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晓景评课稿

2024-05-26

惠崇春江晓景评课稿(精选5篇)

惠崇春江晓景评课稿 第1篇

《惠崇春江晓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将会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方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本单元都是描写美丽的春天。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欣赏美好的春景,品味优美语言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惠崇春江晓景》是本单元的第5课,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惠崇的画作的题画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2.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3.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三说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各种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感悟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自学要求,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四说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1.利用谈话(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巧妙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诗歌,在这一步我设计了两个自主学习的任务题:1)找到诗歌中你所不了解的字词,自己借助注解和查字典解决问题。2)划分诗歌节奏,自己读一读。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这一步,我为同学们布置了以下几个任务:(1)反复读诗,说一说你在诗歌里看到了一些什么?(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副诗所描绘的画面。(3)从画面上我们看得到河豚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交流点拨,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大胆的交流意见,这之间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有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此时,我会适时的引导学生找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当然,我也会注意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朗读训练,在朗读中进行理解与感悟。

4.拓展运用。(1)教师推荐题,a,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b,描写春天的诗歌;(2)我当小老师。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自编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惠崇春江晓景评课稿 第2篇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晓景》 第3篇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③满地芦芽④短,

正是河豚⑤欲上时。

注释:

①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能诗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春江晓景》是他的名作。

② 晓:一作“晚”。

③ 蒌蒿:一种野草,多生在河滩,春天开白色小花,茎可以吃。

④ 芦芽:芦苇的嫩芽。

⑤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而有毒的鱼,加工处理后可食用。

翻译: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开始变暖,鸭子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蒌蒿已满地生长,而芦苇才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江水而上的时候。

简析:

这首诗是苏轼题写在惠崇《春江晓景》一画上的,因此又叫题画诗。他不为“形似”所拘束,而是从画面生发开去,抓住画意,尽量发挥想象,去充实画面无法表达出来的意境。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晓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liáo)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被传诵至今!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思考训练】

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不是,是

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七)古诗欣赏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诗人紧紧抓住惠崇《春江晓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诗中万物,无论岸上的、江中的、静的、动的似乎都有知,都在感到春的到来而欣然欲动。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1.对照画面朗读。

惠崇春江晓景评课稿 第5篇

作品简介:

《惠崇春江晓景》(又叫《惠崇春江晚景》),为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作品原文:

惠崇春江晓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作品注释: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4)上:指逆江而上。

(5)归鸿:归雁。

(6)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7)依依:不舍之貌。《楚词》“恋恋兮依依。”

(8)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9)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作品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作品鉴赏:

赏析一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赏析二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作者简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惠崇春江晓景评课稿】相关文章:

上一篇:收入分配改革目标路径已清晰下一篇:系统项目验收方案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