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2024-06-17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精选10篇)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第1篇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多年来 ,我在进行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做了一些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情引趣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进思维活动的先导,在应用题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采取多种方法以情引趣,如利用直观演示(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摆一摆,以理清题目的各种关系)从而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获取新知识的愿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抓住难点由浅入深

对教材中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我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难点分解为程度适中,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进行有序思维的能力。

例如:7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140亩,照这样计算,560亩地用8台拖拉机耕,多少小时能耕完?

这是一道稍复杂的归一问题,在分析这道例题时,我将条件适当化简,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如1、1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亩?2、8台拖拉机每小时 耕地多少亩?3、8台拖拉机耕560亩地要多少小时 ?学生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同时,从实质上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的数量关系,达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

3、设疑质疑,开展讨论

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讨论或指名问题。

例如:一辆轿车和一辆货车都从甲地开往乙地。己知轿车经过中点时,货车刚好走了全程的1/3,轿车到达终点时,货车恰好走到两地的中点。问轿车和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这道题许多同学这样解答:

轿车速度:货车速度=1/2:1/3=3:2

针对学生的这种解法,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在什么情况下速度与路程成正比?2、轿车与货车都是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相等吗?3、轿车和货车在哪段路程内所用的时间相等?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于是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组织学生说思路,分析错解的原因。经过认真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虽然题目中告诉了轿车和货车都是从甲地开往乙地,但并没有说它们是“同时出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发现轿车走的后半程即从中点到终点和货车走的全程的(1/2-1/3)所用的时间相等,从而得出,轿车速度:货车速度=1/2:(1/2-1/3)=3:1的正确结论。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收到了理解深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变换思考角度

思维最忌模式化。在分析解答应用题中。我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拓宽了解题思路。

例如:一个县有拖拉机 18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比是2:7,求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这是一道典型的比例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我首先要求学生最少用三种方法解答,同时,我以不同侧面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1、转换己知条件,用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可以吗?2、用比例分配法解?3、用方程解?等等。学生思路得到启发,有的同学列出了6种解法。

5、鼓励独立思考

通过多年实践,我深有体会的是要想启发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就要适当提出一些较难的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不是让学生钻“牛角尖”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通过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第2篇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程春 李继权

摘 要:所谓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指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所以,就从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以促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性;创新性;发散性

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数学教学过于看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数学成绩,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价值观的发挥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渗透分类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异同把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思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数列求和Sn=a+a2+…+an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解:当a=0时,Sn=0;当a≠0时,此题为等比数列求和。

由于等比数列本身就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即等比数列中公比q≠0之后,考虑的是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条件,即公比q≠1。所以,在解答这道试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一定要严谨,这样学生思维能力的逻辑性才会随之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是学生探究数学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注重数学知识技巧的掌握,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少一定的问题意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思维,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画出表示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2)如何证明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

行?(3)在什么条件下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证明。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有关的问题,这样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的一题多解是指针对同一道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它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下面以一个例题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

该题是一道基础性试题,但不是学生给出答案就可以结束了,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切入,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结合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成为课堂主体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王文明。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第3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游戏,激发兴趣,体验,互动

作为教育者, 人人都知道,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是教师育人的主渠道。新课程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灌输法”、“一言堂”、“一统天下”的局面, 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充满动感、充满愉悦、充满个性的教学环境中。

一、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

让学生到情境中自己去体验, 获得感受、发现并获取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寻找、发现、体验过后, 更要趁热打铁地将教学推向高潮。美术课堂不是单一的用眼、动手活动。教师要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使学生获得感知认识, 完成认知活动。例如, 在《好吃的水果》教学中, 我创设了学生卖“水果”的教学情境, 学生自己挑选水果来叫卖。通过购买者的感官:看、闻、摸水果的体验, 丰富了学生对各种各样水果的认识;动手绘画《好吃的水果》, 学生表现的不但得心应手, 而且还能有创造性地假设未来水果的造型及颜色。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我的画, 我来讲”小环节, 学生获得了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式的情景和生活化的气氛, 发掘了体验学习的契机, 拉近了美术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使学习内容化难为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学生能主动地去拥抱知识。

