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医学技术

2024-07-24

未来的医学技术(精选6篇)

未来的医学技术 第1篇

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

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1】

摘要:当今医学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更重要的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若是医学长期可持续发展期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适应,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三者之间进行有效整合。

20世纪初公共卫生逐渐兴起,并更加专业化,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发挥作用较大。

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分离对于健康发展、疾病防治等方面发展,也均有较大的作用,其最根本的是不能够适应21世纪人类对于疾病的防治和健康促进需求。

所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整合是预防医学发展的主要发展路线,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关键词:预防医学 整合基础 临床 预防

一、疾病发展的研究需要多学科间相互协作

在当代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医学整体化趋势进展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之间基础整合关系密切,医学整体化表现是全方位和多途径的,如对疾病和生命的认识,逐渐向综合性、整体性方向发展。

当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每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可从多个发病方面进行探讨,单纯的一种因素是很难解释发病真实的原因,其需要多种学科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得来。

传统视野下几种毫无关联的学科之间因为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有效的扩大了医学视野,同时促进了几种学科之间的链接和交叉。

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整合推进疾病早期防治

近年来分子生物技术科学快速发展,经过研究证明患病时因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

基因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可将其理解为遗传因素对环境因素易感性的影响。

因遗传导致患病的几率只有5%,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均因为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导致。

在临床医学中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特别要强调“早预防”,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预防疾病关键是病因预防,造成易感人群发病因素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暴漏与相似环境人群中只有极少数人患病,其发病和遗传易感性或耐受性有关,还和环境因素暴漏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个体对疾病易感性中,基因多态性不会直接患病,但是对个体会造成特殊环境易感性改变。

但是尽量避免环境影响因素,其对疾病的发生、加重有重要意义。

及早发现易感人群,并制定措施,可取得有效的保护效果。

环境因素作用在人体上,可引起接触这基因损伤,若是发现后对其不进行修复和治疗,且还将损伤进行累计,或DNA破坏程度超过机体本身修复能力,容易造成机体不良影响,甚至出现死亡。

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借助基因检测技术,那发现某些疾病是完全可能的,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还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针对疾病发生因素,需要积极采取预防、干预及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

相关资料表明,山东临朐是我国胃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且并根据大量数据显示,胃癌发病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缺乏营养、营养不平衡及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发病高发因素。

根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病率40%以上,并验证了不同胃粘膜病变发生胃癌危险度。

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提高防治疾病的科学性

经济逐渐发展,人口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在逐渐变化,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提高,是世界首位致死致残因素。

1990年以前的中国发病率最高为传染病,经调查有74.1%死亡患者死因为慢性疾病,较以前提升幅度较大,目前80%疾病属于慢性疾病,大部分慢性疾病发病因素和不恰当生活方式有关。

疾病发作后进行治疗是应急措施,不能够有效的控制疾病和降低发生率。

若要达到以上目的,需找到有效防控措施,研究疾病发展规律。

预防疾病治疗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本土循证证据,开展预防慢性疾病赝本式样,为预防疾病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为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有效治疗方案,并针对性的提供治疗方案,解决我国慢性疾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方案,问题解决有赖于目前长于预防措施进行评价。

四、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整合促进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促进保健公平

对医学整合的目标有两个,以是促进保健公平,二是促进医学科学性发展。

医学整合的实质核心是构建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做到可持续发展,人人公平的享受保健治疗,适应人们对健康身体的需求。

健康是立国之本,也是社会治本,若要实现全民健康,应转变服务模式,并构建新型服务体系挑战。

目前我国保健服务主要是以医院为核心,主要目标是诊治疾病,全民健康保健还没有进入医院的视野。

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整合,便是将预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及基本卫生等多个机构之间进行补充和协作,使卫生公平落实实处。

五、如何实现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的整合

防治慢性疾病必选有全方位、多环节综合策略,并同通过预防、医疗相互结合控制疾病防治策略,主要是个体和群体策略相互结合。

亲体策略主要是以公共卫生为主导,通过媒体进行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有效的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管理,健康促进。

个体策略主要是依靠临床医学,实施早诊早治和规范化治疗,并建立单独门诊,进行健康教育、个人危险因素评价和疾病管理。

并制定诊疗规范。

培训医生对患者实施管理,由疾病控制中心人员对患者预后进行随访,治疗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提供预防保健。

