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2024-05-19

乙醇的安全技术说明书(精选5篇)

乙醇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1篇

乙醇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志

化学品中文名称:乙醇

分子式:C2H6O 第三部分:危险品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2类 中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慢性影响: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长期酗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刺激性。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食

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第六部分:泄露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胺类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胺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第九部分:理化特征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酒香。Ph值:

熔点(℃):-114.1 闪点(℃): 12 引燃温度(℃): 363 爆炸下限[%(V/V)]: 3.3 爆炸上限[%(V/V)]: 19.0 最小点火能(mJ): 无资料 最大爆炸压力(MPa): 0.735 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主要用途:用于制酒工业、有机合成、消毒以及用作溶剂。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酸酐、碱金属、胺类。分解产物:

乙醇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2篇

应用范围

以每年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替代一次性石油资源, 采用生物乙醇为原料合成乙烯。乙烯可广泛用于合成环氧乙烷、乙二醇、醋酸、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大吨位化工产品。

主要技术指标

原料乙醇浓度:85%~100%, 乙醇对乙烯转化率:99%, 乙烯纯度:99.5% (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 , 反应温度:180℃~220℃, 能耗:400千瓦时。

市场分析及产业化前景

乙烯是多种重要化工产品 (如环氧乙烷、乙二醇、醋酸、聚乙烯、聚氯乙烯等) 的基础原料。十一五期间, 我国乙烯需求量将从2006年1800万吨增加到2010年2500万吨, 国内乙烯生产量将由2006年900万吨增加到2010年1300万吨, 仅为国内市场的一半。乙烯产业的发展有非常可观的发展空间。寻求新的资源品种以替代石油资源已成为我国实现乙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基础问题。乙醇可以通过植物资源获得, 因而从乙醇制取乙烯重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投资概算

乙醇技术专利信息分析 第3篇

本文采用国知局专利信息数据库(截止2012年7月22日),对我国现有乙醇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全面检索,共得到了1834条有效数据。由于专利申请有18个月的公布周期,目前检索到的数据要少于实际数据。

1 总体趋势分析

图1表明,乙醇专利总体趋势为2000年前乙醇专利的申请量和公开量很少,增长幅度平稳,2000年后乙醇专利申请和公开数逐渐开始大幅度上升,2008年增长幅度达到顶峰。这个时期,乙醇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具备大规模应用条件,根据生物乙醇的专利文献量变化趋势来看,该生产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技术。生产技术的不断突破,将燃料乙醇的产业化推向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之中。

2 申请人趋势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乙醇专利申请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是申请最早和早期申请量最多的公司,在1989-1991年之间为8项,说明该企业前期抢占国内市场意识很强。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申请同期也有1~2项专利申请,起步较早,活动年期为7~10年,但后期申请量少,增速平缓。

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活动年期仅为2年的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在2007-2008年高峰申请时期,申请量最多,共33项。依次是活动年期为8年的天津大学2007-2009年申请了29项。再次是活动年期为3年的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7-2008年为23项。这三家单位前期申请量很少或为0,为后来居上。专利申请能如实反映出企业研发与创新的力度,重视研发与创新是这三家单主力军取得成功并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3 申请人综合分析

表1显示,前十位申请人中,总体局面为我国自主控制了国内乙醇生产技术,除了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作为外国在中国申请乙醇的相关专利外,其余8位均为国企或知名研究院所和高校。值得注意的是,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诊断试剂研发的中美合资企业。天津大学专利件数位居第一,而且发明人数量占绝对优势。平均专利年龄最长的是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为9年,说明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维护专利的意识和投入很强;国内最长的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为8年和6年,与其申请起步较早有关。而天津大学虽然申请量多,占据乙醇专利申请总量的3.78%,如前述的专利活动期也较长,但平均专利年龄较短。

4 主要IPC技术构成分析

对申请数量前十位的乙醇技术领域进行专利IPC构成分析[4],见图3。可以看到,乙醇发明专利的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C12P和C07C两个领域: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技术领域集中了29%的专利;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领域集中了26%的专利。另外,C12N(生物或酶;其组合物;繁殖、保藏或维持微生物;变异或遗传工程;培养基)为8%;B01J(化学或物理方法,例如,催化作用、胶体化学;其有关设备),A61K(A61K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C01L(不包含在其他类目中的燃料;天然气)分别占到7%。

在纤维素乙醇研发方面,预处理和发酵相关的纤维素酶等酶制剂开发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诺维信公司和杰能科公司占据全球酶制剂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研究设施和菌种库。Iogen公司在纤维素乙醇生产领域的Eco EthanolTM技术分析表明,预处理和酶水解工艺是纤维素乙醇生产发展的核心。