二、寻找、创造机会与学生互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

如果教师能够寻找一种方法, 和学生成为具有伙伴般默契和信赖“新同学”。可以给师生的互动学习铺一条绿色通道。教师可以以学生朋友甚至同学的身份和他们提个问题、寻求帮助。在教学前设下悬疑,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想要破解的欲望, 教师利用学生这种欲望引导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学要比“教”学更省时有效, 一个巧妙的问题就是一个未知的迷宫, 对学生来说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引力。可以促使学生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催促学生自主去感受、去寻找。让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表现生活, 就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再通过动手实践, 让学生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的体验。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完成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师生合作互动, 注重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1. 学会倾听

如果你能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 用倾听的方式和学生互动起来。听学生知道什么、听学生怎样争辩, 听学生有怎样体验。在倾听的过程中, 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进度。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 寻找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矫正措施。

(1) 倾听, 要听出问题、听出门道, 判断哪些知识是学生自身经验已经知道并掌握的。学生知道的就可以不讲, 总结、复习一下就可以过去。这样大大缩短课堂教学的时间。倾听是要让教师通过学生的交流迅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准确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因此, 倾听绝不是把教师变成课堂教学的局外人。

(2) 倾听, 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去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论学生说的正确与否, 都要允许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说完整。换个角度来看“倾听”, 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说对的部分, 我们可以看成是替教师完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说错的部分则给了我们更好的反面教材, 抓住机会来警示忠告学生课堂上不但有解决的问题还有生成的问题我们和乐而不为呢?

(3) 倾听, 要求教师不能光听正面看法, 还要耐心听取反面意见, 不仅要听取优秀生那些富有创见性的答问与发言, 还要认真听取能力较差学生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

2. 学会诱导

诱导, 就是教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口、自己动脑, 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诱导就要像学生玩的“大迷宫”游戏一样, 让学生从出发开始不断遇到问题、又不断获得必要的提示, 让教学始终有一条线在无形中带领学生探索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走错路线, 使课堂生成了新的问题。这时, 教师又获得了二次诱导的机会, 抓住契机想尽办法诱导学生迷途知返, 总结失败原因。

3. 学会鼓励

鼓励者, 夸奖、鼓动、激励也。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信任与及时鼓励。鼓励既是教师对学生原有丰富知识的信任, 又是对前面知识学习的肯定。教师的鼓励也是促使学生继续探究的潜在动力。因此, 学生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时、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 都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因此, 教师要不吝啬你的鼓励, 学生自然就不会吝啬他们的智力。

4. 学会合作

提到“师生合作”, 教师首先要排除思想上习惯性的传统障碍。当你愿意努力成为学生的“同学”, 师生合作就已经悄然开始了。因此, 在我们要求学生间小组合作前, 教师要先学会与学生合作。率先垂范, 这更是一种示范。把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示范给学生, 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以往教师常有这样的想法, 论阅历、凭经验、比能力, 学生与老师根本不在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师生双方相差悬殊, 怎么能够合作呢?甚至教师会问:教学就是我来教, 他来学。师生间需要合作什么呢?其实, 俯下身子与学生合作攻克一个课题, 你就会发现, 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 思想与手脚得到较大限度地解放。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 奋发进取, 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展示, 把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发挥到最佳。学生的知识阅历比不上老师, 但他们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 学生虽然不如教师考虑问题周全, 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 敢想敢干, 常常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是美术教学中难得的财富。教学中的教不仅仅是要教知识, 更要教方法、练能力、养习惯。在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中, 自然可以把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示范给组内的每一位同学, 储备和培养管理力量。长此以往, 班内自然能够形成学生组织学生, 学生管理学生的习惯。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第4篇

1.研究结果

1.1教学中通过思维想象能力的训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想象随着教师的语言转动是教学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在教学中必须精练地讲明学习的目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合理的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克服外来的干扰。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引起学生对所学新教材的兴趣。在讲授技术动作时要带有启发思维的讲解示范,要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语言转动,一则对所学的技术动作很快产生兴趣,二则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教学的动作掌握的更快、更能发展学生的速度、灵巧、柔韧素质。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全面多样化防止单一枯燥;在练习时适当加大练习密度避免有空闲的时间分散注意力。

1.2在课堂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1.2.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要时刻注意让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1.2.3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在体育教学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之间,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2.2.4抓住动作的细节和要害启发思维和想象能力训练

体育运动的每个细节都决定着技术动作的正确发挥。许多学生在练习中,当基本学会一个动作时容易出现不用脑子、不受监督和机械式的完成技术动作的现象,形成思维比集中,使一些小错误形成动力定型,使得相应技能所建立的活动感觉就会减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和抓住动作细节和要害的教学,注意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完成动作较好的肌肉感觉,并注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技术动作的关键所在及要动员的那一部分能力。