1、完善强化社区疾病防控建设。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和建设社区医疗,此种模式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证。

社区医疗服务建设不仅是为居民进行诊治,同时还肩负着健康宣教和疾病防控的重要责任,组成医疗、预防专业人员,最奥是全科医生。

综合医院负责培训,使其掌握基本医疗救治技术;疾病控制中心人员督责对管辖区域的居民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防控。

2、建立长效的权威的机构负责指挥和协调,专门应对各种突发医疗实践及传染性疾病。

3、发挥协调、指挥作用。

现在公共卫生外出了医学外还包括法学、经济学、环境学、工程学和社会学等,所以防控中心应加大自身员工组织、加强设备投入,保证为医院、社区部门提供真实的信息和资料。

参考文献:

[1] 黄建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发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541-542.

[2] 张伟.预防医学发展的未来――基础、临床与预防医学的整合[A].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

[3] 张拓红.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探索[A].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

预防医学―未来健康的趋势【2】

[摘要]通过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影响健康的几大因素,促进人类健康。

人们生活在一个工业发达的社会中,每天都要面临环境对人体的损害,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食物污染,自由基氧化,人们无法获取均衡而全面营养元素,预防医学将成为未来健康的趋势。

[关键词] 细胞营养;预防医学;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饮食要求已经从吃饱提升到吃得更有营养。

健康的4要素告诉人们,充足的睡眠,平和的心态,适量的运动以及均衡的营养是实现健康的4大前提要素。

然而均衡的营养是无法靠人们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

未来的医学技术 第2篇

姓名:黄珉 系别:通信与控制工程系学号:09409202

有人说,我们又不是医生或是医务人员,了解那么多医学知识没有用,那是医生和医务人员的责任,我们了解了,还要他们做什么!正是因为有相当多的人持有这种态度,才使得医学知识无法像其他的知识一样正常传播,使得人们愚昧无知,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无法将一些疾病于雏形中扼杀,任由疾病由小变大,由大致癌,导致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这些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可由于人们的无知,多么的可悲可怜!

大学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然而众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无不令人担忧。大学生的幸福生活与健康的概念的交际似乎不占相当大的比重,泽华也是医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健康生活,健康学习,保持心理和生活的健康对大学生幸福生活的意义举足轻重。

大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基本上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1)饮食选择。通过学习知道,就医学角度来看,各色食物的作用各有不同,相应的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对个人的健康也不可小视。如医学界公布的六大保健饮料:绿茶、红葡萄酒、豆浆、酸奶、骨头汤、蘑菇汤。保健食品:谷、豆、菜。各种食品的搭配也是大有道理的。相比与昂贵的保健食品有最直接的保健功效。而对于西餐厅的公众油炸、高脂、高热量的早餐,对个人的健康将会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大学的生活水平虽是相当大的提高,但各种选择、口味也是不同的价值,合理选择搭配,健康饮食不容忽视。(2)常见

疾病的了解。系统性疾病,相应的症状,治疗配方等及时对自己的审视、自我检查意义重大。孰知各种症状即在警告身体的不平衡,而抓住时机及早治疗,防止病症加深重创健康。(3)病理学知识的储备。组织萎缩、变性、化生、坏死的各种损伤及修复,局部血液循环疾病,突发反映,损伤时发生的炎症反应,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肿瘤等,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健康危机”。(4)各种防范措施及个人卫生的工作。病从口入,病自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也提出一定的要求,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少食多餐,合理搭配,作息规律,保持心理健,积极向上。对各种传染疾病做好一定的预防措施,个人生活用品应妥善保存。

各种小的预防可能挽救大的创伤,医学知识对大学生幸福生活意义重大。其直接作用在于自己,同样其意义定然不局限于己。好的生活习惯不是我们没有,而是我们不在乎,若自己做到,自己受益同样也是对自己的保护更是对被人的一种很好的提醒。据实际而言,各种发人深省的统计数据无不引人深思!内蒙古医学院对2006年1073名学生进行营养健康状况、视力、肝功能以及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受检的1073名学生中,营养不良9.23%;肥胖占4.66%;视力低下79.03%;乙肝感染者

