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讽刺喜剧 《政绩》

2024-06-24

反腐讽刺喜剧 《政绩》(精选3篇)

反腐讽刺喜剧 《政绩》 第1篇

《政绩》反腐讽刺喜剧小品剧本

人物:乡长、小张、农民

场景:田间地头

【场外传出汽车刹车声。小张背双肩包一手提摄像机一手搀扶着乡长上。

乡长:(带点醉意)乡长当了八年半,小酒喝得天天烂。别人升迁我干看,捞点政绩往上蹿!

小张:可不是咋地,按您的能力,给个省长也打不住。

乡长:唉。姚明挣钱玩球,汽车轮子凭油,小三傍款耍柔,我当乡长靠。。。靠。。。

小张:把考核组忽悠得晕了头,再把他们灌得下不了楼!

乡长:好小子,是接我班的料!

小张:谢谢领导夸奖,跟着组织跟着党,更要紧跟您王乡长!

【天上响了一声闷雷。

乡长:咦!咋又开了一瓶?下不为例啊!来,都满上,满上。

小张:这。。。这。。。是天上打雷呐。

乡长:天上打雷?哈哈,这正是——老光棍熬了半辈,不知道媳妇啥味,正躺在炕上暗自流泪,突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来相会!

小张:唉呀妈呀!老光棍幸福地陶醉,让林妹妹受累!

乡长:你想,打雷就要下雨?

小张:是啊!

乡长:明早省报头版快讯中将有这样一段精彩报道:暴风雨中王乡长出现在村中,高大的身影在狂风中晃动,带领乡亲们把牲口往安全处弄,倒塌的房屋面前他岿然不动,他的心里装的是人民群众,他的行为使大家非常感动。。。

小张:他的离开使乡亲们万分悲痛。。。

乡长:对,他的离开是乡亲们万分悲。。。痛,这叫咋说话呢?

小张:这政绩。。。这事迹一见报,县长也得给咱让位,你去上任,乡亲们跟在后面依依不舍,哭声一片。。。

乡长:哎呀。。。哎呀。。。县长的感觉找到了,仿佛马上就要报到了,出门警车开道了,上千人的会场我作报告了,半夜在家数钞票了,再养俩小三也是生活需要。。。我的妈呀!这心火烧火烧的,今天忽悠点事迹一定要见报,有了政绩我好到县上去报到!

小张:这不强项吗?

乡长:有把握?

小张:这,呵呵。。。强将手下无弱兵,要论瞎编数我文章写得精!

乡长:官场上要想成大事,小事就要往大了整,整出个名堂来!

小张:今晚又要熬夜了。

乡长:(掏出手机)喂,李老板。。。哎呦咋是你。。。行了。。。我的小姑奶奶,啥?你有了?是我的!我说我都结扎几年了你不知道?哦,你和我开个玩笑?呵呵,我精力旺盛正当年结什么扎啊!对,没结扎,我也开个玩笑。。。行了。。。听话,忙完就过去。好,好,再见!(重新拨号)喂,李老板?晚上再给备一桌,档次要高,哎呀!不就几十万么,这么大个乡政府。。。明天先给你结一部分,我用人格。。。担保,乡上救灾专用款还有一些钱,对,对,好,好,再见!

小张:(夸张地连蹦带跳)妈呀!又有油嘴抹了。这样关心下属的好领导到哪去找!

【农民边浇地边唱二人转《小拜年》上

农民:(唱)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地给老地拜年呀啊,也不论男和女呀啊诶呦呦呦呦诶呦呦啊,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啊诶啊。。。

小张:(进入听戏状态)嗯!有味儿。

乡长:(嗅)猪肉炖粉条?

小张:唱得不错!

乡长:来早不如赶得巧,咱的政绩让他表。

小张:喂,那老头,过来一下。

乡长:客气点,要低调,这叫微服私访。

农民:啥事啊?如今这城里人,大鱼大肉吃腻了,跑到农村包地了;说自己种菜无污染,有空就往地里赶。我这地不对外,你们到别处去问问。

乡长:老乡,我们不包地,出来转转。

农民:别,别,照啥呢?不包地是来圈地?地都让你们折腾完了,看将来大伙吃啥?