在掌握学会技术动作的全过程要对已学的动作经常安排复习来提高加强神经联系,强调注意运动中的感觉和视觉影像是不可分割的;建立相应的中枢神经兴奋点,使“模糊肌肉感觉”逐渐清晰,改进多余的错误动作,达到掌握动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5利用课外的体育活动来加强思维和想象能力训练

要完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巧仅仅靠体育课堂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抓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加强思维想象训练,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思维想象训练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动作,是对动作整个部分多次进行思维再现。因此在练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复习,形成动作的再现。另外要避免做练习时不通过思维想象而自动化式的重复动作使动作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加强思维想象训练取决于教师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思维想象时常伴随着心理活动规律,它要求教师不断的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思维行为,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这对于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必不可少的;创造性的教学,预见学生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以提高体育技术的教学效果。

2.结论与建议

2.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启发思维与想象能力

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质、兴趣、能力和意向等。研究表明人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和生理条件只是构成人的心理特征的物质基础。而环境、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也不能单独机械地决定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体育教学要因材施教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对某种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身体素质的不同,让学生选择一种教学方式,并在下一次课中让学生说出选择这种教学方式好处,使他们明白:只有知道并能顾及到自己的个人特点,才能保证个人所有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有效的应用。

另外,从生理角度来看,当学生从事自己爱好和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时,表现为兴奋性适宜、精力充沛,掌握动作的要领便快些;但是这还不等于已经学会或掌握,这要看教师如何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并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组织教学。

2.3利用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特征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教师应对学生的性格有比较深切的了解,就可以在针对不同性格学生实施不同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2.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来激发学习的求知欲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气质特征,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语言的帮助,正确引导学生对所学的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也应在平时多注重学生在所学的技术动作掌握后增加难度以提供克服不利条件的情况下来磨练学生的气质。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想象能力是现代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社会的需要。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想象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培养有着许多需要深入探讨和实践的内容;我们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要转变教学思想,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柳斌.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8(2).

[2]齐世凯.谈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兴趣的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3).

[3]廖春海 温永忠. 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辽宁基础教育,2002(10).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第5篇

华新小学 朱轶峰 张卓

摘要: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独有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际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量转变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整个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限,个人思维的品质不高。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精心组织、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关键字:思维品质;信息科技;智力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及新课程实施,教师们不断探索与积累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贯穿新课程理念完成教学活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有声有色,师生、生生互动已成为课堂的一道风景线。纵观课堂,教学内容越发丰富、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教学活动充实多彩,对于学生的智力、能力的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仅仅教会了教材中上网搜索信息、熟练运用各类应用软件,就能对学生其智力进行开发了吗?当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去考量转变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发现事实上整个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或能力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学生思维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有限,个人思维的品质不高。

对于我们每位教师而言,如果不能够将各类外部活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思维活动,那么课堂教学的意义就未完全达成,课堂活动的关键是学生是否运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课堂中,并进行独立的、创新的思考。那么,怎样才能从信息科技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及创造能力呢?

一、智力培养与思维品质

思维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之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后天的学习训练。由于每个人先天的思维潜能素质,不会随着人的意愿而改变,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方面不同个体都具有差异性。因此,学校对于教学发展智力必须创造出优化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们的个人思维能力按适当的速度得到最佳发展。对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思维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它包括独立性和灵活性、广度和深度、顺序性和敏捷性等。我国思维发展心理学家朱智贤曾指出:思维品质的实质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即智力差异的表现。由此可见,每个个体的思维水平和智力差异由思维品质得以体现,在智力培养上需要要抓住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取得提高个体的学习质量的教育目的,二、学科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特征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形成了学科教学的独有特点,即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涉及多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直观性。此外,由于当代社会中计算机成为了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所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实际就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通过在理解思想与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知识的主要价值往往藏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只有那些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真正的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小学生年龄多在8~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比较突出的思维特征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实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个人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易出现表面化和片面化;个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特点逐渐突出,面对新鲜事物和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探取欲望,愿意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想象丰富,富有创造而又易于幻想;对于各类事物和学习的兴趣度,其有“广度有余、深度和持久性不足”的特点。

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深度。它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地思考问题,系统化、一般化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从三个维度循序渐进:

① 双基的学习:感知一理解—巩固一应用。如计算机的组成、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基本知识。

