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2024-05-27

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第1篇

殷都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少年儿童主体多元发展实验研究”德育、活动、家教三系列课题

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革新。自殷都区教改以来,老师们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高效课堂”,学生的高效学习,忽视了学生德育的发展,致使学生德育缺失,造成许多新问题,引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经讨论决定课题“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通过研究力争改良学校德育现状,使学生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我们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以下问题。

1、每节课渗透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2、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面。

3、加强家校联系,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

以创建“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为载体,以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包括以下四方面:

1、文明举止习惯;

2、讲究卫生的习惯;

3、会用礼貌用语;

4、尊重关心他人。(此四点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2、3、4、5、9条中有具体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根据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如果研究成功,第一可以改变本校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较差现状;第二对学校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有帮助;第三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基础。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主要向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可见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此项内容也作了具体要求。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第三条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和书报中也一再要求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进行德育课题研究。

四、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和研究。南师大教授朱小蔓在她主编的《中小学德育专题》一书中说“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归宿„„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不约而同地愈益重视这个领域„„”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各地也引起广泛关注,据教育科研网查寻显示:《小学生学会尊重的培养研究》作为国家教科研“十五”规划课题,正在进行研究,《小学生习惯培养的研究》、《小学生行为问题与良好习惯的研究》已写出结题报告,我校目前尚未有上级有关课题结果推广的信息,所以,我们选取该课题进行研究,既切合当前工作需要,又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正面教育和自主参与性原则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来自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我们通过校外辅导员教育、校园讲座等正面教育,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然后通过愉快的体验,使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自主建构认识体系,自主约束不良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2、督导与纠错原则

教师和学生检查员及时提醒学生,帮助学生自主约束能力的形成。

3、家校配合原则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道德形成的两个主要环境,家长和老师是学生道德模仿的主要对象,学生的表现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及时认可,因此家校结合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所在。

3、行动研究原则

此为校本研究,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边实施边调整,边优化,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解决。

六、课题研究特色

1、实用性,本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要由课题组一线教师在工作中实施研究,研究成果又将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采用阶段性交流的方式进行研究。本研究为期一年,由课题组教师深入教学,对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进行记录,阶段性交流、研究,及时调整,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成功的可能性。

七、课题研究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1、以班级为单位,用自主管理的方法,以集会进行宣传教育,家长生活中的督促、鼓励,各阶段的总结评价为主要形式,实施教育和培养。

2、以教师撰写小结、论文进行交流、探讨为主要形式进行研究。

八、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

1、使学生养成具体的文明礼貌习惯

通过课题研究,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从而调整人际关系,创建和谐校园,全面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2、让学生在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中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好习惯,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

3、通过礼貌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4、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为学生所喜爱的“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为改进和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积累丰富经验。

九、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在全校开展研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激励表彰法、观察研究法、实践探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实验。

十、课题研究阶段与任务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1.9——2012.9),拟定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筹划阶段(2011.9——2011.10)

1、筹建课题组,论证课题,要求组员作相关知识准备。

2、课题负责人研究、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进行申报。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1.11——2012.5)

1、全面开展实验,实施研究计划。

2、每月进行一次小结交流。

3、学期末进行阶段总结,收集各种资料归档。进行分析研究,报请上级专家参加论证,调整下一步方案。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2.6——2012.9)

1、课题组全体人员进行自我总结,撰写经验论文。

2、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总结。

3、邀请上级教育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十一、课题成果表现

本课题于2012年9月结束时,预计有以下成果:

1、本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2、教师教育片段

3、学生成长记录

4、典型活动记录照片

5、论文

十二、成员组成及分工 本课题组人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主要负责人:马静

主要成员:李小强 张文叶 于天九 张艳梅 牛爱花 分 工:

马 静:撰写相关报告

李小强、张文叶:组织实施,准备所需表格,文件等资料 于天

九、张艳梅:负责资料搜集、整理

牛爱花、贺用红:负责照相、录像,获取第一手资料。

十三、经费预算:3000元

贺用红

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研究开题报告照片

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第2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缺失亲情养成习惯差,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的界定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六:课题研究的评价办法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强调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我们采用全员评价,即自己评、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无论谁评价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发展、鼓励的方面给以评价,同时提出建议。自己评,每周一次;学生评,每周一次;家长评,每月一次;老师评,每月一次。以班为单位进行。学校少先队应结合日常工作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管理和考评。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法的弊端,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3、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4、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八: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各个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系统性原则。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4、活动性原则。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循序渐进原则。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九、课题研究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认真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 春游、秋游、扫墓、庆“六一”,庆元旦,特长生比赛 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献爱心”等活动。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5.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及时总结,激励奋进。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对良好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的内涵,特征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