乡长:你老放心,我们不包地也不圈地,就是和你唠唠嗑。

农民:哦,看二位像是吃公家饭的?

小张:大叔,你老眼里真有水。。。

农民:有啥水啊!这天旱的,有水这几亩地早浇完了。

小张:呵呵,您老真会开玩笑。

农民:当官的吧?

小张:在。。。机关做事。

农民:如今这机关可不好混,听说是胆大的犯罪,胆小的饿胃:挣不到钱的不但在家没有地位,还得给媳妇儿揉肩捶背。

乡长:呀呵,这还一套一套的。

农民:咋地?不信?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说明:作品只提供演出,版权归作者所有。

反腐讽刺喜剧 《政绩》 第2篇

一、《象征性的少数》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

维·维·尼基福罗娃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戏剧学系。自1994年开始作新闻记者的尼基福罗娃已发表了千余篇有关现代文化的文章, 2005年又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 2006年以来其戏剧《潜在的支出》 (改编成电影《在神话世界里做客》) , 《象征性的支出》 (2007) , 大型电视剧本《超级爸爸》 (2008年) 等。2006年起我国的戏剧界及评论界已开始关注这个俄罗斯剧作界的后起之秀。

2008年我国著名女翻译家沙金在《戏剧文学》 (2008年02期) 上写了《关注俄罗斯当代现实——尼基福罗娃小记》对她进行了简介, 使中国读者渐渐开始关注这个笔锋犀利的、多才多艺的戏剧评论家和小说家。2009年沙金老师又编译了《俄罗斯现代剧作选》, 并以此翻译剧本献给2009年中国“俄语年”。此书选译了自1955年以来的12个俄罗斯剧本, 其中有两篇是出自维·维·尼基福罗娃之手, 可见其剧本在当代俄罗斯戏剧中的分量之重, 也体现了沙金老师对她剧本的喜爱。2011年5月27日至6月2日在中央戏剧学院黑匣子剧场进行演出。正如王永恩在2010年对维·维·尼基福罗娃写于2006年的戏剧《潜在的支出》 (这是一部关于钱的三幕剧, 在上海和北京成功演出过) 的评论:“这样的反映俄罗斯当代生活的戏剧作品在中国舞台演出的数量并不多, 该剧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描写因与中国的现状不无相似之处从而引发了中国观众强烈的共鸣。”同时, 随着维·维·尼基福罗娃的剧本在中国上演的剧照和评论在互联网上的及时、快速、广泛的传播, 使她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范围越来越广。网友的评论也体现了他们对她和她剧本的理解度、认同度及喜爱度。

二、《象征性的少数》的讽刺喜剧审美特质

1、剧情简介和主题思想

维·维·尼基福罗娃在《象征性的少数》中对人物的介绍别具特色, 的确体现了“象征性”——“男人、女人和若干没有台词的男女”, 剧中的男人 (男主角) 和女人 (女主角) 没有姓名, 男人和女人的形象介绍也一模一样:“35岁左右, 显得年轻, 穿着颇具风格, 保养有方, 有文化修养。”男人和女人都是未婚, 独居。一天晚上, 两人被楼上不知名的男女因第三者插足引起的打架哭喊声给惊吓, 同时出来出门了解情况时而结识, 两人一起谈足球, 彼此有些好感。接着又因楼上暧昧的激情声所触动, 两个相互不知姓名的男女就接吻了。后来相互谈彼此的爱好, 工作中的情况, 情感生活等, 情感日益加深。男人和女人都惧怕约会和爱情, 认为性、爱情、关系等都是刻板的老一套, 希望能像法国电影《最后的探戈》里那样, 只有纯粹的性爱, 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男女主人公经历自我内心的期待、恐惧、彷徨、挣扎, 最终是灵魂深处对浪漫情感渴望的女人先向男人吐露真情, 并及时得到了男人真诚的回应, 两人终于投入真爱的怀抱。

戏剧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其灵魂。本剧虽为两幕剧, 但小舞台展现了大世界, 剧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俄罗斯社会在世纪之交的政治经济大转型时期都市青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受的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冲击, 探讨在现实中的爱情被当代那些物化的、程序化的象征符号所掩盖, 这些“象征性的少数”们犹如深陷迷宫, 困兽般地试图冲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

俄罗斯戏剧强调作品和现实的内在联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以启迪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自我的存在意义。《象征性的少数》将俄罗斯大龄都市男女“渴望爱又畏惧爱”的内心挣扎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反映出当代俄罗斯社会西化严重、金钱至上、爱情物化、价值观紊乱等不良现象已到了引起世人注目的地步, 剧作家通过剧本对其进行痛心地讽刺和抨击!