5 申请人构成分析

以专利数量前十名的申请人为对象,进行申请人乙醇专利构成分析,见图4。

天津大学、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据前十名专利申请总量21%、14%、11%的份额,是乙醇技术领域的前三强。其中天津大学占有绝对研发和产业优势。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开发的可使木薯经过加工变成燃料乙醇的技术,相继成功开发了“双酶法低温液化技术”、“大罐连续浓醪发酵技术”、“超大型连续生物反应器放大技术”、“复杂塔系热耦合精馏技术”、“超大型混合内件技术”、“高纯度酒精差压精馏技术”、“废醪液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及“高效变压变温分子筛吸附脱水技术”等多项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目前已应用于中粮集团在广西北海建成的20万吨/年燃料乙醇项目中,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这套目前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木薯燃料乙醇生产装置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中国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木薯燃料乙醇成套技术,为我国生物质能源原料的“非粮”化闯出了一条新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集中在采用木薯或薯类制备乙醇的技术,将粉碎后的产物与酶混合、酶解;对得到的酶解产物进行发酵,从发酵产物中分离乙醇,同时对废水进行固液分离处理。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集中在乙醇脱水制乙烯工艺中回收乙烯的流化装置和工艺方法。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最早的乙醇专利为1,1-二氯-1-氟乙烷和甲醇乙醇共沸组合物。近几年技术为“由含水或无水乙醇制备燃料添加剂二丁基醚、生产乙醇酸的固定的微生物腈水解酶的改进”。

云南省关于乙醇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仅有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共6项专利,主要为“乙醇发酵厌氧高温菌培养基”、“从淡酒液中解吸回收乙醇的方法”、“一种微波解吸载乙醇活性炭的装置”,专利申请数量和技术均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6 申请人IPC构成分析

前十名申请人IPC(如图5)主要集中在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和C12P(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分别为57项和69项。各申请人在乙醇技术研发方向上也有差异:天津大学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在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中粮集团在C12P(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集中在B01J(化学或物理方法,例如,催化作用、胶体化学;其有关设备)。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仅在G01N(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申请了23项专利,基本为乙醇诊断测定试剂(盒)及乙醇浓度测定方法。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亦集中在C12P(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

7 结论和建议

根据采用国知局专利信息分析软件,对乙醇专利的进行检索和各指标分析,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中国乙醇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8年增长幅度最大。活动年期仅为2年的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在2007-2008年申请量最多,共33项。

(2)前十位申请人中,仅有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和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外资企业,绝大部分专利均为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申请。天津大学49件专利位居第一,而且发明人数量占据对优势。但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在华申请最早,维护专利的意识和投入很强,平均专利年龄数最长。中国研发机构应该加强对专利的维护和持续的研发,极大程度挖掘我国乙醇专利的产业效益。

(3)前十位申请专利IPC主要集中在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和C12P(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分别为57项和69项,但未构成密集专利网络,很多领域尚有极大研发空间。可以预见大量乙醇专利技术热点和难点仍将集中在木质纤维原料转化乙醇,开发高效的纤维素酶,采用浓醪发酵技术,选育能利用五碳糖和六碳糖的高发酵水平的酵母菌,优化发酵设备和发酵工艺。

(4)我省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起才开始申请专利,数量和技术均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建议发挥我省蔗糖资源丰富优势,利用多种淀粉质或糖质原料,加强在非粮作物的乙醇技术研发,开发利用废醪液和微生物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

摘要:分析了乙醇技术专利总体趋势、前十名申请人构成和IPC分类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天津大学49件专利位居第一,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和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外资企业,平均专利年龄数最长。(2)IPC分类集中在C07C(无环或碳环化合物)和C12P(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分别为57项和69项。需利用五碳糖和六碳糖的高发酵酵母菌,优化发酵工艺;以及加强在非粮作物的乙醇技术研发。

关键词:乙醇,前十名,申请人,IPC分类

参考文献

[1]胡婷婷,吴洁霞,钟雪梅,等.燃料乙醇技术领域中国专利分析及广西相关产业发展的对策[J].广西轻工业,2010,26(9):15-16,47.

[2]JANUSZ S/AN F.Technology for conversion of lingo-cellu-losic biomass to ethanol EJ].Biomass and Bioenergy,1996,10(5-6):367-375.

[3]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国能科技[2011]395号,2011-12.