8.2%:ALT升高者0.84%。在受检新生中检出的疾病及异常状况中,营养不良、肥胖、乙肝病毒的感染等情况在不同性别学生中的分布具显著性差异。健康知识调查中能正确说出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的学生最少,仅为33.05%;能正确回答食物多样化、营养合理化

有益健康的学生最多,达到90.14%。74.45%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超过50%的大学生却不知晓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有43.60%学生不知道肺结核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只有49.00%的学生了解肺结核病主要的传播途径。63.27%的学生能每天按时吃早餐,大部分学生不吸烟、很少或从不酗酒,常食用奶及奶制品的学生仅为45.2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47.64%,能在23:00之前睡觉的只有33.11%。

不要让我们的健康在大学生阶段就埋下健康隐患,而事实上,各种疾病的“爆发期”提前了很多,甚至如今的小学生就深受各种成年后的疾病的困扰。过度肥胖,挑食,饮食无节制等引发了很多少年疾病。为大学生这一自由环境中,我们的健康也颇遭挫折。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各色各样的娱乐、集会,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侵袭着大学生安稳的生活。吃好吃的,玩爱玩的无节制无度,个人卫生也不注意造成的传染,社会交往不留心,对各种症状也不在乎能挺着的就挺过去,小错酿成大失。

作为父母的好女儿,我必须要掌握足够的医学知识。这也是我选修《家庭医学》的目的所在。从小我就目睹许多亲朋好友因缺乏医学知识而不幸。忘不了深夜家人的呻吟声,只因长时间喝啤酒吃海鲜导致肾结石,所幸没有大碍;忘不了邻家女孩孤独的身影寂寞的泪水,只因小儿麻痹症发现不及时,致使走路一跛一跛,遭受了无尽的嘲笑与白眼;忘不了姑父病床上孱弱的身影脆弱的病容,尿毒症呵,最终也无法挽救。我下定决心,多看书,多看报纸,尽管不能学医,我也

要多看多了解医学知识。不做无知的人,不做医学盲。为了自己,更为了自己最爱的家人!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必须有所觉悟。作为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掌握足够的医学知识,必须担负起传播医学知识的责任,让周围的人们摆脱无知,避免更多的悲剧。

未来的医学技术 第3篇

1 检验医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1 现代科学技术对检验医学的影响更加突显

在医学领域,人类对自身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科学技术渗透融合并引发检验医学在技术与管理层面的巨大创新。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推动了各种检验仪器的进步,出现了多用途的大型分析仪(Universal automated instrument),可同时做生化、血液、免疫、药物等项目的检测,以及精细的、多用途的分析技术如毛细管电泳、流式细胞技术打破了传统检验技术的分工界线,为临床提供多方位、多参数、多系统的诊断指标,并推动实验室的全自动化[1];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科学与现代分析技术催生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LIS),借助于条形码技术和仪器间双向通信的建立,既满足实验室日常管理要求,又保证各种实验分析数据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实验室工作效率,并为医院信息化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HIS)的开发提供宝贵经验[2]。另一方面,随着生命科学中最重大的事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遗传性疾病、传染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等一些致病相关基因的确认,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正逐步从实验基础研究进入临床实践,由此带来了检验医学各亚学科在分子水平的深度交叉和融合,使检验医学在学科内涵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检验医学将逐步进入后基因组时代。

1.2 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和认可制度日趋完善

实验室服务遵循“医生提出检验申请,到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接收,标本处理,样品分析,质量控制,结果审核,结果解释,报告返回临床”这样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任何环节的差错都将导致临床问题和实验结果的不吻合。因此,全程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的概念被引入医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备受重视。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为此,ISO在2003年颁布了国际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文件《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即ISO15189。我国“全国医学实验室及体外诊断标准委员会”已将2007版ISO15189等同转化为国标,即GB/T22586:2008/ISO15189:2007,并经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于2008年12月颁布,2010年2月实施。基于此准则,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开展了实验室的认可活动,对申请认可的实验室进行评审,符合认可细则者予以认可,颁发证书。认可制度通过国际标准、规范医疗行为和质量管理,保证了实验结果准确可靠,提高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增加了在医疗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被认可的检测项目结果可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互认,降低了患者的重复检查费用,减轻了患者负担,因此,开展国际认可的医学实验室认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

