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bunit1第二课时教案

2024-07-09

6bunit1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4篇)

6bunit1第二课时教案 第1篇

江苏译林6下 The lion and the mouse

Story time Teaching plan 一.Teaching contents 江苏译林6下 the story time of ‘The lion and the mouse’.二.Teaching aims.a.Aims of knowledge

1.At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master the words ‘large, strong, sharp, and weak’ and describe it with their favorite animals.2.At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get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verbs+ adverbs’ and through the reading, they can get a basic feeling of it.b.Aims of abilities

1.At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ad the story fluently and act it through group learning and self learning.2.At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rough group work and pair works like ‘What happene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c.Aims of emotions

1.At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get the hang of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story.三.Teaching focus and difficulties

1.At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rough group work and pair works like ‘What happene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2.At the end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get the hang of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story.四.Teaching aids PPT, some pictures about these two animals, prizes for the children.五.Teaching procedure

1.Free talk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a very interesting story about two animals.They’re

S: The lion and the mouse.T: I like lions, because they’re the king of the forest, they have a strong body, too.So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S: I like dogs.T: Why?

S: Because they’re cute and lovely.T: What about you?

S2: I like…..Because they’re…… 2.Presentation

1.T: Now I know your favorite animals, let’s talk about today’s animals, lions.S: The lion is large and strong(teach large and strong.)

S2: The lion has sharp teeth.(Teach sharp)T: So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there was a lion in the forest,(lead the students to read)he was large and strong.T: What about the mouse? S: The mouse is small.S2: the mouse is afraid of the lion.S3: The mouse is weak.(Teach weak)S4: The mouse also has sharp teeth.2.T: Yes, one day, they met in the forest, how did they meet? Please read part2.S: One day, the mouse walked by and woke the lion up.T: How was the lion?

S: The lion was angry and wanted to eat the lion.T: Yes, let’s read it together.(PPT presen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walked…by and woke…up)

T: Here woke is the past form of wake, wake…up.T: We know the lion was angry, look at this picture and was the lion angry?

S: No.S: The lion laughed.T: Yes, the lion laughed loudly, why? Please read part 2 and choose.S: Because the mouse said:” Please don’t eat me, I can help you some day.” But the lion thought it was funny.T: Did you think it was funny?

S: Yes.I thought it was funny.T: Why?

S: Because the mouse was so small and weak, I don’t think he can help the lion.3.T: Yeah, maybe he can or may be not, next let’s read in pairs.T: Did the mouse laugh loudly?

S: No, he said quietly(指导学生朗读quietly)

T: If I was the lion, who can be the mouse?(示范和指导朗读)

T: Now you try.4.T: So at last, did the lion eat the mouse?

S: No, he didn’t, he let the mouse go.T: Yes.The next day, two men caught him with a large net.(PPT presents the net)5.T: Guess what happened next?(PPT presents the three choices)

S: I think C is right.S2: I think maybe A is right.(teach bit, bit is the past form of bite)

T: So let’s open the envelop and read part 3 and tell me which one is right.S: We should choose ‘C’.Someone helped the lion.T: Here someone means…

S: The mouse.T: How did he help? Please read part4.S: The mouse made a big hole in the net with his teeth.(PPT presents the hole)6.T: And the lion(引导学生说出)got out.We know the lion has sharp teeth, so why can’t he make a hole by himself? Please discuss this in groups.S: I think the lion is too large so he can’t make a hole.S2: I think …….7.T: I think you did a good job here, now guess what happened at last? Please discuss in groups and write it on the paper.S: I think the lion and the mouse became friends.I think one day the mouse got caught, the lion helped him.……

8.T: Very good imagination, boys and girls, maybe the lion and the mouse lived happily in the forest, now let’s listen and repeat.3.Consolidation 9.T: Next, it’s the show time;three people get into group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Showtime)10.T: Well done, boys and girls, last question,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is story? S: I think A is right.S2: I think B is right.T: Well, boys and girls, I think ‘A and B’ are good choices, but if there is only one choice, the best choice is C, let’s read C together.The lion and the mouse became friends;let’s see some pictures of animals, did they become friends, too?(PPT presents the pictures).11.T: Thank you, boys and girls, let’s help each other from today.See you!六.Homework 1.Read the story fluently.2.Try to retell the story by yourself.3.Share this story with more people.七.Blackboard Design

