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游记读后感

2024-07-22

谈西游记读后感(精选13篇)

谈西游记读后感 第1篇

谈西游记读后感1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

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嘴很甜;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事、猪八戒的活泼、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不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本事,但都甘心当好后勤。

读了这部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坚定的毅力,不畏艰险。

谈西游记读后感2

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其实在那个年代看来是有些带有谋反意味的书了。作者很巧妙,隐晦地提出了一些他对所谓朝廷的看法。天宫就是现实中朝廷的隐射。

记得孙悟空刚摆出齐天大圣的旗号之时,天庭便派下人来,让他做宫。用专业术语来说,这就是招安。朝廷对于有影响力民间组织或个人所采取的办法,无非两种,招安或绞杀。

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若不能收已用,那便除之而后快。而安扶这些人也有一套门道。既要让他安下心,又不能给予过大的权力。

纵然孙悟空后来官职越来大,其实也不过是挂个虚名罢了。

谈西游记读后感3

《西游记》这本书是四大名着之一。在我上学前班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西游记》的光盘看了。现在我二年级了,老师让我们看《西游记》书。

我通过反复阅读,使我对唐僧师徒更加了解一些。唐僧一心向佛,孙悟空威风凛凛,聪明。智慧,猪八戒贪吃,懒惰。沙和尚,忠诚,老实。因取经,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唐僧不能分辨好坏,不识妖魔,常把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误会,使孙悟空伤心不已!在经历了磨难后,唐僧才真正的知道孙悟空是真心帮助自己去取真经的。

我特别喜欢孙悟空,因为他能七十二变,神通广大,做事坚强,果断,不服输的性格。孙悟空是我学习的榜样!让我也记住做事要有不放弃的精神,要做坚强,勇敢,智慧的人!

谈西游记读后感4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里面讲了骑着白马的唐僧,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大耳朵的猪八戒,还有勤劳的沙和尚,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很多感触。书里的四个人他们团结,友爱,合作,一起战胜妖魔鬼怪,上西天取经。我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

我们还要坚持到底,做事不能半途而废,碰到一些事不退缩,勇于去战胜困难。书里的人因为坚持不懈才能到达目的地,学习上我们如果碰到题目有困难,要擅于思考,而不是一开始就放弃。

还要乐于助人,帮助同学捡垃圾,借橡皮啊等等小事……这本书很经典,我要多多的看这类的书籍,充实自己,又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谈西游记读后感5

今年暑假,电视上到处都在热播着西游记,于是我把四大名着《西游记》这本书看了一遍。

里面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他不仅会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分辨出是人还是妖怪,所以孙悟空能降妖除魔为民除害,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没有沙和尚的帮助。

孙悟空抓妖怪也就不会那么顺利了。猪八戒虽然看起来又笨又傻,但他力大无穷于是孙悟空捉妖的好帮手。唐僧虽然不能降妖除魔,但他慈悲为怀。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唐僧带领着徒弟,取得了真经。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大家必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谈西游记读后感6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西游记》。这本书是我国蓍名作家吴承恩编着的,书里的故事十分精彩,讲的是玄藏他们师徒四人历经数次磨难抵达西天,取得如来真经的事。

《西游记》的主人公有齐天大圣孙悟空,粗鲁直爽的猪八戒,老实厚道的沙和尚,还有面目慈祥的唐僧。

在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齐天大圣。它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清任何妖魔鬼怪的变身,而且他还有一种仙法叫七十二变,能变七十二样东西,可以上天入地。它不仅有一身本领,还在保护唐僧的途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我眼里,他就是一名英雄……

《西游记》这本古典小说真是本好书!

谈西游记读后感7

这一本书说了唐僧在三个徒弟协助下斩妖除魔,历尽艰险,终于取回真经,师徒四人也修成正果。读后我感到孙悟空是个热爱自由不爱拘束勇于搏斗的人,我很佩服他。

猪八戒行动莽撞贪吃,好睡懒做笨拙,贪恋想着做女婿。我觉得他很懦弱。而沙僧是一个不大动脑筋却很听从师父和师兄说话。四个人在困难重重的艰险,但他们永不放弃继续去取经。

记得有一次妈妈教我踩自行车我踩了好几次都是掉了下来,妈妈说:“如果你永不放弃,一定学会。”我听了妈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勇敢。

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做一个勇敢的人。

谈西游记读后感8

今天,我读完了《西游记》这本书。它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四人分别是:唐僧、悟空、八戒、悟净。唐僧是一个很执着善良的人,但是有时有点傻,分不清人妖。悟空淘气、调皮、本领高强,勇敢、正义,但有时喜欢卖弄自己的本领。他非常明白:“妖精吃人本性不会变,你今天救了他,他明天也不会放过你。”

八戒贪吃贪睡,有妖精打就来精神,但本领不够高强。他迷恋女色,爱上了高老庄的翠兰。在取经的路上经常打退堂鼓。悟净忠厚老实,能吃苦耐劳,武功一般,能配合工作。

我最喜欢的是悟空了。因为他武艺高强。今后,我要认真学习本领,做一个有用的人。

谈西游记读后感9

我读了《西游记》这本书,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保护师—父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他们打败了很多妖魔鬼怪,又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因为他非常机智勇敢,武艺高强,对师—父忠心耿耿。师—父每次被妖魔鬼怪抓住的时候,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救师—父。我讨厌猪八戒,因为他懒惰,还贪吃,没有救师—父的高强本领。

