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4-08-05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精选8篇)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第1篇

论文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狄寨街道第二幼儿园 2016

杨紫静 年9月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保证人顺利发展的物质基础。儿童身体素质的强弱,事关民族健康,国家富强的重大问题,“少儿强则国强”,通过在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把孩子培养成为健康、勇敢自信、文明乐观的新世纪人才。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中,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和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对体育的偏见的影响,体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地位与应有的地位的差距很大。在实践中仍然暴露出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影响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发展,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以及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希望通过对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来初步探讨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有效对策,为幼儿体育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关键词: 问题 策略

一.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单一。活动可以为儿童教授有意义的概念提供合理方式。调查显示,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多以早操、体育游戏和运动会为主,其中早操为最主要的体育活动。这种内容机械单一的活动状态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不符合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施过程粗糙

课程活动的实施,是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缺乏完整的设计过程,又加之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对物、时、空的统筹不到位,同时缺乏对体育活动的专业性,往往在活动开始和结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组织,活动环节却草草了事。因此,粗糙的活动过程严重影响了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

(三)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不足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幼儿园担负着保育和教育的任务,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保健教育和安全的要求,反而限制了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活动大多是有风险的,而又而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群体,因此幼儿在园内活动中,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幼儿的全面保护,以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跌伤、摔伤等。尤其是体育活动量稍增加后,幼儿容易流汗,因此受凉感冒,影响了幼儿健康成长。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有压缩幼儿的体育活动时间,使其尽量少出汗、不出汗,运动负荷当然达不到健身的需求。

(四)场地、设备不足

幼儿园的场地设施是幼儿从事体育锻炼,提高幼儿身体健康,促进幼儿体质增强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实现幼儿园体育发展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因此,幼儿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决定了幼儿体育活动的状况。调查表明,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严重缺乏,这样的场地现状,使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范围受到限制,由于场地小,活动范围就缩小,从而影响幼儿的基本活动,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五)财力不足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众所周知,幼儿园教育不属于政府义务教育范畴,农村公办幼儿园其经费主要来源于主管单位的拨款,但是拨款远远不够幼儿园所需的日常开销,所以幼儿园就只能通过缩减设施等方式来节省开支,这样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就要受到制约,所以,幼儿园必须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幼儿园体育的充分开展。

(六)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体育专业教师

幼儿教师的体育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体育专业教师直接影响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发展。

(七)缺少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通过访谈得知,农村幼儿园很少与家长沟通关于幼儿体育方面的情况。家长对亲子体育的观念理解比较模糊,多数家长对儿童体育理论的方法了解不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改进策略

(一)更新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园体育活动计划

农村幼儿园应当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并应大力宣传体育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全社会对幼儿体育的关注,反对幼儿教育中重智、重德、轻体的现象,强调幼儿体育的重要地位。必须要重视幼儿的体育教育,加强对幼儿园体育的科学研究,以更科学地按照个体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教育,使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另外要注意促进幼儿体能的全面发展。在具体设计体育活动方案时应增强目标意识,充分挖掘体育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以达到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性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敢于创新,探索多样有效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在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拓展思维,灵活变化,使体育活动多样化、趣味化,引导幼儿探索尝试,激发兴趣。一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名称、变换角色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二可以增加游戏内容,加大游戏难度,使游戏过程复杂化,逐步激发幼儿兴趣;三可以巧妙地和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地机会,鼓励、引导幼儿去探索、尝试和创造。

(三)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幼儿教师体育知识的培训工作,通过专业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体育水平。同时,根据幼儿园发展需要引进高学历的体育教师,以整体提高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水平,为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条件。

(四)多筹措资金,改善幼儿园体育场地设施器材

农村幼儿园应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改善场地器材设施的情况,要加大体育活动器材设备的经费投入,保证幼儿有良好的环境开展体育活动。

(五)因地制宜,创设具有特色的幼儿园体育活动环境

农村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地积极创设和利用场地、设施、人员等条件,科学划分幼儿园体育活动区,创设具有特色的幼儿园体育活动环境。在体育活动设计中,应大胆地在传统教学器材上作出突破和发展。在器材地选择上懂得就地取材、一物多玩,以此丰富活动内容。幼儿教师应立足实际,从本土地具体情况出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自然材料,创设具有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地游戏活动环境。

(六)加强幼儿园体育活动交流

幼儿园应定期举办亲子运动会,让家长能够亲身参与到幼儿体育活动之中,感受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乐趣,发展特色幼儿体育,丰富幼儿体育内容,有效促进幼儿体育的发展,为幼儿体育带来生机和活力。参考文献:

[1]牟群英:《幼儿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36-37页

[2]王燕、黄文英:《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135-136页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第2篇

工作单位:东莞中学

作者:邓华声 联系电话:22119802 浅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目前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有助于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健康发展。

