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中请示和报告的区别

2024-09-19

公文写作中请示和报告的区别(精选17篇)

公文写作中请示和报告的区别 第1篇

公文写作中请示和报告的区别

近段时间,公司部分干部在公文写作传递过程中,经常出将请示与报告错用的现象,有时一起使用;“请示”和“报告”是两个不同的文种,虽然均属于上行文,但使用时应把握好其主要区别:

一是行文功能不同。“报告”主要是向上级单位汇报情况、反映问题;“请示”主要是请求上级单位批准、指示和解决问题;请示是请示上级,须报上级批复,报告是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不须批复。

二是处理方式不同。“报告”属阅件,上级单位可只阅不回复;“请示”属办件,上级单位无论同意与否,均应回复意见,请示带有迫切性。

三是时间要求不同。“请示”应在事前行文,即事前请示;“报告”一般是报告有关情况或办理结果,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报告。

请示的特点:

1、只用于向有隶属关系的上级或有业务领导关系的上级主管机关请求请示、批准事项时用;

2、请示的事项必须是本部门职权范围内无法确定或处理的;

3、必须事前请示;

4、必须要求上级明确表态、批复;

报告的类型: 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答复报告、递送报告 请示的写作要求:

1、区分请示与报告的异同,请示是呈请,报告是呈报;

2、写请示要一文一事;

3、主送一个领导机关,不要搞“多头”请示;

4、请示的语气要谦和;

5、坚持逐级行文的原则。

因此,把握“请示”与“报告”的区别,关键在于上报的事项如需得到上级单位的回复意见,即应当使用“请示”,而不可用“报告”。

周全胜整理

公文写作中请示和报告的区别 第2篇

是要求下级机关、组织或人员办理或周知的事项;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公文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按照使用性质,通知可分为三大类:

1、是用于要求下级办理或周知事项的指示性通知,如(工作、学习安排通知,会议通知等);

2、是用于批转文件和颁发、印发、转发文件的批示性通知;

3、是用于任免干部的任免性通知。

二、通报

是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把工作情况、经验教训、好坏典型事例以及具有典范、知道、教育、警戒意义的事件通知所属下级单位的公文文种。{通知和通报的区别}

1、内容范围不同。

2、目的要求不同。

3、表现方式不同。

三、通告

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所使用的一种公文。特点:

1、法规性

2、政策性

3、广泛性

4、使用的普遍性 种类:

1、制约性通告

2、知照性通告

四、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一)函主要三种类型:

1、商洽谈

2、询问答复函

3、请批、批准函

(二)函主要三个特点

1、适用范围广泛,使用灵活方便。

2、行文方向具有多向性。

3、短小精悍。{函与请示的区别} 函:主要用于平级单位之间、不相隶属单位之间以及有业务上的主管和被主管关系的单位之间的工作往来。

请示:则用于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机关之间,下级机关用请示向上级机关行文请求指示批准重要事项。

五、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一)类别:

1、呈报报告

2、呈转报告

3、回复报告

六、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必须在事前写。请示中不能附带报告的内容,只能一事一文。)

[与报告比较,请示的突出特点]

1、行文内容的请求性。

2、行文目的的求复性。

3、行文时机的超前性。

4、请求事项的单一性。

七、申请

是单位或个人因某种需要向有关部门、组织、团体提出书面申请的专用文书。

(一)注意事项:

1、一份申请书只能写一种申请(一事一书)

公文写作中请示和报告的区别 第3篇

1 写作主体的差异

1.1 报纸新闻的写作主体

报纸新闻的写作主体主要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新闻写作者, 通过将采访记者发回来的采访稿件和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把有用的信息选出来进行编辑排版。读者对于报纸上的信息基本都是完全信任的, 它传递给读者的都是很正面、很正式的信息。同一则新闻在报纸上发表需要经过专业的新闻记者采访后经过作者的编辑和严格的审核才能出现在报纸上, 对于写作主体来说是不能有文字和语言上的差错的, 但是在网络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1.2 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

网络新闻的写作已经不仅仅是记者和编辑, 自从网络信息迅速发展开后, 微博、微信、QQ等交流方式被人们广泛运用, 这些网络媒体的门槛和限制是非常低的, 而且传播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网络受众可以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听到来自各界受众的声音。受众参与网络新闻的写作和传播, 体现了网络新闻传播的无限制性, 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作者。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 博客、微博等工具越来越成为人们发布和接受信息主要手段, 许多记者往往会通过网友发布的消息从中发现新闻线索, 这给记者也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网络新闻的主体没有限制性, 网友的水平也是高低不齐的, 很多网友会发布一些不准确的信息, 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 这些信息很难过滤出来, 很容易对一般的受众产生误导, 接收到虚假信息。因此, 有关部门和网站管理者就需要对网络新闻进行把关和筛选, 防止假新闻出现, 误导受众。

