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太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2024-07-10

番茄太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精选8篇)

番茄太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习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备课日期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学习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板书“番茄”)你们见过番茄吗?它有些什么特点呢?(板书“太阳”)太阳又有些什么特点呢?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番茄太阳”》。

二、探究课题

1、读了课题,你会有什么问题? 2、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理解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纠正字音或句子。

5、通过朗读课文,你为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四、初步理解课文

1、你能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层次。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番茄”和“太阳”的特点

猜测课文会向我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指名读生字词,理解这些生词的意思。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全班交流。

互相交流、补充。

2、同桌互说。

3、指名交流,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

[番茄太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番茄太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2篇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2课--“番茄太阳”(齐读)

二、精读体悟

(一)精读第一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是个拄着拐杖的残疾人,来到这座城市,她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那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1-4小节。

2、是的,文中的“我”身患残疾,孤身一人在这个城市,生活十分艰难,因此她的心情灰暗无比。(板书:灰暗)那后来作者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3、请同学们自读2-4小节,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读了这句话的感受。(同桌交流)

4、(出示2-4小节)交流,朗读。

5、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小女孩一家人之间的和睦和关爱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所以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板书:温暖)

(二)精读第二部分

1、随着交往的深入,我和这家人熟了。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请你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一读5-14小节,联系具体的内容说说。

2、指名说。提到明明是个好问的孩子时,相应出示8-13小节。

我想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轻声读一读8-13小节。

(1)当明明问“我”太阳是什么样的,“我”为什么说说停了下来?

(2)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3)这里的“番茄太阳”指的是什么?

(4)当明明知道太阳像番茄,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分角色朗读8-13小节

3、是啊,这个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的孩子,却是个盲人,她一出生就生活在黑暗中,可想而知,她的生活一定是困难重重的,然而面对困难,明明依然笑着,从这里,你觉得明明还是个怎样的孩子?

4、是的,明明那开朗、乐观的笑容感染了“我”,“我”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读读14小节。(出示14小节)(指名说,板书:快乐)

5、这一小节中又一次出现了“番茄太阳”,这里又是指的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6、这是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说她的笑脸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呢?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

7、小结:是啊,明明坚强、乐观、阳光般的微笑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在作者心目中,明明的笑脸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三)精读第三部分

1、可是,“番茄太阳”要走了,为什么呢?

2、(出示15-16小节)请同学们默读15-17小节,文中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把它画下来。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哪些句子令你感动?为什么感动?

4、交流。相机出示“我弯下腰……好不好?”

(1)指名几人读

(2)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朴实而又感人的话吧!

5、过渡:“她的小嘴……流了下来。”这是怎样的泪水啊?

6、(出示17小节)是的,请你带着这感动轻声读读17小节。

7、这里第三次出现了“番茄太阳”,它还仅仅指的是明明灿烂的笑容吗?请你联系明明说的那句话思考一下,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8、是啊,这里的“番茄太阳”指的是明明那颗关爱他人的心。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其实,在这篇课文中,“番茄太阳”不光指的是明明,你觉得谁也是?为什么?

2、除了课文中的,你认为哪些人也是“番茄太阳”?

3、是啊,所有心中有爱、无私奉献的人都是--(齐读课题)番茄太阳。

番茄太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3篇

一、让学生的“先学”成为“后教”的坚实基础

(一) 培养学生“先学”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这里的“预习”, 可以理解为“先学”。要培养学生的“先学”技能,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让他们认识到“自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 增强学生自学的信心。

(二) 培养学生“先学”能力。

在要求学生进行新课文“先学”时, 我把“读—查—思—划—问—寻”这六个字作为“先学”的条件。初读课文;查课文中的生字, 知字音、晓字义;对课后的习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划出文中的中心句、修辞句式、过渡句等重点句;初读完课文后能提出疑问, 学会提问, 学会质疑, 带着问题品悟文章;学会到课内或课外的资源中搜寻答案, 解决疑惑。例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 我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 合理地分层设计了这样的尝试学习单:

