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机理和路径研究

2024-06-04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机理和路径研究(精选7篇)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机理和路径研究 第1篇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机理和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金融是一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在我国,金融作为一种资金配置机制与产业政策相互交织,业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机制。文章从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视角,结合一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所起到的支持性作用,分析了其传导机理,对传导路径的具体形态进行了设定和分析。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国产业政策制定及其与金融财政政策的结合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金融;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

一、概述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在产业发展中制定的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导向性作用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它们构成了一国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我国把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而经过长期的酝酿,在充分考虑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国将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设定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实际上,我国在十二五时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针对这些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从本质上说,产业升级包含了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资源、技术、金融等因素的综合支持,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金融支持而言,金融对一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在我国,金融作为一种资金配置机制与产业政策相互交织,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机制。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体系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实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升级的重要保障。从金融发展的思路探讨如何通过构建良好的金融支撑以实现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性。鉴于此,本文将从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视角,结合一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所起到的支持性作用,分析其传导机理,对其传导路径的具体形态进行设定和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其意义在于能够为我国产业政策制定及其与金融财政政策的结合提供参考。

二、相关文献综述

当前,国内外对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的关系研究集中在产业升级与发展、金融发展对产业发展作用和角色,以及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就积极运用金融发展理论来研究金融与产业的关系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大都表明,金融具有明显的支持产业发展的效应。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代表性的如丛林等(2002)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系,解释了相关的作用机理。另一些实证研究则以数据证明了我国金融体系和产业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范小雷(2007)的研究证明,发达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并存在一定的影响路径,这一研究为我国相关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张亮(2009)从制约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视角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从深化体制改革、放宽民间金融资本投资途径提升战略性产业的融资能力和效率。段一群等(2009)基于金融发展和装备制造业增强率关系模型,对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进行了区分,并对两种金融方式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对比,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这一基本条件。顾海峰(2010)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般过程,对金融发展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和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综合当前的研究发现,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凸显出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路径和机理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实际上,从产业

结构调整的内涵看,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内在包含了三种实现方式,即支持产业选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其中,产业选择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前提,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初级目标,在实现了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后,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升级,即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大力推进,通过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性产业的路径和实现机理,有利于深刻认识产业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种特殊动产,其告示方式就是占有。当证券发生电子化,即无纸化后,没有证券实物券,无法占有证券,证券也就死了。证券真的死了吗?证券真的跟随证券实物券一起消失了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证券与证券实物券之间的关系。证券在实物券市场上表现为实物凭证载体和证券权益的同一性,即持有证券实物券就是证券权益的所有权人,那么是否就可以说证券实物券就与证券完全等同呢?事实上,对证券实物券和证券权益关系的认知必须区分证券权益与证券实物券的实质与形式。在证券投资中,证券投资者购买的是证券所代表的权益,即其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的证券性财产的价值。证券实物券是证券性财产权利和利益的存在形式,是权益的表象。实物券之所以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出现,正是由于其符合投资者“占有”财产的传统物权观念。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出现,使以无纸化的方式减少实物券流动,提高证券交易效率成为可能。证券权益的表象即有了新的选择。实物券、无纸化证券都是证券权益的形式之一。证券无纸化后,证券这种金融投资工具并没有消失,消失的只是证券实物券这一证券权益的载体。谈论“证券死亡”与否,关键不是实物券是否消灭,而是证券权益这一证券的核心属性是否存在。在无纸化证券市场中,以股票等证券形式存在的证券权益仍然存在,股票持有人虽然不再占有股票实物券,但仍可依据证券账户上登记的电子信息主张股东权利。因此,在无纸化证券市场上,证券并未死亡。只是,证券实物券或者说证券书面凭证在无纸化证券市场上的消失,使建立在书面凭证上的证券定义受到了挑战。

三、无纸化证券市场对证券权益移转规则的挑战

无纸化证券市场与证券实物券市场相比,证券移转规则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证券实物券市场上,证券发行或交易双方之间发行或交易证券,都要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券”的过程。这与一般动产的交易类似,证券权益从交付证券实物券之时发生移转的法律效果。也就是说,在证券实物券流通的初期证券市场上,证券权益的移转与证券实物券的移转是同步的,遵循着一般动产的交付移转规则,即“一手交钱,一手交券”。转移证券所有权必须交付证券,其证券所有权的转移规则是交付移转。但在证券市场无纸化后,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都不再有证券实物券的流转和交付,证券权益移转变得与证券实物券交付无关。在美国证券市场无纸化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为应对证券实物券交付凭证的繁琐压力,而将证券实物券统一存管的时期。在此时期,证券权益移转时不再同时交付证券实物券。因此也称之为证券实物券的非移动化。而我国证券市场从实物券过渡到无纸化,没有经历过实物券非移动化的统一存管过程,直接实现了证券权益记载的电子化。因此,可以认为我国无纸化证券市场的出现消灭了证券权益交付移转的证券法律规则。

在无纸化证券市场上,证券权益的移转必须区分为移转过程和移转结果两个环节。对于证券权益移转的结果,由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负责登记,即将证券权属登记在不同的证券账户上。其方式是电子账户上的电子数据信息记载。该登记结算公司电子账户上的证券电子数据登记就是证券权益所有权的证明。投资者只能以电子证券账户上的电子数据信息记载为据主