[关健词]: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建设工程,近几年得到迅猛的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初具雏形。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我国有近3万多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元,同时,统计数据也表明90%的校园网络处于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就此,笔者对一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了一些领导和老师,在看到他们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地与他们共同研究和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实际,探讨改进问题的策略。下面就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谈谈我们的看法。

问题一:旧观念,指导新工作。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为学校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仍以传统教育观念指导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以致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除“人灌”外,还要加“机落”和“网灌”,学生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更谈不上创新和实践,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普通黑板一样来用,效益欠佳,对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不小负面作用。对策一: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

观念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

问题二:没有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只是有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由于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限制,所制定的规划,考虑得更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制定规划的观念、定位可能会与学校发展规划有较大差别,且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规划不甚了解,因此,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以致出现了校园网络建成后,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则难以按规划实施,造成校园网络只是一种摆设的浪费现象。

对策二: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制定适合本校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因此,学校从发展全局需要出发,认真研究讨论,反复修改,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注重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问题三:投资比例失调,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效益欠佳。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勿视潜件投资的不合理现象,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先进的网络设施,缺少适用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懂信息 技术的学科老师等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的网络设施仅局限于上网,或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对策三:改善投资结构,保障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

根据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潜件的投资比例关系,坚持硬件、软件、潜件同步规划设计、同步配备、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发挥资金整体效益。避免因只注重硬件投资,忽视配套软件、资源、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隐性成本投资,而导致硬件设备到位后不能实现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

问题四:缺乏适合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

从各地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软件环境建设滞后,软件与硬件发展不同步,不配套,缺乏适合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的问题。一是缺乏适用的教育信息管理与应用平台、网络教学软件等;二是缺乏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符合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三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日常能正常更新维护的包括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在内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库;四是各校已有的教学资源难以互相交流与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没有充分利用。由此造成已建成的校园网和多媒体设施难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

对策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没有适合教学需要的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工作就是无米之炊,难以为继,因此,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保证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顺利进行。

一、软件和信息资源建设应与硬件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不能偏废。

二、建立由市(县)教育教育信息中心、教研室,学校、责任教师组成的软件和资源建设体系,负责本地区软件和资源建设及推广应用工作。

三、通过政策引导,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一线教师共同研发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

四、以课题研究促进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五、采取多种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学科群网站和专题网站,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问题五:缺少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

在调查过程中,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其原因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硬件和软件操作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以致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较强,但他们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水平则相对较低,有待在实践中提高。

对策五: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行学校、市(县)、省分层负责培训和滚动培训的机制。学校负责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员培训,市(县)负责各校学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培训,省负责各地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或专项培训,要求参加市(县)、省的教师必须承担学校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

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培训对象来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内容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为中心,围绕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模块进行培训,解决“有思想没技术”和“有技术没思想”的问题,且培训内容应当体现先进性、实用性、时效性、针对性。

三、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由于教师各自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习需求 不同,所以可采取脱产培训、短期进修、网络培训、教师自学等个性化培训方案。

四、恰当运用考核评估机制,保证培训有良好的效果。要制定相关政策,把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与教师晋升、职称评审等挂钩,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参加培训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学习和掌握培训内容,同时要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问题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不少困难。

目前,信息技术虽然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主要是初级阶段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而高级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则因存在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大部分师生的信息素养低,多媒体网络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难以正常开展,即使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整合程度和水平也不高,效果不够理想。

对策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采取如下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开展。

一、将课程整合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

二、加强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研究与学习,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促使他们成为“领头羊”,带领全体老师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三、要发挥备课组的团队作用,开展教学协作研究,共同制定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案。

四、在现有条件下,挖掘潜力,除信息技术课外,向师生开放所有多媒体网络电脑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提供便利。

问题七:大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目前,不少学生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信息技术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以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存在只重视学生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与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对策七: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问题八:校园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随着校园网络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网上的资源十分丰富,但也有极具吸引力的游戏、色情等不少有害信息。因没有有效的安全设施过滤有害信息,这对中小学上网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引起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犯罪等行为。对此,家长和老师无不表示忧心,“谈网色变”,以致许多老师和家长,甚至学校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严重妨碍了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是校园网因缺少安全防范措施而极易受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导致校园网络系统瘫焕、数据丢失或篡改,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对策八: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

完善安全防范措施,积极配备防火墙、数据备份设备(含软件)、网络防病毒软件等安全设施,采取帐号权限、数据备份方案、网址过滤、内容分级过滤、虚拟因特网等安全策略,完善安全防范措施,保障网络信息的健康和数据安全,创造安全的教与学的信息化网络环境。同时,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探索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学校可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或专题活动来提高学 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要建立学生网站,丰富校园网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此外,社会也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整治网吧、网站的工作,极力净化网络大环境,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让健康、文明的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成为网络信息主旋律。