我要学习唐僧,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为了达到目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谈西游记读后感10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西游记》连环画册,图片、内容丰富多彩、画面生动逼真。

我看了这本书后,师徒四人各有各的性格。唐僧一心向佛,孙悟空勇敢机智,猪八戒贪吃贪睡,沙和尚忠厚老实,我最喜欢孙悟空了,他本领最大,会斤斗云,一个斤斗十万八千里,他有一双火眼金睛。能识别妖魔鬼怪,他又有三头六臂的本领,特别是他的七十二变:变松树、变石头……

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有:黄风岭、三打白骨精、玄英洞……不怕困难,团结协力,取了真经。从这个故事我领会到在学习上,要努力刻苦,不怕困难,最终也能取得“真经”。

谈西游记读后感 第2篇

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唐僧这四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恰成了鲜明的对比。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书中的人物吧。孙悟空原是海外东胜神洲中,花果山上的仙石里崩裂而出的时候。后来他在众猴的建议一下去拜师学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本领,得道成佛后被追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因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上喝醉了酒,调戏嫦娥仙子儿,被玉帝打入凡间投胎,不料错投猪胎,成了半人半猪的怪异模样。虽然猪八戒为人好吃懒做,贪财好色,爱睡懒觉,幽默滑稽,但对人情感真切,视如己出,取经路上成了调和师徒之间纠纷矛盾的中间人,取得真经后被封为“净坛使者”。唐僧,原名陈玄奘,赐名唐三藏,他和齐天大圣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悟净,还有被称为八部天龙的白龙马他们几个团结一心,努力克服取经路上的重重困难。

在经过九九八十一的磨炼的同时,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凸显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高贵品质。唐僧一心信佛,面临极大的诱惑,却还是原守佛规,从不逾越。孙悟空虽然遭到师傅的误解,但一直守候着师傅,赤胆忠心,屡次救出师傅,爱打包不平,勇于追求自由。猪八戒虽然贪吃,贪恋美色,但总在最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营救师傅。沙僧虽然在三个兄弟中很少出头露面的时候,但他总是默默地做着苦力,默默地担任着后勤部长的角色。白龙马在唐僧变成猛虎的时候,成功搭救了唐三藏,这些高贵品质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拥有这样难能可贵的品质,灵活运用在生活中。

浅谈西游记中的茶文化 第3篇

唐代饮茶已形成风俗, 由盛唐对饮茶的爱好发展为中晚唐对饮茶的崇贵, 不仅是程度上的差别也是文化层次的提高, 两个时期茶文化都离不开佛教的推动。《西游记》记述的是玄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西天取经的故事, 该书中曾多次提及到和尚、寺院、僧人、经卷、菩萨等与佛教息息相关的词语, 如第13回 :“本寺住持上方长老, 带领众僧有五百余人, 两边罗列, 接至里面, 相见献茶。茶罢进斋, 斋后不觉天晚”。那众僧起来, 收拾茶水早斋。足以见之, 佛教与茶文化的密切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寺院中还未有饮茶之风, 至于后来寺院茶道大兴, 主要是源于僧人坐禅。但还需要头脑清醒, 思考禅机, 所以饮茶便对于他们尤为重要, 茶的芬芳让人犹如印了大自然的精华, 悠然生出一幕幕佛国美景,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茶禅一味”, 也就形成了寺院茶道。

茶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还表现在寺僧栽培与种植茶树方面。早在东汉佛教传入我国时, 寺院就开始了这种农事活动, 天台山的国清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 这里种植茶树规模更大, 隋唐时期长老命人建造“茅蓬”在华山顶之处, 那时拥有僧人四千。茶僧昼出在山崖上劳作, 暮在“茅蓬”中止息。

二、品读西游经典体味茶与礼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茶又是古老而文明之饮, 客来敬茶, 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沏茶是一门学问, 有专门的茶馆。在社会交往的朋友中, 到茶馆喝茶不仅是对朋友或者是客人的尊重, 也体现了自己的修养。中国人热情好客, 无论走到哪里, 不管富户或贫家都有“以茶为礼”的习惯。在北京、天津一带茶馆, 你会发现大碗茶, “店小二”功夫了得, 喝大碗茶的人都是被“大碗茶”的文化所吸引;如若到了华北、东北地区, 主人则选择一壶茶叶浓郁的“香片”;到了华南一带, 主人会送上一壶香气馥郁、味道醇厚的铁观音乌龙茶。若在江南水乡, 主人则以“龙井”“碧螺春”或是其它细嫩的绿茶相奉, 香气宜人, 清汤绿叶;成都四川一带待客用盖碗茶。在湖南、广西一带的苗族和侗族山寨, 主人会给你品尝难得的“油茶”。虽各地风俗习惯不同, 待客的茶的种类、礼仪也不相同, 但表示尊敬和友好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西游记》中唐僧一路上无论是化缘到山野人家还是大户高官都以茶相待。第60回:“着丫鬟设座看茶, 一家子见是主公, 无不敬谨。主人待客的礼仪是有讲究的, 除保证饮茶环境, 饮茶用具洁雅之外, 待客的一系列动作也要格外注意, 例如:主人要用铜或者竹制成的小量器取茶, 不能用手, 如第26回:“只见一个小童, 拿了四把茶匙, 方去寻锤取果看茶。勺茶入杯或壶中, 油腻或涂香料的手取茶是茶礼中的大忌。在端茶时, 无论有柄或无柄的茶杯或茶盏, 下面都要安加托盘, 如第20回:“只见那老儿引个少年, 哪个板盘儿, 托三杯清茶来献。”端茶的人宜温文尔雅, 笑容可掬, 亲切和蔼, 双手扶托盘, 置于胸前, 至客前, 躬身低声请茶, 客人应即起立, 双手接过茶并道谢。