2 写作方式的区别

2.1 报纸新闻写作方式

报纸新闻的写作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的线性结构的写作方式, 也就是说把文字和图片互相匹配, 放在一个版面中, 报纸新闻的写作人员思维一般是固定的, 他们通常是根据一篇新闻的主题、背景等进行语言的组织和结构, 报纸的版面就那么大, 每篇新闻的格式和字数通常都是有限制的。报纸新闻对语句和结构的要求比较严格, 对于各个新闻要素的强调也是和突出的, 所以, 它的集中性意义是非常显然的。

2.2 网络新闻写作方式

网络新闻的写作就比较灵活, 受众可以在原本的新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在网络环境下, 受众对于一则新闻会进行参与, 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水平, 把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 使得整篇报道有了新的意义和理解。例如, 在新浪网站上, 网页的下面会设置一个留言框, 方便受众对新闻事件发表新的看法。另外, 网络新闻写作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本身的性质, 对新闻本身的重点进行区分和强调, 可以把相关字体变粗、变大, 还可以改变字的颜色等等, 这些都可以吸引受众, 增加新闻的传播速度。例如新浪博客2015年有一篇文章“复旦宣传片抄袭不是一个人的事”, 在这篇文章的下方有许多的网友评论和留言, 通过这些评论, 我们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去看待事件, 大家自由发表意见, 使得整个事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认识。

3 写作符号的不同

3.1 报纸新闻写作符号

报纸新闻写作主要是用文字来进行的, 对于新闻写作人员的文字功底要求是比较高的, 特别是在进行深入报道的时候, 要求新闻工作人员能够用准确、形象的语言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 把新闻的六要素充分的表现出来, 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吸引读者的眼球, 把新闻尽快的传递出去。由于报纸的新闻版面是有限制的, 报纸新闻只能用文字来表现, 由于版面的影响, 新闻的字数也是由限制的, 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水平, 以求用有限的文字来传递更有用的信息。

3.2 网络新闻写作符号

网络新闻的写作符号非常多样化, 除了文字外, 还可以运用图片甚至视频来表现新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的各大新闻网站开始大量的运用图片和视频来传递新闻, 文字语言相对的有所减少。通过图片和视频能够给人更加强烈的视觉感和冲击感。相对于报纸新闻写作来说, 网络新闻把声音、文字、图片和视频结合起来, 这就对新闻写作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会用文字写作, 还要会用现代技术进行声音、图像等的录制和制作, 学会如何将这些符号运用到新闻中去, 如何传到网上去等等。

4 写作理念的差异

4.1 报纸新闻写作理念

传统报纸的新闻通常是只有一种传播模式, 它的内容和版面都是固定的, 所有人看到的都是一种模式, 很少把受众需求考虑在内。近几年来, 人们提倡以受众为中心, 考虑受众的需求, 于是报纸也开始朝这个方向发展。例如逐渐出现的各种都市报、青年报等等, 但是由于报纸的各种限制, 始终都没能实现真正的以受众为中心, 读者也只是在有限的版面内容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来读, 并不是真正的自己选择。

4.2 网络新闻写作理念

互联网出现以后, 传统媒体的那种固定的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受众的需求了。互联网把以受众为中心真正的落到实处, 网络的限制性少,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新闻来看, 网络写作主体也是根据受众的需要来选择新闻, 他们可以和受众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 了解受众的需要, 从不同的网民和网站来收集新闻信息, 可以在很多网站和平台上发布信息, 还给网民和受众提供了许多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工具和平台, 例如各个论坛、微博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各有千秋, 不管是哪种写作方式, 它们都是遵循一定的写作规律和要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发展, 传统的报纸媒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所以, 报纸媒体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基础上应该进行创新和改革, 争取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受众, 在未来的网络洪流中保证自己的传播地位, 在媒体竞争中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1]陈海峰.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分析[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06) :131-132.

[2]苏艳红.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分析探讨[J].新闻传播, 2015 (01) :86.

[3]李嘉瑞.辨析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6) :233-234.

汉语和英语中连词的区别 第4篇

[关键词]连词;复句;从属;并列

[中图分类号]H1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90-02

首先在连词的分类上,汉语和英语就有所不同,汉语中连词是看它连接的是什么,是连接的词和分句?还是连接的分句和句子?还是既可以连接词又可以连接分句。从而依此分为三类,也就是1连接词的“和,跟,同,与,或”等等,这些词都在单句中运用。2连接分句和句子的,也就是汉语中复句或者句群中的“并列,承接,递进,解说,选择,因果,条件,假设,目的和转折”各种关系中的连词。3既可连接词语又可连接分句的,“如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我们努力学习,爸妈才能高兴。”这两个句中的只有既可以连接词语又可以连接分句。汉语是看你连词连接的是什么,而英语中的连词则是看你连词的作用,连接的成分是并列关系还是从属关系。如果是连接的并列关系就是并列连词,如果是从属关系则是从属连词。只要连接的是并列关系不管你是所谓汉语中的单句还是复句都是并列连词,只要连接的是从属关系也不管你是单句还是复句都是从属连词。也就从英语中的连词你看不出来相当于汉语中的单句还是复句。但是汉语中的连词就能知道你在单句中还是复句中运用。“Not only tom but also harry was invited to the party.”这个句中的连词在汉语中表现为一个复句关系“不但汤姆被邀参加聚会,而且哈里也被邀参加。”这里的not only…but also只是连接了两个并列成分。而这个英语句本身是个简单句。同样“I used to play basketball when I was a boy.”“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常常打篮球”英语中用一个从属连词when连接的从属结构本身是个复杂句因为其有多个句子成分,而汉语中这个句子只是一个单句。