② 能力的培养:参与一体验—感悟一表达、表现;以实践和探究性学习为主. ③ 学习的内化过程:接受、理解—训练、实践—内化、提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自定义动画等过程都应引导学生遵循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方法,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开展活动,从细微处培养良好的技术实践习惯,即从规划开始,亲历设计和制作过程,以测试、评价结束。

1.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化、情境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把问题设为整个课程的载体,由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问题并尝试掌握其实质,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培养和历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整个探究过程不能终止于问题的解决,而是需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质疑,这样便能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中迸发出新的问题。例如,教材首课中的“信息”这一概念,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有着很重要的含义。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划划书、读一读,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是老师强加给我们的概念。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将知识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上,这一概念至少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信息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包含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是具有独特性质、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来感受信息,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传媒如何传递信息,比较古今信息传递方法或用“感觉剥夺实验”等典型的事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留出合适的思考、归纳、探究的时空

针对某些教学内容,教师的讲解、传授是必须的,但是教师应当做到在完全了解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并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把握讲授的尺度,做到精讲,点拨关键处,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认知感受。反之,如果一味的采用过多、过繁、过时的填压式讲授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因此,我们倡导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可变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收放适度。例如,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及工作原理”时,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的组成。继而演示拆开一台计算机的过程,介绍各种硬件的名称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从外现、工作原理进行分类,归纳计算机系统组成图。最后,引导学生类比“人的解题过程”,分析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室需要注意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中要有梯度,不能过于简单直接,也不能无从下手,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觉的、真正的参与到问题探索中。所探究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活动的,尽量避免通过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的任务。探究问题成功之后的交流展示,不能仅限于小部分学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意见,由此制造出浓厚的讨论氛围。结论可以不唯一,但必须要有结论。

(二)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是否具有广阔性,主要表现为思路是否开阔,能否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因而能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思维的广阔性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迁移。能够进行知识迁移的条件有二:一是内容之间的共同因素;二是概括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1.揭示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

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理念和指导意见的学习,钻研教材,总体把握学科,突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学次序要合理,尽可能由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启发、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最敏感、最接近的联系,寻求最生活化、最靠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内容,不断加深学生的积累,使相关知识纵横贯通成为可能。

例如:对于“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实例,分析优秀电子小报应该具备哪些要素,通过展示学生所熟悉或认同的电子小报(如前几届学生的作业、学生参赛作品等),分析其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素材选择有何特点,与主题是否吻合,表现形式、排版布局有何特点和技术实现方式有何特点„„从而归纳出好的电子小报应该具有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知识要点。

2.注意问题解决中的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从不同角度提问学生,并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结论的延伸及条件与结论的互换等方法衍生出新的问题。

例如,对于“画图”程序中添加文字一课,提出如下问题:字体太大无法再文字框中显示怎么办?文字的颜色怎么变化?„„ 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文字工具栏、字体的认识更为深刻,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联通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还能启发学生遇到问题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全方位地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既要重视课本,也要适当拓展

现在的小学生对于电脑和网络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的不在少数。假如教师只让这部分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书本程度操作,必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必定会出现学完以后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对于教材的深广度和难易度准确把握,由此再依据所了解的学生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技术深度,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扩展知识面。例如,可以选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交通安全”作为PPT自定义动画环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创设过马路的情景,做一会小编剧、笑小导演,完成一部“交通安全宣传片”,充分激发学生们对于自定义动画的兴趣,并将这份兴趣衍生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辨析求真,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问题,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怀疑,勇于纠错,有较强的辨识能力,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前者主观自恃,骄傲自大;后者则轻信轻疑,没有主见,易上当受骗。

1.鼓励学生质疑,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将某个问题进一步展开并深人讨论。如在“表格的格式”教学中,学生开始时会把表格处理得花里胡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质疑格式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与众不同,为了漂亮,还是为了„„学生逐渐达到共识:我们处理表格格式的目的是简单、清晰、直观、明了地表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充分、更有创意地呈现意图和表达观点。

2.注重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的无限开放,使得许多非健康的信息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最易上网成瘾的年龄便是从10、11岁开始,由于孩子们对于网络的自我识别能力极其有限,如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有效监管,他们势必成为不良信息的奴隶。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便要求教师注意从身边的事例、国际国内大事、各类科技博览节目中,去挖掘能够令学生心驰神往的信息技术应用情景,以及含有“道德两难情景”的案例,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多视角讨论相关的社会问题,内化相关的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诚信、自我负责和自我约束的自我教育学习体系。

