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2024-07-09

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理念(精选10篇)

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第1篇

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文山州实验小学

林光丽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师生之间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充分得到体现,寓教于乐,如何体现音乐教学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是当前形势下,新课标改革发展中教育工作者不断渐进与摸索的漫漫长路。【关键词】音乐教学、师生角色、学生主体、教法

【内容】音乐,自然的发声与乐器的结合,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对实现生活情感的表达,是人类精神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今天,更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相关数据显示,大部份的学生喜欢音乐,却又不到半数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有些枯燥与乏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接受教学呢?

一、课堂中的角色定位与关系转换

师生之间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气氛的营造者。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视为根本,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不仅只是传授个人所知所闻那么回事,同样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喜欢音乐这门课程,从而主动或渐进地克制不良习惯;任何学科的教材纲要都是国家教委精心筛选、统一规划凝聚而成,音乐课程也不例外,教材的作用专注于一个国家主流文化和教学计划的一个大体前景。至于是否就已有教材照本先科教,综合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和个人经验来讲,教师应该坚持在不违背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围绕主流文化这一主体,集教材纲要与教师个人智慧于一体,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乐于走下讲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允许学生畅谈各自对该门课程乃至于具体某一章节的理解和看法,从中查找理解的盲区,对于常识性的问题有意识地渗透和灌输,矫正和引导学生对常识的理解,鼓励其增进和提高个人兴致,在音乐词曲唱法和乐器普度方面,教师不应刻板地信服于原声唱法,允许学生掺入自己的理解,聆听每一段独有的发声,未必都比原唱的差,未必就不是人类需要的乐章。当然,诸如国歌以及一些革命歌曲等等国粹宝典是不允许篡改和歪曲的,这就需要进行直接、正面地渗透和教导,至于其他曲艺类歌曲和现代孩童热衷的流行时尚,我们应该认真地聆听孩子们发声的整个段落,即使跑掉也未必就都是不能容忍的结局,或许一段优美的旋律因此而铸就也说不准,这样的教育意义不在于误导和唆使学生篡改版权,旨在尊重版权、尊重原唱的同时,善于发现和挖掘属于学生们原生的美,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只有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学习主体的乐趣,才有效于发挥音乐教学的乐趣,从而谈及教学的劣与优;这样既不违背原则,又能充分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才会使得音乐教育迈向教育的成功之路。

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在对待或处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上,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也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或者是他(她)的教学方式,从而喜欢这一门课程,而并非是那些被大人所陈列出来却背得只字不漏的理想追求,未成年学生的理想是什么?回想我们的童年,对比现实孩提的童年,不外乎就是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从个人的物质满足上去攀比别人的不足,获得自己的满足,在自己驾驭的童话世界里玩得忘乎所以,那就是快乐,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也是符合常态的;上升到教育,不过就是未成年学生们展示自我聪明才智和博取大人欢心的一大法宝,有多少孩子因为个人的爱好而曾经左右大人的想法改变,却不曾看到家长们望子成龙而附加各种条件:吃、穿、玩、哄等引导孩子练就一身本领而为了适应社会放弃努力。家长的寄予厚望,孩子的天真无邪,小学教师扮演的不仅只是教授教科书那些段落和字节那般轻忽,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即有的潜力,树立一尊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潮,那也是身为小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小学音乐教师,不只局限于科目里所倡导的那几首曲目和罗列的那点常识性的东西,教授学生咿呀学唱倡导的歌曲,只是完成了教会学生怎么聆听已有的旋律,借助已有的旋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谱写新时代柔美的旋律,还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让擅歌者创造属于时代的乐章,升入中学乃至大学成为专门的人才,铸就人类的精神食粮,让擅长文理以及拥有科学创造力等方面的学生们,一样通过音乐教学受到的熏陶,在音乐的旋律和活泼的海洋里发挥各自的闪光点,为步入高年级发挥各自特长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赏识教育,正确矫正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感的、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师善于弱化指导者的身份,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去,以民主的态度,用自己的热情激励学生,让学生自由地驰骋于音乐课堂中。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课前针对每一课时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交谈,了解他们日常的生活情况。音乐源于生活,就应服务于生活,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和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与老师一道创设一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学习环境,诸如课堂教室的布置等等。让他们进入教室就有熟悉感,消除面对教室即将带来的学习压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并指导他们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