我们必须适应英语中连词是以并列和从属来定义的,而不是看你是运用在汉语中所谓的单句或者复句中。英语中以并列还是从属来连接,也只是考虑其连接的成分的关系,并未整体考虑,即连接后形成一个什么,汉语则有这方面考虑。比如汉语中存在联合短语,就是“我和你,学习并借鉴,生存或者死亡”,这些是由连词连接形成的短语。而英语不存在这些短语他只是考虑连接的两者是什么关系,这在一致原则上也可以看出来。如“neither you nor she is wrong.”“你和她都没错。”英语中只是连接了你和她这两部分,这两部分是一个并列关系,并且是分离的,所以在一致方面就近原则。并未看成一个整体用复数。又如“A year and a half has passed since we last met.”这个句中a year and a half也并未按照一个整体来看,两个成分是独立的,就近原则。再如“not only your parents but my father is going there.”同样连接的两个部分是并列关系并且分离的。汉语中用连词连接了两个分句组成了一个复句然后定义此复句是联合中的各种关系还是偏正中的各种关系等等。而英语中不这么考虑,它只是考虑连词连接的是并列还是从属,而不考虑其组成的是一个什么结构。这也是为什么英语中不准出现“though,,, but,,,”这样两个连词在一起的形式,只能出现一个从属连词。这也就造成了汉语中复句的定义和英语的复杂句不一样。英语中的复杂句范围比汉语中的复句广泛。汉语中的复句只是英语复杂句中的一种,英语并没有单独把它列出来。

另一方面,汉语中的复句在英语中的翻译因为连词的不同也存在一些障碍,汉语复句中的偏正复句中的因果,转折,条件,目的,假设关系在英语中有着相应的容易理解的连词,如because, so that, though, as long as, unless, in order that, if等连接了两个从属成分。但是在联合复句中,由于并列连词的不同造成了我们一些认识上的困难,例如并列关系的“也”他有一辆骑车也有一辆摩托车。“He has got a car as well as a motorbike.”“是。。。不是。。。”他们是在嚎叫不是在唱歌。“They were screaming rather than singing.”“不是。。。而是。。。”我不是不喜欢他而是恨他。“I don’t so much dislike him as I hate him.”递进关系“别说”我不喜欢他,更别说是尊敬他了。“I don’t like him, still less/let alone /much less respect him.”这需要很多时间,别说是花费了。“It will need much time, not to mention/not to speak of the expense.”“何况”我都能做好何况是你。“I can do it well, still more/much more you.”这些句子在汉语来看都是复句结构,由2个分句构成,而英语中却不一定是这种结构,还可能是单句。

总之,英语中的连词一定要记住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并理解其用法,连词出现的时候就要考虑其是并列还是从属,而不用考虑整体。而汉语中连词的出现,就标志着连词连接的一个整体出现,是复句还是单句。理解了这两个词用法的差异,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达到灵活运用互相转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A new English grammar, 张克礼

[2]Dictionary of English Grammar, Dr. Arnold Leonhard,

[3]山东大学现代汉语网络课程

公文写作中请示和报告的区别 第5篇

授课时间:10 月16日 第 7周 星期四第1、2节 授课班级: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

掌握格式及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格式及写法;

2、写法训练。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通知、公告、函、、报告等公文的区别

一、通知

是要求下级机关、组织或人员办理或周知的事项;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公文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

按照使用性质,通知可分为三大类:

1、是用于要求下级办理或周知事项的指示性通知,如(工作、学习安排通知,会议通知等);

2、是用于批转文件和颁发、印发、转发文件的批示性通知;

3、是用于任免干部的任免性通知。

二、通报

是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把工作情况、经验教训、好坏典型事例以及具有典范、知道、教育、警戒意义的事件通知所属下级单位的公文文种。通知和通报的区别

1、内容范围不同。

2、目的要求不同。

3、表现方式不同。

三、通告

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所使用的一种公文。特点:

1、法规性

2、政策性

3、广泛性

4、使用的普遍性 种类:

1、制约性通告

2、知照性通告

四、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一)函主要三种类型:

1、商洽谈

2、询问答复函

3、请批、批准函

(二)函主要三个特点

1、适用范围广泛,使用灵活方便。

2、行文方向具有多向性。

3、短小精悍。

函与请示的区别

函:主要用于平级单位之间、不相隶属单位之间以及有业务上的主管和被主管关系的单位之间的工作往来。

请示:则用于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机关之间,下级机关用请示向上级机关行文请求指示批准重要事项。

第二课时

五、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一)类别:

1、呈报报告

2、呈转报告

3、回复报告

六、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必须在事前写。请示中不能附带报告的内容,只能一事一文。)

