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乡镇转型

2024-05-19

传统农业乡镇转型(精选6篇)

传统农业乡镇转型 第1篇

为进一步搭建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平台,打造现代精品农业示范区,**镇立足本镇农业资源优势,狠抓招商引资,通过外引内育着力打造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外引内育,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扩展”工程

一是狠抓招商促转型。**针对本土农业种养特色,重点引进蔬菜和水产等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在年初成立农业招

商工作小组后,镇主要领导以小分队形式7次赴温州、上海等地招商,有意向项目由农业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及时跟进洽谈。截止4月份,该镇共引进嘉善县新源种业养殖场、嘉善县海星青鱼专业合作社、嘉善绿和果蔬专业合作社(上海特供蔬菜基地)等5个农业项目,同比增长100%,总投资达1520万元,农业招商取得了新的突破。二是培育优势助提升。充分发挥**在番茄、柑橘、虾、蟹等方面的种养优势,今年重点建设好界泾港村200亩番茄示范点和渔民村六塔鳖513亩精品示范点,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拓展精品农业规模效应,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专业技术培训的及时跟进,通过外请专家+内建“能人讲师团”的方式,加大技术帮扶指导力度,实现标准化、一体化生产。

二、软硬兼施,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提质”工程

一方面抓硬件投入,按照集中投入、综合配套、资源共享的思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该镇立足农业产业化布局,重点加大对番茄、柑橘、甲鱼、虾蟹等种养殖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截至4月份,全镇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183万元,其中,投入150万元建设甲鱼和番茄两个精品示范点,并推广了200亩的滴灌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增强现代农业的软实力,促使农产品增长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今年以来,该镇以接轨上海、服务世博为契机,通过打造世博定供基地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实现标准化种植。今年,该镇引进寒秀1号和2号两个番茄新品种;投入107万元用于“六塔鳖”精品养殖基地建设,引进了优质憋种和新型投饵机,并采用先进生物制剂,提高产品档次。同时,通过开展科技服务、专家培训、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发挥其种养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的积极性。今年,我们组织30多名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能人”组成讲师团,通过菜单式点题、集中性辅导、田地里传教等方式,给农民传授致富“金钥匙”。

三、产销并重,抓好现代精品农业“增收”工程

**镇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重视农产品的营销。一是培育品牌,量升价增。依托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向导,强化品牌意识,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合作经营的道路。目前,**共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2家,最典型的是六塔水产专业合作社和东泉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标准、质量标识、产品包装、品牌营销等管理体系,“六塔鳖”和东泉牌番茄名声鹊起,量升价增,并辐射全镇其他农户。目前,该镇甲鱼养殖面积0.14万亩,年产商品鳖250吨,产值1400万元,今年“六塔鳖”单价可卖80元/斤,同比增长15%。东泉专业合作社建立了200亩核心示范基地,在提高蔬菜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接轨上海,定供“世博”。为进一步加强与沪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该镇成功与两家上海世博会农产品定供企业签定蔬菜产销对接协议,让世博贴上了“**标签”,为**的农产品在上海高端市场的销售找到了突破口。由于沾了“世博蔬菜”的光,今年,**番茄收购价在每公斤3.30元,价格比一般营销户高出每公斤0.2元左右,按价格平均提高0.15元计算,每亩效益可提高1500元。

传统农业乡镇转型 第2篇

一个传统农业乡镇,属于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土地主要分布在低丘岗地,人口36300人,耕地面积4万亩,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胡市镇位于四县边界,近年来周边县市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村民对土地整理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传统农业乡镇,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村内布局相对散乱。农民在新建住房时纷纷搬出老宅旧院,沿着村界向外扩建新房,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且新建住房又大都是单体式平房,容积率低,占地面积大,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环境质量低劣,土地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二是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胡市镇属于低丘岗地,境内湖泊相对较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随着农业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种田人员逐年增加,人地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此外,胡市镇是一个典型的湖区,土地分散,规模相对较小,土层较薄,加之近年来农资产品如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居高不下,如果年成不好,遭遇自然灾害,农民实际收入所剩无几。

三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虽然对境内农村主干沟渠进行了改造,水利设施布局也较为科学、合理,主要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可以实现自流灌溉,但大部分沟渠硬化不足,渗漏较为严重,输配水能力下降。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土地建设,加强土地整理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快进行土地平整,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进一步摸清农村用地现状,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对田块细碎、田坎过多的土地,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以小化大,化整为零,在提高平均田块面积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对薄田实行改厚,提高土地肥力,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二、逐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对主干沟渠进行疏浚硬化,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渗漏。修建水田排灌设施,维修提灌站,加强水源建设,进行分水口、农田制口、交通桥涵配套建设,做到引水有渠,灌溉有水,能排能灌,能水能旱。