客人在品茶时, 主人要随时注意客人茶杯里的水的多少, 若已喝去一半, 则替客人添加到七分满即可, 茶的特质就在于第一杯茶与最后一杯茶, 回味期间, 茶的芬芳因不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口感时缓时急。切记做客饮茶时不可手舞足蹈, 不可像喝酒之人狂饮不挺。

客来敬茶要有大方、友好、平等的气氛, 还需茶具清洁讲究, 水质优良鲜美的茶, 配上雅观的茶具, 更能衬托出茶色, 保持浓郁的茶香。

三、品味西游经典体味中国茶具

我国是茶具发展最早的国家, 唐代盛茶的瓷器名称有“盏”、“碗”、“杯”等, 《茶经》中记述当时的茶具已达28种之多。茶具形式多样。还有几处提到了几种其他的茶具, 如第20回:“那一板盘儿, 托三杯清茶来献, 茶罢…”文中还有几处提到了茶具的质地, 以此突出茶具的精美考究是人物的社会地位的揭示。如第16回:“有一个小幸童, 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 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又一童, 提一把白铜壶儿, 斟了三杯香茶。足以见得是个地位较高有声望的人家, 茶具精美考究, 点缀了生活艺术。

中国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足以可见, 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如第68回:“油盐酱醋, 姜椒茶叶俱全。”第91回:“及至关东厢, 见那两边茶坊酒肆喧哗, 米市油房热闹。”日本僧人圆仁到过乡间品茶, 在他的书《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就有记载。如书中记载其到乔村王家吃茶 , 到潘村潘家吃茶。到南接村刘家吃斋吃茶, 人们长设斋饭, 供养这些师僧。入宅不久, 便供饭食, 妇人出来慰客数遍, 斋了吃茶。

茶文化能在唐代传播、发展、兴盛并开花结果, 这与佛教的传入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统治者借着佛家之礼便有了现在“待客之礼”。它不但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还体现了以茶为中介的文化交融。

摘要:饮茶是中国人首创的, 茶诗作为中国茶文化最主要构成和内容, 而小说作为非主流的文化载体, 在历代小说中也有许多对茶的描述和认识。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提到茶的语句竟达180多处之多, 从点滴入手便可挖掘唐朝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关键词:西游记,茶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国栋:《西游记》中以茶构建的生活世界, 中国茶艺, 2012年 (12) .

[2]金开诚:《茶道》,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2.

[3]茶人之家:《茶与文化》,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0年.

《西游记》读后感 第4篇

这本书讲述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四师徒同行到西天极乐大雷音寺取经的故事。唐三藏是一名高僧,后来受观音菩萨指点到西天取经。虽然取经路途遥远,难关重重,但他都勇敢地面对,他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及毅力成为世人的典范。在取经途中,他收了三个徒弟,一路以来他都以我佛慈悲来教导他那三个徒弟。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使徒弟们顽劣,他都从未放弃他们。最后,他总算能修成正果,普度众生。

孙悟空也是《西游记》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孙悟空原本是花果山的一只石猴,后来得到菩提老祖的悉心教导,学成长生不老之术,被玉皇大帝召上天庭封做神仙。因为骄傲及顽劣,他大闹天宫,结果犯下滔天大罪。玉帝命十万天兵天将捉拿他,结果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最后经过唐三藏的教导,他终于浪子回头,顽劣的他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获得大成佛法,被封为“斗战胜佛”。他那浪子回头的态度很值得世人学习。

猪八戒是天庭的一小卒。由于下凡屠杀妖猴有功,被封为掌管天河十万天兵的天蓬元帅。他因为好色调戏嫦娥,被王母娘娘贬下凡间,历尽千世情劫。后来猪八戒被唐三藏收为徒弟,经过师父多年的悉心教导,他及时悔改。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变得更踏实和懂事。最后,他被封为“净坛使者”。

沙悟净对大家来说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他本是天庭上的卷帘大将,不但聪明绝顶而且法力高强,可说是文武双全。因为他一时的好奇心,打破了王母娘娘的流连灯而被贬下凡间,在流沙河底做了一个小妖精。后来,遇见唐三藏,就成了他徒弟。在取经途中,沙僧细心地照顾师父。即使师父生病,他也从未离开师父,而是加以保护。因为他这些年来护师有功,被封为“金身罗汉”。他那尊师重道的美德是世人的典范。

总结来说《西游记》是一本有修养和有益身心的书,所以空闲时间我们不妨阅读这本书来学习里面的真谛,把自己带入书中,来一个穿越时空之旅!最后,我非常地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吴承恩,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本名闻天下的惊世杰作《西游记》!