(1) 朗读训练营

我能把课文读正确。

我能把课文读流利。

我已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2) 字词百花丛

我能读准生字的音, 认清生字的形。

我已经能给生字扩词了。

我已经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了生词的意思。

(3) 问号传呼台

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我已经尝试着解决了。

(4) 资料万花筒

我搜集了一些本课三顾茅庐的介绍资料。

我不但搜集了介绍资料, 还了解了三顾茅庐当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呢。

我另外还搜集了《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成语故事呢。

(5) 文字品味园

我能根据读成语故事, 可以把它们分类呢。

我知道每个成语故事的涵义啦。

我还能有感情地复述每篇成语故事的内容呢。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去读, 去查, 去思、去划、去想、去说、去论,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自学能力才会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

(三)

创造生生互学的机会。

二、让“后教”成为“先学”的有效扩充

“先学”不代表学完了, 教师不用教了, 而是让孩子对课堂充满了期待, 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并认真分析, 对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为“后教”做好准备。这实际上是在修改课前的教案, 或者说是“第二次备课”。

以《三顾茅庐》为例, 在学生探讨“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这个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先学”情况, 有效地“后教”。

(一) 抓住“亮点”, 轻松点拨。

学生1:我能从“到了诸葛亮的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这句话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特别是从“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等词语都能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渗透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的方法理解人物特点, 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充分掌握了这个技巧。于是我就改变了策略, 及时捕捉到了学生先学的收获, 相机进入轻松点拨阶段:诸葛亮在舒适温暖的床上高无不起, 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 等了多久?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半晌再加上一个时辰, 大概两三个小时。”我说:“老师迫切地想请在座的同学当当现场记者采访一下刘备, 谁愿意来做一回‘小刘备’?”“记者招待会”就在课堂中热烈地展开了。

记者1:刘皇叔, 您一直站在那儿等难道您不觉得累, 不感到冷吗?

刘备:再冷再累只要能邀请出诸葛亮出山我也值了。

记者2:刘皇叔, 我看着诸葛亮分明是在装睡, 他是有意戏弄您, 您千万别上他的当啊!

刘备:他装睡肯定有他的目的。

记者3:刘皇叔, 这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夫, 还要摆臭架子, 您苦苦等候这样一个人值得吗?

刘备: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 摆点架子也是应该的。

记者4:刘皇叔, 依我看, 这诸葛亮不过是徒有虚名, 并无真才实学, 我看他是不敢出来见您, 有意躲避您啊!

刘备:他一定会被我的诚心诚意打动的。

师:就这样, 刘备在春寒料峭的门外足足等了两个小时, 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只见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同诸葛亮见面。刚刚刘备不还是很有耐心吗?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急切呢?你能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吗?

教师充分地了解了先学的程度, 及时捕捉亮点, 抓住学生的已有经验, 走进学生的世界, 迅速地接住了这个学生给予我的球后有力地抛出去, 轻松点拨, 让学生在轻松的交流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文本的趣味性也大大增强, 让后教更有实效。

(二) 探出“疑点”, 延路点拨。

学生2:我从“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 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也能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师:别急, 想想刘备在对谁说话?

生:张飞。

师:读一读张飞的话, 你从他的话听出了什么?

生:无礼, 粗鲁。

师:刘备和张飞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结拜兄弟。

师:那刘备为什么如此生气呢?

生:他性格急躁, 想法简单。

师:人称“莽张飞”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情呢?同学们, 你们懂刘备的心思, 但张飞不了解, 所以他表现出了无礼, 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学生“先学”产生了疑点, 教师延路点拨, 通过抓张飞话中的关键词了解人物的性格, 并由此揣测刘备的心理, 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同时通过对文本的补白, 丰富了文本内容, 使人物的性格变得鲜明起来。

番茄太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4篇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番茄太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5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会本课生字。2.理解“番茄太阳“的内涵,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板书课题:“番茄太阳”)3.大家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朗读有困难的段落,可以多读两遍。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生字。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几个生字比较难记,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戚”、“献”等字。4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1.在习字册上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想想“番茄太阳”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默写生字。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线索。1.精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1)“我”来到这座城市时的心情如何?

(2)后来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哪里读出来的?(3)是什么原因发生变化的?

2.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体会出“我”的心情: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3.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是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给“我”鼓舞和感染,给“我”带来这样好的心情变化。

(二)深入课文,悟形体情。

1.感受小女孩的爱笑,体会“我的心情觉得温暖起来”。(1)谁能说说“我”为什么差不多总是中午去菜场?(2)“我”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小女孩父亲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小女孩和她妈妈的表现来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一家人相互之间的关爱和温情。

(3)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感受,理解作者孤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温情和关爱的渴望。2.感受小女孩的遭遇和美丽,体会“让人隐隐心疼”。提问:为什么看到明明,会“让人隐隐心疼”?