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就应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学生才是音乐课上的台前主角。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脉,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甘当课堂教学的观察员,疑难问题的解惑者,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学生就能从自己兴趣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把学习音乐看成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比如从上课场地上作改变。讲台是教师传授课教学纲要,凝聚学生注意力,抄写文字等等的供位。教师的至高无上地位应该体现于学生的乐于亲近和积极好学的角色互换中,不是站在讲台上威严审视的模样,勤于穿插在学生座位的排行当中,融汇到学生群体当中去;既可亲近学生,又可震慑学生,让好学的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也使得后进生们慢慢地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讲授知识与课堂讨论并行,听候学生的意见,表达老师的理解,既是学生们的老师又是学生们的朋友。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改变,其实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想像环境,这才是变化的实质。在传授知识时,还可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知识和范唱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谁发现错误多,老师就奖励谁”,通过这样的教学打破了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攻略”。长此以往,学生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使音乐课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三、音乐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儿童心理活动发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强烈的求知欲。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探索去认知这个世界。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好奇是儿童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实际一衣带水,互不脱节,与生活密切联系,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要真实的表现生活情境,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因此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应当贴近现实、贴近时代,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自我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现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体验的空间。

根据即有教材的曲目与现有电视或新闻媒体传唱的曲目有所不相切合的现实,教条式的音乐教育往往会使得学生面对教材上的歌曲越发枯燥无味。鉴于电视上、新闻媒体上曝光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流行曲目的耳濡目染,容易使得学生流于形式的驱使,盲从于所见和所闻,忽视对教材曲目的寻味和意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歌曲的选择上注意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认同学生们当下的价值体系,过路不忘铺路人,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述革命歌曲背后的故事,从而增强学生对未知谜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衍生到课堂教学中的曲目,经典与流行各不冲突,学习与爱好合二为一。如从赞美学生对周杰伦的《双节棍》品位,到《南泥湾》以及背后的故事。社会生活由艰苦到富足,从理论约束到表达自由,和学生分享过去的历史,传唱留存的经典,向学生讨教时下的流行,品位当今的感受。在特定的日子选择意下的曲目,例如:教师节前选唱《亮在梦里的红烛》;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而垂头丧气时,就选唱《愚公移山》、《明天会更好》;针对同学之间闹别扭就唱《永远是朋友》等歌曲。除此之外,可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音乐游戏”、“才艺展示”等综合性表演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寓教于乐,达到有意注意,无意学习,消除乏味与学习压力构成的疲惫。

四、结合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流露,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育不应将他们束缚在狭小的由音符世界里、束缚在课堂书本里,而应展现音乐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后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种子的心情?”;“怎样唱更好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通过自由表演,将学生置于音乐美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创造──实践──再创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更快地发展,达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教育。犹如《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子各自应该适应的节奏,以及故事所蕴藏的道理等等。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表现音乐,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才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归宿。因此,在课后还应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余带领学生去观看演唱会、文艺晚会或参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时让学生以各种方法去查找课本以外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的信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成为发现、探究和创新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音乐教学只是整节课都用来讲音乐知识,枯燥的技能训练又怎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把兴趣归还给学习者,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在创造和表现的同时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音乐课堂更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体现音乐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2)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年第4期;

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第2篇

作者:符淑玲指导教师:姜岚教授

(儋州市大成中心校,大成,571736)

摘要: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活动,在乐中学,学中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趣味识字、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三、拓宽识字渠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

关键词:识字;自主;直观;兴趣;实践;生活。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①因此,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②

然而由于识字本身的机械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很难活跃他们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儿童乐于学习,能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快乐识字,同时促进儿童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识字教学实践中,我将我的教学体会例谈如下:

一、趣味识字、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

兴趣是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能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思考、联想、观察、比较、游戏中自主愉快地识字,可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

1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2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1、动脑猜猜,愉悦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猜谜语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之一。猜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还能加深对字、词、意的理解,使字形、词义在学生大脑中留下痕迹,形成记忆的兴奋点。这些兴奋点一旦受到刺激,将会迅速唤起众多大脑细胞的兴奋,释放出记忆的内容。根据心理学这一原理,在教学中,我尝试地采取了“猜谜语”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全”字时,可让学生猜字谜“一人胆子大了,敢把王子踩脚下”。学生在愉快之中既学会了新字(全),又巩固了旧学(“人”和“王”),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可以编一些物谜让学生猜,使有形的文字与事物结合起来。如“雪”字可以编成下面的谜语: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