传统农业乡镇转型 第3篇

一、郫县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

1. 区位优势明显。

郫县地处天府之国腹心,位于川西黄金旅游线、成都市西部通道第一站,县内交通便捷,有317国道、成灌高速公路、沙西快速通道、成都绕城高速、高新西区围城路五条快速通道以及建设中的地铁2号线横贯全境,经高新西区产业走廊,与成都市无缝连接。郫县距成都市核心城区10公里,距成都火车西站8分钟车程,距火车北站25分钟车程,距成都南站20分钟车程,距双流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郫县集成都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客流于一体,是成都市城市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化底蕴厚重。

郫县建县史有两千三百多年,是历史上古蜀国都城和古蜀文明发祥地。县域内的望丛祠是全世界蜀人祭祖的圣地,“望丛赛歌会”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城遗址、杜鹃城遗址、德源商周遗址、望丛祠、唐昌文庙、安靖邓家双斗桅杆、扬雄墓、严君平墓和何武墓等历史遗迹,是国家的重要文物保护区域。郫县人杰地灵,才俊辈出,扬雄、严君平、何武、张俞、韩素英、廖昌永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郫县人文积淀丰厚,不仅水美花香,而且文气很盛。“吃在四川,味在郫县”,郫县美食甚多,蒋排骨、杨鸡肉、魔方豆花等特色美食让众多食客流连忘返。郫县物产丰饶,郫县豆瓣蜚声中外,郫县蜀绣、川派盆景、唐昌板鸭、太和牛肉、唐元无公害韭黄、古城柚子、花园腌肉等土特产品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郫县是川菜之魂———郫县豆瓣之乡,“郫县豆瓣制作技艺”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蜀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赋予了郫县博大而精深、独特而神韵的历史人文底蕴。

3. 生态环境优美。

郫县地处天府之国腹心地带,都江堰自流灌区上游,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点,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是九环黄金旅游线上的天然绿色走廊。川西平原典型的田园风光和水网密布纵横交错的水域资源,孕育了浓厚的古蜀文明和丰富的川西民俗文化资源。郫县现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境内绝大部分为平原,呈现一级台地、漫滩一级阶地和扇形平原的地貌景观,以蒲阳河、走马河、柏条河、徐堰河及江安河为主的各条河流,总长158公里,是郫县的主要水资源,形成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风景河段和漂流河段。郫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15.7度,春早,夏长,秋雨,冬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态气候环境十分宜人,最适合开展各种乡村休闲旅游活动。

二、郫县转型“都市农业旅游”的战略思考

从以上所分析的成都近郊传统农业旅游产品的供给特点和市场需求特点可以看出,成都近郊的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无论在产品开发方面还是在游客旅游消费方面均表现出尚未发育成熟的特征,还处于都市农业旅游的萌芽阶段或初级发展阶段,缺乏都市农业旅游应有的功能和气氛。

1. 正确定位与规划引导。

郫县的农业旅游规划应该定位为都市型农业旅游,划分为三大农业功能区和发展IT大道和沙西线现代都市农业的综合示范带。三大农业功能区即西南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北部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区、中部及东部现代农业加工物流区。西南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传统种养农业为主;北部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区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景观,拓展现代农业的观光旅游功能,开发以花卉苗木、特色蔬菜为主的乡村农业观光、以境内滨水地区风景为依托的乡村画廊旅游以及以古蜀文化、川西民俗文化为载体的天府蜀源文化等旅游产品,构建该区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品牌;中部及东部现代农业加工物流区重点发展以川菜加工为主体的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着力打造郫县乃至成都市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目前,各乡镇都缺乏发展都市型农业旅游的详规划与细则,使得许多农业旅游产品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造成产品低层次重复开发,市场混乱,经济效益低,整治难度大的局面。要使生态农业旅游上档升级,成为有特色、有吸引力、能持续健康发展的旅游产品,必须编制高规格、高标准规划对其发展加以正确引导。

2. 采取管理质量型发展模式。

从管理人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近几年,郫县农业旅游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旅游资源潜在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大旅游发展相关的商业、交通、餐饮等行业也亟待大力发展。有效改善市区和郊区各景点之间、联结各景点的公共交通状况;组织各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加快新线产品的完善,增强吸引力;对旅游“冷点”进行积极开发与宣传等等,都将有助于提高旅游资源的整体承载力与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都市旅游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因素中前五位原因分别是:旅游内容单调无新意;景点无特色;景点环境脏、乱、差;交通费时费力;拥挤。这五个原因大都跟管理因素有关,这也说明成都市郊“都市农业旅游”仍有不少管理潜力可挖。为此必须加强现有旅游产品的质量管理,从管理人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3. 突出旅游活动休闲性。