谈西游记读后感 第5篇

经典的西游记剧集我都看了N变了,唯独没有看过原著,这次我从网上下载了电子版的西游记,我趴在电脑桌上,看了三天,终于把它看完了,

小学生作文大全

看了西游记原著,我感慨万千。

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初期是何等威风,轻松打败混世魔王,以一人之力打败所有天兵天将,这样一个厉害的狠角色,在后来却几乎百战不胜,

拿西天取经路上的妖怪毫不办法,孙悟空拿偷袈裟的黑熊怪没办法、拿自己的小辈红孩儿美有办法,甚至屡屡被妖怪大得落荒而逃,有几次,还差点丢了性命。

我不经要问,齐天大圣是怎么了,或者说,作者是怎么了,为何要这么写?

谈西游记读后感 第6篇

《西游记》读后感:我和《西游记》有个约会

(一)百面形象图

今年暑假我读了《西游记》,尽管每个人读完有不同的感受,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被作者吴承恩刻画得淋漓尽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悟空:石缝里生,正义大胆,勇往直前,聪明机灵,对师父忠诚,全心全意,法力无边,让所有妖魔鬼怪闻风丧胆。

猪八戒:贪吃,喜美物,好色,常闯祸,被妖怪捉去无能为力、又贪生、怕死,但不缺乏善心。

沙僧:忠心耿耿,憨厚严谨,乐安天命。

唐僧:诚心向佛,心地善良,顽固执著,心肠太软,有点懦弱和迂腐。

红孩儿: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战裙巧绣盘龙凤,刑逼哪吒更富胎。双手绰枪威凛冽。祥光护体出门来。哏声响若春雷吼,爆眼明如掣电乖。

老妈妈:雪鬓蓬松,星光晃亮。脸皮红润皱纹多,牙齿稀疏神气壮。头缠白练攒丝帕,耳坠黄金嵌宝环。

(二)阅读感悟:挫折的成功之路

《西游记》这个神话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打白骨精”,白骨精化成柔弱的女子,企图离间唐僧师徒,害得唐僧错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这种常人无法忍受的委屈降临在孙悟空身上,但他重整旗鼓,再度出山,奋力把白骨精打败,解救其他人。孙悟空是一个充满信心,不怕挫折的人。

每个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众多挫折才登上顶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被人误解嘲笑等。面对挫折,只要我们不气馁、不退缩,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才能打败挫折。但若一遇挫折轻言放弃,只能是一事无成的懦夫。

《西游记》读后感:再话西游 第7篇

中国的四大名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当拿起《西游记》这本有厚度的书时,有种莫名的神圣感。小时候看几十集影片、附彩图的故事,已经看过无数遍,对其中的人物性格已经耳熟能详时,而我又要重新品读吴承恩笔下的四人的漫长取经之路。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轻轻地翻开了书的扉页。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勇往直前;猪悟能的贪婪好色、又馋又懒;沙悟净的任劳任怨、忠心耿耿和唐僧的善良仁慈、软弱无能,都使我们难以忘怀。想起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真假美猴王等等,那一幕幕都让我们历历在目。其实本书的目的是:要传递坚持不懈、坚强不息的能量,才能最终取得胜利。为什么要刻画一个个人物形象呢?是不是使故事变得更生动、活灵活现起来呢?带着问题,我走进了《西游记》。

记得周五的语文上,陈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了与西游相关的一。学完这节后,又加深了我对孙悟空特点的记忆。本以为猴性顽劣、本性难移,才知道其实猴子也有感情,例如对师傅的护主之情。都知道‘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变成人形,使唐僧无法辨别是非,正是孙悟空的本领与法眼,才让师徒几人保住平安。可猴子的顽皮性格却仍有出现,例如与二郎神的打斗情景,那一出出的片段,都使我记忆犹新,仿佛眼前已浮现出那种情景。

谈西游记读后感 第8篇

“母题” (motif) 本是一个音乐美学的概念, 指的是一部组曲中不断地反复地出现的一个旋律。后来被十分广泛的使用开来。美国的学者斯蒂.汤普森 (Stith Thompson) 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 曾较权威性地作出说明:“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

由于“母题”含义较为模糊, 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金荣华教授曾提出将故事学中的母体译名改为情节单元, 使意义更明了。

以上资料为基础, 为了便于理解, 我们认为可以将“母题”解释为:在作品中形成固定情节, 并在不同作品中能够重复出现的最小的独立的故事单元。

回到《西游记》这篇长篇巨著中, 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读出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以下母题:

一、夺妻败露母题

本母题的故事梗概如下:“一对夫妻乘船旅行, 在夜里突受海盗袭击。丈夫被扔进河里, 大家以为死了。妻子因已怀孕, 含羞忍辱活下去, 后来又被迫抛弃婴儿, 由他人拣去。婴儿被一个和尚 (渔人) 救出收养, 后来成为大官。偶然间他遇见母亲以及死里逃生的生父。最后海盗伏法。

在这种类型的各种异文中, 受害人之妻被强盗强占为妻, 她将遗腹子抛弃时, 一般都在婴儿身边留下一件白罗衫作为认亲凭证。 (引自《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二、死而复生母题

《西游记》的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 写到孙悟空去兜率宫太上老君处取仙丹使乌鸡国国王再生的情节。这直接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屡见不鲜的古老母题, 即死而复生。故事梗概往往是: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含冤而死,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一位异人, 用神异的方法或丹药还阳之术使其死而复生, 继续之前的未完的事。