2、巧妙的场景及剧情结构

舞台场景是戏剧内在精神的视觉表现。本剧的舞台分三部分, 剧中男女主角的住房在舞台两边, 中间隔着休息厅, 都是同样布局的新的小型住房, 分别按男女杂志上的标准风格装潢, 室内的摆设基本相同:桌子、冰箱、收音机、电视、电话、镶嵌在墙壁里的有镜子的橱柜。只是男人的房子还没装修完, 女人的房间里多了精心挑选的小沙发椅、小柜子、小书架、书、化妆品、花等, 一点杂乱但给人一种可爱而舒适的印象。在舞台的深处是通向楼梯和电梯的玻璃门, 这是为楼上住的没有台词的男女及男女主角进进出出准备的道具。剧作家把爱憎褒贬都冷静客观地藏匿在戏剧生活场景中, 对其合理安排能促进人物心理活动的生动刻画。剧作家用力图一种诙谐、轻快且不乏讽刺的喜剧风格来构建人物心理与当代现实的两个时空, 从而探索在两者之间自由转换的创作可能性, 进而冷静客观地剧中人物的生存及情感状况。

剧情结构在戏剧创作中极为重要。戏剧要以有限的舞台时空来展现纷繁多端的社会生活, 要达到这种艺术效果, 就要求它必须对生活本身进行一番加工提炼, 使生活戏剧化, 这需要剧作家有高超的构思能力和奇特的想象力。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 本剧利用人物动作, 舞台灯光, 舞蹈, 音乐, 电话铃声等各种富含现代元素的舞台艺术手段, 通过巧合设计和时空转换等成功地将戏剧冲突与人物刻画发挥得淋漓尽致, 深刻而集中地表现了当代俄罗斯社会矛盾中出现的新情况。

3、精心锤炼的戏剧语言

剧中人物语言是塑造其性格的主要手段。精心锤炼的本色语言是一部优秀剧作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人物语言与身份的紧密契合是剧本的普遍特点。此剧巧妙运用未出现的人物 (女人的母亲, 楼上的女人, 电话另一端的人物) 和封面上男女的极具个性的语言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引导读者及观众来感受剧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逻辑, 以达到对人物诙谐的嘲弄, 调侃, 讽刺。

同时, 此剧还利用极具表现力的个性化语言和看似日常化实为精心设计的各种熟语、俚语等使全剧语言生动, 丰富多彩。剧作家还利用剧中人物言行的前后反差和荒谬可笑, 透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来达到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

4、匠心独运的讽刺手法

“讽刺是艺术地再现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并不追求生活表面细节的真实, 而是通过夸张、渲染、变形、怪诞等艺术手段, 塑造出高度假定性和喜剧性的讽刺形象, ……从而鲜明有力地揭示出隐藏在表面生活现象后面的本质的真实, ……正是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的高度体现”《象征性的少数》的剧作者在创作剧, 反观现实, 读者和观众就会心神领会这一点:在当代都市中这种对爱情“犹如既想采到草丛中芬芳的花朵, 又怕毒蛇窜出, 拿着棍子试探而行”的大龄男女比比皆是。

剧中喜剧讽刺的情节贯穿剧情始终。例如:男人和女人的脚都被分别花700欧元和550美元买的减价名牌鞋给磨出血来。男人和女人都把时尚杂志封面的女模特和男影星当做自己的亲密爱人, 向其倾述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女人把自己精心购买的所有无生命的家当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墙上的男影星就是他们的爸爸。女人看到小柜子被划伤一道印, 伤心的就像自己的孩子受了伤!但这情感丰富、本应已结婚成家的男人和女人却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女人和男人!在受到伤害时, 男人和女人都觉得自己花钱买的房子及房子里的一切才是自己最真实和最忠实的依靠!男人和女人因误会使彼此情感受挫, 想象自杀的场面也极具讽刺喜剧性。

