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查计划

2024-06-03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计划(精选8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计划 第1篇

农村计划生育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1月23日

调查人:

班级:

指导老师:

调查主题:农村计划生育问题

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各级目标管理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实行“一票否决”,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经常抓,抓经常”,才能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所以我对吉安市吉水县的计划生育情况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市委提出的“二四六八”和重返“十强”目标,以搞好灾后再生育服务与恢复服务体系为重点,强化宣传,夯实基础,规范服务,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吉安市出生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政策生育率、人均财政投入预算等各项工作指标均优于控制目标和任务数,圆满完成了本人口计生工作任务。

(一)以贴心服务化解突出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全力抓好再生育服务,温暖民心。市人口计生局邀请妇幼保健专家和省生殖卫生学院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专家教授定期到吉安进行心理疏导、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知识培训,开展生育调研、技术指导和坐诊、再生育能力评估、医学检查、流产情况医学调查与分析等;二是妥善处理手术并发症,解决民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市施行节育手术遗留下来的并发症有近80例。这些并发症患者的诉求与群众信访案件逐年增加,解决的难度很大,加之部分重灾镇的再生育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群众的反映很强烈。市人口计生局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认真调查,主动沟通,耐心解释,积极治疗,妥善处理。2010年,向并发症患者和再生育困难家庭发放困难生活补助50.43万元,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没有出现因计生工作导致的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案件。

(二)宣传工作成效突出,为灾后重建增色添彩

探索创新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坚持大人口宣传,主动参与,主动作为,主动融入;调整工作思路,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特色村规划,宣传模式出新不出格,添彩不添乱;改变工作方式,坚持常态性宣传,从群众被宣传转变为主动接受宣传;注重宣传结果,保证宣传效果。市人口计生局主动融入师古镇红豆村示范村建设,将人口文化、生育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婚俗文化、爱情文化和婚庆文化中,重点打造婚俗人口文化苑和爱情文化博物馆,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社会现象进行引导,从而树立新型健康的婚育观念。红豆村人口文化宣传模式得到国家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统一规范了98个村级人口计生制度和人口文化宣传栏内容,重建了220个人口文化大院,2075户中心户,恢复了宣传阵地。开通短信平台,举办电视有奖问答,开展《公开信》发表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以多种形式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

(三)扎实开展基础工作,创新规范管理模式

一是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开展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和基层文明执法专项活动,对2004年至今1569例再生育以及1586例(含非婚的)违法生育材料进行了清理,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程序和操作规范,提高执法水平。

近三年,我市共作出计划生育行政处理决定1275例(包括非婚在内),征收社会抚养费610万元,无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发生。开展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活动,坚持行政告知制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宣传和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推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将工作重心下移。

二是进一步规范了再生育申报与审批程序,制作了申报审批流程,严把再生育行政审批关,提高行政效能。今年8月,市人口计生局将灾后再生育对象收养子女后怀孕的有关情况如实向上反映,并提出建议方案,得到省人口计生委的正式批复,将此参照《条例》相关条款进行审批,填补了全省灾后再生育政策的空白。

三是严格执行《统计法》和人口计生统计规定,坚持“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封闭式调查,加大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抽查力度,挤干统计水分,提高了人口计生统计质量,为第六次人口普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切实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为育龄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并强化技术服务规范,严格按照手术常规与操作程序,安全施行各类节育手术。以流动服务车为载体,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三查”服务。今年,全市参加免费“三查”的妇女就达90969人次。与此同时,我市在德阳率先实施优生促进工程项目,切实减少了出生缺陷的发生。

五是编制了《吉安市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在全省率先将村级人口计生工作中人口出生统计、政策解释等五大项规范和村级“三清四勤”工作制度进行了统一要求,受到了省、市领导好评,在全省进行推广应用。