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双目失明的人生遭遇,知道这一家人来到城市一买卖为生,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治病。同时,领会明明的漂亮和天使般的笑,体会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和明明的不幸。3.感受明明的聪明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体会“番茄太阳”的情感蕴涵。

(1)提问:明明虽然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因为失明就失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她是一个非常渴望了解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小女孩,大家有没有读出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现在大家明白什么是“番茄太阳”了吗?你认为明明对太阳的这一说法好吗?

引导通过讨论体会“番茄太阳”表达出来的深刻意蕴。领会明明对认识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认识以后的欣喜。(3)体会“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指导:明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笑的?你从这笑声中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明明笑声的清脆悦耳,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明明认识未知事物以后的欣喜,以及这笑声的真纯和感染力。

(4)指导读这一部分,要求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人物的心情。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课文

二、继续精读课文。

感受小女孩善良淳朴,体会“我”内心的激动。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样几点:(1)理解: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明明问了许多奇怪的问题,给“我‘带来了快乐,消除了“我”生活的寂寞,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价值,忘记了生活的痛苦等等。

(2)明明临走时跟“我”说的一段话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回答?(3)为什么“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这句话用“番茄太阳”来喻指小女孩的笑脸,并且一个“挂”字,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和温暖的感受。

三、拓展交流,升华情感。1.让学生说写祝福明明的话。

番茄太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6篇

(主备:徐立良 审核:吴冬梅)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月25 日 总10 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多媒体出示燕子图片),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

2.板书“燕子”

(1)指导“燕”的结构:象形字,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A、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B、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一起回答:外形) 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相机板书: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1.习字册

2.课后描红

第二课时(2 月28 日 总11课时)

一、复习前课

1.请学生说说回忆第一段写了什么?(外形)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请学生带感情背诵)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模样,那么这可爱的精灵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身边的呢?(春天)

(2)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它描绘了春天里的哪些事物?用横线划出来。它们是什么样的?圈出描写的词语。(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

(3)重点品味描绘春天的句子

A、出示描绘春天的句子。

指名口头填空第一句。(吹拂、洒落)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舒服、惬意……)你怎么读出这个感觉?(示范读,教师评价)

指名口头填空第二句。(展开)你怎么读出柳叶的嫩呢?(示范读,教师评价)

指名口头填空第三句。(赶集似的,烂漫无比)你怎么理解“赶集似的”?说明花草很多,很热闹……)你准备怎么读?(教师评价)

B、在这样美的春天里,还有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生趣是什么意思?(生机和趣味)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高兴、兴奋……)

(4)指导背诵

A、理思路:春天到了,微风和细雨怎样?柔柳怎样?青草怎样、绿芽、鲜花怎样?小燕子又怎样?

B、同桌互背。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理解内容:

A、自渎:思考这一段写了燕子的哪个方面?(飞行的形态)

找出描绘的词语。(斜着、掠过、横掠……)

B、掠过写出了什么?(飞的速度快)(板书:快)

横掠写出了什么?(飞得轻)(板书:轻)

(2)指导朗读

A、小燕子飞得又轻又快,我们应该怎么读?(轻快)

B、指名读,评价--齐读。

(3)指导背诵

A、燕子图片演示。(指名表演)

B、练背--齐背(教师同时演示)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燕子轻快地飞呀飞,累了,就--停在电线上休息。(板书:休息)

(2)默读。找出比喻句,说明把什么比做什么?(板书:电线--五线谱;燕子--音符)

(3)比较:教师故意读错“痕””为“根”,请学生说哪个好。 (4)指导朗读:飞倦了怎样读?春天的歌怎样读?