3.设置认知“陷阱”,启发学生逻辑思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以及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处预设陷阱,使学生预先体验错误,这样可以杜绝或减少同样的错误。通过设疑、探讨、反思,使学生克服了思维的惰性,逐步培养起用批判的态度处理问题的习惯。

例如,“画图”中,背景颜色的处理、移动图画的方式,都需要运用鼠标右键才能达到效果„„对这类易错问题,“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经历一个设谬一-排谬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逐步养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

(四)联想变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对知识运用自如,机智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

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抽象概念的灵活掌握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虽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经验成分特别大,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是他们逻辑的依据,有待向理论型逻辑过渡。教师要处理好抽象概念与学生生活感知范围的关系,以具体形象的比喻和联想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你是动画的导演,材料库里面的文件是你的演员,你把合适的演员安排到舞台上演出”,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记忆自定义动画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策略

一个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人们长期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所以,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策略,还要鼓励学生去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相互交流。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带有规律性的技能以后,教师应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些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综合.从分析到综合概括,从综合概括到分析运用,学生的思维过程全面而灵活,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更能触类旁通。

例如,学生无论学习哪种作品制作软件,作品制作都离不开素材的选择、加工与处理。教师应着力启发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解决策略:确定常见的作品素材类型,素材的选择要符合主题内容、精美而富有内涵,作品中所集成的素材要经过优化处理和压缩。在辨别、吸收、加工、借鉴的基础上,确保广泛占有素材、善于选择过滤素材、科学地加工处理素材、合理进行素材的存储。

(五)把握问题实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只有把握问题实质,才能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同样是完成任务,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完成,有的则会拖沓迟缓。从表面上看,速度是思维敏捷性的特征。但从其形成的必要前提上来分析,思维活动的概括或概括水平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根本保证。心理学研究发现,优等生能识别并能预期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关键的。他们能迅速地摆脱问题的具体内容,一下就抓住问题中具有基本意义的关系,后进生则只看到一些孤立的、无关紧要的材料,往往很难摆脱掉具体问题、具体内容的影响,看不出抽象的知识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他们摒弃不必要的、无关的、多余的因素,抽象出一般的知识关系和结构。

(六)引导求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的智力品质。信息科技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及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十分有利。

1.鼓助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需要展示不同的案例去启迪学生的思维。作品类案例的教学价值体现在:范例是学生探究和创作的良好激发物;典型作品是启迪学生思路和思维的源泉;有缺憾的作品是探究、改进和创新的起点。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研究性学习、小调查的实例,包括典型作品和有缺憾的作品,从而启发学生利用“表格”作出只有自己独特研究价值的统计报告。

2.设置运用型问题 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对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非常不利。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求教师开设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灵活地去学习和探究,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能。

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是组成完整的思维品质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精心组织、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3,8:第111页。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第9~13页。

【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25 , 1 6。【4】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97。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第6篇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第7篇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物理思维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在其他思维的共同辅佐、共同帮助、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如学生在物理方面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学生在做物理题的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是共同存在、互帮互助、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思维培养;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抽象化的问题具体化,并结合现实情况运用到其中,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入手,并且物理也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共同结晶。事实证明,物理学借助二者的思维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为了学习物理学科,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方式

形象思维是建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它是在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这些认知形成较为清晰的物理图像,产生相关的物理概念。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他们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恰恰是物理学的关键,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建立清晰的图像,展现概念的本质。另一方面,事物的许多特征有综合性,它们产生的现象有强有弱,如果稍不注意,强的就会隐藏遮盖弱的,也就会产生错误的图像和概念。例如,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速度的观察,如果不仔细、全面地思考就会被强烈的、明显的因素诱入陷阱。因此,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时,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仔细地观察实验对象,让学生产生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图像。

1.加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形象主要是借助学生的感知器官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感性认识,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以,高中物理可以借助多媒体,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幻灯、演示实验、模型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并借助语言文字描述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认识,最后形成形象结构。

2.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众所周知,实验是学习物理的直接手段。虽然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实验现象,但是,学生亲自动手体验验证物理概念是非常必要的。纵古看今,每一次物理的重大飞跃和伟大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一次又一次的实践。

3.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他们安置在解决问题的实景中,通过实战的研究、创造、发明,逐渐学会从整体把握问题,并研究具体的学习方式。本文推荐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即模型学习法。