(四)探索实施惠民政策,强化利益导向机制

我市在全面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生奖励扶助、0~6周岁独生子女平安保险、育龄妇女节育手术保险、免费技术服务项目等5项国家、省、市出台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同时,还开展“三结合”帮扶,通过积极争取,组织实施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项目,探索实施了七大惠民政策,不断丰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内涵和外延。今年,我市兑现给计划生育家庭的各项奖励政策总额达到1400万元,使近6万个计划生育家庭直接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是从2007年起,探索实施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补助制度。二是为特别扶助对象发放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自筹金补助。三是参照国家奖励扶助政策标准,实施城镇双方无业居民独生子女户与双女户扶助政策。四是实行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奖励办法,由本级财政按每人100元的标准给予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妇女一次性奖励。五是将农村人口中,收养子女后放弃生育无亲生子女的,纳入本市奖励扶助范围,参照国家奖励扶助政策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六是积极探索农村“半边户”中独生子女和双女户的奖励扶助政策。七是组建全国首支人口计生志愿者服务队伍,启动人口计生志愿者服务项目,从第一批独生子女中招募了志愿者,为实行计划生育的第一批家庭提供生产、生活帮助与健康服务。

二、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一)市人民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

质,统筹解决新时期人口问题,加强服务,继续创新,使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推动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二)人口计生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应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强化属地化管理,实现均等化服务,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

(三)目前基层对人口计生工作有所松懈,人口计生工作“网底工程”有所削弱,违法违规生育现象在个别地区有所抬头。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严格依法管理,切实加大执法力度,管理与服务并重,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确保我市人口计生工作目标圆满实现。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计划 第2篇

院:历史与政治学院 专

业:社会工作 姓

名:余小龙

号:***0 调研地点:雷山县望丰乡排肖村 调研时间:2014.08.14----2014.08.20

摘要:

我国于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计划生育政策,并于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并将有关规定列入宪法。同时,中国政府进一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然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我 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而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尤其中西部农村生育水平比较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严重。所以,做好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农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任务和重要前提。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计划生育的现状,我对雷山县望丰乡排肖村展开了为期六天的计划生育现状调查。

正文:

一、排肖村简介及计划生育实施情况

排肖村坐落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境内,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典型山村,居住着一群淳朴热情的苗族儿女。2014年初,排肖村成为了雷山县一个深化计划生育村工作的试点村,为了推动农村计划生育的进一步发展,实行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在排肖村建立了组织机构,确立了领导班子。为了切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排肖村计生办公室定期召开干部工作例会,对工作进行细化分工,确保村里的人口计生工作有目标的开展。同时,排肖村计生办公室还创新宣传方式,营造舆论氛围,通过采取广播播报计生知识,对人口计生政策法规、少生优生、关怀行动、“双诚信双承诺”等进行广泛宣传。并且,还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人口和计生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营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村民婚育观念转变。

在与排肖村计生办公室主任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由于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许多村民已经从思想上基本转变了生育观念,对女孩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爱,村里的男女比例不断的得以协调,同时,村里的人口数量增长幅度很小,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

二、排肖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挨家挨户对村民进行走访,我在与村民们的谈话中进一步了解到,排肖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宣传还不够到位,有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由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观念严重,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从而导致了有的家庭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抵触计划生育政策,家庭成员大大超过了国家计划生育的规定范围,严重超生。并且,部分村民婚育观念不明确,早婚早育。同时,村里的计生干部对计划生育的知识以及政策掌握得不够完整,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三、对农村计划生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在农村,由于受到经济能力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农村的农民依然坚信男人才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家庭物质生活的主要承担者,而女人只是起到了传宗接代的作用,从而导致了重男轻女的观念的产生,所以,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知识和政策改变人们的重男轻女观念。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农村的教育程度,通过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渐转变。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计生干部们应该充分学习计生知识和政策,熟悉掌握计生知识和政策,力求在工作中正确宣传、文明执法。

四、此次调研实践的心得体会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计划 第3篇

1 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现状之一: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不相平衡。从需求方面来看,据“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户中,74%有积蓄;66.9%的农户有过借贷,其中51.3%来自非正规金融渠道,44.2%来自信用社,4.5%来自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企业金融需求调查显示,92.7%的企业申请过贷款,52.5%的企业认为贷款不方便。无论从储蓄还是借贷角度看,农民显著而迫切的金融需求都未得到完全的满足。