读者读到此处会产生熟悉之感。由于原始状态下人们的朴素认识, 鬼神观念, 使得死而复生的母题源远流长。此类母题下又有很多不同的类型, 比如《搜神后记》中的《徐玄方女》 (“常以青羊乳汁沥其双眼, 渐渐能开, 口能咽粥, 既而能语”) ;裴鉶《传奇》中的《薛昭传》 (薛昭遇到已经是百年女鬼的杨贵妃侍婢张云容并与之结合, 张得以复活)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连锁》和《聂小倩》 (同为鬼魂还阳) 。究其本质是中国传统乐生恶死潜意识的倒影。

三、托梦母题

同样是乌鸡国一难, 包含了另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母题——托梦陈情。这一母题的故事梗概往往是在某种情况下, 主人公昏睡中以清醒的状态与托梦人谈话 (托梦人或枉死求助, 或相告隐秘之事) , 醒来发现原来是南柯一梦, 但梦中人所言之物却在自己身旁, 于是恍然大悟并有所作为。

这个母题在中外文学中都具有广泛性, 最典型的是《哈姆雷特》中老国王惨死以鬼魂形象向王子陈冤。元杂剧《窦娥冤》窦娥托梦窦天章, 同为明代的《水浒传》中托梦母题也频频出现——浪里白跳张顺托梦于宋公明、宋公明和李逵饮毒酒死后托梦于吴用和花荣、梁山好汉托梦于徽宗陈述冤情。

四、番女求偶母题

《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 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唐僧被妖女掠取组成, 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不是这些女妖精, 而是对唐僧动了真情的女儿国国王。“法驾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 体现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母题——番女求偶。

《太平广记》卷九十四曾有过这样的记载

青龙寺仪光禅师本是唐宗室子, 遭武则天迫害, 流落民间为僧。唐室中兴后, 歧州刘使君有女, “年与禅师侔, 见禅师悦之, 愿致和款曲, 师不许, 月余, 会使君夫人出, 女盛服, 多将使者来逼之, 师固拒万端, 终不肯”, 无奈, 禅师只得以自宫明志。

王立先生认为, 这一记载可以看作是《西游记》中女儿国那位美貌多情的国王主动向唐僧求偶情节的先驱。

其实在番女求偶情节下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实际上可以视为是周边部族女子对中华人物向往的反应, 实质上是中原人中原中心意识的产物。女儿国一难是典型代表。且看原著中作者借女儿国驿丞之口夸赞唐僧玄奘道:“御弟相貌堂堂, 丰姿英俊, 诚是天朝上国之男儿, 南赡中华之人物”。更进一步讲, 《西游记》中唐僧屡次被女妖所掠, 或欲食其肉, 或欲与其成婚, 这些情节可以看作是番女求偶的再演绎。曹植《名都篇》中有“名都出妖女, 京洛出少年”一句, “妖女”意思就是美丽的女子, 现代汉语中的“妖娆”一词可以看作是这一层意思的留存。对于唐僧师徒来讲, 自离开大唐国土, 一路上皆为异国异邦, 因此众多女妖形象, 其实众多番女的变型, 足见这一母题在原著成熟的影响。直到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林之洋女儿国受苦情节, 是以番女求偶母题为蓝本的女儿国故事更为滑稽的演绎。

综上, 《西游记》再现了文学史上夺妻败露、死而复生、托梦、番女求偶等常见母题, 无论在古籍文献中有无记载, 普遍与否, 在民间文学尤其是口头文学中却都得以广泛流传。因此, 经过作者的重新构建, 当《西游记》包含着这些母题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 因为其中多处情节与读者头脑中的印迹或价值取向相吻合, 极易产生共鸣, 会在第一时间内被读者接受和垂青。

参考文献

[1]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 吉林人民出版社。

[2][俄]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李福清汉学论集》, 中华书局。

品《西游记》谈艺术之变迁 第9篇

一、受科技水平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大环境,经济的发展则又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且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所以在科学技术进步所提供的新的物质媒介的条件下,催生了很多新兴的艺术形式。

《西游记》原是吴承恩编著的一部文学作品,是文字的艺术,之后,出现了以戏曲的形式来演绎《西游记》,比如京剧、昆剧演出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美猴王大闹龙宫》等等。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影视技术手段为这部文学巨著搬上银屏提供了物质基础, 1982年,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被拍摄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计算机三维技术的运用又一次为《西游记》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在今年热播的由程力栋拍摄的浙版《西游记》中,无论从演员的化装条件,还是虚拟场景,三维技术为这部电视剧的演绎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把《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巨著进行了又一次全新的演绎。

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可以说艺术的演变与科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艺术史就是一部艺术物质媒介的发展史。

二、受人类需求和思想的变迁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与变迁不光受科技水平发展的限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部艺术史不仅是技术熟练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人们需求和思想的变迁史,需求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人思想变迁的结果。艺术会随着解读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西游记》之所以演变出不同的风格,应该与人类思想的需求与思想变迁有一定关系。

(一)受导演与编剧对整部戏的把握之影响

不同的人对艺术解读方式总是会有差别的,由于不同的导演与编剧对这部文学巨著的不同理解,使《西游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也因此就有了香港版的《西游记》、日本版的《西游记》、动画版的《西游记》、浙版的《西游记》、新版的《西游记》等等。

比如《西游记》原著中的孙悟空是因为灵石吸取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而成,由戴英禄等编剧、杨洁导演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在对孙悟空的诞生这一情节上就充分尊重原著,而在程力栋拍摄的浙版《西游记》中,变成了花果山的两魔王青灵和翩翩因争夺一颗金丹打斗起来,不慎金丹坠落到一石头上,石头轰然迸裂,惊天动地,化出一灵敏聪慧的小石猴。