1.3 社会化服务的独立实验室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独立实验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简称ICL)是指在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从事医学检测的医疗机构。独立实验室与医院建立联系后,开展医院部分无法开展的或检测数量较少的检验项目,面对的是部分大医院不愿意做而中小医院没能力做的检验市场。其特点: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检验诊断专业水平,方便患者,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上级医生间诊断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减小城乡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别[4]。独立实验室在国外已形成规模行业,如美国的QUEST,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有1300个检验服务中心,全年完成2.5亿次诊断实验,年收入约41亿美元。而在我国,由于受思想观念、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独立实验室还刚刚起步,经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独立实验室不足20家,主要分布在广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事实证明,社会化服务的独立实验室在节省卫生资源,补充医院实验项目、开展高新技术、提供快捷服务等方面得到了社会医院和患者的认同。由于独立实验室本身是围绕LIS系统展开的,对于已经建成信息化的医院,可由独立实验室集中开发数据接口,实现与大多数医院的数据交换,对于尚未实现信息化的社区或基层医院,独立实验室可以提供技术支持,甚至直接提供LIS给医院使用,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5]。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会直接面对市场,医院将会更加重视成本效益核算,独立实验室蕴藏巨大的市场潜力;而社区医疗服务的普及,社会化服务的独立实验室有利于将更多的患者留在社区医院,节省卫生资源,也便于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中介组织对其检验质量进行严格监控,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因此,独立实验室将和社区医院一样,成为检验医学的新势力和发展趋势,并将与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适应[6]。

1.4 检验与临床的联系更趋紧密

检验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标准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密切结合,使检验科工作任务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基础上更应结合临床。ISO15189指出“检验科要对检验结果确认、解释、出具报告并提出建议,……医学实验室服务还应包括对患者的咨询服务”。这个转变使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检验人员需要不断地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更多、更直接地参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近年来,先进的实验技术与仪器在国内逐步普及,不仅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还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新的指标,如何让临床医生合理地应用检测项目和结果,用于诊断和治疗;如何恰当的收集与运送标本,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如何从临床上获得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等,都是检验医学的重要内容。检验与临床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建立一支既有检验实践经验,又熟知临床知识的检验医师(Pathologist)队伍势在必行,检验医师的岗位设置工作任务也将能够从政策制度上得以落实[7]。

2 面向未来的检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2.1 探索多样性的检验医学教育体系

检验医学教育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它的多样性是由检验医学学科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所决定[8]。传统的检验医学教育已不适应这种发展的需求。建立以检验医学为基础的相关教育体系是应对检验医学发展需求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医学发展创新的动力。

检验医学教育体系应包括:①以培养临床实验室工作人才(检验技师)为主的检验教育,毕业生就业面向各级各类医院检验科、独立实验室。②以培养检验上游学科,包括生物技术以及检验试剂和自动化仪器研发等技术工作人才(生物技术工程师)为主的检验教育。毕业生就业面向科研实验室、检验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研发公司、生物医药公司、独立实验室等。③以培养检验下游学科,主要是与检验信息解释有关的专业复合性人才(检验医师)为主的检验教育。毕业生就业面向综合性医院的检验科,担任检验医师的职责。国家应从政策上鼓励检验医学相关专业中实行不同学制,满足各类岗位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针对检验与临床交叉和结合的高层次检验人才-检验医师的培养,国家应适度发展长学制,并建立检验医师大学教育、毕业后培训、工作岗位轮转的完整教育体系,国家人事部门也应允许检验专业毕业生经过3年的专科医师培训后考取执业医师执照。这样的话,检验技师和生物技术工程师可以通过短学制(4年或5年)教育完成,检验医师培养可以通过长学制(7年)本硕连读以及毕业后系统、全面的专科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来完成。

2.2 重新审定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1998年医学检验专业目录100304(学制5年)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液中心和防疫部门从事检验医学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其在临床担负的是“检验医师”的职责。但是,纵观10多年的检验医学教育实践发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相当高的,学生经过5年的学习并不能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学生的临床知识还不能支撑对各种检验信息临床意义的解释,更不可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关病例讨论。因此,面对未来的检验医学向更加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各高校理应放弃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目标,清晰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重新审定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审定和完善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国际化原则: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和《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颁布,国际认可的实验室认可制度的广泛推行,使得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分阶段渐进式地与国际接轨。②适用性原则: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③可行性原则: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相符合,才能使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1998年培养目标也应进一步明确为检验技师的培养,以利于各高校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2.3 创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检验医学教育必须用全新的课程观,以“培养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为目标,应用系统论的观点重组、整合、压缩课程。遵循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检验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检验医学专业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的有机衔接与渗透,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构建新型课程体系[9]。可以通过设置“检验、医学、素质”三大知识体系来支撑检验技术专项能力培养、临床咨询性服务能力培养、实验室信息和质量管理能力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的培养。

