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简报对学生的影响

2024-07-26

德育简报对学生的影响(精选8篇)

德育简报对学生的影响 第1篇

教师素质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教师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21世纪的教师,随着时代步伐的跨越,随着教育发展的不断推进,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业务素质,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现代教育主体的合格教师,除具备常人拥有的健全心理外,还在具备一个职业教师的健康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学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形成和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日常接触的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心理失调,不仅在学习上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而且还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条件,同失去身体健康一样,不健康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从事从物为劳动对象的职业工人、农民等人的心理失常,会带来其物质产品等经济损失,而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医生、教师等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人的健康和生活。特别是教师,他们工作的对象不是某一两个学生,而是整个学生群体,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学生在学习时期就是一个模仿的时期,而教师就是学生所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认知、情感、意志对学生有感染作用。教师的一个目光、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影响学生,在教学时不焦不躁,能用亲切信任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用肯定表扬的手段,用慈祥的面容,都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产生愉快学习的心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可以促进师生之间融洽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威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政治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作为人民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是教学的前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导向。每个人,要想做有所为,就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力,他们的人生观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而作为知识传播者、行为模范的教师,每一句言语、每一个行动都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生观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思想,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争做新世纪的接班人。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学的基础。我们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所谓育人,就是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更要学会做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崇高的敬业精神,要热爱本职、忠于职守。“教师首先必须有对教育事业的敬爱与热诚之心,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欢乐”。能够愉快的心情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也愉快地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还必须对学生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要热爱学生,以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投入教学。“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如同学生的父母。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真心去对待教学和学生,这样学生感受到被爱,才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教师如烛光,照出什么样影像是非常重要。教师自身的言行、自身的修养,就是学生明日言行修养的写照,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负责、认真的教师能够教出认真、刻苦的学生。相反,对工作不负责任、散慢的教师就会造成学生懒惰、散慢、随心所欲的学习作风。公务员之家

五、教师的业务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要向教师吸取文化的养料。因此,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教学的必要保证。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要能够有“讲得出、讲得好”的本领。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往前迈,知识也更多样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学习,加强知识的积累。教师知识丰富,才能让学生信服。古人常说,教师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就告诉了我们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一名教师是否有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其教学的肯定。“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教育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知识面广、教学能力强,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好吸收所学内容,很好理解所学内容。如果教师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不能多方面连贯的传授知识,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对学科丧失积极性,对教师产生怀疑,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所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六、教师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学也是一样的,教师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就不能正常地进行教学,不能规律地进行教学,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倦怠,甚至懒散起。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精神去钻研教学,去传授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身体素质不达标,就可能产生心有余力而不足的情况,这样便无法全心全意,无法用旺盛的精力去指导学生学习和做人。总而言之,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必须明确自身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明确自己烛光的角色。“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身心素质,堪为社会楷模的人,才能选取体现社会性质、方向和发展水平的内容,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途径施加于受教育者”。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由传授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教师素质对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德育简报对学生的影响 第2篇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的方式与观念的不同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更是影响巨大。可以说,父母是给孩子“塑形”的首要工程师。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家庭教育、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理论基础和不同家庭结构对德育的影响四方面的研究,提出对当下家庭教育在指导小学生德育形成的建议。

我们知道,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最起码的要求,品德即道德品质,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具体内容包括:“爱心”、“责任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在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让人的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家长应该也必须认识到,孩子的真正成功在于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如果仅有科学素养而缺乏品德素养,那么孩子就是畸形生长的盆景,必将毫无生气可言。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时,首先要对孩子的心理做出一定的了解绝不能以成人的心理理所当然地决定孩子的需求。我们在对家庭教育和德育进行概念分析之后,对具体的家庭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一些较为可行的建议:

1.以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基本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爱心;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2.为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创设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空间;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孩子个人自主权,建立新型平等的朋友关系;为孩子创设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3.重视成长的重要性:成长比成功重要,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经历比名次重要,过份溺爱造成孩子无能;激励比指责得重要,懂得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