再比如原著中对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情节,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浙版《西游记》却改写了这一故事情节,颠覆了白骨精在人们心目中那个丑恶的形象。该剧对白骨精的描写是这样的:五百年前的白骨精是孙悟空的义姐,在孙悟空大闹天空时帮助他,后来,白骨精变成了爱痴狂的悲情女子,爱上了闻天音王子,为了治好丑陋的面容冒险去吃唐僧肉,在最后为爱自尽。不过,也正是这一奉献精神,最终修成了正果。原著中本是邪恶的化身的白骨精,在浙版《西游记》中却成了痴心、纯情的化身。虽然有很多观众不能接受对这些情节的改编,但是如果每位导演都拍成一个剧情一个风格,估计看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了,毕竟艺术需要创新,也需要多元化的发展。

(二)受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的影响

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但与导演对作品的诠释有一定关系,而且与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与把握息息相关,角色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与表演的水平。

就比如杨洁导演的《西游记》,该剧的核心人物孙悟空这一角色由六小龄童饰演,他出生于“章氏猴戏”世家,从小随父学艺,通过他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成熟的表演,掌握了这孙悟空一角色的精髓,将孙悟空这一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可谓神形兼备。节目播出之后,获得中国亿万观众的一致好评。

而程力栋拍摄的浙版《西游记》的孙悟空这一角色,启用了出身梨园世家的费振翔,由他演绎的孙悟空,开播后遭遇两重评价,有部分观众认为他演得有妖气无灵气,而大多数观众认为他树立的是有情有义、人性化的角色形象。

同样是孙悟空这一角色,由于饰演的演员不同而产生了不一样的角色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与把握。

(三)受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艺术的变迁与人们社会审美观的不断变化有很大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大多比较保守,那时候的影视作品都迎合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审美观,风格比较保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际交流的频繁,各种异质文化顺势而入,人们的思想出现空前活跃,审美观也逐渐发生变化,使艺术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有部分影视创作者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审美观的变化,也为了达到一定的商业目的,拍出了一些与以前不同风格的作品。

比如在90年代,由刘镇伟导演拍摄的《大话西游》是一部无厘头搞笑片,影片利用《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形象进行故事的编撰,使整个电影风格变成了闹腾的一部喜剧片,也诞生出了许多经典的台词,比如其中一段“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再比如,在今年由程力栋拍摄浙版《西游记》也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改编,该剧以极具颠覆性的剧情、雷人的台词引发了无数观众的质疑,更被网友戏称为“虎年第一雷剧”,这部浙版的《西游记》以高收视率和强大的争议性成为今年新春荧屏最受关注的电视剧。

《大话西游》是利用《西游记》里边的一些元素进行创作的电影作品,而浙版《西游记》是在保持故事的主线的同时,对原著的剧情与人物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改编。这两部作品都对人们审美标准进行了较大的挑战,如果是在三四十年前,估计人们是不敢拍摄台词与剧情如此雷人的影视作品,如果没有社会审美大环境的改变,也不会有如此广大的受众。

三、结语

《西游记》由文学艺术演变成戏曲艺术,进而又演变成科技含量更高的影视艺术,影响这一变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列举出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种因素。

艺术经过一定的变迁所产生出的艺术作品的水平有高有低,相对而言,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有高也有低,希望广大艺术创作者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尺度,在对传统艺术继承的同时,对新生的事物与观点也要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创造出文化内涵高、审美意义较强的艺术作品,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西游记》读后感 第10篇

这本书的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三藏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西游记》读后感 第11篇

广园小学五年(1)班钟秋玲

西游记是我最爱看的书,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讲的是唐朝时期,有一个和尚,和他的三个徒弟一起去西天取经的艰难险阻。

他的三个徒弟有: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僧。和大家一样,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火眼金睛,乐于助人。每次都是孙悟空把唐僧从险境中就,救出来;其次就是猪八戒了。他鼓着个大肚皮。成天好吃懒做,背着个大耙子;沙僧老实厚道,又愿意一路挑起重重的担。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路障,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好伙伴来分担,这些困难也许是自己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以及坚定的不后退的信心。

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白骨精虽然狡猾无比,唐僧也经常的冤枉甚致赶走过悟空,但是悟空深深记得师傅把他从五指山救出来的时候,最后,他打败了为非作歹的白骨精,帮人民除了害。这也证明了邪恶永远都不可战胜正义。

《西游记》读后感 第12篇

——读《西游记》有感

四年一班 赵子暄

点一盏孤灯,抿一口清茶,抚一卷残页。静谧的夜,又一次在昏黄的灯光下,我翻弄着泛黄的书页,像是打开了尘封的记忆,思绪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是谁大闹了天宫?是谁踢反了太上老君的丹炉?是谁打碎了琉璃盏?又是谁,苦苦行了十万八千里,却换来本本无字经书?一部奇幻迷离的《西游记》,又引发了多少人的深思。

小时候,我读西游,记忆便是一杯五彩的鸡尾酒,是孙悟空花果山称王时的一声大笑,是他龙宫借宝时的一串水花,是他大闹天宫时的一道英姿。在童年的记忆中,满目都是那个美猴王的放荡不羁,是他的顽皮机智,是他的英勇善战。至于那唐僧的愚昧无知、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沙和尚的木讷少言,全部成了孙猴子光环旁的绿叶,点缀着他那齐天大圣的形象。