并且, 通过两人的谈话, 展现出剧中剧:男人对女人讲述他的一个同事每天晚上都去超市观察女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由此推断其年龄, 品位, 欲望等, 想从不认识的人中间找到自己理想的爱人。在一次看到一个女人有意大利奶酪、两个进口苹果, 一瓶德国的白酒和一盘《智慧的光芒》的DVD光碟, 就断定这是他向往的女人, 结果发现, 这是一位近七十岁的老妇人, 他伤心之余, 跑到了多米尼加生活了。当女人接不住男人的电话时, 认为自己很白痴, 非常羡慕自己聪明的女友能在三个情人间运筹自如!男人和上司及前女友的关系, 女人和上司、母亲及前男友的关系等, 都是通过他们的语言描述而展现出来。

5、特色鲜明的美学风格

喜剧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喜剧性冲突, 讽刺喜剧一般以社会中的否定事物为对象, 讽刺喜剧对象自身有时也难以辨别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是否具有合符规律性的特点。优秀的剧作家在其戏剧创作时, 会自觉地把矛盾冲突建筑在剧中不同人物各自性格的基石上, 努力挖掘和表现剧中人物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及其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象征性的少数》描写人物共性与个性方面都是特色鲜明。此剧的讽刺性和批判性都发端于社会道德准则, 并以此为尺度, 确定其喜剧对象, 筛选剧中那些具有荒诞特点和荒谬性质的戏剧材料, 并在剧中鲜明地表现了剧作家的态度。如:在男人和女人发生性关系时, 女人说可以用现代化的“男女极端平等的”方式, 接着用职业摔跤运动员的动作把男人摔倒, 快速熟练地脱去了他的衣服, 男人尖叫, 企图逃跑。过后, 两人总结自己的行为, 男人认为他们是自由的人, 要想不约束对方, 就必须废除性爱。两人接吻, 达成一致意见。此时, 两人还相互不知姓名。

其次, 此剧运用了对白、旁白、独白、对比、比喻、夸张、反问、幽默、复调、幻想、体现现代元素的道具、灯光、音乐、舞蹈、哑场、间歇等多种表现手法和戏剧手段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 体现主题思想。

再者, 此剧将讽刺喜剧特有的批判性智慧于当代俄罗斯现实对话。剧中人物没有姓名, 就用“男人”和“女人”这种后现代的象征性符号来指代。并承袭了传统俄罗斯戏剧中“人与人的冲突”的戏剧冲突模式:利用情节多变所造成的人物间紧张激烈的冲突使全剧达到高潮。

此剧的结局也和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尾吻合, 极其符合中国读者和观众的接受习惯和审美期待。

三、《象征性的少数》对俄罗斯文学讽刺喜剧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讽刺喜剧《象征性的少数》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面貌的内在本质, 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在时代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民族的思想感情方式, 并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文学讽刺喜剧传统的特征。

俄罗斯喜剧从康捷米尔、苏马罗科夫、冯维辛、卡普尼斯当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画面和一面镜子, 它具有社会教育作用和特殊的审美价值——“在众口如一的笑声中, 揭示人们熟悉的, 但被隐藏起来的陋风恶习, 在普遍而隐秘的共鸣中, 展示人们熟悉的, 但羞于外露的高尚情感”。从而唤起人们对崇高和美好事物的思考及对理想的渴望。谢德林以其卓越的批评风格和技巧丰富和发展了俄罗斯现实主义讽刺理论。人民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 在所有艺术中, 戏剧最接近人民大众, 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作品越富有人民性, 揭露因素就越多, 而只有在本国真正具有人民性的作品才会被其他国家人民, 直至被世界人民所重视。他还认为女作家因为是更多地通过情感接触社会, 其作品更富有揭露性和戏剧性, 就更能打动读者。托尔斯泰曾强调, “戏剧艺术的技巧是, 适合于人物性格的确切的语言, 既自然又很动人的开端, 场面的正确安排, 情感的表现和发展, 以及所描写的一切的分寸感。”