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

Dec.11

large, strong, sharp

small, weak, sharp

The lion(picture)

laugh at

The mouse(picture)

two men caught the lion

made a hole

became friends

八.Reflection after class

6bunit1第二课时教案 第2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三、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8、.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答案: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分歧: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二)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

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

在其中罢了。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3、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4、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5、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5、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3.情节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十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8.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做事要发挥集体力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有志者事竟成。

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18.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十一、《愚公移山》歌曲欣赏下课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对比 愚公————目光长远、发展————不愚

智叟————眼光短浅、停滞————不智

妻子——献 疑 子孙—— 杂然相许

遗男 ——跳往助之

—————————————————

烘托 神————惧

帝————感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3篇

1. 复习巩固生字词。

2. 感知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了解课文内容, 能感受到夏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 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地捕捉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入情入境地进行阅读, 适当的积累语言。用教学生学习到学生自学的方式, 教会学生学习。

三、教学准备

课件、贴图。

四、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师戴着花仙子的头饰说:你们好!我是花仙子。我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很多美丽的花朵, 你们想得到它吗?只要大家上课专心听讲, 积极回答问题, 就能得到我篮子里美丽的花了。我们一起加油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荷叶圆圆。 (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奖品,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 复习生字

我的家在“荷花池”, 那里很美很美, 下面就带同学们到我的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荷花池) 咦?同学们, 这些荷叶上的生字你们会读吗?

3. 读文、感悟

(1) 看图感受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美吗?那我们全班一起美美的读一读第一段吧。

(2) 读课文第二段理解感悟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有很多朋友也闲不住了, 你们看谁来了?

老师想请一位喜欢小水珠的同学来读第一段, 看看小水珠都说了什么了?

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3)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贴小蜻蜓图)

大家读得真不错, 荷叶这么美, 荷塘这么好玩, 小蜻蜓也飞来了, 你们瞧。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读读第三段吧。

(4) 学生自学四、五段

见到美景小青蛙和小鱼儿也赶来了。 (贴小青蛙和小鱼儿图) 下面老师想让同学们小组一起学习, 先看看我们小组学习的要求吧!

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情境中朗读体会, 感受自然的美好, 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中, 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

4. 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 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开、来了欢乐。现在, 老师要带你们到另一个很美的地方?想去看看吗?看看还有谁把荷叶当作什么呢?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5. 课堂小结

圆圆的荷叶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也给我们带来了笑声, 荷叶快乐吗?“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希望我们能将这份开心与快乐带给每个人, 带到每个角落, 让我们的周围充满笑声。

《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第4篇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狼》 教案 第二课时 第5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作者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相关知识。2.理清本文故事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等方法,达到流畅朗读、初步读出感情的目标。

2.通过探讨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体会屠户心理变化的过程。2.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教学重点

通过探讨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揣摩文章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变化的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赞叹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赞此人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此书便是《聊斋志异》,此人便是蒲松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蒲松龄的《狼》,一起去感受有趣味的故事,感悟有韵味的道理。

二、读出故事味——以读促讲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回顾,进行积累拓展。第一步:解释重点词语,并说出含重点词意思的成语,教师先举出例子,做示范,调动学生,并且要做适当的引导,积极评价,提醒学生课下自己理解成语意思。第二步,翻译重点句子,含屠户和狼动作、心理、性格特点的句子,为下面的分析做铺垫。

(一)解释文言词语:

1.缀行甚远(缀玉联珠)形容完美的诗词作品

2.顾野有麦场(瞻前顾后)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3.场主积薪其中(杯水车薪)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对解决困难作用不大。

4.恐前后受其敌(腹背受敌)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5.屠乃奔倚其下(倚势欺人)依仗某种权势欺压人。