张证券权益。因此,与实物券的凭证式实物财产不同,无纸化证券已经转变为登记移转的财产性权益。与实物券的交付转移规则不同。无纸化证券的权益转移以登记为依据。无纸化证券权益的登记包括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登记和证券公司证券账户上的登记。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是证券权属登记行为的原因。基于该原因行为的无纸化,无法像实物券移转一样通过外观简单判断权利归属,无纸化证券权益的确定只能以交易记录为依据。因此,无纸化证券的交易记录无疑是影响证券投资者权益的重要证据。按照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证券公司负责提供交易记录单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不承担此项义务。这为证券公司盗买盗卖投资者证券提供了机会。客观地分析,证券公司一方面为投资者开户,一方面自营证券买卖,它与投资者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是与证券交易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由证券公司为证券交易提供交割单有损公允。无纸化证券权益移转过程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应引起重视。当证券在无纸化市场条件下已经转变为登记移转的财产性权益时,必须相应建立以登记为核心的证券权益移转规则,即建立起以公允的证券交易记录为基础的证券权益移转规则。作为利害关系人的证券公司显然不应继续承担此项责任,而应由独立于市场交易利益的第三方来承担保管证券交易凭证、记录证券交易的职责。7.

三、金融支持的传导机理和路径分析

(一)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路径和机理

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首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支持产业选择,尤其在一国进行产业规划和制定产业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政策时。在这里,根据金融支持的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其对产业的优化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政策性金融支持对产业优化选择的影响。政策性金融涵盖了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的金融活动。政策性直接金融对产业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国家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产业施加影响,给予一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实际上,对于有潜力的幼稚产业,政策性直接金融能够对这些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扶植作用,帮助其分散风险。政策性间接金融指的是政府通过相关产业金融政策引导市场性金融活动,从而实现产业选择的目标,具体涵盖了信贷、差别利率、资本市场准入等方面。其中,信贷倾斜政策主要指的是政府能够干预商业银行的信贷方向,从而实现其产业规划和发展的意图,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投资信贷政策倾斜来抑制产业的过度化投资,另一方面则能够扶植幼稚产业、引导潜在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消费信贷政策则能够通过引导市场需求支持产业转移,而出口信贷则通过引导出口促进或抑制产业的发展能力。差别利率政策主要基于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而进行,以实现产业选择为目标,通过政府非市场化的利率干预而鼓励或抑制产业的发展。资本市场准入政策主要基于证券市场上进行的产业选择活动,政府的干预能够支持产业选择。

其次,市场化金融支持对产业优化选择的影响。政策性金融政策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产业选择,是政策性选择机制,而市场化的金融政策则依据市场机制进行了市场化的选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依照市场规则,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必然获取更多的资本。当然,如果市场性金融选择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竞争,它将不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可能导致市场化金融支持进行产业选择的失败。实际上,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机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市场性选择对于资源配置有很大的优势,但作为一个不成熟的经济体系,单一的市场化配置容易扭曲金融支持的作用,导致部分处于幼稚期的潜力产业无法获得市场化金融支持,因此,发挥市场化金融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阶段性适时采取手段推进政策性金融发展,将更加有助于产业的选择。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路径

首先,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机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离不开政策干预,但更离不

开市场机制和市场性金融活动,因此国家出台一定的产业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必然要通过引导金融发展而实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通过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种形式实现,其中的作用机理和效率也存在差异。比如,间接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中,其重点在于实现动态的存量转换及增量发展。通过间接金融体系,国家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二次配置,对产业进行不同层次的筛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体系。经过类型和比例上的筛选,产业结构才能区域合理,此时要进一步地实现产业群的增量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支持,利用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进行货币创造,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再比如,直接金融也能够支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它主要以资本市场为武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化的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从而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增强优质企业的资金实力,从而获取持续的经营能力,相应弱化劣质产业的资金浪费,实现市场上的优胜劣汰。同时,资本市场进行资金募集往往能够分散风险,这是处于初创期的优质产业所需要的。二是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的信息披露能力,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这主要是指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具体分析企业的收益,使得投资者更能获取产业的信息。三是资本市场上的并购行为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尤其通过股份制流通,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能够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效率。

其次,金融支持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机理。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内在包含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含义。这是因为,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面临着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得产业的发展需要由资源推动过渡到创新驱动上去,这离不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以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的转换。同时,金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支持一般具有间接性,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到技术创新,能够改善产业的技术结构从而提高技术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另外,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更是需要技术创新活动,这就使得金融支持的地位更加凸显。其内在实现机制是:金融资源通过初次配置能够实现产业的选择,通过二次配置则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化,通过这两次配置过程,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的路径就是在前两次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三次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而实现产业高级化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两种路径扮演了主要的支持角色。

四、几点结论和思考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一个大的概念。其整个过程涵盖了从产业选择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而到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其中,产业选择能够实现产业类型结构的合理化,而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实现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能够实现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配置。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支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业结构优化中金融支持体系的作用不可忽视,上文就对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揭示,并为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研究的意义,能够为我国产业政策制定及其与金融财政政策的结合提供参考。从未来研究的方向看,基于金融支持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具有理论上的新意,金融学与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学的结合将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分析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问题,本研究将为这些课题奠定一定的前期基础。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机理和路径研究 第2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通过产业资本的形成机制、资金的导向机制、信用催化机制、促进资本集聚的产融结合机制等作用于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引导社会资源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本文对阜新市产业机构调整过程中金融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便更好地为阜新市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找准路径。