论德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第3篇

通过“师情”引导。因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教师的言行、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意志品质,在学生面前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榜样力量、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正因为这种楷模的作用,教师的情感,也将成为学生建立自己情感的参照,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言行举止,塑造一个充满“情”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情”也随之被激发、感染,并沿着教师的“情”发展下去,为学生建立自己的情感指明方向。由于小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差,没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这时,学生就会依赖于教师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并随着师“情”的发展而升华,师“情”自然成为学生建立自己情感的导标。在平时生活中,我处处强调,要求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完成,这样对他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学期开始后,我们班开展了德育构建实验,一次《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德育活动课实实在在震撼了小强。这一次活动课首先让同学们认真地读文。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且懂得什么是“自理”。然后再让学生回忆一下,哪些事情自己能做,自己做了。哪些事情自己应该做,但却没做。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大体相同,他们间的心灵最容易沟通。用一些已有的学生的“情”,去感受其它学生的情,使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自古以来,“情”与“趣”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情”,才会产生兴趣; 反过来,要让学生有兴趣学,就必须先使学生具备“情”。在学生已有的“情”的激促下,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去不断地发展自己,并且他们一旦建立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下去。再让同学们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最后评一评。哪些同学做得好,做得对。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去做。通过同学们的说、议、演、评,使小强认识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去做,给父母、老人、姐妹添了麻烦,并且养成了懒惰、不求上进的坏毛病,他深受触动,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决心努力改正。

通过几个星期的观察,他真的有所长进,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每天早晨的半篇练字,虽然写得不那么工整,可天天坚持练习,还主动找老师看。做家访时,他的妈妈高兴地告诉我,这一个多月来,他的变化非常大,回来自己脱衣服,穿衣服,每天晚上主动洗脚、洗袜,这几天还经常学着帮妈妈喂猪。他妈妈乐得合不拢嘴,并告诉我,最近几天,他都主动的帮妈妈收拾碗筷,还帮着洗碗,洗的虽然不太干净,可干的很认真,并且还懂事地说,他要向小伙伴那样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会的要学着做。因为他是家中的一员、要为家尽自己的一份力。我听后感到非常欣慰,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又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开班会时,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奖励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孩子拿到小红花高兴的不得了。他知道,他的努力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肯定,我相信以后的他会再接再厉。

一次德育活动课能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研究,我渐渐提高了对德育的认识。

首先,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的起点。德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是通过德育行为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的德育教材与活动使岳耀强认识到自己过去行为的错误,找到了前进的目标,启动了他正确的道德行为。

其次,充分体现了《德育》读本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启发引导,主体参与的鲜明特点和无穷魅力。在教材指导下,我们的活动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距离学生近一点,问题出得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因此,我认为实实在在的德育活动是转变学生的重要途径。活动课使小强改变就是充分的例证。

通过学生的改变,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学深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表,不但要有过硬的“教书”技能,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育人”经验。讲台下的莘莘学子,家庭环境、学业基础各不相同。只有经过深入的调查,掌握好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好学生档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成绩优异者,往往自信甚至自负,既要鼓励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要警示其“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对于厌学者,最好找到他厌学的原因,大力鼓励并切实帮助他们亡羊补牢、后来居上。对于贪玩者,往往自律意识淡泊,意志力薄弱。除了需要经常性地开导、督促外,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手段帮助他们走上学习的正轨。对于那些因为家庭原因导致学业暂时落后的学生,尤其需要我们用心呵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愿意在教育岗位上倾情付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定会有收获。

摘要:“学深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表,不但要有过硬的“教书”技能,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育人”经验。德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论德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德育 道德修养 师情 育人 德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弱,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明确,再加之现在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对孩子们的溺爱,使得多数孩子自己本能做的事,也由大人们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懒惰性、依赖性越来越强,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导致他们在各方面都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特别是在学习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课堂上不愿动脑思考,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更谈不上自己有何感受。课后不愿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各科老师对他们感到头痛。更有甚者不愿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我班的小强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的小学生正是将来的建设者,这样的状态,长大后怎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他进行了家访。经过几次家访我发现他在家里简直就是小皇帝。他的父亲兄弟五人,只有他一个男孩。所以爷爷奶奶宠他、惯他,他要什么父亲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和他平辈的姐妹都让着他,不敢惹他。该自己做的事一概不做。这样优越的生活,使他懒惰成性。无论什么作业都不去完成,学校的劳动也不参加。情况明了,我与家长及时联系进行沟通,对家长说明孩子在校表现,使家长明白关爱孩子的同时,不能忽略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长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就是希望孩子幸福,希望将来他们生活的好,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关爱不能变成溺爱,不能让孩子变成个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从小要教育他学会理解,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要让他有家庭主人翁的意识。家长很明事理,表示愿意和老师配合,改掉孩子的坏毛病。于是在学校我就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教育,让他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对他进行自力教育。