6.眈眈相向(虎视眈眈)像老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良;伺机攫取。7.意暇甚(好整以暇)形容既严整,又从容。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目似瞑,意暇甚 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接下来我们要再接再厉,再攀高峰。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狼”,谁能说出几个含“狼”字的成语,下面老师考考大家,根据意思说出与“狼”有关的成语,了解成语中的狼。教师进行总结:我们发现这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大都是含贬义的,这也正体现了汉文化对狼的排斥。

认识了成语中的狼,相信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情节曲折而又充满趣味的故事中了。

我们来齐读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词、句回答。

2.“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一个“缀”字,将两只狼紧跟屠户,紧追不放的状态呈现出来,也突出表现了狼狡诈的特点

小结:这便是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故事的开端,老师用两个字来概括:遇狼 板书 开端:(屠户)遇狼

请女生齐读第二段,男同学们注意倾听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从“投以骨、复投之”等词看,此时屠户对“狼”的心理是怎样的?“惧”——恐惧、害怕、退让、侥幸的心理。

2.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贪婪、凶狠

故事发展到这里,在这场人与狼的较量中,屠户暂时处于下风,谁能模仿故事开端,用两个字概括故事的发展情节 惧狼 板书 发展:惧狼

故事越来越动人心魄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同学们思考后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指出描写屠户心理的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3.狼的表现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心有不甘

同样的,两个字概括本情节 御狼 板书:进一步发展 御狼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与两狼相持不下,但是两只狼也不是吃素的,预知结果如何,请男生齐读第四段,回答以下问题:

请用原文回答

1.两狼的计谋:2.前狼假寐的姿势:3.前狼假寐的神态:4.前狼假寐的目的:5.后狼径去的目的:6.此段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阴险、狡诈、凶狠

请结合图片说屠户杀前狼的经过,从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暴起”“劈”“毙”等动词体现出屠户(果断抉择,勇敢斗争)请结合图片说出屠户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 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转视”“断”“毙”等动词体现出屠户(细心、机智、勇敢)在这场斗争中,贪婪、狡诈、凶狠的狼最终死于屠户的刀下,用两个字概括本情节:杀狼 板书 高潮、结局:杀狼 屠户在与狼的较量中,心理与行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中,屠户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惧”“投以骨”“复投之”,由恐惧退让,存在侥幸心理,抱有幻想——“窘”“弛担持刀”,处境困迫后,丢掉幻想,准备抵抗——“暴起”“劈”“毙”,果断抉择,敢于斗争,“转视”“断”“毙”,善于斗争——果断、勇敢、细心、机智。

三、悟出文中理——以读促悟

总结故事部分:本文通过精彩的心理描写和形象的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性格特点逐步发展的屠户最终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杀死了贪婪、狡诈、凶狠的恶狼。作者在叙事之后,发出议论,学生齐读“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虽然阴险、狡诈、凶狠,但终究逃不脱被制服的命运。因为人类富有高度智慧和勇敢精神,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合作探究:

1.如果屠户没有抵抗,而被狼吃了,课文的议论句(结尾)可以怎么改?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人亦 愚 也,而顷刻被食,人类之

怯懦 几何哉?止增笑耳。

2.屠户最终凭借勇敢、果断、机智、细心,战胜了狼,学完了这则故事,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春笋》第二课时教案 第6篇

“学程导航”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春笋

共几时

共2时

第几时

第2时

讲读

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文和背诵文。

2学习生字“外、迎、笑、节、再”以及一个新的偏旁。

3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文和背诵文。

2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资源

收集相关春笋的美文、故事等材料并进行朗读。

预习设计

读熟文。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复习

书空“声、冲、破、块”

2抽读生词

一声春雷

冲破

石块

外衣

迎着

笑声

一节

再向上

春笋

唤醒

掀开

冒出

褐色

娃娃

生长

长江

3给“声、冲、破、块”扩词。

指导学生用各种拟声词演一演。

2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啊?谁能读出春笋高高兴兴醒来时的心情?

3迎接春天是多么美好!如果你就是一只小春笋,那你是怎么从泥土里出来的?