问题九: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定位不准,管理体制欠完善。

目前,各地教育部门中管理教育信息的机构主要是教育信息中心、电教仪器站、教研室,学校则是教育信息中心或信息技术科。在教育部门主管机构间、教育职能部门与学校职能部门间、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技术科与科组的工作关系不协调,职责范围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人为造成多头管理和人为分割原来本可以紧密联系,相互沟通的业务,教育信息管理机构应有职能得不到发挥,由此造成教育信息化工作常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其发展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指导与监督,结果很多工作得不到落实,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就变成一句空话。

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对教育信息管理机构的正确认识。人们通常把教育信息管理机构定位为技术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视为教育部门的“建筑安装公司”,人们普遍认为他们不懂教育教学工作,自然其推广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得不到教研室、科组及学科教师的认可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不好,极大地挫伤了其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教育信息管理机构与教研室、科组联合推广教育信息化工作,则可能因工作关系不协调,职责范围不明确而互相推卸责任,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

对策九:科学定位教育信息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要摒弃定位偏面,多头管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定位合理的主管机构。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着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统一管理的原则,通过改组、整合教育部门的教育信息中心、电教仪器站、教研室和学校的教育信息中心、信息科、科组的职责和功能,理顺他们间的关系,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职能。确立教育信息管理机构既是 信息技术部门,又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让技术柔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组织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教研、管理、协调的综合性单位,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执行上的职责和功能,使其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与教育教学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问题十: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状况令人担忧。

目前,各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育技术人员普遍不足,缺乏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或刚毕业的科班人员,他们普遍存在基础差、专业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也因他们是非一线教学人员,认为他们的只是“安全、卫生、几把钥匙”的责任,这种偏见造成他们业务学习和进修机会较少或没有,而没能及时学习与掌握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致教育信息化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及人员配备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需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保障网络等设备基本运行已属不易,更何况要使应用上台阶就更难了。

另一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育技术人员所做的大量技术工作在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中得不到认可,他们职称评定、地位、待遇等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相比之下,受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有高地位、高待遇等因素诱惑,会更加严重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技术支持不力乃至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对策十: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各地要从关系到教育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好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面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从职务、职称评定、地位、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把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线,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在岗人员都有机 会通过离岗进修、在职学习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理论等内容,逐步提高其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构建一支由学科教师、教研人员、教学设计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人才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技术水平高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团队。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敢于面对,正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9月。

3、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健》,《中国电化教育》,200年9月。

4、余胜泉,曹晓明,《教育信息化2003回顾与展望》、《电化教育资讯》,2004年4月。

5、朝永奇、姚春玲《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回顾、展望及应对策略》,《中小学电教》,2003年8月。

6、白梅《关于网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12月。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定义及其重要性

幼儿园科学教育指的是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师施行的科学教育, 即幼儿教师为幼儿创设舒适和令幼儿愉悦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 主动和环境发生互动, 积极地操作材料, 教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学会探索科学的技能方法, 形成严密的科学思维, 养成对科学奥秘感兴趣、喜欢科学的情感态度。幼儿园科学教育, 是幼儿教育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能否得到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对幼儿创新素质的培养能否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2]。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不合理

1. 过于依赖教材内容, 没有从幼儿实际出发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对教学大纲解读不透彻, 机械式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并且对现有的教材过于依赖。教学的出发点没有落在幼儿的身上, 过于教条地让幼儿参与到科学教育活动中, 使幼儿很难接受枯燥的教学内容, 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过于重视实验与小制作, 忽视广泛的科学现象

科学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 不仅包括自然现象、人体、动植物, 还包括各种科技教育[3]。而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对教学内容认识存在不合理的解读, 认为小制作、小实验就是科学教育的全部。不能否认, 实验、小制作可以增加幼儿的观察能力, 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但是一味地强调这个过程, 使幼儿不能全面地认识身边的广泛的科学现象与原理。

3. 过于强调科学术语, 忽视幼儿的理解能力

在科学教育内容中, 教师过分追求科学术语的精确表达, 如“惯性”“作用力”等专业科技词汇, 对还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 无疑理解起来非常吃力。虽然, 科学是严谨的、精确的, 但教师在给幼儿讲解难懂的术语时, 需要采用更加生动的表达及转换为易于理解的说法。

(二)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组织形式及方法不恰当

1. 过于重视集体教育活动, 忽视非正式的、随机的科学教育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主要采取的教育活动形式[4]。但科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认识地还不够, 过于重视集中式的教学活动, 往往忽视了非正式的、随机的科学教育。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科学现象, 这样不仅会错失科学教育的良机, 而且也无法让幼儿真正去探究和学习科学教育。

2. 重视教师的讲解演示, 忽视幼儿的主动探索

有的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还是采取“一言堂”灌输式的授课方法, 对一些科学现象只给幼儿示范, 没有让幼儿参与其中, 不能有效地和幼儿进行互动, 这样不仅打击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忽视幼儿的动手能力与主动探索能力。