从供给方面来看,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民间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曾以存贷款、债券、信托等手段支撑起农村金融市场,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近年来,商业化改革影响到国有银行向农业和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国有银行四年间撤并1万个基层机构,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融资成本持续走高。货币管理当局对非正规金融管制比较严厉,在强调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更重视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使得民间金融发展并不十分迅速,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只能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上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村融资需求。

现状之二:特有信贷风险问题制约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正规金融机构又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它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的利率上限的限制)。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贷款规模较小,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极度缺乏,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较大,放贷意愿较弱。三是质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也存在差距,这些质押物品在正规金融企业看来价值不大,而一旦要处理这些质押物,缺乏合适的拍卖市场。

现状之三:农村中的“二元金融”结构并存。金融二元性是指规范的金融部门和不规范的金融部门并存,主要表现在国有金融与民间金融处于不同的信用体系中,国有金融机构对民间经济存在制度上的“约束”,民间经济从国家控制的金融体系中获得金融支持难度较大。考虑到农村经济主体抵押品不足、收入不稳定、农村投资与消费难以区分以及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等因素,国有银行出于抗风险的目的,会降低对农村经济的贷款。正规金融部门的贷款手续繁琐,申请审批成本过高,加重了融资成本。这些因素导致农村正规金融市场门槛很高,普通企业和农户难以逾越,从而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在相当程度上与正规金融市场隔离。

现状之四:民间落后的原始态服务。没有相对规模、产业链健全的盈利主产业支撑。贷款需求与金融服务需求处于原始状态,农村贷款需求都是生存需求,经济发展的生产性大额需求较少,贷款保证多以原始的个人“道德信誉、公众口碑”为抵押品。

2 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因分析

第一,农村金融市场相关法制不健全。农村金融稳定性不强,适应性较差,经营管理难度大,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而我国现有的相关立法难以指导农村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分工不发达,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势必引发资金外流。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既要借市场之力,也要用法律之手。要用强制性的法律手段积累启动农村经济的增量资金,促其实现自我循环和螺旋式发展。

第二,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合力不足。农村经济的特点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合力,坚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农村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开发等贷款周期长、风险大、启动阶段效益低的领域,政策性金融应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并逐步推进到县域经济、农村中小企业等领域。对市场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领域,则由商业性金融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农村经济中,政策性金融在进行示范引导后,商业性资金跟进较慢或因风险、收益原因未跟进,造成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合力不足。

第三,农村金融资金分配不合理。现在乡镇的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只吸收农村资金而不发放贷款,吸收的资金统统上划到地市级以上机构;而农村信用社也在强调资金的集中使用,往往也把吸收的农村资金上存到县级以上机构;农业银行由于是商业银行,也正在向股份制迈进,为了改善财务状况,不得不全行统筹、统一调度资金,支持能够带来较大收益的发达地区大项目;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仅仅限制在政策性粮棉油收购等流通领域贷款,对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安排支持资金。

第四,农业贷款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由于贷款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贷款效率不高,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农业贷款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高于农业产值。农业的低效率也是影响农业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正规金融的缺位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使得民间借贷能够挤入农村金融市场。本来应当是正规金融高度发达以抑制非正规金融,而实际情况则是许多地方民间借贷比重高于正规渠道借贷,出现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功能错位。

第五,金融创新服务项目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采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金融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少信贷服务品种创新,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保险业务为例,在农村市场上仍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农村金融组织单一化、业务商业化和垄断化,金融服务不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信贷支撑,但随着国有金融机构日益商业化,使它们大规模收缩战线,压缩基层经营机构。同时,贷款权限也从基层上收,结果是大量储蓄资金外流。

第六,“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二元金融”结构。我国现在正处于城乡的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剩余仍然在向城市倾斜。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农村、城市“一盘棋”造成了农村缺少相应的金融配套服务,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并且出现了农村资金“倒流”城市问题,造成现阶段金融资源配置大量流向城市。城市一元的金融体系初具雏型,只需完善、提高。而农村一元的金融体系,尚未纳入议事日程(指是否应该单独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因此,农村金融改革要建立最适合农村需要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建立新的“二元金融”结构,这里的“二元金融”结构是指完善、提高城市一元金融体制,大力发展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的另一元金融体制。