自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 “一批中青年作家开始崛起。这些作家文化基础深厚, 文学视野宽阔, 没有条条框框, 敢于开拓探索, 他们的作品内容宽泛, 艺术多样, 给人以新鲜感。正是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反映了现今俄罗斯文学队伍和水平的主要状况。”维·维·尼基福罗娃正属于这类作家, 她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剧作家的写实风格的创作特点:她作品的创作都是源于她在莫斯科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其戏剧主要反映金钱的消极影响、家庭、房屋、亲情和“新边缘人的生活”等社会问题, 准确地捕捉到俄罗斯当代社会现实中的“人-物质-精神”间的某种失衡, 以及人们渴求身心及物质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因此, 她的作品在俄罗斯上演后, 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更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戏剧舞台上没有现代正面英雄人物, 新世纪以来, 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的俄罗斯人的价值观念也随之产生巨大变化。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理性关注和哲学认识, 维·维·尼基福罗娃采用了在俄罗斯有悠久历史传统, 易于普及的讽刺戏剧形式。因为她敏锐地意识到“时代仿佛是故意地要求现代剧作具备对普通观众来说最不寻常的特点:纪实性、自然属性和原则上的真实性。”据此而写了在反映当代社会最突出问题的有关钱、爱情及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剧作。并在剧中引入了当代社会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 进一步发展了当代俄罗斯戏剧。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本剧审美特质的分析, 《象征性的少数》对俄罗斯文学讽刺喜剧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特征就更加凸显出来。此剧也揭示了: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 现代都市人开始物化、异化, 人类情感的隔膜随着城市中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越筑越高而变得越来越厚。但人类毕竟是需要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的高级生物, 无论社会如何向前发展, 人类寻求真爱的步伐都不会停止, 但只有摘下面具, 坦诚交流, 真心付出, 才能得到真爱。

摘要:《象征性的少数》是一部体现俄罗斯当代都市爱情题材的两幕喜剧, 其内涵丰富, 意义深刻。此剧引进我国后, 很快被读者和观众认可和接受。它继承了俄罗斯讽刺文学中针砭时弊的经典传统, 并在俄罗斯历史转型时期发扬了讽刺喜剧的形式, 呈现出继往开来的审美特质, 主要体现在主题思想、戏剧场景设计、情节架构、戏剧语言、讽刺手法、美学风格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讽刺喜剧,讽刺精神,审美特质,继承与发展,经典传统

参考文献

[1]王永恩.沉重的镜像——评俄罗斯戏剧《潜在的支出》[J].俄罗斯文艺, 2010 (03) :97.

[2][俄]尼·费·波戈廷, 等著.沙金, 编译.俄罗斯现代剧作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413.

[3]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270.

[4]果戈理文集 (第6卷) [M].莫斯科:文学出版社, 1953:117.

[5]托尔斯泰文集 (第1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382.

[6]陈建华, 主编.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 (第一卷) [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137.

讽刺喜剧里渗透着悲剧情思 第3篇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作过这样的概括:“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就是说悲剧是一种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残酷命运的无情演绎,但它能激励着人们的记忆,亦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借激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这些情绪的净化。”而喜剧则是一种笑的艺术,是以笑为手段通过能引起笑声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旧的、丑恶的事物,或者歌颂新的、美好的事物。讽刺喜剧是喜剧多重性表现形态中的一种,所反映的对象是生活中要否定的现象,它以辛辣的笔锋嘲笑和鞭笞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的、阴险的事物和现象。

一般情况下,喜和悲是对立的,但也不是绝然相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互相渗透。笑着向昨天告别,就是由悲转到喜的过程,乐极生悲,就是由喜转到悲的过程。在喜剧里渗透悲剧因素,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可以更深入地揭示生活的本质。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鲁迅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当然堪称讽刺喜剧的代表作,本文试图初步探析《范进中举》的美学风格——讽刺喜剧里渗透着悲剧情思。