通过猜谜语,学生不仅知道了雪花的形状、特点,而且使“雪花”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加减拆合,思考识字

“加减”就是结合出一个字或偏旁,让学生添一笔或添一偏旁,组成另一个字。例如,教师出示“干”字,学生添一笔,变成“王”字,减一笔变成“十”字;教师出示“日”字,让学生添一笔,变成“目字,减一笔变成“口”字。又比如,学习认读“今,相、自、音、你、原”时,可设计让学生给这些字加“心”字底,看能变出哪些字来。

“拆合”即是将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是将两个字、多个偏旁组合成一个新字。例如,将“品”字拆开来成为三个“口”,把“鹅”拆开成“我”和“鸟”;将“足”与“包”组成“跑”,把“木”“又”“寸”结合起来就是“树”。

“加减拆合”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结构和汉字构成的一定规律,有助于形成一种记忆汉字的技巧。这也是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一个要求。

3、动口念念,理解识字

把一些生字编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儿歌和顺口溜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识字。如:“三个日头亮晶晶;十粒豆豆入口喜;上小下大就是“尖”,颜色丰富就是“艳”;小土为尘,合手为拿,不正为歪,四方木为楞„„简单明了,琅琅上口。

形近字,字形相近,字音相似,但字义又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易混、难学、难记。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把它编成儿歌,帮助他们记住音、形、义。例如辨析

“已、巳、己”时,可编为“半包为已,全包为巳,不包为己,中国汉字奇妙多,靠你细心来辨认”。又如以“也”为声旁的字可以编为:

有水(氵)是池,有土(土)是地。

男人他是单人旁(亻),女人她是女旁(女)。

学生在比比,读读中,就把这些字区分开来了,也从中进步懂得了字的特点。顺口留,儿歌等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易学好记,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看看比比,直观识字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实践证明,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例如,学习“目”字可以让学生摸摸眼睛。“口”字表示眼眶,“二”是两个眼眶,所以“目”字是方框里面有两横;学习“扛、跑、跳”等表示动作的字,可以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领会其义;学习“灭”字则可以通过小实验来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教师可先点燃蜡烛,再用玻璃片等东西一盖,结果“火”就“灭”了,同时配以形象化的解说,“灭”字的字形和字义及教学时的情景就牢牢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

5、玩中学,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把识字变成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寓识字于玩乐之中,倍受学生欢迎。游戏识字的形式丰富多彩,如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对口令、闯难关,我说你猜等等。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都能够帮助低年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站在教室两边,一组拿着写有拼音的卡片,另一组拿着相对应的生字卡片,一边唱着<<找朋友>>的歌曲,一边向中间靠拢,找对后两名同学读一读所拿的生字。这样,学生不仅在游戏中享受到乐趣,更学到了知识。

又如:一位教师在上一年级〈〈松鼠和松果〉〉时,把各种动物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扮成小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声音做自我介绍。教师扮成鸽子姐姐,说:“今天,我们要到大森林去看望松鼠弟弟,快坐上火车吧。”在隆隆的火车声中,师生出发了。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又告知只有完成了本课的识字任务,火车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于是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互相帮助,在浓浓的兴趣中愉快地识

记了生字。、总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自主学习的境界。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逐步形成了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首先要凭借教材完成任务规定的识字任务,逐步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总要求,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孩子有了方法的金钥匙,就能自己去寻找文字金库,最终找到自己的神灯,照亮前进的道路。

1、近字比较识字方法。如教学“青、清、晴”。在学生开始学“青”时,让学生掌握读音“qing”,知道是表声。在以后不同时间教学“清、晴”时,用加部首或换部首的方法说说怎样识记生字。“清”一般跟水有关,所以部首是三点水,“晴”跟太阳有关,所以是日字旁。

2、部首归类法:代表与树木有关的字,如:椅、棋、桌、李、桃等;代表与水有关的字,如:海、江、清、浪等;与人的手的动作有关的字,如:拿、拾、挑、拉等。这样的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了。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方法。孩子们在实践中自己寻求认学方法,激活了思维,充满了自信,识字也变得充满了乐趣。