与报告比较,请示的突出特点

1、行文内容的请求性。

2、行文目的的求复性。

3、行文时机的超前性。

4、请求事项的单一性。

七、申请

是单位或个人因某种需要向有关部门、组织、团体提出书面申请的专用文书。

(一)注意事项:

1、一份申请书只能写一种申请(一事一书)

2、态度端正,语言简明。

八、教学反思

报告和请示的区别 第6篇

二、请示:适用于向上级单位请求指示或批准,分为请求指示、请求批准、请求批转三类,一般由请示缘由、请示事项、结束语三部份组成。

请示缘由:即请示事项的原因、背景、理由和依据,特别要写清楚请示事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引起上级单位的重视。

请示事项:即写明请求上级单位给予指示或批准的具体事项。请求事项一定要明确,以便上级单位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答复。

结束语:常用“妥否,请示”、“以上当否,请审批”、“特此请示,请批复”等作为结束语。

请示文一定要写明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三、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1.行文功能不同。报告主要是汇报情况、反映问题等;请示则主要是请求批准、指示和解决问题等。

2.处理方式不同。报告属阅件,可不回复;请示属办件,需要办理、批复。

3.提交时间要求不同。请示应在事前行文,即“事前请示”;报告一般是报告办理结果或有关情况,即“事后报告”。

4.内容要求不同。请示一般一文一事,并只写一个主送机关;报告则不必一定如此,它可以是专题性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有成绩、有问题、有建议,比如一次时间跨度较大的工作完成之后的总结性报告,等等。

四、行文注意事项

1.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上级单位,需要同时送其他单位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下级单位;无特殊情况不允许超级请示。

2.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报告中如夹带请示事项,往往达不到行文的目的,还会影响工作。报告中若涉及请示事项,应另行用请示行文,与报告严格分开。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和写法 第7篇

(一)综合报告

综合报告的内容较多,写法上一般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概括说明有关工作和活动的动态;第二,要点明工作或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倾向;第三,提出解决办法。一般情况下,综合报告要说明的工作项目较多,撰写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有调查,有分析,决不能面面俱到,堆砌材料。

(二)专题报告

聊天中“嗯”和“嗯嗯”的区别 第8篇

微信聊天已经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怎么好好聊天却很有套路。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嗯”和“嗯嗯”背后的故事,首先来看两个场景:

场景一

“哎,今天又被打击了”(一个男生去相亲,晚上回来对好朋友说到)

“咋啦”(好朋友说)

“在回来的时候,我跟她发微信,每次打很多字,她要么说一个‘嗯,要么说一个‘哦”

“~~~”

场景二

“今天,我们约法三章”(女朋友对男朋友说)

“第一,我们聊天的时候,不能回我‘嗯,必须回‘嗯嗯;第二,不能回我‘哦,必须回‘哦哦;不能回我‘额,两个‘额也不行”

关于“嗯”、“哦”、“额”、“好”……真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一旦在聊天的过程中,遭遇其中的任何一个字,基本表示“哥(姐)很忙,聊天结束”。如果,对方是领导,那还好说,领导一股都这样。关键就是很多时候,对方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同辈、同事、同学,甚至还是自己的下级,不禁悲从中来,有那么一秒的失落。

叠音更让人温暖

小孩子最初会说的词都是些什么词?没错,“妈妈”,“爸爸”,基本是叠音词。叠音是指音节的重复,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形式,普遍存在于姓名和网络语言之中。

有研究者对25578个人名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大约有3%的人使用叠音姓名,其中女性使用叠音姓名的比例远高于男性。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叠音会传递亲昵和柔美的印象,这种印象与人们对女性的期望一致,但与人们对男性的期望相左。

在网上聊天时,人们也经常使用叠音,比如“嗯嗯”、“宝宝”、“亲亲”、“么么”、“萌萌哒”等,叠音会给人活泼可爱的感觉,创造一种充满童趣的氛围。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呵呵”。

人们对具有婴儿特征的刺激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表征,即婴儿图式。叠音之所以会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感觉,是因为叠音激发了我们的婴儿图示。儿童语音与成人语音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儿童语音中含有大量的叠音。而且,成人在和婴幼儿交流时也更多地使用叠音,如“吃饭饭”、“睡觉觉”。

我们对婴儿的一些独特特征总是带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和偏好,婴儿的可爱、纯真、没有任何危险,在我们最原始的记忆里,也在我们繁殖后代的美好憧憬中。

所以,当在微信聊天时,别人回一个字,和回两个字是千差万别的。

尤其是回两个叠音字,会给你一种温暖的感觉,你会有一种在和小孩纸聊天的感觉,会觉得对方更加热情,更有安全感。相反,你会觉得是在和一个无比正经的人聊天,公事公办,冷漠,没有人情味儿。

字越少,是我越忙的意思

对方回复的字很少,甚至不回复你,有可能是真的在忙,也可能是必须装得很忙。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身边的小伙伴说,我好忙啊。其实,说这些话的时候,殊不知,会引起对方的心理不适。尼玛,这个世界就你忙,我很闲,是不是?