应单独构建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实践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从属理论教学地位的状况。改革课程设置,从整体上规划每个教学环节,包括独立开设实验课程、临床见习、岗前培训、临床实习等环节,均计入高校学分设置之中。前期独立开设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中期开设专业核心技术专项训练课程,后期开设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确保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并尽可能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2.4 探索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未来检验医学专业学生面临专业技能细化、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高等现实需求,高校检验医学教学要针对性采取措施,改变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要形成整体化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加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结合,特别是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推动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探索开放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实现由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转向课内精讲和课外自学统筹的教学模式的转变[10]。加强课外活动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内外教学形成有机整体。在课程教学中,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合理采用案例教学、PBL教学、模拟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2.5 编写真正具有规划和特色的“规划教材”

目前检验专业本科教材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三套规划教材。由于教材的编写周期长,难免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专业教材内容冗长、陈旧,不少检验方法和技术已被临床淘汰。②编者群较为局限,编写的视角和内容相似,特色不突出[11]。因此,应加快教材知识更新速度,及时融入临床检验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成果,使“规划教材”真正具有规划和特色,以适应当前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英武.检验医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当代医学,2010,16(26):20-21.

[2]邱骏,顾国浩,周正康,等.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指南(讨论稿)[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05-407.

[3]曾海英,邓勉军.浅谈我国检验医学发展与前景.国际医药卫生导报[J].2008,14(3):116-118.

[4]李勇,黄秀霞,张建锋.医学独立实验室信息化发展方向探索[J].中国当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6(5):24-26.

[5]赵慎,方艳苗.从独立医学实验室探索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J].中国数字医学.2009,4(9):65-66.

[6]罗玉春.谈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现状.经营管理[J].2010,7(11):114-115.

[7]申子瑜,我国检验医学质量保证未来发展之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26):7-8.

[8]刘辉.国内外检验医学教育的比较和创新[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201-203.

[9]陈敏,胡建达.关于检验医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201~203.

[10]曹振斌,杨欢亮.更新观念,实现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原则[J],高等理科教育.2008.5:69~71.

“精准医学”的未来 第4篇

精准医学在时间上是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而在本质上是对现行的以药物治疗为主体的医疗进行根本改革,因而将影响和改变未来的医疗、药物研发和临床使用。

奥巴马在宣布精准医学计划时对其作了解释,即“基于患者的基因或生理来定制治疗方案”。唯一一位既参加起草1987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报告,也参与了“精准医学计划”报告撰写的科学家——华盛顿大学的欧森博士认为,精准医学就是强调个性化,这实际上应该是医学实践的正常形式,分子水平信息的正确使用会使医学更加精准。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科学部副主任乔·汉德尔斯曼则称,精准医学是“一种考虑人群基因、环境、生活方式和个体差异的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新兴方法。”

种种解释都意味着,基于每个个体的基因差异而进行的个体化治疗才是有效的,也更有效率,因而称为精准医学。正如要根据一个人的身高和胖瘦来量体裁衣才能制作出合身的衣服一样。

显然,精准医学对医药的革命首先是观念上的。一个最基本的预期是,根据精准医学的概念,未来的药物将会针对每个个体或一小群人进行定制,目前这种一类药物的大批量生产,以及患同一种病后所有人都服用同一种药的局面,将逐渐式微或被淘汰。今天,精准医疗、个体基因组研究等科学进步为精准用药、少用药和有效用药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科学基础。

为此,有人提出“需要治疗的病例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这一概念并进行实践。NNT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针对临床药物的评价指标,指的是有多少人接受治疗或预防(服药)才能确保其中一人有效或受益。