3. 对幼儿的行为听之任之, 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有的教师对幼儿过于疏忽管理, 认为要把课堂教还给幼儿, 以幼儿为中心, 但却忽视了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对于活动中幼儿的违规行为, 以及错误的理解方法, 都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 阻碍了幼儿对科学的正确认识。

(三) 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1. 过分强调终极评价, 忽视诊断性评价

教师在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时, 往往重视幼儿的学习效果的终极评价, 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只评价对或错。教师的角色就类似于“判官”, 幼儿从教师那里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反馈与诊断性的评价, 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长此以往, 幼儿就会对活动丧失兴趣, 不愿再去探究了。

2. 评价方式与标准单一

教师往往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表现, 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教师经常在活动中表扬聪明、表现好的幼儿, 并且评价的手段与方式过于单一, 如“表现得真好”“真聪明”等;而对于某些科学活动不敏感的幼儿进步却无视。

3. 评价的内容缺乏激励和促进作用

教师的评价内容往往针对的是幼儿, 而不是针对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具体操作与表现。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而幼儿为了去迎合教师的评价, 就会在今后的活动中, 尽量表现自己, 而不再去关注科学本身, 从而影响了科学教育的长远目标与成效。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改进策略

(一) 合理安排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

1. 从幼儿实际出发, 选择适用于幼儿的教材

教师应从班级中的幼儿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 从而对教材进行甄别与选定。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也尽量做到“不唯书”,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用生动、有趣的内容来吸引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从而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全面认识科学教育, 避免单一的内容

教师应对科学教育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尽量避免一提到“科学”就“实验”。教师在制定教案时, 就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 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其内容进行筛选与抉择。此外, 教师应该在备课时, 做充足的准备, 使幼儿对科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3. 将科学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词语

教师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 尽量选择一些幼儿易于理解的词汇, 或者将较为抽象的科学术语转化成为更加生动的语言, 便于幼儿接受与理解, 才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二) 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1. 将集体教学与随机性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 要充分考虑科学教育的自身特点, 将传统的集体教学与随机性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教师如果能及时解答幼儿身边的科学现象, 必将增强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动机, 提升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 重视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与幼儿互动, 重视提问环节, 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讨论, 让幼儿各抒己见, 充分发挥想象力。此外, 在进行科学实验时, 也尽量选择幼儿容易理解并且能参与其中的项目, 使幼儿能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

3. 加强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

科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于幼儿时活动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指导者,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 对于幼儿的违规行为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与指导。

(三) 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1. 评价要经常化

教师应该把评价融入到科学教育活动中, 作为经常性的工作进行展开。这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而且能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目标, 改进教学方法, 最终促进幼儿科学观的发展。

2. 评价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目的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在评价时要了解、判断幼儿当前的水平, 并为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依据, 而不是要判断幼儿智商的高低。

3. 评价要接纳和尊重差异

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 而且幼儿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具体来说, 就是他们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起点、发展的速度和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这些差异, 尽可能地不做横向比较, 更多地看到他们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金丽静.如何开展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2 (4) .

[2]何玉瑜.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问题思考与对策[J].儿童发展研究, 2011 (10) .

[3]万迪人;王风野.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深入开展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6) .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新课标

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上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相衔接的课程,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也是奠基阶段,因此,只有教育内容适合他们的需要,是最基础的,教育的方式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乐于接受的,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在当前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重视不足

在农村地区,考核内容主要还是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成绩,对于其他学科只是开设了这门课程,在具体上课中常常被挤占,同时,在安排任课教师上也是让临近退休的、平时教学不认真的、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任教。

2.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更换频繁

在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师,大多数是兼职教师,即使有教师专门任教该学科,那这个教师也只属于照顾性质,在其岗而不谋其政。不停地在调换学科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学科目标不明,缺乏对这两门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因为是兼职,语文数学教师上出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总是带有语文味、数学味。因为不专业,所以老教师过去教过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上出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思品味过于浓厚,无论讲什么内容都要与思想品德挂上钩,为了完成任务,就照本宣科,大讲特讲教材内容,很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课上讲的内容好像都是在说别人,与课堂上的学生毫无关联,更谈不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因此,从这些课上根本看不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

4.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得怎么样?当前一些学校采取了三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采取笔试考试,将考试分数作为学生的评价;二是凭教师平时观察,随意给学生评出优良中差;三是通过学生之间互评,给出一个分数或等级。

二、改进建议

1.认识课程性质和基本特征,突出学科特点

摘录标准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为基础、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基本特征是: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

2.把握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各自有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每册教材有每册教材的总目标;每个单元有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每课有每课的教学目标。每一层级的目标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为任课教师,在了解各层级目标的基础上,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每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用书中表述得都非常清楚,而且每一条教学目标都是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因此,教师必须思考这些教材内容通过哪些形式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脑子里形成清晰的教学主线。每课教学内容需要几课时完成,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由本课教学目标分解出来的,不能任意增加或减少。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握住教学主线,就不会偏离教学目标。