通过“师情”引导。因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教师的言行、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意志品质,在学生面前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榜样力量、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正因为这种楷模的作用,教师的情感,也将成为学生建立自己情感的参照,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言行举止,塑造一个充满“情”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情”也随之被激发、感染,并沿着教师的“情”发展下去,为学生建立自己的情感指明方向。由于小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差,没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这时,学生就会依赖于教师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并随着师“情”的发展而升华,师“情”自然成为学生建立自己情感的导标。在平时生活中,我处处强调,要求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完成,这样对他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学期开始后,我们班开展了德育构建实验,一次《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德育活动课实实在在震撼了小强。这一次活动课首先让同学们认真地读文。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且懂得什么是“自理”。然后再让学生回忆一下,哪些事情自己能做,自己做了。哪些事情自己应该做,但却没做。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大体相同,他们间的心灵最容易沟通。用一些已有的学生的“情”,去感受其它学生的情,使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自古以来,“情”与“趣”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情”,才会产生兴趣;反过来,要让学生有兴趣学,就必须先使学生具备“情”。在学生已有的“情”的激促下,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去不断地发展自己,并且他们一旦建立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下去。再让同学们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最后评一评。哪些同学做得好,做得对。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去做。通过同学们的说、议、演、评,使小强认识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去做,给父母、老人、姐妹添了麻烦,并且养成了懒惰、不求上进的坏毛病,他深受触动,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决心努力改正。

通过几个星期的观察,他真的有所长进,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每天早晨的半篇练字,虽然写得不那么工整,可天天坚持练习,还主动找老师看。做家访时,他的妈妈高兴地告诉我,这一个多月来,他的变化非常大,回来自己脱衣服,穿衣服,每天晚上主动洗脚、洗袜,这几天还经常学着帮妈妈喂猪。他妈妈乐得合不拢嘴,并告诉我,最近几天,他都主动的帮妈妈收拾碗筷,还帮着洗碗,洗的虽然不太干净,可干的很认真,并且还懂事地说,他要向小伙伴那样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会的要学着做。因为他是家中的一员、要为家尽自己的一份力。我听后感到非常欣慰,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又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开班会时,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奖励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孩子拿到小红花高兴的不得了。他知道,他的努力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肯定,我相信以后的他会再接再厉。

一次德育活动课能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研究,我渐渐提高了对德育的认识。

首先,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的起点。德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是通过德育行为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的德育教材与活动使岳耀强认识到自己过去行为的错误,找到了前进的目标,启动了他正确的道德行为。

其次,充分体现了《德育》读本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启发引导,主体参与的鲜明特点和无穷魅力。在教材指导下,我们的活动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距离学生近一点,问题出得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因此,我认为实实在在的德育活动是转变学生的重要途径。活动课使小强改变就是充分的例证。

信息化对中学生德育影响 第5篇

一、信息化设备对中学生德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中学生道德素养

2.有利于满足中学生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3.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信息化设备对中学生德育的消极影响

1.信息垃圾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2信息垃圾不利于中学生“三观”的形成3.信息垃圾不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4.信息化设备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总结:

德育简报对学生的影响 第6篇

——浅析手机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引导

摘要:手机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手机给学生带来必要便利的同时,也对其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方面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不利于中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为了中学生健康的成长,帮助中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协作。

关键词:手机

中学生

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变成了“手机一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

[1],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第一位的上网工具。根据艾瑞咨询报告,在手机游戏使用者中学生占9.2%

[2]

。在中国,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城

[3]市中学生手机拥有率在70%~98.9%。然而这种“带着体温的新媒体”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中学生带来各种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使许多身心未发育成熟的中学生对其产生依赖,不仅损害自己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而且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安全隐患。引导中学生年合理使用手机,预防手机依赖,需要家长特别是教 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发挥手机有利的一面,减少手机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一、手机对中学生的影响