4我们现在都来做小春笋,好不好?快,蹲到地上![师生一齐做动作]

自由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读。师巡视指导。

指名读,师生比赛读

6齐读,看一看勇敢的小春笋在哪里?

7谁能试着背背?

谁来剥剥看它的叶子?[学生体验剥笋]

2[请学生摸一摸、掐一掐]嫩不嫩?怪不得作者又说它是——“嫩生生的娃娃”了!

为什么要把它说成是“嫩生生的娃娃”呢?

3指读第一句。

指名读,男女比赛读

4假如你是小春笋,你看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我们读好这一句,能加上自己的表演吗?谁能试着背背?

6全文朗读。

尝试背诵文

请小老师上前面试,应征。

考题: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的?有什么特点?

准确说出这个字的笔顺。

面试成功后,由小老师请同学给这个字找朋友,并由小老师判断他是否正确。

2学生按照正确笔顺进行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3请同学们拿出习字册,准备临写。教师范写一遍,强调笔画的运笔和位置。学生临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一、精读、体会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

是谁把春笋唤醒的?春雷公公是怎样唤醒小春笋的?如果还是叫不醒,可以请谁帮忙?

2小春笋在又黑又冷的泥土里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终于可以出来看看春天是多么的美好了!

3指导学生表演时要用手作成尖角状慢慢往上升,且要有力度,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冲破”一词。

[出示模型:一块石头]老师用手压着石块,引导学生理解“掀翻”一词,并通过表演反馈出来。

4哎哟,我们的头顶上有好多重重的泥土啊,使劲使劲,把它冲破!我们头上还有一块好大的石头啊,嗨哟嗨哟,把它掀翻!瞧,一个一个的春笋都长出来了!真多呀!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你看到这些,想对春笋说一句什么话?

指导朗读。

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能当上勇敢的小春笋!

“一声春雷”要读得稍慢,清晰有力。

“唤醒”要重读,突出“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这几个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动作。

二、精读、体会第二自然段

小春笋冒出来了,[出示实物]看,老师把浅褐色的小春笋带来了。

哎呀,这衣服穿得可真紧,怪不得书上说它是——裹在身上。

强调“裹”字重读,“嫩生生”轻读。

2小春笋冒出了地面,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3[文动画片段演示:春笋节节长高]春笋冒出了地面,被春风吹一吹,很舒服,就向上——长一长,被阳光照一照,好暖和,就又向上——长一长,在春雨里“咕嘟咕嘟”喝了个饱,就又向上——长一长。春笋就是这样——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三、教学生字

今天我们再学习五个生字“外、迎、笑、节、再”以及一个新的偏旁。

四、延伸拓展

交流收集到的相关春笋的美文、故事等材料。

作业

设计

完成《一一练》上相关练习。

《尊严》第二课时教案 第7篇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

(一)分析第三次对话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三)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五)知识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教后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用一两句话文中的哈默,从中理解文章的内容。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8篇

《船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选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 镇定自若, 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 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 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 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通过朗读课文和咀嚼文字, 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认真体会、感悟船长的风采和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目标预设:

1.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讨论学习、观看课件等方式, 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旅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 感受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2.读中思考, 充分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学生的品德境界得到提升, 明白危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 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 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强化语言实践,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读中体验。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培养情绪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雨果的经典作品《船长》。船长哈尔威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文中词句或其他词语进行表达。

2. 一位面对死亡镇定自若的船长, 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 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已经让我们深深震撼, 今天, 我们再次研读雨果给我们带来的这个感人故事, 再次聆听来自船长灵魂深处的声音。

二、咀嚼语言, 感悟灵魂

1. 第一次命令。

(1) 课件出示:“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2) 读一读, 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3) 出示第2自然段, 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大家为什么这样混乱?他们怎么想?

(4) 指导学生朗读“顷刻间……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从“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体会当时的混乱场面。此时此刻, 如果你就在这艘船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所以绝对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此时此刻, 船长只能“大声吼道”, 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得到, 都冷静下来。

(5) 船长为什么能够这样沉着镇定呢? (经验丰富、敬业精神、非常专业。) 如果你是一名船员, 你会有哪些想法和做法?对这位船长, 你有什么看法?