一、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

(一)金融助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近几年,阜新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占比不断提高。根据产业的发展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将最高,说明阜新市的产业发展还处于中期阶段。在产业结构变化指标方面我们选取了产业结构优化率(ISR),产业结构优化率是指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之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研究地区金融业发展情况时我们选取了金融相关比率(FIR)和存贷款比率(SLR)两个指标。阜新市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主要是存款和贷款,因此我们使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金融相关比率。存贷款比率(SLR)是指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值。

根据所选数据我们得出到阜新市阜新市产业结构优化率(ISR)、金融相关比率(FIR)和存贷款比率(SLR)如图一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阜新市-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产业机构优化率在转型初期有所下降,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以后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率稳健上升,与其走势基本一致的是存贷款比例。金融相关比例在以后与产业结构优化率走出了相反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是近两年受宏观货币政策及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数据影响,金融存贷款增长幅度没有GDP增长快导致该曲线出现了短时间的下降,总体上阜新市经济金融协调度较高。

(二)产业发展对信贷支持的依赖度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对信贷支持的依赖度逐年降低

信贷依赖度是用来测算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对信贷支持的依赖程度的大小。把第i产业贷款额除以相应产业的生产总值,就得到了该产业对信贷支持的依赖程度。-20阜新市三大产业的.信贷依赖程度情况显示:近几年阜新第一产业的信贷依赖度比较稳定,年农业信贷依赖度下降较多,由的61.21%下降到的47.52%;第二产业的信贷依赖度逐年降低,由的108.2%下降到2012年的99.33%。第三产业的信贷依赖度也呈逐年降低态势。第二产业的信贷依赖度与其他城市相比仍然较高的原因是企业融资结构单一。阜新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目前仅有辽宁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上市融资,融资金额11.58亿元。多数企业主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间接融资比重占90%以上。

(三)各行业信贷资金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农业贷款产出效率仍然较低。金融机构贷款与GDP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单位信贷资金的产出效率,由于阜新转型初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大,我们用各行业固定资产形成总额除以各行业贷款来粗略表示行业贷款转化为行业投资的比例。从下表我们可以发现转型初期按行业分类各项贷款转化率均不高,农业对阜新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农业贷款的转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2001和,这一比例仅为2.1%和4.3%,近两年转化率显着提升,农业贷款的产出效率较低,从侧面也反映了阜新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组织经营分散。采矿业贷款转化率最低和最高分别为12.9%和116.72%,制造业贷款转化率最低和最高分别为7.0%和221.14%,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贷款转化率近些年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比较稳定。这些数据同时从侧面反映了阜新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步深入,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形成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贷结构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发生相应的调整,经济金融协调度不断增强。

表1

年份 农林牧渔贷款转化率 采矿业贷款转化率 制造业贷款转化率 电力燃气水供应转化率

2001 2.10% 12.90% 7% 82.70%

4.30% 17.70% 16.40% 62%

81.70% 24.20% 15.90% 54%

45.40% 91.10% 22.50% 51.50%

33.60% 55.60% 70.50% 76.10%

17.60% 85% 91.50% 161.60%

26.90% 96.20% 101.80% 59.90%

2008 26.12% 76.36% 189.29% 50.79%

30.65% 73.27% 137.65% 79.98%

31.31% 116.72% 221.14% 102.97%

32.56% 110.47% 200.78% 86.89%

二、制约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其一,经济总量小,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弱,吸纳资金的能力弱。近年来,阜新市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虽然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但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012年,阜新市全市生产总值为553.5亿元,仅占全省的2.23%,发展水平较低。其二,从产业结构看,产业层次不高。2012年,阜新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2.7:45.6:31.7,与全省比较,第一产业明显过高,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生产总值占比较高,工业中又以重工业、能源工业为主,制约着产业转型的速度和效果。

(二)金融因素。自身金融结构不合理,资金运用效率低,难以较好地支持经济发展。首先,金融组织体系相对单一,过于集中地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出现真空,县域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资金约束。其次,货币漏损沉淀多,乘数效应差,货币的扩张能力弱。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垄断性企业漏损较多;另一方面,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加之投资效益低,沉淀漏损资金较多,信贷资金产生的派生存款少。再次,金融工具结构单一,全市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信贷等传统业务领域,未形成品牌和规模经济优势,缺乏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意识,衍生金融工具发展严重滞后。

(三)体制因素。当前激励约束机制不对称,影响了商业银行拓展市场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仍处在初始阶段,生产经营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然而信贷资金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各金融机构为加强风险控制,强化了信贷责任约束,但未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贷款发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现象,使信贷人员产生“惧贷”心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难贷款”与银行“贷款难”的矛盾。同时,受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制约,削弱了信贷资金的“派生性”功效,影响信贷投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四)环境因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区域金融资源与区域经济资源能否实现优化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转型初期阜新金融生态环境较差,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布局分散,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协调度不高;金融生态链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严重滞后。随着转型的不断推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信用制度不完善导致信贷资源未能在本地发挥效用。

三、对策建议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调整贷款投向

金融机构顺应趋势,转变思想观念,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寻找新的贷款增长点,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支持产业升级换代,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改变信贷结构的不合理成分,有效提高整体贷款规模,支持经济发展。

(二)尽快弱化和消除不合理的信贷集中和配给现象

一是在做好、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提高其行业影响力、比较优势,引导金融机构对其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改变贷款投向过度集中的现状。二是继续改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金融资产配置,提高贷款产出率。加强银企合作,在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同时,促进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加大对接续替代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增强信贷投放活力。建立以信贷资金运营效率为重点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信贷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改进小额信贷运作机制,给予小额信贷充分的利率浮动权限,促进信贷资金良性运行。用足用活国家支持转型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信贷倾斜政策,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的同时提高贷款产出效率,真正做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防止风险沉淀和积累。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机理和路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内在机理