3 建立适合新农村发展的新金融体制

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需要金融结构的二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农村金融“一盘棋”的发展策略是行不通的。在中国的农村,要建立为农民服务的银行体系,其宗旨是为新农村服务。而新农村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整体精心安排,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第一,加强法律的规范作用。我国现阶段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没有专门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法律,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以规范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机构的行为,使它们在法律保障下健康有序地为农业发展服务。要按照强制性、公平性和自愿性的原则,制定相关金融法规,公平界定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业务范围和服务职责;把支持农户生产经营、支持当地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助学和消费等作为金融机构应尽的法定义务;规定设在农村的所有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目前缺乏法律限制的情况下,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监督引导,探索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确保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真正用于农村建设。

第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功能和机构布局合理、既竞争互补又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也是满足“三农”发展,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构建完善的“三农”服务金融体系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实现途径,具体思路应当是:

一是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步伐,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现实,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坚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通行的合作原则建立相互协作、互助互利的“合作性”资金融通机构,真正体现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恢复农村合作社合作金融的本来面目。

二是改造现有邮政储蓄制度,堵截农村资金“倒流”,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针对农村资金“倒流”城市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造,可以做到:(1)对于经济发达、邮政储蓄业务量大的地区。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将原有的邮政储蓄部门改组为邮政储蓄银行,专门从事储蓄、汇兑、代理等业务,所揽资金一律不再转存人民银行收取率差,并且,必要时国家财政可以给予邮政储蓄银行适当的补贴。(2)对于经济不发达、邮政储蓄业务量较小的地区。在县一级将邮政储蓄部门并入信用社统一管理,或成为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将大量的闲散的储蓄资金“存”于农村金融市场。

三是增设新型农业保险组织,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1)建立县一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将合作社制度与公司制度融为一体,合作制以体现互助共济性,公司制保证其制度的先进性与责任的有限性;该公司由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等入股及部分国家财政投入,国家的投入不能超过30%,即不占控股地位,否则有承担绝对责任之嫌。(2)在省一级建立农业保险股份公司:由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按其总资本的8%投资入股,省级财政也投入拟设公司约30%的资本;同时农业保险股份公司按8%对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承担再保险责任。

第三,进行农村金融机构战略调整。在继续完善原有的存贷款业务、汇兑业务、代理业务、公司业务的同时要大力开拓新的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业务。如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在农村大力推广个人理财、银行卡、基金、租赁、金融咨询、保管箱业务、农产品期货等金融产品,同时根据农民贷款需求特点,设计开发如仓单、地上作物收获权、存栏牲畜抵押等贷款业务,满足农村多样化金融需求。

一是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控制风险的重要性,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大力加强风险管理。健全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敏锐捕捉市场信息能力,并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是建立有效的营销体系,深挖客户资源。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广阔性、分散型的特点,利用乡镇金融机构中熟悉当地情况的工作人员开拓新业务。降低信贷风险,简化申请手续,节约成本。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培养。要重视培养、引进和储备专业人才,逐步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人才培养开发制度,通过岗位培养、专业培训、学历教育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素质。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人才选用引进机制,坚持任人为才、量才适用的原则,通过公正、严格的考核程序选拔人才,使熟悉农村情况、业务能力强的人才进入工作团队。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其在农村市场中发展滞后的原因,阐述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要建设一个不同于城乡金融“一盘棋”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二元金融”结构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赵国君.邮储银行,路在何方?[J].现代商业银行,2007,(02).

[4]许传华.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金融与保险,2007,(01).