经过大量的临床调查,NNT显示药物治疗效果的低下令人吃惊。例如,如果2000人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坚持2年以上,才能防止一起首次心脏病突发事件,即NNT为2000。同样,当哮喘病发作时,有8个人使用类固醇药物,才能避免一次入院,也即对一个人有效,NNT为8。如果鼻窦炎发作,15个人使用抗生素,只有其中1例会改善或治愈,所以NNT为15。原因在于,尽管所有患同一种病的人都在吃同一类或同一种药物,但是,每个人的基因是不同的,这也证明,世界上真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绿叶。

人们会感到奇怪,阿司匹林、类固醇药物和抗生素不是公认的治疗(预防)心脏病、哮喘和鼻窦炎的有效药物吗?为何它们的实际效果对不同个体差别如此之大?实际上,人们虽然在患病后服了药,但却未必是药物治好了疾病,很多人的痊愈是机体的自我修复所致。这也证明了霍姆斯的判断,很多药物是人类不需要的,因为不是精准用药,所以对治疗疾病无效。从NNT的角度来看,在一般临床治疗中,NNT达到30就相当不错了,低于10的则比较少见。

早在奥巴马宣布精准医学计划之前,这一理念就在癌症的临床治疗中体现出来了。例如,癌症的个性化和靶向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过度表达HER2蛋白的侵袭性乳腺癌亚型,随后,针对这种亚型乳腺癌的药物——曲妥珠单抗研发了出来,并于1998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就是首个癌症分子靶向治疗——虽然那时并没有明确的精准医学的概念。

在奥巴马宣布精准医学计划的时候,提到了一个病人——比尔·埃尔德。这名病人本身是一名27岁的医学生,他患有G551D突变囊性纤维化,在患囊性纤维化的患者中只占4%,正是由于服用了针对罕见的G551D基因突变的药物Kalydeco,埃尔德才获得救治,这种新型的靶向治疗是精准医学的具体体现。

显然,精准医学计划的实施意味着精准研发和使用药物时代的到来。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许还有很漫长的道路。以Kalydeco这种药物为例,其服用一年的费用高达30万美元,因而《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索性称之为——“30万美元药片”。

文/张田勘

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 第5篇

信息来源:科学时报 更新时间:2005-1-18 1:45:00 2005年1月7日,中国生命科学重要研究基地之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图书馆的三楼会议厅内,集聚了近十位中国检验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他们正在参加一个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检验医学走向何方”的非正式学术研讨会。而他们的主要议题就是——

“我认为,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最重要是两个方面:技术和管理。”谈到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瘦削而富于激情的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申子喻立刻变得表情丰富起来。

未来路线图

按照申子喻的理解,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管理方面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技术将向自动化发展,检验将向量知数源方向发展,人员分工向细分化方向发展,独立实验室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申子喻是有资格对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的。作为国家检验医学领域主管机构卫生部检验中心的主任,他对中国检验医学的现状有着比别人更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其对未来发展的判断正是基于此点而达成的。

其实按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王清涛的观点,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可以基于两个方面:实际需要(包括政府需要、临床需要和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规律(要考虑竞争的影响)。为此,他认为:“检验医学未来将向„五化‟发展,即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技术路线图

对于检验医学技术,北京铁路总医院临检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曼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目前我国检验医学常规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培训、专业培训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就为将高精尖技术引入检验界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契机。

申子喻进一步指出:“自动化应该成为检验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得到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个性化治疗将会逐步成为发展的趋势。因此,张曼断言,随着物理、化学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面技术的进步和逐步引入,检验界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它不仅使疾病诊断由现在的事后检验向前瞻性转变,提高早期诊断的比重,还会对用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治疗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

问题路线图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检验医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新的问题在不断地涌现出来。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对检验价格的强制性下调,似乎只有检验费用下降整个医疗费用才能降低。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通过认真细致的检验不仅能够为临床确诊提供帮助,还能够帮助患者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避免花很多的冤枉钱”。国内检验医学界专家泰斗、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振华表示。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持,杨振华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指出,目前国内检验界在标准方面还非常薄弱,不仅一张检验单一个城市通用的目标遥不可及,就是在一家医院内也还不能实现检验结果的统一。

北京医院临检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兼秘书长郭建则在总结之后提出,目前国内检验医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标准问题、检验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管理、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检验成本和医疗成本关系、资源共享问题、如何做大检验问题。