(6) 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船长的话。 (相机板书:镇定果断舍己救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船上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各种表现, 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 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随着与文本对话的逐步深入, 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2. 第二次命令。

(1) 过渡:这是在整个抢险过程中, 船长下达的第一次命令, 后来船长又发出了怎样的命令?找一找。

(2)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 你就开枪打死他!” (指导学生读一读, 揣摩船长的想法, 说说你的感受。) 师加以引导:作为船长, 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 而此时, 哈尔威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

(3) 出示第5自然段, 边读边悟。甲板上的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 (一窝蜂。)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你从这些词句中读出了什么? (险些把小艇弄翻了;拼命维持秩序;简直像疯了, 乱得不可开交。) (情况紧急, 可能船毁人亡, 千钧一发。)

(4) 分角色读船长和船员的对话。 (提醒学生快读, 急促而有力, 争分夺秒。) 从这段话你又看出这是一名怎样的船长? (相机板书:果敢机智关心妇女)

(5) 轻声自读22~25自然段, 思考:命令下达后情况怎样?议答。课文中哪个成语可看出? (井然有序。) 为什么人们会自觉听从哈尔威船长的话?

(6) 船长的第二次命令起作用了吗?有人说男人是怕被打死才守秩序的, 你认为呢?船长会开枪吗?为什么?人们遵守秩序的原因是什么? (被船长的言行所感染、所震撼, 没有人会违背他的意愿。)

课件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出示船长站立船头的图片, 逐渐高大起来。看图片, 听教师范读。学生也跟着音乐朗读一遍, 感受船长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与果断。通过朗读和讨论, 让学生在语言的诵读和思维的撞击中, 对课文内容深刻领悟,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3. 第三次命令。

(1) 过渡:还找出船长的其他命令了吗?课件出示:“快救克莱芒!”这句话体现出哈尔威是怎样的人? (板书:关爱孩子)

(2) 小结:在整个自救过程中, 哈尔威船长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 他临危不惧, 镇定果断。

三、激情诵读, 升华情感

1. 反复吟诵:“20分钟到了, 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 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2. 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 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 可回头望去…… (生有感情地读。)

3. 如果你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 你们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 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 此时你们也脱离了险境, 可回头望去…… (再读。)

4. 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 在船长的关爱下, 此时也已经脱离了险境, 可回头望去…… (指名学生再读, 反复体会船长的伟大人格。)

5. 出示哈尔威船长图, 逐渐放大!同时播放音乐, 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9自然段。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 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样的疑问呢? (就船长为何不自救进行小型辩论。)

6.船长哈尔威多么崇高, 多么伟大, 大作家雨果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生齐读。) (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同学们, 这样的英雄怎能不激起我们的情感, 那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对哈尔威船长表达你的心声吧!学生根据课件提示, 以不同身份和角度写出心中想要说的话。 (生交流心里话。)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 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四、总结延伸, 提升境界

1. 师总结:面对生死的考验, 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和惊慌, 这是正常的表现。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 我们看到的却是镇定自若、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视死如归, 这就是英雄本色。

全班学生齐声呼唤船长的名字———哈尔威船长!

2. 课件出示“9.1 1”美国世贸中心被轰炸的相关图片和一篇华人亲历者所撰写的关于当时人们有秩序地逃离现场的描述。

3. 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难来临时, 我们应该怎么做?

4. 布置作业。

(1) 查查大作家雨果的资料, 读读他的有关书籍。

(2) 背诵课文中感人的片段。

设计意图:夯实学生的语文积累, 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评:

《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 第9篇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第三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3. 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回顾上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入新课。

品读课文,感受“歌声”之情

(一)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思考,在整件事的叙述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2.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朗读。

句子一:“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

①指名读,找出描写二牛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拽住”你会用哪个词替换?体会二牛的急切。

②听了二牛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真的有狼吗?从课文哪里可看出?