休闲型旅游产品可以在保持现有棋牌活动、歌舞、游泳、钓鱼、球类等大众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民族歌舞、节庆活动表演、标本采集等活动。(1)旅游漂流:在府河源头和柏条河上开展橡皮船漂游,木排、竹筏、木船戏水等活动,并在一定时期举行漂流比赛,增加景区的吸引力。(2)趣味钓鱼摸鱼:在合作水产养殖区开辟一个鱼趣园,开展垂钓、摸鱼等活动。(3)乡村狩猎:在合作、德源、红光等地的特种禽畜养殖基地建立一个狩猎场,向场内投放珍稀禽畜养殖场繁殖的野鸡、七彩山鸡、野兔、鸵鸟等动物供游客猎杀,满足城市游客寻求刺激的旅游需求,并可将收获制作成特色菜肴。(4)珍禽烧烤活动:在特种禽畜养殖园区或水产养殖区内设一小型露天烧烤场,供游客烧烤各类特种珍稀水产和禽畜,游人钓上的鱼、猎杀的动物均可在此现烤现食。(5)动物逗趣活动:建立一个动物趣园,养殖具有观赏性和商品价值的各类珍稀动物品种,并进行人工驯化后开展动物逗趣活动,供游客与可爱的小动物嬉戏、合影。也可开展古代民间广泛进行的斗牛、斗羊、斗鸭、斗鸡、斗鸟、斗蟋蟀等活动,让游客领略惊险刺激的场面。(6)民俗文化旅游:在农科村建一座“川西乡村民俗园”,从建筑、服饰、饮食、节庆活动、婚庆习俗等多方面展示川西民俗风情。为了增加吸引力,园内可以定期组织“民俗文化节”、“民族篝火晚会”、“园艺盆景展”、“根雕艺术展”、“民俗风情摄影展”、“曲艺表演”、“民间灯舞表演”、“友爱百米长龙、友爱花鼓、友爱抬料号子表演”等活动。

参考文献

[1]熊伟,康刚.重庆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与思考[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蔡庆丽.都市农业与都市农业旅游[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关俊利.浅析中国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J].咸宁学院学报,2006,(5).

[4]郭春华,李宏彬,冷平生.都市农业旅游开发景观建设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4).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研究 第4篇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的案例分析

1、河南省确山县邢店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区位:邢店村位于河南省确山西部,距县城约10公里,小延安竹沟15公里,四A景区—老乐山景区3公里,是确山西部山区丘陵通往东部平原的咽喉。地形崎岖:三岭加两河,香店河、邢店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多年以来,群众自发形成了驻马店最大的西瓜市场和红薯市场。交通:交通便利,前临332省道,后靠新阳高速,东有107和京广铁路,货物运输比较方便。人文:全村一千七百二十三口人,目前有一百多位在外地经营玉器古玩。

(2)产业规划。邢店村于2013年8月作出《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邢店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扶农、优工、兴三”的政策,促进三产融合,形成相互协调、关联配套、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空间结构规划:产业主要围绕“一個基地、一个发展轴、两个林果带、多处发展区”的格局展开。将邢店村打造成旅游、娱乐、休闲、商贸兼顾商住办公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服务基地。依托香店河、邢店河种植板栗,形成两条滨河林果种植带。多处发展区,指的是在规划期内,东北部旅游发展区、高效农业示范区、畜禽养殖区、农副产品加工区。

(3)建设者。邢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当地的一位知名人士,在2010年,当时全国地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位开发者,在其所在村,买了沿路两边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当时由于其没有充分考虑到区位、经济发展现状、当地人的购买需求等因素,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很多门面房但没有被广大群众所认可购买,致其在进行到一半时出现了巨大的资金漏洞。2012年国家进行新型农村建设,他正好搭便车,在原来的基础上,搞了个《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邢店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

(4)现状。现在的邢店新型农村社区,成型的仅有一座规模1000多名学生的学校。其他的都是建设中的门面房,建设中的办公楼,建设中的古玩街,建设中的道路。多处塔吊锈迹斑斑,全部工地,不见一人。计划2015年完工的工程,除其公司办公楼一个院落之外,没有一处可以共使用的基础设施。