(5)指导背诵:

三、总结课文

学习这一课,我们认识了春天里活泼可爱的燕子。在外形上,它有着--(指名说),它在春天里到来,轻快地飞到我们身边,连休息的姿态都那么美。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一起读它。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

2.写一写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课后想想,请你把歌词写出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羽毛 乌黑光亮

板书设计: 外形 翅膀 俊俏轻快

尾巴 剪刀似的

3 燕子 飞行 快,轻

休息 电线--五线谱

燕子--音符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通过朗读,学生从燕子身上看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自然界到处呈现的一派勃勃生机。学生因对燕子的活泼机灵很感兴趣,竟不由自主的赛读起来,这时我布置学生画燕子,于是一只只飞行的燕子、休息的燕子

跃然纸上,我再让孩子们学燕子,引导学生为春天添色,为大自然增彩。于是,燕子和他们成了朋友,人、鸟、自然和谐起来。总体说来本节课效果不错。

番茄太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7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木偶和帽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爸爸去哪》的片头曲作为背景音乐,展示KIMI的图片

KIMI今天有一个新任务--给朋友们买礼物,他首先来到了玩具店。

设计意图:将同学们最喜欢的《爸爸去哪了》节目请进教室,让孩子在课间得到轻松,也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课探究

1、揭题

想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你想建议他怎样买?

评价语:你真有眼光

老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

你有一双创造美的眼睛

那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究的“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给自己喜欢的偶像出点子,同学们会非常乐意,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这里的评价语可以快速拉近师生距离,最后的揭题也让同学们快速进入到问题的探索环节中。

2、学生操作

(1)学生动手操作(拿起学具,取下回行针,同桌合作配一配)

收起手中的学具,倒扣在桌子左上角

(2)了解操作结果

老师充当小记者,采访一些同学,

你配的是几种?同学们需要你的搭配方案,请到讲台上

有配不同种数的?你的答案也是我一直想要的,请上来

还有?先请你来配一配(不足或凌乱的),再请你来配一配

(3)谁把搭配的方法找全了?

下面谁和他搭配的一样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是怎么搭配的?

可以先选木偶?(此处感受3个2与2个3的不同)

刚才配全的同学都是按照一定的什么来搭配的?

今天你们的正确答案要归功于有序,

是有序的思考才让你们的搭配即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有序搭配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有序的,可能会重复,也可能会遗漏。另外让学生感受搭配也有不同种选法,体会3个2和2个3的不同。

3、学生记录

(1)你能把刚才的六种搭配方法记录下来?

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数字,只要记录清楚就行

(2)按层次展示学生作品

第一层文字(你也是用文字记录的请举手),第二层直观图(下面也有画这样图的?),第三层半抽象图(你画的也是这样的简单图形?),第四层全抽象图(如果有这样的学生作品就直接展示,如果需要老师创作,就用白板当堂画,或用PPT展示,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又能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上)

这些记录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能跟我们解释下这幅抽象作品的意思?

你这里连这条线表示什么?那这里三条线就表示什么?1个3,

这里呢?几个几?

变解析图,边引出算式

评价语:文字记录:这是咱们的速记员的作品

直观图:这是咱班画家的作品

半抽象图:这是咱班数学潜力股的作品

抽象图:这是咱班未来数学家的作品

这是老师也忍不住想露一手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回忆了刚才的有序搭配,有培养了初步的符号意识,借助连线又可以推动学生用算式计算搭配的总数。

4、列算式

2个3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

如果是四个木偶一共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五个呢?

我们可以发现木偶的个数和帽子的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评价:你真是一位会总结的孩子,老师相信在以后的数量关系题中你肯定会脱颖而出的。

设计意图:自然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到,算式的优势,自然的拓展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可以在算式这个地方再多问一个问题,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让学生初步明白组合,2表示从两个当中选一个有两种选法,3表示从三个当中选一个有三种选法)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早餐搭配问题

我送大家搭配的知识,你们愿意为我设计营养早餐?我的早餐习惯是喝一种饮品?吃一种点心。有多少种搭配

2、路线搭配问题

同学们快春游了,现在旅行社给出了这样的旅游线路图,我们从学校经过欢乐岛,到达紫蓬山笑翻天乐园一共有几条路线可以走?

3、新款校服

莲花小学准备设计新校服,备选的衣服中有三种上衣,两种裙子,三种裤子,男生校服有多少种搭配?女生呢?一共有多少种搭配。

四、全课总结

学会了搭配可以让八件衣服出现十五种穿法,学会了搭配,可以让你的饮食更加营养,其实生活中搭配规律的应用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板书设计

搭配的规律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2×3=63×2=6

番茄太阳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8篇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像太阳花一样绽放作文下一篇:小学一年级副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