一、“范进中举”是喜剧

喜剧性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谐”与“庄”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寓庄于谐”就是在诙谐可笑的形式中表现深邃的社会思想内涵的审美形态。“范进中举”是一个喜剧性故事,它所揭示社会主题的“庄”主要在于鞭挞了科举制度,而体现表现形式的“谐”主要在于喜剧的情节、喜剧的人物、喜剧的环境。

喜剧的情节。在戏剧作品中,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范进中举》虽是长篇的节选,但它有自己完整的故事情节,完全可以当作一个短篇来读。情节的序幕是范进进学,岳丈祝贺。进学使范进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但胡屠户的贺词却是挖苦、讽刺兼责骂,而范进只能低声下气,还要“千恩万谢”。情节的开端是借钱遭骂,范进偷试。借钱触及到岳丈的经济利益,故而遭到岳丈的几乎用尽所有刻毒词语的肆意辱骂,骂得范进屁都不敢放一个,但他不顾一切,硬是应举而去,就充分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苦苦追寻。情节的发展是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这一情节,既表现了范进中举前拮据的生活,又显示了他屡试不中,闻喜而不敢相信的复杂心情。情节的高潮是范进发疯,屠户治病。在大庭广众面前,这一疯一打,真是洋相出尽,令人捧腹。情节的结局是乡绅造访,馈银赠房。张、范的交结,演出了一幕地位迅变的幽默剧,使我们既认识到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地位、金钱为转移,又深刻地认识封建科举的实质。情节的尾声是范进送银,屠户回家。这个势利小人的见钱眼开、虚情假意的嘴脸让人们啼笑皆非。总的来说,《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虽着眼于平凡小事,但由于作者巧妙的安排,也平中现奇,具有一波三折的特点,而且,人物性格也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逐步体现出来,所以,平凡的小事也能引人深思顿悟,曲折的情节更让我们看清社会的本质,真有曲径通幽之妙。

喜剧的人物。范进中举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范进、胡屠户等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典型。范进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中举前地位卑微,穷愁潦倒,邻居不理,岳父辱骂,而他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只是想到“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追求功名如痴如醉。中举以后,他竟欢喜得发了疯癫,丑态百出。当张乡绅拜访拉拢时,他明知张乡绅所言是无稽的攀附之词,却连称“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以欣喜”,又显出他的心灵熏染着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这些都讽刺了一个热衷功名、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中的丑类形象。胡屠户是一个庸俗不堪、令人作呕的势利小人,是整段故事中最生动活泼的一个人物。他虚伪,却也诚实。“言为心声”,他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恭维的无一不是他的心里话。他毫不掩饰、老老实实地讲出了他对于功名富贵崇拜向往的由衷之情,这是他的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是非常真实的,反映了在那个时代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空气的毒化。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之一,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着墨不多,却足以揭露他虚伪矫情、世故奸滑的丑恶灵魂。同时,作者还善于三笔两笔地把其他次要人物(如众邻居、老太太、娘子胡氏等)勾勒得神态栩然。范进疯后,众人与家人心情不同,众人比较冷静理智,能判断事实,帮想办法,家人则是担忧恐惧。作为家人,老太太和胡氏的表情语言又有差异,老太太是“哭道”,而胡氏在众人面前则比较克制,她们说话的内容也有不同,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胡氏考虑的是怎样治病。还有众邻居,一边劝说,一边主动拿出鸡蛋酒米,露出趋炎附势之心态。总之,这些人物的举手投足、喜笑怒骂集中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使我们能够在审美愉悦中审视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

喜剧的环境。典型的环境更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小说首先展示了决定范进辛酸悲苦命运的社会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范进热衷功名富贵的心理和行为都是不由自主的,是受恶浊的社会环境所支配的,作品中所有人物的言行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胡屠户更是典型的代表,他由嘲笑女婿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到在他的眼里变成“文曲星”下凡,这一切皆因为“姑老爷今非昔比了”,“今非昔比”四个字写出了功名富贵在当时所有人心目中的分量,可以说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就像病毒一样在整个社会上扩散,毒化着人们的灵魂。其次,小说描写了范进的家庭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简直是由困境直奔小康。中举前,家境贫寒,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吃的是“每日小菜饭”,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直裰。去参加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日,家里已经断炊,他不得不去集上卖鸡换米。中举后,马上一切都变了,人们贺喜、送礼、巴结逢迎,什么东西都送上门来,顷刻间,钱、米、房屋、细瓷碗盏、绫罗绸缎,乃至奴仆、丫鬟等等,凡是富贵人家有的东西,几乎都应有尽有了。我们不禁想:“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就是在为社会选拔人才吗?

