活动地点:北教6#201

活动准备:1.搜索具有典型代表的心理电影;

2.由宣传部制作“海报”并加以宣传;

3.安排好活动流程。

活动开展形式:影视欣赏,心理小游戏。

影片内容简介:

古老传统而富有声誉的威尔顿学院来了一位特立独行的新老师基廷。基廷的到来给古老的死气沉沉的崇尚古风和死板教育方法的学院 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引领着年轻人摆脱传统思维方法的桎梏和窠臼,唤醒心中创造的激情和欲望。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织了名为“死亡诗社”的秘密团体。深夜他们悄悄聚集在山洞里或朗诵伟大的诗歌作品,或吹奏乐器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学生尼尔不顾父亲反对,偷偷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演出虽然十分成功,但父亲强迫他转学,尼尔愤而自杀。为掩盖丑闻,校方把基廷当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辞职。在他离去之前,学生们用特殊的方式向基廷表示对他的热爱和“死亡诗社”的团结。

一种对诗激情,一种对学习的欲望„„《死亡诗社》鼓励着大学生们努力向前。

死者不死——另眼看《死亡诗社》 第8篇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 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是一所拥有一百多年历史和良好的声誉且75%的学生都可以如愿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就读的高中名校, 学院的校旨是其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笑的是, 当学生们关上房门后, 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影像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慑力与禁锢力, 它就像是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个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可是这一切却因为基廷这个另类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基廷老师的登场, 给死板的学校带来了一阵奇异的春风。他彬彬有礼地微笑着, 就像是一个性格温顿随和的中年男子;第一次上课就把教科书的序言撕掉, 他的课总是充满意外和激情。基廷摒弃了刻板与教条, 不用教鞭和体罚, 却以诗歌、音乐、运动, 以深厚的学识和热诚的心灵, 在无拘无束的分享中去开启一颗颗懵懂的心灵, 他的教学理念很简单:抓住今天, 及时行乐。他从不教授现实主义诗歌, 而是把浪漫主义灌输给学生, 让他们达到思想上的自由。

之后他们成立了“死亡诗社”。查理开始施展他恶作剧的才能;诺克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的爱情;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 去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就连一向胆小的托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上讲台朗诵自己的诗歌。基廷就像是一个船长,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 让他们明白生命就应该如野马般在草原上肆意地驰骋, 如群鸟般在天空中展翅飞翔。

片中另一个令人入胜的角色非尼尔莫属。来自普通家庭的尼尔, 肩负家长的厚望来此校学习, 家长望子成龙, 考试上名校、做医生、赚大钱是其父的终极梦想。然而, 尼尔的心中却一直深藏着一份对戏剧的热爱和对演员事业的向往。在另类基廷老师的鼓励下, 追逐理想的他第一次鼓起勇气演出了一场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话剧。高兴的孩子期待着通过这次成功使严厉的父亲给予自己选择的自由, 完美谢幕后, 他却意外地在观众席上看到面无表情的父亲, 随后被其带回家。尼尔的父母没有给他任何反抗的机会。在他们眼里, 表演根本是哗众取宠的举止, 他们的尼尔要上哈佛, 要当医生。父母离开前, 尼尔喃喃念叨着, 我演的很好, 我真的演得很好。雪夜里, 尼尔取下头上的花环, 在黑夜里自杀。

尼尔的死是戏剧性的, 但影片却一步步把它的发生导向了必然。基廷老师的“人逃不离一死, 应该及时行乐, 精神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这一系列的主张流水般地注进了这个青春期孩子那渴望自由的心。唯独“责任”二字, 老师只字不提。结果, 尼尔不再从父母的立场看问题, 而只是站在了自由的立场。灵魂像鸟儿一般地飞翔了。青春的灵魂如火焰, 不加控制必将自焚, 而基廷的教导又将其点燃。少不经事的同学们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只是单纯地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运用于生活, 有时也把基廷鼓励的个性曲解了, 从而做出了许多出格的事。如果说基廷有错, 那么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让学生知道对错的界限, 没有让学生们明白“走自己的路”并不等于“不顾客观现实”。给学生思想大解放的同时, 不可否认他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生活的困惑。习惯了个性压制、服从于学校家庭的学生, 突然会思考起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到底该怎么生活这类的问题, 毫无疑问当然会不习惯, 会感到复杂, 而学校与家庭则表象地感觉到孩子更加叛逆了, 不往好方向发展了。其实在查尔斯离经叛道的公开表示学院应该招女学生并公然顶撞校长的时候, 基廷想让学生学会谨慎学会担当, 但是为时已晚, 他那浪漫主义的情怀蒙蔽了他的双眼, 一度忽视了浪漫主义也需要现实的土壤, 过度地追求浪漫, 最终使得学生们对现实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这也正是尼尔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这个世界, 终归不是异类的世界。

10年之后, 《心灵捕手》里, 同样出于教育的目的, 替好友出马的心理医生尚恩对离经叛道却又天赋异禀的威尔如是说:“你只是个孩子, 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所以问你艺术, 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 有关米开朗基罗, 你知道很多, 他的满腔政治热情, 与教皇相交莫逆, 耽于性爱, 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 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 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 你可能上过几次床, 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 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 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 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 朗诵‘共赴战场, 亲爱的朋友, ’但你从未亲临战阵, 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 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 凝望着你, 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 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 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 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 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 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 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 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 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在所不惜, 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上一篇:数学教育毕业论文下一篇:娘家喜宴新娘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