(5)邢店新农村建设之所以建设到现在无法进行下去的原因。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是纯粹意义上的新农村,没有考虑农民就业、农业的转型等问题。在其规划和具体的实施建设中,看到的也都是道路的延续、房屋的建设、街道的开发。在规划中,尽管也提到产业的转移,不具体,没实质内容,没具体的步骤方法。具体建设中,没有依照现有实际,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实际的动员操作。群众在此新农村建设中,没有看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

二、其规划不合理。在进行本次新农村规划时,建设者已在规划的土地上进行着房地產开发。之所以进行新农村建设,主要原因是原有地产开发失败,为了争取国家扶植而进行的。因此,新农村的规划受原有地产开发时的建筑的限制,无法最大限度地进行合理规划。

三、产业定位不准确。出于对地产开发的需要,开发者其看到是该地区的在做古玩和玉器的人很多的人文优势。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古玩一条街是起重中之重。这些做古玩生意的可以买店面,就可以多卖房屋。在规划中,开发者没有对当地的区位优势、特色瓜果、红薯、中草药、林业等充分考虑到并给于重视发展。其规划的出发点是以赚钱和盈利为目的,想靠古玩街、小吃街等开发地产,不是定位于当地的产业转移和升级。

四、建设无序。①建设好的商业出售的店面房大量闲置,占用大量资金而无法收回。建设中的古玩一条街和小吃一条街,由于平时没有人气,店面没人买,平时没人用。②需要建设的专业市场,反而没有规划和建设。由于前期规划的先天不足和产业定位不准,开发者没有把自己的利益与群众的需求和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进行有机结合,没有规划专业的西瓜市场和红薯市场,广大群众的西瓜和红薯交易依然是马路市场,一到西瓜和红薯成熟季节,交通严重堵塞。③打算建设的,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冒然进行整村搬迁征地。花费3000多万元,一下又征了1000多亩建设用地。④经济支柱的仓储物流业,直到目前还没有任何进展。在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巨大投入,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大面积被征的建设用地闲置,只有几个零星的塔吊在空旷的野外。

五、资金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调查中了解到,这位开发者目前已经投入3个多亿,建设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和好多的门面房,早已经弹尽粮绝。建成的门面房之所以目前无法进行交易,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已经把这些门面房抵押给了银行。开发者想一直走低价买地—高价评估—抵押贷款—继续开发这样的路子。但事实上,国家政策和银行的运作体系不断完善,这样的路子不可能一直好走,资金链随时就可能断裂。也正是在这种资金的运作模式下,该处型农村建设,经常处于半停顿状态,直到现在还是由于资金问题而中断。

六、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参与度不高。①开发商的初衷和规划,压根没有把群众放到第一位,群众也就不是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开发商所走的模式大体都是自己垫资—先行开发—赚钱出售—再接着开发的路子。②群众参与的意愿很高,但无从着眼。在改善居住条件、方便购物、就医等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群众的觉悟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也希望住的地方环境好些、房屋宽敞舒适一些,外出方便一些,就医便利一些。事实上,由于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考虑,基层政府由于干群关系紧张对群众不信任的问题等,在整体搬迁等问题上,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开发商都把群众放到一边,不予理睬,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调研中了解到,他们对于整体搬迁,大多是支持的,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在规划的区域,划一片建房用地,给个图纸,自己建房。

nlc202309091452

七、基层政府和开发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心中没把人民的利益放到足够的位置(这点非常重要)。《发展规划》重点强调的是健康宜居、康体养老、旅游服务和仓储物流,从字面上看,健康宜居和康体养老也是对广大群众的,可事实上,这都是以商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对于旅游服务和仓储物流,普通的百姓更无缘此中。在实际的建设中,他们没有像史来贺和李天成这样的村官,把群众利益高于自己。因此在遇到困难时,群众不去理解、支持和宽容他们。

2、确山县竹沟镇鲍棚最美乡村建设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鲍棚最美乡村位于红色旅游胜地—竹沟镇西五公里,省道334線南侧,西与泌阳接壤;总面积11.7平方公里,零星地分布在24个自然村,居住着412户1425口人;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大部分人员常年外出打工,2011年人均收入2200元,经济发展滞后省级贫困村;交通便利,省道在其北边穿过,距新阳高速竹沟站5公里;相对偏远,民风淳厚。

(2)产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依靠科技,发展生态能源林业和特色林果业、特色生态园,保护生态环境。产业定位,以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三产的发展。