全球金融危机后,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实现经济振兴和国际竞争制胜的重要突破口, 将其提升至重要的战略地位,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性政策措施。中国政府2009年也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发达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产业基本吻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走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舞台中心, 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集体行动和共同选择。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般性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缺口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同样存在, 甚至会更严重, 因为它更脆弱或具有特殊性。本文拟在功能观视角下建立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框架, 以此推动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对接。

1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交集”, 其战略性和新兴性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更需要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程较短,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普遍面临着“强位弱势”的尴尬局面。所谓“强位”, 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普遍认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及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极大重视;所谓“弱势”, 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由于“风险与收益”的势差导致产业资金筹措能力偏弱, 亟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

作为现代经济基础和“血液”来源的金融体系, 已经成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持机制。现代金融体系只有将资金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去, 资本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自身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和保持竞争力。因为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内生于以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产业结构, 必须与实体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相适应或相匹配, 金融体系演化的内在规律就是顺应产业/技术结构的需要, 不断地把资本配置到在特定发展阶段最符合比较优势的实体产业经济中去, 以服从于实体经济中优势产业部门发展的需要为准则[1]。事实上, 金融支持渗透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它通过筹资、融资、资源配置和调节功能, 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2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通过对Levine模型[2]的改进, 可以建立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框架, 立体透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本文认为, 金融体系通过功能的发挥和自身发展, 主要通过资本形成、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机制影响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1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本形成传导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突出的战略性地位、新兴发展阶段等属性, 决定了资本形成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而且资本形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规模、频度和渠道等方面的需求特点。因此,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 产业积累和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动员所带来的资本形成, 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同时, 根据资源稀缺、投资回报的边际递减规律以及资本有机构成原理,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形成能力会越来越成为其发展壮大的制约或决定因素。

西方早期的资本形成理论并没有足够重视货币或金融对资本形成的影响, 纳克斯 (Nurkse) 甚至认为“在我们所讨论的事情中, 所有金融问题并不重要”。直到Goldsmith、Gurley、Shaw、Mckinnon等学者的持续研究和推动, 货币或者金融体系能够改善资本形成质量与数量的重要性才得以重视。事实上, 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动员汇集储蓄和促进资本形成。现代金融体系依靠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资本流动性、分散风险等工具或产品的创新, 可以推动社会分散的资本迅速而大规模地形成, 并能带来明显的规模经济 (克服交易成本问题) 和声誉优势 (克服信息成本问题) , 从而扩大社会储蓄的总供给, 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金融资源的供给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 有效的金融体系使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安全感和欲望更加强烈, 一些非生产性的或者暂时闲置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金融部门, 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形成提供了集中的可支配的储蓄基础。 (2) 金融体系的良好发展和创新为有效的投资活动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市场信号, 特别是价格关系能够得到充分显示, 投资决策由此得以优化, 投资效率提高, 从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形成。 (3) 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运用的枢纽, 可以有效地监督其他微观主体的经营决策, 及时反馈资金运用的信息, 提供企业运行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保证经济的公平竞争, 从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形成。 (4) 金融结构中的融资结构会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方式和效率, 业务结构会影响社会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并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的多少, 而开放结构则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更为充分的金融服务和资本筹措方式的选择。

2.2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传导机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 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内源驱动力和根本支撑, 而且会影响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 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也锁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工程领域, 提出要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事实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是高新技术, 本身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 因此,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技术创新, 同时也能够带动技术创新。国内很多学者, 如王缉慈、陈柳钦、朱瑞博等也表达了此类观点, 认为自主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3,4,5]。

在现代经济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依赖于良好的金融支持。以熊彼特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观点就认为, 良好的银行体系通过甄别高新技术项目并对其提供融资而促进技术进步。King和Levine也是技术主义论的支持者, 他们认为, 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区分那些具有较新产品和工艺的企业, 它能甄别最好的生产技术, 并能通过在不同的技术项目之间分散风险, 从而推动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6]。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 金融体系主要通过以下功能的发挥与提升 (主要包括自身技术及产品创新)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或创新: (1) 通过创造小额投资的金融产品发挥动员和汇集储蓄的功能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其中, 金融中介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的矫正补缺和引致效应, 以及商业性金融的利益竞争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而金融市场的完善性和多层次性可以有效地动员储蓄, 并将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 能够满足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生命周期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需求。 (2) 通过信息揭示功能的发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具有传递和显示技术创新信息的功能, 可以通过价格和非价格信号向投资者传递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所有权性质、潜在市场价值, 成功概率等信息, 从而使得技术创新的信息能够实现汇集和沟通, 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方和投资者进行密切联系, 使得技术创新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3) 通过提供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或产品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金融体系能够提供差异化的风险工具或者产品, 使用合约形式把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与技术创新从研发到商品化的各个过程连接起来, 推动各个市场主体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各自能力优势, 对相关环节的技术创新作出一定贡献, 既能够降低原有风险, 也可以共同分散技术创新的风险, 推动投资转向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活动, 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4) 通过监督经理人实施公司治理功能的发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金融体系的存在可以发挥其信息搜集和专业化评估优势, 并借此选取合适的创新企业家和技术项目, 对融资项目进行监控, 承担代理监控者的职能, 从而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 推动技术创新顺利进行。