2.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月)1.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的实验与研究。2.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在开展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生实际,寓“良好的行为规范”迁移于各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养成教育在我心中”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严格的督促和训练。同时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定,进行反馈激励,学生的良好习惯也会随之得到巩固并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断摸索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模式,完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成果形式:论文、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2月----2016年3月)1.汇总课题研究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有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形式进行展示交流。2.准备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3.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接受课题结题验收。十一: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论证,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报告的撰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等。2.课题成员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验收阶段成果,经验汇编等。3.课题成员负责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督促与指导,进行阶段研究并形成理论研究成果等

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社会公德、仪表仪态、礼貌待人)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听、说、读、写、思的习惯)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调查报告。(卫生、劳动、体育锻炼、安全等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势与方法的经验汇编。

十三: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

(一)内部条件: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较好的人员条件。1.课题主持人:小学教育专科毕业,他对教育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经验。

2.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人员,既包括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也有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小组,这样的研究小组,既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学会管理班级和学生,又有利于教学相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3.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因此,能保证本课题在科学、高效的机制上进行。

(二)外部条件:

1.六坝中心小学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教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随着家庭教育的深入人心,广大家长必将越来越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配合,能形成合力,促进该课题的顺利研究与实施。3.学校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保证,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十四:主要参考文献

1、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

2、青华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延边大学出版社

3、邵夏珍编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商业出版社

4、纪康保《细节教育》华文出版社

浅谈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第3篇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种习惯, 一种文明不是先天赋予的, 它需要环境的熏陶, 教育者的施教, 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后备中坚力量, 其素养决定了社会文明发展的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更有利于高校合格大学生的培育。

(一) 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摒弃大学生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当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的普遍问题是上课迟到、早退、课堂纪律涣散、玩手机、聊天、上网代替了认真听讲, 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在校期间, 学生关心的不是学业成绩, 更多的是怎么样的休闲娱乐。缺乏对职业技能、可迁移技能等就业必备因素培养的重视。生活上, 独立生活能力差, 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不良的卫生习惯、就寝习惯、消费习惯、饮食习惯、交往习惯等。在大学生中间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育, 生活习惯的转变, 以便摒弃不良的学习风气与生活作风。

(二) 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有益于改善大学生的人格缺陷

当前的大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 很大一部分还来自于“四二一”家庭。成长的环境决定了他们性格当中的任性、我行我素、自私、心理不成熟。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 表现出难于融入集体生活, 不能处理好与同学、舍友之间的关系等。长此以往, 自傲、自卑等矛盾都集中在他们身上, 容易导致其心理的不健康。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就在于通过渲染教育、感化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熏陶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自悟感, 从而改善大学生的人格缺陷。

(三) 开展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深化

长久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两课”的形式在学生中间开展, 外加党团教育活动。这样的教育模式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不感兴趣, 我们一直也在探索“两课”教学模式的改变, 但效果都不明显。课堂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学生很难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内容。党团的教育活动也被冠以“帽子”教育, 想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仍有很大距离。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 范围也比较广阔, 抛弃了以往的说教色彩, 教育效果相对也比较明显, 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具有借鉴与深化作用。

二、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路径选择

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 采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 从基础做起。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成才, 将多样性的特色文化活动与专业相结合, 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 提升其专业技能, 同步完成大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一) 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加强基础文明养成教育

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 对新生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 思想又处于日趋成熟期, 教育者如果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 就能确保其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 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已成为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到充分开展的有效渠道, 也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的途径之一。一方面, 利用党团校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教育, 引领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取向;另一方面, 立足当前, 结合志愿服务、历史遗迹的参观访问、主题电视纪录的观赏、传统节日氛围的感染教育, 使得学生感同身受, 自觉领悟传统文明, 潜移默化养成教育。

(二) 在多样性的特色文化活动中完成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开展多样性的特色文化活动, 能够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以各样式、类型的活动为载体, 以健康、积极、富有正能量的主题为基本形态, 扩宽学生的视野, 增加基础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可接受性, 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接受教育, 受到感化, 使得他们自我觉悟、自觉改变。