三、拓宽识字渠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作为母语教学,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生活是知识的海洋。这就提醒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在家庭和社会的“大语文课堂”中汲取更多的语言文字知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我经常引导孩子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地自主识字。如食品的包装袋,广告语、街头的招牌、校园里的墙报、师生的姓名、建筑物的名称、实物名称,各种图书报纸等,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资料库”。我们要放手让他们自己积累、收集生字。除此以外,我还在班内定期举行交流会,各种形式的竞赛等,拓展了学生的识字空间,增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

新课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吹进了课堂。只要坚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以兴趣为燃点,以学生为主体,变单调的读、机械的记,重复的写,单方面的教为大胆的质疑,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思考,自主的学习,变浅层次的识字活动为

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开拓识字领域,学生就等于插上了翅膀,在识字的自由王国里展翅飞翔。虽然,在识字教学中,巧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但我们会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掀开识字教学的新一页。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总第297期

[3]现代汉语知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浅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第3篇

二是只求速度, 不讲质量的教师。我们时常都能听到这样的说法, “我一节课就可以上几个单元的课程”, “我认为历史课只让学生勾画就够了”, “现在实行开卷考试, 教师不讲, 学生自学也足够了, 书上全有呀”。由此, 我们多多少少可以看出一些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心态。

三是盲于模仿的教师。当今, 由于现代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因而, 条件较好地地区的历史教师经常采用现代技术开展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 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于是, 一些教师也就因此去模仿、照搬。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 动不动就跑去多功能教室上课。殊不知所用的课件、资料等全是别人的东西。更有甚者竟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定于某天开展公开课活动, 要求相关教师听课, 凑巧的是, 那天停电了, 公开课居然也取消了。我们不知那位教师到底想“秀一秀”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现象呢?这些教育教学实效低下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理解不够, 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所带来的。他们只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这一现象就决定他们的教学思想、策略、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因而也只能采用“灌输”或“放任”的教学模式。

其实, 历史学科最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历史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在陶冶学生情操, 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 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 而这些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因此,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不只重视学生对一些史实的记忆, 还应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教会学生做事、做人,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思想转变。要达到这一目的,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

其一, 读为先。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过程。而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由学生阅读课文, 自己发现问题, 找出疑难之处, 自由提问并通过师生共同寻找其解答的方案, 从而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主体学习的理论, 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主体意识。

其二, 设疑惑。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中的疑惑进行解惑的基础上, 还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学术界有争议的尚未形成定论的历史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 或者辩论, 形成思想交锋,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不轻易作出结论, 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督促他们自主判断、自主下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

其三, 讲个性。中国面积辽阔, 地区差别大, 有数以亿计的学生。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有差别, 因而我们不能盲从“教学参考”、“教案”之类的教学宝典。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出发,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作为自己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是一潭死水, 大多学生从一个模子中刻画出来的局面。

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理念 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让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规律、形成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的推理性、严谨性、正确性的特点,可以勾起求知欲望强烈的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同时数学知识框架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加强小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显的尤为重要。在新课标下,数学不仅要体现出作为计算工具的一面,更应该展示数学极具魅力的一面,不只是关注学生会算加减乘除的习题,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数学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提出了很多新观点,使数学教学更加规范和科学,但是这种教学改革只局限于解决了教学环节上的问题,要真正解决这种现状,教学改革的本质问题——教学理念的改革就势在必行。

1 “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 “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0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 “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

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

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讨论了新形式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教学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教学理念和思想上做出突破,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把抽象的数学通俗化、生活化,让数学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重现,让数学在真实的生活中绽放它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姚世义.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究与改革[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6.

[2]徐仁香.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学课程改革[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2.

[3]荣玲.小学数学文化培养的教育探讨[J].淄博师专学报,2008.1.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第5篇

南阳市西峡县丁河三中

袁锋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外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导演。作为导演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有效地获得知识,表现在如何运用巧妙手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

对于中学生来说,往往适合口味的就喜欢,不感兴趣的就厌烦。为什么最坐不住的学生在玩电脑游戏时却能聚精会神呢?为什么“最笨”的学生对流行歌曲一听就会呢?这就是“兴趣”的作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语文的自身优势,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

实践证明,导语对一堂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比喻:“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先提问“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的是哪里?学生明确了以后,在进一步说道:“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它的春天最美,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图中。而有名的避暑胜地瑞士,它的夏天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峰的皑皑白雪,山间悬挂着条条瀑布,绿茵茵的草地上繁花似锦,真无愧于‘世界公园’之称。那秋天和冬天哪里最有特色呢?那就是我国的济南。老舍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由此导入新课,就会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制造出课堂气氛,有力地推动了课程的进行。