2.3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传导机制

资源配置状况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之间也存在着关联性。研究社会资本流动趋势时, 马克思曾说过:“大量资本将投入到繁荣的产业中去, 直到该产业部门的利润水平跌落到平均水平为止。”因为资源要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资源的配置状况直接决定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与结构。政府是资源配置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可以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各种资源进行全国范围的配置, 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从而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 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投入也在不断加强, 各种资源的配置也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倾斜。当然, 政府行政命令式的资源配置并不一定具有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自身也是资源配置的主体, 一方面可以汇集自身已具备的资源, 另一方面可以吸纳外在的资源, 从而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来进行扩大再生产活动。同时,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在市场机制和利润最大化的动力驱使下会向某一特定的区域集聚, 从而也会带动各种资源要素随企业的流动而流动和变化。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 资金是资源配置的核心。一般来说, 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通过金融体系的配置机制来实现。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对产业的竞争力比较敏感, 能够准确识别不同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和风险, 进而会选择性地给予资金支持, 从而引导资金向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配置, 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现代金融体系的目标和功能就在于满足产业发展的特定需求, 特别是服务于具有比较优势和战略意义的产业的融资需求, 确保社会资本有效配置到这些重要产业中去, 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 也只有将金融资源最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去, 资本才能获得最好的回报, 并能保障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和竞争力的提高。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 金融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置主要有两种途径:市场化配置和管制性配置。市场化配置方式是指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自发选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 承担其中的风险并分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收益;而管制性配置方式更加依赖政府行政力量, 更多使用强制性的经济和法律手段, 将资金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先配置和倾斜。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提高和金融水平提升, 促进储蓄、优化投资的各种金融产品创新也日渐增加, 提高了金融对产业资本的影响范围和能力, 这些都会极大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配置,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层次的提高。当然, 资源配置是讲究效率的, 也就是要实现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利益驱动、健康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有效的金融调节机制下, 金融体系会持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从而既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也能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构建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框架。其内在逻辑是, 金融发展通过各项功能的发挥影响资本形成、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 从而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讲, 金融发展的程度不同, 金融体系发挥的功能也就不同,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就不一样。本文在框架构建上的改进之处似乎显得简单, 但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较好地实现了金融发展理论与产业发展理论的对接, 改变了以往金融发展理论偏向于宏观经济层面的探讨而对产业发展问题的不足, 以及产业发展理论忽视金融因素贡献的缺陷, 建立了金融发展与特殊或特定产业发展内在关系的分析框架。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析框架蕴含的政策含义是:金融是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血液, 如何使其功能充分发挥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如果想抢抓机遇, 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必须在金融改革领域取得突破。为了实现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必须提升和完善各项金融功能, 在促进资本形成与技术创新的同时, 还要协调优化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事实上, 金融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总体性的概念, 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既表现为金融规模或数量的扩张, 也表现为金融功能或服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等质的优化与提升, 并实现金融的健康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另外, 当务之急是推进金融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提高金融工具和产品创新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与此同时,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使金融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配置。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孙希芳, 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 2009 (8) :4-15

[2]LEVINE, ROS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 (2) :688-726

[3]王缉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核心技术为支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0-01-04 (A06)

[4]陈柳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39-45

[5]朱瑞博, 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 2011 (5) :69

[6]KING, G ROBERT, LEVINE, ROSS.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 :717-738

[7]辜胜阻, 李洪斌, 马军伟.壮大新兴产业需要完备高效的投融资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 2011-10-12 (5)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银行存贷款余额;实证分析

一、引言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代表着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内部的组成和相互联系,极其复杂,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重点研究方向。即关键是通过研究产业结构,从而调整和建立有效的产业结构,以此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另外,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以经济发展阶段为导向,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产业结构来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保持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被称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微观企业的运行效率影响越来越大,其资源配置最优化也愈发显得重要。具体来说,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对产业数量和质量的调整,即改变产业之间数量的比例,或者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再就是改变以投资倾斜为主的增量,也有可能是变化以资源再配置为主的存量; 当然,也可能涉及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成。而这些调整,都需要金融的中介作用,才能完成。同时,金融在促进科技进步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恰好印证了索洛等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 即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金融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也大大受益于科技创新。

尤其在我国,银行对金融体系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其存贷资金结构基本就决定了产业资源的分配结构。当前,我国企业对银行融资的利用比率已高达80%,因而,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就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银行存贷款总额与产业结构变化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其次,银行存贷总额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是多大?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我国的产业政策以及银行存贷款政策的制订都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极其需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我们选取主要金融机构存贷款融资率,即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来反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将其作为解释变量(M);另外,通过参考其它的相关实证研究,知产业结构优化率可以很好地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衡量,因而我们选择产业结构优化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作为被解释变量(N)。表示如下:

M=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N=(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二)相关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下面通过对产业结构优化率进行单位根检验,来检验银行存贷款融资率(M)、产业结构优化率(N)是否是平稳性时间序列,其中分别取M和N 的对数LnM和LnN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如表1所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原始序列LnM、LnN中的ADF值都大于a=0.05的臨界值,说明原始序列LnM、LnN含有单位根的零假设不能被拒绝,均为非平稳序列。同时,对 LnM、LnN进行一阶差分序列检验,得到的ADF值小于a=0.05的临界值,可知原始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达到平稳。以上检验说明原始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达到平稳。