乙醇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4篇

关键词:奎硫平,乙醇,精神障碍

乙醇所致的精神障碍, 是由于人体长期大量饮用酒精而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造成的。这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缓慢, 智力衰退, 情绪不稳, 意识模糊, 有强烈攻击行为, 甚至产生幻觉或妄想, 并伴有内脏器官的严重病变, 对人体危害十分严重。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分析某精神病医院收治的70例乙醇所致精神障碍患者, 对奎硫平在治疗乙醇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某精神病医院2010年1月~12月收治的70例乙醇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对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乙醇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饮酒史>5年;通过知情同意, 排除严重心、肝、脑、肾等躯体疾病者;未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70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布在24~68岁, 平均年龄 (38.76±5.87) 岁, 饮酒史5~32年, 平均 (18.26±2.98) 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35人。调整两组的年龄、饮酒史、临床表现等因素, 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 (P>0.05) , 即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奎硫平100mg/d, 根据病情及耐受性增加剂量, 最大≤600mg/d。对照组给予口服氯丙嗪100mg/d, 根据病情及耐受性增加剂量, 最大≤400mg/d。两组疗程各4周。70例患者均给予戒酒处理, 并补充大剂量B族维生素和营养支持, 伴严重失眠或焦虑着可联用安定。

1.3 观察方法

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定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量表 (TESS) 评定不良反应, 于治疗前和疗后4周评定1次;在治疗前及疗后4周测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内分泌、心电图等。评定者之间一致性检测卡kappa值=0.8~0.9。

1.4 疗效判定标准

PANSS减分率>80%为痊愈, 79%~50%为显效, 49%~30%为有效, <29%为无效。痊愈加显效合计为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见表1。由表可知,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1%和74.3%。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2 PANSS评分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ANSS评分比较见表2。由表可见,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PANSS总分及阴性因子分和阳性因子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治疗前后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TESS评分比较见表3。两组的TESS评定结果显示奎硫平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震颤、静坐不能、肌张力增高, 但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明显<氯丙嗪。

3 讨论

对于乙醇所致的精神障碍, 早起干预是控制酒量以达到戒酒的目的, 但对于饮酒史长的患者来说十分困难。酒精依赖是由于饮酒所致的对酒渴求的一种心理状态, 可连续或周期出现, 以体验饮酒的心理效应, 有时也为了避免不饮酒所致的不适感, 这种渴望常较强烈[1]。临床上治疗乙醇所致的精神障碍, 传统往往是以补充大量B族维生素的支持治疗为主, 以小剂量对肝脏毒性较小的抗精神药物为辅, 如奋乃静。但很多药物都存在令患者难以忍受的不良反应, 影响认知功能和服药依从性。

喹硫平作为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对多种神经递质受体有相互作用, 具有多种受体亲和作用。有研究推测认为喹硫平通过改变谷氨酸受体亲和力, 可以恢复谷氨酸正常神经传递功能, 从而减少兴奋性中毒的倾向[2]。本研究表明喹硫平和氯丙嗪对治疗乙醇所致的酒精中毒都有疗效, 能有效地治愈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相对氯丙嗪, 喹硫平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 几乎不引起EPS和催乳素升高, 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 患者依从性较好, 疗效更加优越, 故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喻东山.援酒精依赖的原理和危害[J].四川精神卫生, 2009, 22 (3) :190-192.

木薯原料制燃料乙醇技术通过鉴定 第5篇

如今, 发展非粮生物乙醇成为生物乙醇技术的趋势之一。天冠集团利用木薯原料制燃料乙醇的关键生产工艺具有不少创新点, 比如, 针对木薯原料的特点。企业研制开发了门式螺旋自动卸料装置及原料清杂装置、全密封气垫输送组合装置等专用设备及相关技术, 使原料在卸料输送过程中始终处于全封闭状态, 避免了粉尘外扬, 提高了输送能力。在木薯乙醇发酵工艺方面, 企业采用半连续发酵, 优化了工艺条件, 缩短了发酵周期, 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出酒率, 降低了物耗、能耗。在乙醇蒸馏方面, 企业采用了强制回流、四塔组合新工艺, 提高了热能利用率, 节约了蒸汽, 提高了乙醇质量, 并实现了蒸馏废糟液的综合利用。

与国际同类技术相比, 天冠集团利用木薯原料制燃料乙醇的生产中, 设备投资下降26%、原料消耗下降10%、生产成本下降6%, 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并运行良好。技术自2010年11月投产运行以来, 年平均利润总额为9877万元, 经济效益良好。

上一篇:抱歉,我的车下一篇:区委宣传部工作个人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