③抓住“马上、立即 、使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为了老师不顾危险毫不犹豫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真诚的爱。

句子二:“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①用“△”标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

②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捉鱼的画面,体会抓鱼的快乐及对老师的爱。

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老师、大人和同学。”

①用“○”标出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

②“我们”高兴时会想些什么?(用感情朗读)

句子四:“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

①“我们”为什么会遭到责骂?想象责骂的情景。

②用△画出写“我们”动作的词,用○标出写“我们”心情变化的词。

③“我们”为什么委屈?

④“献”可以换哪个字,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⑤老师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激动、高兴、欣慰、心疼、担忧)

过渡 :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不顾危险去为她挖药呢?(引入2-5自然段的学习。)

(二)感受老师的好。学习2-5自然段。

1. 课件出示问题:用线画出写老师好的句子。哪个句子是概括描写老师的好,哪些句子是具体写老师的好,这些句子分别表现老师哪方面的好?

2.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①课件出示反映老师好的句子,分别指导。重点通过“荒凉破旧”和“从城里来”反映老师有爱心。

②从老师模样好、嗓音好、有知识、有爱心方面总结老师“样样好”。

3. 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自豪、敬佩、骄傲)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回顾全文,畅谈收获

1. 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 既然以歌声为题,我们还可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

3.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泉水》第二课时教案 第10篇

苏教版《泉水》第二课时教案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泉水丁冬响》好听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泉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复习1、复习生字词。课文里的生字词,还记得吗?谁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2、复习第一自然段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泉水从石缝里冲出来,泉水流到哪些地方?(指名回答)三、“ 扶”学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泉水的什么特点?(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后板书“多”)2、你从哪里读懂泉水的“多”?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句子。生读“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3、(课件出示) 来吧,我的水很多。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比较读体会泉水的“多”和热情,相机理解“天然水塔” 4、师小结: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所以才会“很多很多”。5创设情境,指导朗读。那么,在第二自然段中,热情的.泉水把水送给了谁?现在你们都来当热情的泉水,我是山里的姐姐,你们喊我一声山里的姐姐。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作饭吃(回家沏茶喝、洗衣服……)。生用“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来回答指导读出热情的语气。6小结,再读本段。谢谢!真是热情的泉水!从你们的笑脸上,从你们的话里,老师感受到你们帮助了山里的姐姐,心里是多么快乐呀!再读一读吧。四、“放”学三、四、五自然段1、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读一读,把它画出来。生找“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课件出示句子)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清”)泉水就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它照出了什么?想像说话:清清的泉水还照出了泉水多清啊,照出了这么美的景色,谁再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句子)2、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师板书:甜)当你们读到“更大更甜”这个词,脑子里出现了什么?句式训练:我好象看见了・・  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仿佛也看到了累累硕果。老师真想读一读。(师范读)3还找到什么句子?(学生读句子,师板书:美)(听课件)画眉鸟正在尽情地歌唱,(贴图,板书)它的歌声多么清脆呀。泉水泉水,快亮出你很美很美的琴声,为画眉鸟伴奏吧。(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五、配乐朗读一至五自然段。多美的琴声呀,为了记住热情大方、乐于奉献的泉水,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同学们读泉水的话,其余部分老师读。(师生互读课文)六、学习六、七自然段1、指名读两段。大家边读边想: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会用“为什么”提个问题。2、生质疑,(预设为“为什么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3、这个问题,课后有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就明白了。读P22“我会读”这首诗就告诉我们泉水最后都要流进――大海里。4、老师也想问问:课文的最后一段只有两个词,后面有六个小圆点,这叫省略号,它告诉我们――(泉水还流过很多地方)。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泉水还流过哪些地方?遇到了谁?说了什么?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分成四人小组先说说。句式训练泉水流到看到泉水说:“・・・・・・   ”5、师看板书小结课文(1)读了课文,泉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泉水源源不断地冲出来,是多么――多,看上去那么――清,喝起来那么――甜,声音那么――美,而且还热情大方。我们真应该像泉水这样乐于助人。一起来读读写在课文前面的话吧。(齐读P19单元提示语)(3)相信小朋友们学了这课以后,也能成为一个像泉水那样热情、快乐的人。七、作业:1、 学了课文,泉水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课文里的优美词语一定也给我们留下了印象。(读“阳光灿烂的世界、明亮的大镜子、火红的杜鹃花、清脆的歌声”等词)课文里还有像这样的词吗?找一找,把