(3)开发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开发者决定对这个村域进行开发时,对其环境进行了仔细考察。对于11.7平方公里,相对封闭的小盆地,基本农田1500多亩,可耕地面积3500多亩,林地面积10000多亩,独立水系小型水库三个,周边没有任何污染的鲍棚村,生态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开发者抱着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收入,先群众后企业的精神,在与地方政府充分沟通基础上,与全村群众达成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企业用工优先本村群众,多劳多得,保证收益不低于外出打工的原则,征用全村所有耕地、荒山。承诺群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渐把分散到24个村民组的群众,都集中到小洋房上来。开发者对群众的居住、就医、孩子上学等现实问题充分考虑,尽力照顾。群众的所有荒山、耕地、林地都交予了企业,企业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了2年的建设,大的框架已经基本建成。群众在这两年中,为企业干活也挣得了除生活费以外的工资,企业也在高标准的规划的基础上,一步步的进行建设。时间进行到2015年,全国性的非法集资问题,横扫全国大地,鲍棚最美乡村,也因此在投入了1.3亿元资金后而中断。

(4)发展建设现状。最美乡村—鲍棚,经过两年建设,道路宽敞整洁,环村观光路畅通无阻;用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洋房别墅整齐划一;温室大棚,远远望去,特别显眼;苗圃花木,随处可见;大面积种植的中药材随处可见;草坪花苑,跑马场上不少的家長带着孩子在上面玩耍;别墅前的休闲广场,初具规模;依山而建的池塘边,停放着很多垂钓者的各型车辆。

但整洁难掩荒芜的窘迫,道路两边的杂草,显示出已经好久没人清理;沿着观光路一圈的行程,看到的是群众已经种植了烟叶、花生、红薯等的田地;显眼漂亮外观的温室大棚,里面杂菜丛生;苗圃里各色的绿化等用苗,好久没人整理;一栋栋别墅,白墙青瓦,走到近前,门前道路还没有硬化;坦荡如砥的跑马场、人工草坪,尽管还有不少大人带着孩子在上面玩耍,难掩无人精心照看的窘迫;大面积种植的中草药听说开发者已经把生产周期短的直接给了农户。

进入2015年以后,由于全国性的资金荒,非法融资等问题的出现,这个地方也出现了资金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中断,群众的每人每月三百元的生活保障没处发放。建设的停滞,工地也不在用人,群众可以挣点工资的来源也中断了。由于不能及时的兑付群众的工资,为了生活,好多群众要求恢复了自己的土地。对于那些已经无法恢复的建设占用地,公司在征得群众谅解后,暂时欠着承包费。因此,出现了温室大棚没人种,路边花木无人管,好多地块已经种上花生烟叶等农作物的情况。

(5)原因分析。一、开发者群众利益至上理念,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与环境规划中,明确其发展目标是全面提高社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供给内容、数量、质量,使社区居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具体实施之前,开发者与群众谈的条件,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群村的男女老少都可在公司中打工挣钱,多劳多得,不比外地打工挣的钱少。建设中,开发者优先建设了学校和共整体搬迁的别墅。

二、高标准专业的规划,是赢得村民信心的关键。选择的专业高标准的具有乙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的规划公司。参与规划的是两名注册规划师、三名工程师。规划者对当地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了解是全面的,材料的收集是专业的。作出的规划是因地制宜的,符合当地实际的。从规划书的编制看,开发者基本没有干预前期的专业的规划。因此,规划是专业的。村民从规划的公示中看到了希望,因此,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支持。

三、产业定位准确,以第一产业发展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做法值得参考。对于11.7平方公里相对封闭的小盆地,出于对农业客观规律的尊重,优先规划第一产业,发展第一产业,以第一产业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是符合产业升级和转移规律的,也是符合国家土地的规划政策的。

四、基层政府的大力配合和支持是其工程取得成果的保障。出于对农民的感情,科学的规划,开发者赢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为了最美乡村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配备了专业的人员,与开发者一起工作,在规划、宣传、农民征地、县乡协调等方面,给予开发者大力的支持和便利。

五、资金优势也是建设得以快速进行的保障。在这次最美乡村建设之前,开发者准备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根据规划预算,建成最美乡村,初步预算1.3亿,他们基本把前期所需资金准备到位。规划中所没有准备的是给付群众的基本生活费,以及物价等因素造成的额外支出。他们没有充分预测到的资金的风险,全国非法集资的浪潮冲击了正在建设的最美乡村,在建设的关键的档口出现了资金断裂的问题。

二、农业转型的支撑点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农业转型的支撑点是科学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观,心中要有农民,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植根农业。