3.理解教材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我们的教师就必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最后达到理解教材,而熟悉、研究、理解教材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通读全套教材、细读本册教材、精读本课教材三步法。

第一步是要通读全套教材。教师要把所任学科的全套教材通读一遍,将教材的编写框架进行梳理,了解各册教材间的内容结构、知识衔接、编写思路、编写体例和教材特色,做到整体把握教材。

第二步是细读本册教材。教师要将所任学科全册教材的各个单元进行详细阅读和理解,准确把握各单元的内容、结构以及各课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是精读本课教材。教师要反复阅读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弄清本课由几部分内容组成,每部分内容有什么要求,其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各内容之间有何密切联系,与过去教材进行比较。

4.紧密联系生活

课程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如何把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要求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这也是课程回归生活的最终目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认知与操行相统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将必要的道德认知、社会常识作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

5.尝试科学评价

品德与社会学科评价内容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而在评价的方式上包括:观察记录、访谈了解、设计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评析、生自评、学生互评等。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第5篇

【摘 要】 幼儿园体育活动是健康领域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它是始终处于动态环境的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发挥幼儿创造性的一项自主活动。如何遵循《纲要》与《指南》在健康领域提出的要求,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方式以及环境能否向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这是幼儿园教学中需要探讨的。

【关键词】 幼儿园 体育教学活动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幼儿园体育活动作为健康领域的一种重要活动,它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指南》又从幼儿学习与发展角度提出了幼儿在健康领域应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其目的就是指导我们围绕幼儿的健康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活动教学无系统的计划制定

大多数幼儿园没有系统的教学管理,没有体育活动的学期计划,更别提系统的按照《指南》中的年龄特点的目标,与班级幼儿本身的发展情况来有计划的进行教学了。常此以往,幼儿在园三年的学习生活期间,不能系统的循序渐进,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体育活动目标的制定理解不明确

在目标的制定中教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握不准、主次不分,造成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组织的盲目。在教学设计上,情感、知识、能力三个目标的把握不明确,有时会出现目标的缺失。教学活动或无能力目标或无无知识目标下,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完整,幼儿不能达到身心发展要求。

(三)体育活动未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全面的选择内容

《指南》中对每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但我们大多数幼儿教师没有遵循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其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上所具有的较明显的差异,在选择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时,不能吸引幼儿。同一个体育活动,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在开展。

(四)体育活动教学中过分担心幼儿安全忽略动作发展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正因为教师太过于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因此常把这一条理解为幼儿被动地受到成人看护,而开展体育活动中也会常出现磕碰、受伤的现象,这类安全问题的高发生率?O有可能带来家长跟幼儿园和教师的冲突,也就成为幼儿老师在一日活动中体育活动开展的少的客观原因。哪怕开展也是点到为止,就不能按幼儿身体发展需要组织幼儿开展锻炼。

三、解决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要学会传统体育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相结合,更好的开展活动。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教育,以幼儿为中心,以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全面挖掘、发展幼儿的潜力。体现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在体育活动教学中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我们就要取其精华,完善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以幼儿为主体的作用相互结合,这样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就有相互的互动,教师的活动与幼儿的活动就能相互融洽。

(二)系统的有计划的制定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

幼儿体育互动的内容设计以及实施过程,都应努力地使幼儿的身心得到一定的锻炼,体能得到协调的发展,心理素质得到适当的提高与增强,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们在体育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制定上做到系统性和计划性。

(三)加强教学中的监管力度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加强对教师的监管,督促并检查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备好课,选择适当的、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特点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遵循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的趣味性原则。在目标的制定上注意避免目标太高或过低。

(四)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全面的体育活动内容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提出,“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幼儿体育活动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方法各不相同,规则难度也不一样。因此,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组织与开展体育活动。

一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二是针对同一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选择不同的幼儿游戏,提出不同的动作要求和不同的游戏规则,提供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玩具或替代物,并随时调整游戏的难易程度,以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幼儿园应根据当地以及本园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设计,充分挖掘当地的有效资源,使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又能显示出地方性、民族性和传统的特点,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锻炼幼儿的耐力,丰富幼儿的生活。

四、总之

在幼儿园进行体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智力开发、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有效途径。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深刻领会和把握《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的精神,牢牢把握与健康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在工作实践中踏实做好体育活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幼儿得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第6篇

朝阳二幼

问题二:游戏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且在相当一部分没较好地考虑到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

解决策略:(1)平行班互动,尝试合作游戏

平行班互动与合作游戏即相同年龄班的幼儿打破班级的空间约束,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小朋友认识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增加了交往的频率与范围,增加了自由度,拓展了游戏空间,培养了自主性和责任心,另一方面对于老师而言,只需要充分准备一到两类游戏材料,而不需要面面俱到,有利于集中精力观察指导游戏及时发现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使游戏指导更有针对性。如从中班开始,每周三下午开展同龄班级游戏共享活动,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的地点,在游戏中尽情地享受空间、材料、时间、人际的开放,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幼儿性格活泼大方,热情、主动交往,探索发现的愿望比较强烈,整体素质明显比较高。(2)打破年龄界限的交往游戏。