 

《雪儿》第二课时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3、领会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和3。【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知识:

(1)指名让学生说《雪儿》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读出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内容见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学习:

尤其要注意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这部分第二题让组内学生认真看,由组长综合出完整的答案。

4、课堂展示:

展示一:展示默写词语情况,找四名学生上台默写出词语,比一比,并订正。展示二:展示自主学习中2、3、4、5、6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雪儿的感情。指导背诵指定段落。

展示三:展示合作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5、巩固提升:放ppt的内容,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来个回头望,加深记忆。

6、作业布置:内容见ppt中的。

7、课后完成练习册的题。【板书设计】

腿伤在家

向往春光

照料白鸽(洗澡

敷药

盼快点好起来)

重返蓝天(展开双翅

飞回

祝福)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 第1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观潮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导课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的创造。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播放学乐师生典型的导学成果。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4.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5.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7.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练习

读一读下面的段落,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 找出这段话中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写下来。(犹如)(如同)(好像)2.这段话是按(B)顺序来写的。A.从近到远的 B.从远到近的

3.这段话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4.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C、D)的修辞手法。(多项选择)A.拟人 B排比 C.比喻 D.夸张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六、板书

观 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

《推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3篇

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语言实践中丰富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在轻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在学习《推敲》中学会推敲, 学会揣摩语言、锤炼文字, 并训练思维, 努力落实“双基”教学, 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在“推敲”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并学会推敲、锤炼文字。

教学过程

一、演示“推”、“敲”, 导入课文

1. 板书课题, 齐读。

2.“推”和“敲”分别是两个动作 (师边说边做动作) , 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词语———“推敲”,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告诉我们这个词语的意思?出示: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3. 我们知道“推敲”一词有一段来历。他既是一段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 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这节课, 我们就来好好读一读、品一品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推敲”, 既是一段文坛佳话, 也是一段传奇故事。通过动作演示, 让学生明白“推”和“敲”原来分别是两个动作, 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生轻声读课文2~7自然段, 整体感知。

2. 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生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你从这段话中, 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生从“郊外”、“找了好久”、“才”等词体会李凝住处的偏僻, 从“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体会月夜的宁静, 从“拜访”与“访问”的辨析比较中体会贾岛对李凝的尊敬, 学会推敲文字。)

3. 贾岛月夜访友, 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即兴写了一首诗, 并把它留了下来。 (板书:即兴写诗)

4. 出示《题李凝幽居》, 生轻声读。

设计意图:本片断在学生轻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引导学生从第二小节的品读中体会李凝住处的偏僻、月夜的宁静, 并让学生在“拜访”与“访问”的辨析比较中体会贾岛对李凝的尊敬, 学习推敲文字。

三、精读感悟, 咀嚼文字

1. 学习第3自然段。

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 生默读课文第三小节, 交流。 (板书:斟酌文字)

(2) 贾岛骑在毛驴上, 是怎么斟酌文字的?生自读课文, 做做贾岛的动作。

(3) 指名生上台表演, 师生评议。

(4) 大街上的行人, 都笑些什么?引导想象, 品读“不知不觉”。

2. 学习4~7自然段。

(1) 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 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 请大家试想自己就是贾岛, 把跟韩大人解释的话说给同桌听。

(2) 听了贾岛的话, 韩愈思索了一会儿, 认为用“敲”字好, 有哪几点理由呢?学生概括。

(3) 引导生比较辨析“宁静”和“安静”。

(4) 贾岛听了韩愈的话, 连连点头, 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 (板书:韩愈解疑)

小结:家境贫寒的诗人贾岛和大诗人韩愈, 尽管地位悬殊, 但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演绎了一段文坛千古佳话, 贾岛、韩愈的推敲故事也被传诵至今。