三、农业转型中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群众之上的理念,是取得农业转型的根基。开发者如果没有一颗热爱农民、热爱农业、植根农村的心,只想从农民身上榨取自己的财富,群众是不答应的,也是行不通的。只有奉献在先,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才能在企业困难时候。群众的群身心支持,才是农业转型的根基,也只有赢得群众的信赖,农业转型才能行得通;科学规划,是农业转型的前提;因地制宜,科学定位是农业转型的基础;资金保障,是农业转型的后盾;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农业转型的的补充。

浅谈基层乡镇产业转型升级 第5篇

——钙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是各地区普遍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和难题。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保持本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钙产业是衢江区上方镇的传统支柱产业,在推动上方经济规模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钙类企业普遍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大、发展空间趋紧、市场竞争白热化等现实处境,谋求转型成为摆在党委政府和企业主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本文将以上方镇钙产业为例,就加快推进乡镇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粗浅认识。

一、产业现状

衢江区上方镇位于衢北地区,距衢州市区52公里,23省道绕镇而过,在建的杭新景高速公路在上方镇留有互通出口,交通便捷。区域总面积158.5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辖14个行政村。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60亿吨(占衢州市的53.1%,是浙江省的30.8%)、方解石1000万吨、石煤9000万吨、玻璃用砂岩6000万吨、铅锌矿4万吨。全镇现有工业企业362家,就业人数5373人,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91亿元,实现利润4052万 元,实交税金1573万元。钙产品企业173家(轻质碳酸钙厂7家,活性轻质碳酸钙厂6家,重质碳酸钙厂37家,石灰窑88家,其他钙类企业35家),就业人数3335人,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87亿元,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68.71%,实现利润2551万元,实交税金57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以钙产业为支柱的资源型产业乡镇。

目前,上方钙产业虽然拥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是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发展,与全国钙产业发展的良好趋势相比较,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钙产业发展相对照,尚有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存在十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建设规划滞后。产业缺乏前瞻性、针对性和导向性的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二是地质勘探没有跟上。没有进行过专门系统的碳酸钙地质勘查,碳酸钙开发缺乏充分的地质资料;三是矿产开采无序混乱。由于矿产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大多数企业由于开采规模偏小,矿山开采设备简陋,开采方法落后;四是税收征管不到位,税源流失严重。2010年上方钙产业税收为1139.95万元,其中矿产资源税为533.02万元,实际生产企业只有606.93万元;五是违法用地严重,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六是发展机制远未健全。随着碳酸钙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现有体制和机制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钙产业的转型升级;七是职能部门权责不清;八是产品档次尚处低端。企业主要以 开采、生产初级产品为主,打的是价格战,得的是打工钱;九是产业链延伸尚属空白。由于产业链延伸不长,产业链短已成为制约碳酸钙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十是环境资源、生态破坏严重。

二、主要做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追赶跨越的根本途径。乡镇经济转型的核心在于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上方镇而言,就要围绕钙产业,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转轨发展路径,结合自身实际来明确方向、找准定位,坚持做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项目带动”,加快钙产业转型提升。

1.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乡镇党委政府是一个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我们要充分发挥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的优势,主导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建立组织管理机制。建立钙产业园区管委会,确定领导、抽调专人、配备力量、明确职能、拨付经费,专门负责钙产业的管理协调和服务指导工作,做到日常事务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二是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没有规划,眼光就会短视,行动就会盲目。造成钙产业目前的混乱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规划。我们要通过调查摸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制定科学的钙产业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快转变钙产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钙产业发展水平,3 同时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钙产业健康、有序、快速、持续发展。三是建立健全钙产业发展激励机制。要完善税收返还或财政补偿机制,用于上方镇配套建设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要设立碳酸钙产业奖励基金,鼓励企业开发产品、争创品牌。要通过实施税收奖励政策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扎实做好要素保障工作。针对土地资源日益紧缺,采取有力措施和法律手段,加大征地力度,千方百计做好熟地储备。同时不断完善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环境和功能布局,进一步打造产业聚集平台,加快塘源口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和建设,为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五是加大现有企业整治力度。在全面掌握现有碳酸钙开采企业、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要下大决心、下大力气、下苦功夫进行彻底地清理整顿。对生产能力弱、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环保不达标、安全生产措施不落实的小型开采、加工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逐步予以淘汰。