[5]董旭操.邮储银行将分羹农村市场[J].现代商业银行,2007,(02).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调查;思考

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的农民朋友是其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中把群众的文化修养作为一个重要的缓解去执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做一简要阐述。

1.随着国家国力的增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建设也有着日新月异的提高

1.1农村文化设施不断改善

当前,在农村,文化的相关设备已经非常的健全。大多数的农村集体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大力的开展文化设施的相关建设。

1.2农民文化活动形式多样

现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各种压力的减弱,这就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就导致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日趋增强。

1.3农民文化生活需求提高

农民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更加的高。但是,大多数的农村的重大的文化活动一般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有,而且还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从而就导致了群众娱乐项目的减少,展现自我的平台缺失,很大程度上打压了群众的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力度不够

研究表明,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农村的多数农民还没有订书报刊物的习惯,除了看电视和参加村民自发组织的文体活动外,看电影、戏剧的机会不多,农村网络还不普及,以打麻将、打牌等娱乐活动很容易滋生赌博等不良行为。同时,由于农村各方面发展还比较落后,现有的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都由上级或当地政府出面组织,而且大部分活动都是安排在某些特定的节日或当地有重大活动的时候举行,活动的具体内容也都是根据上级工作的需要来安排,这种自上而下的安排,没有体现当地广大群众的自身需求。他们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只能一味的去接受,而没有办法自己做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的改革与进步,广大农民群众不再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长久不变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他们对于文化活动有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政府的主管部门,缺忽视了这个问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识不到位。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认为农村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不愿意花费精力和财力去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而很多农民文化建设缺信仰。

2.2群众文化专业干部人才匮乏管理不完善

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干部都要兼顾乡镇其他工作,没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群众文化建设,城区的文化干部虽然也能够到乡下指导或者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但是对广大农村来说,还毕竟是杯水车薪。农村群众文化的主力军还应该是广大乡镇的文化工作人员。

2.3群众文化设施和经费还有很大需求

农村文化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但是还没有赶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刚才所调查村庄相对来说是相对富裕、处于城镇附近的农村,而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文化活动设备和场所还很缺乏。群众文化活动少阵地、缺场所仍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另外,要常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所需要的经费数额巨大,依照目前的财力物力还相去甚远。

3.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我们正处于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兴起农村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好时机。下步农村文化建设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

4.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4.1做好规划,明确责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管理

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首先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只有领导真正的重视起来,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群众文化建设的各项需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各地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当中;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做到开局有计划,中间有监督,年终有考核。

4.2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加大各级财政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保证有限资金向落后地区倾斜,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探索和调动社会力量,通过政府投资为主、社会、个人集资为辅的方式,鼓励社会团体、经济实体和民间组织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各地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农村文体设施简陋、不足、落后的现象。同时,要本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发展农村文化设施。针对不同村庄文化建设的特点,分门别类的发展农村小戏台、篮球场、排球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设施。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另外,县文化站、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室是承担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机构,必须重视这三级文化网络的建设,保证日常的活动经费和管理力度。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3积极扶持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和生存土壤,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群众的审美习惯。虽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曲折,但是一旦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一定会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各级政府要重视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利用特色文化的魅力,积极组织活动,加强对外交流,使这些特色文化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影响力和推动力。

4.4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调动农村文艺力量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文化工作者较为稳定的的人才队伍,保障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影响力,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和基层文化队伍的联系,多做一些培训和指导,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作出更大贡献。二是要充分调动农村广大文艺力量的积极性,在广大农村中,都有一大批热衷或关心文艺建设的群众队伍,他们见识广泛、阅历丰富,对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使他们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带头人,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民进行文体活动和文艺创作,从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氛围。

4.5加大文化下乡力度,根植文化于农村土壤

“文化下乡”是利用城市先进的文化资源,支援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但是,“文化下乡”还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关心、支持,对农村群众文化只是起到一种推动力的作用,尽管层次较高、吸引力大,但毕竟这只是一种外来力量的支援,不能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长期需求。农民是文化建设的受惠对象,但更是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科技下乡,对农民来说,只是一种“喂食”式的文化帮助,农民选择余地不大,针对性不强,制约和影响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说,我们要从根本上去重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好的去为农民的生活而服务,让老百姓文化建设的落后局面得到更好的改善。要全面高效的去推进和改善农村文化建设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建设的新高潮。

【参考文献】

[1]胡素贞.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华章,2011,(19).

[2]林源.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华章,2011,(19).

农村文化建设问卷调查 第5篇

村名——

尊敬的学员朋友:您好!