这是一种打破年龄束缚与其他各个年龄混合游戏的方式。在平行班游戏的基础上,打破班级界限,使全园所有的空间都成为游戏的场所,全体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由选择游戏的机会。这样做能为孩子构建了更为立体的交往空间,他们能多层面体验人际关系,多层面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形成相应的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意识。开展这样的游戏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温馨场面:大孩子牵着小弟弟妹妹的手,他们低声说着悄悄话,商量着某些事情,年长的孩子尽量放慢自己的脚步,而年幼的宝宝则急速地加快自己的步伐,期望赶上大孩子的节奏......大带小,小学大,这样的交往模式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交往伙伴的问题,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积极的情感。(3)以主题领衔的全园集体游戏。

这种游戏是在全园混龄游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题更加明确的游戏。游戏中儿童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由,又可以通过玩同一主题下不同形式的游戏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一方面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激发和保持孩子游戏的强烈兴趣,另一

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游戏与教学活动的高度融合。

(4)以区角为主与主题结合的游戏:在班级相对固定的区域内放置游戏材料,结合近期开展的一些教学主题活动开展的一种游戏,这种形式一方面能发挥固定区角保持游戏联系性的作用,又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孩子们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提高能力,获得发展。

问题三:一部分班级的区域活动大多为“老三篇”语言区――几张图片(或几本书),美工区(手工区)――笔、纸、剪刀,音乐区――一张节奏图、几件打击乐器……

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从以上这一问题可以看出,教师并没有按这一要求地去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不要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一些区域。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地进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它在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提供条件的同时,又渗透教育的目的要求。因此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材料的层次性。

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在同一区角中材料的投放中即也呈现其差异。如:数学区中,要求中班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形、时空等概念,并学会比较、分类、排序、测量等简易方法,所以在材料投放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图形与数字”(根据图谱上的图形与数字,找出相应数量的图形摆放在图谱上)、“有序的花”(将花按一定的颜色规律插到泡沫板上)等。而大班幼儿在已掌握简单数理概念的认知活动外,还应学会简单的运用,所以在区角中教师投放的材料也随之有了一定的深度,如“数字填空”(将纸板中缺少的数字按正确的顺序补充完整)、“毛毛虫”(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添加虫的身躯,目的在于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等。

其次,同一年龄段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对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在同一区角中应提供不同的材料,以便满足各类幼儿的操作需求。如:大班美工区以“有趣的复制”为主题投放了各类相关材料,根据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在材料摆放中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规律,有现成的直接可复制的、有提供瓜果要进行雕刻后复制的、还有用糖纸搓成团后进行印染的等。幼儿可根据教师提供的不同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从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同一材料其操作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家本领”。

二、材料的数量化。

区域投放的材料不能五花八门、但也不能过于单一,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密切结合,同时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这样就可满足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能力去选择和操作。按班内幼儿在每个活动区中人数计算,确定本班幼儿每个区角中材料投放的数量。比如,小班在创设区角时,设计了娱乐区、图书角、娃娃家、生活区、建构区,每个区角按4个人的比例进行材料分配。按照现成的及家长共同收集来的材料,在相应的区角中设置了多套操作活动。如娱乐区有活动3种(投篮、玩沙、钓鱼)、建构区有玩具5类、生活区有活动6种(喂食、娃娃家、折叠衣物等)。

三、材料的动态性。

区域的材料除了有一定的数量化外,也不能够一尘不变,而应随着幼儿能力的提升及主题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换、添加,使其呈现动态性。

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有一些是相对静态式区域,是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目标进行有的放矢,例如:益智区、数学区等。而有些区域是处于动态的,它的内容经常性地与主题密切联系,随着主题活动不断更换、深入而不断变化、调整,如:美工区、科学区等。区域中我们可以将主题中一些操作性、探究性为主的内容投放其中,主题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物品、新累积的经验等也可放入其中,并授予其新的目标和要求。

此外,还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发展水平随时调整材料。当幼儿已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某区域里的任务或这一区域主题长时间的未被理睬,那么教师就应该考虑调整材料了。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持续时间短,老师就要利用新鲜的材料去刺激他们的兴趣,使之不产生厌烦、乏味感。

四、材料的低结构性

高结构的材料规范、精细,目标明确,幼儿在操作中能达到和检验自己的操作结果。但是区域活动中注重不是操作程序、结果,而是让幼儿通过对材料千变万化的摆弄,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而低结构的材料正好符合此要求。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注意高低材料相结合。在区域投放的材料,既有买来的现成材料,还应有自制的活动材料;既有成品,还应放置半成品。一些废弃的鞋盒、纽扣、毛线等都成了幼儿最喜欢操作的材料,于是我们特向家长收集各类废旧物品,将其摆放在相应的区角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不引人注目的东西有的被孩子们制作成件件工艺品,有的被孩子们搭建成了座座高楼……