1、手机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首先,手持手机,就如同拿着一个私人信息接收器。它是一个信息宝库,学生通过定制手机短信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新闻动态、天气预报、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等;同时,手机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黄色信息、恐怖信息、诈骗信息和暴力信息与之俱来,使一些自制力较弱、辨别力不强的学生沉溺于低级趣味或受到欺骗,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与财产安全。有的学生由不健康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制作与发送者,并乐在其中,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手机短信由于发送和接收便捷、无声等特点,使双方的表情和神态无法直接显现,彼此的情绪不能得以准确判断。有的学生可以假装快乐或痛苦欺骗对方,甚至为泄私愤而进行无端的人身攻击,造成校园里很多不安全因素。

2、手机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手机短信和手机中的各项娱乐功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压力。手机短信中有很多诙谐幽默的段子,紧张的学习之余,收发一条幽默短信,使学生获得快乐;同时,手机中的游戏功能也能够使学生放松,有效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

但是,由于用手机收发短信的功能同样会让人迷恋。因此,拇指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一些学生在午休、睡前、半夜甚至课堂上发短信几乎达到痴迷状态,不但严重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和休息,也影响到其他同学;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功能已不只是通话发短信,价格越来越低的智能手机在中学生中逐渐流行起来,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玩起捉迷藏,用手机听MP3、看电影、玩游戏、甚至QQ聊天,而学生在课堂上的隐蔽动作老师很难发现,难以有效制止,课堂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手机体积小、便于携带,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短信传递也具有无声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两个人可以进行秘密交流,这就给考试中的作弊者可乘之机。并且现在学生考题中有一部分试题为客观选择题,几十分的题目,几十个答案,瞬间就可以传递完毕。尽管学校三令五申、明令禁止携带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入场,但仍是防不胜防,这对学生的诚信提出了巨大挑战。

3、手机对于学生娱乐方式的影响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移动娱乐作为移动通信产业的一个分支,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它可以更好地提高用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可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移动通信发展带来的乐趣。

移动通信带来的娱乐,深刻改变了学生的娱乐方式。以前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看电视、玩游戏机、上网等;现在随着移动通信的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娱乐的方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开阔了学生的 视野。但是伴随着娱乐方式和时间的增多,学生学习成绩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能沉溺于娱乐之中无心学习,甚至为了感受更好的娱乐效果而要求购买更高级的手机并支付更多的移动通信资费,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手机对于学生消费习惯的影响

在大多数学生眼里,配备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炫耀型消费,认为拥有手机就能够彰显个性、前卫和富有,还有的学生甚至把手机作为吸引异性的一种必要工具。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已经是“手机、电脑、IPad”三大件一应俱全。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抱有强烈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不停地纠缠父母,或者向朋友借钱甚至偷别人的钱或手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手机使用过程中,每月还要支付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使用费。

另外,新业务的使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费用,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特有的好奇心总是促使他们不断地尝试并为之支付费用,比如发送彩信和下载流行的手机游戏。这些不仅加重了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也给家长和学生之间增加了矛盾。

5、手机对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手机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移动通信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个纽带,它拓展了人与人交往的手段,突破了人际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促进了学生个 体的积极介入,从而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短信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特征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这些互动关系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但是也存在不利的影响。首先,降低了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能力。手机短信是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学生完全依赖短信与同学、朋友交流,这种状况如果走向极端,就会造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面直接交流能力的下降。此外,经常发短信会对人的智商产生影响,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心理学家格伦〃威尔森称,在80例临床实验中,经常收发短信的人智商会降低10%。

其次,削弱了学生的情感联系。短信的普及使用使以前用书信、电话甚至走亲串户来维系的温馨的亲情、友情、爱情被短信取代。遇到节庆日,只要动一动拇指,就可以把祝福发送到对方,特别是短信具有了群发功能后,一条短信就可以同时发给几十位亲朋好友。这种“点到为止”的交流,使问候越来越形式化,原来的真心祝福、推心臵腹,变成了现在的寥寥数语甚至重复出现的问候语。并且人们慢慢发现,在情感问题上,短信的发送量与感情的亲密度不成正比,这样会导致人际交往的动力变得不足。学生过分依赖手机短信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以及它的便捷、含蓄、低价的优势,削弱了其情感联系,将导致严重的心理孤僻感和人际交往障碍。