就拿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来说,过去检验科的作用就是供给资料,因此要求检验科提供的结果要准确、及时。而现在在国外,检验科已经开始从供给资料向供给信息转变。杨振华表示,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实质上就是从供给资料向供给信息的转变。而供给信息就不仅要提供数据,还要把这些数据说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支真正检验医师队伍,而建立它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开始。

产业化路线图

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田亚平教授认为,目前检验医学行业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的问题。田亚平教授指出,由于对试剂配方、反应原理都没有研究,因此现在国内检验界做的事情实质上是拿别人的反应原理配成试剂。不仅如此,目前从产业现状来看,“国内只有试剂行业,仪器行业不发达,这样就形成仪器和试剂不配套”。杨振华表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观念问题,不注重配套。国外试剂为什么那么贵?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人家在配套仪器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使得产品质量非常可靠。因此,国内检验医学行业如果只是搞最简单能够赚钱的试剂,仪器不做,原料不做,不加强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就永远没有出路。

即使如此,专家们还是认为,中国检验医学界已经过了群雄并起的时代,并进入到规模化阶段。这个时候,就需要形成大的实力集团。为此,专家们认为,需要包括检验中心、有实力的检验科、独立实验室,以及厂家、科研单位共同参与进来,形成组合,以尽快完成产业整合。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乐斌对此表示了认同。他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是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的三位一体。吴乐斌认为,只有三方形成一种真正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提升我们国家检验医学及其产业的水平。

结束语

为了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检验医学将走向何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预先为研讨会设置了四个相关主题。得益于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邀请到了近十位检验医学界的权威专家,针对上述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而随着专家们研讨的不断深入,中国检验医学的走向也开始在我们眼前逐渐明晰,我们姑且称之为“路线图”。

其实,此次研讨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将针对此次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和问题等继续展开相关研讨,我们更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能推动中国检验医学更好的发展,更快的走在世界的前列。

[1] [2] [3] 下一页 需求决定检验医学发展方向

王清涛

检验医学是一门学科,一个产业,它的发展需要政府、医院、企业、实验室本身多方面的关注。其实,探讨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走向,可以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实际需求,二是市场规律。

需求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政府需求。政府需求是要求医疗机构质优价廉,目前更加关注的就是医疗安全这方面的内容。

提倡“医疗安全、服务绩效”,医院医疗资源的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在2002年底、2003年初对于北京市医院的检查来看,我们发现一些三甲医院临床小实验室比较多,一个医院同一个项目多个实验室同时开展等突出问题都会使得我们的服务,我们的绩效,我们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就是降低成本,还有就是项目的优化和循证。再有就是绩效。另外从临床需要来看,临床更关注的是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服务到不到位,检验报告的及时与否。从实验室的角度,告知与咨询常规化将来是一个趋势。为什么提到常规化?现在有好多检验科,好多实验室已经做到临床告知,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运输、保存等等这些方面。好的检验科做到了,不是所有的检验科都做到了,甚至有一些检验科不是常规化的一个工作。再有就是咨询,这样的软件可以称之为是临床检验的专家系统。因为我是搞微生物的,在细菌检验方面专家系统是早已经应用于临床了,尤其是一些自动化的检验设备,他们已经把细菌耐药的一些信息,一些表型特点和基因特点全部以软件化的形式编成了程序。比如说这种细菌表象是耐药的,表象和临床有效性是有差异的,这些特例都在专家系统中体现出来,所以就会把一些准确的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就可以通过检验报告给临床以非常准确的建议。所以说对于整个检验来讲,专家系统将来也是一个趋势。

第三是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验室要考虑政府,考虑医保,医院、临床等方面。所以我提到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这里面检验路径的优化是比较关键的方面。实际上我们检验医学也应该有一个检验医学的路径,检验医学的路径如何优化,如何持续的优化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说标本种类的规范化,实验室全自动化的启用,临床咨询队伍不断壮大,各个专业组的优化组合,这都是面临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就是竞争的影响。独立实验室,临床的POCT,医保的选择这些方面都对实验室有冲击,也就是说也存在着竞争。这就使我们实验室要向循证、规范、经济发展。对于独立实验室的发展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市场影响,二是人为因素影响。如果哪个地方,哪个区域市场的因素大一些,人为因素小一些,这个土壤就比较适合独立实验室的发展,比如说将来的赢利性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体检中心,他们更加关注、更加注重的是市场的规律。经济经营这一块,所以这就使得独立实验室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再一个就是企业方面,企业对市场的关注,使得我们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检测指标不断出现。比如说现在DNP等等这些新的指标出现,很多都是用企业的实验室来研发的。