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我市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及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看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特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将了解到的情况与意见如实反映,以便为您的文化生活提供帮助,为制定新农村文化政策提供依据。对您的合作与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基本情况(请在符合您情况的项目下划“√”)

1、您的性别:(1)男(2)女

2、您的年龄:(1)20—44岁(2)45—59岁(3)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含中专)(4)大专及以上

二、调查内容(请在符合您意见的项目下划“√”)

1、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1)比较了解(2)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3)没听说过,不了解

2、建设新农村文化是否必要?

(1)必要,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2)不必要,只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收入水平就好

(3)无所谓,顺其自然,慢慢发展

3、平时,您村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可以多项选择)(1)看电视(2)看电影(3看戏(文艺演出)(4)读书看报(5)打牌、打麻将、下棋(6)上网(7)唱卡拉OK(歌舞厅)(8)听广播(9)跳舞或健身活动

4、您更喜欢哪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可以多项选择)(1)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2)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3)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4)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5)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6)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7)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

5、在农村经常看戏或文艺演出吗?(1)平均每年5次以上(2)平均每年3—5次(3)平均每年1—2次(4)没有看到

6、在农村经常看电影吗?(1)平均每年12次以上(2)平均每年6—12次(3)平均每年6次以下(4)没有看到

7、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1)满意(2)较满意(3)不太满意(4)不满意(5)很不满意

8、您所在的村有文化活动中心吗?是否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1)有(2)没有

(3)不清楚(4)经常参加(5)偶尔参加(6)没有去过

9、您所在的村有文化室或老年活动室吗?是否经常到村文化室参加活动?(1)有(2)没有(3)不清楚(4)经常参加(5)偶尔参加(6)没有参加

10、您认为谁应该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主力?(1)主要靠政府的投入和宣传动员(2)主要靠农民自己积极主动学习(3)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

11、您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您可以多项选择)(1)加大文化设施建设(2)指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3)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4)发展农村特色文化(5)增加政府经费投入

12、您觉得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多项选择)

(1)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

(2)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

(3)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如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4)出版农村人的刊物,反映农村生活

(5)发展农村民办文化

13、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可以多项选择)

(1)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

(2)建立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

(3)建立村广播室

(4)建立村级文化室

(5)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

(6)为您安装广播电视

(7)建立农家书屋

(8)增添村级体育健身路径

14、您觉得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涉及哪些方面?(可以多项选择)教育(5)卫生健康(6)农业(7)农民合法权益(8)其他方面

15、你所在村有哪些文化元素

1)美食

2)民间艺术

3)太极、武术

4)戏曲

5)书法

5)传统乐器

6)旅游

7)棋艺

8)舞龙灯

占用您的宝贵时间,谢谢您的配合!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第6篇

1、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限选一项)

(1)□比较了解(2)□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

(3)□没听说过,不了解

2、平时,您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可多项选择)

(1)□看电视(2)□看电影(3)□看戏(文艺演出)

(4)□读书看报(5)□打牌、打麻将、下棋(6)□上网

(7)□唱卡拉OK(歌舞厅)(8)□听广播

(9)□跳舞或健身活动(10)□其他(请注明)

3、您更喜欢哪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可多项选择)

(1)□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2)□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

(3)□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4)□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

(5)□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6)□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

(7)□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

(8)□营利性文艺演出活动(电影、演戏)(9)其他(请注明)

4、您在农村经常看戏或文艺演出吗?(限选一项)

(1)□平均每年5次以上(2)□平均每年3—5次

(3)□平均每年1—2次(4)□没有看到

5、您在农村经常看电影吗?(限选一项)

(1)□平均每年12次以上(2)□平均每年6—12次

(3)□平均每年6次以下(4)□没有看到

6、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限选一项)

(1)□满意(2)□较满意(3)□不太满意

(4)□不满意(5)□很不满意

7、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可多项选择)

(1)□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2)□建立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

(3)□建立村广播室(4)□建立村级文化室

(5)□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6)□为您安装广播电视

(7)□建立农家书屋(8)□增添村级体育健身路径

(9)□其他(请注明)