儿时读西游,看到的是孙悟空的横空出世,看到的是那个如梦似幻的神魔世界。

长大了,再读西游,记忆化作一阵坚韧的黄沙,是沙悟净双肩上厚厚的老茧,是猪悟能深夜望月时脸上的一抹神伤,是孙行者头上的那个金箍儿。古道的风,吹不乱了唐三藏的步履,也吹不乱白龙马的喘息,却吹走了六根六情,留下师徒四人坚韧的背影。

那时读西游,看到的是唐僧眼里的淡定之风,看到的是那四个顽强而不羁的生命。

如今,又读西游,记忆又变成黑暗的深渊,是孙悟空踢倒的炼丹炉,是那座压了孙大圣五百年的五指山,亦或是观音池中的金鱼、老子座下的青牛、灵吉菩萨座下的狮子。漫天神佛的脸,突然变得昏暗模糊,破碎的琉璃盏,高傲的仙人菩萨,六耳猕猴临死前的哀嚎,紫金钵盂的无奈送出。恍然间,那些高高在上的面容变得扭曲、丑恶。

教师评语:小作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语言,把一个少年眼中的《西游记》感悟得深刻而优美,再现了这份美丽的画面,和自己的记忆。语言生动,感悟深刻。

浅谈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13篇

中国古代文人游历名山大川, 有感而发, 或写景状物, 或托物言志, 或记事说理, 以游记的形式记述整个游历过程, 抒发内心思想情感, 表达作者审美情趣。如此丰富的游记文学, 为现世旅游者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风俗, 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现正值文化旅游兴起之时, 各地亦在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特色, 凡古代游记记述之地, 皆已借此提高知名度, 大打文化牌, 深受游客喜爱。游记是以散文形式记叙、抒写作者亲身旅行游览见闻感受的独立成篇的文献, 取材范围极广, 可以记录一地的风土人情及有趣的见闻, 可以描写名山大川的秀丽与瑰奇, 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状况, 也可以记录一家一国的重大事件。游记文笔生动, 记述翔实, 给人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并借此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它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类别, 主要有写景型游记、抒情型游记、记叙型游记、说理型游记等。写景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 并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如东晋袁嵩的《宜都记》、僧人惠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袁枚的《游桂林诸山记》、《游黄山记》等;抒情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 并写景或叙事,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记叙型游记以记录作者游览行程为主, 如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说理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道理, 或是人生哲理, 或是生活哲理, 寓意深刻丰富,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无论何种游记, 都是通过对游览过程中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等进行描写, 来达到记事、抒情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游记的发展过程

1. 先秦至两汉时期。

先秦至两汉时期是游记文学的萌芽和产生期。先秦时期包括秦朝时期, 以审美观赏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还未产生, 人们出行或周游, 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或社会目的, 未带有旅游的性质, 所以游记并未产生。如周穆王长达两年之久的周游, 目的是为了显示国威, 安抚部属;孔子周游列国, 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巡视天下, 是为了征服天下, 统一帝国。到了汉代, 随着国力强盛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人们的出游活动有所增加, 开始对山水和宫殿建筑有了新认识, 并展现在当时的五言诗、赋等文学形式中。如西汉枚乘《七发》中关于潮水的描写:“其始起也, 洪淋淋焉, 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 浩浩皑皑, 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 扰扰庸如三军之腾装”[1], 就写得比较生动且气势磅礴。虽然创作的主要目的依然是夸耀帝国的强大, 但开始具备游记文学的一些倾向。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 虽然主旨是渲染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的氛围, 但开始自觉地关注登临泰山的情景。虽然它们还不具备游记的特点, 但可以被视作最早的游记文字。可见在两汉之前真正的游记虽未出现, 但已处在积累和萌芽之中。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游记文学的正式形成和产生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不安, 文人士大夫逃避官场, 寄情于山水田园, 在大自然中追求乐趣成为一种风气。这种追求使得他们的社会审美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觉醒, 自然山水景物开始走入他们内心的世界, 与水为伴、与山为邻,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随着旅游意识的加强, 在某程度上就促进了相对完整独立的骈体游记、散文游记也应运而生。如东晋袁嵩的《宜都记》写三峡的奇峰秀出、江水如带的美景, 形象生动。此外,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游斜川序》以及南北朝时期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与顾章书》、萧纲的《与萧临川书》、《行与山铭》以及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等作品, 从内容上看, 都已完全具备了游记文学的审美特点。尤其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包含的地理内容广泛,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 并进行了系统综合性的记述。侯仁之教授在《水经注选释·前言》中概括道:“他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 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的空间的真实感。”[2]以及杨衒之的《洛阳伽兰记》, 其中许多篇目历来被人们推崇为旅游游记散文的佳品。