二、对手机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

正是由于众多家长和老师都看到了中学生使用手机所带来 的不利影响,加强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自然成为共识。就在对手机的“管”与“被管”中所引发的学生与家长老师的矛盾层出不穷。有些学校也采取过没收、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屏蔽手机信号,甚至出现过砸毁学生手机、当众示众这种简单粗暴的“堵”的处理方式。在这些看似“严格管理”之下,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呢?真实情况恰恰相反,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逼着学生由“地上行为”变为“地下行为”,加强了隐蔽性,也增加了老师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甚者可能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对立,矛盾激化。那到底如何对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有效管理呢?

1、与家长联络, 切断通路

有必要就学生携带手机问题召开家长座谈会,首先说明学校通讯条件的优越性,使家长提高认识,的确没有必要给孩子买手机。二是要严格说明中学生带手机的弊端。因为中学生自制能力差,打游戏、发短信,既浪费时间又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对于一些“黄色”短消息认为好玩,对那些欺骗性短消息信以为真,上当受骗。对学生来说,较好的避免危害的方法便是不带手机。家长不给买,不给钱交费,这也是最基本的做法,从根源上来个断流,“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强化客观条件的制约能力。

2、学校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由于一些家长看法不同,对 一些现象认识不同,我们又不可能将学生的手机像价格低廉的小玩具一样没收。学生如果将手机带到学校,我们只有正确面对,制定出科学合理、合法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要在管理上与班主任的奖惩综合施实。学校要有布臵、有检查、有评比,杜绝手机进课堂,禁止就寝玩手机等等,来规范管理,提高校方主观管理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筛选信息,增强自觉性。在中学生使用手机问题中老师家长最为担心的情况之一,就是怕孩子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身心健康发展,才会出现一味地横加指责与干预的现象。我们教师应坚持育前惩后。干瘪的说教是空洞的,也是无效的,更是学生最为反感的。学生爱玩手机,依赖手机,难道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就不用手机,不玩手机?与其管学生,不如一起参与。定期推行“教师推荐”、“家长推荐”、“伙伴推荐”、“智者推荐”等系列活动,把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好网站、好文章、好评论、网络好题等推荐给学生,再定期(利用班会课)进行热点讨论。提倡学生做到“从手机中吸收正能量,并让正能量从你的手机中传播出去”。

3、社会舆论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引导

目前,社会上的成年人尚且对使用手机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知之甚少,社会舆论也过度渲染手机的便利,往往忽略过度使用手机对消费者的危害,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危害。只有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让中学生学会正确使用。

4、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相关行业的经营行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对于那些直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手机短信如黄色信息等,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传播淫秽黄色信息者进行重罚。同时,促使相关行业制定经营标准,规范经营行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信息化产物层出不穷,正在彻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手机使用日益普及的今天,要防止手机成为中学生的电子“海洛因”,教育必须不辱使命,要引导中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养成良好使用手机的习惯,使手机真正成为有助中学成长和成才的有益工具。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http://it.sohu.com/20150203/n408394292.shtml。

家庭对学校德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第7篇

张 青

家庭对学校德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张 青

学生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对学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还必须要有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家庭与学校 密切 配合,减少家庭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 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借这次机会,我们组织了一次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现状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以学生家庭环境、家长道德品质为调查重点,从家长“家庭美德”、“个人品质”、“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四个方面入手,设计了52个选项题。调查采用抽样法,在本校随机选取了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集中组织了答题。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1)调查表明,学生父母之间不能互敬互重或关系处于一般状态的占47%,父母之间吵架的占42%(其中经常吵架的占8%);1%的家庭不稳定,其中有4%的家庭家长已离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了冲击与挑战,家庭的不和、父母离异率的升高给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带来阴影,幼小的 心灵受到伤害,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2)学生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爱,活动的自由,平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家长们往往不在意或不屑一顾,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只有绝对的服