二、高中物理教?W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手段

抽象思维一般是指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相同事物的差异性。有些事物表面差异很大,但本质上是相通的。例如,奔跑的车辆与爬行的昆虫,表面上他们没有任何联系,但本质上它们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而有些事物表面上很相似,但本质却大不相同。如物理学中常用比值的方式定义物理量,电容是从某个侧面揭示和确定某一种物质的性质,在定义的思维方式上它们是相同的,但是物理概念的本质不同。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就是指在繁杂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例如,研究电场的性质,根据实验观察到大量的静电现象,如电荷的分离和中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人们通过抽象概括提出电势和电场强度两个物理量,抓住静电场的本质属性,得出电场的基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就是从整体到局部,从部分到整体的逻辑思维。例如,力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和所受外力关系时采用的隔离法。综合法把主要由分析得到的结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指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概念和逻辑的系统。

4.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

归纳法指从个别事物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如通过实验证明,共点力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而推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演绎法和归纳法相反,是一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它们相互联系。演绎没有归纳,就缺乏依据;归纳没有演绎,归纳结果就不能扩大和加深。

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共同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抽象思维的发展能够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形象思维的进步能够推动抽象思维的跨越,并且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也是同时出现、共同存在的。如果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能够合理、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思维,那么教学比较轻松,课堂比较有趣,教学质量自然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途径 第8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核心

问题情境是一种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即学生必须“使劲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问题, 展现矛盾冲突, 创设物理情境, 让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 可从多方面入手。

(一) 在直观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实物、教具、图表、幻灯片等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深刻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在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时, 可以启发学生:取一个较重的砝码放在桌面上, 想用细线把它提起来, 问是用一根线提, 线易断, 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都会说用一根线易断。这时教师可做如下演示:先用一根线提, 结果可以将砝码稳稳地提起, 再用两根同样的细线去提, 当逐渐增大两线间的夹角时, 细线却一下就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 自然急于想用物理知识解答, 从而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样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 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 在设疑启发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古人云:“学贵置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质疑, 使其开动脑筋, 独立思考, 以求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先设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演示小车从斜面下滑的实验, 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 小车如何运动?”……“假如木板绝对光滑, 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 深入思考, 得出正确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 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通过层层设疑, 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 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

二、实验是有效的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鲜明、新异、有趣的实验最能刺激学生,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若使演示结果与学生的固有想法相矛盾, 则更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例如, 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 作如下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 100W”和“220V, 15W”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V的照明电路中, 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 应该是“220V, 100W”的灯泡亮一些, 而实际观察的结果是“220V, 15W”的灯亮, “220V, 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 有的小声议论, 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是“220V, 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还是“220V, 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学生从“看”到“想”, “识物讲理”, 进行抢答。

三、变式练习是思维的深化

概念和规律得出以后, 有意变换某一概念、定律的表达方式, 或一个图形变换几种画法, 一个实物讲出多种用途, 使学生掌握“一物多解”、“一题多解”的思考方法, 既能高度概括, 又能迅速展开分析。对例题和习题, 可以变换已知条件、因果关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 在进行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教学时, 笔者给学生准备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质量为m=0.5kg的物体从高处以水平初速度v0=5m/s抛出, 求: (1) 在t=2s内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2) 这2s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3) 2s末, 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 (g取10m/s2) ”在引导学生解决以上问题后, 再提出:在第2s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通过计算和比较, 让学生对“平均功率”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接着问:“2s末, 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的表达式, 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强调“瞬时功率P=Fv”的适用条件, 进而得出计算重力的瞬时功率的一般表达式:P=mg Vy, 其中“Vy”应该是重力方向上的分速度。经过这个例子, 学生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重要认识, 以后再遇到平均功率自然会对“哪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更加重视。

总之, 物理课堂教学的启发方式灵活多样, 启发方法的选择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思考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 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 利用一种启发方法有时能够培养多种思维能力;一种思维能力有时也可以通过多种启发方法培养。这种交叉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确立重“备课”和“备学生”的教学思想。

摘要:本文结合物理教学中的实例, 分析探讨了启发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并且列举了多种启发学生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物理教学,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实验,变式练习

参考文献

[1]郑斌, 王定华, 主编.创新教育案例全书 (中)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2]物理教育研究, 1993 (3-4) .