(三) 充分利用宿舍文化育人功能培育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 以及人际交往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之一, 宿舍的育人功能在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道德教育、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它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发挥好宿舍的文化育人功能, 对培养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意义重大。发挥宿舍的教育育人功能, 首先要改进完善宿舍的物质环境, 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优美住宿环境;其次, 开展宿舍文化活动。例如, 定期组织文明宿舍评比活动, 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开展宿舍装饰装潢大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次, 以宿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基地。宿舍成员来自不同地区, 不同家庭, 个性不同, 生活习惯不同, 思维习惯不同, 个体的心理问题容易表现出来。关注大学生的宿舍行为, 设施宿舍文化, 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并做及时疏导, 同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持文明习惯的正确方向。

(四)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制度建设,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普遍适用于所有学生, 它是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情感的陶冶, 使其自觉转化为一种精神需要。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 建立完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体现。通过学生自治委员会、学生社团、宿舍管理委员会等学生自治组织, 不断扩大学生自律的范围, 利用学生引领学生, 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模式, 在广大学生中间广泛开展文明素养培育工作。

三、结语

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当代社会合格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同时这项工作还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的特征, 我们在高校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种实践, 还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基础文明欠缺这一现状的现实需求, 更是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大学转变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因此, 重视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培育, 是我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前提, 也是兑现大学社会责任的承诺。

习惯决定人的行为, 教育改变人的思维, 文明促进人的成长成才, 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能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帮助学生成为有涵养的人。

摘要: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新的形势带给高校学生工作新的挑战。培育合格大学生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将德育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以学风建设为核心,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蒲善艳.论大学生文明素养[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2]熊哲琰.大学生文明素养解析[J].求索, 2004 (12) .

[3]王保国.对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反思与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小学生网络文明习惯的养成和研究 第4篇

网络学习作为学习手段,如果应用恰当,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知识通过特定的动手操作过程内化为能力。这是网络的优势,但是与此并存的是不确定的网络资源和一些不文明的习惯,这些不良网页及网站的内容也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教育后果,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在利用网络时要引导学生趋利避害,提高鉴別能力和判断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内容对自我的侵害,树立正确的用网习惯和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未来信息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对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整理的网络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好的一面要加以肯定,对于不足的地方要给予指导并加以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网络,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避免不当行为的产生。

【问题收集与分析】

1.使用网络资源,却迷失在虚拟世界中。课堂中出现需要使用网络查找资料或者自主探究学习,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指定任务。

2.借机玩游戏。

3.不会主动避开网络中干扰信息或者不良页面。

以上是主要的问题呈现,初步分析原因:学生缺少正确的学习态度;由于年龄较小,抗干扰能力差,是非观不明。

【解决措施】

1.教师需要对网络进行了解和熟悉,提高在网络使用方面的道德修养,以做好小学生的榜样。在这方面,要求教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加强网络实践,对网络相关的情况及问题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于网络中容易出现的道德问题要进行研究,了解网络所存在的不利于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学会主动应用网络工具,从而建立师生共用的网络平台开展交流和沟通及教学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尤其是在网络道德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树立榜样,讲清危害,让小学生意识到网络的先进性及危害性,培养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部分学校也为此制订了教师上网的相关规定,确保教师对小学生上网的正面引导作用,而且开设了《网络文明小公民》《小学生网络文明》两节课,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形成统一的正确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创建民主、平等、愉快的师生交流环境,让小学生来分享自己上网的心得,给大家分享所看到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网络信息,也可以给大家推荐好的网站或者网页,从而能够让老师了解小朋友是在网络上学习什么内容,并通过相互交流,促进其他小朋友接触更好的网站。也可以让某些小朋友来介绍和说明不良网站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指出其危害之处,以此来让其他学生形成自觉抵制不良网页的能力。

2.加强小学生的网络法律知识培训工作,提高小学生上网行为的规范性,使其养成健康的网络道德习惯。我们要着重加强小学生用网的自律意识培养工作,加强相关法律的普及及教育工作,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来规范小学生的用网行为,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从而实现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名合格的网民。因此,可以建立教师和学生两支网管队伍,同时在日常学习中给学生印发相关的网络法规或规定让小学生来学习,有计划地开展网络文明修身学习工程,以更好地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可以通过开展“绿色网络”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趋利避害,正确认识网络中存在的不良网页,形成抵制不良内容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提高鉴别能力,从而降低甚至杜绝不良网络思想及内容对小学生的侵害。