二、利用直观教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是凭形态、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索事物,假设有人强逼他凭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他便是无理地、有害地胁迫着孩子的天性。”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是离不开具体形象的。他们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这是普遍的认识规律。因此,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很多,例如图片教学、影视教学等等。以下就介绍几种方法。

1、制作模型

根据课文内容,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模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预习了课文。比如在讲《小桔灯》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制作小桔灯。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拿着模型来叙述、说明。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法教学

将音乐引入课堂也是有效的方法。音乐是具有很强感染力的艺术。适当地利用音乐调节气氛激发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看潮》一课中,先引入与“潮”有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得到潮起潮落的感受。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学生的感受自然地引导对课文的分析上,这样可以轻松自然地完成教学任务。

3、表演法教学

教材中的一些童话、寓言、小说、戏剧等篇目,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寓趣于教。这也是一种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钻研、理解、表达的综合能力的好方法。它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社戏》等课文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可组织学生编成剧本,进行表演,将文字诉诸形象。通过读——导——演——看——评几个环节,给学生以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在表演中表达,在表演中开发自己的潜能。表演使他们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创造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情感熏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平凡的社会生活。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但反映了生活本质的真善美。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情感氛围。以课文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感染中完成学习任务。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情真挚的散文名篇。在讲析时,应针对文章特点,把重点放在感情凝聚部分——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一段。通过动情的朗读,动情的分析,引发学生想起自己的父母和其他亲人,师生都沉浸在情感氛围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设置悬念和提出质疑

我们在听评书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故事进入紧张精彩的节骨眼上时,说书人突然打住,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悬念作结,使听众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在焦急中等待下次的开讲。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语文课也可以借鉴这个办法,在教学中制造悬念,精心设置疑问,引入争议,激发兴趣,提高效果。例如《白杨礼赞》一课,在破题时,便可制造小小的悬念。“礼”是敬礼之意,带有崇敬之情。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这里的白杨树与我们常见的白杨树有何不同呢?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指向。有些课文可以在预读时提出悬念,到下一课再来解决。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可提出如果于勒是一个富翁,菲利普夫妇及全家对他的态度将会怎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急于知道答案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这就为下面课文的讲解准备了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和释疑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归纳。也可以根据回答问题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质疑,让学生略作思考,然后回答。比较好的方法是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这样可以创造气氛,促使积极的思维,使学生得到表达能力的锻炼。当然质疑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实践告诉我们:精心设置疑问,能够将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提示出来,同时又充分调动师生双边的内在潜力,使双方思维达到最佳活动状态,从而达到让学生获取知识、开启心扉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想像力,开发学生潜能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比如讲《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皇帝,回去后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你会怎样对待两个骗子,如何对待大臣和说真话的小孩?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第6篇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也正在走进师生的生活。就新课标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使语文教学能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占主导地位。而作为学生的主体,也常常是有名而无实,但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授业者。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教师还应时时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思想与想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既富有生机又充满情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应注意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更新传统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其中注意三个切忌。首先切忌“画地为牢”。就是教师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圈套内”,束缚学生思维的展开。再次切忌“惟我独尊”。教师不准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拘泥于教师的一家之言。其次切忌“口若悬河”。这类教师一到讲台上就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就好比一位导游,喋喋不休地硬塞给学生一些东西,学生难以拓展想像的空间,学习效果必然欠理想。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具体地说,在时间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打通时光大道,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贯通古今;在空间上,我们要视通万里的宏大视野,为我们的教学搭起一座立体式的平台。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这部书,观察变化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巧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作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有创新的管理相配套。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对教师的评价的标准等等都应当更新。现今的评价往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新的评价标准不仅要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发展状况。否则,创新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教学又会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路上来。其次,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新课程对很多教师而言,都会遇到很多陌生的问题,穿新鞋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于是,教研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提高自身发展,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以科研促教学。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四、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小学设置“综合化”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的单科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许多篇目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性特点。因此,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顺利实施新课标,教师应努力促进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教育策略的转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争取做到对中学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落后陈腐观念。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由文学向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之,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中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第7篇

席黎黎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新教材教学的体会:

一、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

二、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使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发扬化学有益的精神,造福于社会。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新课标下的分层教学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角色转变,教学观