2.协整检验

当各种检验都十分显著,但显示回归是一种“伪回归”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通常的处理方法即为协整处理,前提是两变量序列满足协整检验条件。通过检验知,两变量均为一阶差分序列协整,则可进一步检验回归残差项e平稳与否,也就是运用EG两步法对两变量的协整关系检测。根据残差序列e的检验结果,选择没有时间趋势项和常数项的检验方程;然后由AIC和SC最小准则得到最佳滞后阶数为0。同时,依据ADF检验值-3.11,拒绝原假设,因为ADF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为0.01、0.05、0.1时所设置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也就意味着残差序列e平稳,即说明序列LnM和LnN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如表2所示)。

3.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相关变量作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表可知,LnM在5%显著性水平上是LnN格兰杰成因,但是LnN并不是LnM的格兰杰成因。换句话说,即是金融深化度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因素,并其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但金融深化度并不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没有促进金融总量扩展,更没有提高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

4.变量协整模型分析

LnM、LnN一阶单整,而且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而可假设二者存在协整回归方程。我们先采用EG法进行协整分析,再根据OLS法进行协整回归,得到模型结果如下:

即:Y = 0.055X-0.081;

其中,R=0.96; DW=1.23; F=320.61;

此模型拟合度良好,且没有异方差和严重的自相关性。此模型的经济意义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速度与金融深化的幅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深化度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越快;具体而言,金融深化度每增长1%,会引起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长0.055%。

三、结语

以上表明,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确实对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金融机构存贷款融资率与产业结构优化率二者之间既是因果关系,也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均衡关系。基于此,我们应该:

1.通过改变信贷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银行应充分利用利率、贴现等信贷工具,再结合借款企业资金需求的不同特点,以此来拓宽和加深信贷资金的配置;另一方面,银行的信贷政策应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对于那些效益好、信誉优、同时又有市场的中小企业来说,银行应采取引导机制,对它们提供 “一揽子”金融服务(信贷、结算、理财等),以此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

2.大力培育和发展其它资本市场。为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应该大力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需要使债券市场品种多样化,债券投资者结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对债券市场不断进行市场化改革;其次,需要增加一批影响范围广,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时又有健全的管理机制的上市公司,这样才能使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不断规范化,从而创造出有利于资本市场创新的大环境。

3.大力发展民间金融,重点改善非国有经济的融资环境。第一、鼓励正规民间金融机构(比如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发挥其自身优势,充分吸收民间闲散资本,从而扩大其发展空间;第二、对 像私人钱会、民间金融合会等“灰色金融”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其职能,使其走向规范化、合法化、机构化的金融的道路。(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进伟.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2]杨林.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银行信贷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11(1).

[3]中国工商银行江东省分行课题组. 银行信贷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J].金融论坛,2006(6).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机理和路径研究 第5篇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的政策选择

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实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借助于资本的.流动机制,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重视金融支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模式和政策选择.

作 者:张宏军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20037(4)分类号:F8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支持 政策选择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机理和路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金融支持,实证检验

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 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既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好证明。而金融支持则通过内在机制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水平的提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内在机制

首先, 由金融市场主体的经营原则决定的投资活动必然刺激市场资源向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倾斜。以银行为中心的货币市场按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对竞争行业的投资性项目进行评估, 发放生产贷款, 促使资金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资本市场通过一级市场为企业筹资, 并通过二级市场实现企业兼并重组, 使资源流向高效率企业, 促进产业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相符合, 最终促使产业结构优化。

其次, 金融政策通过引导资金流向影响产业活动并促进结构调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和汇率, 并结合不同的产业对利率具有不同敏感程度的特点, 从总量上调节宏观经济, 间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央银行利用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来实现对市场调节的矫正和补充,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再次, 在信用催化机制作用下, 资本加速形成, 资金投向将不再限于具有明显效益的产业或行业。金融市场主体以资金增值潜力为出发点, 通过选择具有超前性以及扩散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 催化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合理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另外, 商业银行通过发放消费信贷影响需求结构变动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最后, 金融市场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 使之成为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一方面, 政府凭借金融政策将资金引向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另一方面, 风险投资机构能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融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现状

从金融机构发展来看, 云南省已经形成了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 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的多样化金融机构体系。而从金融结构来看, 近年来, 云南省的资本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11年, 云南省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额达317.6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总和达到27 471.5亿元, 保险机构保费收入为241.1亿元。但比较而言, 云南省目前仍然以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

云南省目前的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的发展模式。1995年, 云南省GDP中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24.8:43.7:31.4, 呈现出“二三一”模式;2011年, 云南省GDP中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15.8:42.5:41.6, 第一产业下降到较低水平, 第二产业比重高达42.5%, 成为云南的重要产业, 第三产业比重接近第二产业。但是根据钱纳里的研究, 云南省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工业比重仍有继续提高的空间。

三、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选取产业结构优化率 (ISR) , 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总和占GDP的比重, 衡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充分反映云南省金融发展水平, 采用金融相关率 (FIR) 来反映金融深化水平, 它是指在某一时点上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例, 用金融机构存贷款额、股票总市值以及保费收入之和代替金融资产总额, 用GDP代替国民财富;用储蓄投资转化率 (RSL) 来衡量金融发展效率, 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值。本文从融资角度去衡量金融发展结构 (DIR) , 即直接融资额与间接融资额之比表示。考虑到云南省企业证券融资以发行股票筹资为主, 企业债券发行较少, 以境内股票筹资额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来代替。

选用1995—2011年的指标作为样本, 所涉及数据均由《云南统计年鉴》、《云南省金融运行报告》、同花顺以及《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整理而得。为消除物价变动及异方差, 分别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 记为LnISR、LnFIR、LnRSL和LnDIR。