综上所述,我个人的观点,将来检验医学有这么五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未来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申子喻

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技术和管理。第一,从管理方面来说,实验室是一个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像美国、德国、法国等,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临床检验的法律,其实这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最高源头。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有大量的相关推荐性的指导原则出台,强调的也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

第二就是技术。从技术方面来讲,自动化应该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另外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针对个体化的治疗以后会逐步成为趋势。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是什么?是要有个体化独特的诊断。比如说基因,每一个人都出现偏差不一样,不像我们现在治疗诊断,例如只要得肺炎基本上都是一个处方,同一个类型的病全用一个方案治疗。

第三,从检验角度讲,临床检验数源的准确性问题一直存在,甚至不同的厂家对同一检验做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同样的机器不同厂家生产的也不一样。而临床检验是给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服务的,因此上述情况的出现就会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现在国际上比较强调量知数源的问题,这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第四人员分工问题。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在我们国家却还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实际上现在在实验室、检验科,工作职能没有明确划分,与上述所说治疗诊断方案一样,不论什么层次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没有真正体现出检验的内涵和价值。现在很多医院都在强调自己现在引进的都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可问题是不管你引进的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关键要人尽其才,使其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检验岗位的人员分工必须要细分,也就是说需要有人专门做实验,有人专门做质量控制,有人专门对报告进行审核,有人专门和临床进行联系等等。

第五,独立实验室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独立实验室的主要好处在于节省资金、保证质量,有利于国家现有医疗资源的补充,而不是对现有国家医疗资源的冲击,于国于民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未来的医学技术 第6篇

2、你所谓“备案”我可以理解成建档吗?如果有档案,就说明你已与所在单位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可以享受所在单位给予的各种福利。

3、原则上进单位工作是要签合同的,没有合同就是没有人事档案,自然也就没有了保障。

4、建档备案的好处《劳动法》都有说明,没事看看CCTV-新闻频道,有案例。

5、建档备案的条件看单位的招聘启事,你能进单位且能够转正,就具备建档备案的条件了。

6、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没有专业上岗证(不包括大型仪器上岗证,PCR、高压锅、HIV上岗证),没有执业证,只有技术资格证(分士、师、主管、副高、高级),通常只有在参加工作至少1年后的12月底才能报考。

7、目前对无技术资格证不能从业尚无明确要求,进单位没有拿到技术资格证可以在各实验室轮转并参与日常工作,甚至可以值班,区别在于不能审核,不能单独发放检验、检测报告。作为检验专业,能进检验科就说明聘用单位认可你具备在所有实验室工作的能力,包括门诊部。

8、传统意义上的资格证即为职称证,需要工作后以单位人事部门为依托报考。卫生局检查时各地情况不同,但大部分比临床科室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宽泛,要求不高,甚至不查。

9、学医学检验专业,没有行医权利,何来非法行医?

临床医学专业不会替代医学检验专业,就像你检验专业不熟悉临床诊断和治疗一样,临床医学专业不熟悉质量控制、仪器比对、性能评价;最后检验专业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还是技师的天下,不需要执业医师证。

“医学检验科的前世今生都是检验技师的。根据卫计委和教育部学科建设规划,医学检验科的未来二十年也是检验技师的。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的医学检验科检验医师有名无实,没有很好的发挥检验医师应有的作用,大多只是做些检验技师做的工作;至于审核签发诊断报告(如骨髓诊断、基因诊断、染色体诊断),也无形中增加了岗位从业风险,多承担点责任罢了。

个人认为:目前检验医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名声好听,就像个花瓶,好看却没有实际意义。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当年“知青下乡”;医院或检验科没有检验医师照样运作,而临床医学毕业生好不容易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和临床规培,凭什么要去检验科做诊断或解释工作呢?之后效应反映在临床检验中级主管技师和主治医师的报考比例大约40~50:1。检验医师在国内大多医学检验科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上一篇:赞美老师的名句或诗句下一篇:关于保险营销员管理制度建设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