3.教师可以为家长和小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网站。小学生对于如何上网学习在最初有着盲目性,因此,教师可以为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了解网络,学好安全使用网络,通过网络来学习到更多更好的知识和内容,提高网络实践能力。家长要做好小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监督工作,在上网时间方面进行规定,使其能够养成正确地利用网络的习惯和意识,自觉避免不良的用网习惯。

4.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免费资源。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来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将自己的学习经验等与大家共享。在现阶段的网络时代,单纯对青少年儿童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利用网络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做好自己的主页,让网络成为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好伙伴,成为其发展和提高网络技能的平台和手段。

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第5篇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因为诸多因素,许多学生学习存在如下问题:

1、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

2、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

3、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

4、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做笔记的习惯;

5、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

6、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

7、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8、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

9、考试审题不严,缺乏认真仔细检查的习惯;

10、学习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探究过程,缺乏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学习心理疲惫不堪。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的车轮转不起来,教学效果也不佳。

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对教师﹑对农村家庭﹑对我校的发展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十二五”期间将工作重点移至教育科研,向教科研要成绩,逐步形成我校鲜明的特色。

本课题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此外,从选题上来看,是从我校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研究经验出发,通过研究彰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学校特色实现新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针对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习惯培养的学科性和层次性。

鉴于以上,我们决定展开课题为“农村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一)“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不良学习习惯与良好学习习惯,前者如作业拖拉、缺交、抄袭、考试作弊等,后者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基本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高级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观察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自学与研讨的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

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从基本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发展到高级习惯。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我们所说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就是指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与所处的环境,(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纯朴,但各方面习惯较差。所处环境的重要特点是:家长或望子成龙,但教育无策;或做工较忙,又宠爱过度,对子女学习疏于关心,等等。)课题组从各门学科,各个年级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的学习水平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

三、研究的理论支持

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风格论》(谭顶良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主动性,引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总体目标:

(1)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建立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体系,形成师生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堂模式,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

(3)形成一套学习习惯的有效评价体系,完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评价反馈机制。

五、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1)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的调查研究,包括各个年级段,各门功课。

(2)各个年级段,各门学科基本学习习惯培养系列(包括培养目标、方法策略、预期效果,习惯培养的反馈情况)。

(3)分年级、分学科对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培养,并分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条件、背景、过程和主要因素。实践并完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具体内容:课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中能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勤于动笔,做好笔记;课后能独立作业,主动纠错,善于归纳和整理,不懂就问,加强阅读,读写结合。

(4)重视学习习惯培养的课堂研究。(5)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的研究。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基本遵循这样一条思路: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成因,从探究到实践的思路,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实践与反思相结合。

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首先是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用教学研讨的形式对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进行归因分析。其次是制定各年级各学科重点学习习惯的培养实施计划,那就是通过二年的努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中能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勤于动笔,做好笔记;课后能独立作业,主动纠错,善于归纳和整理,不懂就问,加强阅读,读写结合等等。从基本学习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发展到高级学习习惯。同时,组织教师进行围绕课题的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再次,立足课堂进行培养习惯的实践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还要完成习惯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将习惯目标转化成课堂行为,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通过教育实验获得个案。最后,实践后再进行数据对比、理论分析,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六、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由于本校规模小,所以研究对象定为所有学生。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小、从早抓起,因此重点对象拟放在低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等。

(1)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研究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2)文献研究法:以“学习习惯”为核心词,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搜集资料。

(3)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学生学习习惯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学生当前的学习习惯的状况,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七、组织保障

1、人员保障

组长:蔡勇贵(负责课题统筹、组织、经费保障)

副组长:曾羽(负责起草本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监督督促、检查及落实情况。)

主研人员:蔡勇贵、曾羽、王小平、罗太莲、岳砚(其中罗太莲、岳砚根据课题制定课程计划、内容、组织实施、收集资料等,为形成德育教育园本课程提供素材。)

2、制度保障

(1)制订管理条例,管理者和课题承担者明确自己的职责。(2)完善课题考核、评估制度。

(3)制订激励机制,对在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名誉和物质奖励等,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经费保障制度,学校要在不同阶段,根据学校课题研究需要适当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8月):主要工作是学习理论,统一思想,设计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教师,课题立项、开题及有关物质准备等。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主要工作是撰写课题方案,展开研究活动,搞好阶段总结。