说自己忙(真的很忙除外),其实是自抬身价的一种表现。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比较重要,意味着有很多人找,意味着获得的资源很多,意味着自己有目标有追求。

忙是相对的,如果对自己不重要的人,我不忙也是忙,对自己有价值的关系,再忙也是不忙。说得更不客气一点,忙,背后的潜在意义是,我的时间比你的时间更值钱,我和你之间是有距离的,我的地位是比你高的。

所以,如伺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很忙,又不让别人心理觉得不舒服,是一种需要修炼的智慧。

不论是在一对一的聊天,还是在微信群中,如果自己觉得在其中处于更高的地位,那肯定不能多发言。

因为,你发言太多,别人就会觉得你很闲,领导怎么可能这么闲呢,那就跟自己的身份不匹配了。所以,回复你一个“嗯”或者“好”,表示,已阅,但是对不起,我没有时间打第二个字了。

字越少,是为了证明我能力强

看了上面几段话,是不是觉得那些回复字数少的人很装逼,也很讨厌呢?其实还真不是。如果是你,到了一定场合和情景,也只能这样做。可以说一句话的,你可能只说两个字,可以说两个字的,你可能只说一个字。

除了刚刚提到的我很忙之外,还因为什么?

社会认知有两个基本维度,即热情与能力。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这两个维度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兼得。

比如,我们如果经常和一个人一起喝酒吃饭唱歌,就很难再跟他/她一起完成有难度的需要彼此配合的事情。相反,那些经常得高分,看起来勤奋能干的人,你多半不愿意和他/她一起出游,一起娱乐。

也就是说,一个高热情的人却被认为是低能力的,而一个能干的人却被认为是低热情的,热情与能力之间似乎是一种相互补偿的关系。

在微信交往中也是如此,如果你表现得过于热情,别人就会觉得你能力很低。一个天天发“哈哈”、“么么哒”、“萌萌哒”的人,别人会觉得你只会搞笑卖萌,没什么实力。

在印象管理中,人们会利用热情与能力的补偿关系来达到提升能力或热情的目的。当人们想要表现更高能力时,会降低自己的热情表现,而当人们想表现出更多热情时,则会降低其能力表现。

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能力还是热情往往取决于对象的地位和自己关系维持的动机。一般来说,高地位的人要尽可能展现自己是高能力的,低地位的人要尽可能展现自己是高热情的。

如果在一个微信群中,如果自己地位较高,自己就必须表现出较有能力的样子,那就不能太“呵呵哒”了。而那些地位较低的人,最好表现得热情一点,即便你自己很牛逼,那也不能跟领导比能力。

当然,情商高的人,会适当去平衡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即便自己比较牛,在表现出自己有能力的同时(比如,发言不多),又不失热情(偶尔卖个萌,来一发表情)是极好的。即便自己比较弱势,也不卑不亢,不一味地“嗯嗯”,偶尔装一下高冷,也未必是件坏事。

公文写作:请示和报告的异同 第9篇

公文写作:请示和报告的异同

一是行文目的、用途不同。这是两类文种最基本的区别。请示旨在请求上级批准、指示,需要上级审批,重在呈请;报告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询问,一般不需上级答复,重在呈报。

二是呈量时间不同。请示需要事前行文,不能“先斩后奏”;报告一般在事后或者工作进行过程中行文。这正如平常工作中所说的“事前要请示,事后要报告”。

三是主送机关不同。请示一般只主送一个直接上级机关。不宜多头、多级主送,以免因责任不明、或者互相推诿影响到办文效率和质量。即是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单位上报请示,也应根据内容分别写明主送、抄送机关,以根据主次分清承办责任,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请示的问题。而报告有时可多级多头主送,如情况紧急需要上级领导机关尽快知道的灾情、疫情等等。

四是受文机关处理方式不同。请示均属承办件,收文机关必须及时处理,明确作答,限期批复;报告多属阅知件,除需批转的建议报告外,收文机关对其它报告都不可作答复。如果把请示误写为报告,就可能因不同处理方式而误时误事。

五是涉及内容不同。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指示,凡是下级机关、单位无权处理、无力解决以及按规定应经上级机关批准认定的问题,均可写为请示。由此可将请示分为请求指示的请示、请求批准的请示和请求批转的请示等三类。其中第一类多涉及法规政策上、认识上的问题,第二类多涉及人事、财务、机构等等方面的具体事项。而报告按其内容可分为向上级汇报工作的工作报告、反映情况的情况报告、提出意见建议的建议报告、答复上级询问的答复报告、报送文件、材料或物品的报送报告。

六是写作重点不同。请示和报告虽然都要陈述、汇报情况,但报告的重点就在汇报工作情况,报告中不能夹带请示事项。而请示中陈述情况只是作为请示原因,即使反映情况所占篇幅再大,其重点仍在请示事项。