一、分层教学概况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标教育本着对教育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以及改进教育模式的伟大理想, 打造了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教育平台。

二、分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 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 不在于教师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 而在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过去那种不敢参加、不愿参加、不想参加教育科研的思想应该摒弃了,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更应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理论,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 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三、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进行分层教学

有人这样预言:今后各国的激烈较量, 不在战场, 而在课堂。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 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这说明人存在个性差异现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 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1.学生分层

结合教材可将学生按2∶5∶3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分层。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组 (跃进层) , 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方法正确, 成绩优秀;B组 (发展层) , 基础和智力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C组 (提高层) 是基础、智力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2.备课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 对A、B、C组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可结合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上都要分为三个层次。

新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只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群策群力, 才能使课改实现跨越式发展, 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愿我们的学生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愉快、健康地成长;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能轻装前进, 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 第9篇

新课标音乐教学变化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这就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实践的理念基础,只有科学、明确、系统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才能更具体有效地指导和规范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甚至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

一、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学习进行曲时,先放《运动员进行曲》,学生积极性很高,一下就听出来了,抢着回答:“这是运动会上的音乐!”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了,也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音乐现象。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搜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学习《唱脸谱》时,我就让学生课后自己学一段京剧唱段,下次课时在班上表演。有些学生唱的像模像样,班上掀起了一股学唱京剧的风潮。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把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适当结合起来教学,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学习民歌时,地理的知识也要融进来,很多民歌都带着浓浓的地域特色。

三、教学重心的变化

1.教学民主,师生互动

提倡教学民主,既是新课程人文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形成师生宽松和谐的伦理关系和健康亲密的情感关系的前提。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有表演的自信,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重视实践,鼓励创造

音乐艺术自身的实践性决定了音乐教育重视实践的必然性。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既不能单纯地靠教师讲,也不能只凭学生听,而应通过学生广泛参与音乐实践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方式有很多,体态律动、音乐游戏、声势操作、音乐欣赏、乐器演奏、歌曲演唱、音乐创作等。

音乐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比如,瓶子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关注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这是音乐教学创新探索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教学评价的变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生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等。教师要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师生双边发展及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10篇

摘要: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而阅读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能读书。

关键词:阅读教学

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而阅读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能读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阅读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不深思: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此略述浅见,愿抛砖引玉,共同探究,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用精心的教学导入激发兴趣以促成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的教学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了铺垫。在阅读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关键就在于教师参与学习的切入点,创设情景能否引领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内容非常注重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景创设。例如,在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参与的。刚上课,我便绘声绘色地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站在阳台上,看见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大海不是蓝色的吗?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

是为什么?一次次闻到花的香味,是什么花竟然这么香,让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一片片树叶在漫天飞舞着。这些都告诉了我们什么?(秋天来了)那你们可曾听过秋的声音?秋天有些什么声音?你想不想听听秋的声音?”学生早已被老师的一段话激起兴趣,她们纷纷猜测:秋天有哪些声音?想读书的欲望很强,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秋天的好奇很投入地读课文,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于是便很快带着疑问细心读书了。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方法以指导阅读 由于我们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面对知识爆炸、科技进步的今天。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重视方法的传授、思想的点播。学生阅读方法的获取,固然有其知识积累引发的思维升华之因素,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今天的施教者,应该比古人更明白“鱼”和“渔”的关系,应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1、快速浏览。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文章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细细品味。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教学《七色花》时,我对学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你怎么读,怎么

想,那是你的权利,请你边读边把你的感受、疑问写在书的旁边。”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默体会。默读就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

4、评价积累。此阅读法就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好词、好句、好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和评语,为以后的作文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三、读与演相结合以激活阅读

小学阅读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斯霞老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很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情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从而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富含的意义。在教《狼和小羊》时,我让孩子们自己预先准备好狼和小羊的头饰,在上课时同桌对照课文,自编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现欲望特别强,模仿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在范读时,我要发挥指导作用。后来,有位小朋友在读《两小儿辨日》这篇故事时,他主动来找我说:“老师,这也可以演”。这样,我就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真是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四、学贵有恒,厚积而薄发,激励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容易放弃。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我每个学期会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会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例如我们班的蔡明珍同学就从一开始不爱阅读到后来尝试阅读最后喜欢上了阅读。这就是说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上一篇:初一历史期中试题2下一篇:蓬莱一日游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