(二) 实证检验

1. ADF检验

本文借助Eviews6.0软件, 对各变量进行ADF检验, 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通过检验发现, LnISR、LnFIR、LnRSL和LnDIR均为非平稳变量, 取一阶差分后, 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平稳。检验结果见表1。

注:检验类型 (C, T, P) 中的C、T分别表示检验方程中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 P指滞后阶数 (滞后阶数由AIC和SC准则确定) ;D表示序列的一阶差分。

2. 长期均衡关系及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以VAR模型为基础, 适用于多变量间的检验方法, 本文采用此法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模型选取2阶滞后项, 结合LM检验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 因此模型设定正确。检验结果见表2。

注:*表示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零假设。

由表2可知, 在1995—2011年的样本区间内, 1nDIR、1nFIR、1nRSL和1nISR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正规化后的协整方程为:

上式表明, LnFIR、LnRSL与LnISR呈同方向变化, 表明金融深化水平或金融发展效率每提高 (或降低) 1%, 产业结构优化率将对应提高 (或降低) 0.23%和0.57%;LnDIR与LnISR呈反方向变化, 说明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抑制作用, 而且影响有限。

3. 短期非均衡关系及VEC模型

由Granger表述定理可知, 如果变量X和Y是协整的, 则他们之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一个误差修正 (VEC) 模型表述。基于VEC模型可以进一步了解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 结合AIC原则, 选择1阶滞后项, 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 ECMt-1是误差修正项:

在LnISR的VEC模型中, 除LnFIR与常数项外, 其他变量均不显著。由此说明, 虽然长期内LnFIR、LnRSL以及LnDIR与LnISR相关, 但在短期只有LnFIR与LnISR正相关, 即金融深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显著, 而且弹性很小, 这与我国产业景气度短期看货币冲击, 长期看结构调整的现状相符合。

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上文可知, 非平稳变量LnISR、LnFIR、LnRSL、LnDIR间存在协整关系, 因此, 本文基于VEC模型进行因果检验, 否则得出的结论可能出现偏差。检验结果见表3。

注:*表示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 自由度均为1。

容易看出, LnFIR和LnISR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这表明云南省金融深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互促进, 而且金融深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LnRSL和LnDIR也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存在相互影响。

(三) 实证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云南省金融对产业结构支持不足。在长期关系上, 虽然金融深化水平、金融发展效率对产业结构优化率有促进作用, 但弹性较小;在短期关系上, 仅有金融深化水平的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显著, 由于弹性很小, 因此支持不足。

四、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借鉴其他省份的实践经验, 现对云南省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建议。

(一) 建立和完善竞争性银行体系, 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 引进外资银行, 鼓励组建合资银行, 支持民营银行发展, 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 完善现有银行金融体系;在金融体系中引进市场运作机制, 实现资产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 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拓展现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业务, 积极发展市场化的中小银行, 满足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潜力, 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加强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 集中力量推进一些资源优势明显的企业上市, 同时鼓励上市企业通过二级市场并购重组整合资源, 增强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积极进行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扩大债券发行范围, 满足中小企业的不同筹资需要;引进各类风险机构, 借助风险投资基金筹集社会资金, 投资于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为其提供多元化融资手段。培育有竞争力的证券中介机构, 建立和健全产权交易平台, 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地方资本市场体系。

(三) 实施有利于推进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

强化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在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下, 运用具有结构调节功能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 还要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构建区域性信贷政策主题, 调整信贷投资方向, 明确信贷支持重点, 适时适量增加信贷投入, 如以云南省桥头堡建设为契机, 为特色优势产业和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开辟绿色通道, 加大政策性金融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罗美娟.证券市场与产业成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郭树华, 付庆华.云南新型投融资方式研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史诺平, 廖进中, 杨炜娜.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0, (3) :16-20.

[5]林毅夫.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J].管理世界, 2006, (1) :29-31.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机理和路径研究 第7篇

1.1 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直辖以来,重庆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并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保持稳定中略有升高,近年上升幅度较大并有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稳步升高,近年略有下降。具体来看,近年来,重庆产业结构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农业部门效益有所增加;二是制造业结构开始向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变;三是服务业向加快成为重庆经济主导力量转变;四是重庆经济发展呈资本密集型特征;五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尽管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实效,但重庆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产业技术基础和素质提高力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粗放型模式急需改进。通过构建产业结构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发现,虽然重庆产业结构协调性优于全国和四川,但重庆在经济实力、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竞争力、企业规模与服务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等指标上均排名靠后,急需改进。

1.2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通过构建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对势分析法实证研究发现了重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金融支持的方向。

从相对势得分值来看,指标体系中第一层次的工业和建筑业优势明显,说明工业和建筑业能够很好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因此,在产业投资与金融支持安排上应优先考虑工业和建筑业,在确保总量的情况下,重点支持产业的技术升级以及产业整合能力,以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第二层次的房地产业、农业、批发零售业重要程度比较接近。但房地产投资大幅攀升及对银行信贷高度依赖值得关注,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需求分析及整体风险控制,把握好总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农业产业扩张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比较高,说明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大,要在总量上保证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投资,创新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三层次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二者同属于第三产业,其感应度系数均较高,产业发展的瓶颈地位明显。但其劳动生产率上升率均为负值,产业发展呈现低附加值化特征。因此,对交通运输业,未来投资要以提高运能和客、货周转量为核心,重点支持港口、民航、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的发展;对邮电通讯业,金融支持要以完善通信网络功能、提高通信基础装备、设施和通信质量水平为重心,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对于金融业本身,一是要加快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组织机构,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二是要加大金融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从产品与服务手段上改善金融业的整体素质。