七是文面结构形式不同。请示多采用篇段合一式、三段式或总分条文式结构,篇幅一般较短。报告常用总分条文式、分部式或贯通式(多段式)结构,篇幅一般较长。

正因为有上述区别,绝不能把请示误用为报告,也不能写为请示报告。

相关推荐: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公文写作:报告与请示的区别和写法

公文写作:请示范文

请示的标准格式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第10篇

共同点:都属于上行文,用于向上级领导机关请示汇报重要工作、重大事件。

区别:请示,一般用于向上级党委政府或主管单位请示解决重大事项、疑难问题,必须在事前行文请示。如:关于解决棚户区改造项目配套资金的请示。一般都是一文一请示,一事一请示,不夹杂两个或多个事项,原则上必须回复或批复,提出明确的意见。

报告,一般用于向上级党委政府或主管单位汇报重大工作进展情景及完成情景,以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做法,特色亮点。报告在事前、事中、事后都可行文。如:关于2017年产业扶贫推进情景的报告。报告,可不批复,领导可做出批示,提出要求。

在具体工作中,绝对不能同时使用。当前,无论是市州,还是县乡,都容易混淆,笔者曾多次见到这类错误的用法。

例1.《关于呈报办公业务用房土建增设附属工程的请示报告》。这份文件,使上级机关不便于处理,有时甚至会贻误工作。能够修改为:《关于办公业务用房土建增设附属工程的请示》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第11篇

1、行文目的不同:

请示旨在请求上级批准、指示,需要上级批复,重在呈请。报告旨在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询问,不需要上级答复,重在呈报。

2、行文时间的不同:

请示必须在事前行文,得到上级批准、指示后才能行动,这是基本原则。

报告则一般在事后行文,也可以在事中行文。

3、内容含量不同:

请示必须坚持一文一事。

报告则可以一文数事,也可以一文一事,可以是专题报告,也可以是综合报告。

4、公文处理不同:

请示属办件,受文机关必须尽快予以答复,并需以批复的形式行文。

报告多属于阅件,受文机关可以不予以答复,如果答复,也只需以批转或批示的形式行文。

5、主送机关的数目不同:

公文写作中请示和报告的区别 第12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传统档案;区别;联系

一、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在管理中的区别

(一)归档时限的区别

电子档案既可以在文件生成后及时归档,也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进行统一归档。由电子档案生成部门负责将获取的有价值资料生成电子档案,而后利用局域网将电子档案传输到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归类、保存,有利于保证档案的完整性,避免出现文件漏归现象。但是对于传统档案管理而言,因其涉及的文件资料较多,所以难以保证档案的及时归档。

(二)审核与鉴定方法的区别

传统档案的鉴定需要经过资格审核、确定生存期和价值复审三个阶段,鉴定时间较长,并且需要对档案进行逐页鉴定。而电子档案的审核只需要利用相应的计算机算法,便可实现对档案信息的自动校验,大幅度缩短了鉴定的时间。但是,由于辨别电子文件的原始凭证性较为复杂,并且电子文件存在被篡改、破坏的风险,所以在审核和鉴定电子档案时,必须对档案形成过程中的信息认证、数字签名、加密技术以及身份验证进行审核,进而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原始性。

(三)存储空间的区别

电子档案具备信息容量大、占用空间小的优势,随着海量存储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文件也可以直接作为电子档案进行保存,并且不会占用较大存储空间。而传统纸质档案具备信息容量小、占用空间大的特点,在纸质档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存储空间还需要不断扩大,使得档案管理的资源投入也会随之增加。

(四)保管要求的区别

传统档案保管对象为纸张、胶卷、磁带等载体,要求库房温度为14℃-20℃,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并且落实防水、防火、防潮、防霉等措施。电子档案的保管对象为软盘、光盘、磁带等载体,对档案库房环境的温湿度和防磁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配备防紫外线、防高度磁场和防电场的设施,而且还要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五)利用方式的区别

传统档案需要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在查询记录位置后再到档案保管室查找所需档案,既费时、又费力。而电子档案可以利用档案管理系统快速调阅档案,在权限允许的条件下,管理人员或用户经过身份确认就可以登录管理界面,随时随地查阅所需档案信息。

(六)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区别

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电子档案管理是一项技术性更强、管理方式更为先进的一项工作,它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高。档案管理人员在具备档案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相关软件和设备,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从而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在管理中的联系

(一)传统档案是电子档案形成的基础

电子档案的生成需要传统纸质档案的支持,在收集、整理和加工传统档案的基础上,才能将其转录为电子档案进行存储。电子档案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必须由传统档案作为保证,尤其在电子档案缺乏法律效力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传统档案的保障作用。

(二)电子档案管理是传统档案管理的继承与发展

电子档案管理具有其特殊性,然而电子档案管理的形成过程却是对传统档案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在管理流程、管理制度、服务内容等方面,电子档案管理均借鉴了传统档案管理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丰富了电子档案的服务手段,提高了电子档案的服务质量,使电子档案扩展了社会功能。

(三)电子档案是提高传统档案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电子档案的信息容量大,不仅能够容纳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而且还能够将保管期限较长且具备较高利用价值的传统纸质档案转变为电子档案进行保管。如此一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可以查阅这些老档案,既可以提高老档案的利用效率,又可以避免对原始纸质档案造成损坏。

(四)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并重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各有其优缺点,在档案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取长补短,而不能错误地认为电子档案可完全取代纸质档案。为此,在档案管理中应当实施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重的“双套制”,明确“双套制”的适用范围,在满足档案工作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人、财、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双套制”档案管理模式要根据档案利用需求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地进行,根据电子档案的形成规律,尽量采取系统性、阶段性、权威性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存形式,从而确保档案的法律效力。

结论:总而言之,电子档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期下,档案管理部门应当认清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区别与联系,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同时还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使管理人员既要具备档案学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推动档案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凤英.在档案管理中,如何正确处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J].科技信息.2010(4).