从,不顺心时对孩子随意 训斥 甚至打骂。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够的占36%,其中16%的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45%的学生受过父母责骂,更为严重的是14%的学生经常受到父母责骂,57%的家庭不考虑 子女们的内心感受;78%的家庭父母商量事情不让孩子发表意见;37%的学生感到家里缺乏自由,有压抑感。与此相反的是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却“关爱有佳”对子女百般迁就、放任、溺爱。是子女养成了许多不良风气,如霸道,娇气,不合群、懒惰,花钱大手大脚等。由此可见,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不够的,经常责骂孩子更不应该,做父母的要善待自己的孩子,有心呵护幼小的心灵,消除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特别是建立和谐平等的长幼关系,拉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在家庭里要让孩子有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形成独立的人格;父母要多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保持其良好的心境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然而,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过于放任,同样也会使孩子贻害终身。

2、家长个人的品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1)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在个人品德方面良莠不齐,有55%的家长经常摸牌赌博;21%的家长经常酗酒;19%的家长语言粗鲁,甚至有少数家偷拿别人的东西,这些都说明,部分学生的家长的个人行为是缺乏道德修养的。摸牌赌博,借酒消愁已成一种社会公害,势必导致家长无暇关心自己的子女,松懈对子女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家长不务正业,缺乏进取精神和家庭责任感,势必导致家庭债抬高筑,家

庭不合;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叶沾染恶习,顽皮难羁。(2)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每个人成就事业、与人为善,泰然处世的必备因素。心理品质的外在反映既是人的道德行为。调查表明有2%的家长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19%的家长做事缺乏耐心;15%的家长处理问题不是很干脆;14%的家长在别人不小心冒犯是不能谅解;1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很勤劳。没有坚强的意志。做事缺乏耐心的人,势必一事无成,不勤劳的人一生只 能苦守寒窑;不能原谅他人的人又怎能与他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呢?这些家长要么被子女看不起,要么影响子女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3、家长的社会公德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共同履行的道德行为标准,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在家长社会公德的调查中了解到,在17项社会公德中,多数家长能规范遵守,但仍然有部分家长社会公德意识较差。具体而言,关心国家大事的仅占43%;14%的家长与邻里经常吵架;10%的家庭与邻居互不往来,乘车主动给老人让座的仅占39%,对学校教育活动不支持的占23%,有见义勇为的也不多,不很诚信的占7%。

助残济贫,帮助老弱,诚实守信,嫉恶扬善,爱国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同美德,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作为国家的公民,理应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家长只有“身正为范”,为 子女做出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才能使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然而,调查的情况却给我们每个教

育工作着敲响了 警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二、学校德育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1、受家庭环境影响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 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但不少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家庭缺乏民主氛围。这样的家庭环境,要么是孩子心里感到压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要么是学生形成逆来顺受的习性,即使 长大了也缺乏独立的人格,缺乏个性的张扬,要么是孩子为所欲为,惟我独尊,放荡不羁,听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这些都给学校的教育转化增加了难度。

2、受家长个人品行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些家长的社会公德意识差,素质不高,自己不能遵守社会公德,反而向子女灌输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观点,如学校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谦恭礼让,有的家长担心自家孩子吃亏,要求孩子“以牙还牙”,学校教育学生“诚信”,有的家长认为“诚信”会上别人的当,结果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学校的教育要求大相径庭,步调不一致,使学校教育失去感召力,弱化教育效果,甚至使学校教育前功尽弃。许多学生在此环境中说一套,做一套,形成“两张皮”、“会说不会做”,养成了双重人格。据此,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广泛宣传《纲要》,组织家长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学校要充分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做自觉遵守社会

公德的模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深入家庭、加强与家长沟通,改善家庭环境。学校必须做好深入细致了解每一位学生家庭环境的工作,突出重点帮扶教育方式不当的“重点户”和不配合学校教育的“难点户”,不断地与家长沟通思想,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最终 实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的目的。

(3)实行“因人施教”加强德育针对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校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办法,做到“因人施教”,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性情孤僻、怪异的学生,学校要多给予关爱,用老师的爱心温暖学生“冰冷”的心田,对于因家长过于溺爱而导致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的,学校便要动员家长配合 让学生在家里作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了进步及时 表扬等。