问题五:游戏评价相当多的如同虚设,要么面面俱到,要么简单了事。解决策略:

新纲要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从而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在以前的游戏中,老师经常是在游戏结束时先入为主、以点带面的对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语也很单一,其实,这种评价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发展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更无法引起互动。如何在游戏中给孩子适宜的评价,我们老师在游戏中也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尝试。

游戏是幼儿个体经验的反映,在游戏结束后的评价与讨论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相互启发的社会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展开讨论,让幼儿体验和回味游戏过程,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中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中,增添幼儿游戏的兴趣,为幼儿间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第7篇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武术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自身生命财产的作用。新课标改革下,让武术教学在体育教学和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凸显了出来,高中体育对武术教学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体育武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改进和完善。文章就高中体育武术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给今后的武术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中体育;武术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04

一、引言

高中体育与健康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最终目的,学校通过合理安排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武术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中心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精神,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高中体育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不重视

虽然我国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但是现在高中许多教师和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认识都存在误区,他们受武侠小说、武侠影视的影响认为武术只在幻想中,导致他们不太重视高中体育武术教学的工作发展。学校对武术教学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时安排少。大部分的高中学校对武术课程的安排不够重视,课时安排严重不足,甚至有些?W校根本就没有开设武术教学的课程。另一方面是武术教学的设备落后。很少的高中会配备武术馆和训练房,在武术课堂中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学生的保护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武术产生畏惧心理。场地、服装、机器设备已经成为制约高中武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因为设备的落后,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大展拳脚,甚至会有意识地降低武术教学的难度来保证学生的安全,这就使武术教学变得单调、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武术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中的武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武术教师都是有非武术专业的教师担任,他们的武术专业水平不高,甚至在欠发达地区武术教师大部分是由其他科任教师担任。武术教学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相对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新课改使武术教学的形式产生了变化,但是内容上的改革严重不足,仍然是按照之前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教学的部分内容进行教授,如五步拳、基本功等。教学方式上也大多沿袭了以前的教学方式,采用的就是多次的练习,机械化地重复动作。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式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武术教学的担任老师多为非专业的武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一般不会有很大的造诣,他们用业余的水平进行武术教学将影响到整个学生群体的体育素养。

3.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

明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有利于高中生正确认识武术教学的价值和理念,然而,目前大多的高中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的价值和理念。他们学习武术的动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导致他们的对武术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此外,受竞技武术的影响,学生对高中武术教学过分追求竞技,争强好胜、个人英雄主义之风盛行,忽视了新课改要求下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精神。很多学生对学习武术的实质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偏失,对今后开展武术教学就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学生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发展。

三、完善高中体育武术教学的策略

1.加强对武术教学的重视

高中学校的领导、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帮助学生和家长认识和了解武术教学,把武术教学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要多渠道、多方面的支持武术教学。在安排武术教学的课时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做出合理的课时安排;在武术教学所需的设备方面,学校要加大对武术教学设备的资金投资,配备好训练场和武术馆,服装、场地、机械等方面都要尽力完善,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受伤害,减轻学生对武术的畏惧,还要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设优秀的师资团队

学校要加强对现有武术教师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武术理论、武术技术师范能力、讲解能力、纠错能力等,让武术教师能认识、挖掘到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要积极引进校外专业武术教师,扩大在招收武术教师方面的投入资金,从而对学校武术教学中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实现武术教学中的创新。此外,因为我们国家武术专业人才的数量有限,政府也要加大对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未来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奠定基础。

3.注重师生间的沟通,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开展武术教学工作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并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武术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学习观。

四、结语

武术教学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现实意义。在高中体育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虽然我国高中武术教学仍然存在问题,但是通过对教学态度、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断改善,高中武术教学也会不断优化。

农村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第8篇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中国群众体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农民体育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 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成绩显著。但是也应该看到,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 资源丰富, 少数民族聚集, 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广。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经济不发达、观念陈旧、基础较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西部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都明显滞后于东部及中部地区, 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的陕西南部农村体育, 发展缓慢, 体育资源缺乏, 农民享有的体育服务很少, 体育人口偏低。当前, 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同。体育资源作为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西部开发的大好形势, 西部地区体育资源问题就变的更为重要。因此, 如何使体育资源在培育、开发、利用及配置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调控, 始终是体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课题, 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开发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汉中、安康2个市下6个县12个乡镇进行抽样调查。共调查乡镇政府12个、乡镇干部468人、农民1862人。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陕南农村体育建设相关的研究文献和地方文件, 了解陕西南部农村体育建设的有关信息和发展战略。