二、“范进中举”又是悲剧

喜剧的情节、喜剧的人物、喜剧的环境是一幕幕丑剧,又是一幕幕闹剧,是引人发笑的,但掩卷深思,可笑的背后是深刻的可悲,不仅悲在个人,更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个人的悲剧。范进中举后就发疯了,为什么会发疯呢?原来是喜极而疯,因为他盼望的中举这一天对他来说是相当漫长的时间,整整35年过去了,到第36个年头才盼到,此时,他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他有的只是原来的一次次考不上的心理准备,考不上再考,一旦他考上了,脆弱麻木的神经无法经受巨大的欢喜,所以他是喜极而狂,喜极而疯。旁

人也说:“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从这儿可以看出,科举取仕对读书人来说的确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同时对他们的身心也是一种巨大的摧残,是长年累月人性的摧残,摧残到什么程度呢?摧残到了人不知羞耻,丧失了人格,散着头发,满身满脸的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还跑到集市最热闹的地方,在那儿当众宣布:“我中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甚至都不相信自己中了。这种摧残人性的描写里自然透出了一种深深的悲凉。

时代的悲剧。范进是可笑可悲的,但这种悲不是范进一个人的,在当时是千千万万的读书人的,他们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赶考的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受到巨大的扭曲,但他们没有能力跳出这个罗网,只能在这样的罗网中挣扎。所以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很多文人的共同命运,但他们的悲剧绝不仅仅是个人在科举罗网中挣扎的命运悲剧,更可悲的是像范进那样发疯醒来,便时来运转,得到众人的簇拥,得到张乡绅的亲近,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这才是最荒谬的。所以说,这样的现实、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制度、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民族心态,不是单个的读书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悲剧,知识分子的灵魂被窒息被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和希望。

社会的悲剧。当范进经过了艰苦的科举道路的跋涉而终于做官以后,他会不会做一个清官呢?不会,相反,经过这么多年的寒窗苦熬,一旦当了官,他必定要找补回来,补偿他30多年失去的一切,所以,他整个人的性格也完全发生了变化。中举之前,他是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人,小说中描写“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自己吃不饱穿不暖,有点钱还想到救济邻居,见到平头百姓还和他们拱手作揖,和他们平起平坐,因为他本身是个平民百姓。中举之后呢,他就完全不一样了,连对丈人的称呼都发生了变化,原来他称胡屠户是“岳丈”,是尊称,现在称他的岳父为“老爹”了,虽然是长辈,但自己的地位已经高于对方,就丝毫没有了尊敬的意识。可见,他的人格已被扭曲了,这种扭曲意味着他当官后必将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昏官。事实上,出仕之前,他就与张乡绅互相勾结,使他既得到了经济上的好处,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势力,拉帮结派,官官相护,那么他出仕后能指望为百姓和社会做点什么好事吗?恐怕他只会变本加厉地去搜刮民脂民膏。这些就让我们就看清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之荒谬,所以,范进中举,并不能代表他得到学识上的进步,而只能表明他更进一步地套入在封建专制的枷锁中,于国于民没有丝毫利益。试想:用此类人治国平天下,可治乎?可平乎?