(4)改善德育管理,健全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

德育简报对学生的影响 第8篇

一、篮球规则的教育特性

(一) 规范性

篮球规则是篮球运动的法, 它的发展与篮球运动的技、战术以及与篮球运动相关的人、事、物的发展同步, 在篮球竞赛中更是起着指导作用。参与篮球竞赛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 甚至是观众无不在规则与裁判法的指导下进行各自角色的活动, 在此期间若有违反规则精神的行为则会受到相应程度的惩罚。因此, 篮球规则是人们在篮球运动中的行为规范。

(二) “隐”性

由于篮球运动在校园里存在的普遍性, 在参与课余篮球的学生无论有没有经过传统的授课或训练, 都会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被同伴无意识地传授着隐性的规则教育, 受教者不受传统教授方式的限制, 而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丰富的规则信息。虽然这样的获取方式并非很全面, 但却拓宽了传递规则信息的方式。

(三) 渗透性

篮球运动是同场对抗类运动较为激烈的项目, 高校内的篮球比赛更是学生主要的课外体育活动赛事, 赛中的指导教师、裁判员与运动员无不根据篮球规则进行活动, 并直接表现在赛场上。以观众身份参与的学生, 在此环境及氛围的影响下, 愉悦且激动地在无意识地接受篮球规则的信息。可见篮球规则所发出辐射覆盖面的全面性, 无形地渗透着每位参与者, 使他们能客观、理性地去欣赏一场球赛。

二、篮球规则在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篮球运动本身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性, 既有集体的对抗同时有个体的对抗, 即可集体配合进攻亦可个体以智以技进攻, 是一项心与智、体能与技能比拼的激烈身体对抗项目。激烈的身体对抗, 难免摩擦出火花, 在球场上, 裁判员、运动员、观众之间发生的火花不在少数, 裁判员在比赛期间刚正不阿的制裁, 运用规则合理地处理发生事件, 是传递篮球规则知识, 传递正能量, 能在运动员与观众面前树立良好的执法榜样, 是比赛中“公正”的典范。篮球规则对运动员、裁判员、观众有约束作用, 运动员在赛中对规则的服从, 并在赛中尊重裁判、对手、同伴、观众等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观众能在观看比赛时客观地看待比赛中发生的一切是对规则的理解与对赛场上人员的尊重。因此, 篮球规则具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发生事件, 合理机智地处理事件的作用;能提高学生“法”的运用意识与遵守意识, 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提高学生观看篮球比赛的欣赏能力, 最终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个人性格品质, 并能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篮球规则对高校学生德育影响的途径

(一) 拓展篮球规则教育方式

篮球规则课程的开展形式一般以在教学计划内的理论课程中体现, 属于较传统的传授方式, 不易于体现篮球规则的德育作用。拓展篮球规则教育方式, 注重规则理论知识的传授, 通过实战观察、演练, “篮球明星”效应的引导;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引导;通过校内篮球比赛的机会开展篮球裁判培训活动等方式, 丰富学生获取篮球规则知识的途径,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 时刻关注篮球规则动态, 与时俱进地进行学习更新“知识库”

篮球规则是两年一小改四年一大改, 它的修改是对职业篮球或与业余篮球最高水平的发展或约束的需要, 促使篮球运动的发展更文明、更规范、更具有吸引力, 等等。因此, 教师应及时地更新篮球规则精神的学习,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习。

(三) 丰富校园篮球比赛, 在校园竞赛中渗透

校园内开展篮球赛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五人制”“三人制”, 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社团。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识, 突破学生对篮球运动认识的局限性, 让学生从简单的运动规则开始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游戏规则与法律的相通性, 学会熟悉规则的同时会合理运用规则防范“敌人”、保护自己。

(四) 加大篮球规则宣传力度与影响力

运用学校的有效宣传手段, 如广播、网站、海报等形式宣传篮球规则的教育性能, 促进学生对规则深层次的理解, 使学生在观看或参与比赛时体现出规范的体育道德精神, 促进校园文明体育发展。

摘要:分析篮球规则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特性、德育作用以及对高校学生德育影响的途径, 拓宽高校德育渠道, 促进高校学生德育建设全面发展。

关键词:篮球规则,高校学生,德育

参考文献

[1]杨薇, 王鹏.体育竞赛规则的法律学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3) .

[2]张全忠, 吕元礼.非正式规则的涵义、特征及作用[J].社会科学家, 2003 (05) .

[3]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建师范大学, 2001.

上一篇:国际劳动节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党总支部书记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