3. 隋唐宋元时期。

隋唐宋元时期是游记文学的发展成熟期。到了隋唐时期, 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文化高度繁荣, 使得人们的旅游审美观赏意识更加成熟, 更看重旅游者在游览观赏中的主体审美作用。伴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盛行, 旅游游记文学也走向成熟, 并且蔚为大观。在这一时期游记的内容更加丰富, 不仅重视旅游主体的身心愉悦, 而且还积极探索旅游的价值观, 注重景物的文化内涵;游记的体裁也在骈体小品短札的基础上产生了铭文、诗序、书信等形式。唐宋游记注重景趣、情趣、理趣, 重理念、重寄托。唐代元结、韩愈、白居易、柳宗元等人都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游记作品。如元结的《右溪记》, 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 他这种以景寄情的游记对唐代以后的游记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清末吴汝纶高度评价他说:“次山 (元结) 放姿山水, 实开于厚 (柳宗元) 先声, 文字幽妙芳洁, 亦能自成境趣。”[3]大散文家柳宗元, 是唐代游记集大成者, 他的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 富有诗情画意, 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 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 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如他在谪居永州期间创作的组记《永州八记》, 是古代游记散文中的一块丰碑, 标志着古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另外, 韩愈的《燕喜亭记》以及白居易的《三游洞序》等作品, 都是传诵至今的游记佳作。宋代的游记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特点:一是游记作者和优秀游记作品数量增多, 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周密等都有很多佳篇传世,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等。二是体裁形式更加多样化, 出现了诸如题记体、随笔小品、散文赋体、书信体、纪事体、考辨体等多种体裁。如陆游的《入蜀记》则是日记体游记的开山之作。元代游记散文从总体上看远不及唐、宋, 但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有一些新的开拓, 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

4.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游记文学的繁荣期。明清两代是古代游记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 是游记文学昌盛时期。这一时期, 人才辈出、风格多样、流派各异, 为游记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奇峰异彩。明清游记注重绘画美、风格美、意境美、重自然、重感性。

明代突出的游记奇峰有两座, 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和小品;另一座是徐弘祖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独抒性灵”的文学旗帜下, 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本真、张扬个性, 刻意在作品中表现个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和文化诉求。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公安派”的“三袁”, 即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尤其是袁宏道, 其文笔清新鲜丽、洋溢野逸之趣, 颇有造诣。代表作有《满井游记》、《游苏门山百泉记》、《虎丘记》等。《徐霞客游记》是徐弘祖历经数十年, 游遍大半个中国而写下的数十万言的日记体巨著。整部著作被清代钱谦益评价为“世间真文字, 大文字, 奇文字”和“古今游记第一”[4]。

清代是古代游记继续兴盛的时期, 具体表现为著者迭起, 佳作层出, 体裁皆备, 风格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和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袁枚善诗工文, 一生喜爱山水, 文学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的游记散文《游桂林诸山记》、《峡江寺飞泉亭记》、《游黄山记》等都是写自己的旅游感受, 兴致所到, 尽情描写, 直抒性情, 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记》, 记游叙事, 语句不多而线条清晰;考证述古, 文笔平实而恰到好处;描景绘形, 简洁准确而生动传神, 是古代游记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三、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审美特征

1. 景趣。

我国有着数不胜数的、瑰丽的自然风光, 赞其秀美、叹其奇美、惊其壮美, 自然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泼墨热情, 由此也留下大量摹山绘水的作品。如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描述了这样的景色:“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5]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和简练单纯的笔法勾画出了满井景色的动感和灵气。寥寥数笔, 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并勾画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2. 情趣。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游记都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如《文心雕龙》提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谢灵运的“情用赏为美”、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语句都说明了情与景的交融的重要性。大自然的山水所以吸引人, 是因为寄以欣赏的情致, 所以才显得美, 所以景是游记文学的载体, 抒情是游记文学的灵魂。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写景抒情的经典之作。作者先是极力抒写景色之美“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转而由乐景转为忧心:“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6]作者通过幽凄哀婉的箫声表达自己邈远的情思, 进而从第三段始, 作者又开始追古思今, 由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想到自己, 叹人生际遇。总之, 在短短文字中, 作者将自己的思想逐层展开, 一写夜游之乐, 二写乐极悲来, 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 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 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3. 理趣。

抒怀写意、议论说理, 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重要特征。作者在记叙游览经历过程中, 往往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利用游记借景抒情言志、寄托感慨, 写景与写心交融。在美丽的游记文学作品中, 作者既可以借景表达自己内心的幽怨, 也可以借景抒发自己的傲世豪情, 纯洁人格。用心去品味自然, 然后再让自然来荡涤心灵, 使得自然界的山水之美与作者的人格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作者首先介绍了山名的由来以及进山游览经过, 从前洞游者多, 后洞游者少, 从而得出“非有志者不能至”, 并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慎取”, 托物言志, 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另外, 苏轼的《石钟山记》、《武昌九曲亭记》等也是寓理于景的佳作。另外, 中国古代游记注重语言美也是一大特色。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的语句, 堪称经典。“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影移动, 姗姗可爱。”[7]寥寥数语, 给人一种一言一语总关情的感觉。古代游记语言风格多样, 有的华丽, 有的朴实, 语言晓畅明朗, 用韵错落有致。

参考文献

[1]涂元恒.汉赋名家选集[M].汉湘文化事业公司, 2001.

[2]侯仁之.步芳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62.

[3]吴汝纶全集[M].黄山书社, 2002.

[4]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5]赵伯陶.袁宏道集[M].凤凰出版社, 2009.

[6]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 198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谈西游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西游记谈团队精神07-21

西游记读后感08-19

西游记读后感1106-30

读后感之西游记07-09

观西游记读后感07-30

西游记写读后感08-15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06-09

关于西游记读后感07-14

名著西游记读后感07-24

小学西游记读后感08-08

上一篇: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动员阶段个人小结下一篇:教师发展性评价报告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