3、深入阶段(2015年2月-2016年1月):主要工作是进行中期评估,调整方案等。

4、推广与总结阶段(2016年2月-2016年6月):主要工作是在中期成果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分析,撰写报告,请专家鉴定,进行结题。

九、效果预测

1、学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长发展目标: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态度和水平

家长通过家校联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成长观,明白教育子女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再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学校。在理念上开始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家长们开始重视“家校同育”的教育价值,密切关注家校教育动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

3、教师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师风师德学习,树立职业理想,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教师之间开展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共育指导与研究能力、活动实施与反思能力、与家长协作交往能力等。逐步能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等。

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第6篇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它是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但现实中,少年儿童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另一方面,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就很有价值。

二、理论意义: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成绩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立项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要任务来抓。我们要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

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力争早出成果。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

课题组长;„

人员分工;

1.小学生数学、综合科等学习习惯的养成负责人;„

2.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负责人;„

3.小学生英语科学习习惯的养成负责人;„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3)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班,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到周边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要设计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层面,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要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并进行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共18道试题。

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经过调查分析后,课题组要针对低、中、高三个层面,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制定相应的策略。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迷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

〈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我们要充分利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不好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每个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课题组成员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2013.3.20---201.3.30.准备阶段:

1、申报课题。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3、做好动员发动工作。4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实施计划.2013.4.1---2013.12.30。实施阶段:

1、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2、课题组成员选定自己实验课题。

3、全面深入开展研究。4.定期做好汇报、总结工作.2014.1.1---2014.1.15.结题阶段:

1、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所有研究人员撰写论文。

3、总结上报,做好结题工作。4.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论文.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相信,一方面能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教师享受深受收获的喜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需要我们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开题报告 第7篇

课题组2015、6

马庄镇芍药山小学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费县马庄镇芍药山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从不稳定到稳定、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就是说,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日后乃至整个人生的学习、生活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当今的时代,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教学生会学习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而会不会学习往往取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学习习惯不好,则学生自觉性差,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消极被动,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的小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职责。

综上所述,我校确立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践研究,必将有其深远的研究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学生养成课堂教学中的听、说、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良好的的习惯。

(2)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

(3)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养成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4)自信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第一,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关文信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初中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第二,坚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进行的,师生的观念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我们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为导向,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展课题研究。(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对于创造性学习习惯的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深入、广泛地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整套能适合学生发展的培养序列。对于基本学习习惯的研究已从理论研究深入到实践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培养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观念的逐渐更新,孩子们具有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应再只是基本习惯而已,而应该养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养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学习习惯。只有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革命。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以创新思维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个性化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即按照他们的个性特点去再塑他们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对此,我们认为,学习习惯培养的发展将越来越显现如下的趋势:

第一,在培养内容上,除要完善一整套基本学习习惯培养系列,更要对创造性学习习惯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第二,在培养方法上,在重视外部强化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内部动因的激发,做到规范科学,突现个性。

第三,在学习习惯的评价方面,形成一套科学先进、操作简便的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研究课题,将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从而呈现出它的研价值.1、观念问题: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如何一以贯之落到实处,必须从学生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抓起,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素质都没有,何谈素质教育?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以及有关行为习惯研究的理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水平为目标,确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和层级结构水平,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

3、技术问题: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运用教育理论,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最终探索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实践操作技术。

4、实践问题: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目的之一。本课题研究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稳定持久的学习习惯,学会自觉、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促进学校形成好学奋进的学风,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五、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学习习惯的界定: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倾向。

研究依据:有关学习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的支撑。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中,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经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学习习惯的养成与个体的认知因素,个性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次,个性因素中性格也是形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条件,其中意志特征的影响特别明显。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实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行为动机、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家长的巨大影响力,除了在共性要求之外,还必须关注孩子的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此作为具体实施这一框架的科学支撑。

六、课题的实施原则

1、参与性原则

2、情感性原则

3、愉悦性原则

4、教学民主性原则

5、弘扬个性原则

6、及时反馈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客观因素的分析(包括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等)。

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1)一般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①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②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③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④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⑤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⑥培养学生及时系统复习的习惯;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考试习惯等方法培养

(2)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对学生科学用脑、讲求效益、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