2.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只有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解放企业主思想。思想指挥行动,思路决定出路,企业主的思想解放程度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速度。为此,镇里先后多次组织镇内知名企业主考察了常山辉埠、建德大同、钦堂等乡镇的钙产业发展,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做到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同时,通过对比其他地区同类行业,迫使企 业必须认清形势,自觉、主动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获得利润,一方面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积极谋求转型升级,转产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更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二是树立企业主信心。在转型发展方面,我镇积极研究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引导力度,积极为企业转型发展出谋划策、撑腰壮胆,让企业看到了转型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三是激发企业主创业激情。邀请全国钙产业专家、区领导到上方宣讲创业精神、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主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创业创新意识。激发企业主创业激情。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推动了一批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引导衢州市五星钙业技改扩建,投资2500万元,新建年产1.5万吨超细轻钙生产线,产品价格从600元上涨为1500元左右,产值翻了一番达到4000万元;鼓励衢江区兴业重质碳酸钙厂投资2300万元,上马年产8万吨的亚纳米级重钙生产线,由普通重质碳酸钙转向生产亚纳米级重质碳酸钙,产品价格从每吨100元上涨到800元,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推动衢江区国才灰钙厂投资1500万元,上马年产3.5万吨氢氧化钙生产线,产品价格从原来每吨280元上升到600元,同时降低了能耗、较少了污染、提高了效益。

3.坚持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项目是经济引擎、投资平台、发展载体,加快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在项目上,只有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抓住大项目,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就抓住了保增长的突破口和 着力点。一是坚持“招大引强”。突出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思路,狠抓招商选资工作。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将招商重点放国内外知名企业,围绕现有产业优势展开招商,积极培育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通过龙头项目带动工业加速发展,培育乡镇工业新增长极,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二是坚持延伸产业链条。要着眼做大产业蛋糕,拉长产业链条,依托碳酸钙,吸引塑料、油漆等下游企业落户上方,加快协作产业发展,形成上下衔接、相互配套、紧密协作、充满活力的碳酸钙产业集群。目前,总投资6亿元的浙江豪龙水泥二期工程已落地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330余亩,建设工期18个月,预计2013年9月投产,日产水泥5000吨,总产值8亿元,将会给我镇新增1500万元的地方财政收入,使该镇成为名符其实的衢州市“410”产业规划中的水泥产业基地。另外,还有3个5000万元的项目也相继落地开工。这些大项目的落地开工,将极大推进带动乡镇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几点思考

乡镇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一个宏观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现实微观问题;既是市场的主体行为,也是政府的职责。因此,乡镇党委、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要有前瞻性、全局性的认识,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激励、项目推动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强化规划引领机制。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态势,科学制定并及时调整符合本乡镇实际的发展空间概念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格局,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重点。同时要强化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约束力,以保证经济转型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二)要强化利益导向机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背后虽然是市场的力量在起作用,应该是企业主体的内生行为,但往往需要政府外生力量的推动和制度的激励约束,使土地、资金等要素的资源配置向优势产业倾斜,鼓励创新。对乡镇党委政府来说,一方面要用足用活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在用地、引进人才、服务办证等方面向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千方百计调动企业积极性,不断增强转型升级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在职权范围内合理制定一系列激励本镇经济发展的产业倾向政策。

(三)要逐步形成倒逼机制。转型升级虽是顺势之举、人心所向,但也会带来“阵痛”。在尚有发展空间或生存可能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都会回避这个“阵痛”。因此,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与政府的引导监管作用,要加大对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例如探索 建立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机制,积极推行节能减排等,从而形成倒逼机制,使政府的导向目标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四)要强化“外引内强”机制。一方面要积极实现产业淘汰转移,以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坚持“招大引强”,着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抓与本地产业相关的国资、民资、外资大项目,重点围绕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关键环节和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开展产业链招商,不断充实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传统农业乡镇转型 第6篇

芮城县阳城镇人大主席宋天录

当前,我县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围绕转型跨越发展,进一步发挥乡镇人大职能作用?通过自己担任乡镇人大主席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我的体会是: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服务转型跨越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发挥乡镇人大的职能作用,紧密联系实际,在深化理念,强化意识上下功夫,在提高素质真抓实干上做文章,在发挥作用,激发热情上搞探索,在务求实效,促进发展上求突破。

一、围绕转型跨越发挥好乡镇人大职能作用,必须在深化理念、强化意识上下功夫

围绕大局,依法行使好法律赋予人大的各项职能是乡镇人大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使人大的各项职权能够有效的行使,必须在深化理念,强化意识上下功夫。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做为乡镇人大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切实履行好各项职责。二是要强化依法履职意识,人大要依法行使职权,离开了法,人大工作就会失支尺度和标准。三是要强化服务全局意识。人大工作要围绕中心,立足全局,紧扣发展稳定这一主题,如我县乡镇人大主席主管镇综治工作,两年多来取得明显效果,对于全县的社会稳定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好评。四是要强化民本意识。人大的一切权力均由人民授予,在履职过程中,人大应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始终做到人大工作顺应民心,合乎民意,贴近民心,发展民利。