[3]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第9篇

一、在教学过程中,引燃学生的思维火焰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引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提供良好的学习材料,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正确探索事物间的规律。

1.课堂中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会去研究,只有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恰当设疑,制造出解决的思维气氛,通过语言直观地勾画出问题已有的表象或通过形象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绘,使学生容易形成对事物的想象,使思维得以顺利地进行。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我引入数学典故:“古希腊数学家利用金字塔的阴影测金字塔的高,选择自己的影子和身长相等的时刻测量,从而测定金字塔高等于影子长度,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通过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引发了学生的思维。

2.恰当合理地利用实物、模型、教具等对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很重要。通过观察分析,能直接接触问题的本质,作出判断,因此,恰当合理地利用实物、教具等,既可以使学生思维有路可寻,又可使思维得以顺利地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拿两个(相似)三角形进行比较、观察,再把一个三角形搬移到另一个三角形中去,通过对教具的观察、分析,再进行证明,这样把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形成了对问题的想象。

3.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思维素材。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程度不够,常使思维受到阻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是借助于已有的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的实质,就是使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内化成能力,因此,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排除思维障碍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圆周角”时,首先复习圆心角的定义,然后提出,当圆心角的顶点落到了圆上时,这时的角是什么角呢?由于先复习了旧知识,使学生能很顺利地展开思路,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思维情境,引起对知识的需要

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认识的需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要做到:

1.提出问题,耐心启发。教师充分地设计问题,设置障碍,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后要耐心启发,不能代替学生思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反复思考,思维才能更加缜密,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适当的困境,促使学生去认真思考,通过不断地追问、类比、联想,都可以创造出思维情境。

三、学生思维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启迪

课堂中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启迪,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寻求到达目的的方式和手段。教师在引出问题后要适时的点拨,激励学生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还应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提高,使学生尽可能达到高一级的思维水平。因为发散性思维要求富于联想,思维宽阔,能够对问题进行引申和推导,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誘导,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不同意见,使学生思维处于多方位、多角度。

发散思维在解题或证题中应用非常广泛,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得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及灵活性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在这方面做认真地研究,使学生思维品质逐渐形成。

(作者单位 辽宁省辽河油田实验中学)

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第10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摘要: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中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对于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继续努力的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新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关键词:中职学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掌握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不良的甚至恶劣的环境,可以扼杀创造性人才的出现。认为“为了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教育领导人必须建立一个鼓励冒险、增强信心、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而营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信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1、错误有利于学习;

2、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渐进;

3、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并持之以恒;

4、好学生也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

5、不懈的努力、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6、每个人都能成功。

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改变专制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让他们敢说、敢做,允许自由创造。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因素

据学习心理来说,要起到刺激、强化以至巩固的作用,则题量仍有待提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并非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是每套教材所包含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量是有差异的,3、是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善于挖掘教材,善于提炼出与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和想像等创造性思维相关的素材,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暴露知识猜想、发现的过程

教材总是将知识和方法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而省去了这些定论的观察、猜想、发现过程。教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重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启动学生的内驱力,触发学生探索意向,激起强烈求知欲望。

四、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开始。科学地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好的问题必须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和广泛了解对象的基础之上。问题可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性三类。呈现型问题是目前学校中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情景,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学生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一致的结果;发现型问题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的,而不是由老师或教科书给定的,因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探索,往往通向发明创造;创造性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全新的,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于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强化问题意识,不是培养学生追求那种“按图索骥”式的呈现型问题,而是鼓励他们自由探究、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逐步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五、鼓励学生质疑诘难

在学校里,孩子们常常通过不断地重复记忆来积累知识,从而达到取悦老师、考试过关的目的,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退化。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有质疑的传统,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疑问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在不断的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干。鼓励学生质疑诘难,教师需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践证明只要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只有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讨科学问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怎么谈得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必须极大地改善中小学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形成他们探求创造的愿望。

七、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中小的培养可以结合各种活动课程,也可以直接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进行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目前,我国有五种类型“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认知型训练内容是按认知过程安排的;渗透型训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练内容是从各科教学中提炼出来的;技法型训练内容是结合发明方法编排的;右脑型训练内容是侧重于富有形象的题材;综合型训练内容与众不同,不是限于某个侧面或某个领域,而是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门科学的各种范畴中,精选训练题材,全面进行训练的。要根据不同情况,优选或组合运用好不同类型的创造思维训练课,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有规律可寻的,也是有技巧可以进行训练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想方设法地提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良好的环境,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自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对新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级经济师模拟试卷下一篇:受学校处分检讨书