设计意图:本片断的设计注重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通过表演评议助读、想象品味词语、辨析比较词语等体会贾岛斟酌文字时的痴迷, 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四、走进历史, 了解贾岛

1. 历史上的贾岛究竟是怎样的人呢?出示贾岛生平:

贾岛, 早年出家为僧。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 善于反复推敲, 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 被称为“苦吟诗人”, 锤炼出许多精品, 其创作精神感人至深。贾岛长于“五律”, 被人称为晚唐“五律”的领袖。

2. 看了贾岛的生平, 你对他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 同学们, 贾岛有一个雅号, 叫———“苦吟诗人”, 贾岛以他对诗的执着追求、严谨的创作精神、苦思苦吟的实践, 锤炼出许多精品, 让我们读一读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出示: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4. 这首五言绝句意思是说, 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 吟成后不禁双泪长流。你们说, 他流出的是什么泪啊?生交流。

小结: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下一番苦功夫, 任何事业都不能取得成功!

设计意图:本片断的设计通过补充贾岛的生平介绍和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再现了历史上真实的贾岛, 使学生对贾岛的认识更丰满, 并理解任何事业的成功, 都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引导质疑, 激发思考

1. 孟子说“尽信书, 不如无书”, 意思是说不要一味相信书本, 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怀疑的态度。贾岛是个“苦吟诗人”, 他反复推敲, 拿不定主意, 说明用“推”也有一定的妙处, 你觉得“推”好在哪里? (生交流。)

2.“推”好还是“敲”好,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 也是一个文坛公案, 至今仍争论不休。请默读下面两段话, 说说自己的想法。

有专家说, 韩愈认为“敲”字佳, 与他官员的身份有关。“敲”较之“推”, 更谨慎, 更周全, 更合乎常理。但贾岛是个僧人, 僧与官不同, 讲究逍遥自在, 随手“推”开月下门, 了无挂碍。

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敲则有声, 与静对照。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 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推门, 无声, 只着笔于推的动作, 画出了运动中的线, 与‘宿’相对照, 显得比‘敲’更和谐, 不失画面的统一。

小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 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设计意图:本片断的设计引导学生不要一味地相信书本, 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怀疑的态度,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让语文课堂有了“思维的含量”, 有了“思想的力量”, 并让学生明白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六、拓展练习, 感受魅力

1. 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看, 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 (生交流。)

2. 请大家再看一句宋词, 括号中可以填哪些字呢?出示:红杏枝头春意闹。

3. 词人为什么用“闹”字?“闹”字好在哪里?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

总结:同学们, 我们要感谢“推敲”———是“推敲”, 再现了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是“推敲”, 让我们走近了“苦吟诗人”贾岛;是“推敲”, 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无穷魅力。但我相信, “推敲”不仅属于贾岛, 也将属于我们大家;我也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推敲”的故事将在你们身上上演。

6bunit1第二课时教案 第14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

1.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谁?

2.是谁要回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第二课时,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文题目(板题),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3.读文要求: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桥从哪里跨越到了哪里?

文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哪里?

4.汇报、交流

三、再读文、深入感知

1.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问题走人第一位主人公:小钱。

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

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段话中有几个描写花朵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作者用( )比作( )?这个比喻句又说明了什么?

要想挽救这年轻的生命唯一的办法是什么?那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④辗转是什么意思?⑤假设这个年轻人没有得白血病他会在做什么?⑥就在台湾青年要捐赠骨髓时发生了什么?

3.出示台湾地震图片:多么可怕的地震,我们的台湾青年抽取骨髓会成功吗?

4.小组合作学习3-6自然段。

5.小组合作要求:

大声朗读3-6段课文

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地方为什么令你感动?

四、升华感悟

1.我想学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生命桥的意义了吧?

2.补充完善板书

五、拓展

1.共同唱响《爱的奉献》。

2.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李博士相见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组交流一下。

六、作业

上一篇:《黄山奇石》仿写作文下一篇:学校后勤主任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