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瑟怨诗歌赏析

2024-08-05

瑶瑟怨诗歌赏析(精选8篇)

瑶瑟怨诗歌赏析 第1篇

瑶瑟怨,瑶瑟怨温庭筠,瑶瑟怨的意思,瑶瑟怨赏析 -诗词大全

瑶瑟怨

作者:温庭筠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释】 ①冰簟:喻竹席之凉。

②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译文】睡在铺着凉席的银床上难以入眠,天空碧蓝如水,云像沙一样轻。大雁的.啼叫声远过了湘潇,十二楼中的明月自然光明。【赏析】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全诗没有正面描写女主人公清夜独自弹瑟传达怨情,而只是绘出孤寂凄凉的背景,幽怨之情已表现得很充分了。这首诗含蓄温婉,诗意浓郁,耐人寻味。

瑶瑟怨诗歌赏析 第2篇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3中月自明。

注释:

1、簟:竹席。冰:喻簟之凉。银床:银饰精美的床,亦含凉意。

2、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古有湘灵鼓瑟和秋雁南飞不过湖南衡阳的传说,故用“潇湘”字;或闺中女子所思之人远在潇湘。

3、十二楼:仙人所居。《史记·孝武本纪》:“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裴骃《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此指思妇所居之处。

赏析:

瑶瑟怨诗歌赏析 第3篇

1. 广东高考诗歌赏析题型的重点内容分析

(1) 在高考中设置诗歌赏析题型的作用及目的。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鉴赏优秀的诗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此外, 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对诗歌的鉴赏就成了对传承诗歌文化的重要方式, 因此, 在高考之中设置诗歌鉴赏这一题型, 可以使诗歌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2) 全国卷同广东卷试题内容的比较。在广东卷的高考试题中, 第一题一般比较侧重对意境、场景、炼字、炼句的考察, 第二题则倾向于考查学生诗歌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等。而在全国卷中一般第一题就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等问题的考察, 而第二题则一般侧重对诗歌情感和思想倾向的考察。

2. 当前诗歌赏析常规教学现状阐述

(1) 诗歌赏析对高中语文教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诗歌鉴赏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一般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鉴赏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清晰明确;二是诗歌鉴赏可以使语文教学摆脱感性的束缚, 向着理性发展;三是诗歌鉴赏可以使语文教学从零碎的知识点教学走向系统教学。

(2) 当前诗歌赏析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现存的诗歌鉴赏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 有时不但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束缚。首先, 教学模式化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其次, 应考模式改变了诗歌鉴赏课程的初衷, 使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课程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最后, 一部分教师的错误的教学理念对学生产生了误导。

3. 高中诗歌赏析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方案

(1) 通过理论分析使学生找到诗歌规律。诗歌是诗人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个人情感、景致物象等进行概括, 并通过韵律优美的句子将其反映出来, 展现诗人思维艺术和审美倾向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并在已有的归类内进行独立的思考, 对不同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同类诗歌把握其相似的思想内涵。例如, 在粤教版语文必修一中, 同时选取了《诗经》中的《氓》和《静女》, 它们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时表现了古代女子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但是不同的是《静女》一篇表现了恋爱的美好, 《氓》却在后半段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引起读者的反思。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诗歌鉴赏知识性的教导, 还要对学生进行诗歌理论性的教导。我国古代的诗歌理论虽然不如诗歌那样篇目多, 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不朽的巨作, 像《沧浪诗话》《六一诗话》等都对诗歌进行了关键性的赏析, 这些内容虽然不在高中诗歌教学和考试的范围内, 但是对其理论进行简单的了解,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手法。

(2) 通过大胆探索, 强化课堂实践。课堂是教师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应该通过大胆探索突破传统课堂理念的限制, 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单向的传授与接收, 而应加强师与生, 生与生之间的互动,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活跃的状态, 使他们积极探索教学内容, 甚至在课堂实践中完成自学。例如, 在对《琵琶行》一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播放琵琶乐曲, 还原当时的背景,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映衬下对诗中场景进行模拟, 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创作时的思想倾向, 再对学生模拟中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指导,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陷, 并对此次课堂教学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既使学生展现了自我, 提高了自身素质, 又完成了对本诗的学习, 符合高效课堂的理论。

(3) 通过品读鉴赏, 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诗歌来源于现实, 所以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教学, 必须将学生引入社会背景。而对于社会背景的引入, 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诗歌的背景做细致的阐述,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再将社会现实反馈到诗歌中, 把握诗人的创作心理。第二, 在诗歌教学中引入诗人的思想情感, 使学生加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一般情况下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 如果不能对这复杂的情感进行全面的体悟, 就会出现答题失误, 所以必须在教学中介绍诗人的情感, 并将其情感进行系统的归类, 便于学生把握。例如, 诗人在表现忧国伤时的情怀时, 一般还会对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进行揭示, 或是对人民的生活疾苦表示同情。

3. 结语

在赏析生活中赏析诗歌 第4篇

面对如此情况,要想学好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诗歌,还想像古人那样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学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面对现实,寻找新的突破口。根据平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经验,大体可以寻找出以下几条学好古典诗词、诗歌的“捷径”。

一、化整为零,融入生活

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山水田园、家国荣辱、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等,这些都是先人情感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精髓,长久以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又因这些是一些高度凝练的东西,现代生活中并不是时时刻刻可感,而曾经的古诗教学就是放在“读——翻译——背”这样一个框架里,是为应付考试而走过场教学,因此学好很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界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应改变以往的教法,以“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就把诗歌进行有意识性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把对古诗的学习与理解的时间在生活中拉长延伸。

诚然古诗并不像现代文一样明白晓畅,并且由于时空的跨度大,不但语言环境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又有明显的古今差异。再加上许多古诗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纯的教学上的学习使得古诗教学大多只停留在浅表层面的感知上,使古诗教学列加简单枯燥。只有把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理解、体味,才能使古诗文在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才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古诗教学必须重视生活理解的作用。化整为零,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把诗歌的意象或形象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以生活来体验或体味古典诗歌、诗词中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必将成为理解古诗歌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多去接触,多去体味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去接触,去体味诗歌,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对古典诗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古典诗词是最丰富、最生动的语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凝聚于其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自然就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操也就得到了陶冶,文化素养才能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单纯地依靠教师教,是不可能做到对古典诗词的全面的理解的。所以,只有学生自己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时时、处处去理解它,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自己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古诗四声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平仄错落,联绵词回环响亮,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等,读起来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力求“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语言的训练只能来自学生的自我阅读训练,而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更不是去做习题训练,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愿意读、多读。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三、注重个体,注重感悟

诗歌鉴赏,不能单一地去强调明确统一的理解与答案,更不能进行模式化的理解与练习。诗歌是个人情感的外化,多的是个体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对诗歌的个体性了解与感悟。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对诗歌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各自不同的探索。

《瑶瑟怨》唐诗鉴赏 第5篇

年代: 唐 作者: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瑶瑟怨原文评析 第6篇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瑶瑟怨作品赏析【注解】:

1、冰簟:喻竹席之凉。

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韵译】:

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

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评析】:

温庭筠《瑶瑟怨》阅读练习 第7篇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

《瑶瑟怨》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第8篇

《瑶瑟怨》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9卷。

《瑶瑟怨》原文

瑶瑟怨

作者: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瑶瑟怨》注释

①远:全诗校:“一作还。”

上一篇:入职申请书下一篇:成都工业学院百年校庆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