2 金融支持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2.1 金融支持总量大幅上升

2.1.1 银行存贷款大幅攀升

截至2008年底,重庆市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存款余额8021.95亿元,贷款余额6320.81亿元,较1997年直辖之初分别增长了6.30倍和4.47倍。

2.1.2 直接融资总量较小,但近年来发展迅速

截至2007年底,资本市场累计筹资总额为266.48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量的0.62%。尽管如此,近年来,直接融资还是取得了较大发展,重庆辖区30家境内上市公司累计筹资150.2亿元,比2006年底的123.8亿元增长21.3%,较1997年增长235.71%。

2.2 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资源投放比例出现明显变化,但结构仍不尽合理

2.2.1 金融支持三次产业的贷款占比出现调整,信贷资源产业配置不尽合理

第一产业贷款比例在1997年到2007年期间下降66.61%,农村地区金融资源更是呈空心化趋势发展;第二产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贷款支持比例出现近10个百分点的下降。第三产业贷款比例继续高位上行,由1997年的50.16%上升至2007年的67.61%。可见,我市信贷资源产业配置存在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度并存现象。

2.2.2 轻、重工业金融支持结构基本合理,但支持比例出现了失调的苗头

2001年至今,随着工业投资额和增加值的大幅攀升,我市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重化”倾向加剧。这一过程中,轻重工业投资结构由2001年的1:2.66演变为2007年的1:4.15,重工业投资比重远大于轻工业,出现失调的苗头。

2.2.3 行业贷款占比出现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较小

下表显示,近年来“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个人消费贷款”的占比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则较小。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贷款占比从2006年末的1.27%下降至2008年9月末的0.62%,而且余额呈逐年下降趋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贷款仅占0.1%左右。

3 金融支持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3.1 金融结构发展不协调,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导向机制受阻

一是金融组织体系不协调。重庆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占绝对比重,证券、保险业规模偏小,信托、租赁业发展缓慢。而从银行业内部看,国有商业银行占绝对主导,地方性金融机构规模偏小。二是区域金融发展不协调。城市金融机构网点众多,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日渐缩小。三是金融供给结构不协调。银行对大企业、大集团授信过于集中,而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特别是初创期企业、微小企业贷款有效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3.2 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产融结合机制受阻

重庆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直接融资比重过低,2007年重庆市这两者的比例为99.02:0.98。单一的间接融资结构使得重庆的优势企业难以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另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使得金融支持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有限。

3.3 重庆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受阻

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资本的筹集机制尚未建立,风险资本投入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和政府,社会资金尚未充分动员起来;(2)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不完善,缺少国外风险投资有限合伙或信托的制定安排。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在责任约束和利益激励机制落后,运作效果并不理想。(3)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欠缺。(4)为风险投资服务的中介组织执业水平不高。风险投资机制的不健全,不能有效分散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金融支持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4.1 加大直接融资发展,改善融资结构

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力度,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绩效,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增强再融资能力。推动上市公司战略重组、收购兼并。促进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推动大型民营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积极探索其他新的融资途径,如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打包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

4.2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协调农发行,使其信贷支持重点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在国开行改制后,继续发挥其引领社会资金对基础产业和弱势产业、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投入。发挥进出口银行的专业优势,推动进出口银行由支持出口为主向全面支持对外经济合作转变。

4.3 合理调整信贷结构,优化配置信贷资源

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增加信贷品种,进一步发挥涉农金融机构在信贷支农方面的优势互补作用。增加对先进制造业的投入,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和支柱型成长性产业发展。调整信贷投入的客户结构,增加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信贷投入。建立适应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经营机制,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效率。

4.4 加快金融创新,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快融资品种和融资服务方式创新,对中小企业推行集合债融资、信托产品融资、租赁融资等新型融资工具,探索开办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贷款担保方式;对“三农”贷款创新组合信贷产品。积极探索并设立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民间融资模式,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机构体系。

4.5 积极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为重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本来源,缓解资金瓶颈约束,为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中未上市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收购与重组活动的开展。

4.6 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完善高技术产业债务融资及其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商业银行的科技支行,探索科技信贷管理模式。将成熟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产业密集区域的市政项目以及高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进行联合,实行产业链集合发债。建立和完善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大力推动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改进风险投资基金的组建方式。通过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收购兼并、允许企业出售股权等方式,建立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4.7 建立健全金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

建议成立发改委、人民银行和财政局等主要宏观调控部门参与的经济政策协调委员会,通过召开政策协调联系会议,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增进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之间的契合度,保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各宏观调控部门政策工具间的协调配合,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

[2]人民银行广东分行课题组, 金融在广东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2008年重点研究课题.

[3]宋文新、宋辉、王振涛:“投入产出偏差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J], 《统计研究》, 2003年第9期.

[4]蔡得久、于洪波:“产业结构竞争力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J], 《财贸经济》, 2001年第11期.

[5]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J], 《金融研究》, 2003年第11期.

[6]支大林、祝晓波:“区域产业结构变迁中的金融结构因素分析”, [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2期.

[7]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 [J], 《当代财经》, 2002年第1期.

[8]杨琳、李建伟:“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 [J], 《财贸经济》, 2002年第2期、第3期.

[9]沙虎居:“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以浙江为例”, [J], 《求索》, 2005年第9期.

[10]孙莉娜:“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 [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1期.

上一篇:学生感谢老师的话语下一篇:木兰诗重点翻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