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四大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首先必须要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讨论,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然后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并分析影响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勤于思考、大胆质疑、自我监控等发展性学习习惯。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

2、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本地实际的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3、行动研究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通过实践通过实践的过程,形成习惯研究的各方面要求与标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学习习惯,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

九、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4.12——2015.4)

主要工作是:

制订和修改研究方案,资料收集,学习理论。

研究阶段:(2015.4——2016.6)

主要工作是:

1、实验:针对本次课题的研究对本班学生实施研究方案。

2、在班级中课题的开展中,收集与研究有关的材料,适时的改进方案。

3、通过修改方案进行再实验,及时写出阶段性的专题小结等。

总结阶段:(2016.7——2016.12)

主要工作是:

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结题申请报告、实 验报告,整理并出刊教师论文集,有关本课题的典型教案资料,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的成果做好准备。

十、建立课题小组

组长:朱俊高

王金宝

成员:翟大庆

孙友存

刘洋

十一、资料收集

1、个人购买或到图书馆查阅。

2、上网查找并加以参考

十二、预计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的范畴十分广泛, 笔者将就中职学校如何进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职学生文明行为现状

当前社会中存在着物欲横流, 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观, 中职学生在这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下, 也受到了影响, 比如学生遇到教师不理不睬、为同学起外号、课间大声喧哗、大爆粗口、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上课迟到早退、随便出入教师办公室、抽烟喝酒、谈恋爱……诸如此类, 数不胜数。因此, 加强中职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十分重要。

二、中职学生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信息时代高效快捷,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但是信息的良莠不齐也会令人堪忧:电视电影里, 古惑仔满口粗话、舞刀弄枪;杂志小说里, 青年男女你情我愿, 死去活来, 旁若无人;网络游戏里举止粗俗、讲打讲杀……这些给学生展示的都是消极颓废的东西。

(二) 家庭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显示出“倒三角”结构:学生在家中倍受宠爱, 以自我为中心, 说一不二, 形成自私、任性的自我倾向。另外有些家长在外打工、经商, 且离异的比例高, 学生又正处在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 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教师, 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三) 学校原因

应试教育重学习成绩, 轻礼貌行为的养成,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从家长、教师到社会, 都把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选拔的依据。多数学校存在重“知”轻“行”现象, 没有把“行”放在首位, 往往是强调得多, 做得少, 缺少监管力度。有个别教师思想萎靡, 职业倦怠, 表率作用不突出, 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 自身原因

学生文明礼仪缺乏还与学生心理素质脆弱、自控能力差有关。如自我意识过强, 人际关系紧张, 性格孤僻怪异, 个性张扬, 缺乏对文明礼貌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等。

三、中职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由上述原因分析可知, 中职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得以完成。

(一) 树立全体教师的德育理念

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仅仅通过德育课程、德育处、团委和班主任来进行是不够的, 要建立以书记校长为核心, 德育处、团委、学生会、班主任为骨干, 任课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集体, 形成一个以德育学科教学为主, 各种活动为辅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工作渠道, 全校上下, 齐抓共管。

(二) 发挥全体教师的表率作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规范教师文明礼仪。“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以身作则是教师恒久不变的主题。要想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就要从教师做起, 不管校内校外, 不管课上课下, 不管人前人后, 都要语言文明, 行为文明, 要成为学生的表率, 做到言传身教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模仿训练中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然后通过启发自觉, 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发挥教师的最大作用。

(三) 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意识

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 将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校要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结合学校日常管理, 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注重文明礼仪, 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四) 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 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 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因此在校园内, 应大力宣传文明礼仪, 如通过墙报、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标语口号、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文明礼仪知识, 反对一切不文明礼貌行为的现象。

(五)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对学生关注的文明礼仪问题, 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 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行为现象, 要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 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活动, 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文明行为修养,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从而形成良好的充满文明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实践使文明行为教育与学生走得更近。

(六)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合力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 个人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家长的教育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 建议家长在家中注意保持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营造文明的家庭氛围, 让学生在家庭的和谐环境熏陶下成长为懂礼仪的人。教师应定期向家长宣传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动态, 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同步。为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 特别是对娱乐场所和相关媒体的各种暴力、色情、低俗内容严格把关, 推进社会环境净化进程, 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合力。

上一篇:赵克志省长 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五次全体会议讲话下一篇:假期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