(2) 问卷调查法:依据研究目的, 分别设计乡镇政府问卷、乡镇干部问卷和农民问卷。问卷经多名农村体育建设研究专家评审, 一致认为具有较高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检验问卷 (干部问卷和农民问卷) 的信度值分别为0.835和0.824, 问卷具有较高信度。

(3) 访谈法:访谈了部分乡镇干部、村民和多名县级以上农村体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并多次组织乡镇干部、农民体育骨干、村民座谈会。

(4) 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 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体育活动的产生、开展无不依赖于客观的物质载体, 除人文因素以外, 物质因素也是其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环境内容。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其开发利用的效果更是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关键因素。然而,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 乡 (镇) 村的体育场地分布仅占全国场地数量的8.18%, 可见, 在全国范围内, 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分布现状与城市相比, 差距很大。调查显示陕南农村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 陕南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十分缺乏。一方面表现在数量上,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知道, 总人口125.3万, 体育场地总面积为7.145万平方米, 计算出陕西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约0.057平方米。与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差距悬殊。调查还发现陕南农村室内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与农村居民的需求量之间有较大的差距, 政府应该加大总量投入, 以满足农村居民健身、娱乐需求。此外, 这些室内体育场地 (馆) 设施绝大多数是一些简易的、功能单一的设施, 具有综合功能的体育馆及游泳馆等设施不见。

(2) 陕南农村现有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急需维护。在室内场馆中, 需要维修的占39.1%, 室外场地需要维修的器材占58.2%, 导致室外场地有大量闲置, 这充分说明了乡镇及村委会在农村体育工作中的角色缺失。

2、农村体育人力资源

农村体育活动组织者或管理者人员是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者和倡导者, 特别在农村, 因此具有主导作用。调查发现陕南农村体育活动组织者或管理者和农村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数量明显不足, 这两类人力资源是开展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缺失, 使农村体育工作的进展缓慢。同时这些人员中的一部分人未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体育工作中的能力和作用。此外, 陕南农村体育活动参与者群体多样, 但以晨练者为主。调查中发现, 有61.1%的村子可以看到晨练者的身影。可见, 在陕南农村推广体育活动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因此, 这一部分人员的活动特点和兴趣取向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给他们提供场地, 适时的给予引导, 使他们成为科学健身的受益者, 从而起到带动作用。除了晨练者以外, 陕南农村中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参与者数量少, 辐射力小, 但也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存在, 这些人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往往具有很强的传承特征, 例如民间师徒中的武术, 由于各种原因, 使他们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就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使其壮大。

3、农村体育经费资源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 陕南农村有体育经费的村子所占比例很小, 而没有体育经费的村子为大多数, 占到91.2%, 农村体育经费资源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陕南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此外, 通过与部分村长和体育管理者访谈得知, 政府拨款的农村体育经费的数额很小。因此依靠政府拨款, 难以满足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通过民间集资、企业赞助等办法得来的经费数量有限,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这是今后社会办体育的经费筹集趋势, 政府应该大力鼓励体育工作者以此为出发点, 另辟蹊径以获得更多资金来源才是根本。

四、陕西农村体育资源现状的改进措施

1、建立并完善各项制度

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法规是保证农村体育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并发挥最大资源价值的必备条件。针对农村体育资源开发无序、配置随意及不配置的问题, 急需建立与完善一批与农村体育资源配置、开发、利用有关的法规制度。因为, 无论与城市体育相比, 还是与竞技体育相比, 农村体育都处于弱势, 在这种情况下, 势必会造成强势集团占用更多的体育资源, 再加上二元制的长期存在, 使得农村体育资源长期严重短缺。要想改变此种现状, 必须依靠和使用更强的手段和方法, 即法律手段。通过法律法规才能使农村体育资源配置合法化、合理化, 从而加速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进程。

2、加大各项资源的投入

在农村体育资源配置法规及制度下, 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的加大陕南农村地区的各项体育资源的投入, 是实现陕南农村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

(1) 加大体育经费资源的投入是体育活动的推动剂, 没有足够的体育经费资源作保障, 是很难开展大规模的体育活动的。同时, 在经费筹措方面, 应实行多领域、多渠道的筹措方式, 这也是陕南农村体育资源系统得以运作的前提。

(2) 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 是农村体育资源系统得以运作的根本。作为主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广大农村地区培养和输送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同时还应联合各职能部门在体育指导员的培育、就业、工资待遇、选拔机制等方面作以统筹规划和管理。

(3) 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投入, 是农村体育资源系统得以运作的保障。因此, 建设广场、全民健身路径、篮球场地、棋牌室等体育基础场地设施, 先一部分体育爱好者参与和活动起来,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然后再依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些有特色的体育场地设施。

摘要:对陕南基层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农村体育经费资源开发状况进行抽样调查, 并提出农村体育资源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陕南农村体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秦贺余.对体育资源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邓毅明.我国大众体育中农民体育问题浅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上一篇:考研英语面试问题口语下一篇:那日花开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