二、围绕转型跨越发挥好乡镇人大职能作用,必须在提高素质真抓实干上做文章

乡镇人大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向镇党委提出合理化建议,特别是针对镇党委政府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措施,本乡镇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中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县、镇人大代表人人为发展稳定建言献策,发挥乡镇人大的智囊团作用。今年以来,围绕如何实现“十二五”末农民收入翻番,镇人大立足全镇四万亩红枣提质增效,组织代表深入农户调研,走出去考察,提出了红枣增效必须走科技带动,设施引领,加工增效的路子,即组建科技培育网络,实施大棚覆盖技术推广,熏枣加工规范规模、集约运行。以红枣效益的翻番带动农民收入的翻番。这一建议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组建了三级培训网络,实施大棚项目政策支持,熏枣加工建立规范化小区工作思路,以此推动阳城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学习等各项规章制度,要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讲座、法律讲座,强化代表培训力度。我镇近年来根据地域特点组建了7个人大代表学习小组,定期组织代表学习,收到良好效果,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增强了法制观念。三是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我镇县镇人大代表中担任农村主干的有17人,我们把转变工作作风,发挥代表模范带头作用做为

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更加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同时,镇人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执法检查、调研和视察活动,今年已搞了三次视察和食品安全生产专项调查,有针对性地到实地了解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使人大监督有理有据,切合实际,更具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了人大履职能力和效果。

三、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发挥好乡镇人大职能作用,必须在发挥作用激发热情上搞探索

近年来我镇在开展人大工作中,通过两种有效途径激发代表履职执情。一是通过组织代表开展各种活动激发代表履职热情。全镇根据地域确定了7个代表活动小组,每月开展一次学习活动,有力地推动代表工作,我们坚持做好视察和评议活动,去年以来,组织市、县、镇代表先后视察了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三大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东风基本农田改造工程等五大惠民工程,特别是抓好每次县、镇人代会前的视察活动,每次人代会前组织全体代表围绕会议主题,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视察,为开好人代会打好基础。有计划地邀请代表分批次参加辖区重点工作及项目建设的视察调研活动,听取镇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等,使代表履职水平、法律法规知识水平有了全面提高。二是通过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作用激发代表履职热情。一是建立代表履职档案,把代表参加视察调研、评议、联系选民、提出意见和建议情况一一记入代表履职档案,作为考核代表履职的依据,激发代表的主体意识。二是完善了《代

表学习制度》、《视察评议活动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等。三是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要求县镇人大代表每年至少在县镇人代会召开时提一条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每季度参加一次本镇的视察和调研,每年至少为本选区办一件实事;每年向选民进行一次述职;每年结对帮扶一户困难户。通过“五个一”活动促进代表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广大选民对代表的监督意识。

四、围绕转型跨越发挥好乡镇人大职能作用,必须在务求实效,促进发展上求突破

近年来,我镇人大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安排部署,为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性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我们的做法看,要使人大工作务实、高效,促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必须做到服务发展抓大事。乡镇人大的各项工作应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做到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保障发展,一切推动发展。人大服务发展主要是抓住大事,抓好大事,所谓大事就是县镇党委的重大部署和县镇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去年换届以来,镇人大紧紧抓住全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三大产业的提质增效、新农村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进行了重点监督,积极提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要求镇政府更加注重发展的持续性和协调性,进一步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各项工程任务的按时保质保量高标准完成。二是必须做到关注民生办实事。镇人大把加强代表意见办理,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突破口,以解决问题,代表满意为目标,在改进建议办理方式、提高建议落实效果上

做文章,近年来,镇人大在办理代表意见建议中,立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阳城街道供水排污问题,乡道翻新改造、管护问题,集镇环境卫生、绿化、亮化问题等,重点建议,跟踪督办。使一大批关心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三是必须做到维护和谐解难事,镇人大坚持把维稳信访矛排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人大的工作优势,以县镇人大代表为主体组建镇村两级综治服务中心和民调委员会,让县镇人大代表参与镇村两级综治维稳信访矛排工作,一年来先后排查矛盾65起,化解63起,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确保了我镇两年来无一例越级上访。

上一篇:学校毒品预防教育计划下一篇:开展社区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