[2]刘汝震.现代档案管理中电子档案管理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9).

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第13篇

请示与报告是两种容易用错的公文,造成用错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历史上,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公文种类中,只有报告没有请示,其规定是“对上级陈述或请示事项”都用报告。这在实际工作中带来了问题。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专门发出通知,提出“报告和请示必须分开使用”,“报告中不能写请示事项”。但这只是一个意见,未形成正式制度,因而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在实践中反而出现了“请示报告”这种不伦不类的文种。另一方面,有些上级机关的领导干部对于下级机关请示工作,往往用“打个报告上来我们审批”的说法代替要下级机关写请示,这也造成了下级机关报告、请示不分的情况。现行的《公文处理办法》已经明确了报告与请示是两个不同的文种,因而不应该再出现二者不分的情况了。

报告与请示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文时间不同。报告是为了让上级机关了解和掌握情况,它所涉及的工作或事项,可能尚未进行或办理,可能正在进行或办理,也可能已经完成或办毕。因此,报告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行文。而请示中的工作或事项,必须经过上级机关审核、批准后方能实施、办理。因此,请示必须事前行文,切不可“先斩后奏”。毛泽东说过:“事前请示、事后报告”。

第二、行文内容不同。报告可以是一文一事,作专题性报告;也可以一文数事,作综合性报告。请示必须一文一事,便于上级机关及时审批。如果在一份请示中写了几件事项,上级机关在审核时可能会因为有些事项尚需研究而不能立即批复,从而延误本可立即批复事项的办理。

第三、行文目的不同。报告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上级机关了解掌握情况,或

者提出意见、建议,一般无需上级机关批准。请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上级机关的审核、批准,必须要求上级机关及时给予批复。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练习 第14篇

(1)某地发生一突发性重大事故,向上级反映此事故及其有关情况,用报告行文。()

(2)报告可以同时上报几个上级机关。()

(3)报告不能用“以上报告当否,请指正”之类的结束语。()

(4)关于申请修建教学大楼的报告。()

(5)关于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报告。()

(6)关于扩建油库的请示报告。()

(7)关于加强外事工作的报告。()

(8)报告标题可只用“报告”两字。()

(9)凡必须得到上级机关批准和指示后才能办理的公务,都可用“请示”行文。

()

(10)请示可以一文一事,也可以一文多事。()

2、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请以××市商业局的名义向××省商业厅起草一份报告。

(1)××××年5月20日上午9点20分,××市××百货商城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2)事故后果: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烧毁三层楼房一幢及大部分商品,直接经济损失1792万元。

(3)施救情况:事故发生后,市消防支队出动15辆消防车,经4个小时扑救,火灾才被扑灭。

(4)事故原因:直接原因是电焊工××违章作业,在一楼铁窗架电焊火花溅到易燃货品上引起火灾,但也与××百货商城管理局及员工安全思想模糊,商城安全制度不落实,许多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关。

(5)善后处理:市商业局副局长带领有关人员赶到现场调查处理;市人民政府召开紧急防火电话会议;市委、市政府对有关人员视情节轻重,做了相应处理。

3、答复性报告模拟写作

背景材料:

(1)青岛市教育局向市外贸学校发了一个通知,要求该校从2007年起为即墨市代培全日制本科走读生。市外贸学院收到这个通知后,院领导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进行了研究,并于2007年1月12日向市教育局写了一个答复报告。

(2)答复报告种一共答复了四件事:一是为了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将他们单独编班;二是由于教学力量(师资)和教学条件(教室)的不足,2007年拟招收108名学员;三是把学员编成三个班,每个班36人;四是开设两个专业:工商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

4、根据下述材料,拟写一份请示。

报告与请示的主要区别 第15篇

作为收文机关,请示应该归于“批办类”,供有关领导及时批阅、审查,给予回答;报告则应归于“传阅类”,相对于请示来说,有关领导可以先办紧要事,后看报告一类的公文,主要了解下情,不用回答。

作为发文机关,请示类文件归档时应尽量将上级机关的批复一并归档处理;报告类则无这种要求。

公文写作中请示和报告的区别 第16篇

关键词:刑法用语;司法解释;法益侵犯性

禁止类推解释,允许扩大解释,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应有内容已经在刑法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应该区分。借鉴前人的成果,经过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标准来区分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

一、是否超出了刑法用语可能的含义范围

在刑法解释中,是否超出“词语可能包含的意思”被认为是区分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一般理论标准。扩大解释仅在刑法用语的可能范围内进行,而类推解释则已超出了词语可能包含的范围,已经是创造新的法律。这一标准,在日本、德国以及我国的理论界都是通说。