8、您所在的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吗?是否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限选二项)

(1)□有(2)□没有(3)□不清楚

(4)□经常参加(5)□偶尔参加(6)□没有去过

9、您所在的行政村有文化室或老年活动室吗?是否经常到村文化室参加活动?(限选一项)

(1)□有(2)□没有(3)□不清楚

(4)□经常参加(5)□偶尔参加(6)没有参加

10、您认为乡镇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是否重视?(限选一项)

(1)□重视(2)□较重视(3)□一般

(4)□不重视(5)□不了解

12、您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可多项选择)

(1)□加大文化设施建设(2)□指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3)□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4)□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4)□增加政府经费投入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第7篇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计划 第8篇

关键词:绍兴县,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思考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打造“美丽乡村”、“文明乡村”、“特色乡村”的重要动力源。没有农村文化的发展, 就没有绍兴县的全面小康。

一、初步成效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把繁荣农村文化作为惠民实事工程来抓, 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基层文化工作的实际出发, 切实加强和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是硬件设施全面改善。到目前为止, 全县19个镇 (街) 中有14个被评为省东海文化明珠镇 (街) , 12个被评为市级文化示范镇 (街) , 17个创建成县级文化镇 (街) 。全县298个村全部创建为文化村, 其中一级文化村114个。农村基本实现了“四个全覆盖”, 即村村建有文化室、村村响广播、村村通有线光缆和村村有农家书屋。

二是文化下乡雪中送炭。文化“五进”、文化下乡, 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流动舞台车、图书车, 农民艺术团巡演等, 经常深入农村, 为广大农民朋友送去喜闻乐见的“文艺大餐”。

三是农民文化意识增强。富裕农民已充分认识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文化自觉日渐觉醒, 文化参与热情高涨, 在我县农村地区随处可见的“文化早市”和“文化夜市”, 日渐成为普通的农民生活的重要部分。

四是农民“种文化”遍地开花。各镇经常性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群众文艺活动, 如农民文体节、“三十佳农民歌手、团队、票友评选”、“欢乐乡村”巡演、“特色才艺大展示”及“文化村里的文化月”等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个自我展示、自娱自乐的平台, 全县涌现了20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和一大批“草根”明星。

二、困难与问题

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快速繁荣的背后, 仍远远落后于城区, 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农村文化重视不够。尽管近年来从县、镇二级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 资金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 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度还不够。特别是镇村干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仍较突出, 认为经济出成绩出效益, 办文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因而对贯彻落实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执行不力。

二是经费投入缺口较大。近年来, 县政府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但主要放在城区文化建设上。多数镇 (街) 在文化方面的投入仍以人员经费为主, 致使镇 (街) 文化阵地设施设备简陋, 功能不全, 群众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文化建设的经费依然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文化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

三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薄弱。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少, 业务骨干流失严重, 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文化工作质量呈下降态势。从镇一级分析, 文化干部队伍普遍老化, 学历偏低, 有一技之长者不多。农村原有的文化人才逐渐“老化”, 新时代的“乡土人才”培育严重滞后, 具有特色文化的人才有青黄不接的现象, 村级组织的文艺骨干显得更为缺乏, 严重制约了农村文艺活动的开展。

四是农村文化相对贫乏。尽管县、镇、村三级为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作了不少努力, 但是农民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农村文化市场相对贫乏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工作重心没有深入到基层、群众当中, 没有落脚于提高人民群众日的精精神文化需求上, 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

三、思考与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和中央的有关精神, 以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 加快繁荣农村文化, 推动全县文化强县建设。

1、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示要求, 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扶贫攻坚计划, 纳入新农村建设标准。要实行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各负其责,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2、不断完善经费投入体系。

一方面, 要把现有文化经济政策贯彻落实好, 并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的比例, 确保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群众文化活动等资金需求;另一方面, 要协调各方面关系, 调动社会力量, 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具体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1) 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 (2) 设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 (3) 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 (4) 切实做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 制定农村文化队伍培训计划,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 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 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4、狠抓城乡互动联动发展。

上一篇:鸟小学作文下一篇:不浪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