三、用讽刺手法表现喜剧里的悲剧情思

鲁迅评说《儒林外史》“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谐”是谐趣,指喜剧性的成分,“戚”是悲剧性的哭泣,就是说悲剧性的哭泣与喜剧性的成分是融为一体的,作者是如何表现喜剧性情节里的悲剧性哭泣呢?是讽刺艺术,是运用了夸张、对比、倒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体现的讽刺艺术。

“夸张”突出讽刺。夸张是喜剧常用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在符合生活本质的基础上,将事物故意夸大、扭曲、变形,以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范进中举》一文用夸张手法的地方比较多,最典型的是范进发疯、屠户治病这一情节。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为,中举的喜报,是范进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这喜报表明他从此就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他一时竟不能相信这样天大的喜讯能与自己联得起来,如在梦幻中一般,报帖又分明就在眼前,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才确信这是真的。几十年来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得完全忘形了,竟致旁若无人,“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这意味着他己因承受不了失常变态了。“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往门外飞跑”,意味着他的疯狂,疯劲十足。“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又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神智不清,丑态百出。中举而发疯,这个夸张的故事及其夸张的过程描写本身已经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更何况这个疯病偏要用他的岳父的巴掌这样一个变态的方法来治疗:“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却不敢再打第二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疯一打相映成趣,更是无情的嘲讽、辛辣的鞭笞。总之,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令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怜、可悲、可鄙。

“对比”强化讽刺。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不经意中强化了讽刺效果。可以说《范进中举》一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最突出的是描写胡屠户两次“贺喜”。第一次“贺喜”是范进考中秀才时。他来了,“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坐下便挖苦范进是“现世宝”“穷鬼”,说范进中相公,是靠他“积了甚么德”,然后居高临下地教训范进,虽中了相公,不可在他这样“正经有脸面的人”面前“装大”,要立起“规矩”,不能有失“体统”。吃、喝加教训到日西时分才离去。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第二次“贺喜”是在范进中举发疯的时刻。听说女婿中举,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贺喜。”当众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岳丈今日却犯难害怕了:女婿中了举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否则阎王要让他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经过众人怂恿、劝说,他连喝两碗酒壮胆,才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却不敢再打第二下。范进醒来,胡屠户更怕了。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又高叫:“老爷回府了”。两次“贺喜”,态度前倨后恭,说穿了,就是因为“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就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胡屠户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嘴脸。

“倒错”表现讽刺。倒错也是喜剧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指的是形式与内容的自相矛盾,即用伪装的外在形式的美来表现内在内容上的空虚与丑恶,就像《史记·滑稽列传》司马贞《索引》里所说的“言非若是,说是若非”,结果是欲盖弥彰,这样就取得了诙谐的效果。《范进中举》一文中描写的人物的言行前后矛盾处颇多,因而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和讽刺效果。如描写范进的疯态就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市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再如写胡屠户的贪婪相,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并不等范进说完话,“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这一细节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里还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又如写张乡绅造访这一情节,张乡绅开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可见,人物的言词与事实的矛盾揭示了这个肮脏丑恶的灵魂。

当然,作者也能恰到好处地掌握讽刺的分寸,能随着人物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进行讽刺,如范进在中举前生活艰难,处境困苦,作者虽然对他作了一定的讽刺,但更多的是同情,中举后,做了官,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采取的是辛辣的嘲讽。

总而言之,范进最终还是科举制度的幸运儿,毕竟高中了,然而,当他中举发狂大笑时,我们却想哭:读书人的人格哪里去了?掩卷而思,这种疯疯癫癫的闹剧表演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悲剧底蕴,而且入木三分地揭示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即科举选拔制对读书人的毒害深入到了骨髓。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人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型的散文家廖燕也说:“明巧而秦拙”。“明巧”就巧在用功名富贵作诱饵,诱使天下人读书,但是只允许读朝廷规定的“圣贤书”,这就使读书变成了“愚民术”,让天下的读书人长年累月、无休无止乃至疯疯癫癫地困在书山题海里,从而达到了“不焚而自焚”的效果,这样,多少人的青春、才华及其宝贵的智慧都被埋葬在科举制度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反腐讽刺喜剧 《政绩》】相关文章:

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01-15

讽刺说范文05-17

经典讽刺范文05-18

挖苦讽刺范文05-20

讽刺爱情的句子06-22

围城讽刺艺术范文06-07

讽刺艺术西方文学论文04-26

儒林外史讽刺范文06-05

讽刺亲情的句子范文06-16

讽刺人矫情的句子07-09

上一篇:局优秀共产党员申报材料下一篇:低碳环保你我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