目前我国的司法解释广受争议,其中一部分解释被认为是类推解释,而不是扩大解释。例如,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变造、倒卖变造邮票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对于变造或者倒卖变造的邮票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27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对于变造和倒卖变造的邮票行为,依照刑法第227条第一款的“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定罪处罚。这一解释,将“变造”这一行为也包括在“伪造”中,显然是将“伪造”和“变造”不分。伪造是指仿照真实的物品的外貌、形状、特征、色彩等制作的物品;变造则是在真实物品的基础上采取修改、拼接、剪贴等方法进行改制,使真实物品的某一部分失去真实性,而含有假的成分。具体到伪造、变造票证或流通物等犯罪来说,伪造是从无到有,变造是由少变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将这两者不加以区分,显然是类推解释。司法机关越权的立法造法行为,值得商榷。

二、区别扩张解释和类推适用需从考虑立法者精神出发

某种解释是否类推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在考虑可能具有的含义的同时,必须从立法者的立法本意结合刑法立法精神综合考虑该解释所相对的行为是否具有处罚的必要,或者从重、从轻的必要。对于一个行为的是否处罚、处罚程度、方式,该解释必须反映立法精神、立法者本意,才能不违反罪行法定原则。如果一个解释离刑法用语的含义太远,已经远远超出立法者的本意,那么就可以判定该解释属于类推。解释结论与刑法的相关条文内容以及刑法的整体精神相协调时,不宜认定为类推解释。例如,2000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暂由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公法论处。刑法中明文规定贪污罪的主体限于“国家工作人员”,行为人若通过行贿手段、或者利用其特殊关系共享了贪污财产、对财产进行了隐匿、销账等行为,此时对该行为比照条款作贪污犯共犯处理,则是类推适用。贪污罪本身作为一条专门约束,针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条文,解释将“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作为类推的链接点,认为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是同样利用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身份并无实质区别,应当得到相似的处理。贪污罪属于身份犯罪,贪污罪的设立,立法者本意应该也是惩处具有特殊身份的对象,该解释避免不了类推嫌疑。

三、是否具有法益侵犯性(处罚必要性的强弱)

“举轻明重比较法”。“举轻以明重”,将出现的难以判断的情况与已经出现的公认的属于犯罪的情况相比较,如果对刑法规范法益的危害更大(社会危害性更大),则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如果对刑法规范法益的危害小(社会危害性更小),则要当心类推解释;当然,此时扩大解释还要受到国民可预测性标准的限制,“举轻明重比较法”必须限制性使用,因为它可能有导致类推解释的危险。

四、“预測可能性”标准

要通过一般人的接受程度来判断是否会侵犯国民的预测可能性,进而判断某种解释是否类推解释因而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一种解释结论能否被一般人接受,常常是判断解释结论是否侵犯国民的预测可能性的重要线索。例如,旧中国与国外刑法都将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规定为:“无故侵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但仍不退出。”我国的新旧刑法均只有“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表述,但刑法理论千篇一律地将本罪定义为“未经允许非法进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无故拒不退出的行为”。然而,将不退出解释为“侵入”是存在疑问的,可是人们却习以为常而没有异议。由此看来,一种解释结论被人们接受的程度是一个重要问题。犯罪可以大体上分为自然犯与法定犯。一般人容易认识自然犯的可罚性,故对有关自然犯的法条作扩大解释,不致侵害国民的预测可能性;一般人难以认识法定犯的可罚性,故对有关法定犯的法条作扩大解释,容易侵害国民的预测可能性。所以,相对于对有关法定犯的法条的扩大解释的允许程度与范围而言,对有关自然犯的法条的扩大解释的允许程度与范围,可以略为缓和、宽泛。

关于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第17篇

“请示”和“报告”都是上行文,是行政机关公文使用频率较高且容易混淆的文种。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将“请示”文种用“报告”文种呈送上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批复(答复),这样就容易贻误工作。因此,在撰写“请示”和“报告”时,要特别注意二者之间八个方面的区别。一是作用不同。

“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答复上级讯问,报送文件、物品等。二是内容不同。

“请示”是本单位无力无权解决或按规定须上级批准之后才能实施的事项;“报告”是本单位职责范围内比较重大的工作或向上级机关建议,须上级机关知道的事项。三是容量不同。

“请示”应一文一事;“报告”可多事一报,但不得夹带请示的事项。四是时间不同。

“请示”应事前行文;“报告”可在事前、事中、事后行文。五是范围不同。

“请示”一般只主送一个上级机关,不得多头主送或越级主送;“报告”可以主送几个相关的上级机关,其他上级机关也可以抄送。六是处理不同。

上级机关收到下级的请示后,应及时批准、批复(答复),是办理件,下级应在收到上级批复(答复)后才能实施;上级机关收到下级的报告后,主要是了解情况,可以不答复,下级不用等待上级答复。七是篇幅不同。

“请示”的篇幅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500字;“报告”的篇幅相对较长,但一般不超过3000字。八是结束语不同。

上一篇:2025加气站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巴车合伙经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